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消除供需错位.

合集下载

采购人“错位”影响采购主体责任的制度反思

采购人“错位”影响采购主体责任的制度反思

近年来,随着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加强政府采购活动内部控制管理的指导意见》(财库〔2016〕99号,以下简称《采购内部控制意见》)及《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办法》(财库〔2021〕22号,以下简称《需求办法》)均对采购人的主体责任认定作出规定。

政府采购领域关于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的话题热度不减,对于采购人主体责任意识的强化已有共识。

但是作为落实采购人主体责任的前提采购人“错位”影响采购主体责任的制度反思□文/杜广源 李德华关键,采购人主体资格及其责任来源问题,在理论研究及制度完善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实践中,采购人可能受建制、职能和级别等制约,以至于相关部门“越位”行使采购权,造成采购主体在采购活动中的权力分配、履约监督及责任承担“错位”等现象。

本文从采购人“错位”引发的系列问题入手,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再对采购人相关制度及理论问题展开探讨,准确界定采购人资格;最后结合现行政府采购相关法律规定,为落实采购人责任及事后监督救济提出完善建议。

采购人“错位”引发系列问题“错位”造成权力分配不均采购人“错位”造成的权力分配问题,发生于采购活动过程性管理中。

政府采购活动中部分事业单位、团体组织没有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有的单位各自为政,职责管理不清,权力分工不明,导致采购活动的过程性管理规定形同虚设,“越位”主体一旦总揽实际需求主体的采购权限,实际需求主体通常就无法根据切实需求开展采购活动,采购合同的正常履行也相应受到阻碍。

“错位”导致履约管理不力采购人“错位”引发主体间权力配比不明晰,作用于过程性履约管理之中,体现为供应商在采购合同履行中的自由过度。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实际采购人角度看,采购权被剥夺,意味着其对采购活动的监督条件受限,“越位”者的干涉使实际需求不能得以满足,采购活动将演变成“越位”采购主体与供应商之间的供需调配。

其次,从“越位”采购主体角度看,“越位”有时“一对多”进行。

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错位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错位问题的思考
2009 年 9 月 第 25 卷第 3 期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J our na l of c ha ngc hun Educ at i on I ns t i t ut e
Sep. 2009 V ol . 25 No. 3
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错位问题 的思考 余思新
( 漳 州师 范学 院 政法 系� 福建 漳 州 ) � � 摘 要 造成 我国 大 学生 就业 难的 原 因是 多方 面 的� 诸 如大 学 扩招 � 国 际金 融 危机 影 响� 我 国经 济 结构 不 合理
等 � 但究 其根 本原 因 � 笔 者认 为 是由 于当 前我 国 高等 教 育中 存 在着 严 重的 " 错 位" 问 题� 如 体制 错 位� 结 构错 位 � 观 念错 位� 责任 错位 和信 息错 位等 � 关 键词 高 等教 育� 错位 � 大 学生 � 就 业
� � � 中 图分 � � � � 类号 � 文献 标识 码 文 章编 号 ( ) 要的人才层次不 协调 � 通常而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呈金字塔形状 的� 通俗地说,就是对初级人才的需求数量要高于中 级人才,对中级人才的需求数量要高于高级人才 � 而 事实刚好相反, "特别是近年来,各高校大规模扩招, 使得毕业的学士 � 硕士� 博士就像 � 流水线 ’ 上下来
二 结构 错位
结构错位是指一个国家 � 一个地区 � 一个单位各 级各类人才的结构配置与经济 � 社会结构不 相协调, 或者说各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的层次 � 专业 � 类型与 社会需求不协调,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培养不出或不 合格,而社会不需要的专业的毕业生太多� 具体表现 为层次错位 � 专业设置错位 � 人才培养模式错位和课 程错位 �
余思新 ( 1 97 1 � ) ,男,浙江衢州人,漳州师范学院政法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建设�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现象与规避路径分析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现象与规避路径分析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现象与规避路径分析摘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作为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日益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然而却出现双方供需错位的困境。

基于此,在分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现象根本原因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与培养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规避路径。

关键词:酒店管理;高职;供需错位;高职教育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01-03一、问题的提出就国外而言,由于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成熟,国外学者围绕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和著作,形成了诸如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cbe、mes、双元制等人才培养模式。

在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上,瑞士的洛桑模式与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开发模式由于关注于行业特点与要求、与企业进行实质而深度的产学合作并为此构建了专业理论与应用理论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采取校内校外并举方式构建实践教学基地、招聘教师注重行业经验而有效地规避了酒店管理专业供需借位矛盾,值得国内高职院校借鉴。

与国外相比较,国内学者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散见于一些期刊中。

代表性的有:李丽等(2004)对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朱巧芳(2005)提出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技能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杨强等(2006)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曲波(2007)对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董国顺(2008)从工学结合角度,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艾琳梅(2009)在总结以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双证式”高职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国内研究状况,虽然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内学者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开始重视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体系和操作体系。

但就其进展而言,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理论构建和可行的操作模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供需错位现象仍然未能得到有效克服。

民办学校发展中的冲突与调适

民办学校发展中的冲突与调适

民办学校发展中的冲突与调适华中师大郭元祥民办学校当前应审慎地面对下列冲突和矛盾,协调各种关系,提高民办学校教育质量。

一、办学自主性与社会制约性的冲突和调适各种类型的民办学校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学校是我国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尽管当前对民办学校的仍有不同认识,但民办学校的发展几乎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然而,民办学校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首先便是办学自主性与社会制约性之间的冲突。

这一冲突充分表现在民办学校的政策问题上,如学生政策、教师政策、教育评价制度等方面。

民办学校的产生和发展客观地要其具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性,因为民办学校自筹教育经费,自备教育资源,自理学校教育事务,民办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总的思想指导下,努力追求实现不拘一格育英才的教育理想。

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性客观地要求学校根据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学生特点和学校特有的教育资源(时间、空间、师资、设备等)合理地调整学制和课程计划;办学自主性客观地要求民办学校(特别是民办中小学)具有招生自主权,学生学籍应纳入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学生有正式学籍,有参加国家各种考试的权利(这是学生享有的受教育权之一);办学自主性客观地要求民办学校具有教师管理的权利,民办学校教师的档案管理、业务管理、职称评定、进修培训应当与公办学校教师一样享有权利,这也是《教师法》赋予教师的基本权利;办学自主性还客观地要求民办学校具有教育质量评价的自主权,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方式应有别于公办学校;此外,办学自主性同样要求社会其它部门不能胡乱干涉民办学校的教育运作,不应对民办学校乱收费乱摊派。

但事实上,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性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民办学校的社会制约性和受动性太强。

长期计划经济沿袭下来的诸多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和措施制约了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性乃至民办学校的发展。

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完全用计划性教育的政策、规章来要求民办学校,限制民办学校发展,民办学校普遍存在着学生学籍问题,特别是跨地区学生的学籍以及由此产生的中考权、高考权的问题。

学校教育公平促进措施

学校教育公平促进措施

学校教育公平促进措施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学校教育公平则是教育公平的关键环节。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首先,学校要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这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两个方面。

在硬件设施上,学校应当努力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

无论是教学大楼、实验室、图书馆,还是体育场馆、艺术活动室等,都应尽量达到同等水平。

不能让一些学校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而另一些学校还在为基本的课桌椅发愁。

同时,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当加大投入,改善其办学条件。

在软件资源方面,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至关重要。

优秀的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学校应当建立教师流动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到师资薄弱的学校任教,通过定期交流、支教等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传递到更多的学校。

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此外,课程资源的公平分配也不容忽视。

学校应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丰富多样的课程,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科技等,而不是只注重文化课的教学。

其次,学校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学校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所有学生。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采取针对性的辅导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提供拓展性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展现自己的才华。

再者,学校要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

评价学生不能仅仅依据考试成绩,而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

要改变传统的“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如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小组合作评价、项目学习评价等。

我国高职高专校企合作错位困境与对策初探

我国高职高专校企合作错位困境与对策初探

Jn 2 1 u e 02
留回窗觋窗e镄仓国 围俭回归目四鳃翻饵
口 崔瑞 霞
( 南省人 1和计 划 生育干部 学院 , 河 : 2 河南
[ 摘
郑 州 400 ) 50 8
要] 校企合作是我 国企业和 高职院校 双赢的重要 途径, 但是校企合作在我 国存在 着错位 困境 , 主要
表 现为供 需错位 、 学用错位 和投资错位。导致错位 的主要 原 因是定位错位 、 念与期待错位 、 观 运作模 式错位 。
实践 相结 合 的能力 。
困境。错位困境不解级换 代, 不利 于我 国人 力 资 源 的有 效 培 养 和人 力 资 本 的
合 理积 累 , 不利 于我 国人力 资源就 业 的成分实 现 , 不
利 于和谐 社会 的营造 和构建 。
经 济腾 飞 的“ 密 武器 ” 它 是一 种 深层 次 的校企 合 秘 , 作模 式 , 是建立 在 完 善 的政 策 法规 保 障和 严 格 的职 业 资格考 试制 度 的基 础 上 的 , 的特 点 可 以归结 为 它 “ 双元 性 ” 即 , 个 教 育 机 构 、 种 教 学 方 式 、 个 , 两 两 两 教学 场地 、 两种 证 书 、 个经 费来 源 等 等 , 教学 实 两 在 施 的过程 中强 调学 生 的实 际操 作 能 力 , 以及理 论 和
生的工作稳定性偏低 , 半年内的离 职率达 到 4 %。 5
这 种“ 用工 荒” “ 业难 ” 和 就 并存 的尴尬 , 反 映 了我 既 国企业用工 困境 , 凸显 了我 国劳 动 力供 应 系 统尤 又 其 是职业教 育 的困境 : 非社 会 不 能 提供 足够 的劳 并
[ 收稿 日期 ]0 2 2 3 2 1—0 —o

多元主体协调联动的办学投入新机制

多元主体协调联动的办学投入新机制

多元主体协调联动的办学投入新机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如何优化和提高办学投入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我们需要建立起多元主体协调联动的办学投入新机制。

一、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投入机制教育事业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起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投入机制,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的参与。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投入资金,企业可以提供物质支持和技术支持,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资源支持。

通过各方的协调联动,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二、加强投入机制的协调与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的投入机制需要有一个有效的协调与管理机制。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引导和规范各方的投入行为,确保各方的投入能够有效地协调和配合。

同时,政府还可以建立一个投入机制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对各方的投入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三、优化资金投入的方式资金是教育投入的重要方面,优化资金投入的方式是实现多元主体协调联动的关键。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差别化的资金投入政策,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分配资金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同时,政府还可以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捐赠、赞助等方式进行资金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

四、加强合作与交流多元主体协调联动的办学投入新机制需要各方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政府可以组织相关的会议和座谈会,邀请各方代表共同研讨教育投入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促进各方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政府还可以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方便各方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推动教育投入的优化和提高。

五、注重资源整合与创新多元主体协调联动的办学投入新机制需要注重资源的整合与创新。

政府可以通过整合和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创新教育投入方式,推动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和创新化。

如何解决学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如何解决学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如何解决学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破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构建公平与优质的教育体系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直是困扰教育发展的最重要问题,进而影响着教育公平与质量。

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宏观政策到微观实践,多个方面协同发力。

一、宏观政策层面:1. 确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应参照学生数量、教育成本、地区发展水平等因素,制定并执行科学合理的经费分配标准,并定期评估和调整。

全国推行“以生均经费为核心的教育投入机制”,将经费重点作用于师资力量提升、教学设施改善、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缩减不同地区的教育差距。

2. 系统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体系:建立健全区域间教育资源统筹机制,将优质教育资源向教育薄弱地区倾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探索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模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例如,可以推行“学区制”或“集团化办学”,将优质学校资源辐射到农村地区。

3. 系统优化教师队伍配置:率先实施“教师特岗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项目,吸引优秀师范生到农村地区任教。

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帮助和鼓励优秀教师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促进整体教学水平提升。

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二、微观实践层面:1. 发挥学校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和支持学校积极探索特色发展路径,根据自身情况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提升办学质量。

鼓励学校之间积极开展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2. 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教育,设立教育基金、赞助学校建设、捐赠教学设备等,为教育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教育管理,为学校提供志愿服务、课程开发等方面的支持。

3.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

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紧密融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相对公平的获取。

三、其他建议:1. 增强教育立法,保障教育公平:制定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明确教育资源分配的原则和标准,确保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公平合理性。

如何缓解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如何缓解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如何缓解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基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不仅影响了教育公平,也制约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缓解这一问题呢?首先,加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是关键。

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财政预算中确保基础教育经费的充足。

特别是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要增加专项拨款,用于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

同时,也要注重提高教师的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育人才。

只有当教师能够安心从教,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也是重要的一环。

对于一些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通过建立教师交流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到师资薄弱的地区支教,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传播开来。

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网络,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课程资源,打破地域限制。

加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建设刻不容缓。

这些地区往往面临着学校设施简陋、师资短缺等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同时,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为农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还可以组织农村教师参加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也是缓解资源分配不均的重要举措。

可以通过建立区域教育联盟,让不同地区的学校相互合作、交流经验。

在招生政策上,也可以适当向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倾斜,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

教育公平不仅仅体现在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上,课程设置的公平同样重要。

要确保各地的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

不能因为地区差异而导致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存在巨大差距。

此外,社会力量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缓解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行动中来。

企业可以通过捐赠资金、设备等方式支持教育事业。

公益组织可以开展各类教育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帮助。

家庭的教育观念也需要转变。

教育政策的调整与落实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教育政策的调整与落实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教育政策的调整与落实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不断追求,教育政策的调整与落实成为关键。

只有通过合理的政策调整,并落实于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升。

本文将从调整的必要性、政策的关键要素以及落实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来探讨教育政策的调整与落实。

一、调整教育政策的必要性教育政策的调整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日益增多。

当前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亟需调整教育政策来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升。

同时,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也是调整教育政策的必要性所在。

二、教育政策调整的关键要素1. 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教育政策的调整首先需要明确目标。

政策目标应该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契合,注重解决现有教育问题,同时与推动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相一致。

只有明确的政策目标才能指导具体的政策调整和实施。

2. 改进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调整教育政策时,要注重资源的公平分配,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同时,要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资源分配的策略。

3. 推进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教育政策调整的核心内容。

应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提升。

三、教育政策落实的重要作用教育政策的调整只有通过落实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教育政策的落实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包括政府、教育机构、教师和家长等各方努力。

1. 政府责任的落实:政府应加强对教育政策调整的领导和组织,制定明确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

同时,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确保政策调整的落地和实施。

2. 教育机构的改革与创新:教育机构应主动适应政策调整的要求,改革教育体制和管理机制,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大数据时代第二课堂视角下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研究

大数据时代第二课堂视角下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研究

184美眉 2023.04下教研与美育大学校园大数据时代第二课堂视角下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研究吴逸冰(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摘 要:随着大数据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与大数据融合创新的结构性革新,如何实现“靶向施教”,避免理念滞后、供需错位等问题,是目前所有思政教育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而第二课堂作为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数据融合创新,充分凸显其思政育人的特有优势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在提出大数据助力高校第二课堂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之后,对当前所面临的现实阻碍进行分析,如数据平台建设滞后、师资力量薄弱、跨学科协作困难、数据伦理问题频发等,并围绕这几个方面提出对应改进措施,为高校第二课堂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引言高校第二课堂突出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形式内容多样,开展方式灵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思政教育注入“活水源头”。

但目前各高校第二课堂的建设普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未能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及大学生实际需求科学开设课程,因此无法合理的运用匹配教学资源,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第二,课程内容缺乏创新,没有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着力点,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第三,在第二课堂中依旧采用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未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等。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第二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无法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因此需要数据先行,通过数据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对高校第二课堂融入个性化思政教育的实践与应用进行探析,进而推动实施差异化的教育方式,为当下高校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一、高校第二课堂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一)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新目标新时代催生新使命。

立德树人是教书育人的中心环节,其明确了高校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

激发中小学校办学活力的四个关键

激发中小学校办学活力的四个关键

激发中小学校办学活力的四个关键何石明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1年第08期现象中小学办学活力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校的育人水平,但由于中小学承担着保证学生平安、提高教学成绩等压力和责任,有的学校怕出事,放不开,管理过死,这就导致出现了一些墨守成规、平庸无为的学校。

因此,激发中小学校办学活力,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评析:学校要有活力,必须突出问题导向,打破壁垒,突出中小学办学的主体地位,激发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性,促成“校校精彩、活力四射〞的局面。

而要激发中小学校办学活动,有以下四个关键:关键一:选用德才兼备、敢想敢干的校长。

好校长是激发办学活力的关键因素,要加快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制定校长职级制实施方法,落实校长任职条件和专业标准,标准校长选任程序,选用品德高尚、治校有方的高素质校长是激发办学活力的前提。

这就要完善校长考核管理与鼓励机制,加大校长培养培训力度,鼓励校长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推进教育家办学治校。

关键二:把教育教学自主权还给学校。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责任主体,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学校可自主安排教学进度、自主运用教学方式、自主实施教学评价,不应当受太多干扰。

学校可以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探索符合学科特点、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并尊重和保障学生选择、参与、表达、思维、实践等自主学习的权力。

关键三:尊重教师的创造性。

要构建完善的教师鼓励体系,激发教师的教育情怀和工作热情。

除正当的物质待遇外,还要注重精神荣誉鼓励,积极开展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充分展示教师的突出表现。

鼓励教师参加培训、教研、学术研究等活动,帮助教师诊断改进教学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要发挥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主体作用,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完善学校绩效工资分配辦法,坚持向一线教师特别是教学实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倾斜,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鼓励功能。

论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消除供需错位.

论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消除供需错位.

论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消除供需错位"十五"期间是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进入WTO的5年过渡时期。

无论从提高综合国力,在世界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还是从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国民教育水平(特别是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水平),职业教育与培训都需要有比"九五"期间更大的发展。

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滑坡,教育资源流失严重。

为扭转这一被动和不利局面,一方面,需要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规律,客观评价职业教育的外部效益和内部结构质量,检验我们的观念和体制障碍;另一方面,需要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改革和发展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将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以满足社会需求。

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一)中等职业教育有效需求不足正规就业空间缩小所谓正规就业,是指在比较正规的企事业单位,根据劳动法签订的劳动合同和国家规定的各种劳动保障,能够得到比较稳定的工资式就业。

这种就业方式一直是城市中等职业教育追求的就业目标,也是相当一部分农村职业学校的愿望。

正规就业大部分在城镇。

但根据《2000年经济分析与预测》,1999年6月底,城镇就业人数为2.O5亿,就业人数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比1998年末减少131万人。

其原因之一是,虽然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持续增长,但国有企业部分职工下岗,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紧缩编制,总体就业人数减少。

就全国就业人数看,同期为7亿,比1998年末增加123万。

这一数量与需要就业的新增劳动力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在正规就业领域,城市和发达行业人才高消费现象不是短时间能够消除的。

与此同时,大量非正规就业成了实际就业的增长点,吸纳了一批未经正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初高中毕业生,形成人才低消费。

无论是人才高消费,还是低消费,都会在一定意义上降低生产和服务的质量,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之相联系,上压下挤,缩小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合理调整校点布局 优化办学资源 提高办学效益

合理调整校点布局 优化办学资源 提高办学效益

合理调整校点布局优化办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双柏县爱尼山中心学校——普学荣撤并收缩校点,合理调整校点布局,实行集中办学,能优化教育资源,减少或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农村教育,为农村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从而推进山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爱尼山乡从1996年以来,逐步收缩撤并校点,合理调整校点布局,实行集中办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爱尼山乡基本情况爱尼山乡位于哀牢山东部,东、北与妥甸镇相邻,南与新平县接壤,西与独田乡隔江相望,乡机关驻地(海资底)距县城42公里,有国土面积675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250米,最低海拔556米。

全乡辖7个村委会,381个自然村,3730户人家,总人口13014人。

这里地广人稀,气候多样,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是一个集民族、边远为一体的典型的山区乡镇。

辖区内现有普通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5所,有初中在校生335人,小学在校生766人,中学有教职工32人,小学有教职工62人。

二、收缩撤并校点,调整校点布局见成效1996年以前,爱尼山乡共有小学校33所,其中,完全小学7所,小学校点26个,小学小点数占小学校数的78.78%。

1996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爱尼山乡逐步收缩撤并小学校点,合理布局校点,优化教育资源,截止2008年,全乡收缩撤并了24个校点,仅保留了7所完小和把租戈孟田、大箐董家村2个校点。

经过学校、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剩下的把租戈孟田、大箐董家村2个校点分别于2008年、2009年撤并。

2010年9月,在乡党委政府、县教育局的领导、关心、协调下,撤并了麻海完小和力丫完小。

至此,全乡仅有1所初级中学和5所完全小学。

三、撤并校点的利与弊1、撤并校点的利(1)撤并校点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教育质量。

教学点大多都在农村偏远地区,且点多面广,生源不足,学生人数少,校舍、教学设备简陋,育人环境差,导致教师资源浪费,教育质量差,教育投入成本高。

调动教师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校发展

调动教师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校发展

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师肩负人类灵魂工程的神圣职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就是教师个人素质转移到学生身上,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并得到升华的过程。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素质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

县委县政府《关于振兴渠县教育的决定》提出:渠县教育要“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教育教学质量是核心,规范是重点,安稳为保障,发展是根本。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

当前,农村教师存在着是一些思想方面的纠结:在物价畸形发展的当口的待遇被增长,“同工同酬”的被要求,城乡教师地位、待遇不同的被歧视;制度跟不上发展,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前瞻性不够,民主性欠缺;权治、人治现象较突出,等等。

这些纠结是教师产生情绪波动、消极怠惰的主要原因。

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教学管理的效能有很大影响,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校管理中,如何以“人本理念”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就成了学校管理工作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扎实开展“三讲”教育,解决教师思想问题。

教师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思想上爱教师这个职业、内涵上具备教师资格的文化素质、技能上具有教书育人的能力。

就教师中存在的纠结,学校领导要沉下去广泛调研,认真分析个中原因,探讨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要充分利用周前会、政治学习会、培训会,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要广泛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

学法律,学政策,学纪律,学知识;讲科学发展,讲大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理想,讲形势,讲楷模;讲内涵,讲素养,讲修为。

学习要有针对性,要讲实效。

通过学习,端正思想,明确要求,自觉行为,努力工作。

二、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不断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尊重教师,就是尊重教师的价值。

教师价值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物质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报酬不仅是对基本需要的满足,也是对个人价值的认可,建构起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报酬增长机制,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基本需要的衣食住行,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客观动力。

为什么说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

为什么说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

为什么说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成就、质量、效益、秩序都是全体教职工创造的。

所以,办好教育必须依靠教师。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规定: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建立一支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要下决心,采取重大政策和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大力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努力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

教育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全心全意的依靠教职工,把他们的智力和体力的潜力充分开发出来,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消除影响教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各种障碍和矛盾。

教师属于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

所谓的知识分子一般是指依靠知识的创造、传播、应用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那一部分人。

他们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体脑分离之后才产生的。

再有阶级的社会里,知识分子既有分属于不同阶级,并为不同阶级服务的一面,又有知识分子特有的文化传统的一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他们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应该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养着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

知识分子由于他们职业的特点,他们中有些人是接受现代文化最快最敏感的人,也有些人受传统文化影响太深,是惰性最大的人。

一般来说,知识分子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越来越多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知识分子将成为劳动大军中的主体。

在中国,目前知识分子在人数上还属于少数,他们往往把自己的社会地位同自己拥有的知识多少联系在一起。

因此十分重视学衔和学位的认定。

由于他们长期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自然也十分关心精神产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知识分子劳动的特点使他们主体意识比较强烈,在处理理论与实践、政治与业务、历史传统与现实需要以及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在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理想、信仰的追求、道德标准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又有认识上的差异。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多元供给的发展趋势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多元供给的发展趋势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多元供给的发展趋势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是城市居民基本文化需求的有力保障,也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

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的生活品质逐步提高,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也呈现出质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传统的供给模式也出现了很多弊端。

文章在分析社区文化服务的现状的基础上,阐释了社区文化服务中存在供给主体单一化、公共文化创新不足、服务效能较低等问题,并且从多元供给的角度分析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标签: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城市社区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几乎对所有公共服务涉及到的領域都实行大包大揽的大政府作风,政府自然而然也成为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唯一主体。

改革开放后,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也呈现多元化、层次化发展,这与单一化的政府供给模式形成了矛盾。

因此探索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化需求趋势,以及倡导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多元供给模式,都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在多元供给的发展趋势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构建完善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多元主体一起参与,共同发力,让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开展更多跨界合作。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依托公共财政的支持,由多元主体协同向社区居民供给公共文化服务。

同时政府要促进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供给中,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激发社区公共文化的活力。

一、彭州市东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及问题(一)彭州市东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本文通过访谈社区居民以及咨询社区工作人员,对东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现状进行了分析。

1.由政府直接供给彭州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由政府制定供给的目标,根据社区人口密度制定供给的标准,主要还是采用的直接供给的模式。

政府将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划拨到街道办,由街道办制定具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东湖社区自2000年以来先后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等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确实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由政府直接提供的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已经不符合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

如何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如何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如何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冲击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突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追寻多元化路径教育是立国之本,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是基于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教育专家的视角,探讨冲击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最有效路径。

一、深刻认识城乡教育差距的根源城乡教育差距的形成,并非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

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师资、先进设备、现代化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学校,而农村学校则面临资源严重不足的困境。

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落后,可能导致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学校的办学需求。

人才流动性:农村地区教育人才流失严重,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导致师资力量薄弱。

家庭教育差异:城市家庭更重视教育,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而农村家庭的教育意识和投入总体相对较低。

社会环境的影响: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文化差异等也对教育水平产生影响,农村学生缺乏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二、综合发力,构建均衡全面分配的教育体系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必须采取多项措施,最终形成一个资源均衡分配、机会平等的教育体系。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师资配置:积极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培养、特岗计划等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并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升其专业水平。

设施配置: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彻底改善教学设施,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提升办学条件。

课程资源:推动城乡优质课程共建共享,鼓励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促进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

加大教育投入,更有保障农村教育发展:财政投入:制定倾斜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尤其是对最薄弱学校的投入,必须保证农村学校办学经费充足。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教育发展,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捐赠资金和物资,支持农村学校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定向培养:建立乡村教师委托培养机制,鼓励高校定向培养农村教师,解决农村师资相对紧缺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消除供需错位"十五"期间是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进入WTO的5年过渡时期。

无论从提高综合国力,在世界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还是从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国民教育水平(特别是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水平),职业教育与培训都需要有比"九五"期间更大的发展。

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滑坡,教育资源流失严重。

为扭转这一被动和不利局面,一方面,需要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规律,客观评价职业教育的外部效益和内部结构质量,检验我们的观念和体制障碍;另一方面,需要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改革和发展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将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以满足社会需求。

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一)中等职业教育有效需求不足正规就业空间缩小所谓正规就业,是指在比较正规的企事业单位,根据劳动法签订的劳动合同和国家规定的各种劳动保障,能够得到比较稳定的工资式就业。

这种就业方式一直是城市中等职业教育追求的就业目标,也是相当一部分农村职业学校的愿望。

正规就业大部分在城镇。

但根据《2000年经济分析与预测》,1999年6月底,城镇就业人数为2.O5亿,就业人数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比1998年末减少131万人。

其原因之一是,虽然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持续增长,但国有企业部分职工下岗,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紧缩编制,总体就业人数减少。

就全国就业人数看,同期为7亿,比1998年末增加123万。

这一数量与需要就业的新增劳动力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在正规就业领域,城市和发达行业人才高消费现象不是短时间能够消除的。

与此同时,大量非正规就业成了实际就业的增长点,吸纳了一批未经正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初高中毕业生,形成人才低消费。

无论是人才高消费,还是低消费,都会在一定意义上降低生产和服务的质量,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之相联系,上压下挤,缩小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由于个别地方将中职生就业限制在考生所在县(市),致使一些找到接受单位的毕业生也无法就业。

虽然,近年来中职通过改革发展,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但其就业中的专业技能优势和面向一线的优势被供过于求的劳动市场淹没了,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中等职业教育有效需求下降。

学费支付能力的制约根据1999年《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中专学生学费已占到学校经常费的39.4%,职业高中占到25%。

中专学费平均达到1500元,如果加上食宿和其他开支,三年至少需要1.5~2万元。

对于人均收入仅有2000多元的农村学生和城市低收入家庭来说,则难以重负。

1999年,江苏食品学校出现200名学生不报到的现象,其中由于经济困难不报到者占了28%,担心毕业后工作无望、准备打工挣钱而不报到者占了23%。

内江经济学校录取未报到学生17O人,调查显示,经济困难者占62%,改上普高者15%。

不少农村初中毕业生不再上学,而选择做学徒或外出打工挣钱。

据某省调查,目前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闲置1/3,一方面教育资源闲置,另一方面5O%的初中生没学上。

而对于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而言,如果毕业后能就业(包括非正规就业)家长即使借钱也可以供子女上职业学校,否则即使上得起者也有不上的。

高中阶段教育非增量调节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竞争的需要,调整高等教育比例过低的不合理结构,1999年,中央提出了高校扩大招生,到2010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目标。

同时,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教育水平,中央还提出了增加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的要求。

然而,后一个要求在一些地方并未得到全面理解,只是发展普通高中,作为高中阶段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则没有得到相应发展。

在高中阶段生源有限的条件下,不但高中阶段教育负增长,而且中等职业教育下滑加剧。

(二)供需错位,潜在需求未能转化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和社会、市场需求间存在着供需错位现象,职业教育的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相当一部分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未能转化为现实需求。

表现之一是,专业结构与当地产业、行业人才结构不协调。

一些城镇职业学校热衷于社会热门的"金(金融)银(银行)财(财会)保(保险)"类专业,而对需求量大的一线生产、服务专业不努力办好。

农村劳动力没有固定就业途径,毕业生去向分散,而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专门化程度则不适应当地社会职业分工的实际。

1997年职业教育年度报告显示,当年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为5O:24:26,而同期中职专业结构为9:39:52。

表现之二是,目前多数学校的教育质量不高。

一是学校条件差,设备技术含量低。

1998年辽宁省职业高中办学条件达标率中,实验室占地面积和分组实验达标率分别只有31.36%和25.62%;河南省102所农村职业高中,只有50%的学校有图书室,平均藏书5000册。

二是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与当前科技发展和职业实际不相符。

1999年,中等职业教育师资本科达标率,中专为69.93%,职业高中为4O.53%,教师教非所学情况比较严重。

德国专家1998年对我国职业教育评估时指出,中职师资专业化程度低。

表现之三是,学制单一化。

全日制化、非培训化,难以满足企业和个人需求,不仅城市发达行业需要的高中后(非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受到限制,而且农村学生需要的短学制、职业培训、半工半读模式的职业教育相当缺乏。

(三)面向市场办学,学校缺乏服务与支持面向市场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但市场信息、中介服务、研究机构尚未跟上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搞得好的地方,县级已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但1/3的省和大部分地市尚无专门机构,靠的是民间组织自我服务。

职业学校毕业生劳动市场正处在发育阶段。

由于体制分割,造成有的地方(如北京)劳动部门,只面向技工学校提供劳动市场信息。

以供求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地方职业教育统计、调查资料奇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和调控方案缺乏相应的基础数据支持。

投入不足,是长期制约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瓶颈",1999年,职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只有228.58元,与普通高中的227.22元几乎相等。

中等职业教育成本一般是普通高中的2~3倍。

目前,不少学校的政府经费不足一半,其余要靠招生收费和校办企业创收来解决。

而且,现行职业教育法并未规定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的义务。

职教高收费不现实,对于农业等弱质行业和苦脏累专业则更需要政府补贴扶植。

促进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是政府落实职业教育法,统筹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

目前,作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行业、企业、学生、家长能够参与职业教育决策者微乎其微,职教媒体缺乏他们的声音,职教会议缺乏他们的席位。

他们对职业教育的建议权未得到合理和充分行使。

不尊重办学主体的意见,就不可能建立"政府与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伙伴关系"。

"职业教育是篇大文章,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还是刚刚开始做"。

职业学校的管理较为粗放,其管理制度改革落后于学校改革。

政府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管理的要求,尚未形成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合理分工与默契配合的局面。

二、职业教育观念要更新(一)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劳动者个人是劳动力资源的所有者,其对自身劳动力有完全的自主权,凭借自身劳动在劳动市场中获得相应报酬。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不再依附于政府,而成为经济活动中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劳动者个人和企业主体地位的确定,使他们自身具有了各自的利益追求和行为方式。

个人、企业、政府问相互关系的转变,引发和呼唤办学体制的改革。

过去,学生、家长不直接分担教育成本,也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现在,面向市场就业,交费上学,自然要权衡利弊,自主选择教育途径、学校和专业。

过去,学校没有自筹经费的责任,没有承担招生与学生就业风险的责任,而今天争要办学自主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办学主体的总体利益是一致的,彼此相互促进。

但是,由于参与角度和价值取向不同,各主体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起着相互制约的作用。

相互促进,有助于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相互制约,则可以保证发展方向并兼顾各主体的利益。

职业教育多元办学体制建立在就业和职业教育(不完全的市场)两个市场的基础上,以各主体"责、权、利对等"的关系为基点。

市场经济主体趋利避害,政府在协调多元主体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如何调动各主体积极性,如何兼顾各方利益,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下办好职业教育的第一位责任。

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建议书"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通过政府、企业、社会间的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

"尊重各办学主体的愿望和要求,保护职业教育供给方和消费方的利益,是调动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办学和公民个人接受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也是我们制定各项政策、法规的出发点。

(二)多样化的职教体系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体系取决于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多元办学主体的需求和劳动市场的需求。

我国己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正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进,以初中后分流为主,小学后、初中后和高中后三级分流将在一定历史时期并存,因此,多元办学主体的需求和劳动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断变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多样化的、灵活的、发展的。

职业教育体系不可照搬,一切要从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出发。

发展和完善现有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妥善处理好对原有模式的改进和对新模式成长的促进之间的关系。

尤其在促进新模式成长问题上,要鼓励创办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就业为主与升学为主一体化的地方社区职业技术院校,大行业特色突出的专业化程度高的多科职业技术院校(包括中职与高职),以产教结合、半工半读、创业教育为特色、面向非正规劳动市场的职业学校。

(三)适合国情的职教运行机制首先,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由供给驱动转变为需求拉动,也就是说,职教既要适应学校、企业法人的需求,又要满足公民个人的需求。

其次,信息引导机制由行政信号为主转变为市场供求关系信号为主,企业、个人、学校的决策都应充分依据市场信息和科学有效的咨询服务。

第三,宏观调控机制要靠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的结合,靠行政性、经济性、法律性调控手段的结合。

我国职业教育虽以政府办学为主,但个人交费已达到教育成本的4O%以上,市场机制引入已是不争的事实。

实践证明,将职教完全推向市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政府加大投入和统筹力度与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并行不悻,不可偏废。

三、关于当前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建议(一)确立"十五"发展目标,以发展为导向,增大职教驱动力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是指导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我们了解全局,增强全局意识,把职业教育事业与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起来的指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