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
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式变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变革
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式变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变革来源:陕西论文网字体:摘要:转型经济学(或称转轨经济学、过渡经济学),是指一种研究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学理论。
20世纪80年代,包括前苏联、东欧和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开始的经济体制转型。
以前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式变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变革,取得不同的经济绩效,形成巨大反差。
关键词:转型经济渐进式演化激进式变革制度变迁一引言转型经济学是指一种研究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学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转型经济学主要是指具有共同研究主题和追求目标的一些理论文献以及撰写这些文献的经济学家(盛洪,1996)。
目前,关于转型经济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很难说谁是转型经济学家,因为还没有专门从事这一理论研究的人。
关于其理论体系,我们只能从现在构成这一经济学流派的一些理论文献,以及撰写这些文献的经济学家的文献、研究思路来寻找一条线索,理清其脉络。
本文首先介绍转型经济学的内涵,然后简述一下各个学派关于转型经济的理论要点,最后简要回顾中国经济奇迹并作以简要评述。
二转型内涵关于转型概念的理解,比较经典与普遍的定义是热若尔·罗兰的表述:转型即一种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过程或者说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
从目前国内的文献来看,从三个层面上使用转型的概念:第一种含义是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第二种含义是在包括了第一种含义外,还包括那些过去实行广泛管制的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型;第三钟含义是在前两种理解基础上还包括了所有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市场化,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
实际上许多人把转型经济学看作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的原因正是由于把转型理解成为一种制度的变迁过程,只是描述了转型的一般的特点。
不错,转型的确主要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但转型还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仅依靠制度变迁是不能够真实的描述,更别说来解决这些问题。
鉴于以上理论实践中三个层面使用转型概念的事实,笔者个人比较赞成转型的第一种含义,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对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几点认识
课程名称:市场经济年级:2013秋季燕山大学MBA教育中心对激进式改革道路与渐进式改革道路的认识激进式改革是指与俄罗斯式的道路联系在一起的,特指在俄罗斯推行的“休克疗法”,或称“大爆炸”、“创世纪”式改革;而渐近式改革道路是指循序渐进的改革道路,是与中国式的改革道路联系在一起的。
这两种改革方式的主要区别是:1.在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上,激进式改革往往是先搞改革、后求发展,改革阶段通过人为降低发展速度来推动改革;而渐进式改革则是既搞改革、又求发展,把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用经济的稳定发展来支持改革。
2.从“破”与“立”的关系上看,激进式改革往往是“破”字当头、先破后立,采用“休克疗法”首先彻底破坏计划经济体系和国有制度,然后进行新体制建设,结果大多造成体制“真空”;而渐进式改革往往“立”字当头、先立后破,并不否认原有的体制,而是对其进行完善和发展。
3.从速度和推进力度方面看,激进式改革往往重视速度,力求速决;而渐进式改革则往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其典型作法是,通过局部均衡各个击破,通过边际均衡分解难题,而不是一味求全、求快。
激进式改革由于对速度的过于重视导致了人们对改革缺乏长久的耐心,出现了行为冒进和态度傲慢的现象。
实际上,在实行渐进式改革的国家中,也要既有“循序渐进”的时期,又不乏大刀阔斧、寻求整体突破的努力。
渐进与适当的激进相结合,才可能突破单纯“激进式”或单纯“渐进式”改革的局限。
激进式改革有利于摧毁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可逆转性”,避免改革过程中出现逆转和反复。
激进式改革虽然使俄罗斯的经济、社会在短时期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对加速俄罗斯经济转轨进程起了决定性作用。
但是忽视了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挠以及为此付出的经济代价。
而且激进式改革由于彻底否定了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了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经济体制的中断,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衰退。
渐近式改革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苏联的改革不同,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也不同,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道路。
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分析比较
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分析比较作者:贸三燕海龙引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就各国的改革而言都是要改革不适应甚至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就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言都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所以从改革的动因、方向及目标上看,两种改革方式并没有大的差别。
一、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主要观点激进式改革理论,也称之为大爆炸式改革或休克疗法,特指主要以狭义新自由主义与现代货币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主张在原计划经济国家实行的,以迅速私有化、自由化、稳定化为手段,以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秩序为归属的一整套体系。
主要观点包括(1)着眼点是经济转轨的终极模式,强调立即实施能达到成熟市场经济终极模式的一整套措施,排斥所有与终极模式不相吻合的中间形态。
(2)强调破坏旧体制,认为旧体制的最终状态毫无价值。
(3)设计了一个理想的资源配置体制,希望一步到位。
经济体制是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改革是一个严密的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局部改革不会收到效果。
(4)追求速度。
它视速度为摧毁旧体制的工具。
渐进式改革理论,采取先易后难, 先表层后里层的改革路径,在旧有制度的框架内渐进、逐步地对旧体制进行制度创新。
主要观点包括(1)转轨是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从而与激进式改革理论所强调的过渡的终极相对立。
(2)渐进式改革的战略强调生产的稳定。
他们看来,生产规模的下降比保持更低的经济绩效更坏,因为这会使转轨丧失动力。
(3)把社会看成是一种信息加工手段,任何改革方案最初都是以旧体制下所获得的信息为基础,对于未来,改革者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4)不刻意追求速度,认为激进式改革不仅会破坏现有关系,而且会破坏现成的信息贮存。
二、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区别1.经济转轨的速度不同许多西方的经济学家认为,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一个危险的雷区。
社会主义经济学—简答
4.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着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含义,即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注意中国的国情,在解答我国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先进的分析方法。
第二,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即是否越来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越来越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越来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在稳定与发展中积极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第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时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行政治民主化等。
导论
1、请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传统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由于这种范式既没有完整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精髓,也无法应对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改革开放以后,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感到了原有范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其中方法论上的缺陷非常关键。也就是说,在探讨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时采用的是马义方法论,在分析市场经济运行时采用的是西方经济学惯用的方法论,两者之间处于割裂状态。
在以上条件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都是由计划控制的。
首先,企业对瞬时出现的情况作出如下反应:一是使产量与当前最稀缺的资源相适应;二是实行强制替代,即由短缺引起的投入组合的更改;三是根据可得到的投入品来决定产出构成。
其次,在
追求高经济增长率目标的驱使下,从下到上存在强烈的数量冲动。
3.自由和平等竞争。市场经济作为契约经济,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在机会均等、公平交易准则的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这包括消费选择自由、开业自由、就业选择自由和交易自由。
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研究综述
目录引言 (2)二、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 (2)三、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争论 (2)(一)支持渐进式改革的观点 (2)(二)支持激进式改革的观点 (3)四、评价 (4)参考文献 (6)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研究综述引言在计划经济国家转轨时期,俄罗斯和东欧国家采用了以迅速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战略为主要特征的激进式改革,然而预期的经济繁荣并没有出现,相反地,俄罗斯和东欧大部分转轨国家都出现了经济绩效和经济规模的严重下降。
与此同时,普遍不被看好的中国渐进式改革却取得了出乎人们意料的成就,中国的GDP 持续高速增长。
这使得以推行“休克疗法”著称的激进改革派及其支持者一度趋于沉寂,而渐进式改革的支持者在这样的形式下趋于活跃。
近期随着近期俄罗斯经济的逐步走强,渐进式改革的代表—中国,一方面经济虽然依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然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教育、医疗、住房以及农村问题的凸现,使得激进式改革的支持者又开始重新活跃起来。
那么,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到底孰优孰劣呢? 我们如何才能够比较恰当的进行评价。
学者们已经有很多的讨论,也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二、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是指采取先易后难,先表后里的改革路径,在旧有制度的框架内渐变、逐步地对旧有体制进行制度创新。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新制度不断地把旧制度替换,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新旧两种制度处于一种并存及此消彼长的状态中,直至最终建立起符合市场化要求的新制度框架。
激进式改革:也称之为“大爆炸式”改革或“休克疗法”。
它与渐进式改革的改革路径完全不同,采取了彻底打破旧有的制度框架而一次性地建立新制度框架的方式。
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把旧有的制度安排连根拔起,完全摈除,在旧制度的废墟上开始新制度的构建工作,新旧两种制度处于水火不相容的对立状态。
三、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争论(一)支持渐进式改革的观点庄起善认为,从认知论的角度来看,首先,人类的理性知识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制约了体制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历程
4、先做后说
首先,“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其次,不搞强迫,不搞运动。 最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总之,渐进式改革是中国改革的显著特点和取得成功的 重要原因。一方面形成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激励和竞争机 制,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和部类的流转而优化资源 配置;另一方面又使无自生能力的企业在体制转型过程中 继续得到保护不致崩溃。
观点:过分强调“渐进式改革”,会陷入“转型 陷阱” 1 、渐进式改革是一种妥协式改革,造就了一批 利益集团 清华大学2011年度“社会进步系列研究报告”称, “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了渐进式改革的优势, 但现在看,一个渐进式改革的国家陷入转型陷阱 的危险会大大增加。”所谓“转型陷阱”,是指 改革和转型过程会造就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这个 集团会阻止进一步变革,要求把过渡时期的体制 定型化。
一、渐进式改革的背景
1、俄罗斯“休克疗法”失败 俄罗斯于1992年开始实行所谓的“休克疗 法”:即通过短期阵痛乃至“休克”,迅 速实现市场化和私有化,实现向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轨道的转变。 “休克疗法”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连续6年 的负增长,1998年的GDP比1980年缩水 了70%;社会动荡不安,甚至 出现炮轰议会大厦、 取消宪法的流血事件。
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历程
2、先试点后推广
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 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 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 。 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 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 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 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 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
浅谈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姓名:徐万泽学院:国际商学院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日期:2010年12月22日浅谈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一.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内涵与特征1.激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又称“俄罗斯道路”,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就是选择了这种快速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激进式改革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在政治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自由化策略。
激进式改革的首要条件就是实现经济自由化,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
经济自由化包括价格、贸易和汇率的自由。
二是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私有化策略。
私有化旨在建立市场经济主体。
三是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稳定化策略。
为了使市场化和私有化有效进行,激进式改革认为稳定宏观经济是必须的。
稳定化主要是通过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在财政政策上,主要表现在提高税率,减少各种税收优惠并开征新税种。
同时政府还要求压缩预算支出,削减各种补贴和国家投资;在货币政策上,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政府下令减少货币发行,控制银行信贷。
2.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又称“中国式道路”,它是指在保持原有根本制度条件下,通过培植新体制因素以达到体制转换,从而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一种方式。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般来说,渐进式改革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体制外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或者计划经济体制薄弱的边缘领域进行,给予市场经济一个试验空间;二是增量改革,在保留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不断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因素;三是双轨制改革,新旧两种体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单项突破性改革和集中对部分政策的变革并存;四是倾斜式改革,改革选择了那些影响较小又有建立新体制条件的地区作为突破口;五是普惠制改革,使绝大多数人从改革中受益。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作者:————————————————————————————————日期:ﻩ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刘明龙2100202043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就各国的改革而言都是要改革不适应甚至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就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言都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所以从改革的动因、方向及目标上看,两种改革方式并没有大的差别。
一、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定义激进式改革理论,也称之为大爆炸式改革或休克疗法,特指主要以狭义新自由主义与现代货币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主张在原计划经济国家实行的,以迅速私有化、自由化、稳定化为手段,以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秩序为归属的一整套体系。
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在旧制度的废墟上快速进行新制度的构建工作,采取了彻底打破旧有的制度框架而一次性地建立新制度框架的方式。
该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与拥护者包括萨克斯、里普顿、布兰查德、科尔内、克鲁格曼、叶利钦、盖达尔、丘拜斯、巴尔采罗维奇、克劳斯等人。
激进理论曾被用于改革已经处于计划经济困境中的俄罗斯、波兰、捷克等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秩序。
渐进式改革理论,采取先易后难, 先表层后里层的改革路径,在旧有制度的框架内渐进、逐步地对旧体制进行制度创新。
随着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化,新制度的组成部分不断地把旧制度的组成部分给置换出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新旧两种制度处于一种并存及此消彼长的状态中, 直至最终建立起符合市场化要求的新制度框架。
主张分阶段进行,逐步到位,如价格改革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实行了双轨价格,在放松管制和经济控制上也是逐步进行,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推进,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进行,其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渐进式改革与东欧激进式改革异同
渐进式改革又称“中国式道路”,它是指在保持原有根本制度条件下,通过培植新体制因素以达到体制转换,从而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一种方式,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般来说,渐进式改革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体制外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或者计划经济体制薄弱的边缘领域进行,给予市场经济一个试验空间;2、增量改革,在保留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不断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因素;3、双轨制改革,新旧两种体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单项突破性改革和集中对部分政策的变革并存;4、倾斜式改革,改革选择了那些影响较小又有建立新体制条件的地区作为突破口;5、普惠制改革,使绝大多数人从改革中受益。
这种改革的优势就是具有阻力小,易突破,成本较小的优势,因此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事情。
激进式改革又称为“休克疗法”或“俄罗斯道路”,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就是选择了这种社会主义快速全民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激进式改革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在政治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自由化策略。
激进式改革的首要条件就是实现经济自由化,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
经济自由化包括价格、贸易和汇率的自由。
二是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私有化策略。
私有化旨在建立市场经济主体。
三是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稳定化策略。
为了使市场化和私有化有效进行,激进式改革认为稳定宏观经济是必须的。
稳定化主要是通过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在财政政策上,主要表现在提高税率,减少各种税收优惠并开征新税种,计划最终使税收总额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5%。
同时政府还要求压缩预算支出,削减各种补贴和国家投资。
在货币政策上,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政府下令减少货币发行,控制银行信贷。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doc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中国与俄罗斯比较引言:在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激进的过度方式,例如俄罗斯与东欧一些国家采取的“休克疗法”;一种则是渐进的过度改革如中国。
这两种不同的改革模式以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为主要代表。
在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惨遭失败,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一片混乱。
始于70年代末的中国渐进式改革却成绩斐然,这也导致了对激进改革的否定。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中国经济改革的有待完善,又引发了对两种改革的讨论和比较。
本文就两种不同的经济改革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找出相互之间的差别。
关键字:渐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中国俄罗斯一、中国与俄罗斯两种不同改革模式实施阶段上的区别1.中国整个渐进改革过程(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1)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其特点为:强制中的诱致性,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等。
(2)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伴随着整个改革进程的推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市场化的起始阶段或者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市场化其本上是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格局未变的态势下展开的,市场发育刚刚开始因此基本上是“体制外”展开。
第二阶段是市场化的展开阶段,这一阶段市场化已经进入“体制内”,市场体制框架开始显现,市场的力量和计划的力量开始抗衡,突出表现在“双轨制”并存的体制模式上。
第三阶段是市场化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的市场化进程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市场机制在经济体制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是进入了纵深的推进阶段,正向着成熟阶段迈进。
(3)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大致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采取了从体制外的创新到体制内的改革、从局部到整体的改革、从低成本到高成本的改革推进方法,采取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降低改革成本,使改革的进程可持续。
(最新)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
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在中央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专科《资源与运营管理》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的理解,现就该知识点做一详细介绍,作为知识扩展。
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相比,二者有着鲜明的不同特点.对于企业组织变革的必要性,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认识:企业要么实施变革,要么就会灭亡。
然而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有些企业进行了变革,反而加快了灭亡。
这就涉及到组织变革模式的选择问题。
这里将比较两种典型的组织变革模式:激进式变革和渐进式变革。
激进式变革力求在短时间内,对企业组织进行大幅度的全面调整,以求彻底打破初态组织模式并迅速建立目的态组织模式。
渐进式变革则是通过对组织进行小幅度的局部调整,力求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实现初态组织模式向目的态组织模式的转变。
一、激进式变革激进式变革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达到目的态,因为这种变革模式对组织进行的调整是大幅度的、全面的,可谓是超调量大,所以变革过程就会较快;与此同时,超调量大会导致组织的平稳性差,严重的时候会导致组织崩溃。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的组织变革反而加速了企业灭亡的原因。
与之相反,渐进式变革依靠持续的、小幅度变革来达到目的态,即超调量小,但波动次数多,变革持续的时间长,这样有利于维持组织的稳定性。
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也都有着丰富的实践,企业应当根据组织的承受能力来选择企业组织变革模式。
激进式变革的一个典型实践是“全员下岗、竞争上岗”。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许多国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
“全员下岗、竞争上岗”的实践既是其中之一。
为了克服组织保守,一些企业在组织实践中采取全员下岗,继而再竞争上岗的变革方式。
这种方式有些极端,但其中体现了深刻的系统思维。
稳定性对于企业组织至关重要,但是当企业由于领导超前意识差、员工安于现状而陷于超稳定结构时,企业组织将趋于僵化、保守,会影响企业组织的发展。
此时,小扰动不足以打破初态的稳定性,也就很难达到目的态。
激进和渐进式改革的差异
1.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答:(1)激进式转型又称休克疗法,“休克疗法”这一医学术语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引入经济领域。
休克疗法的最早提出,是萨克斯被聘担任玻利维亚政府经济顾问期间所为。
玻利维亚是南美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国,由于长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政府经济政策不断失误,由此引发的经济问题大量积累而又得不到解决,终于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正是面对这样一种险恶的经济形势,受聘于危难之际的萨克斯,大胆地提出了一整套经济纲领和经济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实行紧缩的金融和财政政策,压缩政府开支,取消补贴,放开价格,实行贸易自由化,通过货币贬值实现汇率稳定,进一步改革行政和税收制度,将部分公营部门和企业民营化,重新安排债务和接受外援等等。
由于这套经济纲领和政策的实施,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短期内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出现“休克”状态,因此,人们借用医学上的名词,把萨克斯提出的这套稳定经济、治理通货膨胀的经济纲领和政策称为“休克疗法”。
(2)渐进式转型又称摸着石头过河,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渐进式改革实质上是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其成功就是由于在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内在发展动机的基础上,对社会各主体物质利益分配格局进行了有序的渐进的调整,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和成员的积极性,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参与。
渐进式改革的内容也包括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和制度化,只不过在具体实施中体现出循序渐进的特色。
渐进式改革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减少改革代价,拥有可过渡方式,而且在一个宏观经济相对平衡稳定的国家实行渐进式的改革较为有利。
(3)二者区别:渐进式改革主要考虑的是稳扎稳打;激进式改革,则是带有冒险性质的。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题(带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题(带答案)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题2011年10⽉简答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什么?1⾃由⼈的联合体和个⼈⾃由全⾯的发展。
2以⽣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3尽快发展⽣产⼒,实现共同富裕。
4消灭商品⽣产,对全部⽣产实⾏有计划的调节。
5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市场经济为什么能提⾼资源配置的效率?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
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的产权是明确的和排他性的,这有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与合理配置。
2.决策分散化。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的决策是以⾃⾝利益最⼤化为原则独⽴⾃主分散进⾏的,都要对⾃⼰决策产⽣的后果承担风险及经济责任。
3.⾃由和平等竞争。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在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原则下展开竞争。
包括就业⾃由、消费⾃由、投资⾃由等。
4.价格协调微观决策。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的变动是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信号。
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反过来⼜调节供求,引起资源的流动,从⽽达到资源有效合理配置。
因此,价格信号就像⼀只看不见的⼿,调节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
三、请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市场机制通过调节市场经济活动实现对资源的配置。
2、基本经济活动联系主要是通过市场作⽤实现的。
3、企业直接接受市场调节,价格信号是企业⽣产经营的主要依据。
四、什么是“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①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②把政府开⽀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分配的领域(如⽂教卫⽣和基础设施);③开展税制改⾰,降低边际税率,扩⼤税基;④实施利率市场化;⑤采⽤⼀种具有竞争⼒的汇率制度;⑥实施贸易⾃由化,开放市场;⑦放松对外资的限制;⑧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⑨放松政府的管制;⑩保护私⼈财产权。
后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强调与发展相关的制度因素,认为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且是社会的全⾯改造。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生学科考试参考资料)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名词解释1、平衡增长战略答:一种经济策略,旨在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相互支持和配合,实现全面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2、产权答: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产权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
3、经济发展模式答: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4、公共产品答: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
也就是说,公共产品一旦提供出来,生产者无法排斥那些在消费时不为这些产品付费的人。
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公共产品另一类是准公共产品5、市场经济答: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
在这个意义上,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不表明社会的经济性质和特征。
二、简答题6、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
它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中的作用,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在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中发挥作用的经济体制。
2.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要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工业和信息业的融合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4.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即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政策,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激进式经济改革和渐进式经济改革比较分析_以俄中经济体制改革为例
作者简介:杨云丽(1986—),女,山西长治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第37卷2010年5月激进式经济改革和渐进式经济改革比较分析以俄中经济体制改革为例杨云丽摘要:转型经济研究中,经济学家对转型国家的制度变迁分为不同模式,但最终都可以归纳为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
俄罗斯和中国的经济改革则是两种不同模式的典型代表。
上世纪90年代备受世人瞩目的俄罗斯激进式经济改革惨遭失败,而始于70年代末的中国渐进式改革成绩斐然,导致对激进式改革的否定。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不断强劲增长和中国渐进式改革经济隐患凸显,又引发了两种模式孰优孰劣的讨论。
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对两种不同模式的经济改革做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以从中找出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激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市场经济一、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概述1.关于激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主要是指东欧和苏联各国采用的转型方式,它试图在短期内迅速彻底的摧毁计划经济制度,然后通过一整套激进转型措施,迅速建立起市场经济制度的框架,从而实现由计划到市场的一步跨越,因而也被称作“大爆炸”或“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是美国哈弗大学经济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 )80年代中期任玻利维亚政府顾问时协助政府制定的一系列非常激进的经济纲领,其主要是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特征;以新自由主义学说和现代货币主义为理论基础;以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全面私有化为基本原则。
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表现在两个阶段:其一,1990年前苏联开始有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争论,出现了联盟计划和“500天计划”之争,最后通过了戈尔巴乔夫的折中方案,但由于局势动荡,这一方案未来得及实施,前苏联瓦解;其二,1991年底,叶利钦在俄联邦第五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俄罗斯激进式改革方案,并聘请了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 )担任顾问,由总理盖达尔亲自设计实施以“休克疗法”为特征的激进式经济改革,其目的是在短时间内实现由计划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二、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区别
渐进式改革是指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 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 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 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激进式改革又称为“休克疗法”或“俄罗 斯道路”,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 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 制度的改革 。
四、渐进式改革的前景及启示
前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改革已经从起初 的“摸着石头过河”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 在改革开放初期,无论是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 改革还是股份制,都是由基层发起、“自下而上” 式的改革。一项改革往往能够找到普遍受益点, “存量”动不了可以动“增量”。然而如今,各 方面、各层次的利益相互交织、盘根错节,改革 的“增量”和“存量”已然形成联动。今天的改 革,更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这逐 渐成为一种共识。
四、渐进式改革的前景及启示
2 、既得利益团体阻碍改革深化,带来“转型陷 阱” 作为既得利益团体之一的垄断企业改革陷入了停 滞。自1998年组建企业集团以来,十多年来,石 油石化、电力、通讯、民航、远洋运输和矿业等 行业一直由垄断企业占据,而且有继续强化的趋 势。 而旨在打破垄断、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范围的 “新非公36条”,也因为各个既得利益部门的相 互推诿,成了一纸空文 。 新的制度由于缺乏强制手段,往往会选择“妥 协”,或者被旧制度“同化”,出现所谓“体制 复归”。
Biblioteka 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历程
历程:
1、先农村后城市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异 军突起 →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 →农村综合 改革时期 。 城市:1979年后以“简政放权”和“减税 让利”为基本思路,“以形成产品市场和 搞活企业为战略方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逐 步展开,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浅谈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
系 列 问题 . 比 如腐 败 、 贫 富差 距 扩大、 社会 矛 盾突 出等 问题
从图 1 一 图 3来 看 . 中 国的 经济
增 长 速 度要 高 于 俄 罗斯 . 其 通货 膨 胀 率 低 于 俄 罗斯 而 历 史 经 验 表
明. 即通 过选 取 更 广 的激 进 式 改 革
2 俄 罗斯 和 中 国 的转 型 状 况
中 国改 革 开 放 3 0多 年 . 国内
的 含 义
一
种 比较 普 遍 的看 法 是认 为 .
7年 的经 济 衰 退 和 1 9 9 9年 以来 的
持 续 的快 速 的恢 复性 增 长 . 现成 为
世 界 上 经济 增 长 最 快 的 国家 之 一 .
激 进 式 的 改革 是 “ 一揽 子 的” 、 “ 一 步 走 的” . 全 面推 行 的 改 革方 式 , 以
生产 总值 ( G D P ) 以年 均 近 1 0 %的
速 度持 续 增 长 . 即使 在 国 际金 融 危 机 时仍保 持 高速增 长 中 国的 G D P 总值 由 1 9 7 8年 的 3 6 4 5 . 2 2亿 元 猛 增到 2 0 1 1 年的 4 7 1 5 6 4亿 元 . 2 0 1 2 年增 加 到 5 1 9 3 2 2亿 元 .增 加 了 1 4 0倍 .虽然 近些 年 的经 济增 长 没 有 改 革前 那 样 腾 飞 的速 度 。 但 仍 然 在 世界 上 占有举 足轻 重 的位置 在 此. 我们 暂 且 忽 略改 革 带 来 的其他
一
所谓 的“ 休克疗 法” 使经济转 型 国
家 在 最 短 的 时 间 内 实 现 市 场 经 济 要 素 的迅 速 到 位 : 渐 进 式 的改 革 是 “ 摸着石 头过河 ” 、 “ 分 步走 的” 、 逐 步 展 开 的 方式 . 这在 某 种 程 度 上 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
激进式改革又称为“休克疗法”或“俄罗斯道路”,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就是选择了这种社会主义快速全民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渐进式改革又称“中国式道路”,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从而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一种方式。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异同、优劣1、激进式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迅速,但是,这种迅速的改革方式,对社会的冲击很大,伤害了许多利益集团的利益,改革的社会阻力比较大。
渐进式改革采取的是分阶段进行,逐步到位的改革模式,并不急于求成。
渐进式改革能够极大程度上保证大部分人的利益,避免了社会震荡和冲突,改革阻力比较小。
但是,缓慢的改革模式使得两种经济体制并存时间较长,容易导致腐败和混乱,并且,由于过于稳健的改革,中国丧失了很多发展的良机。
2、对政府在市场中作用的认识激进式改革崇尚完全自由的市场化竞争,主张削弱政府的作用实行贸易自由化和价格自由化。
“休克疗法”是以新自由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这种放任自由的经济理论存在很大缺陷,只能产生短期效应。
渐进式改革认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很大的作用,应当进行宏观调控,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保护本国的产品,向国有企业提供信贷和补贴,防止经济衰退,避免生产滑坡和居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中国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更侧重于职能的转型,而不是被取消或弱化。
3、改革的步骤激进式改革首先进行的是价格的改革,他们认为建立市场关系首先要纠正价格体制,开放价格,加速市场竞争从而建立市场关系。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
激进改革策略认为:经济稳定集中体现在物价的稳定上,物价稳定是一切经济稳定的汇合点,稳定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是克服通货膨胀。为此,激进战略主张采取严厉的紧缩措施,取消补贴,减少预算赤字,控制货币的发行,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致平衡,为经济转轨创造前提。渐进策略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实行贸易自由化和价格自由化。而渐进战略的支持者认为,在过渡时期国家的作用不应当削弱,为了克服经济衰退,政府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扩大对本国产品的保护,继续向国营企业提供信贷和补贴,以避免生产滑坡和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2.经济改革的步骤不同
激进式改革策略主张价格改革先行,迅速而全面地开放价格。而渐进改革策略主张分阶段地逐步调整和理顺价格。赞成激进改革策略的人认为:市场关系的建立,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扭曲的价格体制不纠正,市场关系也建立不起来,而没有真正的市场竞争,价格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为了打破僵局,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先放开价格同时实行外贸自由引进外国竞争,以加速市场经济的形成。赞成渐进改革策略的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先要培育和发展市场,明确产权关系,对国营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改造,然后才能全面放开价格;否则,在先行放开物价的情况下,由于缺乏竞争,国营大型企业可以制定垄断价格,减少生产,以获取超额利润,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加剧,经济秩序混乱。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
———————————————————————————————— 作者:
———————————————————————————————— 日期:
ﻩ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
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刘明龙2100202043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就各国的改革而言都是要改革不适应甚至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就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言都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所以从改革的动因、方向及目标上看,两种改革方式并没有大的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
——中国与俄罗斯比较
引言:在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激进的过度方式,例如俄罗斯与东欧一些国家采取的“休克疗法”;一种则是渐进的过度改革如中国。
这两种不同的改革模式以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为主要代表。
在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惨遭失败,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一片混乱。
始于70年代末的中国渐进式改革却成绩斐然,这也导致了对激进改革的否定。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中国经济改革的有待完善,又引发了对两种改革的讨论和比较。
本文就两种不同的经济改革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找出相互之间的差别。
关键字:渐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中国俄罗斯
一、中国与俄罗斯两种不同改革模式实施阶段上的区别
1.中国整个渐进改革过程(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
(1)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其特点为:强制中的诱致性,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等。
(2)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伴随着整个改革进程的推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市场化的起始阶段或者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市场化其本上是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格局未变的态势下展开的,市场发育刚刚开始因此基本上是“体制外”展开。
第二阶段是市场化的展开阶段,这一阶段市场化已经进入“体制内”,市场体制框架开始显现,市场的力量和计划的力量开始抗衡,突出表现在“双轨制”并存的体制模式上。
第三阶段是市场化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的市场化进程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市场机制在经济体制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是进入了纵深的推进阶段,正向着成熟阶段迈进。
(3)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大致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采取了从体制外的创新到体制内的改革、从局部到整体的改革、从低成本到高成本的改革推进方法,采取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降低改革成本,使改革的进程可持续。
第二在整个渐进式改革的进程中,由于新旧的体制存在,所以中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里实行
双轨体制,借以达到平衡各方利益、减多少改革阻力、争取改革的合法性之目的。
第三在渐进式改革中,中国始终坚持从创新到规范、再到制度化的原则。
2.俄罗斯激进式改革“休克疗法”
(1)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转轨方式上,选择了不同于中国的激进式改革方式即“休克疗法”。
所谓“休克疗法”在经济学上指通过实施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治理恶性通货膨胀的一系列严厉经济措施。
这里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上采取的激进方式,旨在遏制通货膨胀。
克服财政危机,使经济复苏。
(2)以“休克疗法”为主体的俄罗斯经济改革,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激进式改革阶段。
第二阶段是在休克疗法受挫后进行政策调整阶段,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导致俄罗斯政府在1992年底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减少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全部落空。
第三阶段进行修订经济政策重新推进改革阶段。
提出优先把稳定财政货币通稳定生产的目标结合起来,减少生产下跌的幅度;在不扩大1992年赤字规模的前提下,适度增加对农业、轻工业和能源生产的投资;价格政策方面对几种国家未开放的重要产品由国家根据总供求加以调控;同时稳定财政和加强卢布地位,继续推行私有化。
第四阶段俄罗斯政府拟定了一个新的经济改革方案,正式摒弃激进的“休克疗法”宣布“浪漫的市场改革已经结束”。
强调加强宏观调控,注重社会保障,以渐进的方式推行改革。
(3)休克疗法的基本内容一般归结为自由化、稳定化、私有化。
俄罗斯在1992年初围绕着“三化”推行的激进改革措施包括:1.价格的自由化2.外贸的自由化允许所有在俄境内注册的经济单位参与对外经济活动,取消国家对外贸的限制。
3.汇兑的自由化4.稳定化实行严厉的双紧政策,即紧缩财政与货币,以便迅速达到摆脱赤字预算、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稳定经济的目的5.私有化。
二、中国与俄罗斯两国采取不同改革方式的原因
1.俄罗斯采取激进式改革的原因
(1)以叶利钦、盖达尔为代表的俄罗斯民主派之所以选择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是因为:必须向市场经济过度已经在俄罗斯社会达成共识。
斯大林之后的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未取得成功,其主要原因是在于没有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作为改革目标。
(2)极其严峻的经济形势是促成使俄罗斯新执政者推行激进改革的一个最为直接的原因。
对于新上任的领导人来说不可能在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推行渐进式的改革政策。
(3)俄罗斯新执政者在以什么样的速度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社会以及政治压力。
人们在面对旧体制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再出相应的比较后,迫切需摆脱这种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落后于贫穷,正是这种压力成为加快俄罗斯改革步伐的催化剂。
(4)通过激进改革尽快摧毁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使得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得不可逆转,同时从历史的逻辑上看,以叶利钦、盖达尔为代表的民主派推行的激进改革,只不过是承袭了戈尔巴乔夫下台前所形成和提出的改革设想。
因此推行激进改革是顺理成章的。
2.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原因
中国经济的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的起点化太低以及基础还比较幼弱,加上转轨的双重性特点。
这决定了中国政府改革不能像国外有些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一样,在某些领域
政府权力一次性完全退出市场,因为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不再发挥作用。
那么,由市场环境的恶化和政府失灵带来的一些后果,民众是不一定会有清醒认识的,但民众不会去怨恨市场,而是去怨恨政府,这就是政府的责任所在。
唯一的办法就是成熟一个领域退出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退出,但这个领域不能成为无政府社会,必须找到替代品,那就是通过自治性的行业协会或者非政府组织来进行自治,政府负责标准制定和宏观监管,因而走上了渐进式的市场化道路。
渐进式的改革同时避免了经济大的震荡,改革风险较小,成本较低,也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
三、不同模式的改革对两个国家带来的影响
1.渐进式改革给中国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
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化明显提高了国名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不断增强农村经济的商品化也在加快。
已经初步建立其阿和会市场经济化体制成为发展中的市场化经济国家。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色。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3.随着渐进式改革的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以及相关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同时分配领域改革也逐步的是深入。
经过30年的改革历程,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市场规模的明显扩大,市场结构得到延伸,市场主体开始成熟,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市场调控效果显现。
但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没有完成,距离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还很大,并且越到后难度会越大,市场化的改革尚需经过努力。
特别是最近时间市场上矛盾凸显,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探索公有制多种有效方面还迫切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土地和资本市场发育滞后,服务领域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
宏观调控方面、计划、财政、金融等宏观管理制度和方式还不健全。
在收入分配方面调节分配的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乡收入差距加大。
这说明在改革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和改变。
2.俄罗斯激进改革的后果
转轨之初的俄罗斯试图通过激进的方式迅速实现所有制形式的变革,从而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然而事实上却将社会经济弄得一片混乱。
把俄罗斯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盲目的崇拜西方社会制度,盲目的推行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没有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衡量经济转轨得失,同时忽视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在国家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强有力的监管机制。
在普京上台后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认为俄罗斯已不再是属于当代世界的强国和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而是沦为了第三世界的国家行列。
总结:随着最近俄罗斯经济的逐步走强,支持激进式制度的人又重新活跃起来。
同时
以渐进式为代表的中国,经济虽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同时确存在着很多的缺点。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改革都有着自身或多或少优势,但中国和俄罗斯都选择了以引进外资同时强调对外关系的重要性,从而适应日益增长的当前越来越紧密的全球国际经济环境来提高自身的经济增长和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