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渐进式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 (1)初始条件: 改革发生时作为前提存在的社会经济.政
治,文化等各个因素的状况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联系
- 传统计划体制的结构分散,盲目和不严密 - 生产力水平低,结构落后,农业劳动力比重大, 可以获得古典式经济增长 - 改革的政治环境稳定,文化大革命为经济改 革奠定了经济,政治,思想和心理的基础
(2)计划经济的根本弊端
预先计划的资源配置决策不具备 “完全信息假定” 和 “单一利 益主体假定”, 所以遇到难以克服的信息障碍和激励上的困难
国家与企业关系扭曲: 一方面,国家捆住企业- 企业无动力 另方面,国家保护企业- 企业无竞争 管理体制自上而下,条块分割; 财务上统收统支; 流通上统购统销; 劳动力统包统配 结果是企业经济效益低,供给不足,收入水平少有提高 _1958年~1978年,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由102元增加到175元,每年 增 加3.15元; 农民纯收入从73元增加到134元,每年增加3.05元 _1997年,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40元, 比1981年增长8.6倍
但是双轨制也为腐败蔓延提供了土壤。
改革,稳定与发展 - 如何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 • (1)“休克疗法”的核心思想是“管住货币,放开价格” -1989年以前,苏东国家结构失衡,通货膨胀 -激进改革排除了行政手段,只能采取严厉的需求紧缩 - “休克疗法”引起“转型的衰退”,超过了30年代大 危机 (2)中国渐进改革将总量.结构和体制结合,形成宏观政策 -总量与结构: 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互相影响 -总量与体制: 体制特征(如双重体制)影响总量政策 -结构与体制: 体制影响结构调整,如要素市场不完善;如 地方政府行为市场化;如企业制度创新与经营机制
(2)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特点
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 • -体制内: 对国有企业实行市场化改革 -体制外: 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诱致性变迁(自发)与强致性变迁(政府) • -中国改革首先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 -中国改革的特点是强制性与诱致性的结合(联产承包 责任制; 三资企业; 乡镇企业) 部分改革与整体改革 • -新旧体制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如价格改革的步骤) -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农村包围城市;沿海包围内地;非 国有经济包围国有经济; 整体转换)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1.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 2. 改革的模式和理论探讨
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和实质
(1) 20世纪社会主义各国经济发展实践对传统计划经济 提出疑问
? 传统社会主义学说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是计划经济 ? 前苏联考茨基-列宁的社会民主党人作出集中计划经 济体制设计 ? 新古典经济学家帕累托以数学精确性,证明了由一个 “生产部” 来制定科学的计划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可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 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建立了第一个计划经济原型,包括中国在内的 社会主义各国追随其实践 ? 由于经济发展不尽理想,各国从50年代开始改革计划体制, 但始终 没有作出正确的选择

1952-1978年我国经济波动(国民收入)
2. 改革的模式和理论探索
(1)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模式 美国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 自由的企业制度;竞争性 市场;政府干预少;地方分权;移民经济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凡是市场能自行调节的,都让市 场解决.; 国家只是为市场的正常运行制定规则; 在市场失灵的地方进行干预 法国限制性市场经济: 计划补充市场机制;私有经济 与国有经济并存;协商性计划制定与实施; 调节产业结构;价格控制体系;财经手段完善 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经济指导;产业政策;外贸 扶持;经济计划
双轨过渡: 新旧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兼容 • (1)价格和市场的双轨制: 商品价格和要素市场价格 (2)所有制结构的双轨制: 国有与非国有制 (3)部门结构的双轨制: 不同部门市场化改革的程度和进程 (4)区域结构的双轨制: 沿海地区市场化快于内陆地区
双轨制的优点: 可以保留制度的多样性,为新制度的选择和产生提供广 泛的空间,从而促进新制度的成长。
(3) 中国改革的理论探索 改革目标理论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2年10月十二大)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1987年十三大)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1989年十三届四中)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十四大) 所有制改革理论 -单一公有制经济 -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公有制性质与公有制实现形式分开: 公有制与市场经 济在微观层次上的结合
政府与市场化改革 • (1)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不仅是一个政治组织和宏观调 节主体,而且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2)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将长期处在市场欠发达状态, 市场失灵的范围和程度比发达国家大得多 (3)后发工业化国家所面临的经济赶超任务不能完全以自 发方式来实现,它要求政府的主导作用 (4)在双重体制阶段,各种矛盾和冲突加剧,必须有一个强有 力的政府调节和干预 (5)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否应该是“大市场,强政府”?
(2)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模式 •改良的集权模式 (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苏联,东德和保加 利亚):在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承认价值规律 的有限作用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90年代的中国,匈牙利,波兰): 否定了 指令性计划,利用市场来调节生产,分配和流通;企业开 始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但市场化局限在商品 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机制没有成为资源配置的手段 •自治社会主义模式 (80年代以前的南斯拉夫): 工人自治和 “社会契约” 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国家集中决策和宏 观调节微弱,但市场机制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农村改革理论 -人民公社制度 -联产承包,统分结合 -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产业化 -农村工业化;城镇化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 -放权让利; 承包制 -两权分离; 公司制 -法人治理;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有进有退;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市场体系改革理论 -所有生产要素都是商品 -由市场机制形成价格 -注重要素市场发育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 收入分配理论 -先富与同富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允许要素参加分配 -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