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遥感实验报告
遥感应用实验报告
遥感应用实验报告
引言
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遥感卫星或其他设备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在科研、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次实验旨在通
过遥感技术获取地表信息,分析实验结果,探索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实验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一片城市区域为研究对象,使用遥感卫星获取该区
域的影像数据,包括多光谱影像、高分辨率影像等。
利用遥感软件对
影像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城市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情况等
信息。
进一步分析影像数据,得出城市区域的发展状况和环境质量等
数据。
实验结果
经过处理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 城市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居住区、公园绿地、工业区等;
2. 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公园绿地和一些住宅区;
3. 部分工业区存在着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加强治理。
实验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1.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城市发展现状,指导城市规划工作;
2. 通过监测城市区域的植被覆盖情况,可以及时发现环境问题,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3. 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推广应用。
结论
本次实验通过遥感技术获得了城市区域的地表信息,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情况等数据,对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获取手段,将在未来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能够加深对遥感技术的理解,促进其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遥感监测实习报告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监测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我们的遥感技术应用能力,本次实习我们选择了某地区进行遥感监测,以了解遥感监测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二、实习目的1. 掌握遥感影像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技术;2. 学会利用遥感数据对地表覆盖、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监测;3. 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1. 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实习期间,我们通过卫星遥感平台获取了该地区的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包括Landsat 8、Sentinel-2等卫星影像。
这些影像数据覆盖了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地表覆盖、生态环境等信息。
2. 遥感影像预处理为了提高遥感影像质量,我们首先对影像进行了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
通过ENVI软件进行预处理,确保遥感影像数据在后续分析中的准确性。
3. 遥感影像分析(1)地表覆盖分类:利用ENVI软件,我们根据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对研究区域的地表覆盖类型进行了分类,包括耕地、林地、水域、草地等。
(2)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通过对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如耕地向林地、水域的转化等。
(3)生态环境监测:结合遥感影像和地面调查数据,我们对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监测,包括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等。
4. 遥感监测报告撰写根据实习过程中所获取的数据和分析结果,我们撰写了遥感监测报告,内容包括遥感影像数据获取、预处理、分析及结论等。
通过本次遥感监测实习,我们掌握了遥感影像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技术,了解了遥感监测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以下是本次实习的几点体会:1. 遥感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为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持;2. 遥感影像预处理是遥感分析的基础,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3. 遥感监测需要结合地面调查数据,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4. 团队合作是顺利完成遥感监测任务的关键。
遥感实习报告总结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灾害预警等领域。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组织了一次为期两周的遥感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使学生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习目的1. 使学生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培养学生运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4.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遥感图像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2. 遥感图像解译:运用目视解译、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3. 遥感图像分类:运用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等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4. 遥感图像分析:运用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析;5. 遥感应用: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
四、实习过程1.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在实习初期,我们进行了遥感图像处理的理论学习,了解了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学习,我们对遥感图像处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实习奠定了基础。
2. 第二阶段: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实践操作。
首先,我们对遥感图像进行了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
然后,我们运用目视解译、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
接着,我们运用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等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
最后,我们运用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析。
3. 第三阶段:团队协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团队协作。
每个团队成员负责不同的任务,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在团队协作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沟通、协调、分工与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五、实习成果1. 掌握了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提高了遥感图像处理的实际操作能力;3. 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4. 完成了实习任务,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遥感实验报告实验成果
一、实验背景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灾害预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遥感技术,对某地区进行地表覆盖分类,为该地区的环境监测和资源调查提供数据支持。
二、实验目的1. 熟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2. 掌握遥感图像分类方法;3. 对某地区进行地表覆盖分类,为该地区的环境监测和资源调查提供数据支持。
三、实验内容1. 数据准备本实验选用某地区Landsat 8卫星影像作为实验数据,该影像覆盖范围约为1000平方公里,分辨率为30米。
实验过程中,首先对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等。
2. 遥感图像分类(1)选择合适的分类器本实验选用支持向量机(SVM)作为分类器,因为SVM在处理小样本数据时具有较好的性能。
(2)训练样本选择为提高分类精度,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训练样本。
本实验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预处理后的影像中随机选取1000个样本作为训练样本。
(3)分类结果分析将训练样本输入SVM分类器进行训练,得到分类模型。
然后,将测试样本输入分类模型进行分类,得到分类结果。
3. 分类结果验证为验证分类结果的准确性,采用混淆矩阵对分类结果进行评价。
混淆矩阵是一种用于评估分类结果的方法,它能够直观地反映分类精度、召回率和F1值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分类精度通过计算混淆矩阵,得到分类精度为90.5%。
这说明本实验采用SVM分类器对某地区进行地表覆盖分类的效果较好。
2. 分类结果分析(1)地表覆盖类型分布通过分析分类结果,可以看出该地区地表覆盖类型主要有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等。
(2)地表覆盖变化分析与历史影像对比,可以看出该地区耕地面积有所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建筑用地面积显著增加。
这可能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有关。
3. 分类结果应用(1)环境监测通过地表覆盖分类结果,可以监测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为环境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遥感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更好地了解遥感技术,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为期两周的遥感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遥感影像处理、解译和制图等基本技能。
二、实习目的1. 熟悉遥感影像处理软件ENVI的操作,掌握遥感影像预处理、裁剪、校正等基本操作。
2. 学习遥感野外调查方法,了解野外调查的注意事项。
3. 掌握遥感影像解译技巧,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2007》标准,对所调查区域的遥感影像地物进行初步目视解译、划分。
4. 熟练运用ENVI软件进行室内解译,进行小斑区划和数据库建立。
5. 根据遥感影像图,针对所调查区域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专题图。
三、实习内容(一)遥感影像处理1. 遥感影像预处理:首先,我们在ENVI软件中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
辐射校正主要进行传感器校正、大气校正、太阳高度及地形校正。
几何校正是指纠正由系统或非系统因素引起的图像几何变形。
2. 遥感影像裁剪:根据实习要求,我们选取了金洲新区大部分地区及望城区部分区域作为本次实习的区域范围。
使用ENVI软件中感兴趣区域选取的功能,裁剪出特定的区域范围。
(二)外业建标调查1. 建立目视解译标志表: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2007》标准,对所调查区域的遥感影像地物进行初步目视解译、划分,从而建立外业目视解译标志表。
2. 野外调查: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前往实习区域进行实地调查。
调查过程中,我们详细记录了各种地物的分布情况,以及地形、地貌等信息。
(三)室内解译1. 遥感影像室内解译:运用ENVI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室内解译。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分析,识别出各种地物,并进行小斑区划。
2. 数据库建立:根据室内解译结果,建立遥感影像数据库,为后续制图提供数据支持。
(四)制图1. 利用ENVI软件,根据遥感影像数据和室内解译结果,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专题图。
2. 对专题图进行美化,包括添加图例、标题、比例尺等信息。
遥感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遥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掌握遥感数据的获取方法及遥感图像的处理技术;3. 了解遥感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方面的应用;4. 培养遥感图像分析和解译能力。
二、实验原理遥感技术是利用电磁波在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层中的传播特性,通过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层的信息,然后进行图像处理、分析和解译,以达到对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层进行监测、研究和利用的目的。
遥感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磁波辐射与散射: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形成各种电磁波;2. 遥感器:利用电磁波探测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层的信息;3. 电磁波传播:电磁波在空间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大气、云层等因素的影响;4. 遥感图像处理: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增强、分类等处理,提高遥感图像的质量和应用效果;5. 遥感图像分析: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识别和提取信息,实现对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层的监测和研究。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内容(1)遥感图像的获取:通过遥感卫星、航空摄影等方式获取遥感图像;(2)遥感图像的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3)遥感图像增强:通过对比度增强、亮度增强、滤波等手段提高遥感图像的质量;(4)遥感图像分类:采用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5)遥感图像分析:对分类后的遥感图像进行解译、识别和提取信息。
2. 实验步骤(1)遥感图像的获取:通过遥感卫星、航空摄影等方式获取遥感图像;(2)遥感图像的预处理:利用ENVI软件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3)遥感图像增强:利用ENVI软件进行对比度增强、亮度增强和滤波处理;(4)遥感图像分类:采用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5)遥感图像分析:对分类后的遥感图像进行解译、识别和提取信息。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遥感图像的预处理效果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提高了遥感图像的质量,为后续的图像增强和分类奠定了基础。
大学生遥感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意义作为一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知实践对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重要性。
因此,我积极参加了为期两周的遥感实习,旨在加深对遥感原理的理解,提高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这次实习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技能,也使我更加了解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价值。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实习的第一周,我们主要学习了遥感基本原理和遥感数据类型。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学,我掌握了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数据的获取方式、光谱特性以及遥感图像的分类和处理方法。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ENVI、ArcGIS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为后续的实习任务打下了基础。
实习的第二周,我们开始着手处理实际的遥感数据。
首先,我们使用ENVI软件对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和地理校正等。
在预处理的基础上,我们学会了使用不同的算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如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和决策树等。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植被覆盖度计算和水质监测等应用。
三、实习成果与反思通过两周的实习,我对遥感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独立完成遥感图像的处理和分析。
在实习过程中,我积极参与讨论,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同时,我也认识到遥感技术虽然强大,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限制,如数据质量、处理速度和准确性等。
这次实习让我意识到,遥感技术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遥感技术,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为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做出贡献。
同时,我也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紧跟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为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实习总结这次遥感实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技能,也增强了我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习,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遥感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已经在测绘、农业、林业、环保、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对遥感技术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我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组织了一次为期两周的遥感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了解遥感的基本原理,掌握遥感图像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实训内容1. 遥感基本原理学习实训初期,我们学习了遥感的基本原理,包括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图像的获取、传输和接收等。
通过学习,我们对遥感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遥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操作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我们选择了ENVI软件作为实训工具。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ENVI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图像读取、显示、图像增强、图像分类、专题图制作等。
3. 遥感图像预处理在实际应用中,遥感图像往往存在噪声、畸变等问题,需要进行预处理。
我们学习了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图像增强等方法,提高了图像质量。
4. 遥感图像分类与专题图制作遥感图像分类是遥感应用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学习了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决策树分类等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学会了如何制作专题图,为遥感应用提供可视化数据。
5. 遥感应用案例分析为了让学生了解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我们选取了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如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森林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
三、实训过程1. 理论教学实训期间,我们通过课堂讲授、讨论等形式,学习了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操作、遥感图像预处理、遥感图像分类与专题图制作等理论知识。
2. 实践操作在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后,我们进行了实践操作。
首先,我们利用ENVI软件对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图像增强等。
然后,我们对预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分类,制作专题图。
最后,我们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 讨论与交流在实训过程中,我们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共同解决问题。
遥感实验报告
遥感实验报告引言: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对不同波段的电磁辐射进行探测和分析,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表的空间分布、物质组成以及变化情况等信息。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遥感图像的获取和解译,了解和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遥感数据获取:1. 数据来源:本次实验使用的遥感数据来源于卫星遥感图像,通过开源的遥感数据平台获得。
2. 数据类型:本次实验使用的遥感数据为多光谱遥感图像,包含多个波段的信息。
通过不同波段的数据分析,可以获取地表的不同特征和信息。
二、遥感图像解译:1. 图像预处理:图像预处理是遥感图像解译的基础工作,包括图像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和大气校正等过程。
这些预处理步骤可以提高图像质量,减少噪声和失真。
2. 地物分类:地物分类是遥感图像解译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遥感图像中的像元进行分类,可以将地表物体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水体、植被、建筑等。
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3.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对地物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描述的过程。
通过提取地物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可以对地物进行进一步分类和识别。
三、遥感技术应用:1.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研究:通过遥感图像的获取和解译,可以对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进行研究。
通过对多时相的遥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驱动因素。
2. 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遥感图像的获取和解译,可以对森林、湿地和土地等自然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为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 灾害监测与评估: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遥感图像的获取和解译,可以实时监测和评估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为灾害应对和救援提供决策支持。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遥感图像的获取和解译,了解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研究、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和灾害监测与评估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遥感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遥感技术作为一种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地理信息系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我们进行了本次遥感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掌握遥感图像的获取和处理方法;2. 熟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的基本操作;3. 学习遥感图像的分类和提取信息的方法;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原理遥感技术是利用电磁波对地球表面进行探测和监测的技术。
通过遥感传感器获取的图像数据,可以反映地表物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遥感图像处理主要包括图像校正、分类、提取信息等步骤。
四、实验内容1. 图像获取实验中,我们使用了ENVI软件,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地球观测系统数据和信息(EOSDIS)中下载了北京市的Landsat 8卫星影像。
2. 图像校正首先,我们对下载的遥感图像进行了几何校正,以消除图像中的几何畸变。
通过选择地面控制点,将遥感图像与实际地理位置相对应。
3. 图像分类接着,我们进行了遥感图像的分类。
采用监督分类方法,利用ENVI软件中的分类器,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
分类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地物特征明显的区域作为训练样本,以指导分类器进行分类。
4. 信息提取最后,我们利用遥感图像提取了北京市的地物信息,包括水体、植被、建筑等。
通过对提取信息的分析,可以了解北京市的地表环境状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图像校正通过几何校正,我们成功地将遥感图像与实际地理位置相对应,消除了图像中的几何畸变。
校正后的图像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地表物体的真实位置。
2. 图像分类在遥感图像分类过程中,我们共分为三个类别:水体、植被和建筑。
经过分类,我们得到了较为准确的分类结果。
通过分析分类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市的水体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区和郊外,建筑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
3. 信息提取通过对遥感图像提取的地物信息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北京市的地表环境状况。
遥感综合实习报告
实习单位:XX大学遥感研究所实习时间: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实习内容: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遥感应用案例研究一、实习目的与意义遥感技术作为一种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重要手段,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次遥感综合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遥感图像的基本处理方法,提高遥感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过程与成果1. 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1)图像预处理:包括图像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去噪声等,提高图像质量。
(2)图像增强:采用直方图均衡化、对比度增强等方法,改善图像视觉效果。
(3)图像分类:采用最小距离分类、最大似然分类等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地物分类。
(4)图像解译: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对遥感图像进行地物识别和信息提取。
2. 遥感应用案例研究(1)资源调查: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调查,分析资源分布规律。
(2)环境监测:通过遥感图像分析,评估水体富营养化、植被覆盖变化等环境问题。
(3)城市规划: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城市扩张、道路规划、绿化带分布等方面的研究。
(4)农业:通过遥感图像分析,研究农作物种植结构、产量预测等农业问题。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1. 实习使我掌握了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了遥感数据应用能力。
2.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遥感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3. 实习使我认识到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农业等领域的重要性,拓宽了我的视野。
4. 通过实习,我培养了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为今后从事遥感领域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实习总结本次遥感综合实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掌握了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的方法,还了解了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我将把在实习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为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遥感实验报告
遥感实验报告遥感实验报告引言: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获取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信息来获取地表特征的技术。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地质勘探、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卫星图像,并对图像进行解译和分析,从而深入了解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步骤:1. 数据获取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首先需要获取卫星图像数据。
通过合法渠道,我们从国家遥感中心获取了一组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
这些图像涵盖了不同地区的城市和农田,以及一些自然景观。
2. 图像预处理获取到的卫星图像需要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预处理包括图像去噪、边缘增强和色彩校正等步骤。
通过这些预处理步骤,我们可以得到更清晰、更准确的图像数据。
3. 图像解译在预处理完成后,我们开始对图像进行解译。
解译是指根据图像的特征和上下文信息,识别出图像中的不同地物和地貌。
在解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和遥感图像解译原理,对图像中的各个区域进行分类和标注。
4. 图像分析解译完成后,我们对图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通过分析图像中的不同地物和地貌,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关该地区的信息。
例如,通过对城市区域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人口密度和城市发展情况;通过对农田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农作物类型和农业生产状况。
实验结果:通过对卫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关地表特征的结论。
例如,在城市区域,我们观察到高密度的建筑群和道路网络,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在农田中,我们观察到不同类型的农作物,如水稻、小麦和玉米,表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多样化。
讨论与展望: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地球表面的变化,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救援。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地球。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卫星图像,并对图像进行解译和分析,深入了解了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遥感变化监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遥感技术对某区域进行变化监测,分析该区域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变化情况,验证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和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价值。
二、实验原理遥感变化监测是利用遥感影像分析技术,通过对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获取的遥感影像进行比较,识别和分析区域内的变化信息。
实验主要采用以下原理:1. 光谱分析:遥感影像的光谱信息反映了地表物质的物理和化学特性,通过分析光谱变化可以识别地表物质的变化。
2. 图像处理:通过图像增强、滤波、分类等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处理,提高图像质量和信息提取能力。
3. 变化检测:通过比较不同时间遥感影像的相似性,识别和分析区域内的变化信息。
三、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包括以下内容:1. 遥感影像:选择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影像,如Landsat、Sentinel-2等。
2. 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包括研究区域的行政区划、道路、水体等地理要素。
四、实验步骤1. 数据预处理: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预处理,确保影像质量。
2. 图像处理:对遥感影像进行增强、滤波等处理,提高图像质量和信息提取能力。
3. 变化检测:采用图像差异法、变化向量分析(CVA)等方法,识别和分析区域内的变化信息。
4. 结果分析:对变化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揭示区域变化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变化区域识别:通过变化检测,识别出研究区域内的变化区域,如城市扩张、土地退化、水体变化等。
2. 变化类型分析:对变化区域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类型变化的空间分布和时序变化规律。
3. 影响因素分析:结合GIS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影响区域变化的主要因素。
六、结论1. 遥感变化监测技术可以有效识别和分析区域内的变化信息,为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2. 实验结果表明,遥感技术在城市扩张、土地退化、水体变化等领域的监测具有显著优势。
3. 遥感变化监测技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可为政府部门、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决策支持。
遥感实习报告植被覆盖率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作为一名遥感专业的学生,我深知植被覆盖率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为了提高自己在植被覆盖率遥感监测方面的实践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遥感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植被覆盖率的遥感监测方法,掌握遥感软件的操作技巧,并对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认真学习了遥感基本原理、遥感数据类型及植被覆盖率遥感监测的相关知识,为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习过程实习过程中,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与实践:(1)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我学会了从遥感卫星数据共享平台下载所需的数据,并掌握了ENVI、ArcGIS等遥感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2)植被覆盖率遥感监测方法的学习:我了解了植被覆盖率遥感监测的常用方法,包括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条件指数(VCI)和植被健康指数(VHI)等。
(3)实际数据处理与分析:我以我国某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数据进行了植被覆盖率的监测。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我得出了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状况,并对其进行了评估。
3. 实习成果通过实习,我完成了对该地区植被覆盖率的遥感监测,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整体较好,但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
(2)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而平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
(3)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率有一定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等。
三、实习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在植被覆盖率遥感监测方面的实践能力,还加深了对遥感原理和软件操作的理解。
然而,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不足,今后还需加强学习和实践。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遥感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同时,我将积极参与实际项目,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遥感实验报告
遥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遥感技术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数据获取,以探究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和自然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等远距离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接收地面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可以获取地表地貌、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信息。
三、实验步骤。
1. 选择合适的遥感影像数据,包括多光谱影像、高光谱影像等。
2. 对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
3. 利用遥感软件进行影像解译,提取地表信息。
4. 对提取的地表信息进行分析和应用,如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获取了地表的多光谱影像数据,并对其进行了预处理和解译。
最终得到了地表的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五、实验结论。
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为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对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六、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不仅让我们掌握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还加深了我们对地球表面信息获取和分析的认识。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遥感技术,探索其更广泛的应用领域,为地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参考文献。
1. 《遥感原理与应用》,XXX,XXX出版社,2018年。
2.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XXX,XXX期刊,2020年。
以上为本次遥感实验的报告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谢各位的阅读和支持!。
遥感envi实习报告范本
本科生课程论文学院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课程名称遥感概论实习学生学号开课时间 2016 至 2017 学年第一学期实验目的利用遥感制作市道路交通图和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图实验数据:地理空间数据云下载的数据实验流程:1.打开ENVI 4.82.打开说下载的landsat数据(湘江块)3.用3,2,1波段合成RGB color打开4.利用图像裁剪功能裁剪影像,保留地区4.1 在主菜单中,选择File>Save file as>envi standard.弹出New file build对话框4.2 在New file builder对话框中,单击 Import file按钮,弹出 Create new fileFile对话框4.3 在 Create new file input file对话框中,选中 Selec input file列表中的裁剪图像,单击 Spatial subset按Select 话框对话框中,单击按钮Image,弹出Subset by image在Subset by image对话框中,可以通过输入行列数确定裁剪尺寸,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图像中的红色矩形框确定裁剪区域,或者直接用鼠标左键按钮红色边框拖动来确定裁剪尺寸以及位置,单击OK按钮4.4 在Select spatial subset对话框中可以看到裁剪区域信息,单击OK 按钮。
4.5裁剪完成的如图#25.将裁剪图案进行傅里叶变换5.1在主菜单中,选择Filters>fet filtering>Forward FFT,在Forward FFTInput file对话框中,选择输入图像文件。
5.2在 Forward FFT Parameters对话框中,选择Memory。
在可用波段列表中,选择一个图形显示在Display中。
从图上看,中间很亮的部分集中了图像的低频信息;外围较暗的部分集中了图形的高频信息;图中外边框两个较明显的小白条是周期性条带噪声,方向与空间域中图像垂直5.3定义FFT滤波器,以及应用FFT滤波,将FFT图像反变换为空间域数据(这里我选择了不同的FFT滤波器看看效果)6.快速制图6.1 从主图像窗口打开快速制图,启用快速制图模板6.2 图像制图围选择:进入图像围选择(Quick map image selection),如图8.2所话根此对话框用来选择图像的制图区域,使用鼠标左键点击红色方框的左下角并拖动方框选中整个图像6.3 Main title文本框:输入地图标题“市湘江带斑图”;Font:选择times;Size:16.Lower left text文本框:在对话框中使用鼠标右键点击,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Load projection info,从ENVI头文件中加载图像的投影信息,对投影信息稍作修改,如将英文改成中文字符Font:选择中的Times:Size:66.4点击apply成图6.5 将地图打印输出成图效果7.将裁剪的图进行监督分类7.1将图像进行 5,4,3合成RGB显示打开裁剪后图像,Band5、4、3合成RGB显示在Display中在显示的RGB图像中是模拟真彩色图像,色彩饱和,目视可以解译。
遥感的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遥感在农业、林业、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深入了解遥感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我于2023年在某遥感公司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二、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遥感基础知识学习:在实习初期,我学习了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图像处理、遥感数据获取等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我对遥感技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 遥感数据处理: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遥感图像的预处理、校正、增强等数据处理工作。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常用算法。
3. 遥感应用实践:在实习中期,我参与了多个遥感应用项目,包括农业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
在这些项目中,我负责数据采集、图像处理、结果分析等工作。
4. 遥感软件操作:实习期间,我学习了ENVI、ArcGIS等遥感软件的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我提高了自己的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三、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实习,我取得了以下成果:1. 提高了遥感理论知识水平:通过学习遥感基础知识,我对遥感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掌握了遥感数据处理技能:在实习过程中,我熟练掌握了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常用算法,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3. 提升了遥感应用能力:通过参与多个遥感应用项目,我学会了如何将遥感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多个项目,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实习体会1. 遥感技术的重要性: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了解和掌握遥感技术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
3. 团队协作精神: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团队协作精神至关重要。
遥感工作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远距离的探测手段,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遥感技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于近期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遥感工作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熟悉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遥感图像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3. 了解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4. 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1. 遥感基础知识学习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电磁波、遥感平台、遥感传感器、遥感数据等。
通过学习,我对遥感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遥感图像获取与处理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遥感图像的获取方法,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等。
同时,我还学习了遥感图像的处理方法,如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增强、滤波等。
3. 遥感图像分析与应用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遥感图像的分析方法,如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变化检测等。
此外,我还了解了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应用。
4. 实践操作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的实践操作。
具体包括:(1)利用ENVI软件对遥感图像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增强、滤波等处理;(2)运用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等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3)利用变化检测方法分析遥感图像的时间序列变化;(4)根据遥感图像制作专题图,如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覆盖度图等。
四、实习收获1. 知识储备:通过实习,我对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有了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技能提升:在实习过程中,我熟练掌握了ENVI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团队协作:实习期间,我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4. 实践经验:通过实习,我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五、实习总结本次遥感工作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资源环境遥感实习
大气透过率和大气平均作用温度计 算
• 将卫星过境时南京地区水汽含量及气温代 入计算方程,计算得到大气透过率和大气 平均作用温度分别为0.7442和287.294K
地表温度反演
• 首先根据大气透过率、地表比辐射率等通 过波段运算计算出中间参数C、D,然后将 单窗算法公式输入波段运算工具,分别代 入各个参数,计算得到南京地区的地表温 度。
计算植被覆盖度
• 最终得到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图
实习二 城市热环境分析
实习目的
• 基于Landsat TM数据反演地表温度,在此 基础上对城市热环境进行分析。
原理与方法
• 本实习采用覃志豪的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 度,单窗算法的具体形式为:
Ts [a (1 C D) (b (1 C D) C D) T6 D Ta ] / C
• NDVIv和NDVI0这两个参数值的确定是关键, 将直接影响到植被覆盖度估算结果。
• 对NDVI 统计直方图给定置信区间,取5% 和95%频率的NDVI值作为NDVI0和NDVIv 值。
实习数据
• TM_20060504
– 南京地区2006年5月4日的Landsat TM数据
• TM_20060504.hdr
资源环境遥感实习
实习一 植被覆盖度计算
实习目的
• 根据Landsat TM数据计算植被覆盖度
原理与方法
fv
NDVI NDVI0 NDVIv NDVI0
• NDVI为像元NDVI值,fv为像元的植被覆盖 度,NDVIv和NDVI0分别为植被覆盖部分和 非植被覆盖部分的NDVI值。
原理与方法
地表温度反演
热环境分析
• Image窗口菜单Tools > Color mapping > Density Slice,运用密度分割将地表温度分 为若干个不同的热岛等级,使其从冷色到 暖色调变化,最终得到总共包含若干个热 岛强度级别的南京市热岛强度空间分布图
资源环境遥感实验报告
资源环境遥感实验报告姚丹燕环规12-1班 120224110第一次实验实验步骤:1.开启软件2.将tmleft.img和tmright.img拼接成完整的原始TM影像点击dataprep,选择mosaic images拼接图像,进一步选择拼接工具mosaic tool。
如下图。
在拼接工具界面选择编辑edit,加载图像add images,先后选择原始数据中的两个图像文件tmleft.img和tmright.img。
如下图。
图像加载之后如下所示:选择process,点击run mosaic。
选择拼接后图像的保存路径,命名为pinjie,img。
选择OK确定,屏幕显示进度条表示后台正在进行图像拼接。
进度条完成后,点击OK,完成拼接。
打开viewer,选择刚刚拼接完成的文件,查看拼接后的图像。
3.利用recti_data.tif影像对原始TM数据进行几何校正。
在viewer中打开原始数据中的recti_data.tif文件。
打开后如下图所示:点击原图,选择raster,点击geometric correction,polynomial(多项式方法)。
出现下图所示面板:设置polynomial order(多项式次序)为3,在projection里设置地图单位为厘米。
直接关闭面板,或者选择apply应用后关闭面板。
选择recti_data.tif影像,点击后查看相关信息如下:直接点击ok关闭面板即可。
此时屏幕如下图所示:选择geo correction tools面板中的控制点选取工具(左数第二个),在两个图上分别选取对应的10个控制点。
控制点选取要具有代表性,选择河流交叉口、山脊、道路交叉口等地,同事要注意控制点分布要均匀,否则最后出图很可能会扭曲变形。
10个控制点选取结束之后如下:可以看出误差RMS error均较大,所以需要不断调整控制点的位置使10对点的误差均小于0.5。
小技巧:第二次上课ERDAS IMAGINE的监督分类是基于分类模板(Classification Signature)来进行的,而分类模板的生成、管理、评价和编辑等功能是由分类模板编辑器(Signature Editor)来负责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模式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相关学科基础课程《资源遥感应用模型》
实
验
报
告
院系:旅环院
班级:11级地信
姓名:王康
学号:41109144
指导老师:张福平
实验名称:渭河河道提取(潼关段)
实验时间:2014年3~5月
实验地点:长安校区格物楼机房
实验目的:
通过流程化实验,运用ArcGIS水文分析模块完成河流水域的提取,从而获取渭河流域矢量边界。
将流域边界作为辅助数据,裁剪TM数据,利用水体信息提取方法完成渭河河道提取。
实验数据:
渭河流域DEM数据(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
潼关landsat5 TM数据(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数据准备
登录地理空间数据云(),通过新建经纬度边框,选择数据集,下载DEM和TM数据
二、数据处理
1.DEM数据
1)DEM数据拼接:
将下载好的各分区数据进行拼接,操作如下ArcToolBox|data management tools【数据管理工具】|raster【栅格】|raster dataset【栅格数据集】|mosaic to new
raster【拼接为新栅格】,如下图所示:
2)河网提取
利用地表径流漫流模型,在无洼地DEM 上利用最大坡降法得到栅格的水流方向;依据自然水流自高向底的规律,计算栅格在水流方向上累积栅格数,生成汇流累积量。
当汇流量达到一定值时,就会产生地表水流。
汇流累积量数据基于水流方向,而水流方向的产生又受DEM 洼地的影响,
因此需进行洼地填充,此过程利用水流方向数据计算出DEM数据的洼地区域,并计算洼地深度,设定阈值进行填洼。
(填洼是不断反复的过程)
(1)水流方向提取
点击Spatial analysis tool【空间分析工具】|hydrology【水文分析】|flow direction 【水流方向】,输入表面栅格数据,设置输出路径,完成流向计算。
(下降栅格率为栅格在水流方向与邻近栅格间高程差与距离的比值,以百分比形式表示,可选填)如图所示:
(2)洼地填充
洼地提取——Spatial analysis tool【空间分析工具】|hydrology【水文分析】|sink 【汇】,图中深色区域为洼地,如图所示:
深色区域为洼地
洼地深度计算——Spatial analysis tool【空间分析工具】|hydrology【水文分析】|watershed【分水岭】,得到洼地贡献区域图,如图所示:
洼地贡献区域高程——Spatial analysis tool【空间分析工具】|zonal【区域分析】|zonal statistics【区域统计】,将watershed_1为输入栅格集,wh_dem为赋值栅格集,统计类型为minimum
洼地出水口高程——Spatial analysis tool【空间分析工具】|zonal【区域分析】|zonal fill【区域填充】,设置watershed_1为输入栅格集,wh_dem为权重栅格集,输出为zonalmax
计算洼地深度——Spatial analysis tool【空间分析工具】|map algebra【地图代数】|raster calculator【栅格计算器】,在编辑框中输入sinkdep=”zonalmax”-”zonalmin”,获取洼地深度数据
洼地填充——Spatial analysis tool 【空间分析工具】|hydrology 【水文分析】|fill 填洼】
(3)水流方向二次提取
基于无洼地DEM ,Spatial analysis tool 【空间分析工具】|hydrology 【水文分析】|flow direction 【水流方向】,操作与第一次提取相同。
(4)汇流量累积
Spatial analysis tool【空间分析工具】|hydrology【水文分析】|flow accumulation 【汇流累积】,
(5)河网生成
Spatial analysis tool【空间分析工具】|map algebra【地图代数】|raster calculator 【栅格计算器】,利用所确认的阈值,实验中所采用的汇流量阈值为4000
Spatial analysis tool【空间分析工具】|hydrology【水文分析】|stream to feature【栅格河网矢量化】,提取河网
选中属性表中grad_code为1的导出数据,得到水系图
(6)流域盆地确定
Spatial analysis tool【空间分析工具】|hydrology【水文分析】|basin【盆域分析】
conversion tool【转换工具】|from raster【从栅格】|raster to polygon【栅格到面】,将basin盆域文件转换成矢量文件,并将所需区域提取出来即可。
2.TM数据
1)TM数据裁剪
将TM数据裁减掉边缘锯齿,打开erdas,加载所需裁剪的影像文件,点击view1的AOI,选择多边形面工具,描出影像文件的轮廓。
选择dataprep【数据预处理】|subset image【裁剪图像】,设置完路径后,点击AOI,选择viewer
2)渭河河道提取
基于TM 影像提取水体信息的方法,分为归一化水体指数法、修正归一化水体指数、谱间分析法。
本实验中分别通过三种方法用栅格计算器进行运算,如下图所示:
(1)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
NDWI=(Green-NIR)/(Green+NIR )
Green 为绿光波段,TM2;NIR 为近红外波段,
TM4
多边形工具
AOI|viewer
裁剪前
裁剪后
(2)修正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
MNDWI=(Green-MIR)/(Green+MIR)
Green为绿光波段,TM2;MIR为红外波段,TM5
(3)谱间分析法
由周成虎等人提出,通过分析水体与其他地物在TM 影像不同波段上的灰度曲线图,从而确定水体与其他地物的关系特征。
方法为从影像中提取(TM2+TM3)>(TM4+TM5)
现将TM2和TM3,TM4和TM5加和运算生成TM23和TM45,再用con (TM23>TM45,TM23,0)进行提取,不符合条件的赋值为0
归一化水体指数图
修正归一化水体指数图
谱间分析法
实验总结:
1.DEM漫流模型提取河网和流域边界在填洼阈值的设定,存在诸多问题。
汤国安水文分析模块的填洼过程,尽管计算水流方向、洼地区贡献率和最低出水点来获取洼地深度,可作为填洼阈值设定的参照,可是阈值的确定依旧需要对研究地区的地形进行分析。
本实验中的填洼采取默认形式(全部填洼),未考虑实际洼地的存在,势必会对提取结果造成一定的偏差;
2.生成河网过程中,汇流累积量阈值选择经验值4000,因不同阈值的设定会对河网生成有不同的效果,故本实验结果与真实的一致性值得考究;
3.关于TM数据提取水体信息的方法众多,水体指数的修正是在实际情况下对当前研究区域的一种拟合,不同的区域需要不同的方法,本实验中通过谱间分析方法获取的水体信息与实际拟合度最高。
致谢
由衷感谢苏玉波学长在本实验进行过程中给予的指导,感谢学长提供汇流累积量经验值4000作为本实验中汇流累积量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