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熊门师弟对《孟子》口之于味章的解释
四书五经《孟子》全文
四书五经《孟子》全文《孟子》简介:《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原文如下:孟子序说史记列传曰:“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
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
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
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
’夫杨墨行,正道废。
孟子虽贤圣,不得位。
空言无施,虽切何补。
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
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
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或圣)处。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
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
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
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又曰:“学者全要识时。
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中充满了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指一种澎湃、激昂的气息,代表着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气质。
孟子的散文作品中透露出的浩然之气,体现了他对道义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追求,深刻而且具有感染力。
本文将从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等方面探讨其浩然之气的表现。
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浩然之气。
他的辞藻舒展流畅,行文气势宏大,语言间充满了对道德理念的强烈表达和对崇高品质的追求。
比如在《离娄下》中,孟子写道:“七步之才,芒刺在背。
“这句话表现了孟子对壮志豪情的向往,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在《滕文公》中,孟子写道:“童子将入于坟门,食将长之,杀将戮之。
老人曰:何忧也?曰:足为不义。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正义和道义的坚持和追求。
这些语言的表达方式充满了慷慨激昂和对崇高品质的赞美,体现了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孟子散文中的思想内涵也充满了浩然之气。
他所弘扬的仁义之道,对人性、社会伦理、政治理念等方面的思考,无不展现了崇高的品格和高尚的气节。
比如在《告子上》中,孟子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他写道:“仁义而已矣,用之不竭,镜之不昏,得之不忒,是以君子无忧其所短,无患其所不足。
”这段文字展现了孟子对仁义之道的弘扬和推崇,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在《离娄下》中,孟子对志向和理想的追求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写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段文字表现了孟子对道德和政治理想的追求,并用北辰的形象来比喻政治家以道德引领百姓的伟大境界。
这些思想内涵的表达充满了对高尚品质和崇高理念的追求,展现了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孟子散文的文学价值也在浩然之气中得到充分展现。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表现了思想的深刻,更展现了文学的魅力,充满了感染力和思想性。
比如在《告子上》中,孟子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比喻来表现仁义之道的力量和感染力,使人们对仁义之道的追求更加感到渴望。
在《离娄下》中,“七步之才,芒刺在背。
孟子对食的观点
孟子对食的观点一日三餐,一辈子周而复始。
富者,追求吃好;拮者,追求吃饱。
无论贵贱,一律得吃,无非“吃好”与“吃饱”之别,可见都是凡夫俗子,得食人间烟火。
然而,历史上有一个人,偏偏要吃出“思想”来,他就是古代的圣贤——孟子。
孟子可能追求吃好、也可能追求吃饱,这一点他是俗子。
但他边吃还边思想饮食道理,这一点他就是圣人,因而说出了众多启人蒙昧的哲理感悟,至今仍为经典。
孟子说:“口之于味,有同耆也。
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耆”是嗜好,其意在说明厨师要掌握食客的口味,治国理政也要掌握老百姓的愿望。
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舍鱼而取熊掌”,意指处理矛盾问题时要抓重点、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懂得取舍,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可见,孟子是一个诙谐有趣的人,能够在平常的事物中看出深藏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说出来,震撼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智慧。
孟子的饮食思想,最突出的是食正、食功、食徳,今天就说说——食正。
孟子说:“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
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
”这里的”甘”,是嗜好的意思。
意思是说,食品和饮品是有本味的,这个本味就是正味。
但是,饥饿的人吃起来狼吞虎咽、贪快贪多,口渴的人喝起来快饮不止、豪饮不停,是尝不出正味的,因而也丧失了掌握正味的机会。
孟子讲食正,意不在食,在乎事物的本质,即“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就是说,事物有本质、运动有规律,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能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饥不择食,要循序渐进、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事物的本来和正味。
并且,告诉人们一个处理问题的道理,就是不贪不躁、贫贱不移、富贵不淫,不要失去“正味”的本来心智,按照“正味”的本来规矩去办事。
孟子的“食正”思想,超越了饮食的一般意义,上升到了认识事物和做人道理的哲学层面,可谓生动深刻、通俗易懂、意义深远,不愧圣人!。
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解读万章上(共九章)(一)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万章问道:“舜走到田里,对着天诉说、哭泣,他为什么要诉说、哭泣呢?”孟子曰:“怨慕也。
”孟子说:“因为他(对父母)既抱怨又眷念。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
’然则舜怨乎?”万章说:“‘父母喜欢自己,高兴而不忘记父母;父母讨厌自己,忧愁而不抱怨父母。
’(按您这么说,)那么舜是抱怨父母吗?”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①:‘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②: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
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③,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
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孟子说:“(以前)长息曾问公明高:‘舜到田里去,我听您解说过了;对天诉说、哭泣,这样对父母,我还不理解。
’公明高说:‘这不是你所能明白的了。
’公明高认为,孝子的心是不能像这样无忧无虑的:我竭力耕田,恭敬地尽到做儿子的职责就行了,(要是)父母不喜欢我,我有什么责任呢?(舜却不是这样。
)帝尧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两个女儿,带着大小官员、牛羊、粮食,到田野中侍奉舜,天下的士人投奔他的也很多,帝尧还将把整个天下让给他。
(舜却)因为不能使父母顺心,而像走投无路的人无所归宿似的。
天下的士人喜欢他,这是人人想得到的,却不足消除他的忧愁;漂亮的女子,这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娶了帝尧的两个女儿,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财富,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富有天下,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地位尊贵,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尊贵到当了天子,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
《庄暴见孟子》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庄暴见孟子》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庄暴见孟子》是《孟子》中的经典段落,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内容以庄暴和孟子的对话为形式,阐述孟子想要告诉君主仁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基本儒家思想。
作品原文: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③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④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⑤,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⑥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⑦,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⑧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⑨之音,举⑩疾首蹩頞(11)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12)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⑨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13)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14)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字词注释:①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庄子。
②见(xiàn)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③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
”《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
”《礼记·乐记》:“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
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
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④庶几:差不多。
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
天下第一利口张仪骂孟子的故事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天下第一利口张仪骂孟子的故事简介
导语:天下第一利口张仪骂孟子的事迹一代儒学宗师孟子满腹经纶,有着“大才雄辩,天下无对”之美誉,而战国秦相张仪则因生就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而
天下第一利口张仪骂孟子的事迹
一代儒学宗师孟子满腹经纶,有着“大才雄辩,天下无对”之美誉,而战国秦相张仪则因生就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而被称为“天下第一利口”。
仿佛冥冥之中自有注定,在两位名家在学术及政治领域多有争论,唇枪舌剑之激烈程度,不亚于现代名流微博过招的浓烈硝烟气息。
两人的多次言语交锋中,尤以张仪的一句“儒家大伪”最为犀利,这一番千古绝骂,竟使得一向自命清高看不起纵横谋士的孟子也无地自容,至此再不敢有“妾妇之道纵横家”这等充满讽刺意味的言论。
儒学文化,堪称中华文化之正统,孔孟门生遍天下,大凡读书之人,无不对这两位宗师肃然起敬。
可在百家争鸣,各种思想言论大放异彩的春秋战国时期,偏偏就有张仪这样堪比现代叛逆青年的纵横家对表面假斯文的酸腐文人不屑一顾,竟在殿堂之上,众目睽睽之下直指孟子“尔何其厚颜也”,更振振有词地指责儒学文人迂腐愚昧、张扬刻薄,鄙视天下众生,事事维护周礼、贬斥法制,说到底不过是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云云。
一阵嬉笑怒骂,震慑得大殿中鸦雀无声,而此刻孟子早已被这番“有辱斯文”的当众嘲讽气得无力反驳,羞愤之下一口鲜血喷出两丈多远……
在齐宣王的接风宴上,将孟子骂得体无完肤的,张仪恐怕是空前绝后的第一人。
掩卷沉思,私以为战国时期若有保险这一行业的话,张仪必定会为他那条赖以生存的巧舌一掷千金投下重保。
然而这等巧舌如簧的政客却偏偏入不了秦武王的法眼,最终还是落得个辞职返乡,
生活常识分享。
八上文言文:孟子三章字词解释+问答题整理
八上文言文:孟子三章知识点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词句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如:比得上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①攻之而②不胜。
环:围①而:表顺承②而:表转折,却(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夫:句首发语词然:这样而:表转折,却是:这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这样却(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故:所以域:名词作动词,限制以:靠、凭威:震慑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者:……的人寡: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之:到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通“叛”,背叛顺:归顺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以:靠、凭有:相当于“或”。
或许。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问题整理】1.全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答: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点。
然后用举例论证,逐层推进,通过比较指明“人和”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接着用道理论证,从反面强调了治国中“人和”的重要性。
然后,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行仁政。
最后,将“多助”与“寡助”的结果形成对比,证明观点。
2.本文借战争谈政治,有什么样的好处?答: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阐明他的政治主张:国君要施行仁政。
孟子卷十一 告子上 原文 译文
孟子卷十一告子上原文译文(之一)作者:原文孟子来源:网络收集时间:11月04日09:25 提交:kwora原文: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
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
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
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
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 【读解】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孟子的雄辩风范。
随口接过论敌的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
就好比我们格斗时说,你用刀咱们就用刀,你用枪咱们就用枪。
欲擒故纵,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平?”一语杀入穴道,只需要轻轻一转,其论证便坚不可移,使读者读来,不得不束手就擒。
于是,我们便都是性善论者了。
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一尘不染吗?这种时候,我们即便不会成为苟子“性恶论”的信徒,多半也会同意告子的观点了罢:“人性之无分于善不时,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下一篇:孟子卷十一告子上原文译文(之二)上一篇:孟子卷十万章下原文译文(之五)孟子卷十一告子上原文译文(之二)作者:原文孟子来源:网络收集时间:11月04日09:24 提交:kwora原文: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1、《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吾为此惧,闲①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译文:公都子问:“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为什么?”孟子回答说:“我哪里喜欢论辩,我是迫不得已!国家产生已经很久了,总是一时太平,一时混乱。
在尧那个年代,大水横流,在国中泛滥,毒蛇和蛟龙占据其中,百姓没有安身的地方。
“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接连出现。
他们毁坏民宅把它作为玩乐的池塘,百姓无处安居繁衍。
毁弃良田把它变成苑囿,使百姓没吃没穿。
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
《盐铁论?论儒第十一》译注
《盐铁论•论儒第十一》译注【题解】本篇是关于对儒家学派评价的争论。
论战一开始,文学们以纯儒的观点“祖述”仲尼,称颂其德,以为自古及今,未之有也”,以孔、孟之道为“忧百姓之祸而欲安其危”的“治国平天下”之道。
御史、大夫则持反纯儒的观点,指出“儒者之安国尊君,未始有效”。
“孟轲守旧术,不知世务”,因而不合时宜。
这说明他们之间的斗争是激烈的。
御史曰:文学祖述仲尼,称诵其德,以为自古及今,未之有也。
然孔子修道鲁、卫之间,教化洙、泗之上,弟子不为变,当世不为治,鲁国之削滋甚。
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
当此之时,非一公孙弘也。
弱燕攻齐,长驱至临淄,湣王遁逃,死于莒而不能救;王建禽于秦,与之俱虏而不能存。
若此,儒者之安国尊君,未始有效也。
【注释】仲尼:即孔丘。
洙、泗:洙,洙水,泗水的支流。
源有二,一出山东曲阜市北,南合沂水入泗。
一出费县北,西流入泗。
泗,泗水,发源于山东省泗水县。
《礼记·檀弓》:“吾与女事关子于洙、泗之间。
”孔子讲学于鲁,故后人遂以洙、泗为儒家学派的代称。
齐宣王:齐威王之子,名辟强,在位十九年(公元前342—公元前324年)。
孟轲(约公元前370—公元前289年),战国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字子舆,受业于孔丘孙子思之门,与其徒序《诗》、《书》,述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被后来儒家称为“亚圣”。
淳于髡(k&n):战国时齐人,以滑稽善辩著称。
稷下: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县)西门外的地方。
齐宣王继齐威王之后,在此扩置学馆,招待儒生,淳于髡等七十余人都受到尊礼,赐列第为上大夫,不作实际工作,专任顾问。
一时到者达千余人。
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孟轲也到过齐国,游说过齐宣王,见《史记·孟荀列传》。
燕攻齐:公元前二八四年,秦、楚、燕、韩、赵、魏共同伐齐。
其中燕国将军乐毅率兵长驱直入,攻破齐国都城临淄。
齐湣王出逃到莒(今山东省莒县),被楚人杀死。
滕文公章句下(十五)—《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滕文公章句下(十五)—《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偷鸡贼的逻辑
原文:
戴盈之①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②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③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
①戴盈之:人名,宋国大夫。
②兹:年。
③攘;偷。
译文:
戴盈之说:“税率十分抽一,免除关卡和市场的征税,今年内还办不到,请让我们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彻底实行,怎么样?”
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告诫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他便说:‘请让我先减少一些,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彻底洗手不干。
’--如果知道这种行为不合于道义,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题解:
好一条偷鸡贼的逻辑!
好一则偷鸡贼的寓言!这条偷鸡贼的逻辑就是改错分步,明明认识到不对,但就是不愿意彻底改正,而以数量减少来遮掩性质不改的问题。
这则偷鸡贼的寓言生动幽默,看似荒唐可笑,实际上是人心写照。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戒烟、戒赌、戒毒,还是“反腐倡廉”中披露出来的一些案子,其当事人不是多少都有一点这个偷鸡贼的心态和逻辑吗?
改恶从善,痛改前非。
好一个“痛”字了得!。
尽心章句下(十四)—《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尽心章句下(十四)—《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狂者、狷者与好好先生原文:万章问曰:“孔子在陈①曰:‘盍②归乎来!吾党③之小子狂④简⑤,进取,不忘其初。
’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⑥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⑦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⑧、曾皙、牧皮⑨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⑩然,曰,‘古之人,古之人。
’夷⑪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⑫乎!乡原,德之贼也⑬。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
行何为踽踽凉凉⑭?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
’阉然⑮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人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⑯,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君子反⑰经而已矣。
经⑱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⑲矣。
”注释:①陈:周代的一个诸侯国,故都在今淮阳县。
孔子在陈曰:见《论语•公冶长》,原文为:“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与万章所引略有不同。
②盍:《左传·桓公十一年》:“盍请济师于王?”《左传·成公六年》:“子盍从众?”《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子盍诘盗?”《论语·颜渊》:“盍彻乎!”《国语·晋语一》:“盍杀我?”《孟子·梁惠王上》:“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玉篇》:“盍,何不也。
大学·中庸·孟子
大学 中庸 孟子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基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暄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慄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湜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全文注释及译文(滕文公章句上)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全⽂注释及译⽂(滕⽂公章句上)《孟⼦》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和他的弟⼦记录并整理⽽成的。
《孟⼦》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
孟⼦·滕⽂公章句上本篇前⾯三章记录孟⼦与膝⽂公之间的谈话和事迹,后两章分别记录孟⼦对农家和墨家两个学派的观点。
其中对农家的观点论述社会分⼯问题,且有农家的资料价值,较为重要。
全篇原⽂⼀共只有5篇,本书选3篇。
【第⼀篇】孟⼦道性善,⾔必称尧舜【原⽂】 滕⽂公为世⼦①,将之楚,过宋⽽见孟⼦。
孟⼦道性善,⾔必称尧舜。
世⼦⾃楚反,复见孟⼦。
孟⼦⽈:“世⼦疑吾⾔乎?夫道⼀⽽已矣。
成规②谓齐景公⽈:‘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舜,何⼈也?予,何⼈也?有为者亦若是。
’公明仪③⽈:‘⽂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膝,绝长补短,将五⼗⾥也,犹可以为善国。
《书》⽈:‘若药不瞑眩④,厥疾不瘳⑤。
’”【注释】 ①世⼦:即太⼦。
“世”和“太”古⾳相同,古书常通⽤。
②成规 :齐国的勇⼠。
③公明仪:⼈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曾⼦学⽣.④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
⑤瘳(Chou):病愈。
【译⽂】 滕⽂公还是太⼦的时候,要到楚国去,经过家国时拜访了孟⼦。
孟⼦给他讲善良是⼈的本性的道理,话题不离尧舜。
太⼦从楚国回来,⼜来拜访孟⼦。
孟⼦说:“太⼦不相信我的话吗?道理都是⼀致的啊。
成脱对齐景公说:‘他是⼀个男⼦汉,我也是⼀个男⼦汉,我为什么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我是什么⼈,有作为的⼈也会像他那样。
’公明仪说:‘⽂王是我的⽼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的滕国,假如把疆⼟截长补短也有将近⽅圆五⼗⾥吧。
还可以治理成⼀个好国家。
《尚书》说 ‘如果药不能使⼈头昏眼花,那病是不会痊愈的。
”’【第⼆篇】上⾏下效的实例【原⽂】 滕定公①薨②,世⼦谓然友③⽈:“昔者孟⼦尝与我⾔于于宋,于⼼终不忘,今也不幸⾄于⼤故④,吾欲使⼦问于孟⼦,然后⾏事。
《孟子》三章(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孟子》三章(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逐句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字音字形米粟.(sù)亲戚畔.(pàn)之域.(yù)民重点实词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寡助之至: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顺之:顺,归顺,服从。
通假字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与友人论学书及翻译
与友人论学书〔清〕顾炎武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於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已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呜呼!圣人之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逹.」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於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於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伯夷,伊尹之不同於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於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於技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於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於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於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於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於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译文】:近来,我南来北往,承蒙朋友认为我年长一点而来请教,这好像是向盲人问路一样。
孟子的“四辞”歪批
孟子的“四辞”歪批《孟子·公孙丑》里记载着他和弟子公孙丑的一段对话。
公孙丑问:“敢问夫子恶乎长?”(您在哪方面最擅长?)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可见孟子对自己的两大优点(知言、养气)颇为自豪。
历来人们对“浩然之气”谈论比较多,而对“知言”却很少深究。
我倚老卖老惯了,打算对孟老夫子的话作一点解释,姑且称为歪批吧!孟子自己这样解释“知言”: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姑且把这四种“辞”称为“四辞”吧。
显然,这里面没有一个是好辞。
大约是孟子在与诸侯、权臣等大人物长期辩论中总结出来的几种常见语言伎俩。
同篇有“四端”说,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知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所以,弄出来一个“四辞”也不算太离谱。
一、詖辞詖辞,现在没有人用这个词了。
汉代赵岐这样解释:“人有险詖之言,引事以褒人,若宾孟言雄鸡自断其尾之事,能知其欲以誉子朝、蔽子猛也。
”说了半天,还是听不明白。
其实,詖辞,就是偏颇不正之辞。
赵岐说的“引事”,相当于诸葛亮的“引喻失义”的“引喻”,意思是举例子。
雄鸡自断其尾,听起来有点玄。
我认为,詖辞,险詖之辞,类似危言耸听,悻悻不平,牢骚满腹,愤世嫉俗,总之极端、片面之辞,包括《楚辞》里面的“慷慨”,大体都可以称为詖辞。
孟子的时代,大约也有很多人不满现实,针对现实生活里的消极现象,发几句议论,抨击一顿,然后心安理得地去干同样的坏事,或者更糟糕的坏事。
这种人我见的太多了。
君不见,被告席上那些罪犯振振有辞地辩称,自己盗窃是因为看不惯贪官损公肥私,杀人犯自称替天行道。
千万别以为那些愤世嫉俗者都是出于高尚的动机。
善良人要当心,你身边就可能有爱发“詖辞”的家伙。
詖辞知其所蔽,意思是听到那些抨击他人的言论,我就知道他哪里没有想通。
关于雄鸡自断其尾在赵岐的注解里,解释“詖辞”所举例子是:“若宾孟言雄鸡自断其尾之事,能知其欲以誉子朝、蔽子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