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0-23课同步学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选修课程纲要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程纲要散文欣赏》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其课程内容包括: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赏析指导赏析示例长恨歌(2课时)自主赏析(3课时)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指导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2课时)自主赏析(3课时)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姆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菩萨蛮(其二)/韦庄推荐作品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旅夜抒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赏析示例将进酒/李白(1课时)自主赏析(3课时)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国殇/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菩萨蛮/温庭筠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2课时)自主赏析庖丁解牛/《庄子》(2课时)项羽之死/司马迁(3课时)阿房宫赋/杜牧(2课时)推荐作品西门豹治邺/褚少孙大铁椎传/魏禧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赏析指导赏析示例六国论/苏洵(3课时)自主赏析伶官传序/欧阳修( 2课时)祭十二郎文/韩愈(3课时)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苏轼(2课时)推荐作品狱中杂记/方苞陶庵梦忆序/张岱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赏析指导赏析示例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2课时)自主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2课时)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1课时)项脊轩志/归有光( 2课时)推荐作品游沙湖/苏轼苦斋记/刘基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预习学案: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疏通文章大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与文句翻译,训练培养推断词义及翻译的能力。
文言实词:名、病、类、业、孳、致、性、本、筑、拳、苟、验、长、怜、卒、勖、字、遂、烦、蕃、暇文言虚词:虽、因、且、焉、尔文言句式:宾语前置2。
认识传主形象,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了解“顺民之性以养民”、“养民”治国的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训练培养分析理解、鉴赏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总结归纳,掌握文言重点字词句。
2、诵读感知,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点拔,理解本文写作目的、现实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的“养人术”,了解“顺民之性以养民”、“养民”治国的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种树郭橐驼传(一)预习任务一、了解相关资料(一)作家与作品柳宗元(773-819年),“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
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刺史。
一生创作600多篇作品,有诗有文,如《黔之驴》《小石潭记》《愚溪诗序》《捕蛇者说》《江雪》《渔翁》等,著有《柳河东集》。
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
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
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
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
(二)体裁及背景“传”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史迹的作品,也称“传记”。
一般是由别人记述或自述生平的。
大致可分为两类:(1)文学性传记。
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形象化的艺术手法,而个、非抽象概念的叙述,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刻画出生动的个性鲜明的形象,从而如实的再现人物的经历。
2020-2021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23课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23课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含解析第23课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可能,每一个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显得很平凡,但是,只要我们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用最短暂的生命创造一个最精彩的瞬间,便可以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今天,我们要学的两篇文章《方山子传》和《大铁椎传》,便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这一点.1.作家作品苏轼简历及代表作见第二单元《新城道中(其一)》。
魏禧(1624—1681),清代散文家。
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江西宁都县人。
明亡后隐居宁都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称他为“勺庭先生”。
后出游江南,入浙中,以文会友,并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
康熙间,举博学鸿词,不应,逝于扬州。
2.背景解读方山子,即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方山子的身上有某些令苏轼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钱财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为,对苏轼的触动很深。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大铁椎传》:本文有删节。
原文后面还有一段评论:“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作者是明末遗民,具有民族气节.原来他意图反清复明,由大铁椎联想到秦始皇博浪沙遭刺客椎击的故事,把希望寄托在这样的英雄人物身上,以期有朝一日真正发挥他的作用。
因此,本文有所寄托,是很显然的。
方山子传1.通假字(1)前十有.九年(通“又")(2)犹见.于眉间(通“现",显现)(3)往往阳.狂垢污(通“佯”,假装)2.一词多义(1)而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表并列关系)提刀而.立(表修饰关系)使骑逐而.射之(表顺接关系)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表转折关系)(2)之而岂山中之.人哉(结构助词,的)余既耸然异之.(代词,他)是二者,余未信之.(指示代词,它们)3.古今异义(1)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古义:老样式,遗制.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
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
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
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第1长恨歌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及其诗。
2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
3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交融的表达技巧。
【诗海拾贝】马嵬坡(唐)郑畋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赏析马嵬坡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县西。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6)六月,安禄叛军攻破潼关,危及长安,玄宗仓皇出逃。
路经马嵬坡时,迫于护驾官兵的怨愤,只得缢死贵妃杨玉环。
郑诗开头两句采取自对手法写成。
上句以“玄宗回马”与“杨妃(缢)死”自对,下句以“云雨难忘”与“日月(光)新”自对,而彼此又形成鲜明的对照。
安史之乱平定、两京收复后,成了太上皇的唐玄宗从蜀地返回长安,然而相携逃命的杨贵妃却被缢死了。
正是杨贵妃之“死”,方才换得了玄宗之“回”。
尽管时隔已久且又收复了失土,光复了河,但对死去的杨贵妃,玄宗怎么也不能忘怀。
可见缢死杨贵妃原非玄宗本愿,只不过是在关涉自家性命时不得不“舍卒保车”。
后两句又用映衬的手法,先肯定“终是圣明天子事”,玄宗处死杨贵妃终究属于“圣明”的举动;接着却以“景阳宫井又何人”相反衬:这只不过比那与宠妃张丽华躲到景阳宫井内的陈后主要显得“圣明”罢了。
可见,这里表面是说玄宗圣明,实际上是对玄宗的极深嘲讽。
【本卡片】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他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显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
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二、背景简介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7年),时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尉。
是年十月,白居易、陈鸿、王质夫三人到仙游寺游玩。
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有感叹。
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了这首长诗,请陈鸿写了一篇传记,长诗和传记相辅相成,流传后世。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目录第1单元第1课《长恨歌》第1单元第2课《湘夫人》第1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第1单元第4课《蜀相》第1单元第5课《书愤》第2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第2单元第2课《夜归鹿门歌》第2单元第3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第2单元第4课《登岳阳楼》第2单元第5课《菩萨蛮》第3单元第1课《将进酒》第3单元第2课《阁夜》第3单元第3课《李凭箜篌引》第3单元第4课《虞美人》第3单元第5课《苏幕遮》第4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第4单元第2课《庖丁解牛》第4单元第3课《项羽之死》第4单元第4课《阿房宫赋》第5单元第1课《六国论》第5单元第2课《伶官传序》第5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第5单元第4课《文与可画??谷偃竹记》第6单元第1课《种树郭橐驼传》第6单元第2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6单元第3课《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第6单元第4课《项脊轩志》长恨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2、诵读全文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教学难点: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
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
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
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
”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
”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
”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doc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案例南漳高级中学徐红菊2013/11/6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旨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诗词与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教案的总体设计上坚持在课堂上实践“自问自探这种教学模式”,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及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篇散文小品,是“序”的体裁。
文字表现形式为文言文。
学生要必修二的教材曾接触过一篇“序”(《兰亭集序》),所以对于文体有一定的了解,而作者李白,也是耳熟能闻。
因此,重点应放在文言字、词、句的学习与整理上,放在对文本内容记叙的情境的描绘与欣赏上,放在对李白洋溢在文中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的人生观与精神气质的赏析上。
学生情况分析:高二的学生,对于文言文这一版块的内容,通过一年的系统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区域与学生本人知识能力的限制,依需老师的引导与校正,才能较好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3、比较阅读《兰亭集序》,理解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与精神气质的异同,体会李白的性格与才气。
教学重点: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解题1.导入师:李白在《将进酒》中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饮宴赋诗,自古以来是文人们的一大乐事,何况是在月光也能醉人的“春夜”,何况又是在桃花盛开的园子里,更何况是与自已聪敏多才的“从弟”,这是一场怎样的视觉与精神的盛宴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2.解题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位堂弟)、事件(聚宴)。
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某个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园宴游,并为之作序。
二.细读:整理文言字词句并翻译全文通假字“序”同“叙”重点字词逆良坐花醉月古今异义大块文章词类活用歌惭幽咏诗特殊句式 1.会于桃花之芳园 2.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3.罚依金谷酒数4.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三.品读:理解本散文的内容,感受唐代文人的生活情趣1.结构这篇小序只一百二十多字,却全面记叙了游赏的缘由、游赏过程、自然的景物、同游人的情况的思想情绪。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 推荐作品同步学案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推荐作品同步学案一、名句积累“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白居易《醉歌》中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苏轼却高歌“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反其意而用之,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二、中心主旨苏轼结识了一位医术高明、聪明绝顶的聋大夫。
他们通过以手代口、以眼当耳的特殊交流方式,形成了真正无声的默契。
本文明快地记叙了他们日常交往的特点,以及同游清泉寺的经历,情趣盎然,表现了一种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
三、写作特色从艺术上看,作者以极其朴素、自然、清淡的语言写出了非常丰富复杂的感情,并且有层次地表现了感情的发展变化——由寓慨于谐,发展到开朗、积极、乐观,由萧疏简淡的叙述到朗声高唱,思想感情的抒发越来越浓烈,读时令人情不自禁地也要伴随作者歌唱起来。
文章的另一特点是用笔经济,全文只有一百七十二字。
写游览所见景物,只简略点出逸少洗笔泉、兰溪水西流。
而对兰溪景物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则留到歌词中表现。
歌词把静谧幽雅的景色、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精警深刻的人生哲理,浑然无痕地融合起来。
在短小的篇幅中,有人物,有事件,有自然景色,有诗情哲理,这一切又似乎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充分体现了苏轼随笔小品文的艺术特色。
第三个特点是作者善于用深邃的眼光观察自然景物,并赋予丰富的想像,把思想性和哲理性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种高度的艺术技巧,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四、文白对照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沙湖,又叫螺师店。
我在那里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了几亩田,因为去观察田地,得了病。
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医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高二语文 第二单元 推荐作品同步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推荐作品一、名句积累“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意思是:自己与人相处,不狂妄,不拘行迹,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了。
这两句诗使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淡泊的心志。
二、中心主旨这首七律,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形象鲜明,意味长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三、写作特色1.意境淡雅超逸。
全诗将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幽雅清淡的隐士生活相结合,抒写出一种为我相惬,悠然于山林的超逸情趣,表现了诗人对烦扰世俗的厌恶及对田园风光的陶然自适。
2.寓禅理于写景叙事之中。
诗人常在山中静观朝槿,领悟人生无常、奉佛有乐;又在松下采摘露葵,以供清斋素食,以实践清心寡欲的佛教教义。
3.使用典故。
尾联连用了杨朱和《列子》中的故事这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淡泊的心志。
四、文白对照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升;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日浓阴,传来黄鹂婉转啼声。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村夫野老,已经与我没有隔阂;海鸥疑心,为何不信飞舞不停。
旅夜书怀一、名句积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意思是说:我的名气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赫呢?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
这两句话都是反说。
说是理应,其实是不理应,这正显出作者的悲愤心情。
表达了作者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二、中心主旨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
通过旅夜所见星垂、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首联写近景,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迹漂泊的孤清处境。
颔联写远景,为历来传诵的名句,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反衬诗人的孤独。
颈联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
尾联触景而情发,使用形象的比喻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
10-11学年高二语文 第20-23课同步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1.通假字。
(1)暴.霜露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与秦相较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暴秦之欲无厌.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曝”暴露(2)“毋”不要(3)“倘”倘若,如果(4)“餍”满足2.古今异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高中语文菩萨蛮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菩萨蛮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重点难点】1、通过对词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词中江南的意境之美2、缘景明情,通过词人笔下对江南的描述,理解词人置身江南美景之中获得的暂时的精神解脱对和客游他乡的无奈之情。
【学习内容】整体把握诗歌,研习第一部分。
一、预习任务1.基础知识:详见《同步训练》P40“基础自查”2.作者相关:(1).作者简介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
此前曾漫游各地。
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
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
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
终于蜀。
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
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2).关于花间词派和婉约派的区别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
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
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秾艳为主,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香软浮艳,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
3.有关背景:(参照课下注释①)《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在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
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4.课前思考:1、请从词作第一、二句中挑选一个合适的短语概括韦庄《菩萨蛮》所写的内容。
答:2、江南具体好在哪里?(请用词作中原有的句子回答)答:3思考:“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20课 六国论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关系角度欣赏古代散文,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文气、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散文与诗歌相比,篇幅相对较长,形式上约束较少,其外在表现或整或散,或缓或急,而以“散”为多数散文的基本特征。
“散”,不是散漫杂乱,既无章法,又无生气和血脉,而是在多姿多彩的表现中,有充沛的思想情感贯注其中。
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不见经营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与情感逻辑,值得欣赏玩味。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
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
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
文气贯注,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
选择优秀的古代散文,多多诵读,细心体会,自然会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和气脉的流动。
而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脉络,有以下途径:一是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从而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
二是结合诵读,进行体会探求,“因声求气”“由气而通其意,以及其辞与法”(张裕钊《与吴至甫书》)。
古人在创作和欣赏时,常常讲文气,以文气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程。
作者的神气通过音节字句来表现,读者则由音节字句寻求神气。
用不同的方式和速度反复诵读,会有不同的收获。
快读,把一篇文章一口气读完,感受来得迅速集中,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规模体势可以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则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
这样阅读比专靠分析研究,在感受上跟作品会契合得更深一些。
第20课 六国论导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3.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高二语文 第四单元 推荐作品同步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二语文第四单元推荐作品同步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西门豹治邺,一、名句积累,“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写出了西门豹高瞻远瞩的见识以及敢作敢为的胆识。
,二、中心主旨,这篇历史散文,通过写西门豹治邺中革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和凿渠引水灌溉农田的两大实绩,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老谋深算、料事如神、玩强敌于股掌之上的智者形象,一个为民谋福的良吏的形象。
,三、写作特色,1.中心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刚一到任即“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良吏形象便跃然纸上,雷厉风行的为政作风也可见一斑。
发现问题症结后,暂按兵不动,等待时机,表现了其沉着冷静、机智老练的性格。
抓住时机迅速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欺骗勒索百姓的罪恶活动以致命的一击,表现其疾恶如仇的精神。
,2.巧设悬念,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
,如“西门豹曰:‘至为何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
’”此一悬念,令人难以琢磨。
“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至此,情节陡起波澜,形势急转直下,令人目瞪口呆,极具戏剧性。
,四、文白对照,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
豹往到邺,会长魏文侯时,西门豹任邺县令。
他到邺县,会集地方上年纪老,问之民所疾苦。
长老曰:“苦为河大的人,问他们有关老百姓痛苦的事情。
这些人说:“苦于给河伯娶妇,以故贫。
”豹问其故,伯娶媳妇,因为这个缘故,本地民穷财尽。
”西门豹问这是怎么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回事,这些人回答说:“邺县的三老、廷掾每年都要向老百姓征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收赋税搜刮钱财,收取的这笔钱有几百万,他们只用其中的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
三十万为河伯娶媳妇,而和祝巫一同分那剩余的钱拿回家去。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女巫巡视查看到小户人家的漂亮女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洗沐子,便说‘这女子适合做河伯的媳妇’,马上下聘礼娶去。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版缺答案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人物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2.讨论本文的结构和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理解文中阐发的“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道理。
课内自主学习一文化常识1.背景解读文与可,名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
梓州永泰人,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曾画《筼筜谷偃竹》赠苏轼。
元丰二年(1079)正月,文与可病逝。
七月,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睹物思人,悲不自禁,写了这篇情真意挚、凄恻动人的题记。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节日与习俗(一)(1)正月初一在先秦时也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在清代前,一直叫“元旦”或“元日”等名称,辛亥革命以后改称为“春节”;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元宵。
(2)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3)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4)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
(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二古诗文基础1.字音识记①筼筜..谷(yún_dānɡ) ②蜩.腹蛇蚹.(tiáo_fù)③兔起鹘.落(hú) ④斫.轮者也(zhuó)⑤持缣.素(jiān) ⑥相蹑.(niè)⑦箨.龙(tuò) ⑧曝.书画(pù)2.通假字(1)与可没.于陈州 (“没”通“殁”,死亡) (2)少.纵则逝矣 (“少”通“稍”,稍微) (3)而节叶具.焉 (“具”通“俱”,俱全) 3.词语解释(1)成竹于胸:原指画竹时心里先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1.通假字。
(1)暴.霜露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与秦相较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暴秦之欲无厌.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曝”暴露(2)“毋”不要(3)“倘”倘若,如果(4)“餍”满足2.古今异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刺客不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古义:祖辈,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爷爷。
(3)古义:到……的结局。
今义:连词,表示另提及一件事。
(4)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5)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6)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不可以,不中。
3.一词多义。
答案(1)动词,招致/动词,邀请/形容词,快,迅速(2)名词,兵器,武器/名词,军队/名词,士兵/名词,军队(3)形容词,旧的,原有的/连词,所以,因此/名词,老交情,旧交/动词,衰老/名词,缘故,原因/副词,仍然,还/副词,故意,特意(4)动词,不是/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动词,非难,责怪/副词,没有/副词,不(5)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前“为”,动词,治理;后“为”,介词“被”,表被动4.词类活用。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援:动词作名词,援助。
完: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2)理: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
(3)日,月: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4)礼:名词作动词,礼遇。
5.文言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判断句(3)定语后置句(4)(5)省略句(6)(7)被动句6.翻译句子。
(1)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
(2)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而强暴的秦国的欲望不会满足。
(3)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4)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5)把秦国受贿赂所得的土地,与战胜而得的土地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
7.如果说文章第一段是提出论点,一总(弊在赂秦)二分(①赂秦而力亏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那么下面的论据是如何围绕它们展开的?答案 第一段是总纲,展开了两个分论点,二、三两段是论据,分别围绕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证。
第二段申述“赂秦而力亏”,第三段申述“不赂者以赂者丧”。
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论证透辟。
8.有人说,前三段已将论点阐述透彻,后二段完全可以不要或者简化,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答案 不同意。
作者写作此文时,北宋王朝对强敌辽、西夏奉行以贿赂来苟安的政策,苏洵对此极为不满,深感忧虑。
文章本意不在研究六国历史,而是借古论今,指出宋朝国策之误,为宋朝统治者敲响警钟。
开头从论古入,收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是以古为鉴,议当前政治,现实针对性很强。
一、中心主旨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侵略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劝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被“积威之所劫”,而要奋起御侮以维护其统治。
二、写作特色1.语言生动形象。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饱含感情。
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3.修辞方式的运用。
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三、结构思路六国论⎩⎪⎨⎪⎧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