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4.2粒子模型4.2.3粒子之间存在间隙学案(牛津版)
3381.牛津上海版初中科学第四课粒子间存在间隙教案
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
第4课时粒子间存在间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粒子之间存在间隙。
2、知道气体粒子之间的间隙比固体或液体粒子间的间隙大。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由宏观到微观的空间构想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
2、通过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身边事物奥秘的兴趣,培养他们追求事物本质的科
学精神和尊重事实的科学作风。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粒子之间有间隙。
难点:
气体粒子之间的间隙比固体或液体粒子间的间隙大。
三、教学准备
1、教学器材: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纸,气球,充空气的气球,充氢气的气球,细线,刻度尺,黄豆,白米,烧杯,滴有少量红墨水的水,酒精,细玻璃管。
2、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流程图:
五、训练与练习:
活动:为什么酚酞试纸变红了
活动目的:1、通过探究为什么酚酞试纸变红,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固体粒子间也存在着空隙。
2、在设计、交流活动方案中,提高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能力,
并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为什么酚酞试纸变红了
活动目的:1、通过探究为什么酚酞试纸变红,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固体粒子间也存在着空隙。
2、在设计、交流活动方案中,提高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能力,
并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科学上册4.2粒子模型4.2.4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的三态学案 牛津上海版
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的三态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的三态。
2.学会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的三态。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微观世界的粒子模型。
2.知道粒子模型是来解释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结构性质。
【学习过程】
一、新知学习
1.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粒子是不断运动的,那么粒子运动有没有快慢之分呢?如果有那么影响他们运动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2.研究温度对粒子运动速度的影响时,为什么冷热水的体积要相同?
3.空气和河水的温度差不多,为什么手在冷水里感觉特别冷呢?
4.水从固态向液态、气态转变的过程中,说说构成水的粒子所起的作用。
5.试着阐述粒子模型的发现,发展过程。
二、达标检测
1.用手分别接触温度相同的冰和水,会觉得冰比水凉,这是因为()
A.冰的温度比水低
B.冰熔化时要从手上吸收大量的热
C.冰是固体,水是液体
D.这是人的错觉
2.下列物态变化中,都吸收热量的是()
A.熔化、凝华和凝固
B.液化、升华和汽化
C.汽化、熔化和升华
D.凝华、液化和熔化
3.将一块0℃的冰放入一桶0℃的水中,置于0℃的房间内()
A.冰块的质量将减少
B.冰块的质量将保持不变
C.冰块的质量将增加
D.上述情况都不可能发生
4.在北方高寒地区,要是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气温,而不用水银温度计,这是因为()A.水银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比酒精小
B.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熔点低
C.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高
D.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低
5.以水为例,说说水由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的变化过程。
六年级科学上册4.2粒子模型4.2.1物质由粒子构成学案无答案牛津上海版
物质由粒子构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了解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学习重难点】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学习过程】1.成下列内容(时间:8分钟、分数:每空5分,共60分)(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常分子的______和______都很小。
(3)微观粒子总是在不断 ______着,花香在空气中的扩散、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都是___________的结果。
(4)通常情况下,物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______。
(5)氧气、石油气等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______。
在受压的情况下,分子间的间隔______。
(6)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_______不同。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______,遇冷时______。
2.相互交流讨论3.同桌相互交换导学案并相互评改,打分(时间:2分钟)4.展示答案,比对并判断正误(时间:3分钟)探究提升1.材料:一滴水中大约有1.67x1021水分子,如果每人每分钟数100个分子,那么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个数就需30亿人数一万年才能数完。
读完上述材料,我认为分子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4分钟)2.实验一:用两支烧杯分别取等量的冷水和热水,静置一会儿,分别向两支烧杯中同时加入等量的品红,观察现象。
我观察到的现象是(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4分钟)3.实验二:(时间:8分钟)(1)向盛有约20mL水的小烧杯A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我观察到溶液颜色为:____。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我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4.1物态常见的物质状态名师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常见的物质状态及其性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共同性质。
过程与方法观察并描述固体、液体、气体的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2、使学生在团队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1、区分固态、液态、气态的性质。
2、知道物质三种状态的性质。
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1、幻灯投影片。
2、学生每小组(4-6人):小木块、水、植物油、密封于玻璃容器中的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碳气体、橡皮、密封于玻璃容器中的空气、铁钉、有机玻璃、橡皮泥、玻璃棒、石块、泡沫塑料、牛奶、酒精、烧杯、锥形瓶、试管、玻璃片、酒精灯、量筒等。
3、设计说明本课时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区分并认识物质的三态,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出固体、液体、气体的特性,为学习“粒子理论”打下基础。
本课时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在学习物质的状态时,由老师提供几种不同的物质,学生进行分类,学习气体、液体、和固体性质的时候,由老师提出可探究的问题,设计好活动,学生自己操作,观察现象,记录结果,小组讨论分析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
五、训练与评价探究活动设计说明活动1:物质的分类活动2:气体的性质活动3:液体的性质活动3:固体的性质活动记录纸活动1:物质的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类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2:气体的性质活动3:液体的性质活动4:固体的性质。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4.2.4《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的三态》教案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4.2.4《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的三态》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的三态》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并能够用粒子模型来描述它们。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和模型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物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物质三态的微观机制,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人手,逐步深入到微观世界,理解物质三态的本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物质的三态,并能够用粒子模型来描述它们。
2.让学生理解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难点: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的三态,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入手,逐步深入到微观世界,理解物质三态的本质。
六. 教学准备1.物质三态的图片和视频。
2.粒子模型教具。
3.小组合作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物质三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有哪些状态?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呈现粒子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质的三态。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三种状态下的排列方式和作用力有何不同?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物质三态的例子,用粒子模型展示三态之间的转化。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质三态的微观机制。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是什么过程?分子间的作用力如何影响物质的性质?教师点评,总结答案。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三态转化?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三态及其转化的微观机制。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4.2粒子模型粒子教学课件牛津上海版
3、各种固体具有不同的性质,有的固体透明,有的不透明,但它们共有 的性质是:有_固__定___(固定/不固定)的形状和__固__定_____(固定/不固定) 的体积。
目录
1 物质由粒子构成 2 粒子的运动 3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 4 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的三态
01 物质由粒子构成
1.物质由粒子构成
1.物质由粒子构成
P101-102#4.5#认识固体粒子的大小
1.物质由粒子构成
P101-102#4.5#认识固体粒子的大小
构成物质的粒子:
体积非常微小,数量非常巨大
。
1.物质由粒子构成
P102#4.5#认识液体粒子的大小
1.物质由粒子构成
P102#4.5#认识气体粒子的大小
02
粒子的运动
气体粒子间隙较大,双手 紧压,使气体粒子间的间 隙变小,气体总体积变小, 所以气球被压瘪了。
复习
1、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由数量_巨__大___、体积十分__微__小__的__粒__子___构成。
2、不同的物质由_不__同___(不同/相同)的粒子构成。
3、假设两种不同的物质相遇,它们的粒子互相进入对方粒子间的间隙中,这 种现象称为扩_散__现__象_____。
P101-102#4.5#认识固体粒子的大小
1.物质由粒子构成
P101-102#4.5#认识固体粒子的大小
1.物质由粒子构成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4.2粒子模型物质由粒子构成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
物质由粒子构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很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认识固、液、气体粒子大小的实验过程中,学习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结构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知道物质由大量微小的粒子构成
难点:
由物质的宏观现象推断物质的微观结构
三、教学准备
高锰酸钾晶体、依次编号为A—H的8个50ml烧杯、玻璃棒、注射器、清水、油、汽油各一杯、空气、氧气、二氧化氮气体各一瓶、放大镜、滴管、蒸发皿、香水。
四、教学过程
1、流程图
学生活动记录纸
活动1:认识固体的粒子大小
练习
1.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由数量的、体积十分的粒子构成的。
不同的物质由的粒子构成。
2.思考问题:太阳光线斜射进入房间,你会看到有很多的灰尘颗粒在飞舞。
请问这些灰尘颗粒是一个个的粒子吗?为什么?。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4.2 粒子模型 课件(共42张PPT)
教师演示操作
6.如此依次重复以上操作,直到烧杯H内注入从烧杯G内抽取的5毫升溶液。这时, 烧杯H内高锰酸钾的粒子数只有烧杯A内原来高锰酸钾粒子数的__1_/_1_0_0_0_0_0_0_0_
7.从烧杯内溶液的颜色看,烧杯A—H的颜色越来越淡,从烧杯F开始,已经没有
颜色。但是,从以上的推测可以知道,这些烧杯中仍然有高锰酸钾的粒子。可见, 构成物质的粒子体积非常___微__小____(微小/巨大),数量非常___巨__大_____ (微小/巨大)。 (就是粒子很小,粒子数量很多)
问题:1.在模拟过程中,粒子之间的 距离有变化吗?如果有那么变化大吗?
问题:2.固体是否有固定的体积和形 状?怎样运用你们刚才在实践活动中得出 的结论来解释?
结论:因为固体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很大,把粒子紧紧吸引在一起,粒子只能 在固定的位置振动。所以固体有固定形状 和体积。
实验二:每位同学代表构成物质的一 个粒子,请9位同学表示构成液体的粒子, 每位同学可以自由走动,但你们在运动时 手必须接触另外一名同学的身体的某一部 分(例如手指、腰等)。
粒子间隙 很小
粒子模型
液体
粒子间相互作用较大 粒子运动范围较小
粒子间隙 很小,排列整齐 粒子模型
固体
原地振动
粒子间相互作用大 粒子运动范围最小
间隙大小:
气体>液体>固体
最大 很小 排列整齐
气体 液体 固体
最大
较小
最小
粒子运动范围大小
几乎没有 较大
粒子之间的相互吸
大 引作用
4.2.4 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的三态
二、认识液体和气体粒子大小 1.老师在实验桌上放几杯不同的液体,请仔细观察。
你能看到液体的粒子吗?____不_能______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1.1 引入话题你是否曾想过,我们身边看似紧密毗连的物质实际上存在着微小的间隙?这些微小的空隙又是如何影响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的呢?1.2 激发爱好通过观察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同砚沉思物质之间的干系,激发他们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进修目标2.1 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基本观点;2)熟识粒子之间存在的间隙;3)精通间隙对物质性质和运动的影响。
2.2 能力目标1)培育同砚观察、试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提高同砚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进修过程3.1 进修内容1)粒子之间的间隙:介绍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基本观点,引导同砚理解粒子之间存在的间隙;2)间隙的影响:探讨间隙对物质性质和运动的影响,通过试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让同砚深度理解这一观点。
3.2 进修方法1)老师讲解: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同砚介绍粒子之间存在的间隙及其影响;2)试验探究:设计简易的试验,让同砚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记录数据;3)谈论沟通:组织同砚进行谈论和沟通,分享试验结果和沉思。
3.3 进修任务1)阅读相关教材和资料,了解粒子之间的间隙观点;2)参与试验,观察并记录试验现象;3)分析试验数据,谈论间隙对物质性质和运动的影响。
四、总结归纳4.1 知识回顾通过进修,同砚应能够理解粒子之间存在的间隙,并了解这一观点对物质的影响。
4.2 拓展应用同砚可通过进一步探究,了解间隙与物质的其他性质和运动之间的干系,拓展应用于生活和科技领域。
五、课后作业5.1 完成试验报告,总结试验过程和结果;5.2 阅读相关文献,拓展对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理解;5.3 沉思间隙对物质性质和运动的深层影响,并写下自己的沉思和见解。
六、教学反思6.1 教学收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同砚对粒子之间存在的间隙有了更深度的理解,培育了他们的试验和探究能力。
6.2 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同砚深度沉思粒子之间的微观世界,激发他们的进修爱好。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导学案》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理解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引入1. 引入问题:你是否知道物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粒子之间是否存在间隙?为什么我们看起来觉得物质是连续的?2. 引入实验:请观察下图,我们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当两个物体接触时,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
这是为什么呢?(插入图片:两个球体互相接触,但实际上存在间隙)二、观点诠释1.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而这些分子或原子之间并不是紧密相连的,而是存在一定的间隙。
这也诠释了为什么我们看起来觉得物质是连续的。
2. 分子间力:粒子之间的间隙不是完全随意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力,称为分子间力。
这种力可以使得物质保持稳定的形态。
三、案例分析1. 问题:为什么在加热物质时,物质会膨胀?2. 分析:当物质受热时,分子内部的运动加剧,分子间力减弱,导致粒子之间的间隙增大,从而使得物质体积膨胀。
3. 解决方法:通过控制加热的温度和时间,可以避免物质过度膨胀,保持物质的稳定性。
四、知识拓展1. 分子间力的种类:分子间力主要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等,不同类型的力会影响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2. 应用实例:分子间力的观点不仅可以诠释物质的性质变化,还可以应用于化学反应、材料工程等领域。
五、实践应用1.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不同物质之间存在的分子间力的差别,观察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讨论问题:讨论分子间力对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利用分子间力改变物质的性质,提高材料的性能。
六、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掌握了分子间力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和进修中,运用所学知识,不息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粒子之间存在的间隙是物质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而加深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理解。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3.激发学生进修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和勇气。
二、教学内容:1.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和意义。
2.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验证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存在。
3.讨论不同物质的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差别。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和意义。
2.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验证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存在。
四、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
2.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测量,验证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存在。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思考,加深对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模型,引出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
2.讲解:介绍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原因。
3.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不同物质中粒子之间的间隙,验证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存在。
4.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质中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差别,加深对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理解。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粒子之间存在间隙是物质的基本特征之一,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科学世界。
六、教学评判:1.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讨论表现,评判学生对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理解和探究能力。
2.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判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七、教学资源:1.实验器械:玻璃容器、水、糖、盐等不同物质。
2.教学PPT:包括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实验设计和结果展示等内容。
3.实验指导书:详细介绍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八、拓展延伸:1.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物质进行实验,比较不同物质中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差别。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理解粒子之间存在空隙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时间:本次作业计划为2周完成。
三、主要内容:1.首先,学生将学习粒子之间存在空隙的基本概念。
老师将讲解相关知识,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2.其次,学生将进行实验。
他们将使用一定数量的小球代表粒子,然后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摆放这些小球,并观察它们之间存在的空隙。
3.接着,学生将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空隙的大小、形状以及分布规律。
他们需要探讨粒子之间的空隙与物质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4.最后,学生将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评价标准: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粒子之间存在空隙的概念。
2.学生实验操作规范、结果准确。
3.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实验结果,并提出合理见解。
4.学生实验报告内容详实清晰,结构合理。
五、作业要求:1.阅读相关资料,充分准备实验。
2.认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合作完成实验报告,每组不少于1000字。
4.按时提交实验报告。
六、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他材料进行实验,比如沙子、砾石等。
2.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相关实验,比如观察水分子之间的间隙等。
3.学生可以就相关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
在本次作业中,我们希望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粒子之间存在空隙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够认真完成本次作业,收获知识和成长。
期待同学们踊跃参与,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潜力!愿我们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第二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在学习物理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比如粒子之间存在间隙这一概念。
这个概念对于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非常重要,但对很多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设计一个生动有趣的作业,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作业设计方案一、前言《粒子之间存在间隙》是一部探讨人与人之间干系的摩登文学作品。
通过描写主人公在社会中的矛盾与挣扎,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沟通困难。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所传达的主题,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粒子之间存在间隙》中的主题和情节;2. 分析小说中人物干系的发展和变化;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小说《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2. 小说中的人物角色分析和干系演变;3. 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探究;4. 教室讨论和思辨: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沟通困难。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小说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3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3. 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心得和观点。
第二课:人物角色分析和干系演变(4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角色,并分析他们之间的干系;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效果,讨论人物干系的发展和变化;3. 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开掘人物心里世界,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
第三课:主题和意义探究(4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探讨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阂和沟通困难;2. 学生展示自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解读;3.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第四课:教室讨论和思辨(5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看法,进行教室讨论和思辨;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改善方法;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内容,提出反思和展望。
五、作业安排1. 阅读小说《粒子之间存在间隙》,完成阅读报告;2. 撰写小说人物角色分析和干系演变的论文;3. 提出对小说主题和意义的个人见解,并进行展示;4. 参与教室讨论和思辨,完成课后思考题。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粒子在空间中存在间隙的观点;2. 掌握粒子之间间隙的形成原因;3. 理解粒子之间存在间隙对物质性质的影响;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二、导学内容:1. 什么是粒子之间存在间隙?2. 粒子之间间隙的形成原因;3.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对物质性质的影响;4. 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分析。
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问题请同砚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物质表面是光滑的,但实际上倒是由无数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呢?第二步:进修观点1. 什么是粒子之间存在间隙?在物质的微观世界中,所有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
粒子之间并不是紧密相连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间隙。
这种间隙使得物质具有了一定的可压缩性和可变形性。
2. 粒子之间间隙的形成原因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主要原因是各种粒子之间的排列不是非常紧密,同时粒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力也会影响粒子之间的距离。
在固体中,粒子之间的间隙较小,而在液体和气体中,粒子之间的间隙较大。
第三步:进修影响粒子之间存在间隙对物质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起首,粒子之间的间隙会影响物质的密度和硬度。
其次,粒子之间的间隙也会影响物质的热胀冷缩性和导电性等性质。
第四步:案例分析以水为例,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分子,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
这种间隙使得水具有了流动性,可以流动在容器中。
同时,水的分子之间的间隙也影响了水的密度和热胀冷缩性。
四、教室练习1. 为什么固体的密度比液体和气体大?2. 请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2. 思考并总结生活中不同物质的性质是如何受到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影响的。
六、拓展延伸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深化对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理解,探索更多关于微观世界的奥秘。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之间的干系。
2. 掌握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及其影响。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二、导学重点1.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
2. 粒子间间隙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三、导学难点1. 如何理解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
2. 粒子间间隙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干系。
四、导学内容1.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a. 什么是粒子?b. 粒子之间为什么存在间隙?c. 粒子之间的间隙有多大?2. 粒子间间隙对物质性质的影响a. 粒子间间隙对物质的密度有何影响?b. 粒子间间隙对物质的热胀冷缩性质有何影响?c. 粒子间间隙对物质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有何影响?五、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密度的物质和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表现,引出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
2. 进修:介绍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粒子间间隙的大小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 讨论:分组讨论粒子间间隙对物质性质的具体影响,并就不同物质的特点展开讨论。
4. 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粒子间间隙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让学生亲身感受实验结果。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及其影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1. 思考:在平时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来诠释?2. 实践:观察身边的物质,分析其性质与粒子间间隙的干系。
3.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小结并发表在班级微信群中。
七、拓展延伸1. 了解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之间的干系。
2. 探究粒子之间间隙的大小与物质性质的干系。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深入理解物质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联系,提高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愿同砚们在探索中不息成长,掌握更多的知识,展示更高的能力!。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导学案》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基本特性,掌握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
2. 掌握粒子间隙的相关实验方法和结果。
3. 进一步理解粒子间隙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2. 粒子间隙的实验方法和结果3. 粒子间隙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基本特性,引出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
2. 观点讲解:讲解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粒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
3.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通过观察水的渗透现象或气体的扩散现象,验证粒子间隙的存在。
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
4. 性质分析:讨论粒子间隙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例如粒子间隙的大小对物质的压缩性、扩散性等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相关规律。
5. 拓展应用:通过案例分析或实际问题解决,引导学生将粒子间隙的观点应用于生活和实际工作中,加深对该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思考能力。
四、导学作业:1. 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相关知识。
2.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对粒子间隙观点的理解和掌握。
3. 思考粒子间隙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写一篇小结,并进行讨论。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掌握粒子间隙的观点和相关实验方法,提高对物质性质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和拓展应用,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思考能力,培养其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进修兴趣和创新认识,提高教学效果和进修质量。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在进修物理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原子、分子和粒子等观点。
而在这些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间隙,这种间隙对于物质的性质和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粒子之间的间隙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物理进修兴趣和能力。
二、设计目标1.了解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及其重要性;2.掌握粒子之间的间隙对物质性质和运动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其物理进修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三、设计内容1.观点进修:通过教室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讨论这种间隙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2.实验探究:设计一系列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不同物质中粒子之间的间隙大小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例如,可以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溶液对光的透射性质的影响,或者观察不同密度的气体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等。
3.实地调研:组织学生到实验室或者科技馆进行实地调研,观察不同物质中粒子之间的间隙,了解这些间隙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撰写调研报告。
4.综合训练: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和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评判方式1.教室参与度:根据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提问和讨论情况进行评判;2.实验报告:对学生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结果进行评判;3.调研报告:对学生调研报告的内容、结构和深度进行评判;4.综合训练:对学生综合训练的答题情况和分析能力进行评判。
六、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深入理解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观点及其重要性,掌握粒子之间的间隙对物质性质和运动的影响,培养其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其物理进修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次作业设计,对物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其进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4.2.3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 学案
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的三态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组成不同状态的物质粒子间的距离不同。
2.理解气体粒子间隙最大容易被压缩,固体粒子间隙最小不易被压缩。
3.知道温度与粒子运动的快慢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有关粒子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模拟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固体、液体、气体粒子间的距离是不同的。
难点:
运用粒子的观点理解物质的三态、物体被压缩的难易程度等性质。
【学习过程】
1. 物质由()构成,粒子是()的,粒子之间存在()。
2. 物质有()态。
3. 模拟并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受压时体积的变化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结论:在相同的条件下,固体、液体、气体受压时,______________最容易被压缩,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不容易被压缩。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4.3气压气体的压强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第 4 章物质的粒子气体压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气体能产生压力,2、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3、知道无液气压计的工作原理,4、理解影响气压大小的几个因素:气体粒子的运动速度、气体粒子的数量、受力时间的长短等;过程与方法1、在模拟气压产生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2、学会利用已知的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促进知识的外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在活动中,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交流,培养协作精神。
、重点和难点重点:气压的产生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难点: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用粒子模型解释大气压强及其变化、教学准备教学器材:电子天平、黄豆若干、金属片(折叠呈一定角度)、气球、气筒(抽吸两用)、塑料瓶、单头支管(连塞)、气球、玻璃钟罩、马德堡半球、凡士林、吸盘、玻璃杯、塑料片、水、无液气压计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活动纸五、教学过程:1、流程图:3、设计说明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认识气压和大气压强的存在,并学会用粒子模型解释大气压强及其变化。
在前面课程中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粒子的理论,然而“粒子模型”是一种微观的模型,对六年级学生的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设想通过一系列简单的探究活动加以突破。
目的是从生活引入到科学,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分析。
五、训练与评价:教师:学生活动纸(1)(二)经比较,我们看到m i ________________ m2 (填写< 二>),我们认为,黄豆释放高度的不同,会使黄豆在电子秤面的运动速度不同;速度越__________________ ,压力越 __________ m i _____________ m3 (填写< = > ),同一高度释放的黄豆数量的不同,会使电子天平秤读数不同;数量越__________ ,压力越___________ 。
(三)在利用无液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的活动中,我们小组记录下的表盘读数是 _________________帕,记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同学记录下的读数是_______________ 帕,记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在今天的课堂活动中,我们认为本小组表现最出色的同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组成不同状态的物质粒子间的距离不同。
2.理解气体粒子间隙最大容易被压缩,固体粒子间隙最小不易被压缩。
3.知道温度与粒子运动的快慢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有关粒子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模拟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固体、液体、气体粒子间的距离是不同的。
难点:
运用粒子的观点理解物质的三态、物体被压缩的难易程度等性质。
【学习过程】
1. 物质由()构成,粒子是()的,粒子之间存在()。
2. 物质有()态。
3. 模拟并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受压时体积的变化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