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分析比较

合集下载

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式变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变革

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式变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变革

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式变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变革来源:陕西论文网字体:摘要:转型经济学(或称转轨经济学、过渡经济学),是指一种研究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学理论。

20世纪80年代,包括前苏联、东欧和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开始的经济体制转型。

以前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式变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变革,取得不同的经济绩效,形成巨大反差。

关键词:转型经济渐进式演化激进式变革制度变迁一引言转型经济学是指一种研究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学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转型经济学主要是指具有共同研究主题和追求目标的一些理论文献以及撰写这些文献的经济学家(盛洪,1996)。

目前,关于转型经济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很难说谁是转型经济学家,因为还没有专门从事这一理论研究的人。

关于其理论体系,我们只能从现在构成这一经济学流派的一些理论文献,以及撰写这些文献的经济学家的文献、研究思路来寻找一条线索,理清其脉络。

本文首先介绍转型经济学的内涵,然后简述一下各个学派关于转型经济的理论要点,最后简要回顾中国经济奇迹并作以简要评述。

二转型内涵关于转型概念的理解,比较经典与普遍的定义是热若尔·罗兰的表述:转型即一种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过程或者说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

从目前国内的文献来看,从三个层面上使用转型的概念:第一种含义是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第二种含义是在包括了第一种含义外,还包括那些过去实行广泛管制的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型;第三钟含义是在前两种理解基础上还包括了所有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市场化,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

实际上许多人把转型经济学看作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的原因正是由于把转型理解成为一种制度的变迁过程,只是描述了转型的一般的特点。

不错,转型的确主要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但转型还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仅依靠制度变迁是不能够真实的描述,更别说来解决这些问题。

鉴于以上理论实践中三个层面使用转型概念的事实,笔者个人比较赞成转型的第一种含义,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激进型改革与渐进型改革的比较分析

激进型改革与渐进型改革的比较分析

作者简介 : 李茂泉 (93 )男 , 18 一 , 山东平阴人 , 实习员 。 研究
— —
6 ——
三、 中国与俄罗斯改革的措施成果
( ) 一 中国的具体改革措施 1 .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兼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经验证明 , 公有 制与市场机制并不 是完全对立 的 ,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 可以统一起来 的。经
种大爆炸式 的跳跃性的制度变迁方式 , 在较短 时间内完成
大规模 的整体性制度变革 。 -它 以迅速 私有化 、 ”l 市场化 、 自
由化战略为主要特征 ; 以新古典 经济 学为 基础 ; 以贸 易 自由
化、 市场定价 ( 价格合 理化 )消 除通货 膨胀 ( 观经 济稳 使 、 宏 定) 和私有化为基 本原则 。新古 典经 济学家相信 , 只要实现
21 0 1年 2月 第3 0卷第 2期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
Jun l f e oga gCl g f d ct n o ra o inj n oeeo ua o H l i l E i
F b 2 1 e.0 1
V0 . 0 No 2 13 .
di1 .99 ji n 10 —73 .0 10 .0 o:0 36 /.s .0 1 86 2 1 .20 3 s
激 进 型改 革 与 渐进 型 改革 的 比较 分 析
李 茂 泉
( 黑龙 江省教育学院 , 哈尔滨 10 8 ) 5 00

要: 在社会改革与转轨 的道路上 , 罗斯和 中国采取 了两种 截然相反 的方式。以俄 罗斯和 中国的经济体制 俄
改革为例 , 对激进型改革和渐进型改革的理论基础、 史背景、 历 具体措施、 经验教训进行 比较分析 。

对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几点认识

对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几点认识

课程名称:市场经济年级:2013秋季燕山大学MBA教育中心对激进式改革道路与渐进式改革道路的认识激进式改革是指与俄罗斯式的道路联系在一起的,特指在俄罗斯推行的“休克疗法”,或称“大爆炸”、“创世纪”式改革;而渐近式改革道路是指循序渐进的改革道路,是与中国式的改革道路联系在一起的。

这两种改革方式的主要区别是:1.在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上,激进式改革往往是先搞改革、后求发展,改革阶段通过人为降低发展速度来推动改革;而渐进式改革则是既搞改革、又求发展,把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用经济的稳定发展来支持改革。

2.从“破”与“立”的关系上看,激进式改革往往是“破”字当头、先破后立,采用“休克疗法”首先彻底破坏计划经济体系和国有制度,然后进行新体制建设,结果大多造成体制“真空”;而渐进式改革往往“立”字当头、先立后破,并不否认原有的体制,而是对其进行完善和发展。

3.从速度和推进力度方面看,激进式改革往往重视速度,力求速决;而渐进式改革则往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其典型作法是,通过局部均衡各个击破,通过边际均衡分解难题,而不是一味求全、求快。

激进式改革由于对速度的过于重视导致了人们对改革缺乏长久的耐心,出现了行为冒进和态度傲慢的现象。

实际上,在实行渐进式改革的国家中,也要既有“循序渐进”的时期,又不乏大刀阔斧、寻求整体突破的努力。

渐进与适当的激进相结合,才可能突破单纯“激进式”或单纯“渐进式”改革的局限。

激进式改革有利于摧毁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可逆转性”,避免改革过程中出现逆转和反复。

激进式改革虽然使俄罗斯的经济、社会在短时期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对加速俄罗斯经济转轨进程起了决定性作用。

但是忽视了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挠以及为此付出的经济代价。

而且激进式改革由于彻底否定了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了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经济体制的中断,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衰退。

渐近式改革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苏联的改革不同,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也不同,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道路。

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分析比较

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分析比较

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分析比较作者:贸三燕海龙引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就各国的改革而言都是要改革不适应甚至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就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言都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所以从改革的动因、方向及目标上看,两种改革方式并没有大的差别。

一、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主要观点激进式改革理论,也称之为大爆炸式改革或休克疗法,特指主要以狭义新自由主义与现代货币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主张在原计划经济国家实行的,以迅速私有化、自由化、稳定化为手段,以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秩序为归属的一整套体系。

主要观点包括(1)着眼点是经济转轨的终极模式,强调立即实施能达到成熟市场经济终极模式的一整套措施,排斥所有与终极模式不相吻合的中间形态。

(2)强调破坏旧体制,认为旧体制的最终状态毫无价值。

(3)设计了一个理想的资源配置体制,希望一步到位。

经济体制是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改革是一个严密的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局部改革不会收到效果。

(4)追求速度。

它视速度为摧毁旧体制的工具。

渐进式改革理论,采取先易后难, 先表层后里层的改革路径,在旧有制度的框架内渐进、逐步地对旧体制进行制度创新。

主要观点包括(1)转轨是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从而与激进式改革理论所强调的过渡的终极相对立。

(2)渐进式改革的战略强调生产的稳定。

他们看来,生产规模的下降比保持更低的经济绩效更坏,因为这会使转轨丧失动力。

(3)把社会看成是一种信息加工手段,任何改革方案最初都是以旧体制下所获得的信息为基础,对于未来,改革者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4)不刻意追求速度,认为激进式改革不仅会破坏现有关系,而且会破坏现成的信息贮存。

二、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区别1.经济转轨的速度不同许多西方的经济学家认为,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一个危险的雷区。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历程


4、先做后说
首先,“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其次,不搞强迫,不搞运动。 最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总之,渐进式改革是中国改革的显著特点和取得成功的 重要原因。一方面形成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激励和竞争机 制,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和部类的流转而优化资源 配置;另一方面又使无自生能力的企业在体制转型过程中 继续得到保护不致崩溃。



观点:过分强调“渐进式改革”,会陷入“转型 陷阱” 1 、渐进式改革是一种妥协式改革,造就了一批 利益集团 清华大学2011年度“社会进步系列研究报告”称, “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了渐进式改革的优势, 但现在看,一个渐进式改革的国家陷入转型陷阱 的危险会大大增加。”所谓“转型陷阱”,是指 改革和转型过程会造就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这个 集团会阻止进一步变革,要求把过渡时期的体制 定型化。
一、渐进式改革的背景
1、俄罗斯“休克疗法”失败 俄罗斯于1992年开始实行所谓的“休克疗 法”:即通过短期阵痛乃至“休克”,迅 速实现市场化和私有化,实现向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轨道的转变。 “休克疗法”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连续6年 的负增长,1998年的GDP比1980年缩水 了70%;社会动荡不安,甚至 出现炮轰议会大厦、 取消宪法的流血事件。

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历程


2、先试点后推广
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 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 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 。 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 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 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 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 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激进式还是渐进式——对两种改革方式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激进式还是渐进式——对两种改革方式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程 的 推 延 甚 至 停 滞 的 因 素 也 记 人 改
项 重 大 的 制 度 创 新 , 发 生 与 否 及 其 收 益” 题 。 问 只有 当 改 革 ( 度 创 制
其 进 行 的 方 式 实 际 上 是 一 个 “ 本 成
— —
式 制 度 的 冲 突 行 制 度 变 迁 的 国 家 进
总 想 尽 快 通 过 改 变 正 式 规 则 实 现 新
新 ) 预 期 收 益 大 于 预 期 成 本 的 时 的
革成本 。
旧 体 制 的 转 轨 , 这 种 正 式 规 则 的 改 但
候 , 一 过 程 才 可 能 发 生 。 几 种 可 这 在 供 选 择 的改 革 方 式 ( 步 到 位 的 激 进 一 改 革 , 步 进 行 的 渐 进 改 革 或 者 偏 于 分
维普资讯
财 经 论 坛
_
r )
激进式 还 是 进式
对 两 种 改 革 方 式 的 成 本 和 收 益 分 析
■刘利 峰 王 梅
本 的 理 解 既 包 括 国 民 收 入 的损 失 , 也

卜 |
迁 过 程 中 的 利 益 ( 济 利 益 和 非 经 济 经 利 益 ) 新 分 配 而 带 来 的 社 会 上 某 些 重 利 益 集 团 的 抵 触 和 反 对 所 引 起 的 经 济损失 , 非经济 领域 的混乱 、 擦 、 是 磨
的分析 。 济体制 改革是 以新体 制代 经
替 旧体 制 的 过 程 。 度 本 身 可 以 看 成 制
是 一 种 人 与 人 之 间 相 互 制 约 的 社 会
设 计 、 新 、 合 过 程 所 造 成 的 经 济 创 磨
损失 , 即实 施 新 制 度 的 交 易 成 本 。

对转型经济研究中激进与渐进二分法的评价

对转型经济研究中激进与渐进二分法的评价
第 6期 ( 总第 10期 ) 4 20 08年 1 月 1
财 经
论 丛
N .6 ( e e l o 4 ) o G n r ,N .10 a
NO . 2 o V 0 8
Colce s yso Fi n e a o mis l t d Es a n na c nd Ec no c e
难 、由表及 里 、循 序渐 进 、逐 步深 化 的渐 进式 改革 ,一度成 为 广为接 纳 的理 想改 革方案 ,并 在一定 程度 上 接受 了实 践 的检验 。此 外 ,以科 尔 纳为 代 表 的一 批 学 者认 为在 有 些 领 域 要 采 取渐 进 式 方 式 ( 如所 有制 改革 ) ,而有些 领域 要 采取 “ 揽 子 ”激 进 方式 ( 一 如价 格 改革 等 ) 即改革 存 在 “ 三 条 , 第
限 ,学术 界似乎并 未 给 出清 晰的 回答 。也 正 因此 ,转 型经 济学 的未来 发 展方 向也 有 待进 一 步厘 清 。
中 图 分 类 号 :F6 . 04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82(0 80一O l 7 0449 20 )6OO 一 0


引 言
计 划经 济体 制 向市场 经济体 制 转轨 始于 何 时 ,理 论 界 尚无 定论 ,但 对转 型经 济研究 的激进 与渐 进二 分法 始 于 2 0世 纪 8 0年代 末 9 0年 代初 ( 苏联 解 体 和东 欧剧 变后 )则 是 没有 疑 问 的。2 纪 即 0世
究 问题单 一 视 角 ①的 缺 陷 ,并 进 一 步 认 为 中 国 转 型 经 济 学 的研 究 有 逐 步 陷 入 “ 式 操 纵 ” 的 倾 范
向 ;王 丹莉 (0 5 2 0 )提出转 型经 济 正 面 临 自身 的转 型 ,要 超 越 激 进 与 渐 进 二 分 法 ,并 认 为 “ 激

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

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

浅谈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姓名:徐万泽学院:国际商学院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日期:2010年12月22日浅谈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一.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内涵与特征1.激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又称“俄罗斯道路”,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就是选择了这种快速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激进式改革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在政治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自由化策略。

激进式改革的首要条件就是实现经济自由化,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

经济自由化包括价格、贸易和汇率的自由。

二是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私有化策略。

私有化旨在建立市场经济主体。

三是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稳定化策略。

为了使市场化和私有化有效进行,激进式改革认为稳定宏观经济是必须的。

稳定化主要是通过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在财政政策上,主要表现在提高税率,减少各种税收优惠并开征新税种。

同时政府还要求压缩预算支出,削减各种补贴和国家投资;在货币政策上,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政府下令减少货币发行,控制银行信贷。

2.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又称“中国式道路”,它是指在保持原有根本制度条件下,通过培植新体制因素以达到体制转换,从而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一种方式。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般来说,渐进式改革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体制外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或者计划经济体制薄弱的边缘领域进行,给予市场经济一个试验空间;二是增量改革,在保留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不断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因素;三是双轨制改革,新旧两种体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单项突破性改革和集中对部分政策的变革并存;四是倾斜式改革,改革选择了那些影响较小又有建立新体制条件的地区作为突破口;五是普惠制改革,使绝大多数人从改革中受益。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作者:————————————————————————————————日期:ﻩ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刘明龙2100202043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就各国的改革而言都是要改革不适应甚至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就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言都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所以从改革的动因、方向及目标上看,两种改革方式并没有大的差别。

一、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定义激进式改革理论,也称之为大爆炸式改革或休克疗法,特指主要以狭义新自由主义与现代货币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主张在原计划经济国家实行的,以迅速私有化、自由化、稳定化为手段,以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秩序为归属的一整套体系。

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在旧制度的废墟上快速进行新制度的构建工作,采取了彻底打破旧有的制度框架而一次性地建立新制度框架的方式。

该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与拥护者包括萨克斯、里普顿、布兰查德、科尔内、克鲁格曼、叶利钦、盖达尔、丘拜斯、巴尔采罗维奇、克劳斯等人。

激进理论曾被用于改革已经处于计划经济困境中的俄罗斯、波兰、捷克等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秩序。

渐进式改革理论,采取先易后难, 先表层后里层的改革路径,在旧有制度的框架内渐进、逐步地对旧体制进行制度创新。

随着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化,新制度的组成部分不断地把旧制度的组成部分给置换出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新旧两种制度处于一种并存及此消彼长的状态中, 直至最终建立起符合市场化要求的新制度框架。

主张分阶段进行,逐步到位,如价格改革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实行了双轨价格,在放松管制和经济控制上也是逐步进行,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推进,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进行,其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渐进式改革与东欧激进式改革异同

中国渐进式改革与东欧激进式改革异同

渐进式改革又称“中国式道路”,它是指在保持原有根本制度条件下,通过培植新体制因素以达到体制转换,从而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一种方式,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般来说,渐进式改革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体制外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或者计划经济体制薄弱的边缘领域进行,给予市场经济一个试验空间;2、增量改革,在保留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不断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因素;3、双轨制改革,新旧两种体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单项突破性改革和集中对部分政策的变革并存;4、倾斜式改革,改革选择了那些影响较小又有建立新体制条件的地区作为突破口;5、普惠制改革,使绝大多数人从改革中受益。

这种改革的优势就是具有阻力小,易突破,成本较小的优势,因此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事情。

激进式改革又称为“休克疗法”或“俄罗斯道路”,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就是选择了这种社会主义快速全民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激进式改革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在政治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自由化策略。

激进式改革的首要条件就是实现经济自由化,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

经济自由化包括价格、贸易和汇率的自由。

二是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私有化策略。

私有化旨在建立市场经济主体。

三是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稳定化策略。

为了使市场化和私有化有效进行,激进式改革认为稳定宏观经济是必须的。

稳定化主要是通过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在财政政策上,主要表现在提高税率,减少各种税收优惠并开征新税种,计划最终使税收总额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5%。

同时政府还要求压缩预算支出,削减各种补贴和国家投资。

在货币政策上,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政府下令减少货币发行,控制银行信贷。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doc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doc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中国与俄罗斯比较引言:在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激进的过度方式,例如俄罗斯与东欧一些国家采取的“休克疗法”;一种则是渐进的过度改革如中国。

这两种不同的改革模式以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为主要代表。

在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惨遭失败,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一片混乱。

始于70年代末的中国渐进式改革却成绩斐然,这也导致了对激进改革的否定。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中国经济改革的有待完善,又引发了对两种改革的讨论和比较。

本文就两种不同的经济改革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找出相互之间的差别。

关键字:渐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中国俄罗斯一、中国与俄罗斯两种不同改革模式实施阶段上的区别1.中国整个渐进改革过程(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1)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其特点为:强制中的诱致性,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等。

(2)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伴随着整个改革进程的推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市场化的起始阶段或者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市场化其本上是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格局未变的态势下展开的,市场发育刚刚开始因此基本上是“体制外”展开。

第二阶段是市场化的展开阶段,这一阶段市场化已经进入“体制内”,市场体制框架开始显现,市场的力量和计划的力量开始抗衡,突出表现在“双轨制”并存的体制模式上。

第三阶段是市场化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的市场化进程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市场机制在经济体制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是进入了纵深的推进阶段,正向着成熟阶段迈进。

(3)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大致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采取了从体制外的创新到体制内的改革、从局部到整体的改革、从低成本到高成本的改革推进方法,采取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降低改革成本,使改革的进程可持续。

(最新)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

(最新)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

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在中央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专科《资源与运营管理》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的理解,现就该知识点做一详细介绍,作为知识扩展。

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相比,二者有着鲜明的不同特点.对于企业组织变革的必要性,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认识:企业要么实施变革,要么就会灭亡。

然而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有些企业进行了变革,反而加快了灭亡。

这就涉及到组织变革模式的选择问题。

这里将比较两种典型的组织变革模式:激进式变革和渐进式变革。

激进式变革力求在短时间内,对企业组织进行大幅度的全面调整,以求彻底打破初态组织模式并迅速建立目的态组织模式。

渐进式变革则是通过对组织进行小幅度的局部调整,力求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实现初态组织模式向目的态组织模式的转变。

一、激进式变革激进式变革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达到目的态,因为这种变革模式对组织进行的调整是大幅度的、全面的,可谓是超调量大,所以变革过程就会较快;与此同时,超调量大会导致组织的平稳性差,严重的时候会导致组织崩溃。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的组织变革反而加速了企业灭亡的原因。

与之相反,渐进式变革依靠持续的、小幅度变革来达到目的态,即超调量小,但波动次数多,变革持续的时间长,这样有利于维持组织的稳定性。

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也都有着丰富的实践,企业应当根据组织的承受能力来选择企业组织变革模式。

激进式变革的一个典型实践是“全员下岗、竞争上岗”。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许多国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

“全员下岗、竞争上岗”的实践既是其中之一。

为了克服组织保守,一些企业在组织实践中采取全员下岗,继而再竞争上岗的变革方式。

这种方式有些极端,但其中体现了深刻的系统思维。

稳定性对于企业组织至关重要,但是当企业由于领导超前意识差、员工安于现状而陷于超稳定结构时,企业组织将趋于僵化、保守,会影响企业组织的发展。

此时,小扰动不足以打破初态的稳定性,也就很难达到目的态。

激进与渐进:学校课程制度变革的两种路径

激进与渐进:学校课程制度变革的两种路径

少不确定性 、 降低课程发展 中的交易 费用与成本。学 进制度变革方式是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撑条件作为保 l
校课程变革需要课 程制度 的保障 与支撑 , 是一种课程 障的, I 它仅仅是学校课程发展“ 后发优势” 的必要条 而不是其充分条件 , 制度 变革 的充分条件是需要 制度化实践 。所谓 制度化实践 , 就是指深入持久地嵌 件 ,
的, 这也并不意味着相对主义 。 激进式制度变革 校课程制度存在的基本方式 。 在学校课程制度变革过 『 但是 ,
程中 , 激进式制度变革和渐进式制度变革往往相互交 j 需 要 工 具 性 知 识 作 为 知 识 基 础 的 。所 谓 工具 性 知 是
识 事 它带 来 技 术 的 发 展 , 融在一起 , 是学校课程制度变革 的两种基本路径。现 I , 是 实 用 知识 , 实 的 知 识 , 就


29 ・
廖 辉: 激进 与渐进 : 课 程制 度变革 的两种 路 径 学校
制度的认 可为其基本标准。 若一项非正式的课程制度 l 不是变革 的动力 , 使进一步的变革变得不是更 容易而
不在正式课程制度所认可的框架范围之内, 那么, l 非 是更难。在渐进式学校课程制度变革的过程中, 加快
式, 也可 以采取激进方 式 , 其根本 区别来 自课程制度 l 权 力 是其 最核 心 的东 西 , 力 指 的是 一 个 人 在 别 人 是 权 变革的发动者。如果现有统治者依靠政权的力量 , f 自 反对之 也 能达成意愿的能力 , 权力往往和身份相结
上而下地 变革, 往表现 为激进 式 , 所产生 的社会 合 产生 强大 的力 量 。 力 主要 表 现 在 现 实 中 的权 力 已 往 但 权
备的条件是密切相关的, 否则, 短时间内很难达到预 l 是要否定在学校制度变革的某一个时间上有激进式 期的效果。学校课程制度从旧制度向另一制度转换 f 的质变 、 突变的可能。由于学校课程制度变革是逐步

激进和渐进式改革的差异

激进和渐进式改革的差异

1.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答:(1)激进式转型又称休克疗法,“休克疗法”这一医学术语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引入经济领域。

休克疗法的最早提出,是萨克斯被聘担任玻利维亚政府经济顾问期间所为。

玻利维亚是南美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国,由于长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政府经济政策不断失误,由此引发的经济问题大量积累而又得不到解决,终于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正是面对这样一种险恶的经济形势,受聘于危难之际的萨克斯,大胆地提出了一整套经济纲领和经济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实行紧缩的金融和财政政策,压缩政府开支,取消补贴,放开价格,实行贸易自由化,通过货币贬值实现汇率稳定,进一步改革行政和税收制度,将部分公营部门和企业民营化,重新安排债务和接受外援等等。

由于这套经济纲领和政策的实施,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短期内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出现“休克”状态,因此,人们借用医学上的名词,把萨克斯提出的这套稳定经济、治理通货膨胀的经济纲领和政策称为“休克疗法”。

(2)渐进式转型又称摸着石头过河,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渐进式改革实质上是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其成功就是由于在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内在发展动机的基础上,对社会各主体物质利益分配格局进行了有序的渐进的调整,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和成员的积极性,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参与。

渐进式改革的内容也包括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和制度化,只不过在具体实施中体现出循序渐进的特色。

渐进式改革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减少改革代价,拥有可过渡方式,而且在一个宏观经济相对平衡稳定的国家实行渐进式的改革较为有利。

(3)二者区别:渐进式改革主要考虑的是稳扎稳打;激进式改革,则是带有冒险性质的。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题(带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题(带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题(带答案)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题2011年10⽉简答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什么?1⾃由⼈的联合体和个⼈⾃由全⾯的发展。

2以⽣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3尽快发展⽣产⼒,实现共同富裕。

4消灭商品⽣产,对全部⽣产实⾏有计划的调节。

5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市场经济为什么能提⾼资源配置的效率?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

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的产权是明确的和排他性的,这有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与合理配置。

2.决策分散化。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的决策是以⾃⾝利益最⼤化为原则独⽴⾃主分散进⾏的,都要对⾃⼰决策产⽣的后果承担风险及经济责任。

3.⾃由和平等竞争。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在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原则下展开竞争。

包括就业⾃由、消费⾃由、投资⾃由等。

4.价格协调微观决策。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的变动是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信号。

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反过来⼜调节供求,引起资源的流动,从⽽达到资源有效合理配置。

因此,价格信号就像⼀只看不见的⼿,调节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

三、请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市场机制通过调节市场经济活动实现对资源的配置。

2、基本经济活动联系主要是通过市场作⽤实现的。

3、企业直接接受市场调节,价格信号是企业⽣产经营的主要依据。

四、什么是“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①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②把政府开⽀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分配的领域(如⽂教卫⽣和基础设施);③开展税制改⾰,降低边际税率,扩⼤税基;④实施利率市场化;⑤采⽤⼀种具有竞争⼒的汇率制度;⑥实施贸易⾃由化,开放市场;⑦放松对外资的限制;⑧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⑨放松政府的管制;⑩保护私⼈财产权。

后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强调与发展相关的制度因素,认为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且是社会的全⾯改造。

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辨识

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辨识

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辨识发表时间:2008-12-11T09:41:05.95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王廷丽[导读] 渐进式(或称改进式)创新是指对现有的方式或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

渐进式创新是对已有的事物进行改进,或者是改造已有的方式或技术使之具有其他功能。

例如,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代表着对上一代处理器即奔腾III的渐进式创新,因为这两代处理器都是建立在同样的科技基础之上的。

奔腾4只是将增强处理器性能的设计合并起来而已。

1、渐进式创新与激进式创新渐进式(或称改进式)创新是指对现有的方式或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

渐进式创新是对已有的事物进行改进,或者是改造已有的方式或技术使之具有其他功能。

例如,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代表着对上一代处理器即奔腾III的渐进式创新,因为这两代处理器都是建立在同样的科技基础之上的。

奔腾4只是将增强处理器性能的设计合并起来而已。

激进式(或称突破式)创新是指将一种突破性的新技术引入市场。

激进式创新可能颠覆现有组织或者行业中现行的商业模式。

如蒸汽机、汽车、铁路、飞机和计算机等。

根据熊彼特的观点,激进式创新会触发一个较长的经济增长周期,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激进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交替进行的,激进式创新一旦投入市场,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渐进式创新就会引发相关的技术进步,并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但是最终这种技术进步的连带进步会逐渐慢下来,这时人们会兴起新的基础性研究从而引起新的突破性成果的诞生。

例如,钢丝录音到磁带录音再到数码录音的漫长过程。

2、一次创新与二次创新一次创新也称原始创新。

一次创新一般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是主导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的形成、发展和变革的技术创新模式。

二次创新是指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技术创新。

“二次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1991,1995)基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过程的不同特点和规律而提出的。

改革本质的分类

改革本质的分类

改革本质的分类
1. 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是指逐步、分阶段地推进改革,通过小规模的调整和改进来实现目标。

激进式改革则是指迅速、大幅度地进行改革,采取彻底的措施来改变现有制度或体系。

2. 结构性改革和技术性改革:结构性改革涉及到经济、社会或政治结构的调整和变革,例如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

技术性改革则主要关注技术、工艺或管理方面的改进,以提高效率和质量。

3. 自发改革和强制性改革:自发改革是指由内部力量推动的改革,通常是由于市场需求、社会压力或自我调整的需要而产生的。

强制性改革则是由外部力量强制实施的改革,例如政府的法律法规、国际条约等。

4. 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主要涉及经济领域的制度、政策和机制的调整,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社会改革关注社会福利、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善和进步。

政治改革则涉及政治制度、行政管理、选举制度等方面的变革。

5. 微观改革和宏观改革:微观改革关注个体、组织或特定领域的变革,例如企业内部的管理改革、教育机构的教学改革等。

宏观改革则是针对整个社会、国家或地区的改革,涉及政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调整。

这些分类方式只是一些常见的角度,实际上改革的本质分类可能因具体情况而异。

不同的改革类型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浅谈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

浅谈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

系 列 问题 . 比 如腐 败 、 贫 富差 距 扩大、 社会 矛 盾突 出等 问题
从图 1 一 图 3来 看 . 中 国的 经济
增 长 速 度要 高 于 俄 罗斯 . 其 通货 膨 胀 率 低 于 俄 罗斯 而 历 史 经 验 表
明. 即通 过选 取 更 广 的激 进 式 改 革
2 俄 罗斯 和 中 国 的转 型 状 况
中 国改 革 开 放 3 0多 年 . 国内
的 含 义

种 比较 普 遍 的看 法 是认 为 .
7年 的经 济 衰 退 和 1 9 9 9年 以来 的
持 续 的快 速 的恢 复性 增 长 . 现成 为
世 界 上 经济 增 长 最 快 的 国家 之 一 .
激 进 式 的 改革 是 “ 一揽 子 的” 、 “ 一 步 走 的” . 全 面推 行 的 改 革方 式 , 以
生产 总值 ( G D P ) 以年 均 近 1 0 %的
速 度持 续 增 长 . 即使 在 国 际金 融 危 机 时仍保 持 高速增 长 中 国的 G D P 总值 由 1 9 7 8年 的 3 6 4 5 . 2 2亿 元 猛 增到 2 0 1 1 年的 4 7 1 5 6 4亿 元 . 2 0 1 2 年增 加 到 5 1 9 3 2 2亿 元 .增 加 了 1 4 0倍 .虽然 近些 年 的经 济增 长 没 有 改 革前 那 样 腾 飞 的速 度 。 但 仍 然 在 世界 上 占有举 足轻 重 的位置 在 此. 我们 暂 且 忽 略改 革 带 来 的其他

所谓 的“ 休克疗 法” 使经济转 型 国
家 在 最 短 的 时 间 内 实 现 市 场 经 济 要 素 的迅 速 到 位 : 渐 进 式 的改 革 是 “ 摸着石 头过河 ” 、 “ 分 步走 的” 、 逐 步 展 开 的 方式 . 这在 某 种 程 度 上 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

激进式改革又称为“休克疗法”或“俄罗斯道路”,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就是选择了这种社会主义快速全民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渐进式改革又称“中国式道路”,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从而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一种方式。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异同、优劣1、激进式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迅速,但是,这种迅速的改革方式,对社会的冲击很大,伤害了许多利益集团的利益,改革的社会阻力比较大。

渐进式改革采取的是分阶段进行,逐步到位的改革模式,并不急于求成。

渐进式改革能够极大程度上保证大部分人的利益,避免了社会震荡和冲突,改革阻力比较小。

但是,缓慢的改革模式使得两种经济体制并存时间较长,容易导致腐败和混乱,并且,由于过于稳健的改革,中国丧失了很多发展的良机。

2、对政府在市场中作用的认识激进式改革崇尚完全自由的市场化竞争,主张削弱政府的作用实行贸易自由化和价格自由化。

“休克疗法”是以新自由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这种放任自由的经济理论存在很大缺陷,只能产生短期效应。

渐进式改革认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很大的作用,应当进行宏观调控,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保护本国的产品,向国有企业提供信贷和补贴,防止经济衰退,避免生产滑坡和居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中国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更侧重于职能的转型,而不是被取消或弱化。

3、改革的步骤激进式改革首先进行的是价格的改革,他们认为建立市场关系首先要纠正价格体制,开放价格,加速市场竞争从而建立市场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分析比较
作者:贸三燕海龙引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
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就各国的改革而言都是要改革不适应甚至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就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言都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所以从改革的动因、方向及目标上看,两种改革方式并没有大的差别。

一、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主要观点
激进式改革理论,也称之为大爆炸式改革或休克疗法,特指主要以狭义新自由主义与现代货币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主张在原计划经济国家实行的,以迅速私有化、自由化、稳定化为手段,以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秩序为归属的一整套体系。

主要观点包括(1)着眼点是经济转轨的终极模式,强调立即实施能达到成熟市场经济终极模式的一整套措施,排斥所有与终极模式不相吻合的中间形态。

(2)强调破坏旧体制,认为旧体制的最终状态毫无价值。

(3)设计了一个理想的资源配置体制,希望一步到位。

经济体制是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改革是一个严密的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局部改革不会收到效果。

(4)追求速度。

它视速度为摧毁旧体制的工具。

渐进式改革理论,采取先易后难, 先表层后里层的改革路径,在旧有制度的框架内渐进、逐步地对旧体制进行制度创新。

主要观点包括(1)转轨是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从而与激进式改革理论所强调的过渡的终极相对立。

(2)
渐进式改革的战略强调生产的稳定。

他们看来,生产规模的下降比保持更低的经济绩效更坏,因为这会使转轨丧失动力。

(3)把社会看成是一种信息加工手段,任何改革方案最初都是以旧体制下所获得的信息为基础,对于未来,改革者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4)不刻意追求速度,认为激进式改革不仅会破坏现有关系,而且会破坏现成的信息贮存。

二、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区别
1.经济转轨的速度不同
许多西方的经济学家认为,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一个危险的雷区。

从一种体制向另一体制转换时,存在某种程度的经济衰退和混乱是不可避免的。

在转换过程中,两种经济体制并存的状态是体制转换的最危险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新旧体制处于激烈冲突的胶着状态。

这时,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建立新体制,使新体制起主导地位,才能尽快摆脱新旧体制并存所造成的混乱和危机。

零敲碎打的改革只会延续现存的结构危机。

采用激进的改革策略,可以使改革迅速而全面进行,但是对社会的冲击面比较大,在一定的时期内会导致生产的急剧下降和居民生活状况的恶化,所以有些经济学家称某些东欧国家执行的激进改革策略为“休克疗法”。

采用渐进的改革策略,可以避免大的社会震动,减少改革的阻力,但是由于两种体制并存的时期比较长,容易导致腐败和混乱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育和成长。

2.经济改革的步骤不同
激进式改革策略主张价格改革先行,迅速而全面地开放价格。

而渐进改革策略主张分阶段地逐步调整和理顺价格。

赞成激进改革策略的人认为:市场关系的建立,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扭曲的价格体制不纠正,市场关系也建立不起来,而没有真正的市场竞争,价格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

为了打破僵局,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先放开价格同时实行外贸自由引进外国竞争,以加速市场经济的形成。

赞成渐进改革策略的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先要培育和发展市场,明确产权关系,对国营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改造,然后才能全面放开价格;否则,在先行放开物价的情况下,由于缺乏竞争,国营大型企业可以制定垄断价格,减少生产,以获取超额利润,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加剧,经济秩序混乱。

3.稳定经济的措施不同
激进改革策略认为:经济稳定集中体现在物价的稳定上,物价稳定是一切经济稳定的汇合点,稳定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是克服通货膨胀。

为此,激进战略主张采取严厉的紧缩措施,取消补贴,减少预算赤字,控制货币的发行,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致平衡,为经济转轨创造前提。

渐进策略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实行贸易自由化和价格自由化。

而渐进战略的支持者认为,在过渡时期国家的作用不应当削弱,为了克服经济衰退,政府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扩大对本国产品的保护,继续向国营企业提供信贷和补贴,以避免生产滑坡和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4.改革成本和收益不同
渐进式改革的阻力成本和摩擦成本都是时间的正函数。

在渐进式改革的初期阶段,改革总成本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总成本会不断增长。

在渐进式改革初期阶段,改革的总收益会明显增加,但随着新旧体制摩擦加剧,经济体制运行效率下降,总收益增长开始缓慢,甚至会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局面。

渐进式改革收益曲线呈“小波浪型”。

激进式改革阻力成本是时间变量的反函数。

由于新旧体制并存时间较短,改革开始阶段存在摩擦成本较大的现象,但旧体制很快被新体制所取代,摩擦成本会急剧下降。

激进式改革由于对旧体制实行大手术,经济体制运行暂时失去连贯性,经济增长会明显减缓、停滞,甚至负增长。

一旦新体制占据主导地位,并理顺了经济关系,改革收益将大幅度增长。

激进式改革收益曲线呈“大波浪型
三、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优劣
从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上讲,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任何改革都是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辩证统一,它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既有渐进式改革的阶段和方面, 又有激进式改革的阶段和方面, 没有只实行渐进式改革方式的改革, 也没有只实行激进式改革方式的改革。

质言之, 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本质上是一种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两者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

前者有后者的成分, 是后者的必要准备, 后者有前者的特征, 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就是否认改革的发展。

只承认渐进式改革, 否认激进式改革, 就是改革上的/ 庸俗进化87论0; 只承认激进式改革, 否认渐进式改革, 则是改革上的/ 激变论00。

而且, 正如量变和质变没有优劣之分一样,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作为改革的基本方法, 本身也无好坏之别, 只在于质变与量变的区别, 但就动因、方向及目标而言, 两者并无本质上的不同, 都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孰优孰劣的问题,经济学家争论得十分激烈。

以萨克斯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提倡激进的“休克疗法”,大多数的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一开始对经济转轨也报有很高的热情和希望,以为市场经济很快就能带来生活的改善,恨不得一下子就能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从整体上看,独联体和东欧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速度相当快,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价格都已经基本放开,市场经济的框架已初步建立。

即使一些试图实行渐进过渡的国家,也由于周边国家放开价格和市场的冲击,不得不匆忙放开价格。

改革先行的国家,不仅在同其他改革较迟,正常的经济秩序尚未建立的国家的渐进交往中可以占据优势,而且在吸引西方国家的投资方面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人才、资金和在计划体制下享有国家补贴的低价商品都会流向已经开放,经济改革领先的国家,从而使坚持计划体制的国家经济状况更为恶化。

所以,在独联体和东欧国家,渐进的路线一开始就占了上风,甚至像匈牙利这样一个一贯标榜“渐进改革”的国家,也大大加快了经济转轨的速度。

但是,匆忙和设计不周的改革,使一些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严重衰退,于是,许多人又纷纷指责“休克疗法”。

其实,激进战略与渐进战略各有其优点和缺陷,每个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时的起点不同,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究竟采用哪一种方法,应按照自己的国情来决定。

一般而论,“休克疗法”适用于宏观经济严重失控,通货膨胀达到恶性程度的情况。

重病需用猛药,保守的疗法起不了多少作用。

而在市场取向的改革已有多年的基础,宏观经济失衡不太严重的情况下,经济转轨的步骤不妨可以稳妥些。

经济体制的转换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都不相同,所采用的解决方法也不尽相同,简单地搬用“渐进”或“激进”的概念已不能说明问题,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各种不同战略的交替,混合使用。

因此,抽象地争论渐进战略和激进战略孰优孰劣已失去意义,目前只能从实践角度来观察各种不同战略在不同的条件下所产生的效果。

四、对激进式和渐进式改革比较分析的总结
选择何种经济体制转软方式,如同选择何种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一样,从根本上来说取决千各国的国情,取决于转轨成本与转轨效益的比较,没有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模式。

因为不同国家推行改革时所面临的环境和约束条件不同, 改革方式的选择就可能不同。

而同一国家推行改革的期间, 它的国情和条件也不是凝固不变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要求使用不同的改革方式。

一句话, 到底适用何种改革方式, 一切都应依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