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5节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导学案

第五章第5节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导学案
第五章第5节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导学案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课前预习通

(二)基础知识达标

一、显微镜

自学教材P103页“显微镜”,回答下列问题:

1.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

2.被观察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的实像,与成像道理相同;目镜的作用是将通过物镜成的像进行二次放大,立放大的虚像,与成像道理相同。

二、望远镜

自学教材P103页“望远镜”,回答下列问题:

3.望远镜主要是由镜和镜组成。

4.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把这个像放大。

5. 被观察的物体的两端到人眼光心所夹的角叫。

三、探索宇宙

自学教材P104页“探索宇宙”,回答下列问题:

6.第一个把望远镜指向天空的物理学家是意大利的。

二、课堂探究通

(一)重难点探究

探究一显微镜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要将被观察的物体放在载物台上,被观察物体分别通过目镜和目镜后就得到了放大的像。你能说出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吗?

实验结论:被观察物体经过物镜后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像落在目镜的焦点以内,又经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显微镜的作用是把微小物体放大。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的倍数。显微镜观察到的像与物体相比:倒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体左右、上下颠倒。因此,为了使被观察物体的像在视野中央,移动物体时,像移动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相反。为了使显微镜观察到物体的像的视野更亮,载物台的下方装有反光镜,它的一面是平面镜,一面是凹面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1.显微镜

(1)结构:目镜、物镜、反光镜、载物。

(2)原理:被观察物体经过物镜后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像落在目镜的焦点以内,

又经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例1 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能对微小的物体进行高倍放大,它利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对被观察物所成的像是()

A.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C.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D.目镜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A

解析:显微镜的两个透镜都是凸透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物镜,相当于一个投影仪,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选项A正确,C错误,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选项B、D错。故选A。

点拨:被观察物体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个像通过目镜又成放大的虚像。

变式训练:

1. 下列关于显微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显微镜要比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低

B.当室内光线较暗时,要用反光镜的凹面镜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之和

D.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成放大的虚像

探究二望远镜

如图所示是望远镜的结构示意图。用望眼镜观察远方物体时,物体会经过物镜和目镜分别成像,你能说出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吗?

实验结论:从远处射到物镜的光线近似平行光线,经物镜折射后,在焦点外侧很近的地方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像在目镜的焦点以内,再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是把这个像放大。望远镜的作用是把远物体拉近。望远镜经物镜和目镜的作用,将远处物体拉近了,增大了人眼的视角,人眼就能看到远处物体倒立的像了。

一个物体能不能被看清,跟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的大小有关:视网膜上的像越大,受到刺激的感光细胞越多,眼对物体细微部分看得更清楚。视网膜上像的大小决定于物体对眼的光心所张的角,被观察的物体的两端到人眼光心所夹的角叫视角。同样大小的物体离人越近,视角越大,人感觉就越大。人眼看起来,感觉物体大,是其视角大,实际上该物体不一定大。

2.望远镜

(1)结构:物镜、目镜。

(2)原理:从远处射到物镜的光线近似平行光线,经物镜折射后,在焦点外侧很近的地方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像在目镜的焦点以内,再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视角:被观察的物体的两端到人眼光心所夹的角叫视角。

例2 关于望远镜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镜、目镜都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B.一定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

C.从目镜看到的像是放大的虚像

D.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成的像都是实像

答案:C

解析:望远镜中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有的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有些不是,较复杂。

点拨:物镜成倒立的实像,目镜成正立的虚像。

变式训练:

2. 如图所示是简易天文望远镜的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的_____实像,落在目镜______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_____像,如果你想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镜片来代替。

3. 下列关于视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视角越大,我们看到的物体越清晰

B.视角越小,我们看到的物体越清晰

C.视角过大或过小,我们都无法看清物体

D.视角的大小与我们能否看清物体无关

(二)当堂达标训练

1. 显微镜的反光镜用的是( )

A.凹透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 D.凹面镜

2. 关于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

B.望远镜都是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构成的

C.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做物镜

D.只有用透镜才能做望远镜

3. 关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镜有发散作用,目镜有会聚作用

B.物镜有会聚作用,目镜有发散作用

C.物镜得到放大的像,目镜再次等到放大的像

D.物镜得不到像,目镜得到物体放大的像

4.观察细胞等微小物体要用__________,观察远处的物体和天体的运动要用________。

5. 显微镜和望远镜在构造上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大都是由______组_________组成,并且大都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镜。

6. 为了得到更加清晰的天体照片,可把天文望远镜安置在________外,以避免_______的干扰。

三、课后能力通

能力拓展提升

(一)综合提升

1. 关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镜和物镜位置可以交换

B.目镜的焦距比物镜的焦距大

C.物镜的焦距比目镜的焦距大

D.目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大

2.我国在兴隆观测站安装的反射式望远镜,是远东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它能看到的最弱的光的亮度相当于200 km远处一根点燃的火柴,这种望远镜的物镜是()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面镜

D.凹面镜

3.下列光学器材不是应用凸透镜成像的是 ( )

照相机望远镜自行车尾灯放大镜

A B C D

4. 如图所示,有一种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实像,它相当于一架()

A.幻灯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照相机

5. 如图描述了眼球在以一定视角观察某一物体时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是由视角决定的.如果视角大,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大,眼睛所看到的物体就大.下面四种情况,眼睛感到最长的物体是()

A.站在20 m远的1.6 m高的人

B.18 m远的一棵1.7 m高的小树

C.20 m远的1.7 m高的栏杆

D.40 m远的1.8 m的竹竿

三、课后能力通

能力拓展提升

(二)横向拓展

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图甲中箭头表示显微镜视野中微生物游走方向,为了不使该微生物从视野中消失,则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图乙中的_____方向。

(三)纵向提升

1. 人眼能不能看清楚一个物体,物体对我们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______,但由于它离我们眼睛很_____,再加上_____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________了。

2. 如图是反射式望远镜的原理图,请你根据图中提示,简述它的原理。

挑战自我潜能:

1.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天文望远镜,其物镜到目镜间的距离是()

A.物镜与目镜的焦距之和

B.物镜的焦距与目镜的焦距之差

C.任意距离都可以

D.以上都有可能

2. 小明通过平面镜成像发现,物体在平面镜中成正立、等大的虚像,但是当他远离平面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在逐渐变小,两者是否相矛盾,请你帮助他解释一下.

单元综合复习

1.单元知识归纳

2.核心考点剖析

考点一、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考点透析: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会聚和发散都是相对于原光线来说的。常见的考查题型是作图题。

例1 如图所示,画出光线ab和Oc通过透镜前后的完整光路。

解析:由图可知,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则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答案:如图所示:

点拨:平行光线射向凹透镜后,折射光线会变的发散,发散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恰好经过主轴上的一个点,这一个点就是凹透镜虚焦点。

考点二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考点透析: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十分广泛,生活中随处都能够见到的它们的影子,是本章的考查重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记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关键。

例2 透镜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应用广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内

C.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解析:本题考查了透镜的应用。近视眼是晶状体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强,不能成像到视网膜上,纠正时需要用凹透镜对光发散一些,所以近视镜是凹透镜;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可以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能够使物体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该小于一倍焦距。

答案:A

点拨:牢记凸透镜成像特点是解题的关键。我们既要根据凸透镜的成像条件准确联想成像特点,又要根据成像特点联想成像条件。

考点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考点透析: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各类考查的重点,常见的考查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和实验探究题。熟练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是解题的关键,特别要注意调整实像和虚像的大小具体方法。

例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⑴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得到图甲所示的光路图,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⑵利用图乙装置进行以下操作:

①如果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应将光屏向(选填“上”或“下”)调节;

②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③将蜡烛移到距凸透镜5cm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清晰的像,这时应从侧透过凸透镜直接观察(选填“左”或“右”)。

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的性质及成像规律。(1)凸透镜能够把太阳光会聚于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位于凸透镜主光轴上的汇聚点即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2)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首先要把烛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在同一高度。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上调节。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该成像原理。当烛焰距凸透镜5cm时,物距小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由于虚像不能承接在光屏上,所以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清晰的像,这时应从右侧透过凸透镜直接观察。

答案:(1)会聚 10 (2)①上②缩小照相机③右

点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点燃的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没有成像可能有以下可能:一是蜡烛放在了一倍焦距以内;二是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焦点上。

考点四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考点透析:近视眼和远视眼患者都是因为晶状体薄厚发生了改变,物体成的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根据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特点就可以矫正远视眼和近视眼。常见的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和作图题。

例4 近来,小华为了看清书上的字,眼睛与书的距离和视力正常时相比越来越近了,这说明小华已()

A.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B.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C.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D. 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解析:正常情况下,人眼距离书本大约33cm,如果眼睛与书的距离和视力正常时相比

越来越近,说明此人已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来矫正,故选B。

答案:B

点拨:正常情况下人眼不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这是近视眼的特点。

3.因材施练

潜能生练习题

1.如图所示,是几种光学器材的示意图,其中能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

A B C D

2.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

A.仍然平行

B.会聚

C.发散

D.无法确定

3. 光的世界丰富多彩,下列光学器件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中符合成像规律的是( )

A.平面镜成像时,像、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B.投影仪成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

C.放大镜成像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

D.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4.如果一束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过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填“前”或“后”),这就是近视眼。现在的中学生患近视眼的很多,佩戴一副由透镜镜片做的眼镜使其矫正的方法之一。

5. 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当蜡烛距它15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将蜡烛向透镜移近7cm后,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成像。

6.图甲是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摄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相似。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拍摄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所成的像变小,与此对应的像距将变。

7.如图所示是上课经常使用的投影仪,请按要求回答.

(1)平面镜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灯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屏幕上的像比较模糊(与投影片无关),调整方法是:___________。

8.如图所示,某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F,请画出该入射光线.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7cm处时如图乙所示,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尖子生练习题

1.常言道,水火不相容,但用透明冰块磨制成的一个光学器件却可以取火,这个器件相当于()

A.平面镜 B.凸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2.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50cm的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缩小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

A.10cm B.20cm C.30cm D.5cm

3.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前25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那么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以得到的是()

A.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 B.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

C.烛焰倒立缩小的虚像 D.烛焰正立放大的虚像

4. 关于望远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望远镜的物镜可以是透镜,也可以是面镜

B.望远镜的目镜观察的是物体第二次成像

C.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时增大了视角

D.望远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与目镜的放大倍数之和

5.如图所示,用焦距为l0cm的凸透镜,观察一张印有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的图片,此时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A.大于10cm小于20cm B.等于20cm

C.小于10cm D.大予20cm

6.将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之前的是眼,应佩戴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7.小彤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如图所示.为了找到烛焰清晰的像,小彤应将光屏向移动(选填“左”或“右”).小彤将光屏移到某一位置时,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像(选填“实”或“虚”)。小彤将点燃的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移动光屏可以再次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清晰的像,这一实验现象可以说明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8.如图所示,作出光线通过凹透镜的光路(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捷用了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的板上代替蜡烛作光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捷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另一侧,改变凸透 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 时为止(选填“亮点”或“亮环”)

,测得它 与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10cm ,则该透镜的焦距f = 。

(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小捷将光源移至光具座30cm 处后,再移动光屏至 如图所示位置,此时光屏上会出现清晰 的实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 大”);如果她将光源再远离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

移动(选填“左”或“右”), 才能获得最清晰的实像。

(3)如果将光源移至7cm 处,凸透镜此时成的是放大的 (选填“虚像”或“实像”)。

4.中考奥赛通

(1)高频考点透析

一、透镜对光线作用

例1 (2012·泰安中考)如图所示,从光源S 发出的两条光线,其中一条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另一条过凸透镜的焦点,请画出这两条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解析:凸透镜有三条特殊的入射光线:过焦点的、平行于主光轴的、过光心的;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过焦点;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其传播方向不变。 答案:如图所示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例2 (2012·日照中考)如图所示,a 、b 、c 、d 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 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 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 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 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 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D.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 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解析:物体在c 点时,此时的物体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

图11

物体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利用这种情况的凸透镜成像制成的。

答案:B

三、透镜的应用

例3 (2011·成都中考)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21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的虚像

B.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C.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的虚像

D.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析:图中通过放大镜看到花的正立放大的虚像,说明物距在一倍焦距之内,放大镜再靠近物体,物距也在一倍焦距之内,应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AB错;放大镜任何时候都不能成正立缩小虚像,C错;放大镜远离物体,物距在二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实像。

答案:D

四、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

例4 (2012·自贡中考)为了矫正视力,近视眼应配戴透镜的眼镜,远视眼应配戴透镜的眼镜。

解析: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把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了,应配戴凹透镜的眼镜进行矫正;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把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了,应配戴凸透镜的眼镜进行矫正。

答案:凹凸

(2)三年中考真题

1. (2012·淮安中考)一简易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6cm,则该相机中胶片离镜头的距离应为()

A.小于6cm B.大子6cm,小于12cm C.大于12cm,小于24cm D.大于24cm

2. (2012·泰安中考)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面给出的生活中常用物品工作时原理与此现象相同的()

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近视镜

3. (2012·东营中考)昆虫观察盒的盒盖是一个凸透镜(如图所示),盒盖到盒底的距离为

10cm,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像的原理可以方便地观察小昆虫。在一次实验中,小明不小心把盒盖上的凸透镜打碎了。为了修好观察盒,老师分别给他提供了焦距为4cm、8cm、10cm和12cm的凸透镜各一个,他应该选择()

A.焦距为4cm的凸透镜

B.焦距为8cm的凸透镜

C.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

D.焦距为12cm的凸透镜

4. (2012·凉山中考)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cm处时,在透镜另一侧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符合()

A. 10cm<f<20cm B. f>10cm C. f<10cm D. f>20cm

5. (2010·河北中考)下列有关凸透镜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的视力

C.凸透镜所成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

D.凸透镜所成的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6. (2012·广州中考)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装置示意图,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如()图的情景,眼睛可能观察到烛焰经凸透镜折射所成的虚像。

7.(2011·潍坊中考)小丽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他们把蜡烛和凸透镜分别放在如下图所示位置,然后调节光屏至合适的位置,则显示出一个倒立、_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像,像的位置在60cm刻度处的______侧(填“左”或“右”).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______。

8.(2012·成都中考)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使用了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如图所示,当他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调为28 cm时,移动光屏,在屏上可看到清晰的倒立(填“放大”、“缩小”或“等大”)实像。在此基础上,若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放大实像,应将蜡烛向(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同时调节光屏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9.(2012·遵义中考)如图所示,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两条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

10. (2012·威海中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当把点燃的蜡烛放在20cm刻度处时,为了能使像清晰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2)重新调整后,保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到 cm的刻度范围内,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3)当把蜡烛移到35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三种光学仪器正常使用时,与这种成像规律相同的是__________。小明做完实验后,想进一步研究透镜成像的情况.他又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表盘及指针的位置,然后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所示.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应是图中的。

(3)奥赛热身

1.(2012年“志英杯”物理竞赛)将筷子竖直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右边俯视图中的P 点沿水平方向看到的应该是左图中的哪一个()

2.(2011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河南预赛)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及光屏处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可以判断,他所使用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8cm

B.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C.一定大于20cm

D.一定在10cm到16cm之间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

A.是会聚光束

B.是发散光束

C.是平行光束

D.比原来的光束变得会聚些

2.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明把自家的数码相机带到学校,并给同桌小刚拍了张照片,照片洗出来后发现只有小刚一半清晰的像,要想使照片上出现小刚清晰的全身像,应该()

A.照相机远离小刚,镜头向前调节

B.照相机远离小刚,镜头向后调节

C.照相机靠近小刚,镜头向前调节

D.照相机靠近小刚,镜头向后调节

3.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物体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

A.光屏上仍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B.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放大的像

C.光屏上没有像

D.光屏上没有像,需要重新调节光屏的位置光屏上才会出现像

4. 制作近视眼镜时需选用的镜片是()

5.如图所示,有一塑石英正方体,内有一空气层,当一束平行光垂直通过石英正方体时,光在空气层中发生的现象是()

A.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变的发散

B.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变的会聚

C.束在空气层中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变化

D.束在空气层中将发生反射

6. 把高2 cm的发光棒立于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成了4 cm高的像,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A.7.5 cm B.12.5 cm C.4.5 cm D. 10 cm

7. 人脸识别系统已被大型集会广泛使用,如图所示,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可自动将镜头前lm 处人脸拍摄成数码相片,通过信号线传递给计算机识别,摄像机的镜头( )

A.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1m

B.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为0.1m

C.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5m

D.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6m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若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10cm处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将看到()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无像

9.如图所示a、b是同一人的两幅照片,b图中他拿的眼镜()

A.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B.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C.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D.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10.只要距离合适,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人都可以看到,原因是()

A.不断改变相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B.不断改变物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C.不断改变晶状体的凸起程度,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1.夏天的早晨,树叶上常常会有一些露珠。透过这些露珠看到的叶脉会更清楚,这是由于露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使叶脉放大了。这种情形下,叶脉应该位于“凸透镜”的()A.焦距以内 B.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二倍焦距处 D.二倍焦距以外

12.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把物体从2倍焦距外沿主光轴移向焦点的过程中,像及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A.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B.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大 D.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

13.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放大的像,如果在凸透镜上沾一个小黑点,则光屏上( ) A.没有黑点的像B.一片漆黑

C.有一个放大的黑点像 D.有一个缩小的黑点

1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探究后他总结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照像机是利用蜡烛放在a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放大镜是利用蜡烛放在b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幻灯机是利用蜡烛放在d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D.蜡烛放在b点成的像比它放在c点成的像大

15.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同学们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A.60cm

B.40cm

C.20cm

D.10cm

二、填空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16.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照相机、摄像机已经进入了普通家庭,它们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透镜,拍摄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选填“虚”、“实”)像。

17.人眼是世界上最精密的 (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只有成像在视网膜上才会看清物体;小莉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她向黑板靠近几步就看清了,说明她是眼(选填“近视”或“远视”)。如果小莉仍坐在原位,为了使物体的像刚好落在小莉的视网膜上,她应该配戴适当度数的透镜制作的眼镜来矫正视力。

用照相机照相时,为使成的像再小些,可采取的办法是物体与镜头间的距离,同时胶卷与镜头的距离(填“增大”或“减小”)。

19.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图是,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矫正方法的是。

20.如图所说为我国运载火箭上“箭载摄像机”拍得火箭上升

时的一幅图片。摄像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像成在感光元

件上。若拍摄该图片时镜头的焦距为f,为保证成像清晰,镜

头到感光元件的距离v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物体经该镜头

成的像是________的(填“倒立”或“正立”)。

21.有以下器具:①远视镜②潜望镜③幻灯机④穿衣镜⑤放大

镜⑥牙医内窥镜,请将它们分成两类。

一类包括:,其特征是;

二类包括:,其特征是。

22.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实验前应先观察并记下凸透镜的_________。实验时,当固定好凸透镜的位置并调整物距,使它大于透镜的二倍焦距后,要移动_______找像。当发现所成的像比较小时,为了获得较大的像,在不改变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小明利用电脑上的视频摄像头给自己拍数码登记照。试拍后发现左脸白,右脸黑,原来是台灯放在左侧,这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造成的;调整台灯后,小明在距离镜头____________________处;如果觉得像偏小,他应该_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镜头。看着自己的照片,发现面部光线还是不均匀。请你帮他想出一个解决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同步练习(有答案)

第5 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1、(多选)人类借助于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看到了人眼所不及之处,实现了对微观世界和浩瀚宇宙的探索。图中的甲和乙是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的结构示意图,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显微镜的物镜成放大的虚像 B. 望远镜的物镜成缩小的实像 C. 显微镜的目镜成放大的实像 D. 望远镜的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2、如图所示,显微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成像原理与此相同的是( ) A. 照相机的镜头 B. 投影仪的镜头 C. 放大镜 D. 平面镜 3、从显微镜的结构图中的光路图可以看出( )

A. 目镜的焦距比较长,物镜的焦距比较短 B. 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C. 目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长 D. 对目镜和物镜焦距的长度没有明确的要求 4、用显微镜和普通天文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你注意过像的正倒吗?如果还没注意过,请你根据已学过的光学知识判断,关于像的正倒,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 B. 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 C. 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 D. 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 5、如图所示,小明取来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分别用一只手握住其中一个来模仿望远镜,他通过两个透镜看到前面远处木棉树的叶子,调整两个透镜的距离,直到看清楚为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靠近眼睛的透镜是物镜,靠近被观测物的是目镜 B. 用望远镜观察远处木棉树的叶子,物镜得到的是放大的像 C. 两透镜互换后再观察叶子,人看到的像是放大的 D. 目镜能把物镜成的像放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课题显微镜和望远镜授课人 教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培养学生从多途径进行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1.让学生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体验科学的伟大 力量,产生与发达国家进行科技竞争的愿望. 2.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重难点重点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难点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教学准 备 多媒体课件、光具座、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作为眼镜镜片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等.(没 有课件的话需要有眼球模型) 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是怎样的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制 作一台显微镜或望远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简单地了解一下显 微镜和望远镜的基础知识. 活动一:探 究新知 学点1:显微镜 【读一读议一议】读课本《显微镜》部分,并对照显微镜的结 构图(图5-5-1所示)讨论下面问题: 图5-5-1 自主学习,发 挥学生主体 作用.

活动一:探 究新知 问题1:什么叫目镜?什么叫物镜?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分别 是什么透镜? 答: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物镜. 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 问题2: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各起什么作用?显微镜最终成的 是什么性质的像? 答: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投影仪,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被观察的物体经物镜成放大、倒立的实像,被目镜再次放大. 经两次放大后,我们就可以看清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所以物 体经过显微镜最终成的像相对于原物体而言,是倒立、放大的 虚像. 【练一练】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根据时间和器材情况 确定是否进行). 【总结】 显微镜的成像原理:被观察的物体先经物镜成放大的实像(相当 于投影仪的作用),再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相当于放大镜的作 用). 学点2:望远镜 【读一读议一议】阅读课本《望远镜》部分,并对照望远镜的 结构图(图5-5-2所示)讨论下面问题: 问题1:课本中这种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分别是什么透镜? 图5-5-2 答: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物镜. 课本中这种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 问题2:课本中这种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分别起什么作用,通 培养学生自 己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 视角问题是 个难点,为避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五校联片“三自”学习模式物理导学案 课题:§5.5显微镜和望远镜 【学习目标】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况能力。 3.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 自研自探环节 合作探 究环节 展示 提升环节 质疑 提升环节 总结归纳环节 自学指导(内容·学法·时间) 互动策 略、 (内 容·学法·时 间) 展示方 案 (内 容·方式·时 间) 随堂笔记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同步演练) 板块一:视角 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教材P104图5.5-4,在随堂笔记中画 出物体AB在不同位置时视角的大小,理解人看到物体大小与视角的 关系。 板块二:显微镜 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教材P103内容两遍,结合放大镜和投影仪能放大物体,理解显微镜成像原理,并将相关知识整理在随堂笔记中。 板块三:天文爱好者用的望远镜 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课本P103-104内容,结合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特点,理解显微镜成像原理,并将相关知 对子学 习 针对随 堂笔记中的 问题向对子 提出一个问 题: 。进行快 速交流,互 相给出等级 评定。 小组群 学 1.在学 科组长带领 组员明确: ①人看 到物体大小 与视角的关 系 ②显微 镜、望远镜 的原理。 展示准 备: 2.在学 习组长的主 持下,根据 展示 方案: 方案一 预设: 可采 用互动的 方式来展 示人看到 物体大小 与视角的 关系。 方案二 预设: 可利用 两个凸透镜 自制一个显 微镜观察细 小物体进行 展示。 方案三 预设: 可利用 两个凸透镜 自制一个望 远镜观察远 处物体进行 展示。 一:视角 1.一个物体能否看清楚,跟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的大 小有关,视网膜上像的大小决定于视角的大小。被观察物 体的两端到所夹的角叫做视角。画出物体 AB在不同位置时视角的大小 2. 视角的大小与和 有关。 二、显微镜 1.各部分作用: 物镜: 目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原理: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成一个(填放 大或缩小)的(填虚像或实像),道理就像的 镜头成像情况一样;而这个像恰好成在目镜的 以内,将像再一次进行(填放大或缩小),所以目 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经过两次(填 放大或缩小)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细小物 体了。 A B A B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对应用性知识的教学,常见采用“一构造、二原理、三使用方法”的步骤进行直接叙述的方式教学。这种教师告知、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虽然讲解有条理,但学生很难有学习激情,实际收效差。若采用探究性教学,效果会有极大的不同!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程标准》认为:物理教学应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新教材内容的选取加强了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经验和体验,注重以实验为基础,突出科学探究思想,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走进了中学物理教学的课堂。 对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毫无疑问都要由教师实施。把教育理念化解到课堂教学的行为之中,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内容确定的前提下,教学方法是获得优良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若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思想,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既可学到基本知识、研究方法,也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需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以期达到课程标准的目的。采用探究式进行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视角概念,引导设计、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学生既可掌握视角、透镜应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可学习归纳总结形成概念的思想方法、设计实验的思想方法。注重思维方法培养,激发创新思想。 一、由现象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物理概念是对物质特性、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等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概念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它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概念是浓缩的知识点。视角、视角放大率概念的引入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典型。 二、引导思维,设计实验 怎样解决看不清楚的问题?思维从问题开始,探究始于问题,问题是创造的起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亚里士多德讲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引导探究过程中,教师需精心设计问题,步步深入启发,激发学生思维。 三、手脑并用合作实验 实验理论方案设计思想明确后,如何选择仪器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教师提供事前帮助学生采购的中学生实验所用的不同焦距的透镜片一套(价格不贵,可每人一套,也可多人一套),课堂上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动手进行组装。鼓励交流合作,教师给予适当的辅导,确保学生对显微镜、望远镜的功能有感性认识。 四、引导观察,激发自主探究 新课程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这是本次课改的一个突出的亮点。我们期待学生能把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自己探究发现,并且通过交流使认识更深刻,这是我们的理想。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一个培养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比较弱,在没有任何引导、提示的情况下,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教师适度引导,为探究指明方向,是非常必要的。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望远镜、显微镜的实物及图片,能说出其主要结构; 2.经历两个透镜观察物体的探究活动,能说出望远镜、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成像情况;3.通过了解望远镜发展的历程,感受望远镜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4.通过观看显微镜的发展及应用前景,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热爱。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xx 光学显微镜是为了使肉眼看不清楚的标本影像,人们设想经过一种装置,使肉眼能够观察到该标本组织形态和其间的结构。这种设想的装置就被后人创造问世了。当前广泛应用在各种微小物体的观察、测定、分析、分类、鉴定等。在波长范围上也不限於可见光波段(4000~7000)而且(>2000)到红外(1~2u)以及用眼睛观察、显微、摄影和一般辐射检测器放大。 显微镜的分类是根据照明方法,有透射型与反射(落射)型二种。透射型显微镜是应用透射照明通过透明物体的打光方法。反射型显微镜是以物镜上方打光到(落射照明)不透明的物体上。另一种分类方法,系根据观察方法的差异,分为明视野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相位差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干涉相位差显微镜、萤光显微镜等。每种显微镜一般又各有透射型和反射型二种。在这些显微镜中,特别是明视野显微镜是构成所有显微镜中组成最基本的基础。通过这种显微镜观察的物体,穿过透过(吸收)率、反射率,因场所不同而各不相同,这种物体被称为随照明光强度(振幅)变化振幅物体,无色透明物体只有在照明相位改变时,才能被肉眼观察到,由於明视野显微镜不能改变相位,所以对透明不染色标本不能被观察到。 倍率、数值孔径与视场数 显微镜的综合倍率是物镜倍率G1与目镜倍率G2的乘积,G=G1×G2。G1是1~100倍,G2是5~20的范围。 数值孔径(NumericalAperture)N. A.是决定物镜的分辨率、焦深、图像亮度的基本数据,如图所示,当物镜焦点对好后,物镜前透镜最边缘处的倾斜光线与显微镜光轴所交角成α,此即该物镜的半孔径角设标本数据空间的折射率为n,则N. A.=n×sinα。 n通常在空气中为1,在物镜与标本间浸入水、甘油、油脂时,该标本折射率,即随浸液不同而异。这种物镜称为浸液系物镜;如是空气时,称为乾燥系物镜。

第五章第5节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导学案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课前预习通 (二)基础知识达标 一、显微镜 自学教材P103页“显微镜”,回答下列问题: 1.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 2.被观察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的实像,与成像道理相同;目镜的作用是将通过物镜成的像进行二次放大,立放大的虚像,与成像道理相同。 二、望远镜 自学教材P103页“望远镜”,回答下列问题: 3.望远镜主要是由镜和镜组成。 4.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把这个像放大。 5. 被观察的物体的两端到人眼光心所夹的角叫。 三、探索宇宙 自学教材P104页“探索宇宙”,回答下列问题: 6.第一个把望远镜指向天空的物理学家是意大利的。 二、课堂探究通 (一)重难点探究 探究一显微镜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要将被观察的物体放在载物台上,被观察物体分别通过目镜和目镜后就得到了放大的像。你能说出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吗? 实验结论:被观察物体经过物镜后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像落在目镜的焦点以内,又经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显微镜的作用是把微小物体放大。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的倍数。显微镜观察到的像与物体相比:倒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体左右、上下颠倒。因此,为了使被观察物体的像在视野中央,移动物体时,像移动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相反。为了使显微镜观察到物体的像的视野更亮,载物台的下方装有反光镜,它的一面是平面镜,一面是凹面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1.显微镜 (1)结构:目镜、物镜、反光镜、载物。 (2)原理:被观察物体经过物镜后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像落在目镜的焦点以内,

望远镜和显微镜导学案

望远镜和显微镜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课题:显微镜和望远镜课型:_____新授___课时:__1个课时______ 授课人:______授课时间: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学习目标: .通过活动,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通过两个透镜的组合,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探索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观察试实验。 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展历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重点: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难点:通过两个透镜组合得出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情况以及原理。显微镜、望远镜的结构是如何满足组合出的两个透镜成像原理的。看清物体与视角的关系。 三、学习过程:

显微镜 请阅读课本p103图5.5-1显微镜的结构回答问题 .显微镜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都相当于镜,靠近眼睛的叫,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 .来自被观察的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的像,原理同一 样。目镜的作用相当于,能把像再放大一次,经过两次放大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 看不到的物体了。 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使用的都是镜,镜的焦距较大。当被观察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时,物体通过物镜成一个的像,然后这个像位于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物体通过目镜成一个,这样我们就能看清楚很微小的物体。 望远镜 请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望远镜有两组组成。靠近眼睛的叫,靠近物体的叫。 .物镜成像,目镜成像。 .我们要看清物体还与什么有关?阅读课本p104页图5.5-4回答。 通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 以凹透镜为目镜,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为物镜,调节二者间的距离,观察远处的物体,你看到的像是

初中物理《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 ·过程和方法 通过自制望远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重点 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结构及原理。 ·难点 视角的理解。 ●○教学准备 师:显微镜(每5人一小组)、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 生:预习。 ●○教学步骤 一、提问,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引入新课

二、显微镜 三、望远镜

四、交流、练习、小结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设计 1.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的物体经过________次放大,第一次放大与________原理相同,说明了被观察物体应放在物镜的________之间,成________像;第二次放大与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

2.使用望远镜时,物镜的作用与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目镜的作用和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 ●○能力提高设计 自制望远镜,通过望远镜观察不同远近的物体,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参考答案 1.两、投影仪、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放大倒立、放大镜、放大正立 2.照像机、缩小倒立、放大镜、放大正立 ●○小资料 1609年,在荷兰的密特西波奇城里,有一家眼镜店。有一天,眼镜店老板汉斯的孩子,悄悄地拿了几块镜片,有老花的,也有近视的,和邻居的几个孩子玩儿。 他们本来是想模仿大人,把镜片架在自己的眼睛上,可是他们的眼睛既不近视,又不老花,这些镜片对他们当然都不合适。只有把它们靠在离眼睛比较远的地方,才能看清楚镜片后面的东西。 有一个淘气的孩子忽然想到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游戏。他一只手拿着近视镜片,一只手拿着老花镜片,把它们一前一后地举在眼前,他透过两块镜片向远处一望,不由得又惊又喜地喊了起来:“嗨!真奇怪,礼拜堂的尖塔,突然变得这样近啦!”他的发现使得小朋友们异常兴奋。大家又喊又叫,惊动了眼镜店的老板汉斯。汉斯起来一看,真了不起!孩子们在游戏中竟发现了一种可以望远的透镜。 当时,荷兰正在跟西班牙打仗。汉斯做了一架望远镜献给了荷兰皇帝,可以用它来侦察敌情,皇帝很高兴,赏了汉斯很大一笔钱。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

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 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挂图、火柴盒、无色透明塑料膜、水、烧杯、滴管、装片(植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白纸上画一个小箭头,用两个火柴盒压住,在它上面放一块无色透明的塑料膜,用滴管从烧杯中吸上一些水,小心地把一个小水滴滴在塑料膜上,观察到什么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们调整水滴跟桌面的距离,或滴管改变水滴的直径] [生甲]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箭头. [生乙]观察到一个倒立、放大的箭头. [生丙]从实验中可得出小水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丁]改变水滴跟桌面的距离可得到正立放大的箭头和倒立放大的箭头.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说明大家观察很认真,那么如何能放大的更大? 学生们再一次调整或借用其他仪器尝试. [生甲]从水滴看到一个和原来方向相反放大的箭头.再用一只放大镜来观察水滴.当放大镜移到一定位置,看到一个清晰的和原来方向相反的被放得很大的箭头. [学生们对这个结果很迷惘] [师]看投影,在胶片上我画了个很小很小的三角形,经过投影仪,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像,现在通过放大镜,再看看. [生甲]看到比原来三角形大好几倍的三角形. [学生们走出困惑,情绪高涨] [师]人眼观察物体的细微结构时,分辨本领是有限的.把物体移近些,可以看得清楚些,借用放大镜可以看得更清楚些,但对于太细微的结构,如生物的细胞,移得再近,用放大镜也是看不清楚的.我们从实验中可看出用两个凸透镜可以放得更大.利用这个原理就制成了显微镜,想了解它吗?想了解什么? 二、新课教学 [生甲]显微镜的构造? [生乙]显微镜的原理是什么? [生丙]如何使用显微镜?

【初中教育】最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同步训练(解析版)word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教育】最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同步训练(解析版)word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显微镜和望远镜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共13题;共26分) 1、第一位把望远镜用于科学研究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 A、牛顿 B、伽利略 C、富兰克林 D、开普勒 2、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于观测天体的是() A、光学望远镜 B、放大镜 C、X射线望远镜 D、射电望远镜 3、在生物实验课上,小明想详细地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结构,请你为他选择一种合适的观察仪器() A、平面镜 B、放大镜 C、望远镜 D、显微镜 4、显微镜和望远镜都装有一组目镜,目镜的作用相当于() A、投影仪的镜头 B、一个放大镜 C、照相机镜头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上生物实验课时,小刚发现他所用的显微镜是目镜、物镜上分别标有5倍和10倍字样,则他所用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 A、5倍 B、10倍 C、15倍 D、50倍 6、使用望远镜时() A、物镜成实像,目镜成虚像 B、由于没有光屏,物镜、目镜都成虚像 C、物镜成虚像,目镜成虚像 D、由于物距远大于焦距,物镜、目镜都成实像 7、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在视野右下方,要想将物像置于视野正中央,应将装片移向() A、右上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左下方

8、远处的物体在望远镜中成的像为什么在其焦点附近?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因为物镜的焦距太大 B、因为物镜的焦距太小 C、物体离物镜 太远D、物体离物镜太近 9、小明取来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分别用一只手握住其中一个来模 仿望远镜,它通过两个透镜看到前面远处木棉树的叶子,如图所示, 调整两个透镜的距离,直到看的清楚为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靠近眼镜的透镜是物镜,靠近被观测物的是目镜B、用望远镜观察远处木棉树的叶子,物镜得到的是放大的像C、两透镜互换后再观察 叶子,人看到的像都是放大的D、目镜能把物镜成的像放大 10、关于望远镜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望远镜的物镜成缩小的实像 B、所有的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 C、望远镜的物镜直径越大,越容易观察到较暗的物体 D、天文 爱好者用的望远镜,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11、望远镜是用两组凸透镜组成的,下面关于望远镜的说法中正确的 是() A、目镜、物镜直径相同 B、目镜、物镜焦距相同 C、通过目镜看到天 体的像比实际的天体大D、物镜直径比目镜直径大,目的是为了会聚 更多的光 12、如图所示是一种天文望远镜的光路图,分析图光路图可知它的物 镜是() A、平面镜 B、凹透镜 C、凹面镜 D、凸透镜 13、显微镜能对微小的物体进行高倍数放大,它利用两个焦距不同的 凸透镜分别做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所成的像是()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课前复习】 前面我们学了透镜的成像规律.回忆一下做下面的几道题. 1.投影仪是根据透镜成放大实像原理制成,当物体离凸透镜__________时成放大实像.2.当物体离凸透镜__________时,成放大的虚像,此时用做放大镜. 3.当物体离凸透镜_______________时,成缩小的实像,此时用途如照相机. 4.某凸透镜焦距10 cm,若用来观察昆虫的绒毛,应将昆虫放置在__________,用做投影仪的镜头应放置在__________,用做照相机的镜头应放置于__________.会做上述题目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答案: 1.f<物距<2f 2.物距<f 3.物距>2f 4.小于10 cm,10 cm与20 cm之间,大于20 cm处 好了,下面预读本节课文,试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显微镜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靠近眼睛的叫__________,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__________. 2.显微镜的目镜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物镜作用相当于__________的镜头.3.望远镜的物镜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的镜头,目镜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 4.1609年,第一位把望远镜指向天空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他还第一个观察到了木星的、和月球上的环形山。以确凿的正确支持了哥白尼的“”。目前,人类观测到最远的天体距离我们约130亿。 5.宇宙是由上千亿个星系组成,太阳周围有水星、金星、、火星、、土星、天王星、等行星绕它运转,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的是。 【学习目标】 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能说出它们的结构有何共同之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课题显微镜和望远镜课型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 2.了解望远镜在人类探索宇宙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 重点 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 构和成像原理. 教具 准备 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挂图、 火柴盒、无色透明塑料膜、水、烧杯、 滴管、装片(植物)、多媒体课件. 教学 难点 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教学 课时 1课时 课 前 预 习 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相似: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一组的作用都相 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 2.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投影仪的镜头,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 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通过显微镜我们看到的是一 个倒立的被放大的虚像. 3.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的镜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望远镜的 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物体的两端到人眼处所夹的角叫视角,物体越大,物体与人眼的距离越 小,其视角就越大. 5.我们的宇宙有上千亿个星系,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员,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 的第三条轨道上. 巩固 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 导入 在凸透镜的应用中,有两种仪器不容忽视:一种是带来生物学革命的显微镜,一种是带来天文学革命的望远镜.因为有了显微镜,人们才得以观察到肉眼根本无法 看到的极其细小的生物体结构及微生物;因为有了望远镜,人们才得以看到距我们 较远的天体的运行情况及发现新的天体.为什么显微镜和望远镜具有如此神奇的功 能呢?学完这课,你就会明白了. 备课笔记

望远镜与显微镜 教案教学设计

望远镜与显微镜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该章所有教学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因此望远镜与显微镜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的拓展,是利用两个透镜的组合看物体。学习本节知识对学生加深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开阔眼界,感受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都有益。同时对创造学中的“组合法”有一个浅显认识,以提高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本节须突出实践性动手探究活动和“模型”制作来完成学习目标,通过利用自制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来总结出望远镜与显微镜的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透镜对光的作用及凸透镜成像规律,有了一定理解本节内容基础。但由于学校教学器具的缺乏,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未能完成必要的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理解成像规律不深。而本节的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又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些困难,对二次成像不是认识能理解好的。为了克服本节学习障碍,能达到基本认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及成像原理的目的,通过利用自制的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组装与探究来总结出望远镜与显微镜的原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 过程和方法:通过自制的望远镜与显微镜来探究望远镜与显微镜的原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四、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并了解望远镜与显微镜的原理。 难点:探究望远镜与显微镜的原理。 五、教学资源:希沃电子白板 手机 学生自制望远镜与显微镜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之前呢先给大家将两个小故事,你们想听故事吗? 生:…… 师:小故事1:17世纪初的一天,荷兰小镇的一家眼镜店的主人利伯希,为检查磨制出来的透镜质量,把两个透镜排成一条线,通过透镜看过去,发现远处的教堂塔尖好像变大拉近了,于是在无意中发现了望远镜的秘密.

初二物理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含解析)

2019初二物理-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含解析) 一、单选题 1.用显微镜和普通天文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你注意过像的正倒吗?如果还没注意过,请你根据已学过的光学知识判断,关于像的正倒,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 B.用显微镜现察时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 C.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 D.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 2.在我县举办的青少年科技节上,某中学天文爱好兴趣小组自制一台天文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物镜和显微镜的物镜作用相同 B.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物体放大 C.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 D.它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为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为物镜 3.对于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来说,物镜和目镜所成的像分别是() A.放大的实像,放大的虚像 B.缩小的实像,缩

小的虚像 C.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 D.放大的实像,放大的虚像 4.有一种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其中物镜和目镜的作用分别是() (1)成倒立、缩小、实像;(2)成倒立、等大、实像;(3)成倒立、放大、实像;(4)成正立、放大、虚像. A.(1)(3) B.(2)(3) C.(1) (4) D.(4)(2) 5.下列关于显微镜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通过目镜看到的是正立的实像 B.通过目镜看到的是倒立的实像 C.将被观察物体向左移,通过目镜看到的像则向右移 D.反光镜的作用是为了成正立的虚像 6.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由物镜和目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的目镜的成像原理及其作用类似于() A.一个放大镜 B.投影仪镜头 C.照相机镜头 D.一个平面镜 7.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蛔虫卯时发现视野中有一小污点,为了判断此污点究竟位于玻片上还是位于显微镜的镜头上,该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①移动玻片,结果视野中污点不移动;①移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结果视野中原先的污点仍然存在.由此可以推测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 2.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 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挂图、火柴盒、无色透明塑料膜、水、烧杯、滴管、装片(植物)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放大镜可以使我们看到较小的物体,但是太小的物体像细胞,用放大镜却不能看到。为了能看到细小的物体,人们制成了显微镜。为了看清远处的物体,人们又制成了望远镜。 你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是利用什么原理,如何制作出来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 二、授新: 1.视角: 故事:小鸡和妈妈在草地上捉虫,突然天空盘旋着一只老鹰,妈妈赶紧拉着小鸡躲在树底下,小鸡很奇怪,问“妈妈,你怕什么?”妈妈指着天空说:“老鹰!”小鸡抬头一看,心想:“妈妈真胆小,这只小鸟还没我大呢,我就不怕它。”它趁妈妈不注意,跑了出来。老鹰发现了它,箭一般冲了下来。小鸡一看,唉呀!老鹰变得越来越大,吓得它撒腿就跑。 提问:老鹰真的会变大吗? 肯定不会的。 提问:那是什么原因呢? 提问:视角是什么? 视角是物体的头尾与眼睛的光心所成的角,视角越大,看物体越清楚。 提问:视角与什么有关? 与物体的大小和物体的距离有关。同样大小,离眼睛距离越近,视角越大,看物体就越清楚。 提问:要看清物体,可以怎么做? 可以用仪器将物体放大,还可以拉近眼睛与物体的距离。 有些面积较小的店铺,在一面墙上镶上大的平面镜,就会在视觉上产生经营面积增加的效果,显得十分气派。为什么扩大视觉空间要用大平面镜?或者说,大平面镜和小平面镜,对观察镜中的像有什么不同?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来讲,大平面镜和小平面镜都一样,没有差别。但是,从观察镜中的像来讲,大、小平面镜却不一样,对于大平面镜,则观察景物的范围大、在固定点看景物的视野宽、景物的立体感强等三大优点。这也用到视角的知识。

§3.5显微镜和望远镜导学案

§3.5显微镜和望远镜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备课组 2011年11月10日星期四 【学习目标】 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简单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重点难点】 重点: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难点:显微镜、望远镜工作原理;看清物体与视角的关系。 【复习回顾】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 1.当u>2f 时,成 、 的 像。这是 工作原理; 2.当2f.>u>f 时,成 、 的 像。这是 工作原理。 3.当u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和望远镜 【学习目标】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重点难点】 重点: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凸透镜组合得出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显微镜、望远镜的结构是如何满足组合出的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看清物体与视角的关系。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 知识点一:显微镜 1.主要构造为两组,靠近眼睛的叫,焦距较长;靠近物体的叫,焦距较短。 2.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物镜对物体所成的像是一个像,道理就像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再次对这个像成像。 (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放大倍数乘以目镜放大倍数。 知识点一:望远镜 4.显微镜主要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焦距,目镜焦距,和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相反。 5. 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成像,目镜相当于,成像。 知识点三:视角 6.观察物体时,从物体两端向眼的光心所引的两条线所夹的角,这就是,越大,看到的物体就越清晰、越大。 7.视角的大小不仅和有关,还和有关。 二、深入学习 1.下列光学知识的应用中,有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同,这个应用是() A.天文爱好者用望远镜观察天体 B.演员对着镜子练习舞蹈动作 、 C.医生用凹透镜来矫正近视患者视力 D.摄影师用照相机拍摄照片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显微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目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显微镜和各种形式的望远镜,目镜都成虚像 C.显微镜中反光镜的作用是将光反射到载物台上 D.用显微镜时,当室内光线较暗时,要用反光镜的凹面 E.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之和 F.望远镜的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G.所有的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制成的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设计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望远镜和显微镜是透镜的重要应用,不需要学生对他们的原理了解很深入,重点在于能够动手制作望远镜和凸透镜,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前调查。 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望远镜、显微镜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2)课堂猜想,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如何制作望远镜、显微镜。而且还有多种途径,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 1.知道望远镜,显微镜的有关常识。 2.会利用透镜自制望远镜,显微镜。 3.对透镜的应用产生强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操作愿望,体会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教具、学具、实验器材] 1.学生用器材:(每桌一套)凹透镜一只,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透明的塑料架一个, 2.教师演示用:望远镜,显微镜(实物)。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透镜自制望远镜,显微镜。 [课前研究课题] 1.调查望远镜、显微镜的发展史。 2.调查望远镜、显微镜的应用。 [教学过程] 共同探索过程教师导航学生活动说明 一、投石问路 师问:我们前面学习透镜有那些作用呢? 生答: (1)可以用凸透镜制作照相机,它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制成的。(2) 用凸透镜可以将物体放大。(3)用凹透镜来矫正人的视力。(为本节课作铺垫。) 师说:神话故事《葫芦娃》中有一位葫芦娃有特殊的本领,他有千里眼,能够看到很远以外的东西.设问:大家想不想拥有和他有一样的本领呢? 生答:想! 师:我们只需要借用一特殊的工具就可以实现大家的愿望,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望远镜!(板书)-----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望远镜(telescope)引出与望远镜相关的物理名称 这是大家平时见到的双筒望远镜(展示实物)。我们注意观察它有几个透镜构成的?什么样的透镜呢?(展示望远镜的框架图)这两个透镜有特定的名称,靠近眼睛的透镜,我们叫它目镜;另一个叫物镜,因为靠近被观察物体。 生:有两个,都是凸透镜。 实物给学生一个立体的印象,再用课件展示双筒望远镜的框架图(突出透镜,忽略其他的器件,避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填空题 1.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它把来自物体的光__________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_________. 2.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变得比较_________,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_________在视网膜上,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得比较_________,对光的偏折能力变_________,近处物体射来的光_________在视网膜上,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3.产生近视的原因是晶状体变_________,折光能力_________,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_________,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_________,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 4.产生远视的原因是晶状体变_________,折光能力_________,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_________,因此来自近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_________,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 5.近视眼镜镜片是一个_________透镜,某同学所戴的近视眼镜镜片的焦距是0.5 m,该同学的眼镜度数是__________________;远视眼镜镜片是一个_________透镜,某人所戴的远视眼镜镜片的焦距是0.5 m,该人的眼镜度数是__________________. 6.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__________,靠近眼睛的是_________,靠近被观察物体的是_________,物体经_________成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像再经_________放大,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7.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与物体对我们的眼睛所成的“视角”大小有关,物体离我们越近,“视角”越_________,看物体越清楚. 8.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__________附近成实象,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用来把这个像__________.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口径做得较大,是为了__________. 9.在合适的照明情况下,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_________cm;晶状体变得最扁时,能够看到的最远点在_________;晶状体变得最凸时,能看清得最近点大约在离眼睛_________cm处. 二、选择题 10.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来自物体的光可以会聚在视网膜上 B.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厚,来自物体的光可以会聚在视网膜上 C.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来自物体的光可以会聚在视网膜上 D.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薄,来自物体的光可以会聚在视网膜上 11.关于近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变薄,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 B.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变厚,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

5.5显微镜和望远镜--导学案

第一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导学案 设计:胡** 班级:姓名:组名:第大组第号 温馨提示:请拿出你的导学案,课本,双色笔,还有你的激情、目标,走入今天的课堂。认真仔细的祥读课本,用你的双色笔勾、画、圈、点出本节的重点、难点、以及你不懂得地方,老师相信你,你是最优秀的,你一定能做的更好! 【学习目标】1、明确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2、学会应用已知的物理规律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明确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1、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2、搞清物体与视角的关系。 【设问导读】 自学指导(一)显微镜(2分钟完成)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103页“显微镜”部分的内容并仔细观察“图5.5-1显微镜的结构”,用双色笔勾画圈点出主要知识点,并独立完成自学达标(一)。 自学达标(一) 1.显微镜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都相当于一个镜,靠近眼睛的叫,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镜的焦距较大。 2.当被观察的微小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来自被观察的微小物体的光经过显微镜物镜后成一个立、的、像,就像投影仪的镜头一样,然后这个像位于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使这个像通过目镜后成一个立、的像,把像又放大一次,经过两次放大,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直接看不到的微小物体了。 【探究学习一】 试一试:以4人为一组,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为目镜,以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为物镜,调节两者间的距离观察课本上的字,看有什么发现。 记录:我们组看到的现象是:。 自学指导(二)望远镜(2分钟完成)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103页—104页“望远镜”部分前两段的内容并仔细观察“图5.5-3,用双色笔勾画圈点出主要知识点,并独立完成自学达标(二)。 自学达标(二) 1、一般的折射式天文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使用的都是镜,镜的焦距较大。当被观察物体在物镜两倍焦距以外时,物体成一个的像(填“放大”或“缩小”,“实”或“虚”),然后这个像再经过目镜成一个的像(填“放大”或“缩小”,“实”或“虚”),观察者就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了。 【探究学习二】 试一试:以4人为一组,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以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为目镜,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为物镜,调节二者的距离,观察远处的物体,看有什么发现。 思考:我们组看到的现象是:,为什么?。【合作学习】 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认真阅读课本第104-第105页剩余内容,并仔细观察“图5.5-4,用双色笔勾画圈点出主要知识点,并以4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影响视角的因素是什么? 2、讨论:望远镜的发展对人类探索神秘宇宙的意义? 【当堂训练】: 1、显微镜目镜的成像情况与相同,物镜的成像情况与相同。(选填“投影仪”或“放大镜”) 2、第一个把望远镜指向太空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他第一个观察到了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和月球的。 3、在太阳的第三条轨迹上的行星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