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性活用和句式111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缙绅而能不易其至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这么大的天下,有多少个呢
翻译要点:要把定语放回中心词的前面
三 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谁何奚、安曷胡恶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 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 + 宾 疑问代词 + 动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苏轼〉 则又何羡乎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以膏泽斯民, 使……得到好处
四、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活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 主语 认为 宾 语 怎样或 主语 把 宾语 当作什么,
1.形容词用作意动, 形容词不能直接修饰后面的名词
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小
2.名词的意动
如: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客人
▪ 13、乃我困汝, 困:使……处于困境,使动用法
▪ 14、头发上指, 上:向上,名词活用为状语
▪ 15、吾得兄事之, 兄:像兄弟一样,名词活用为状语
▪ 16、手巾掩口啼 巾: 用手巾 ,名词活用为状语,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特殊句式 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 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 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 称为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词性活用为特定环境临时的词性
一、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之间的词性转换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乳二世
沛公军霸上,
喂奶 驻军
2.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燕赵之收藏, 收藏的珠宝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完整版)文言文各种词类活用总结
文言文各种词类活用总结1、名词活用为动词(1)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名词)若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籍吏民,封府库。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所+名词)“夜则以兵围所寓舍”3)名词后直接跟一个语气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者)“赵王之子孙侯者”(4)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状语+名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5)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6)名词+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7)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8)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或师焉(9)名词带宾语籍吏民,封府库(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权,然后知轻重。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处所。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草行露宿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失期,法皆斩手巾掩口啼、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表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表比喻)其一犬坐于前⑤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孔雀东南飞潭西南而望"⑥表示时间、动作的连续性卿当日胜贵⑦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以下待整理3、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它就活用作名词。
如"吾射不亦精乎"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
翻译时要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1)"无鲜肥滋味之享"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2)群贤毕至,少长贤集(3)将军披坚执锐5、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不是使动、意动用法,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
(完整)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2、为与此同类《公输》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4、4、号为张楚《陈涉世家》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文言词的活用
文言词的活用1、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知识。
(《论语》十则)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论语》十则)3、东临碣石。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观沧海》)4、惟言德馨。
馨:形容词作动词,香气远播,美名远扬。
(《陋室铭》)5、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词活用为动词,向上。
(《陋室铭》)6、无案牍之劳形。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陋室铭》)7、出淤泥而不染。
染:动词被动用法,被污染。
(《爱莲说》)8、不蔓不枝。
蔓、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
(《爱莲说》)9、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活用作名词,奔跑的快马。
(《三峡》)10、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马说》)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行千里。
(《马说》)12、才美不外见。
外:名词作状语,在外面。
(《马说》)13、手自笔录。
手、笔:名词作状语,用手、用笔。
(《送东西马生序》)14、日再食。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送东西马生序》)15、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作状语,腰佩。
(《送东西马生序》)16、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
(《醉翁亭记》)17、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醉翁亭记》)18、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醉翁亭记》)1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醉翁亭记》)20、杂然而前陈者。
前:名词用作状语,在前面。
(《醉翁亭记》)21、以光先帝遗德。
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出师表》)22、恢弘志士之气。
忧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出师表》)23、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怠慢。
(《出师表》)24、有所广益广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大、增加。
(《出师表》)25、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善良诚实的人。
(《出师表》)26、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文言文中词性活用(总结)
文言文词性活用总结(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大家先看几个例子:加点的字如何解释呢?①、处处志之。
②、策.之不以其道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④、不能名.其一处也。
⑤、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明确:处处志之。
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桃花源记》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打。
(八下)《马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理相待。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他们这些词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呢?规律一: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今王鼓.乐于此②、冠.切云之崔嵬加点的字如何解释呢?明确:今王鼓.乐于此鼓:弹奏冠.切云之崔嵬“冠”后面带宾语“切云之崔嵬”,活用为动词:戴他们这些词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呢?规律二:名词后面带宾语,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皆披发文.身。
②、皆指目.陈胜。
③、陈胜王。
加点的字如何解释呢?①、皆披发文.身。
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八上)《观潮》②、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③、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
《陈涉世家》他们这些词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呢?规律三: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叠字,又不偏合、联合、复指关系,则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①、愿为市.鞍马。
②、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③、狼不敢前.。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加点的字如何解释呢?他们这些词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呢?规律四:前面有能愿动词(欲、能、可、愿、敢、当)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不蔓.不枝.。
②、狼不敢前.。
③、未果,寻病终。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加点的字如何解释呢?他们这些词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呢?规律五: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①、置人所罾.鱼腹之中。
②、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加点的字如何解释呢?他们这些词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呢?规律六:结构助词“所”字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1 个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111 个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七年级(上)1 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 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 新: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七年级(下)5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对……感到惊异。
6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7 父利.其然也。
(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8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9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记录。
10 会宾客大宴.。
(《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天津智康中考语文研究小组11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2 其一犬.坐于前。
(《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3 一狼洞.其中。
(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八年级(上)15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1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1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19 无丝竹之乱.耳。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20 无案牍之劳.形。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1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2 石青..糁之。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文言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1-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礼服、戴礼帽 )2、鼓瑟希(鼓:名词作动词,弹奏)3、风乎舞雩(风:名→动,吹风、乘凉)4、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1-12报任安书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名词作动词显露)思垂空文以自见(使动用法使……流传)1-23劝学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1-28石钟山记(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三)使动用法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2-6师说1.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4.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6.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7.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8.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9.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10.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11.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12.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让……学习)2-12五人墓碑记1. 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象奴隶一样的)2.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活用为动词,修墓)3. 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名词活用为动词,生病)4.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词动用,作记)5.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名词动用,用盒子装)6.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名词用如动词,伸张)7.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名词动用,出任……巡抚)8. 缇骑按剑而前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9. 不敢复有株治 (动词用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10.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形容词用为名词,先导、表率)11. 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用作名词,远近的百姓)12. 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形容词用作动词,享尽)13. 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用作动词,表明)14.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15. 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16. 安能屈豪杰之流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2-17 琵琶行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时间名词充当状语)2、遂命酒(酒,受助动词“命”修饰,动词)3、商人重利轻离别(重,轻:形容词用作动词)2-21鸿门宴A.名词作动词1. 沛公军霸上(原义军队,此处义为军队驻扎)2.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原义话语,此处义为告诉)3. 沛公欲王关中(原义大王、首领,此处义为做王)4. 不可不语(原义言语,此处义为告诉)5. 吾得兄事之( 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6. 道芷阳 (原义道路,此处义为取道 )7. 籍吏民,封府库(原义簿籍,此处义为登记)8. 范曾数目项王(原义为眼睛,此处义为使眼色)9. 刑人如恐不胜(原义为刑罚、体罚,此处义为用刑罚惩处)B.名词作状语1.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2.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3.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4.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向上)5.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C.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原义为好,此处义为善待、交好)D.形容词作名词君安与项伯有故(原义为旧的,此处义为老交情)E.使动、意动句1.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2.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下来3.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百余骑)跟从4.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使(他)停止下来2-26张衡传1. 时天下承平日久 (名词作状语,当时。
文言文7种词类活用归纳
文言文7种词类活用归纳古代汉语文学 2022-05-08 20:59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
(《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
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文言文词类活用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南取汉中,西取巴蜀
西 5、名词作动词,打渔,砍 樵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6、名词作状语:像鸟翅膀
6、常以身翼蔽沛公
一样 7、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7、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8、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9、形容词作名词:绿叶, 红花
9、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0、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名词活用作状语规律:名词+动词 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活用作动词:1、名词+名词(代词) 例:籍吏民,封府库
冯谖客孟尝君
2、名词前能愿动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所”字结构后的名词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 罾鱼腹中
1. 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小:认为……变小,意动用法。(句意:登上泰山而认为天下都变小了。)
2.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勾践灭吴》)
洁:使……干净;美:使……美丽;饱:使……吃饱,使动用法。(句意: 使他们住干净之所,穿美丽之衣,吃饱腹之食。)
3.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8.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师:以……为师,意动用法。(句意: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比我 早,我以他为师。)
9.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生:使……生存,使动用法。(句意:您要可怜我而让我活下去吗?)
10.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乱:使……错乱,使动用法。(句意: 使他们受到贫困之苦,使他们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及常考文言文句子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及常考文言文句子一、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
(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使……下)《李济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
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
(在路上)《宋定伯捉鬼》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完整版)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
”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
其类型有四:1.事物——成为该事物:微禹,吾其鱼乎!《左传》则蚓而后可者也。
《孟子》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从左右,皆肘之。
(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范曾数目项王。
(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戚夫人泣。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
《史记·项羽本纪》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候雁北。
《吕氏春秋》二、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
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
其类型主要有四:1.比喻动作的状态。
例如:豕人立而泣。
《左传·庄公八年》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战国策·秦策一》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贾谊《论积贮疏》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句式
文言句式
文言知识梳理
一、判断句
1、特点;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肯定 或否定判断,形式上一般不用“是”。 2、形式: “者也”判断
……者,……也。师者,所以传道…..解惑也. ……,……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者,……。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刘备,天下枭雄.
定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定语+中心词 格式:1、中心词+之+定语 例:蚓无爪牙之利\马之千里者 2.中心词+定语+者 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 之. 3、——之——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状语后置句
格式:文言文中,由“以”、“于” 组成的介宾短语,多数放到谓语之 后作补语,翻译时一般放在谓语前 作状语。 例: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 军。 2、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 形。
词类活用
文言知识梳理
1、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左右欲刃相如……(刀锋—杀) 2、名词用作使动,即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大王—使他为王) 3、名词用作意动,即主语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 或把宾语看成、当作什么。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他的父亲当 作宾客) 4、名词作状语 例:天下云集响应……(像云彩\回声一样) 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常见疑问词 有:疑问代词(谁、孰、何、胡、安、焉)疑问语 气词(乎、诸、欤、耶) 例.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常见否定词 有:不、无、勿、毋、未、否、非、莫、弗等。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未之有也. 3、以“之”、“是”为标志。 例:何陋之有? 唯利是图、唯你是问。
文言文词类活用类型
文言文词类活用类型
文言文词类活用类型主要有: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晋军函陵”中的“军”是驻扎的意思,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
2. 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中的“奔”是飞奔的马,属于动词活用为名词。
3.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故木受绳则直”中的“直”是变直的意思,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积善成德”中的“善”是善行,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5. 数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是统一的意思,属于数词活用为动词。
6. 使动用法。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亡”,使……灭亡,属于使
动用法。
7. 意动用法。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认为……美,
属于意动用法。
以上是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主要类型,掌握这些类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中考文言文活用知识点归纳
中考文言文活用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考语文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用知识点主要包括词类活用、句式结构、虚词用法等。
以下是中考文言文活用知识点的归纳:词类活用:1. 名词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如“衣”用作“穿”,“食”用作“吃”。
2. 动词活用:动词用作名词,如“行”指“行走的行为”。
3.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如“美”用作“使...变得美丽”。
4. 数词活用:数词用作动词,如“一”用作“统一”。
句式结构:1. 判断句:以“是”、“非”等词表示判断,如“此乃吾师也”。
2. 被动句:用“被”、“为...所”等词表示被动,如“吾被欺”。
3. 倒装句:主谓倒装或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
4. 省略句:省略主语或谓语,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虚词用法:1. 助词:如“之”、“乎”、“者”等,用于连接或修饰。
2. 副词:如“甚”、“亦”、“乃”等,用于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3. 连词:如“而”、“则”、“且”等,用于连接句子或短语。
4. 介词:如“于”、“以”、“为”等,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实词用法:1. 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义,如“行”可表示“行走”或“行为”。
2. 古今异义:古代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
修辞手法:1. 对仗:词语或句子结构对称,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 排比:句子结构或词语重复,增强语气,如“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3.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如“何谓大丈夫?”。
文化背景:了解文言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内涵。
练习与应用: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提高对文言文活用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能够在考试中迅速识别并正确应用。
结束语:掌握文言文活用知识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更能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深厚的文化素养。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不断进步。
文言词类活用和句式
文言文7种常见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数词、代词活用为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名词作状语6.使动用法7.意动用法◆文言文7类常见特殊句式1.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
(2)句末用“也”表判断。
(3)用“者”表判断。
(4)用“者也”表判断。
(5)用副词“为、乃、即、皆、本、必、亦、诚、则”等,表判断。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7)用“是”表判断,是从汉以后才出现的。
如:巨是.凡人。
(《赤壁之战》)2.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施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2)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置于中心词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则往往置后作补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6.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如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文言文翻译中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1. 名词直接活用为动词例:吾友李生,善鼓瑟。
解:此句中,“鼓”本为名词,意为乐器,在此处活用为动词,表示“弹奏”。
2. 名词与动词结合,活用为动词例:孔子居卫,颜回侍侧。
解:此句中,“居”本为名词,意为居住的地方,与动词“居”结合,活用为动词,表示“居住”。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 形容词直接活用为动词例:城破,百姓涂炭。
解:此句中,“破”本为形容词,意为破败的,在此处活用为动词,表示“被攻破”。
2. 形容词与动词结合,活用为动词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此句中,“习”本为形容词,意为熟练的,与动词“习”结合,活用为动词,表示“学习”。
三、动词活用为名词1. 动词直接活用为名词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此句中,“学”本为动词,意为学习,在此处活用为名词,表示“学习的内容”。
2. 动词与名词结合,活用为名词例:三人行,必有我师。
解:此句中,“行”本为动词,意为行走,与名词“行”结合,活用为名词,表示“行走的过程”。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 形容词直接活用为名词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解:此句中,“富贵”本为形容词,意为富有的,在此处活用为名词,表示“富贵的人”。
2. 形容词与名词结合,活用为名词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此句中,“兴亡”本为形容词,意为兴盛与衰败,与名词“兴亡”结合,活用为名词,表示“兴盛与衰败的状态”。
总之,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丰富多样,掌握这些活用规律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多加积累,熟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的规律,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文言文翻译语法
一、词性活用文言文中的词性活用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
例如:1. 名词活用为动词:吾欲游学于天下。
(我想到天下游学。
)2. 动词活用为名词:兵者,国之大事也。
(兵,国家的大事。
)3.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成就别人的美德。
)4. 数词活用为动词: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子路迫不及待地回答说:“千乘之国,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军队,再加上饥荒。
”)二、虚词运用文言文中的虚词运用丰富,主要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修饰、补足等作用。
例如:1. 介词:于、以、于、于等。
- 余于途次,闻道有先后。
(我在路上,听说有先后之分。
)- 吾闻君子之学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我听说君子之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 连词:而、则、且、或等。
-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才能必须学习。
)- 鸿鹄之志,非一日之积也。
(鸿鹄之志,非一日之积。
)3. 助词:之、乎、者、也等。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的道理,就是忠诚和宽恕。
)三、句式特点文言文的句式特点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例如:1. 判断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2. 被动句:秦王恐其不下,乃为之请。
(秦王担心他不会降,就为他求情。
)3. 倒装句:吾闻君子之学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我听说君子之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四、语序特点文言文的语序特点主要表现在主谓语序、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方面。
例如:1. 主谓语序:吾欲游学于天下。
(我想游学于天下。
)2. 定语后置:吾欲游学于天下,而天下之广,非吾所能尽游也。
(我想游学于天下,但天下的广大,不是我能游遍的。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句子及意思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句子及意思嘿,你知道吗?文言文里的词类活用可有意思啦!就好像一场奇妙的文字魔法。
比如说“沛公军霸上”,这里的“军”本来是名词,军队的意思,可在这儿就活用成了动词,驻扎的意思,这不就像一个士兵突然变成了将军嘛!再比如“吾得兄事之”,“兄”原本是名词兄长,这儿却变成了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就如同弟弟一下子有了兄长的威严。
还有“范增数目项王”,“目”原来是眼睛,这里变成了动词,用眼睛示意,像不像是眼睛突然有了表达的能力。
“左右欲刃相如”,“刃”本来是刀刃,现在变成了动词,杀的意思,就像那刀刃自己会行动起来去攻击人一样。
你想想看,文言文就像是一个神秘的世界,词类活用就是打开这个世界大门的钥匙。
每一个词都可能有着不同的身份和作用,是不是超级神奇呀?这可不是死记硬背就能掌握的哦,得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其中的奇妙之处。
咱就拿“项伯杀人,臣活之”来说吧,“活”本来是活着的意思,这儿却变成了使动用法,让……活下来,是不是很特别?就好像项伯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让别人起死回生。
再看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本来是大王的意思,这儿变成了使动用法,让……称王,就像赋予了那个人称王的权力。
文言文词类活用真的是太有趣啦!它让那些古老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魅力和魔力。
通过词类活用,文言文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表达和思想。
所以呀,我们可不能小瞧了它,要好好去探索,去发现其中的奥秘,你说是不是呢?反正我觉得文言文词类活用真的是太值得我们去钻研啦!。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常考文言文句子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及常考文言文句子一、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
(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使……下)《李济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
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
(在路上)《宋定伯捉鬼》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 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 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 成了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相如廷斥之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 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 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 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 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 边有“其”字。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 的宾语比较活跃, 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余是以记之, 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 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 》)其中的 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 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 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 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 必须有“ ”“毋 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 );二是代词作宾语 二是代词作宾语。 时人莫之许也。 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 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 》)正常语序应该是 《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 第三、 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 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 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 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 什么实在意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 师说》)有时, 》)有时 《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 构成“ 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 是 ”的格式。 唯命是从” 图”、“唯命是从”等。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 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 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 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 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 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 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3.定语后置 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 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 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 山“见”的形式 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 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 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 “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 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 所并。”(《资治通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择其善者而从之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 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 语。如: 洪承畴与之有旧 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 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 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 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 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 策.齐策》) ④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 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 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 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 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①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 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 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 “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 “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 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 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 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 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 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 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 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 “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 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 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 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 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 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文言句式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 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 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 问句式 否定句式
一.判断句式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①“......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 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 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 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 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 石乎
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 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 动作的实施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再有,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作是宾 语发出的,即可判断为使动。如: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足以荣汝身
②“......,......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 “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 “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 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 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 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 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也有不是判断的,代词如“治国能使贫者富”。用 在“今”“昔”后,表“……时候”例:昔者十日 并出。(日:太阳)
不是被动句)
③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 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 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 意思。
三.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 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 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 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 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 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 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
名词的使动用法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 一关系来判断;如: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先生的恩情,就像使死人复生,让白骨长肉
一般。 )
六.意动用法 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 为……是……”或“把……当作……”。
成以其小,劣之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一般不能带宾语,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 和介宾短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 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 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 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 成了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今王鼓乐于此 所作所为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 例:颠沛必于是 是亦不可以已乎。
二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 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 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 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 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 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 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 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 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 在?”(《史记.项羽本记》)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 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 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 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 (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 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 《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 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 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 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