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佳道路
渐进决策模式在中国改革中的运用
渐进决策模式在中国改革中的运用标题1:渐进决策模式的概念及意义渐进决策模式(incremental decision making)是指以迭代方式逐渐合理化决策的一种决策模式。
相较于一次性决策能立即得到最优解的模式,渐进决策模式的实施需要更长时间、更多资源和更多的评价过程。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渐进决策模式却有许多优点。
首先,采用渐进决策模式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逐渐改善政策收效,促进合理决策的长期实效和效率。
其次,采用渐进决策模式使得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政策实施的讨论和评价,增加收到的反馈,使决策更公正和准确。
此外,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资源分散,以更加精确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获取一个成功的渐进决策模式的概念和意义,可以为领导者更好地制定和实施中国改革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标题2:中国改革中改革与渐进决策模式的关系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渐进决策模式被广泛地采用。
通过将改革分解为几个系统的步骤,每个步骤中都有一个渐进决策过程。
这样,改革可分阶段,每阶段分配完成具体任务的小组的责任和任务。
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渐进决策模式的每一步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评价和调整,并且可以在下一步中得出一个更好的策略。
略微调整优化后再次开始循环。
这种较为温和的实验性逐步改革方法,已成为中国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制定改革的机制和方法。
中国改革的实施一直在使用渐进决策模式,且在过去四十年中,渐进决策模式是中国改革的基础——逐步推进改革,在推动改革的同时控制其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中国改革过程中,提升渐进决策模型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一定程度上确立中国改革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标题3:渐进决策模式中的利益相关者在采用渐进决策模式时,相关利益方需要贯穿整个阶段的过程,以强调政策制定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渐进决策模式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利益方的有效参与。
每个利益相关方都应对政策实施的成本、效果和风险做出贡献,以确保制定的决策得以实施。
渐进决策模型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之1
渐进决策模型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之路第一部分:渐进决策模型理论知识解读渐进决策模型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罗姆提出的,它是公共政策的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称为科学决策模型。
说到这,就要简单介绍一下理性决策模型,它起源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舍弃了一些次要变量,使问题的分析得以简化,形成有效地分析框架,能用来解释经济中的诸多现象。
因此,这种模型就会与决策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
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
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
或者可以说决策者的偏好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从理论看,最有优决策并不是不可行的,然而社会现实不等于理论假设,理性决策模型的假设条件遭遇到诸多障碍,人们逐渐发现政策实践中的许多现象都难以解释。
其原因不在于它的逻辑体系,而在于其前提解释有问题。
因此它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强烈批评。
其中最突出的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
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是首先必须找出和说明问题。
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
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
现在再回到林德布罗姆的渐进决策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假定是,决策者的资源(时间、信息、金钱)有限、决策者能力有限、目标与手段的相对性、过去决策的正当性与当前决策的不可预测性、沉淀成本、政治上的可行性,所以,公共政策乃过去政策的调整。
他认为,按部就班原则、积小变大原则和稳中求变原则是渐进决策模型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渐进性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
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这种与时俱进的体 制突破 , 促进 了市场主体 多元化和市场机制
的形 成 。
础上 , 十三大报告提 出 “ 必须把计划工作建
立在 商 品交换 和 价值 规 律 的基 础上 ” 。 ( ) 会 主义 市场 经 济体 制 的确 立 四 社 邓 小平 指 出 :计 划 多 一点 , 是 市场 多 “ 还
一
点 , 不是 社 会 主 义 与 资 本主 义 的本 质 区 别 , 划和 市 场都 是经 济 手段 。 这就 从根 本 计 ”
实 的基础 和 丰富 的经 验 。
( ) 二 先试点后推广。 由点到面逐步展开
我 国 的经 济 改 革 一般 是 从 较 小 范 围 内 的试 验 开 始 , “ 点 ” 以 试 方式 向某地 区 、 企 某
上 解 除 了把 计 划 经 济和 市 场 经 济 看 作 是 属 于 社 会基 本 制度 范 畴的 思想 束 缚。 此基 础 在 作 为 我 国经济 体 制 改革 的 目标 。
过 试 点再 全面 铺 开 ,力 求使 改 革积 极 稳 妥 。
要 表 现在 以下 几 个 方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
回顾 我 国经济 改 革 的实践 , 进 性 的特 点 主 上 , 四大正 式确 立 了把 社 会主 义 市场 经 济 业赋予某些制度上的优先权 ,取得经验后 , 渐 十 由点 到 面 , 由较 小 的面 到 较 大 的面 , 步 扩 逐
改 革步骤 上 进行 了合理 有序 的时 空 设计 , 不
仅 推 进 了改 革 的实 际进 程 , 因 此减 少 了 改 还
中,一方面不改变国有企业所有制的性质 ,
尽可 能 扩大 国有 企业 经 营 自主 权 , 找新 的 寻
浅析中国的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
浅析中国的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
渐进政治改革是中国政治改革的优选之路。
渐进式改革是通过试点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地、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展开的过程。
其具体特点是,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过程是一个通过试点试错积累经验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地、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展开的过程,改革进程是先易后难、先外围后中心、先微观后宏观的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不可逆的进程。
之所以说渐进政治改革是中国政治改革的优选之路,原因包括:
首先,改革的发动者能够始终保持对改革的领导权,在综合权衡利弊得失基础上,从容而又理性地选择较为可行的改革方案;
其次,它自觉地选择一条阻力较小的改革路径,力求化一次大震为若干次小震,尽量减少改革的摩擦成本,因此比激进政治改革更容易实现政治改革和政治稳定的有机统一;再次,渐进式政治改革强调局部试验、实践检验并根据改革结果对有关改革方案随时加以修正调整,从而将制度创新和解决改革后果的不确定性有机结合起来,避免改革陷入不可自拨的陷阱;
最后,渐进政治改革所取得的政治转型成果更加巩固,改革方案建立在试点经验基础上因而成功的把握更大,改革的速度适应了社会结构变迁和政治文化演进的速度,政治制度转型建立在社会结构变化和政治文化变革的基础上因而更加坚实可靠。
试论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
简论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中国的改革道路是一条从国情出发的“创新制度变革型”改革道路,其重要特征,就是改革过程的渐进性。
渐进性改革是指改革过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而不采取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
对比前苏联和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激进式改革方式以及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我国的渐进性改革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一、中国选择渐进性的改革道路的原因1.改革的探索性。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正处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已经被证明是死胡同,人们向往改变,但内心充满迷茫。
中国推开的社会主义改革,前无古人,世无范例,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社会主义国家成功改革的先例,也没有什么现成理论指引改革。
因此,“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走一步看一步,就自然成为改革的必然选择。
2.改革的艰巨性。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各行业参差不齐,而改革涉及整个旧体制的重新调整,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分配体制改革;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
总之,面对如此浩大的“改革工程”和如此宽的制度鸿沟,我们很难一蹴而就地实现所有改革,一步一步突破,一步一步改革显然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做法。
3.顾全社会稳定。
改革必定涉及利益调整,而改革的收益和福利往往在个体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时间上又存在滞后性,许多改革难免一时不为人们所认识,不为人们所理解,甚至还可能由于损害一部分人利益而遭到抵制。
加之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依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特别是经过长时期的政治运动,人们变得谨小慎微,惧怕犯错误。
因此,必须让人们有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渐进性改革能比较好地在改革中累积改革支持力量,同时在改革中减轻改革压力和震荡,自然就成为比较合理的改革方式。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出的一条创新型发展道路。
改革的渐进性主要体现在:(1)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2)先沿海改革,后内地改革;(3)先体制外改革,后体制内改革;(4)先企业经营权改革,后企业产权改革;(5)先价格双轨改革,后价格并轨改革;(6)先企业改革,后政府管理改革;(7)先商品市场改革,后要素市场改革;(8)先经济体制改革,后其他体制改革等。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
中国渐进式改革特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壮丽史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的丰富性、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起了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具有以下四个“有先有后”的特征:1、先农村后城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归功于农民的创造精神。
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又得到了提高粮价等政策的好处,农村经济形势空前好转。
2农村工业化发展时期。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民进厂进城、务工经商,带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3城镇化和小康社会建设时期。
前两阶段的改革成本较低且有明显的收益,既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村的非农化又主要是就地进行,剩余劳动力主要由乡镇企业吸纳。
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综合改革时期。
2005年28个省、市、区不再征收农业税,同年底通过废止征收农业税的法令。
目前我们处于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阶段,尽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保障。
农村改革成功后再进行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是在农村改革的启示和推动下起步的。
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
在多年酝酿和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逐步展开。
2、先试点后推广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而改革是有风险的。
因此,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的过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价格改革首先从基本消费品以外的消费品开始突破,然后逐步向生活消费品和生产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中国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道路作者:冯雯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5期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以来,中国推行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路线。
这条道路具有先易后难、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后政治、先沿海后内地、先富带后富的四个特点,渐进式改革使中国经济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10%左右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渐进式改革也因此被经济学家称着“中国模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渐进式改革;“摸着石头过河”[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5-0218-01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苏联的改革不同,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也不同,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有其客观必然性,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必然性当代中国的改革是由邓小平设计和推动的。
渐进式改革是邓小平关于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战略艺术的具体运用,是依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是邓小平改革战略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是使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所谓渐进式改革,就是把整个改革在空间和时间划分为若干小的单位,由局部到整体,有先有后,不断地总结经验,慎重稳妥地逐个推进。
区别于全面推开、一步到位的激进式改革。
首先,从改革的根源来看,仍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
也就是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改革一样,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但是,当代中国的改革“是对体制的革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体制,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
因此,这一次革命不同于中国无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通过疾风暴雨的群众运动和激烈的社会震荡来完成的第一次革命。
渐进式改革利大于弊的立论
渐进式改革利大于弊的立论第一篇:渐进式改革利大于弊的立论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认为:当代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利大于弊。
首先,让我们明晰相关概念。
当代中国,主要是指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以生产力水平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基本矛盾。
渐进式改革,即在工业化和相对完善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计划指导下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其特点是: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目的是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
那何以见得当代中国渐进式改革利大于弊呢?理当以其是否有利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
当代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优点不言而喻:(1)改革循序渐进,社会震荡小,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环境得以创造。
(2)改革循序渐进,改革与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得以正确处理。
(3)改革循序渐进,改革经验,改革新路子得以总结和开拓。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为突破口,遵循农村到城市改革,沿海到内陆开放的时序特征和结构布局渐进拓展。
从农村到城市,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改革浪潮汹涌澎湃;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到中部、西部,开放步伐矫健向前;从行政命令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如火如荼;从改革实践到改革经验,从理论总结的时俱进,每一步改革都深思熟虑,每一步改革都稳健有序,每一步改革都成就巨大,每一步改革都理论发展。
无可否认,渐进式改革目前确实存在诸如一定时间内的贫困差距、可控性通货膨胀等过程性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无法掩盖它本质的优越性,先后有序、轻重有别、整体配套、相互衔接的渐进式改革,使得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内陆和沿海、经济和政治等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如此种种,渐进式改革利大于弊的事实呼之欲出,你难道可以否认吗?同样的,我国政治乃至社会的渐进式改革道路依然坚定,依然循序渐进,依然稳步前进!综上所述,当代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在经济、政治乃至社会改革方面显示出来的强大优越性与创造性无一不有力的论证我方的观点:即当代中国渐进式改革利大于弊!第二篇:电视征婚利大于弊立论谢谢主席。
简述中国特色渐进式开放的主要内容
简述中国特色渐进式开放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渐进式开放政策已于1978年正式启动,直至今日,中国有序开放政策进入了第四个改革阶段。
中国以让市场主体自由转换以及受助政策,发挥其他增长和新兴行业的发展作用为主要方针而进行的渐进式开放。
首先,中国在政策法规上实行各种宏观政策,以稳定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并帮助企业增强竞争力。
中国的宏观政策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以市场驱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改革金融体系,开放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促进企业将技术和资源利用最佳化。
其次,中国采取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以稳定经济结构,防止“逆向”开放。
该制度主要关注企业入选标准,要求企业满足市场竞争条件,增加市场准入者的门槛,提高市场准入者的质量,促进政府在市场机制中的调节和管理作用。
再次,中国采取了“放开把关”的政策,允许外商进入中国市场,允许企业参与更多的行业,抑制行业间竞争力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的行为,实行多样化的新投资行业,引进来自国外的新技术,为西方企业提供合作机会,实现国际化资金投资,推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保护外国投资者的利益。
最后,中国政府采取了深化改革政策,降低投资门槛,实行对外贸易自由化,降低准入标准,改革进出口税制,完善知识产权法制,发展互联网经济,建立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创新金融机构设置,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业务活动,培养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推动网上交易更加便捷,实现中国经济迈向世界经济一体化。
通过实施渐进式开放政策,中国实现了从以规制和控制为主的事情到以门槛化为主的改革的巨大转变。
中国的渐进式开放政策不仅保障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使中国经济更加开放,使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球经济繁荣。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英文回答:Th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of our country on the road to reform have demonstrated the successful path and scientific approach of our progressive reform. This centrally led policy is a profound manifestation of the right direction in which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s constantly taking place, with economic construction at its centre, with reform and openness as the driving force. We are convinced that continuing along this path will open up wider space for our future development and a better future.我国在改革道路上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彰显了我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路线和科学方针。
这一中央领导的政策,深刻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我们坚信,继续沿着这一道路前行,将为我国未来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our country has achieved many achievements and valuable lessons through step—by—step reforms. We have succeeded in bringing about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and greater social stability. We are gradually opening up and reforming, attracting significant international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and promoting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had also focused on social equ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velihoods, and had made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education, health care and social security, so that people ' s standard of living could be improved. We have also continued to improve the governance system and the rule of law, improve 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and strengthen anti—corruption and integrity—building. We havee up with a unique path of development that has served as an example for others to follow. We insist on continuous progress, incorporating excellent civilizations and cultures from outside, and constantly improving national systems and governance systems. The reforms and opening—up have allowed us to achieve long—term stability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o persevere in the path of socialism that characterizes us, providing valuable experience to other countries.我们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一步一步的改革取得了很多成就和宝贵的经验。
简述中国特色渐进式开放的主要内容
简述中国特色渐进式开放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渐进式开放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它指引着中国继续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为中国发展实现更高的目标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
中国特色渐进式开放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作为重点,推动经济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发展。
二是坚持逐步推进改革开放的程度。
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实施一个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扩大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际交往和技术合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对外开放政策更加宽松,吸引更多外资,加快签订和实施全面性的自由贸易协定。
三是坚持改革开放的步骤。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改进投资环境,扩大和改善开放型经济,把重点放在营商环境改革上,促进境外资本的全面参与,在特色小镇、特定自贸区等开放平台上拓宽开放渠道。
四是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式。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法治的方式改革开放,把改革和发展的法治定位作为统领,积极探索完善建立科学、规范、民主、法治的开放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市场准入、境外投资等领域的法治保障,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制度化、结构化、市场化。
中国特色渐进式开放的实施将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一方面,它将加快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扩大开放渠道,推动中国经济由小数量型发展空间转向大规模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它将促进中国经济结构优化,促进外资的全面参与,拓宽发展渠道,实现
增量经济结构优化和体制改革,有效改善中国经济发展局面。
总之,中国特色渐进式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将有助于深化改革开放,提高中国竞争力,实现中国更高的发展目标。
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和问题
浅析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一、引言中国渐进式改革是在承认传统体制的合理性的条件下,以市场化为根本目标而实行的逐步推进、双轨过渡的独特的制度变迁过程。
从1978年迄今,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就已经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寻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具体途径。
以下的几个方面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具有关键性意义:(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表明:公有制与市场机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
经过20年的深入改革,我国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成为了独立的面向市场的经营主体。
在多种经济成份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许多关键性部门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结合人们通常把制度变迁分为两种类型,即自上而下的强制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中国经济改革特征和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单纯的强制性变迁,而在于强制性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在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强制推进改革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发性改革和基层单位的主动改革精神。
中国经济持续迅速发展的事实和中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经验表明:以高度社会化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有组织和有调节的市场经济,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制性推动和自上而下的协调组织,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的适度干预是不可低估,自觉性和自发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三)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中国渐进式的改革的成功不是仅仅依靠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取得的,而是实行了体制外推进和体制内改革相结合。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表明:单纯从国有经济改革入手推进市场化会面临障碍,如企业难破产、政企难分离、社会负担过重等,而从体制外进行市场化则可以暂时绕过这些难题,减少改革的阻力。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特征和成功经验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特征和成功经验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这种渐进式改革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产物,是全体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深入研究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和成功经验,对于不断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道路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改革;渐进式;成功经验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正成为国内外学者热议的话题,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几乎都会涉及有关“中国模式”的讨论。
“中国模式”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上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力量。
“中国模式”内涵广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在此笔者仅就“中国模式”的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中国走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首先,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改革过程的渐进性。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封建主义存在了几千年,尽管中国已经彻底推翻封闭落后的封建制度,但其残余影响在中国仍然根深蒂固,对我国的改革发展形成了很大阻力。
比如,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封建小农意识对建立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市场经济的束缚;传统计划经济搞“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思想对以追求竞争、效率为主要内涵的市场经济规则的抵制。
这些保守思想、势力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速度,因此,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思想,是始终贯穿整个中国改革历程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其次,我国进行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具有开创性,无规律可循。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制度前提下,对一些具体的制度和体制进行变革和优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选择渐进式改革的原因分析
我国选择渐进式改革的原因分析我国选择渐进式改革的原因分析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二年,通过这三十二年的时间我国逐步走上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之路。
对于过去我们坚持的这种渐进式转型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
我们为什么选择了渐进式改革,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踏上了改革开放之路。
80年代中期激进式改革被提出来,绝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选择了激进式改革,即所谓的“休克式”疗法,结果并不是很理想。
而我国依然坚持采取渐进式改革,并获得了成功,它使得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变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
(一)改革的理论基础我国的改革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邓小平都主张“渐进式”,渐进式改革是邓小平关于改革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在邓小平理论中并没有使用过“渐进”改革的概念,他经常使用的概念有“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是一场试验,要“走一步,看一步”,要“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要“一步一步来”,等等。
这些提法集中起来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要一步一步地进行,就是渐进改革。
中国的改革按照邓小平渐进思想的设计,以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为战略突破口,遵循由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再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序特征和结构布局渐进拓展。
改革既先后有序、轻重有别,又整体配套、相互衔接。
纵观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的实践活动,他安排改革的先后顺序是按照这样的思路: 即在改革的起始阶段,暂时避开成本高、风险大、可控程度低的社会领域,而首先选择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具有较高可控性且与国家的近期总任务配套性强的领域为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同时把握好不同改革步骤的时机,在条件成熟并有前期改革收益补偿和经验的情况下,再进行成本高、风险大的改革。
这一时序安排和结构布局,形成了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内陆和沿海、经济和政治等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不仅极大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初步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而且推动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转型。
浅析中国国有企业的渐进式改革
浅析中国国有企业的渐进式改革【摘要】改革路径的选择关乎国家兴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其独特的渐进式方式顺利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走出了一条通往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模式”。
本文主要就国有企业的改革之路来分析渐进式改革在中国的产生、现状、未来展望以及其优缺点。
【关键词】渐进式改革;国有企业;中国模式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在改革的路径选择上,中国选择了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不同的道路,没有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而是采取了渐进式改革。
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激进式改革”,其特点是在短时期内通过价格市场化、产权私有化、经济自由化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等激进的措施和制度,迅速彻底地摧毁原计划经济体制的各项制度,一步到位地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而我国采取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经济制度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限制或阻碍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逐渐地改革。
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其特点为: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等。
一国有企业渐进式改革的具体表现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体现在许多方面。
起初从农村开始改革,走的是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革道路;然后开始着力发展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非国有制经济加以重点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道路。
从市场来看,走的是先发展商品市场再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的道路。
从地区来看,走的是先发展沿海城市和特区,再向内地延伸的道路。
从企业改革的道路上来看,先改革那些比较容易改的领域,最后搞攻坚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放权让利阶段(1979—1986年)。
国企的改革从放权让利开始,主要因为在计划经济制度下企业和政治区分不明确。
放权意味着政府部门将部分权利下放给所管企业,扩大了他们的自主权,让利则是进一步对企业权利的出让,通过提高企业自留利润的比例来扩大企业自主支配的财力物力。
从渐进式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看我国经济体制发展走向
从渐进式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看我国经济体制发展走向郭加玉摘要:我国采用了渐进式改革的方式,从计划经济体制平稳运行到市场经济体制,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
本文重点梳理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历程,对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成果进行展现,对下一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渐进式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市场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平稳运行到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采取渐进式改革,不同于东欧和前苏联的“休克疗法”。
Sachs等一些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中国围绕“局部均衡”进行改革并由此形成“中国模式”,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进行,却不能持续;而“休克疗法”展现的是“一般均衡”,改革在经济、政治等多领域同时进行,并带有可持续性。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庞大,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经济发展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且地区性差异明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通过改革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
统筹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后,采取渐进式改革,使我国成功地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取得重大的成果。
一、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成果展现1.渐进式改革特点对于渐进式改革特征形成两大共识:第一,增量改革引导下的逐步推进。
渐进式改革并不以一步或短时间内扭转旧体制下的利益和社会结构作为改革的主要方式,而是阶段性、逐步瓦解涉及经济体制在内的起阻碍作用的问题,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增量式改革是在政府控制与监督下,逐渐在起到主导作用和率先改革后发挥作用的部门展开,并进一步推广到其他领域。
例如,在对国有企业改革方面,逐步放松对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的控制力,又保证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并逐步焕发出国有企业的活力。
第二,局部试点到推广过程中的理论创新。
推行的渐进式改革并不是盲目地在全国范围之内统一进行,而是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通过试点进行创新探索。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的建立旨在探索现代开放型城市建设理论,率先建设深圳、汕头、福州、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并在经济特区普遍取得良好成果后,通过总结经验,积极创造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开放模式。
中国渐进式发展道路为什么获得成功
中国渐进式发展道路为什么获得成功作者:刘军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31期【摘要】中国改革开放的渐进式发展道路之所以获得成功,在于它从中国的现实出发,遵从一系列约束条件,系统展现了渐进式发展的内在逻辑:正确处理改革的理论与改革的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关键词】改革开放渐进式逻辑【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中国改革开放遵循渐进式发展的逻辑,这是由改革开放的性质决定的。
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一方面,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不同于苏东剧变式的激进改革道路,具有稳定l生和渐进性;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不是对旧体制的简单修补,而是具有革新性和发展性。
中国改革开放选择渐进式发展道路,取决于文化传统、历史条件以及现实国情造就的一系列前提约束条件。
从文化传统来讲,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若干特质,是改革开放渐进式发展逻辑的重要约束条件。
一是实用主义的文化心理。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实用理性”,重视现实实践,排斥抽象思辨。
中国的渐进式发展道路,强调大胆地试,“摸着石头过河”,这些实践主义特质与实用主义文化心理高度契合。
二是家族主义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集体价值观念,“血地一体、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特质,形成强大的社会粘和力,并产生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是渐进式改革的支持条件。
譬如,农村改革肇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传统的家族主义的时代新形式。
从历史条件来讲,中国改革开放渐进式发展的逻辑,与改革开放之初的历史条件紧密相关。
近代以来,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大任务蕴含的核心使命就是实现现代化。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是在上述约束条件下,为快速完成工业化尤其是具有国防意义的重工业赶超式发展而形成的强制性制度安排,其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精品】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国有企业改革与整体改革开放同步,是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受其影响,也推动着整体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国有企业改革30年的历程,体现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规律性和中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
一、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1.秩序性。
由于我国的改革不同于前苏联、东欧,他们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国体政体的根本改变,而我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所以我们是在原有基本社会制度、基本国体和政体基础上对经济运行体制的改革。
这种模式的改革就必须以保持政治、社会的稳定有序为前提,所以秩序性就成为中国式改革的特殊规律性和成功的关键。
为保证改革的秩序性,1978~1988年10年间从扩权到承包,都是小步谨慎的改革;为保证改革的秩序性,中央历来重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国民承受度。
2.探索性和求实性.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尤其是我们中国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是一场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样的改革探索是前无古人、无所参照的事业.因而,被邓小平比喻为“摸着石头过河",既要达成“过河”的目的,又要把“摸石头”的探索性和求实性紧密结合起来。
第一,我们必须在探索中谋求前进,在不断发展、拓宽我们的改革视野的同时,将改革的思路切实的落实到改革过程之中;第二,改革过程的每一步都要经过谨慎考虑才能实施,选择的改革方案要可靠、落实,措施的执行要“踩对”、“踩实",所以改革的步伐要“踩稳",稳重求进。
3。
逐步深入性.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既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进行,又要一步一步深化改革。
在制定改革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把终极目标分解为若干个阶段性目标,要使改革事业分阶段、分步骤地完成,后一步要比前一步更接近最终目标。
为此,要处理好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与经验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与经验论文作者张宇本文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在内的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根本特征和基本经验在于,它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因而,必然要在自发与自觉、局部与整体、改革与发展、体制内与体制外、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在稳定与发展中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这一改革模式是中国特殊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历史文化传统及特殊的改革路线的产物,具有中国特色,但在这种改革方式中也包含着一定的普遍性的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的丰富性、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起了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
虽然中国改革的成功已经得到了举世公认,但是对于如何解释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和未来的走向问题,国内外经济学家却众说纷纭,认识相距甚远。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之际,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和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无疑将会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改革的性质与改革的方式迄今为止,国内外大多数经济学家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和苏东激进式改革的分析都是围绕着过渡的方式而展开的,他们把改革定义为市场化,并在此基础上具体考察两种改革模式之间在过渡方式上的差别。
例如,把激进与渐进归结为一步到位还是分步前进、是整体推进还是单项突进、是政治体制改革先行还是经济体制改革先行、是存量改革还是增量改革,等等,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改革的实质、特征、成功的原因和未来的走向。
这些看法虽然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过渡经济的某些重要特点,但似乎都难以真正揭示经济转型的本质特征和内在逻辑,它们都回避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即改革的性质和目标问题。
改革的方式是内生于改革目标的,离开了改革的目标与过程,改革的成本、收益和路线的选择也就失去了意义。
社会制度的变迁绝不像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的那样,是在明确的目标和约束条件下寻求成本最小的改革路径问题,相反,它是在无数复杂的主客观条件的作用下不同利益集团相互作用的整体的和动态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渐进式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佳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然而,随着人们经济状况的改善,普通大众对于自身权利的维护意识也不断增长,这就迫使中国需要在政治和社会改革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因而,近几年,不论是知识精英还是普通大众都开始讨论中国的深层改革问题,也形成了几种主要的意见,但是那种道路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呢?十八大的党的报告明确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即“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
十八大报告是集中了我党最先进的思想而形成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发展规律的。
一方面,要坚持改革,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说:“中国要实现真正发展只能依靠改革”。
另一方面,改革不能盲目行动,不能一哄而上,必须要实行渐进式改革,过去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充分证明的这条道路的正确性。
中国必须要走渐进式改革的道路,才能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必须坚持改革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当生产力发展后,如果不相应的改变生产关系,就会产生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后果。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发展取得很大进展以后,如果不相应的进行改革,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甚至以前的发展成果也会消失,所以要改革不适应甚至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
就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言都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1、中国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可以说是惊天动地。
在经济方面,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获得高速增长,其中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放政策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如今商品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机制也已基本形成。
在人民生活方面,人们的生活质量从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居民生活的现代化、电气化程度逐步提高,这些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有十分坚强的领导引导,中国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方式,先试点再全面推开。
正因为这种改革方式兼具了改革和稳定两个特点,因此才保证了中国三十多年的稳定增长。
2、要实现发展只能依靠改革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依然要靠改革开放。
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在很大程度上要触动利益,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阶段推进改革要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如果不及时进行改革,各种利益格局固化了,经济社会发展就缺乏活力,到那时再改革会更加困难。
二、改革必须是渐进式的
改革主要分为激进式的改革和渐进式的改革。
激进式改革,也称为大爆炸式改革或休克疗法,主要采取彻底打破旧的制度框架而一次性的建立新制度框架的方式。
渐进式改革是指采取先易后难,先表后里的改革路径,在旧有制度的框架内渐变、逐步的对旧有体制进行制度创新。
1、激进式改革的适用条件及案例
一般来说,激进式改革适用于宏观经济严重失控,通货膨胀的情况恶化到一定程度的情况。
重病需用猛药,渐进式改革起不了多少作用。
成功的案例如波兰,改革之前波兰恶性通货膨胀率高达2000%,波兰于1990年1月1日全面进行改革,放开了90%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并降低了出口税率,一次性地将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使官方汇率接近于平行市场的汇率,同时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
波兰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年到1992年分别下降了9%、7.6%和1.5%,而1993年上升了4%,经济开始转向复苏,到1994年已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0%左右。
而俄罗斯实行的激进式改革却归于失败。
1992至1993年,俄罗斯推行了两年的激进式改革,一次性地放开90%的消费品和80%的生产资料的价格,商品价格上涨了几倍至几十倍,数百万人骤然陷于贫困的境地,从而造成社会的巨大震荡。
俄政府为了加快私有化的步伐,对相当一部分国有资产甚至采取了无偿私有化的办法。
通过两年的激进式改革,俄罗斯的经济形势严重恶化。
1992年至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下降了18.5%和18.8%,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年通货膨胀率高达4位数。
俄罗斯经济处于既非计划经济又非市场经济的混乱无序状态.政治对抗加剧,社会治安恶化,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以失败告终。
2、中国、越南渐进式改革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走的是渐进式改革之路,这场经济改革并没有一个明确制定的改革方案,而是采取“摸着石头过河”方式进行的,因而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
综观这三十年经济改革,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市场运行的基本框架已在中国经济内部逐步生成。
就此而言,中国经济改革是成功的。
中国的改革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源于以下几个特点:(1)从最容易的农村开始改革。
农民对旧体制的依赖程度较低,相应地对旧体制进行改革的阻力较小,制度变迁也就较容易进行。
更为主要的是,农村的改革并没有损害其他既得利益团体的利益。
(2)实行过渡性的制度。
一方面使得旧制度下的一些既得利益得到照顾,使制度变迁较易启动和维持;另一方面又能逐步通过学习、示范性的作用,不断累积新的制度因素,使制度变迁沿着预想的轨道前进,制度变迁的可逆性也因而减少。
(3)充分调动民间的积极性。
在改革过程中,注重发展私营经济,重视培育民间组织,在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社会力量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改革的持续进行。
另外,越南实行渐进式改革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越南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目前已经奠定了新经济体制的基础。
尽管越南经济体制改革在许多方面与中国相似,但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越南的国民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三、结论
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各国的国情,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的政治、经济体制,只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就中国而言,实行渐进式改革的道路才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能给中国带来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