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特色渐进式改革

合集下载

渐进式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佳道路

渐进式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佳道路

渐进式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佳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然而,随着人们经济状况的改善,普通大众对于自身权利的维护意识也不断增长,这就迫使中国需要在政治和社会改革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因而,近几年,不论是知识精英还是普通大众都开始讨论中国的深层改革问题,也形成了几种主要的意见,但是那种道路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呢?十八大的党的报告明确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即“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十八大报告是集中了我党最先进的思想而形成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发展规律的。

一方面,要坚持改革,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说:“中国要实现真正发展只能依靠改革”。

另一方面,改革不能盲目行动,不能一哄而上,必须要实行渐进式改革,过去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充分证明的这条道路的正确性。

中国必须要走渐进式改革的道路,才能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必须坚持改革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当生产力发展后,如果不相应的改变生产关系,就会产生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后果。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发展取得很大进展以后,如果不相应的进行改革,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甚至以前的发展成果也会消失,所以要改革不适应甚至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

就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言都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1、中国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可以说是惊天动地。

在经济方面,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获得高速增长,其中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放政策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如今商品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机制也已基本形成。

对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几点认识

对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几点认识

课程名称:市场经济年级:2013秋季燕山大学MBA教育中心对激进式改革道路与渐进式改革道路的认识激进式改革是指与俄罗斯式的道路联系在一起的,特指在俄罗斯推行的“休克疗法”,或称“大爆炸”、“创世纪”式改革;而渐近式改革道路是指循序渐进的改革道路,是与中国式的改革道路联系在一起的。

这两种改革方式的主要区别是:1.在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上,激进式改革往往是先搞改革、后求发展,改革阶段通过人为降低发展速度来推动改革;而渐进式改革则是既搞改革、又求发展,把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用经济的稳定发展来支持改革。

2.从“破”与“立”的关系上看,激进式改革往往是“破”字当头、先破后立,采用“休克疗法”首先彻底破坏计划经济体系和国有制度,然后进行新体制建设,结果大多造成体制“真空”;而渐进式改革往往“立”字当头、先立后破,并不否认原有的体制,而是对其进行完善和发展。

3.从速度和推进力度方面看,激进式改革往往重视速度,力求速决;而渐进式改革则往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其典型作法是,通过局部均衡各个击破,通过边际均衡分解难题,而不是一味求全、求快。

激进式改革由于对速度的过于重视导致了人们对改革缺乏长久的耐心,出现了行为冒进和态度傲慢的现象。

实际上,在实行渐进式改革的国家中,也要既有“循序渐进”的时期,又不乏大刀阔斧、寻求整体突破的努力。

渐进与适当的激进相结合,才可能突破单纯“激进式”或单纯“渐进式”改革的局限。

激进式改革有利于摧毁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可逆转性”,避免改革过程中出现逆转和反复。

激进式改革虽然使俄罗斯的经济、社会在短时期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对加速俄罗斯经济转轨进程起了决定性作用。

但是忽视了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挠以及为此付出的经济代价。

而且激进式改革由于彻底否定了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了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经济体制的中断,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衰退。

渐近式改革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苏联的改革不同,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也不同,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道路。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鬟 社 科 论 坛
中Hale Waihona Puke 的渐 进 式 改革 刘福 恒 ( 藏军区 西 拉萨 八一学 校)
进入新世纪以来 , 从消费结构、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 城镇化率 、 社会结构的变化来看 , 我国已开始由生存型社会 向发展型社会过 渡, 全社会面临的生存性压力在逐步减 弱,发展性压力在全面增强。例 如, 可持续发展 中的资源环境、 乡区域的均衡 发展 、 城 公共需求全面 快速增长 , 以及公共治理、 社会结构变化带来 的压力等矛盾和 问题 目 益凸显。减轻新阶段的发展性压力 , 需要进一步突破 制约经济发展 、 社会进步的体制性障碍。 发展性压力增大的矛盾和问题 , 涉及到市场 经济体 制的进一步完善 ,也涉及到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 革 , 涉及 到 政治 体 制 、 还 文化 体 制的 变革 和 创新 。 适应 新 阶段 发展 的 要 求 , 当以人 的全 面 发展 为 目标 , 改 革 及 时 、 动地 从经 济 领 域 应 使 主 拓展 到政 治 、 会 、 社 文化 等各 个领 域 。
1 渐 进 式 改 革 本 身 就 意 味 着 改 革 阻 力 将 随 改 革 的 深 入 而
部 门和专家们 的“ 心呵护” 精 下进行的 , 小范围的试验也是在切断同 其他要素的联系下进行 的。另一方面 , 非试点地区的实际状况同试 点地区的情况存在巨大差别。所 以, 当离开各种赖以发挥作用的条 件后 , 某些 改 革 措施 的作 用 甚 至 生命 力 必然 会 受 到 影 响。 改 革过 程 中“ 南桔北枳” 的现象正是其具体表现。同时 , 事先设计 的政策措施 由于绝大多数来源于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相关政策 ,所 以, 政 策本身的作 用基础变化后 , 其效果必然会产生巨大差异。当然, 这也 正是 ” 试错 “ 的原因所在 ,但同时任何人也不能避免政策本身的缺 陷。 正因为如此 , 一项经过小范围验证从而在全国推广的改革方案 , 在具体操作 中有可能演 变成下~步改革的对象。 国内经济变革而 就 言, 经济变革从一开始就会受到既有政治体制的束缚。在 既存政治 体 制下 , 划 经 济 时 代 的权 力 物 质 分 配 方 式在 改 革 过 程 中发 生 新 形 计 态的再 分配 , 由于权力的退出与再 生介入 , 物质 生产分配方式发生 了新 的组 合 , 方面 , 力 的 再 生介 入 会 强 化 对 于 资源 的 控 制 , 稀 一 权 如 缺资源的国家控 制 ; 另一方面 , 国家权 力的退 出推进 了市场 自由化 的进程 , 这样 , 市场化改革也就极容 易陷入被扭曲的困境之中 : 稀缺 资 源 的 国 家 控 制 , 易 形 成 独 占 的 垄 断 市 场 , 自 由市 场 竞 争相 背 容 与 道而驰 ,而非稀缺 资源市场化资源的配置则有利于 加强市场竞争 , 在 两块 交互 影 响 的经 济 领 域 , 缺 资 源 的 配 置最 终 决 定 社 会 资源 配 稀 置 程度 , 家对 稀 缺 资 源 的控 制 与 独 占经 营 已经 导 致 全 社会 资源 出 国 现错配 , 导致经济结构 失调 , 经济 改革 已不可避免地遭遇到 了各种 形态的经济谜局 , 造成经济发展面临繁多的窘境。 社会资源的错误 配置 , 资源占有 方式的不同渊源将导致资源占 有量的不同, 社会财富的分配势必呈现为非均衡性状态。随着财富 占有 的集 中, 社会 分配 日显失衡 , 济变革并未能够为 多数人带来 经 变革福利 的分享 , 多数人对于经济改革 的前途 产生了焦虑 , 引致改 革认识滋生紊乱 , 影响了后续改革深化环境 的稳定。 尽 管 近 年 来 国 内 渐 进 式 改 革 已遭 遇 到 了一 定 程 度 的 阻 力 , 但 就 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而言 ,虽然存在经济结构 失调 、社会贫富分 化、 腐败态势肆虐等问题 , 但是 , 目前 国内经济 增长动性充足、 社会 各阶层 较为稳定 、 腐败态势 尚属可控 , 因此 , 改革 的深化 空间仍然 巨大。要解决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存在的经济 问题 , 或者说要通过 深化改革消 除现有的经济问题 ,首先应 当还原 当前经济 问题产 生 的社会根源 , 澄清渐进式改革异化的体 制渊源。唯有恢复 了被颠倒 的社会 变革需求次序 , 完善社会谈判机制 , 国家基础 制度进行相 对 应 的 变 革 , 立 与 国 内 市场 化 经 济 改 革 相 适 应 的 政 治体 制 , 范 国 建 规 家权力职 能与市场秩序 ,才能够根本上消 除现阶段经 济改革过程 中异化 了的体 制性障碍。 对 于 “ 进 式 ” 国政 治 体 制 改 革 , 是 建 立 在经 济 发 展 的 基础 渐 中 其 之上。结合我 国当前实际国情 , 而决定 了中国政治体 制改革必然选 择“ 渐进式 ” 。也就是说 , 随着中国经济 的逐步增长必然带动着和促 进 着 中国政 治 的渐 进 改 革 。或 者 这 样 说 ,经济 市 场 化 ” 然 导 致和 “ 必 促 进 “ 治 民主 化 ” 如 此 ,政 治 ” “ 济 ” 发展 才 能相 互 适应 、 政 。 “ 与 经 的 互 相匹配 , 才能使“ 政治” “ 与 经济 ” 到全面、 达 同步 、 协调 、 互动、 可持续 发展 。 “ 中华 盛 世 ” 日可 待 j 指 宏观上说 , 建立有效发挥政治 系统模 式维持、 整合 和适 应三 功 能的现代政权组织结构 , 实现政治参 与的广泛、 高效 、 平权、 程序化 与法制化 , 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政治素质和能力基础上重塑具有基 国渐进式改革在政治结构与功 能, 政治参与和政治文化上 的正确价 值 取 向。这 一取 向 , 基 于对 中国 国情 的充 分 考虑 的 , 以最大 限度 是 是 地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 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福利 为目的的。确立改 革的价值追 求和远期 目标 , 是保 障中国渐进式改革坚守 方向、 正视 矛盾、 意前驱的基石与砥柱 。 锐

第三章 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

第三章 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
中国改革中的潜在问题: (1)改革的渐进性使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 制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这导 致了双重体制的长期化,价格双轨制、收 入双轨制和经济运行双轨制的普遍化。 (2)原有的政治机构既是改革的组织者, 又是改革的对象,这种双重身份对改革的 顺利推进产生许多不利影响。
(3)作为国民经济主体和经济改革中心环 节的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效益不高,活力 不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着 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整体效益 的提高。 (4)分步的非均衡推进的改革,造成了体 制内各部分之间,如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 济,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沿海与内地, 城市与农村,经济与政治的矛盾和摩擦。
第三章 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
思考几个问题
1、渐进式改革的内涵。 2、渐进式改革的“中国特色”何在? 3、渐进式改革的成效和局限有哪些? 4、你认为目前我国的改革遇到了哪些困难? 5、今后我国的改革应采取何种方式?改革 的重点是什么?
渐进式改革的内涵
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特定步骤,逐渐打破 旧制度的主体地位,培育、确立、完善新 制度的主要经济作用。
要处理几个关系
1、处理好全局“渐进式”改革与局部“激 进式”改革的关系。 2、处理好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的关系。 3、处理好整体转变与分步推进的关系。 4、处理好市场配置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 5、正确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 革的关系。
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
增量改革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内,让 市场机制在资产增量的配置上发挥作用,从而 使增量部分不断扩大,计划经济的存量比重逐 步缩小。 存量改革是指常态本身即在于“非帕累托 改进”,亦即,尽管其中的社会整体福利依然 增进,但存量改革的性质决定了在利益格局的 重新划分中,改革并不必然保证部分利益集团 利益增加的同时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并不必然 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历程


4、先做后说
首先,“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其次,不搞强迫,不搞运动。 最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总之,渐进式改革是中国改革的显著特点和取得成功的 重要原因。一方面形成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激励和竞争机 制,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和部类的流转而优化资源 配置;另一方面又使无自生能力的企业在体制转型过程中 继续得到保护不致崩溃。



观点:过分强调“渐进式改革”,会陷入“转型 陷阱” 1 、渐进式改革是一种妥协式改革,造就了一批 利益集团 清华大学2011年度“社会进步系列研究报告”称, “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了渐进式改革的优势, 但现在看,一个渐进式改革的国家陷入转型陷阱 的危险会大大增加。”所谓“转型陷阱”,是指 改革和转型过程会造就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这个 集团会阻止进一步变革,要求把过渡时期的体制 定型化。
一、渐进式改革的背景
1、俄罗斯“休克疗法”失败 俄罗斯于1992年开始实行所谓的“休克疗 法”:即通过短期阵痛乃至“休克”,迅 速实现市场化和私有化,实现向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轨道的转变。 “休克疗法”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连续6年 的负增长,1998年的GDP比1980年缩水 了70%;社会动荡不安,甚至 出现炮轰议会大厦、 取消宪法的流血事件。

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历程


2、先试点后推广
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 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 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 。 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 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 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 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 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二、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区别


两种改革方式的主要区别是:
1.在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上,激进式改革往往是先搞改革、 后求发展。而渐进式改革则是既搞改革、又求发展,把改 革与发展结合起来。 2.从“破”与“立”的关系上看,激进式改革往往是“破” 字当头、先破后立,首先彻底破坏计划经济体系和国有制 度,然后进行新体制建设,而渐进式改革往往“立”字当 头、先立后破,在改革过程中于不断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 制的同时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在坚持和完善宏观调控的 情况下不断减少指令性计划。 3.从速度和推进力度方面看,激进式改革往往重视速度, 力求速决,而渐进式改革则往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四、渐进式改革的前景及启示


1、扩大民主——政府改革的目标 2、转变职能——政府改革的主线 3、廉政建设——政府改革的必然 政府自身改革的最大阻力也来自于政府自 身,就是那种同科学发展和市场经济已经 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行政权力配置结构 和部门利益,这些东西不突破,改革很难 深化……要拿出革自己命的勇气推进改革。
一、渐进式改革的背景

在俄罗斯经济因激进式改革陷入崩溃时, 中国经济却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 革”中,获得了发展。原本的两大计划经 济巨头,在不同改革路线下的不同结果, 令人们普遍认为“渐进式改革”更优,也 更为坚定的走“渐进式改革”的路线。
思考:有学者认为中国 式的渐进改革会面临“后发 劣势” ,应怎样看这个问题?
四、渐进式改革的前景及启示

所谓“深水区”,用另一个角度而言就是 “麻烦区”。不改革则已,一改则牵动方 方面面的神经,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引起 一些人们的抵制干扰;对于官员而言,所 谓“深水区”也往往是政治风险的代名词。 因此,对“深水区”人们总是小心翼翼, 左右犹豫,止步不前。

简论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

简论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

简论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中国的改革道路是一条从国情出发的“创新制度变革型”改革道路,其重要特征,就是改革过程的渐进性。

渐进性改革是指改革过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而不采取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

对比前苏联和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激进式改革方式以及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我国的渐进性改革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出的一条创新型发展道路。

改革的渐进性主要体现在:(1)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2)先沿海改革,后内地改革;(3)先体制外改革,后体制内改革;(4)先企业经营权改革,后企业产权改革;(5)先价格双轨改革,后价格并轨改革;(6)先企业改革,后政府管理改革;(7)先商品市场改革,后要素市场改革;(8)先经济体制改革,后其他体制改革等。

中国的渐进性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并构成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主题内容。

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化为目标,主要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1.渐进性改革的起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是渐进性改革道路的起点。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21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开始偷偷地实行“包产到户”,这一做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队的粮食产量。

党中央尊重了群众的首创精神,并及时地加以总结和推广,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统分结合的农村经济新体制。

“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民在改革中的伟大创造,它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全国改革的序幕。

农村改革不仅解放了农村被束缚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引发了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2.渐进性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国企改革和民营经济的探索和发展。

从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国有企业改革最终走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轨道。

国有企业逐步摆脱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开始参与和适应市场,以放权让利、抓大放小为主线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发展与反思

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发展与反思

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发展与反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举世瞩目。

30年的强劲经济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和当代世界注意的焦点,无疑,中国的改革创造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典范。

对于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已经引起国内外特别是经济学界的广泛兴趣,人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作出解释,不乏真知灼见。

其中广为人们所接受的,是认为中国实行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这是中国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并且人们常常把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同苏联实行的激进“休克疗法”相比较,由于改革后果的巨大反差,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往往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和称赞。

但是,随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攻坚的难度越来越大,出现了许多新矛盾和问题。

由此,人们对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认识和反思也越来越深刻。

一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已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一艰难曲折的“新的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逐渐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形成和成熟四个阶段。

1.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是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起点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

自然,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就成为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起点。

“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民在改革中的伟大创造,它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全国改革的序幕。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21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开始偷偷地实行“包产到户”,这一做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队的粮食产量。

党中央尊重了群众的首创精神,并及时地加以总结和推广,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统分结合的农村经济新体制。

农村改革不仅解放了农村被束缚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起来,1983年以后,私营企业也得到发展,并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浅析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浅析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浅析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慢慢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的丰硕性、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发了人们日趋普遍的关注。

虽然中国改革的成功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可是对于如何解释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和未来的走向问题,国内外经济学家却众口纷纭,熟悉相距甚远。

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和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无疑将会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切产生踊跃的作用。

一、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中国改革的实践说明,通过慢慢和局部的制度调整,聚沙成塔,由量变到质变,不仅有可能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变,而且有可能在转变进程中维持经济体制的相对有效性,从而在实现体制变革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加。

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但这一经验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是不是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原计划经济国家的体制变革和战略具有价值,既需要进行深切的理论探讨,也需要进行认真的实践总结。

这里只是从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一些具体的策略性的(而不是战略性的)做法来熟悉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改革之初,人们只知道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不行,需要对其进行改革,但究竟什么样的体制行,需要改成什么样的体制,和先改什么后改什么等,人们并非清楚。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要求人们依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斗胆试、斗胆闯,对了坚持,错了更正。

此刻回过头来看,“摸着石头过河”不仅成为贯穿于整个中国改革进程的重要思想,也组成了中国渐进改革的最重要特征。

依照“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首先,需要“过河”是明确的,坚定的。

建国以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虽然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曾经发挥了历史性作用,但已经不能适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必需对其进行改革。

其次,过河的最终目的也是明确的,坚定的。

那就是要通过探索和成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富民强国。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

中国渐进式改革特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壮丽史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的丰富性、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起了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具有以下四个“有先有后”的特征:1、先农村后城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归功于农民的创造精神。

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又得到了提高粮价等政策的好处,农村经济形势空前好转。

2农村工业化发展时期。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民进厂进城、务工经商,带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3城镇化和小康社会建设时期。

前两阶段的改革成本较低且有明显的收益,既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村的非农化又主要是就地进行,剩余劳动力主要由乡镇企业吸纳。

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综合改革时期。

2005年28个省、市、区不再征收农业税,同年底通过废止征收农业税的法令。

目前我们处于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阶段,尽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保障。

农村改革成功后再进行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是在农村改革的启示和推动下起步的。

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

在多年酝酿和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逐步展开。

2、先试点后推广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而改革是有风险的。

因此,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的过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价格改革首先从基本消费品以外的消费品开始突破,然后逐步向生活消费品和生产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与经验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与经验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与经验论文作者张宇本文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在内的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根本特征和基本经验在于,它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因而,必然要在自发与自觉、局部与整体、改革与发展、体制内与体制外、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在稳定与发展中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这一改革模式是中国特殊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历史文化传统及特殊的改革路线的产物,具有中国特色,但在这种改革方式中也包含着一定的普遍性的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的丰富性、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起了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

虽然中国改革的成功已经得到了举世公认,但是对于如何解释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和未来的走向问题,国内外经济学家却众说纷纭,认识相距甚远。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之际,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和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无疑将会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改革的性质与改革的方式迄今为止,国内外大多数经济学家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和苏东激进式改革的分析都是围绕着过渡的方式而展开的,他们把改革定义为市场化,并在此基础上具体考察两种改革模式之间在过渡方式上的差别。

例如,把激进与渐进归结为一步到位还是分步前进、是整体推进还是单项突进、是政治体制改革先行还是经济体制改革先行、是存量改革还是增量改革,等等,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改革的实质、特征、成功的原因和未来的走向。

这些看法虽然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过渡经济的某些重要特点,但似乎都难以真正揭示经济转型的本质特征和内在逻辑,它们都回避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即改革的性质和目标问题。

改革的方式是内生于改革目标的,离开了改革的目标与过程,改革的成本、收益和路线的选择也就失去了意义。

社会制度的变迁绝不像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的那样,是在明确的目标和约束条件下寻求成本最小的改革路径问题,相反,它是在无数复杂的主客观条件的作用下不同利益集团相互作用的整体的和动态的过程。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摘要:渐进式改革是计划经济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分阶段、有序地推进改革,即循序渐进地改革。

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不采用全部推倒重来的改革方法,而是完全保留原有金字塔等级结构,通过原先等级构架中的领导人组织市场取向的改革,并在市场机制逐渐扩大的基础上渐渐减小等级规则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因此,我国的改革一开始表现为放权让利的改革,逐渐过渡到价格和产权制度改革,进而导致政治体制变革。

关键词:中国特色,渐进式改革,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经验,问题一、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中国经济改革的特殊性在于:第一,它是与工业化和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面临着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转型。

第二,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或基本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逐步确立的,新体制的建立是通过不断试验逐步形成的。

第四,中国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它是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简而言之,中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

中国经济改革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改革道路的选择上必然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和渐进性,必然要在改革中寻求传统与现代、计划与市场、自由与秩序、稳定与变革、局部与整体、改革与发展、公有与非公有、国有与非国有的结合,归根结底,要在工业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之间寻求平衡和协调,在稳定与发展中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因此,在总结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和探索中国改革的内在逻辑时,市场化的方式和方法、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并不是问题的实质,我们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如何结合以及这种结合的内在根据、具体形式、主要后果和一般前景。

归根结底,我们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框架内,市场化改革能不能持续推进下去并获得最后的成功。

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国有企业改革与整体改革开放同步,是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受其影响,也推动着整体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国有企业改革30年的历程,体现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规律性和中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

一、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1.秩序性。

由于我国的改革不同于前苏联、东欧,他们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国体政体的根本改变,而我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所以我们是在原有基本社会制度、基本国体和政体基础上对经济运行体制的改革。

这种模式的改革就必须以保持政治、社会的稳定有序为前提,所以秩序性就成为中国式改革的特殊规律性和成功的关键。

为保证改革的秩序性,1978~1988年10年间从扩权到承包,都是小步谨慎的改革;为保证改革的秩序性,中央历来重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国民承受度。

2.探索性和求实性。

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尤其是我们中国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是一场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样的改革探索是前无古人、无所参照的事业。

因而,被邓小平比喻为“摸着石头过河”,既要达成“过河”的目的,又要把“摸石头”的探索性和求实性紧密结合起来。

第一,我们必须在探索中谋求前进,在不断发展、拓宽我们的改革视野的同时,将改革的思路切实的落实到改革过程之中;第二,改革过程的每一步都要经过谨慎考虑才能实施,选择的改革方案要可靠、落实,措施的执行要“踩对”、“踩实”,所以改革的步伐要“踩稳”,稳重求进。

3.逐步深入性。

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既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进行,又要一步一步深化改革。

在制定改革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把终极目标分解为若干个阶段性目标,要使改革事业分阶段、分步骤地完成,后一步要比前一步更接近最终目标。

为此,要处理好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如1978~1992年国有企业的改革,就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经济责任制、利改税、拨改贷到承包制的渐进式探索性改革,其阶段性目标是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一步步增加企业活力,是稳中求进,逐步深化,直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找到了能使企业彻底成为独立经营、充满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的制度环境。

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在世界各国的改革中,主要存在着两种理论模式或改革路径:第一种是按照“华盛顿共识”而进行的激进式改革,也叫“休克疗法”。

第二种是指在原有政治制度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实施的渐进式改革。

“激进式”改革具有很强的刚性,就好似要把一座旧城一下子彻底摧毁夷为平地,在短期内再建一座新城,这极容易引发社会矛盾;“渐进式”改革则具有较大的柔韧性,它在改革过程中建立起了一个个缓冲带,有利于缓冲和化解社会矛盾。

中国的改革指导思路,就是渐进式的改革。

作为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敏锐地洞察到中国的国家控制能力还远没有达到能够进行激进式改革的程度,根据中国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文化历史、社会心理等现实情况,设计出了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渐进式”改革指导思路,很好地处理了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以来,中国渐进式改革之路已经走得很远,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改革的意义和成效可以用“革命”来形容。

而在这场革命中,中国保持了国家的完整,保持了国家机器基本运作的正常化,保持了政权的稳定,并且还保持了经济每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为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渐进式改革也因此被经济学家称为“中国模式”。

这种渐进式改革具有如下几个最主要的特点:1、渐进式改革利用现有组织资源,逐步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的改革每走一步,都是在选择风险最小的切入点。

典型的步骤是先易后难,摸着石头过河。

这样,改革的阻力最大限度地减小了,也在社会上逐步培育起改革的意识,这种政治策略非常高明。

中国电信业的机构改革和产业重组历程,就是一个国家不断整合现有资源,逐步引入竞争机制,持续推进基本电信服务市场化的渐进式改革历程:1994年7月,电子部联合铁道部、电力部以及广电部成立了中国联通,打破了原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初步引入了基本电信服务市场的竞争机制;随着国家电信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到了 1999年12月,全国电信市场已经拥有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通、吉通、铁通和中国卫星通信等7家运营商,初步形成了基本电信服务市场化分层竞争格局;再到2008年6月,国家再次对六大电信运营商重新洗牌,整合为电信集团、联通集团、移动集团三大电信巨头,形成了基本电信服务三足鼎立的市场化竞争格局。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要有先有后内容提要: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以来,中国推行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路线。

这条道路具有先农村后城市、先试点后推广、先易后难、先做后说的四个特点,渐进式改革使中国经济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10%左右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渐进式改革也因此被经济学家称着“中国模式”。

关键词: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其特点为:强制中的诱致性,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等。

中国渐进发展潜在风险改革前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壮丽史诗。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有先有后”的渐进式改革助推中国大发展、大繁荣中国改革为什么成功?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原世界银行资深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两条:“1、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推进。

中国的经验表明,一个合适的循序渐进的转型过程能够保持前一个发展阶段所创造和积累的社会资本和集体资本,并且能够将这些社会资本和集体资本转移到可以提高经济效率和生产能力的一些领域。

2、边干边学,摸着石头过河。

在任何一项改革进程的初始阶段,不管采取何种方法,人们都不可能预见到未来各个阶段中将会显现出来的所有问题。

因此,改革一定是一个边探索边改革的适时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按照既定蓝图进行临摹的过程。

”无独有偶,2008年2月4日新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也认为:中国最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就是“务实主义”,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和问题

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和问题

浅析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一、引言中国渐进式改革是在承认传统体制的合理性的条件下,以市场化为根本目标而实行的逐步推进、双轨过渡的独特的制度变迁过程。

从1978年迄今,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就已经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寻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具体途径。

以下的几个方面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具有关键性意义:(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表明:公有制与市场机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

经过20年的深入改革,我国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成为了独立的面向市场的经营主体。

在多种经济成份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许多关键性部门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结合人们通常把制度变迁分为两种类型,即自上而下的强制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中国经济改革特征和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单纯的强制性变迁,而在于强制性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在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强制推进改革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发性改革和基层单位的主动改革精神。

中国经济持续迅速发展的事实和中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经验表明:以高度社会化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有组织和有调节的市场经济,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制性推动和自上而下的协调组织,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的适度干预是不可低估,自觉性和自发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三)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中国渐进式的改革的成功不是仅仅依靠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取得的,而是实行了体制外推进和体制内改革相结合。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表明:单纯从国有经济改革入手推进市场化会面临障碍,如企业难破产、政企难分离、社会负担过重等,而从体制外进行市场化则可以暂时绕过这些难题,减少改革的阻力。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特征和成功经验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特征和成功经验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特征和成功经验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这种渐进式改革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产物,是全体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深入研究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和成功经验,对于不断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道路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改革;渐进式;成功经验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正成为国内外学者热议的话题,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几乎都会涉及有关“中国模式”的讨论。

“中国模式”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上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力量。

“中国模式”内涵广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在此笔者仅就“中国模式”的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中国走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首先,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改革过程的渐进性。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封建主义存在了几千年,尽管中国已经彻底推翻封闭落后的封建制度,但其残余影响在中国仍然根深蒂固,对我国的改革发展形成了很大阻力。

比如,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封建小农意识对建立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市场经济的束缚;传统计划经济搞“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思想对以追求竞争、效率为主要内涵的市场经济规则的抵制。

这些保守思想、势力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速度,因此,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思想,是始终贯穿整个中国改革历程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其次,我国进行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具有开创性,无规律可循。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制度前提下,对一些具体的制度和体制进行变革和优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中国特色渐进式改革
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二年,通过这三十二年的时间我国逐步走上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之路。

对于过去我们坚持的这种渐进式转型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

我们为什么选择了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的内涵、意义以及在渐进式改革这条道路上取得的成绩和。

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渐进式改革内涵成就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踏上了改革开放之路。

80年代中期激进式改革被提出来,绝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选择了激进式改革,即所谓的“休克式”疗法,结果并不是很理想。

而我国依然坚持采取渐进式改革,并获得了成功,它使得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变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

所谓渐进式改革,是指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采取循序渐进的、有步骤、分阶段的方式推进改革,或者说采取累积性的边际演进的转换模式。

而所谓激进式改革,是指采取激烈的、“一步到位”的方式进行改革。

渐进式改革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体制外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或者计划经济体制薄弱的边缘领域进行,给予市场经济一个试验空间;
2.增量改革,在保留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不断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因素;
3.双轨制改革,新旧两种体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单项突破性改革和集中对部分政策的变革并存;
4.倾斜式改革,改革选择了那些影响较小又有建立新体制条件的地区作为突破口;
5.普惠制改革,使绝大多数人从改革中受益。

中国之所以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于改革的探索性。

改革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某些修补和改良,而是在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社会制度的范围内进行的“第二次革命”。

我国的改革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他经常使用的概念有“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是一场试验,要“走一步,看一步”,要“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要“一步一步来”,等等。

对于这场革命,世界上没有先例,没有现成的答案。

因此,对于指导这场变革的领导层来说,需要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这就需要循序渐进,而不能贸然激进。

其次,在于改革的复杂性。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地域广,而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

城乡之间、沿海内地之间、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之间在改革的承载和接受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就决定了各个区域或部门的改革不可能“齐步走”,而需要“分而治之”,梯次推进。

中国的改革按照邓小平渐进思想的设计,以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为战略突破口,遵循由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再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序特征和结构布局渐进拓展。

改革既先后有序、轻重有别,又整体配套、相互衔接。

其三,在于改革的艰巨性。

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涉及思想层面,也涉及社会层面。

而从这场全面改革的“重头戏”——经济体制改革来看,不仅包括微观主体的再造和市场体系的重建,也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其四,获取改革动力的需要。

改革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必然涉及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或者说利益的重新分配。

改革要确保获得足够的动力,必须获得更多社会成员的理解和支持。

其五,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改革的探索性、复杂性、艰巨性和改革中的利益调整,都对社会稳定构成压力。

而要使改革顺利推进,没有稳定的环境又是万万不能的。

因此,在改革方式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如何把对社会稳定的压力,尽可能降低到社会和公众可承受的范围内,从而实现平稳转轨。

依据强劲的思想基础,综合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方式表现了从“易”到“难”,从传统体制外到传统体制内,从传统体制内易于突破的外围到需要攻坚的内核的改革顺序。

经过30年的改革实践,可以清楚地看到,渐进式改革战略,在保证原有利益格局不受到急剧性冲击的前提下,使市场制度能够以“边际演进”的方式获得生长。

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的力量和益处通过“涓滴”效应和“墨渍”效应,逐渐在传统体制内渗透和扩散,从而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创造了水到渠成的条件。

中国独特的渐进式改革方式,不但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有效防止了激进式改革可能给经济增长带来的“J型曲线”效应或更为糟糕的“L型曲线”效应,也得到了社会普遍的理解和支持,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渐进式改革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之路,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是我们创造人类经济奇迹的一大法宝。

当然,渐进式改革方式也导致新旧两种体制相持的时间相对长一些,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

首先,由于改革是渐次推进的,这就给旧体制以足够的时间来与新体制抗衡,双方在摩擦和较量的过程中,旧体制仍旧会在一些方面起作用,而且有可能会牵制或者侵蚀新体制,从而增大改革的难度。

其次,由于采取边际演进的累积性的步骤,两种体制并存和僵持的时间比较长,这就为在两种体制之间“套利”提供了可能。

那些可以从套利中得到好处的既得利益者,可能会与传统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一道,成为抵制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的力量,这也将增大改革的难度。

因此,如何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时机以及关键的领域和环节,实施有重点的“突破”,是渐进式改革方略必须要应对的课题。

结论
实践表明,渐进式改革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的改革道路,它大大促进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它的内涵之深刻,影响之广泛,意义之深远都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尤其引人瞩目的是,这样的历史巨变发生在具有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悠久的文化并处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里,因而,中国的改革道路既显得无比复杂,又充满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