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渐进式改革与东欧激进式改革异同

合集下载

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式变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变革

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式变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变革

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式变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变革来源:陕西论文网字体:摘要:转型经济学(或称转轨经济学、过渡经济学),是指一种研究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学理论。

20世纪80年代,包括前苏联、东欧和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开始的经济体制转型。

以前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式变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变革,取得不同的经济绩效,形成巨大反差。

关键词:转型经济渐进式演化激进式变革制度变迁一引言转型经济学是指一种研究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学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转型经济学主要是指具有共同研究主题和追求目标的一些理论文献以及撰写这些文献的经济学家(盛洪,1996)。

目前,关于转型经济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很难说谁是转型经济学家,因为还没有专门从事这一理论研究的人。

关于其理论体系,我们只能从现在构成这一经济学流派的一些理论文献,以及撰写这些文献的经济学家的文献、研究思路来寻找一条线索,理清其脉络。

本文首先介绍转型经济学的内涵,然后简述一下各个学派关于转型经济的理论要点,最后简要回顾中国经济奇迹并作以简要评述。

二转型内涵关于转型概念的理解,比较经典与普遍的定义是热若尔·罗兰的表述:转型即一种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过程或者说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

从目前国内的文献来看,从三个层面上使用转型的概念:第一种含义是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第二种含义是在包括了第一种含义外,还包括那些过去实行广泛管制的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型;第三钟含义是在前两种理解基础上还包括了所有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市场化,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

实际上许多人把转型经济学看作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的原因正是由于把转型理解成为一种制度的变迁过程,只是描述了转型的一般的特点。

不错,转型的确主要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但转型还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仅依靠制度变迁是不能够真实的描述,更别说来解决这些问题。

鉴于以上理论实践中三个层面使用转型概念的事实,笔者个人比较赞成转型的第一种含义,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激进型改革与渐进型改革的比较分析

激进型改革与渐进型改革的比较分析

作者简介 : 李茂泉 (93 )男 , 18 一 , 山东平阴人 , 实习员 。 研究
— —
6 ——
三、 中国与俄罗斯改革的措施成果
( ) 一 中国的具体改革措施 1 .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兼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经验证明 , 公有 制与市场机制并不 是完全对立 的 ,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 可以统一起来 的。经
种大爆炸式 的跳跃性的制度变迁方式 , 在较短 时间内完成
大规模 的整体性制度变革 。 -它 以迅速 私有化 、 ”l 市场化 、 自
由化战略为主要特征 ; 以新古典 经济 学为 基础 ; 以贸 易 自由
化、 市场定价 ( 价格合 理化 )消 除通货 膨胀 ( 观经 济稳 使 、 宏 定) 和私有化为基 本原则 。新古 典经 济学家相信 , 只要实现
21 0 1年 2月 第3 0卷第 2期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
Jun l f e oga gCl g f d ct n o ra o inj n oeeo ua o H l i l E i
F b 2 1 e.0 1
V0 . 0 No 2 13 .
di1 .99 ji n 10 —73 .0 10 .0 o:0 36 /.s .0 1 86 2 1 .20 3 s
激 进 型改 革 与 渐进 型 改革 的 比较 分 析
李 茂 泉
( 黑龙 江省教育学院 , 哈尔滨 10 8 ) 5 00

要: 在社会改革与转轨 的道路上 , 罗斯和 中国采取 了两种 截然相反 的方式。以俄 罗斯和 中国的经济体制 俄
改革为例 , 对激进型改革和渐进型改革的理论基础、 史背景、 历 具体措施、 经验教训进行 比较分析 。

对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几点认识

对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几点认识

课程名称:市场经济年级:2013秋季燕山大学MBA教育中心对激进式改革道路与渐进式改革道路的认识激进式改革是指与俄罗斯式的道路联系在一起的,特指在俄罗斯推行的“休克疗法”,或称“大爆炸”、“创世纪”式改革;而渐近式改革道路是指循序渐进的改革道路,是与中国式的改革道路联系在一起的。

这两种改革方式的主要区别是:1.在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上,激进式改革往往是先搞改革、后求发展,改革阶段通过人为降低发展速度来推动改革;而渐进式改革则是既搞改革、又求发展,把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用经济的稳定发展来支持改革。

2.从“破”与“立”的关系上看,激进式改革往往是“破”字当头、先破后立,采用“休克疗法”首先彻底破坏计划经济体系和国有制度,然后进行新体制建设,结果大多造成体制“真空”;而渐进式改革往往“立”字当头、先立后破,并不否认原有的体制,而是对其进行完善和发展。

3.从速度和推进力度方面看,激进式改革往往重视速度,力求速决;而渐进式改革则往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其典型作法是,通过局部均衡各个击破,通过边际均衡分解难题,而不是一味求全、求快。

激进式改革由于对速度的过于重视导致了人们对改革缺乏长久的耐心,出现了行为冒进和态度傲慢的现象。

实际上,在实行渐进式改革的国家中,也要既有“循序渐进”的时期,又不乏大刀阔斧、寻求整体突破的努力。

渐进与适当的激进相结合,才可能突破单纯“激进式”或单纯“渐进式”改革的局限。

激进式改革有利于摧毁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可逆转性”,避免改革过程中出现逆转和反复。

激进式改革虽然使俄罗斯的经济、社会在短时期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对加速俄罗斯经济转轨进程起了决定性作用。

但是忽视了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挠以及为此付出的经济代价。

而且激进式改革由于彻底否定了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了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经济体制的中断,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衰退。

渐近式改革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苏联的改革不同,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也不同,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道路。

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分析比较

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分析比较

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分析比较作者:贸三燕海龙引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就各国的改革而言都是要改革不适应甚至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就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言都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所以从改革的动因、方向及目标上看,两种改革方式并没有大的差别。

一、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主要观点激进式改革理论,也称之为大爆炸式改革或休克疗法,特指主要以狭义新自由主义与现代货币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主张在原计划经济国家实行的,以迅速私有化、自由化、稳定化为手段,以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秩序为归属的一整套体系。

主要观点包括(1)着眼点是经济转轨的终极模式,强调立即实施能达到成熟市场经济终极模式的一整套措施,排斥所有与终极模式不相吻合的中间形态。

(2)强调破坏旧体制,认为旧体制的最终状态毫无价值。

(3)设计了一个理想的资源配置体制,希望一步到位。

经济体制是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改革是一个严密的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局部改革不会收到效果。

(4)追求速度。

它视速度为摧毁旧体制的工具。

渐进式改革理论,采取先易后难, 先表层后里层的改革路径,在旧有制度的框架内渐进、逐步地对旧体制进行制度创新。

主要观点包括(1)转轨是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从而与激进式改革理论所强调的过渡的终极相对立。

(2)渐进式改革的战略强调生产的稳定。

他们看来,生产规模的下降比保持更低的经济绩效更坏,因为这会使转轨丧失动力。

(3)把社会看成是一种信息加工手段,任何改革方案最初都是以旧体制下所获得的信息为基础,对于未来,改革者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4)不刻意追求速度,认为激进式改革不仅会破坏现有关系,而且会破坏现成的信息贮存。

二、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区别1.经济转轨的速度不同许多西方的经济学家认为,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一个危险的雷区。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历程


4、先做后说
首先,“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其次,不搞强迫,不搞运动。 最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总之,渐进式改革是中国改革的显著特点和取得成功的 重要原因。一方面形成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激励和竞争机 制,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和部类的流转而优化资源 配置;另一方面又使无自生能力的企业在体制转型过程中 继续得到保护不致崩溃。



观点:过分强调“渐进式改革”,会陷入“转型 陷阱” 1 、渐进式改革是一种妥协式改革,造就了一批 利益集团 清华大学2011年度“社会进步系列研究报告”称, “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了渐进式改革的优势, 但现在看,一个渐进式改革的国家陷入转型陷阱 的危险会大大增加。”所谓“转型陷阱”,是指 改革和转型过程会造就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这个 集团会阻止进一步变革,要求把过渡时期的体制 定型化。
一、渐进式改革的背景
1、俄罗斯“休克疗法”失败 俄罗斯于1992年开始实行所谓的“休克疗 法”:即通过短期阵痛乃至“休克”,迅 速实现市场化和私有化,实现向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轨道的转变。 “休克疗法”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连续6年 的负增长,1998年的GDP比1980年缩水 了70%;社会动荡不安,甚至 出现炮轰议会大厦、 取消宪法的流血事件。

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历程


2、先试点后推广
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 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 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 。 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 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 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 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 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对比俄罗斯激进式改革和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异同

对比俄罗斯激进式改革和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异同

对比俄罗斯激进式改革和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异同一、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定义。

激进式改革也称之为“休克疗法”,主张在原计划经济国家实行的,以迅速私有化、自由化、稳定化为手段,以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秩序为归属的一整套体系。

渐进式改革理论,采取先易后难, 先表层后里层的改革路径,在旧有制度的框架内渐进、逐步地对旧体制进行制度创新。

主张分阶段进行,逐步到位。

二、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区别1.经济转轨的速度不同。

激进式改革认为从一种体制向另一体制转换转换过程中,两种经济体制并存的状态是最危险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建立新体制,使新体制起主导地位,才能尽快摆脱新旧体制并存所造成的混乱和危机。

采用激进的改革策略,可以使改革迅速而全面进行,但是对社会的冲击面比较大,在一定的时期内会导致生产的急剧下降和居民生活状况的恶化。

采用渐进的改革策略,可以避免大的社会震动,减少改革的阻力,但是由于两种体制并存的时期比较长,容易导致腐败和混乱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育和成长。

2.经济改革的步骤不同。

激进式改革策略主张价格改革先行,迅速而全面地开放价格。

而渐进改革策略主张分阶段地逐步调整和理顺价格。

3.稳定经济的措施不同。

激进改革策略认为:经济稳定集中体现在物价的稳定上,稳定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是克服通货膨胀。

为此,激进战略主张采取严厉的紧缩措施,取消补贴,减少预算赤字,控制货币的发行。

激进策略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实行贸易自由化和价格自由化。

而渐进战略的支持者认为,在过渡时期国家的作用不应当削弱,为了克服经济衰退,政府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扩大对本国产品的保护,继续向国营企业提供信贷和补贴,以避免生产滑坡和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三、激进式改革在俄罗斯的应用尽管波兰等国实行“激进式”改革获得了相对的成功,但是,某些国家实行却归于失败。

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就是“激进式”改革失败的典型例证。

1992——1993年,俄罗斯推行了两年的“休克疗法”。

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

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

浅谈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姓名:徐万泽学院:国际商学院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日期:2010年12月22日浅谈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一.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内涵与特征1.激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又称“俄罗斯道路”,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就是选择了这种快速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激进式改革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在政治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自由化策略。

激进式改革的首要条件就是实现经济自由化,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

经济自由化包括价格、贸易和汇率的自由。

二是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私有化策略。

私有化旨在建立市场经济主体。

三是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稳定化策略。

为了使市场化和私有化有效进行,激进式改革认为稳定宏观经济是必须的。

稳定化主要是通过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在财政政策上,主要表现在提高税率,减少各种税收优惠并开征新税种。

同时政府还要求压缩预算支出,削减各种补贴和国家投资;在货币政策上,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政府下令减少货币发行,控制银行信贷。

2.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又称“中国式道路”,它是指在保持原有根本制度条件下,通过培植新体制因素以达到体制转换,从而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一种方式。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般来说,渐进式改革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体制外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或者计划经济体制薄弱的边缘领域进行,给予市场经济一个试验空间;二是增量改革,在保留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不断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因素;三是双轨制改革,新旧两种体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单项突破性改革和集中对部分政策的变革并存;四是倾斜式改革,改革选择了那些影响较小又有建立新体制条件的地区作为突破口;五是普惠制改革,使绝大多数人从改革中受益。

中国渐进式改革与东欧激进式改革异同

中国渐进式改革与东欧激进式改革异同

渐进式改革又称“中国式道路”,它是指在保持原有根本制度条件下,通过培植新体制因素以达到体制转换,从而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一种方式,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般来说,渐进式改革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体制外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或者计划经济体制薄弱的边缘领域进行,给予市场经济一个试验空间;2、增量改革,在保留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不断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因素;3、双轨制改革,新旧两种体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单项突破性改革和集中对部分政策的变革并存;4、倾斜式改革,改革选择了那些影响较小又有建立新体制条件的地区作为突破口;5、普惠制改革,使绝大多数人从改革中受益。

这种改革的优势就是具有阻力小,易突破,成本较小的优势,因此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事情。

激进式改革又称为“休克疗法”或“俄罗斯道路”,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就是选择了这种社会主义快速全民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激进式改革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在政治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自由化策略。

激进式改革的首要条件就是实现经济自由化,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

经济自由化包括价格、贸易和汇率的自由。

二是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私有化策略。

私有化旨在建立市场经济主体。

三是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稳定化策略。

为了使市场化和私有化有效进行,激进式改革认为稳定宏观经济是必须的。

稳定化主要是通过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在财政政策上,主要表现在提高税率,减少各种税收优惠并开征新税种,计划最终使税收总额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5%。

同时政府还要求压缩预算支出,削减各种补贴和国家投资。

在货币政策上,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政府下令减少货币发行,控制银行信贷。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doc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doc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中国与俄罗斯比较引言:在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激进的过度方式,例如俄罗斯与东欧一些国家采取的“休克疗法”;一种则是渐进的过度改革如中国。

这两种不同的改革模式以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为主要代表。

在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惨遭失败,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一片混乱。

始于70年代末的中国渐进式改革却成绩斐然,这也导致了对激进改革的否定。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中国经济改革的有待完善,又引发了对两种改革的讨论和比较。

本文就两种不同的经济改革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找出相互之间的差别。

关键字:渐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中国俄罗斯一、中国与俄罗斯两种不同改革模式实施阶段上的区别1.中国整个渐进改革过程(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1)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其特点为:强制中的诱致性,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等。

(2)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伴随着整个改革进程的推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市场化的起始阶段或者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市场化其本上是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格局未变的态势下展开的,市场发育刚刚开始因此基本上是“体制外”展开。

第二阶段是市场化的展开阶段,这一阶段市场化已经进入“体制内”,市场体制框架开始显现,市场的力量和计划的力量开始抗衡,突出表现在“双轨制”并存的体制模式上。

第三阶段是市场化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的市场化进程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市场机制在经济体制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是进入了纵深的推进阶段,正向着成熟阶段迈进。

(3)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大致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采取了从体制外的创新到体制内的改革、从局部到整体的改革、从低成本到高成本的改革推进方法,采取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降低改革成本,使改革的进程可持续。

试论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

试论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

简论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中国的改革道路是一条从国情出发的“创新制度变革型”改革道路,其重要特征,就是改革过程的渐进性。

渐进性改革是指改革过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而不采取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

对比前苏联和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激进式改革方式以及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我国的渐进性改革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一、中国选择渐进性的改革道路的原因1.改革的探索性。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正处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已经被证明是死胡同,人们向往改变,但内心充满迷茫。

中国推开的社会主义改革,前无古人,世无范例,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社会主义国家成功改革的先例,也没有什么现成理论指引改革。

因此,“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走一步看一步,就自然成为改革的必然选择。

2.改革的艰巨性。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各行业参差不齐,而改革涉及整个旧体制的重新调整,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分配体制改革;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

总之,面对如此浩大的“改革工程”和如此宽的制度鸿沟,我们很难一蹴而就地实现所有改革,一步一步突破,一步一步改革显然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做法。

3.顾全社会稳定。

改革必定涉及利益调整,而改革的收益和福利往往在个体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时间上又存在滞后性,许多改革难免一时不为人们所认识,不为人们所理解,甚至还可能由于损害一部分人利益而遭到抵制。

加之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依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特别是经过长时期的政治运动,人们变得谨小慎微,惧怕犯错误。

因此,必须让人们有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渐进性改革能比较好地在改革中累积改革支持力量,同时在改革中减轻改革压力和震荡,自然就成为比较合理的改革方式。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出的一条创新型发展道路。

改革的渐进性主要体现在:(1)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2)先沿海改革,后内地改革;(3)先体制外改革,后体制内改革;(4)先企业经营权改革,后企业产权改革;(5)先价格双轨改革,后价格并轨改革;(6)先企业改革,后政府管理改革;(7)先商品市场改革,后要素市场改革;(8)先经济体制改革,后其他体制改革等。

(最新)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

(最新)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

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在中央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专科《资源与运营管理》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的理解,现就该知识点做一详细介绍,作为知识扩展。

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相比,二者有着鲜明的不同特点.对于企业组织变革的必要性,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认识:企业要么实施变革,要么就会灭亡。

然而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有些企业进行了变革,反而加快了灭亡。

这就涉及到组织变革模式的选择问题。

这里将比较两种典型的组织变革模式:激进式变革和渐进式变革。

激进式变革力求在短时间内,对企业组织进行大幅度的全面调整,以求彻底打破初态组织模式并迅速建立目的态组织模式。

渐进式变革则是通过对组织进行小幅度的局部调整,力求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实现初态组织模式向目的态组织模式的转变。

一、激进式变革激进式变革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达到目的态,因为这种变革模式对组织进行的调整是大幅度的、全面的,可谓是超调量大,所以变革过程就会较快;与此同时,超调量大会导致组织的平稳性差,严重的时候会导致组织崩溃。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的组织变革反而加速了企业灭亡的原因。

与之相反,渐进式变革依靠持续的、小幅度变革来达到目的态,即超调量小,但波动次数多,变革持续的时间长,这样有利于维持组织的稳定性。

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也都有着丰富的实践,企业应当根据组织的承受能力来选择企业组织变革模式。

激进式变革的一个典型实践是“全员下岗、竞争上岗”。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许多国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

“全员下岗、竞争上岗”的实践既是其中之一。

为了克服组织保守,一些企业在组织实践中采取全员下岗,继而再竞争上岗的变革方式。

这种方式有些极端,但其中体现了深刻的系统思维。

稳定性对于企业组织至关重要,但是当企业由于领导超前意识差、员工安于现状而陷于超稳定结构时,企业组织将趋于僵化、保守,会影响企业组织的发展。

此时,小扰动不足以打破初态的稳定性,也就很难达到目的态。

激进和渐进式改革的差异

激进和渐进式改革的差异

1.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答:(1)激进式转型又称休克疗法,“休克疗法”这一医学术语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引入经济领域。

休克疗法的最早提出,是萨克斯被聘担任玻利维亚政府经济顾问期间所为。

玻利维亚是南美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国,由于长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政府经济政策不断失误,由此引发的经济问题大量积累而又得不到解决,终于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正是面对这样一种险恶的经济形势,受聘于危难之际的萨克斯,大胆地提出了一整套经济纲领和经济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实行紧缩的金融和财政政策,压缩政府开支,取消补贴,放开价格,实行贸易自由化,通过货币贬值实现汇率稳定,进一步改革行政和税收制度,将部分公营部门和企业民营化,重新安排债务和接受外援等等。

由于这套经济纲领和政策的实施,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短期内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出现“休克”状态,因此,人们借用医学上的名词,把萨克斯提出的这套稳定经济、治理通货膨胀的经济纲领和政策称为“休克疗法”。

(2)渐进式转型又称摸着石头过河,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渐进式改革实质上是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其成功就是由于在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内在发展动机的基础上,对社会各主体物质利益分配格局进行了有序的渐进的调整,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和成员的积极性,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参与。

渐进式改革的内容也包括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和制度化,只不过在具体实施中体现出循序渐进的特色。

渐进式改革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减少改革代价,拥有可过渡方式,而且在一个宏观经济相对平衡稳定的国家实行渐进式的改革较为有利。

(3)二者区别:渐进式改革主要考虑的是稳扎稳打;激进式改革,则是带有冒险性质的。

中国与俄罗斯等东欧国家改革路径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俄罗斯等东欧国家改革路径的比较研究

2012年第11卷第17期中国与俄罗斯等东欧国家改革路径的比较研究□唐伟【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包括中国、苏联、东欧等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先后开始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范围的改革。

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国家经济快速成长,社会相对稳定,而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东欧国家则完全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全盘接纳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各阶层在改革中矛盾激化,社会大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动荡,至今经济发展危机重重。

但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不难引起我们对于这两种改革路径的比较研究,并对中国渐进式改革路径的适应性做一番探讨。

【关键词】渐进式;激进式;改革路径【作者简介】唐伟,男,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20世纪80年代,包括中国、苏联、东欧等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先后开始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范围的改革。

因为各自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各国改革所选择的路径也各不相同。

从改革的过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中国式渐进式改革和俄罗斯等东欧国家的激进式改革两种;从效果来看,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国家经济快速成长,社会相对稳定,而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东欧国家则完全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全盘接纳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各阶层在改革中矛盾激化,社会大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动荡,至今经济发展危机重重。

但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不难引起我们对于这两种改革路径的比较研究,并对中国渐进式改革路径的适应性做一番探讨。

一、两种改革路径的相同之处20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正处在两极冷战中,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阵营相互对立。

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对苏联、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外交封锁,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分裂和政治、经济、文化渗透。

此时,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践受到挫折,经济发展困难重重,人民生活困苦。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NO.1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1932年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发表了《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这篇著名的论文之后,经济学这一名称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区别开了。

在这篇论文中,罗宾斯第一次正式地(),并且罗宾斯关于经济学的这一定义几十年来被经济学界所广泛采用。

B、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2、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间的关系是()。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3、在实行固定汇率的情况下,外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通常表现为()。

A、外币的过度供给时,出售本币4、自由竞争最根本的前提是()。

B、资本的统治5、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

B、劳动和劳动力6、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在预付资本中所占的比重成()变化,与固定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成()变化。

C、反方向正方向7、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

C、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8、垄断统治形成后,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

A、垄断与竞争并存并使竞争更加激烈和复杂9、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存在着推动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的更新。

D、固定资本10、生产国际化,各国企业按照()原则,在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中从事相关产品的生产和劳务活动,获取参与国际分工、扩大生产与贸易的机会,从而带动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C、比较利益1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性地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A、空想社会主义理论12、从50年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经济体制。

A、高度集中的计划13、以下属于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共有的是()。

D、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14、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课程习题及解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课程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市场经济概述一、名词解释市场经济二、分析题1、比较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异同。

2、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答案:1、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对于市场经济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

第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第二,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第三,在特定意义上,市场经济也可以被理解为经济体制。

2、比较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异同。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区别的经济范畴。

二者的联系表现为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逻辑上看,商品经济都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起点,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表现为二者的侧重点与对应物不同。

首先,商品经济的侧重点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它强调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相对应。

市场经济侧重资源配置问题,它强调资源配置由市场进行,和计划经济相对应。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是一种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社会化,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3、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由自主的企业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备的法律制度构成。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就是一个企业行为自主化、市场体系完备化、宏观调控间接化、法律制度规范化的过程。

(1)自由的企业制度。

自由企业制度,就是确保企业能够拥有在产权受法律保护的基础上所享有的自由创业权、自由经营权、自由交易权以及自由支配或处置财产权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在自由企业制度下,企业完全拥有自由的创业权、自由的经营权、自由的交易权以及自由支配财富权。

(2)完善的市场体系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首先要包括各种各样的市场,其次,完善的市场体系必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发展历程及 启示
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 有何区别?
为什么说过分强 调“渐进式改革”, 会陷入“转型陷 阱”?
一、渐进式改革的背景

上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纷纷启 动经济改革。当时主要有两种改革思路: 以迅速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特征的 “激进式改革”,和在时间、速度和次序 上有选择的、分步走的“渐进式改革”。 前者以俄罗斯“休克疗法”为典型代表, 后者则主要指中国的经济改革。
二、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区别


两种改革方式的主要区别是:
1.在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上,激进式改革往往是先搞改革、 后求发展。而渐进式改革则是既搞改革、又求发展,把改 革与发展结合起来。 2.从“破”与“立”的关系上看,激进式改革往往是“破” 字当头、先破后立,首先彻底破坏计划经济体系和国有制 度,然后进行新体制建设,而渐进式改革往往“立”字当 头、先立后破,在改革过程中于不断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 制的同时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在坚持和完善宏观调控的 情况下不断减少指令性计划。 3.从速度和推进力度方面看,激进式改革往往重视速度, 力求速决,而渐进式改革则往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历程


2、先试点后推广
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 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 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 。 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 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 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 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 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一、渐进式改革的背景


2、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获得腾飞 市场化导向的中国改革,不是对国有企业 进行私有化的“改造”,不是否定、抛弃 社会主义的“改向”,而是对计划经济体 制进行“创造性破坏”——通过发展非国 有经济,大力培育和发展起一块“新体制 经济”,推行“渐进式增量改革”,然后, 再以“改革的增量”激活“存量”,从而 实现整个体制的转轨。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二者的差别



1、激进式改革强调理性设计、强制变迁,而渐进式 改革则充分利用了自发性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基层单位 的创造精神,提倡大胆创新,大胆试验,摸着石头过 河。 2、激进式改革是对旧的利益结构的根本性改造,而 渐进式改革则不一步改变旧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结构, 不首先触及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而是在不破坏正常 的经济秩序的前提下,逐步放松控制,由易到难,稳 步前进。 3、激进式改革强调整体推进,一步到位,而渐进式 改革则是在统一领导的前提下,采取非均衡推进的战 略,分部门、分地区、分企业各个突破,分布推进。


6、激进式改革实行紧缩货币的宏观经济 政策,来管住货币放开价格,通过牺牲增 长来加快改革,而渐进式改革则兼顾改革 与发展,在经济改革中实行以经济稳定快 速增长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做大 国民收入的“蛋糕”,来减少改革的阻力。 7、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差别不仅 是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政治和意 识形态方面。

4、激进式改革从体制内入手,推动国有经 济存量的私有化,而渐进式改革则是在国有 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通过体制外推动,以 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从发展非国有经济 与深化国有经济两方面入手来建立市场经济。 5、激进式改革以政治多元化为前提,而渐 进式改革则将经济的自由化与政治的多元化 相分离,经济发展优先,政治改革在后。

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全局“渐进式”改革与局部“激 进式”改革的关系。 2、处理好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的关系。 3、处理好整体转变与分步推进的关系。 4、处理好市场配置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 5、正确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 革的关系。
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

增量改革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内,让 市场机制在资产增量的配置上发挥作用,从而 使增量部分不断扩大,计划经济的存量比重逐 步缩小。 存量改革是指常态本身即在于“非帕累托 改进”,亦即,尽管其中的社会整体福利依然 增进,但存量改革的性质决定了在利益格局的 重新划分中,改革并不必然保证部分利益集团 利益增加的同时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并不必然 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

浅谈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

浅谈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

系 列 问题 . 比 如腐 败 、 贫 富差 距 扩大、 社会 矛 盾突 出等 问题
从图 1 一 图 3来 看 . 中 国的 经济
增 长 速 度要 高 于 俄 罗斯 . 其 通货 膨 胀 率 低 于 俄 罗斯 而 历 史 经 验 表
明. 即通 过选 取 更 广 的激 进 式 改 革
2 俄 罗斯 和 中 国 的转 型 状 况
中 国改 革 开 放 3 0多 年 . 国内
的 含 义

种 比较 普 遍 的看 法 是认 为 .
7年 的经 济 衰 退 和 1 9 9 9年 以来 的
持 续 的快 速 的恢 复性 增 长 . 现成 为
世 界 上 经济 增 长 最 快 的 国家 之 一 .
激 进 式 的 改革 是 “ 一揽 子 的” 、 “ 一 步 走 的” . 全 面推 行 的 改 革方 式 , 以
生产 总值 ( G D P ) 以年 均 近 1 0 %的
速 度持 续 增 长 . 即使 在 国 际金 融 危 机 时仍保 持 高速增 长 中 国的 G D P 总值 由 1 9 7 8年 的 3 6 4 5 . 2 2亿 元 猛 增到 2 0 1 1 年的 4 7 1 5 6 4亿 元 . 2 0 1 2 年增 加 到 5 1 9 3 2 2亿 元 .增 加 了 1 4 0倍 .虽然 近些 年 的经 济增 长 没 有 改 革前 那 样 腾 飞 的速 度 。 但 仍 然 在 世界 上 占有举 足轻 重 的位置 在 此. 我们 暂 且 忽 略改 革 带 来 的其他

所谓 的“ 休克疗 法” 使经济转 型 国
家 在 最 短 的 时 间 内 实 现 市 场 经 济 要 素 的迅 速 到 位 : 渐 进 式 的改 革 是 “ 摸着石 头过河 ” 、 “ 分 步走 的” 、 逐 步 展 开 的 方式 . 这在 某 种 程 度 上 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

激进式改革又称为“休克疗法”或“俄罗斯道路”,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就是选择了这种社会主义快速全民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渐进式改革又称“中国式道路”,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从而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一种方式。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异同、优劣1、激进式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迅速,但是,这种迅速的改革方式,对社会的冲击很大,伤害了许多利益集团的利益,改革的社会阻力比较大。

渐进式改革采取的是分阶段进行,逐步到位的改革模式,并不急于求成。

渐进式改革能够极大程度上保证大部分人的利益,避免了社会震荡和冲突,改革阻力比较小。

但是,缓慢的改革模式使得两种经济体制并存时间较长,容易导致腐败和混乱,并且,由于过于稳健的改革,中国丧失了很多发展的良机。

2、对政府在市场中作用的认识激进式改革崇尚完全自由的市场化竞争,主张削弱政府的作用实行贸易自由化和价格自由化。

“休克疗法”是以新自由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这种放任自由的经济理论存在很大缺陷,只能产生短期效应。

渐进式改革认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很大的作用,应当进行宏观调控,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保护本国的产品,向国有企业提供信贷和补贴,防止经济衰退,避免生产滑坡和居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中国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更侧重于职能的转型,而不是被取消或弱化。

3、改革的步骤激进式改革首先进行的是价格的改革,他们认为建立市场关系首先要纠正价格体制,开放价格,加速市场竞争从而建立市场关系。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
3.稳定经济的措施不同
激进改革策略认为:经济稳定集中体现在物价的稳定上,物价稳定是一切经济稳定的汇合点,稳定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是克服通货膨胀。为此,激进战略主张采取严厉的紧缩措施,取消补贴,减少预算赤字,控制货币的发行,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致平衡,为经济转轨创造前提。渐进策略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实行贸易自由化和价格自由化。而渐进战略的支持者认为,在过渡时期国家的作用不应当削弱,为了克服经济衰退,政府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扩大对本国产品的保护,继续向国营企业提供信贷和补贴,以避免生产滑坡和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2.经济改革的步骤不同
激进式改革策略主张价格改革先行,迅速而全面地开放价格。而渐进改革策略主张分阶段地逐步调整和理顺价格。赞成激进改革策略的人认为:市场关系的建立,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扭曲的价格体制不纠正,市场关系也建立不起来,而没有真正的市场竞争,价格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为了打破僵局,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先放开价格同时实行外贸自由引进外国竞争,以加速市场经济的形成。赞成渐进改革策略的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先要培育和发展市场,明确产权关系,对国营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改造,然后才能全面放开价格;否则,在先行放开物价的情况下,由于缺乏竞争,国营大型企业可以制定垄断价格,减少生产,以获取超额利润,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加剧,经济秩序混乱。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
———————————————————————————————— 作者:
———————————————————————————————— 日期: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
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刘明龙2100202043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就各国的改革而言都是要改革不适应甚至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就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言都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所以从改革的动因、方向及目标上看,两种改革方式并没有大的差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渐进式改革又称“中国式道路”,它是指在保持原有根本制度条件下,通过培植新体制因素以达到体制转换,从而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一种方式,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般来说,渐进式改革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体制外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或者计划经济体制薄弱的边缘领域进行,给予市场经济一个试验空间;2、增量改革,在保留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不断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因素;3、双轨制改革,新旧两种体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单项突破性改革和集中对部分政策的变革并存;4、倾斜式改革,改革选择了那些影响较小又有建立新体制条件的地区作为突破口;5、普惠制改革,使绝大多数人从改革中受益。

这种改革的优势就是具有阻力小,易突破,成本较小的优势,因此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事情。

激进式改革又称为“休克疗法”或“俄罗斯道路”,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就是选择了这种社会主义快速全民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激进式改革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在政治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自由化策略。

激进式改革的首要条件就是实现经济自由化,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

经济自由化包括价格、贸易和汇率的自由。

二是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私有化策略。

私有化旨在建立市场经济主体。

三是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稳定化策略。

为了使市场化和私有化有效进行,激进式改革认为稳定宏观经济是必须的。

稳定化主要是通过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在财政政策上,主要表现在提高税率,减少各种税收优惠并开征新税种,计划最终使税收总额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5%。

同时政府还要求压缩预算支出,削减各种补贴和国家投资。

在货币政策上,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政府下令减少货币发行,控制银行信贷。

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最根本的区别是,渐进式的改革所追求的应当是在符合发展的原则、符合社会稳定的原则、符合在改革的同时能够持续不断的释放社会的生产力和释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员的创造性原则的基础上,所展开的改革。

中国经济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而苏东激进式改革则是对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在彻底推倒原有的宪法制度的基础上引入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法制度,因而,它的方式必然是激进的,全面的,整体性的.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区别所在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先后进行了不同方式的经济改革,但其核心都试图在原体制中引入市场机制,因而人们通常称之为市场化改革。

这一改革的初期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在改革步伐较大的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等国,市场机制作用日益加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但就总体而言,这种市场化的改革是有限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与传统体制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步履艰难,经济出现长期停滞。

为摆脱困境,从80年代开始的一轮新的改革浪潮又一次冲击着各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次的改革浪潮中,中国开始了自己独特的“渐进式”的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改革是从1979年开始的,当时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近二十年。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中国都远远落在了后面。

所以在改革之初,中国人曾以羡慕的目光注视着苏联、东欧各国的改革,南斯拉夫模式、匈牙利模式,都曾经成为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

然而可喜的是,中国的改革并没有照搬任何现成的别国模式,而是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两条不同的改革道路。

第一,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并逐步走向城市。

以“包产到户”为中心的农村经济改革,成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引爆点”。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成功,为稳定人民生活奠定了基础,也使人们增强了改革的信心。

而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一直是以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展开的。

农村改革既未引起人们的更多重视,也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第二,中国的改革是在邓小平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进行的,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具有明显的群众性、自发性的特点。

而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则强调完善的理论准备和周全的整体规划,自上而下地进行行政推动,具有典型的强制性体制转换的特点。

第三,中国的改革对于其核心的公有制问题,采取了稳步推进的态度。

一方面坚持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另一方面又积极鼓励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使所有制结构有了较大的调整。

而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一开始把私有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经济加以排斥,而后又提出全面“私有化”的激进改革。

第四,中国的改革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两手抓”等重要原则,保持了政治上的相对集中和稳定,使经济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而苏联、东欧国家在经济改革尚未取得决定性成功之际,便急于转向民主化、公开化的政治改革,终于酿成政局的突变。

第五,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相互推动,对外经济关系迅速发展。

在1979—1992年这14年间,中国的年出口贸易额从98亿美元增至850亿美元,进口额从109亿美元增至806亿美元;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提高到19.5%;同期共引进外资1200亿美元。

而苏联、东欧国家在改革中的开放度,大大落后于中国。

中国的改革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展迅速而后来居上。

1985年后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已开始超越一个临界点,一半以上的产品的生产和价格已经纳入市场轨道。

到目前为止,这一比例已超过了90%,同时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9%的高速度增长,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与中国成鲜明对照的是,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长期进展缓慢,经济增长停滞不前,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末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随着苏联、东欧各国政局和意识形态的转变,原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市场化改革已被彻底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全面私有化方案。

虽然苏联、东欧等国家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其制度转换的目标基本是在较短的时期内尽快实现经济私有化、政治自由化和全面市场化。

因而可以称之为“激进式”的市场化改革道路。

而中国的改革一直强调了制度的连续性、渐进性,所以可以称之为“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道路。

在改革所采取的步骤与方式上,二者是有差异的。

激进式改革是主张快步进行,一步到位,如尽快放开价格,实现货币自由兑换及取消经济控制等,其指导思想是“跨跃深渊时不可能用两步”。

而渐进式改革则主张分阶段进行,逐步到位,如价格改革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实行了双轨价格,在放松管制和经济控制上也是逐步进行,一个行业地推进,一个地方地进行,其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

就一般意义而言,渐进式改革比激进式改革要稳妥得多,风险要小得多。

一国领导人或一国政府作为理性人来说,没有十足的把握,肯定选择渐进式改革,以避免风险。

在政府渐进式改革的过程中,由于中国的市场基础还比较幼弱,这决定了中国政府改革不能像国外有些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一样,在某些领域政府权力一次性完全退出市场,因为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不再发挥作用。

我国政府改革采取渐进式的改革较为稳妥。

政府改革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总要有一个目标和"路线图",其目标是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过程中,能有效地使政府承担起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就是要建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

其路线图应该是:促进经济增长---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市场和公民社会、治理腐败---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宏观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当然这不是一个截然分开的过程,而是一个有主有次而又互相融合的过程,需要党和政府部门通过制度改革和提高制度创新的能力来推动改革。

(1)渐进式改革本身就意味着改革阻力将随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增强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政府也容易控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冲突和矛盾,能够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并校正自己的行为方式,为改革的不断深入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使改革得以稳步持续推进。

(2)在小范围内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并不一定在大范围内能带来同样的效果,而且,长期来看,取消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是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渐进式的方式总是使现成的改革的措施和政策逐渐推出,和过去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

而它的结果就是能够避免社会一下子陷入了一个“制度真空”,而这个“制度真空”的情况对于一个社会能不能保持持续的稳定,这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在政府渐进式改革的过程中,由于中国的市场基础还比较幼弱,这决定了中国政府改革不能像国外有些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一样,在某些领域政府权力一次性完全退出市场,因为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不再发挥作用。

那么,由市场环境的恶化和政府失灵带来的一些后果,民众是不一定会有清醒认识的,但民众不会去怨恨市场,而是去怨恨政府,这就是政府的责任所在。

唯一的办法就是成熟一个领域退出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退出,但这个领域不能成为无政府社会,必须找到替代品,那就是通过自治性的行业协会或者非政府组织来进行自治,政府负责标准制定和宏观监管。

我国政府改革采取渐进式的改革较为稳妥。

政府改革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总要有一个目标和“路线图”,其目标是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过程中,能有效地使政府承担起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就是要建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

其路线图应该是:促进经济增长——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市场和公民社会、治理腐败——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宏观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当然这不是一个截然分开的过程,而是一个有主有次而又互相融合的过程,需要党和政府部门通过制度改革和提高制度创新的能力来推动改革。

中国渐进式改革避免利益矛盾激化,利益转移比较隐蔽,也因此使利益再分配格局中的不公平现象不很凸显。

俄罗斯、东欧国家激进式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在彻底推倒原有的宪法制度的基础上引入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法制度,因而,它的方式必然是激进的,全面的,整体性的。

他们在经济转型初期之所以选择“休克疗法”,其中既有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因素,也有人们主观认识的原因。

(1)、对渐进改革失去信心。

(2)、严峻的经济政治形势迫使各国寻求危机应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