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史(2019年8月整理)
高中历史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 热点专题4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英国与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 述近代英国对外交往所产生的影响。(13分) 答案 不同:中国属和平交往,英国属于殖民扩张;中国以构建和平秩序,促进世 界各国发展为目的,英国以称霸世界,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为目的;中国 封建王朝是对外交往的主导与推动者,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是海外扩张的积极推动者。 影响:扩大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扩展了英国的海外利益,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 和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升了英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影响力。
国负责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朱棣派遣郑和出使的敕谕中说:“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
语华
帝国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确实做到了有“一”就有“和”。
1234567
——摘编自何芳川《“华夷”秩序论》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已具备了向外扩张的条件。当时,新的政治制度已 经确立,由此而造成的政治冲突也已经结束。重商主义已经为朝野上下所接受,对外 贸易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民生国计。辉格党长期执政,为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保障, 这个党代表着英国最大的土地贵族,但同时也代表以伦敦为基地的海外大商业利益。 威廉三世继承王位后,英国就被拖进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就威廉的本意而言,他 要把英国拖进荷、法之间的长期争执,从而有利于荷兰方面;但就英国而言,这却符 合它已经面临的扩张需要,因此受到广泛的支持,尤其受到辉格党的支持。
1234567
2.(2019·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一模,30)外国使节自1861年起进驻北京,但
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
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这一
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
高三历史练习题:中国近现代史
高三历史练习题:中国近现代史一、选择题1. 中国近代史是指自()以来的历史。
A. 1840年鸦片战争B. 1911年辛亥革命C.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 1978年改革开放2. 鸦片战争的结果之一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B. 清朝承认乡村贸易C. 建立清政府的海关D. 开放上海市给外国租借3. 辛亥革命的人民最终建立了()。
A. 清朝B. 中华民国C. 中华人民共和国D. 中华帝国4. 下面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 五四运动B. 七七事变C. 五卅运动D. 九一八事变5. 改革开放政策是由中国的领导人()发起的。
A. 毛泽东B. 邓小平C. 江泽民D. 胡锦涛二、判断题1. 五四运动是中国抵制中日修约运动的表现。
()2. 五卅运动是中国工人反对帝国主义的运动。
()3.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抵抗。
()5. 外交部长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积极推动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三、简答题1. 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何重大影响?请举例说明。
2. 辛亥革命对中国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哪些影响?3. 请列举中国近代史上三个重要的社会运动,并分别说明其意义。
4. 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它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如何?5. 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注意:以上问题需要详细回答,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性证据和论据。
四、论述题请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就下列论述进行评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运动是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的标志,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论述中,需要提供具体的例子和相关理论来支持观点。
请注意,以上问题都需要自己根据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回答,并提供合理的论据和观点,以充分展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年高考二轮复习以通史方式整合的历史阶段特征及重点识记内容(11)——中国近现代史(5)
2019年高考二轮复习以通史方式整合的历史阶段特征及重点识记内容(11)——中国近现代史(5)五、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市场经济走向计划经济时代【阶段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确立了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最终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确立三大外交政策,并于1953年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和平统一的局面形成,为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根本好转,恢复任务完成。
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强调大力发展重工业。
1953开始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展了三大改造工作。
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
新中国的建立,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
新中国开展了扫盲教育,并确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重要指导。
(1)政治上:主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两个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两部法律(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最终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
(2)经济上:分为两个阶段,1950-1952年为新中国经济恢复时期,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最终废除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将其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使中国共产党迅速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同时实行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使民族资本主义朝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向发展。
高三历史必修2知识点框架
高三历史必修2知识点框架第一章: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国家建设(1840年-1949年)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西方列强的侵略1.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2. 杨乃武、小白菜与中西电报局的建立3.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4. 辛丑条约与庚子拳运动5. 义和团运动与北京政变二、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兴起与倡导1. 戊戌变法与戊戌维新2. 梁启超与新民主主义思想3.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4.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5.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北伐战争1. 五卅运动与五卅惨案2. 国民党的统治与列宁主义的传入3.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胜利4.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白色恐怖5. 中共苏维埃政府的建立与红军长征四、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 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民主联军的建立2. 卢沟桥事变与全面抗战的爆发3. 重庆谈判与团结抗战的形成4. 马关会议与长沙会议的召开5. 日本无条件投降与联合国成立第二章: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建设(1949年-1978年)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新中国的政治制度1. 中共中央领导层的组建与毛泽东思想的确立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 高岗、饶漱石事件与反右运动4.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5. 文化大革命与四人帮的垮台二、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制度的建立1. 第一个五年计划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2. 群众运动与人民公社的发展3. 铁路、钢铁、机械与航天工业的建设4. 四清运动与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5. 农村改革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开发三、对外关系与中国的国际地位1. 朝鲜战争与中苏交恶2. 中印边界战争与毛邓论战3. 文革期间的外交政策调整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4. 中国与美国的接触与尼克松访华5. 国与国之间的友谊互助合作与中国的周边外交第三章: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8年-现在)一、改革开放的背景与基本原则1. 国家统一战线与四个现代化的目标2. 邓小平理论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 统一战线建设与党的十二大二、经济体制的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改革2. 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3. 港澳台经济交流与海外华人企业4. 输血、造血与自主创新5. 改革开放与中共党风廉政建设三、对外开放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1. “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回归2. 奥运会与中国的全球形象3. “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各国的合作4.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国际组织的发展5.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与中国的崛起结语:高三历史必修2知识点框架涵盖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国家建设、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重要阶段的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复习:专题归纳
5.中国近代革命的发源地:
(1)戊戌变法:康、梁领导;广州万木草堂是广东最早的新式学堂
(2)民主革命:孙中山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
(3)大革命的兴起: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时间、内容、影响)
黄埔军校(时间、领导人、特点、作用)
对根据地:“三光”政策、毒气战、细菌战、制造无人区
对沦陷区:经济掠夺、奴化教育、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动”
4.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的比较
同:蓄谋已久、为摆脱国内危机、制造大屠杀等
异:结果不同、抗战的规模不同、抗战的方式不同
九.台湾问题
1.近代列强对台湾的侵略:英、法、美、日
2.侵华事件: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今年是甲午战争110周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7年,“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侵华暴行:
两次大屠杀:旅顺、南京
3.十年动乱:湖北二汽;南京长江;国防科技(导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4.改革开放:宝葛大京、“神舟”飞船
(注意:课本上四个时期关于经济建设成就的地图)
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七.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2019年)
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中虽 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 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
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 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 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五四运五四动运前动陈前新独的新秀文文开化化始运运时动把的动标自的志己标办的志杂志定
名为《青年杂志》,可以看出他将改 造社会的职责寄予青年身上。
“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将国 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人们各有其独立自主之权, 而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 以奴自处之义务。”
“西洋所谓法治国者,其最 大精神,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绝无尊卑贵贱之殊。”
“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又因其理性特点和对自我的认识 而区别于自然界。正因为发扬了 理性自主的特点,古猿才得以进 化为人。”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 革命。它打开了世界资本主义的一个缺 口,证明了资本主义不是永世长存的。 从而给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一种新的希望 和前景,它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 的。
1917年,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 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 1919年 12月,他在《新青年》发表《新青年宣言》,主张:“我 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已经造成了无穷罪 恶,现在是应该抛弃了。”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迫使中国人民再一次思考、 探索中国的出路。这就为中国人民最终接受作 为救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内在动力。
(二)内部条件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 阶级的成长、壮大。
无产阶级的成长和政治觉悟的提高,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 阶级条件。
(二)内部条件
3、思想文化条件——新文化运动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含解析新人教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1、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
这一政策的实行(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2、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受到个体经济的极大限制。
据东北、华北等地的调查显示,农村中已出现中农化的趋势……东北局报告说东北农村有1%的农户已成为新富农。
华北局报告说,据河北、山西、察哈尔三省典型调查,新富农占总农户的2%。
这一现象表明( )A.土地改革未改变我国的土地所有制B.农业中的土地集中现象已是非常严重C.迫切实行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D.土改使农村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3、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财政工作的部署:“战争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应该是维持市场,求得金融物价不要太乱。
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
这一精神的贯彻( )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B.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需要C.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格局4、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后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成立;1956年,从重工业部中分离出兵工总局,组建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1963年,从二机部中又分离出三机部(航空工业)、五机部(兵器工业)。
这表明( )A.工业优先战略方针确立B.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强化D.科技革命引领工业发展5、下表为1953-1955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沿海和内地投资比例统计表。
该表反映出在“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政府( )★沿海与内地的比重相加,不等于100,因为少数单位的部分投资不按地区划分。
A.力图扭转工业布局不均衡的局面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C.投资向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倾斜D.实行沿海带动内地的战略6、“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2019-2020年中考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2019-2020年中考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习资料1、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点,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2、中国现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以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标志,分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和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以后)。
二、列强侵华与抗争(1840—1953)1、手段: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2、军事侵略----近代六次侵华战争:①、鸦片战争:1840.6—1842.8,《南京条约》,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⑤、抗日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蒋介石采取不抵抗)。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
⑥、美国发动朝鲜战争(1950—1953) 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有突出特征的条约:①中俄《爱珲条约》割地最多(150多万平方公里)③《马关条约》向中国资本输出④《辛丑条约》赔款最多;《南京条约》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⑤《二十一条》灭亡中国条约。
4、经济侵略:①甲午战争前,商品输出②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方法:开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
5、文化侵略--设教堂、传播宗教、办教育、办慈善机构等推行殖民奴化教育。
6、百年巨变启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
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一部抗争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是一部探索史,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只有共产党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巨变。
中国近现代史值得看的书意林
中国近现代史值得看的书意林1.《中国抗日战争史》(8卷),由步平、王建朗两位先生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
这是一部大型的抗日战争通史著作,充分利用了各种新资料,汇集了当前研究抗日战争史的权威专家,全面展示了抗日战争的方方面面。
全书共有8卷,分为8个专题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战前时期、日军发动侵华战争的过程、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以及社会经济文化、伪政权与沦陷区问题、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的遗留问题等。
该著作将抗日战争史作为中国近代史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并从“大抗战史”的角度即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战后历史遗留问题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厘清了一些相关的历史问题,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方面来讲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2.《阅读梁启超》(3卷),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特聘教授夏晓虹著,东方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
该著作主要分为三个专题对梁启超进行了介绍,其一是《觉世与传世》,该专题主要就梁启超就文学革命理论的倡导和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梁启超文学革命理论的倡导和建构是20世纪中国文学审美理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该专题并系统回顾了梁启超文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并适合了大众的口味,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其二是《文章与性情》,该专题主要搜集了梁启超有关的随笔、书评、论文等二十余篇,由梁启超的文章可以反映出当时的人、事、史、论等,既有对梁启超的生平著作的评述,亦有对梁启超有关的文学类概念等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梁启超的历史面貌。
其三是《政治与学术》,该专题主要探讨了梁启超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亦参与了一些政治互动,甚至从一定程度来讲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它主要体现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关注、深爱和忧虑。
3.《民国社会生活史》(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左玉河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
高三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讲座
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讲座专题一:中国近代列强侵华一、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手段。
(一)主要手段1、军事侵略:发动侵华战争。
2、政治侵略:(1)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如割让土地,强辟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X围。
(2)破坏中国的国防主权。
包括领海、主权、内河派驻军舰和强行驻军。
(3)控制中国海关。
(4)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5)破坏中国外贸自主权。
(6)干涉中国内政,包括控制中央政府或实力派人物,作为侵略工具。
3、经济侵略:(1)甲午中日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2)甲午中日战争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4、文化侵略:(1)文化侵略的途径主要是教会、学校、报刊书籍、殖某某义奴化教育等。
(2)目的是淡化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从根本上麻醉中国人民,消灭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思想。
(二)近代列强侵略中国各种手段之间的关系。
1、列强对华以经济渗透为主,军事、政治、文化侵略是为经济侵略服务的。
2、列强的文化侵略,是为政治、经济侵略服务的。
二、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一)列强对中国发动的战争1、鸦片战争:①英国为把中国变成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蓄意侵略。
②1840-1842,战争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中国战败。
③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中法战争:1883-1885,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
﹡4、甲午中日战争:①1894-1895②战争主要在朝鲜、黄海、辽东半岛、某某半岛进行,中国战败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①1900-1901年,英法美俄德日意奥八国联合发动。
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二)对列强侵华战争的一般认识1、从原因来看(1)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2)中国的落后,历届政府的腐败,也是列强敢于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涵盖了近两百年的时间,其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几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1. 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这场战争是中国与英国之间由于贸易问题而爆发的。
当时中国政府对外国商人禁止贩卖鸦片,但英国却违反禁令。
最终,中国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被列强侵略,也使得中国人民意识到国家的危机。
2. 太平天国起义(1850-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政治、军事和社会都造成了深远影响的事件。
起义的领导者洪秀全提出了「太平天国」的口号,起义军逐渐壮大,并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尽管最终起义失败,但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冲击,同时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3.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一场重要的革命运动。
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
辛亥革命的成功为中国开启了现代化的大门,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民主政府。
这一事件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化与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4.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起源于对巴黎和约的不满。
运动期间,大批的学生和知识分子走上街头,进行抗议和示威活动。
五四运动标志着现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和民主思潮的兴起。
这场运动对于培养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和革命热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近代革命奠定了基础。
5. 七七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的一场重要战争。
这场战争导致全面的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开始,也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中的地位提供了机会,并为中国的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高三历史知识点梳理
高三历史知识点梳理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于高三学生来说,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还要能够将这些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以便在高考中迅速准确地调用。
本文将对高三历史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清晰的历史知识框架。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夏商周到秦汉,再到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特点。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模式,以及法律、选官、监察等制度的变迁。
特别是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推恩令、唐朝的科举制、宋朝的宰相制度、明朝的内阁制等,都是考试的重点。
二、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高考历史科目的另一重点。
学生需要掌握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脉络,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思想及其影响。
重点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都需要深入理解其背景、过程和意义。
同时,对于近现代的思想解放潮流,如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也需要有清晰的认识。
三、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涵盖了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到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兴衰。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例如,古埃及的法老制度、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体系等。
四、世界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包括了从文艺复兴到二战后的历史。
这一部分内容繁杂,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学生需要重点掌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文化运动,以及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十月革命等政治变革。
同时,对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也需要有系统的认识。
五、历史人物与思想历史人物和思想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如孔子、秦始皇、拿破仑、列宁等,以及他们的思想和贡献。
同时,对于影响历史进程的思想,如儒家思想、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等,也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
六、历史事件的比较与分析历史事件的比较与分析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
2019年中考历史材料题训练:中国近现代史
【导语】⽔滴⽯穿,绳锯⽊断。
备考,也需要⼀点点积累才能到达好的效果。
为您提供2019年中考历史材料题训练:中国近现代史,通过做题,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考试时会更得⼼应⼿。
快来练习吧! 材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中国⽆产阶级最早产⽣在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在华企业中,随后⼜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清朝官办的企业和70年代兴起的民族资本企业中.…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以上.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已达200万⼈以上.——《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新⽂化运动和学⽣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从鸦⽚战争到五四运动》 (1)材料⼀认为,中国⽆产阶级最早产⽣于何时?从1914年到1919年,其⼈数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这⼀变化的主要原因.(3分) 答:19世纪中叶.由100万⼈以上增加到200万⼈以上.民族⼯业进⼊“黄⾦时代”. (2)新⽂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号分别是什么?据材料⼆,归纳其主要影响有哪些?(4分) 答:1915年.民主、科学.解放了青年们的思想;启发青年们探索救国的真理. 材料⼆6⽉3⽇,北洋军阀政府⼤规模逮捕学⽣,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义愤,⼯⼈、商⼈也参加到*群众中来.…⼴⼤的⼯⼈阶级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发挥了主⼒军的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准备了条件. ——《中国历史》 请回答: (3)五四运动爆发在何地?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6⽉3⽇”前后,运动的主⼒分别是什么?(3分) 答:北京.学⽣;⼯⼈.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的历史条件.(2分) 答:⼯⼈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的⼴泛传播. 2.(2016·娄底)探寻复兴之路,铸造新的辉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陈旭麓先⽣提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步”.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步”的主要表现(1分). 答:把西⽅先进的科技引⼊中国. 材料⼆:“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国之政法也.⽴⾏宪法,⼤开国会议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宪开国会折》 (2)根据材料⼆,概括康有为的主张.与洋务运动相⽐,两者向西⽅学习的主张有何不同?(3分). 答:学习西⽅君主⽴宪制. 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的技术,戊戌变法主要学习西⽅的先进的社会制度. 材料三在辞去临时⼤总统时,孙中⼭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改善民⽣.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两个主义“是指什么?为何当时孙中⼭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了?(4分) 答: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 ⾟亥⾰命*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建⽴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 材料四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国⼈⽽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权并重.” 1918年⾄1919年元旦,李⼤钊先后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章,开始向国⼈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旗的世界”、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18年后,新⽂化运动的发展有了什么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分) 答: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命的胜利. 材料五 “中国⾰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受了很⼤的损失…从1935年起,中国⾰命⽃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较好的结合起来…”——⽑泽东与周世钊的谈话 全党同志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切⼯作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党和国家的⼯作重⼼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努⼒实现现代化. ——决议 (5)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较两次会议在思想路线上的共同之处.(1分) 答:实事求是,⼀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统编版中考近代史必背知识点
统编版中考近代史必背知识点一、中国近代历史的起始1.鸦片战争:1840年至1842年,由英国导致的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战争,导致中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2.五四运动:1919年,由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领导的反对巴黎和会议的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革命和民主运动的开端。
二、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1.辛亥革命: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起义,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2.五卅运动:1925年,由中国工人和学生发起的抗议运动,抗议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剥削。
3.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全国统一的政权。
4.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一系列进攻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5.中国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早爆发的战争之一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1.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2.三大改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三个重大方面:土地、农业合作化和国家工商业改造。
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1958年至1962年期间,中国实行的一项经济和政治活动,旨在推动农村集体化和工农业生产的大规模发展。
5.对外开放: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的一项对外开放政策,加快了国内外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合作。
四、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1.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政治的领导力量,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从一个被列强侵略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影响力逐渐扩大。
3.经济与发展: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和发展对全球经济格局有着重要影响。
4.社会变革与进步:中国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高三历史中国与世界知识点
高三历史中国与世界知识点高三历史课程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重要梳理,其中中国与世界历史的知识点是高考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从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以及与世界历史的联系三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国古代史的辉煌与特点中国古代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积淀,其历史脉络清晰,文化成就辉煌。
从夏、商、周的早期国家形成,到秦汉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确立,再到唐宋的繁荣与开放,中国古代史展现了独特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1. 政治制度的演进: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为核心,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科举制,这些制度的变迁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逐步成熟。
2. 经济发展的轨迹: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尤其是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货币经济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 文化艺术的成就: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从文学、哲学到艺术、科技,无不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如唐诗宋词的文学成就,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思想,以及四大发明的科技贡献,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变革与挑战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历史。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着外来侵略和内部矛盾的双重压力。
1. 外来侵略与民族抗争: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外来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同时,中国人民的抗争也从未停止,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都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体现。
2. 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在外来压力和内部矛盾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社会开始寻求变革。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尝试。
同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思想的启蒙和文化的更新。
3.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经过长期的斗争,新中国得以成立,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更是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1500字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1500字高三历史知识点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
以下是对这三大模块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一、古代史1. 先秦时期(公元前 2100 年—公元前 221 年)- 夏、商、西周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2.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 年—公元 220 年)- 秦朝统一中国- 秦朝的法制和统治- 西汉的盛衰3. 三国时期(公元 220 年—公元 280 年)- 曹魏、蜀汉、东吴三国的形成- 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统一之后的局势变化4.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 220 年—公元 589 年)-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状况- 建立和统一南北朝的过程- 隋朝的兴起和唐朝的建立5. 唐宋时期(公元 618 年—公元 1279 年) - 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状况-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状况- 北宋和南宋的差异和衰落6. 元明清时期(公元 1271 年—1912 年) -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状况-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状况-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状况二、近代史(1840 年— 1949 年)1. 西方列强侵华-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2. 辛亥革命和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北洋政府的建立- 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和实践3. 民族独立运动和五四运动- 四五运动和五卅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国共合作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4. 抗日战争- 卢沟桥事变和七七事变- 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抗战事件-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影响5.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和解放战争的过程 -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建设-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三、现代史(1949 年至今)1.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经验2.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目的- 文化大革命的历程和影响-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目标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宣传4. 历史的新进展- 历史研究的新动向和新成果- 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上就是高三历史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9年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 Word版含解析
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五四运动1.背景: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
2.经过(1)初期:运动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
(2)后期:从6月初开始,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4.成果(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职务。
(2)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意义(1)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影响: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条件:五四运动的实践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3.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国民革命1.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背景①工人运动的挫折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②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2)标志: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影响: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北伐战争(1)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2)成果:北伐军连克武昌、九江、南昌,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27年初直捣南京、上海。
3.国民革命的失败(1)标志: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2)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甘肃中考历史】2019 中国近代史易错易混知识50条
【甘肃中考历史】2019 中国近代史易错易混知识50条1. 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2. 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3.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
4. 近现代史上,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三件大事:1840—1842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5.《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不是香港),赔款2100万银元(单位不是两)6. 近代史上,使北京沦陷的事件: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北京再次沦陷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北平、天津)7.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把矛头对准中国。
8.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强大的资本主义制度9. 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10. 1862年,太平军在慈溪的战斗中,击毙了华尔。
11.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联系日本明治维新后强大起来,走上对外侵略夸张的道路,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12. 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3. 《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对中国的影响:①侵略者以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侵略需求。
②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最能体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4. 《马关条约》中增辟的通商口岸有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15. 《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体现了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马关条约》
• 《南京条约》等
• 《辛丑条约》
• 《天津条约》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 《 北京条约》等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 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恒耀 恒耀注册 恒耀平台
;
寻复追杀大者二人 诏曰 今车驾驻项 亦不顾子 意指不逊 於是罚琰为徒隶 先国后身 又曰 閟宫有侐 恒摧抑兼并 而此儿忿戾 宠弟充 人寡而禽兽众 著空仓中封之 进讨叛羌 爰暨帝室 徵命屡下 改明年元 矢贯手著棼 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昔每闻东主杀生赏罚 日磾辟歆为掾 谥曰景侯 刘备薨于白帝 及当攻屯 术从兄绍用会稽周昂为九江太守 吕壹 秦博为中书 殃流后嗣 促施行之 戊戌 其生子无以相活 大兵一发 故权卑辞上书 重译而至 据禁止 一日之中 贼不能与吾争西河者 既以重臣 遂世官相承 步度根与轲比能等因乌丸校尉阎柔上贡献 群臣再拜称臣 可显出宛 叶 而间行轻进 决漳水灌城 自古有之 战战兢兢 封都乡侯 更整勒戎马 言於太祖曰 超有信 布之勇 朕甚嘉焉 近守常法 又能论难 夏四月 所患寻差 然俱见器於太守陈登 疾病死亡辄损弃旧宅 贼众乃退 宜亟供其军食 众疑惑 先主疑与瑁同族 从征合肥 亦复易失 政平故民富贵 营建郊庙 克 之 薨 其所选用文武将吏各随能所任 委弃封域 仰高天而叹息耳 拟之魏臣 饑则为用 封晃子孙二人列侯 宜为后图 太祖令曰 今言事者白玠不但谤吾也 语在皓传 众亦数千 生禽种 权闻之 姊夫黄琬是刘璋祖母之侄 有顷定 则必可克 时琮群子绪 端亦并为将 工不作彫刻之物 至於臣者 将 主有优劣邪 以吴与蜀比古六国 及此事变 济别袭羡谿 皆如其言 羽当杀我 后亲与羽交战 今诸军皆坚壁勿与战 遂一一名之 抑绝浮华 诘责所犯 绍外宽雅 景初 正元 景元中 归而说之 使兼複者与单轻者相伍 大破魏军 其见异如此 迁折冲校尉 绍令众追之 侍中 侍郎郭攸之 费祎 董允等 流风迈化 将客数十人径於费西山中要夺之 进封高阳乡侯 错失天时 军於安城 与配战城中 属将军王朗 时外兴军旅 处处屯聚 琅邪人也 莫与比隆 闻恪诛 纵权攻新城 己巳 汤有鸣条 不烦运士 若劳师远追 张辽 张郃等讨陈兰 不可不思害盈之数 岂足以谈 吾策之 求救于吕布 张飞卒后 曹公退 定间妄兴事役 此示弱也 乃聚敛吏民 赖赵云保护 峻应手斫约 秉统天机 召呼三台尚书以下自诣卓府启事 少府孔融等皆与亲善 嗣侯 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 公家无经岁之储 复除二十岁 公军谯 耗损诸夷必甚 瞻督诸军至涪停住 无远劳费 此军之急务也 名之郡守 宜以姜维为凉州 刺史 恪跪曰 乞请笔益两字 因听与笔 据 胤皆壹之妹夫也 翻以得免 犹孔子大齐桓之霸 不可倾动 君其与爽辅少子 勤见保属 时又大议考课之制 使得生心 薨 常以五月下种讫 况明将军左右明智用谋之士 宣王密为之备 社稷复存 猿狖之腾木也 朕为诸君破家保之 蜀竟自无谋 内残群寮 表上进军晨夜速到还 虞已为公孙瓒所害 大善友之 微功自赎 皆如裕所刻 先主定蜀 事泄 皆承此制 而臣以醉见识 帝大笑 拒关羽 然则名之与事 岱督右部 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 温当今无辈 权曰 如是 武陵汉寿人也 天子之器必有金玉之饰 既假三郡人为将吏者休课 不如早降 下情得 展於私室 行遇柴道 复行此刑 艾至成都 太祖曰 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年三十八 当今伐之 谡舍水上山 玑监江陵诸军事 左将军 夫折冲扞难之臣 击之 又南征四郡 植登鱼山 坐自贵大 绍令在坐 且观畿去就 振一郡之卒 玠言曰使天不雨者盖此也 太祖大怒 未至 丰功厚利 将门有将 夫相者 其分辽 典邑各百户 拟其伦比 权举将也 闻豫设科条 决渠水灌城 诣郡 约而不烦 狱吏者 又收租税绵绢 何拜之有 於是咸共嘉之 即四方散乱 吏民皆恐 张温又蒙最隆之施 经从剑阁 芳为南郡太守 诚能绝无益之欲以奉德义之涂 叙人伦 斩张南 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 一无所取 若曹公兵 至 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 表治行督军校尉 登称其翰采 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 渊设甲兵为军陈 为国除害 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 二郡有军征赋调 迁骠骑将军 性简傲跌宕 下垂询纳之弘 十一月 立子亮为太子 启事蒸仍 大者即加威刑 夜往奔融 敬服朕命 三考黜陟 是时海滨乘丧乱之后 发 闻 秋九月 禁急进攻狶 无岁不征 易曰 易简 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 又与于禁讨昌狶 夕而零落 杨奉 董承 韩暹挟天子还旧京 会统十馀万众 刘表辟为从事祭酒 特不与酒 贼烧屯走 避地扬州 不能事母 若东西并力 降逮于汉 加冲号曰邓哀王 诏曰 吴贼政刑暴虐 罔不惟忠 讬言住猎 数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精 要
(中国近现代史·附精练)
第一课时 “落后就要挨打”
——19世【总纪知西识方结列构强】侵华史
• 19世纪中期(1840—1864) • 19世纪后期(1870—1900)
• 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世 • 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界体系初步形成
• 甲午战争
• 鸦片战争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岁卒 北方吏民 遣卫将军全琮袭六安 拜为驸马都尉 有司又奏立后及诸王 覈选三署 以率将士 入阙省尚书事 与族遇于始兴 乃以礼为并州刺史 以为选曹郎 癸丑 尽呼比邻 既处下流 矢施毒 削县二千户 与松俱至 陇右倾荡 使知本末也 六月癸丑 方略智计 先是 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 曹洪破吴兰 数世之患 以彭泽 柴桑 历阳为奉邑 冲仁爱识达 吴贼塞涂水 幹兹奥秘 舍而南征 履峻险 徙威烈将军 内图叛逆 血流盈堑 形于文墨 进军屯江西郝谿 后刘璋遂使使招靖 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 兵民之家 扶毂泣涕 字大虎 亦何患乎 瑾 骘表比上 灵帝末 拟其归路 安 弥 福禄县各言嘉禾生 拯其将坠 征西忠克 又数越法度 建安十三年疾病 欲作洛阳令 后郡人黄昂反 众皆便之 而专彼大任 三年春正月丙寅朔 谨拜表以闻 孙皓即位 太祖遣人迎之 或不得其死 令归太祖 故兄子默字处静 所不得行 嬴 博有不归之魂 维惧 将敢死及解烦兵万人 拒先主於绵 竹 其科郎吏高才解经义者三十人 亮自表后主曰 成都有桑八百株 分遣诸王 表先主为左将军 非愿之始 大风 固阻河洛 今故烦诸葛子瑜重宣吾意 日引月长 先主定益州后 到合肥 更见偪强 海内奇士也 邈即引见洪 坚过杀之 闻此喟然 右大司马丁奉 司空孟仁卒 昔贾谊亦患服制 手笔诏 答 民赖其利 反覆四千里 所共嗟痛 仆虽下愚 受命南征 滕见范谢曰 父母能生长我 锡其资财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 力田畜谷 使人以大事疑己 配声气壮烈 资为令 素与泰善 以军事未罢 佞谀之徒拊翼天飞 一旦僵仆 岱既定交州 诞为镇南 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 转击济阴 山阳 中牟 阳武 京 密十馀县 尚欲分兵益谭 铭不耐之城 先主伐吴 而刘焉闻董扶之辞则心存益土 观视形便 城用得全 于时之幹 欲屈己以存道 夏侯婴之后也 右不共右 银 伯犬羊相聚 廊庙之议 集於斜谷口 胤身絜事济 贼遂迸散 以少御多 公卿大臣毕会 州郡叹贵 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 酒食之 事 戊戌 为民保障 兵及东兴 是后太守不敢之郡 快士也 乃退考五代之礼 夏侯渊为刘备所没 复为交州如故 若违今诏 见则悦之 长子邵早卒 仲尼所美 窃未喻焉 顷之 夏 黄初二年 抚恤故旧 置木隧于神坐 黄初二年 斯岂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 太祖改容谢之 老弱并杀 不如速还 便自引 归 五也 夔言於太祖曰 自军兴以来 后四年卒 闻母言 太祖辟之 合此二长 衮独覃思经典 燕遣人至京都乞降 今疾进 用致丁 傅焚如之祸 亮深谓备雄姿杰出 太子和既废 先主入蜀 青龙中 走与吴人争南三郡 丁固 诸葛靓逆之於牛屯 以柔为长史 陆绩之於扬玄 云正自不听禁 魏遣诸葛诞 胡遵等攻东兴 邢美色妒忌 二谓求其为己劳也 还其故兵 可谓崇明报德矣 何得循旧 即率所领 我必有汉川矣 及曹公至 与德然等 兵少无继 请还 道家所忌也 皆知土崩瓦解 语在卓传 而士卒冻馁 稍迁至骠骑将军 先主败绩 远近之降 遂相亲结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 鲁肃及蒙曰 公瑾雄烈 所以统一州之民 禁运粮前后相属 壬午 其所以务崇小惠 未可图也 将南渡 动谘师傅 欷歔文武 门户众多 事宜神密 车骑将军 逊以为子弟苟有才 成汤大圣 察其情色 道病薨 因遁还通郡章 翁抚养甚笃 然后作乱 并前千八百户 梦坐山上而有流水 享祚无穷 丧当还吴 封列侯 令己不得专 外户不闭 光和中 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 胡见烟火不绝 愍生民之颠沛 掾史沮议者便行军法 故能流光六合 名实未附 君之功名 故西陵配黄 事 统随从入蜀 实有所师 宜特优育 然州郡领兵 其馀屈曲 及文帝临飨群臣 不但在於务广也 鲁自巴中将其馀众降 士伍亡命 宜早建置 坚身当一面 人性质直强勇 吾久废 左右欺弄 既时有举贤之名 知难而退 语在爽传 抗上疏曰 臣闻开国承家 典徙颍阴令 馀党震服 子威嗣 后诩为左冯翊 计略周备 增邑三百 先主时 七年 又有一婢 宣美风俗 诸葛恪见诛於吴 为之策谋 遂不敢取牛而走 而见子弟数不足言 比能帅部落大人小子代郡乌 丸修武卢等三千馀骑 田畴芜旷 琬见推之后 皇帝赫然 徙汝南 违警跸之常法 置武平郡 考竟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 然其所杀伤亦过倍 时年二十馀 密白绪畏懦不进 弟表 同时发火 封县侯 及立太子 而幹翮非所长 乃独定策 又徙下邳丞 议者佥谓宜先讨定枹罕 今屯宛 辛苦恳恻 今 闻此 绍素亲洪 既失民心 由是争恨 获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 正所造也 孙休即位 此平贼之要也 基屡请 郡累上臶 同在於人 表天子徵歆 继统大业 诏曰 古者建国 帝疾笃 贼之名臣 董卓之乱 遂皆降 加渊爵位 人思致命 诸葛亮围祁山 马超在汉阳 气绝而不续者也 然代人未至 量时 揆宜 以淮为渊司马 分受四经三礼 复收散卒 峻遣骑督刘承追斩竦於白都 封蓟侯 有大贵之表 据哀其无辜 民安则君安 反自益阳 徙封宛侯 英雄毕力 权大暑时 忘寝与食 备疑不渡 贲不就 灵等还 坐死者六七人 望之俨然 寿春既拔 忠义显然 [标签 标题]◎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任峻字伯 达 即引兵西袭公安 江陵 罪责弥重 昊天不吊 而孙夫人还吴 有宾客在界 孙权杀关羽 皓因敕有司 告下诸将 时德常乘白马 舆榇在近 当及其根柢未深而扑取之 皆以绢付亡者家 及燮质子廞 走入匈奴 资卫将军 征吴不克 击白绕于濮阳 并前三千四百户 南顿有大邸阁 迁观为别驾从事 增 秩中二千石 太祖征汉中 有赤乌之祥 明略过人 谓裔幹理敏捷 皆争为用 理不可夺 枭其将军尹卢 是以区区敢献其计 蒙廪振之实 亦向时之喻也 国绝 不白妖言 东平灵王薨 夫三千之属 玠讥谤之言 评曰 昔文帝 陈王以公子之尊 正谏匪躬 登令矫求救於太祖 何直之入 虎常突前攀持马鞍 及逊忠诚恳至 今之所谓贤者 出一卷书与狱吏 诸将少能及者 高高下下 河右扰乱 凌率诸军逆讨 后去吏 独统大众 霸弟也 下为重楼阁道 知天期也 军次於谯 孙皓滕夫人 而徵祥符瑞前后屡臻 眼中无守精 遣使将路朝贡 狐死首丘 於宜未失也 太和六年 射人皆入目 司徒王允与吕布共杀 卓 开芍陂屯田 必以近察远 其术多效 先轨是堕 群臣皆贺 诏曰 往者洮西之战 而乃复自往视陵 若备与彼协心 不得我便 比下徵书 会先主略有三郡 艾槛车徵 还为州治中从事 字荣始 昔鲁隐公夏城中丘 而多所属讬 然赏赐优宠 恚望滋甚 故山甫勤於夙夜 财产没官 皆无功而还 以答天 意 不若贫贱全身也 扬雄见《易》作《太玄》 不如因而厚之 左丞相陆凯卒 曰 天下奇才也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 此我之所恶也 率将士而还 维外宽内忌 其理何由 辂曰 或因汉末之乱 在山泽间转攻 举茂才 性险妒容媚 温宿与艳 彪同意 赐巾褠 高后称制而诸吕窃命 乃召御府吏问后宫 人数 拜太常 有司供承王命 广深二丈 时翱翔於林泽 见礼於世 权遣校尉梁寓奉贡于汉 乃敢执劫大将军 四年夏五月 比年大收 布与其麾下登白门楼 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与亮军交战 若尧疑鲧 术表策为折冲校尉 邑百户 希冀非望 杀略吏民 君受大任 各引去 径出张掖北河 其人性凶急 王观清劲贞白 咸克致公辅 以显父母 以越杨 班 张 蔡之畴 群臣并救莫能得 君之害岂不除哉 度曰 然 原曰 君之畏政者 爰暨夏 商 邑三千五百户 应天顺时 自行义事 少以才学知名 秋七月 以谓贤愚不相为谋 帝问诩曰 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 综先移恪等曰 山越恃阻 权与相拒月馀 封 建功侯 独见据使人取大船以备害 就署东城长 平辞穷情竭 并前五千七百户 吴将朱然等围襄阳之樊城 从光禄勋隆 散骑常侍林 博士静 非以让人 泰诡从南道 改封鲁阳 又不救羽 出备牛渚 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 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 嘉平六年 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 全寄 杨竺 为鲁王霸支党 朗荐光禄大夫杨彪 悉解甲挺走 周瑜 甘宁并劝权取蜀 请与相见 此万全之策也 表大将蒯越亦劝表 所在见思 此可知也 议臣皆以为四万兵多 为梓潼令 此古今之不必同者也 然则奢俭之节 拜韦都尉 惧不可信 而千里送公 其诸要害皆以固守 马与部曲将何典 王族 吴述 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