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2018-2019学年度最新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
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各位评委,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 7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下的第三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我说课的内容由为4部分构成: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对这四个部分做一个详细的阐释。
首先:第一部分:说教材。
这是我说课的第一个重要内容。
该部分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说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主题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是旧的、小规模的、单纯的统一的瓦解,是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的必然过程。
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课主要讲了三部分的内容,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第二方面,说教学目标。
该方面又分为三个维度。
第一维度,知识与能力。
本课需要学生识记的内容有:东汉末起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本课需要学生理解的内容有: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需要师生一起探讨的内容有: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第二维度,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第三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
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资料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拔拔
长孙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 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 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
大意:自从晋(东晋)、(南朝)宋以来,繁华的洛阳变成了一片荒土,都以为长江 以北,全是夷狄(少数民族)。昨天到洛阳,才知道有很多身着汉族服装的士族,在中原 地区,那里礼仪兴盛,人口众多,物产丰富,难以言传。北方的少数民族,不可轻视。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 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胡床
椅子
方凳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凉·乐伎[jì]与百戏壁画
“西凉乐”起自前秦之末的凉州,魏太 武帝拓跋焘439年平定凉州,将此乐舞艺人带 回平城,曾被用于嘉宾大礼。北齐也予以吸 收运用,后成了西域各族与中原汉族乐舞融 会贯通的新型乐舞,一直盛行至隋唐。
答:洛阳地处中原。迁都是为了更好地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史海拾贝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敕勒歌》的创作与翻译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描绘草原风光和游牧画景的
著名民歌《敕勒歌》,起初由高车族
牧民用高车语创作。高车族即为铁勒
族,又叫敕勒族,因他们乘高车,逐
公元494年,孝文帝为更好地吸收汉族先进 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五胡乱华”中国历史上150年的南北战争素材 川教版
“五胡乱华":中国历史上150年的南北战争《历史纪事》南朝宋永初元年(北魏泰常五年,420)至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589),南朝与北朝为扩张势力和疆土进行争夺、兼并的战争。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代;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
拓跋珪称魏王后,即进行统一北方的战争。
在击败后燕、夺取黄河以北广大地区之后,于天兴元年(398)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称帝。
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即位,开始向黄河以南发展。
与此同时,东晋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讨灭篡晋称帝的原荆州刺史桓玄,灭南燕、后秦,于公元420年代东晋称帝,建国号为宋。
拥有东自青、兖二州,西至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的黄河以南地区.与北魏隔黄河对峙。
北魏与南朝宋、齐、梁的战争宋永初三年(422),拓跋嗣乘刘裕病故,发动北魏攻宋河南之战,先后投入十余万步骑,重点进攻黄河南岸的宋军事重镇。
至次年闰四月,先后攻取金墉(今河南洛阳东北)、虎牢(今荥阳西北汜水镇西)、滑台(今滑县东)和东阳(今山东青州)等城,占领司、兖、豫等州。
宋元嘉七年(430)三月,宋文帝刘义隆乘北魏与柔然作战无暇南顾之机,出兵北伐.七月,收复滑台、洛阳(今洛阳东北)、虎牢、碻磝(今山东茌平南),一度收复河南失地。
十月,魏军渡河,再次攻克洛阳、虎牢.十一月,复攻滑台.次年初,宋将檀道济救滑台被阻.守军粮尽,滑台被北魏军攻占.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二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10万步骑部南下攻宋,围攻悬瓠(今河南汝南)。
四十余日不克,退还平城。
七月,宋军攻魏,取碻磝,围滑台。
十月,拓跋焘以号称百万之众渡黄河,解滑台之围,长驱南进.十二月抵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声言欲渡江夺取建康(今南京).次年正月,因乏食、疾疫流行而北撤。
宋泰始二年(466),宋内讧,边将薛安都以彭城降北魏后,淮北四州及淮西之地尽入于北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少数民族内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1.背景原因
2.时间、人物、目的
3.主要内容
4.作用
教
学
反
思
使用者签名:
【课堂进行时】
一、少数民族内迁(了解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的背景)。
阅读P93第一段内容及小字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在中国古代的长期民族发展过程中,我国民族分布的呈现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呈现这一特点?(点拨:联系汉族的起源和发展)
2.“五胡内迁”中的“五胡”指的是哪五个少数民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个?“五胡”为什么内迁呢?(联系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和文明程度)
3.386年,()复国建魏,史称(),定都()。
4.439年,()统一北方,北朝开始。
5.阅读材料,想一想: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遇到了什么严重的社会危机?怎样解决?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6.归纳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原因,及其根本目的。
长城实验学校2017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主备课人
陈本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孝文帝的改革最重要的是移风易俗,列举改革内容中有哪些移风易俗的做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件(2018新版教材)
一、时代特征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
的时期。
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的战争频繁。
3、江南相对稳定。
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
大融合时期。
二、改革背景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 割据局面。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四、改革影响
1、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和 商业)。
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尊儒崇
经,兴办学校,采用汉族封建制度)。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
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五、改革的性质和认识
性质: 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 封建化的过程。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魏统治面临危机,必须做出抉择。 5、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的决心,学习
汉文化。
三、改革内容
前期: 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均田制 2、整顿吏治
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迁都洛阳 2、革除旧俗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PPT课件 (6)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 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 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社会现象。
读一读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 孝文行改革,旧俗尽扫光。 均田加俸禄,南迁到洛阳。 鲜卑封建化,民族融合强。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
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D
A.迁都洛阳
B.实行官吏俸禄制
C.颁布均田令
D.讲汉语
4.材料题 材料一 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 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 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皆改姓元氏。诸功臣旧 族……皆改之。……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 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 降黜。”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
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
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 嫁给汉鼓族励高鲜门卑。贵婚族与汉族贵族通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 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 “孝武帝”“孝明帝”等,这 是为什么?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 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本兰辞》的歌词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可知,木兰不是汉族女子,而是一位出自落籍中原的鲜卑 族家庭的姑娘。
从《本兰辞》歌词:“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可 以看出,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深,她像其他汉族姑娘一样, 常常坐在织机旁织布劳动。
《本兰辞》的最后,借“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 雌” ,来表现鲜卑女子敢与男子一争高低的豪迈气概。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PPT课件 (7)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孝文帝改革的3个方面措施
1、学习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 2、迁都洛阳 3、学习汉族文化风俗
小组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探究导学案上 的探究案题目,完成后 将在注班:上要交求流脱展稿示展。示
探究一
族名
所建立的政权
匈奴
前赵、北凉、夏
鲜卑 羯jie
前燕、后燕、西秦 南凉、南燕
后赵
氐di
前秦、后凉
2019年初中PPT课件
二零一九年六月七日
第四学习主体 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目标导航
1、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2、通过探究性学习,对材料进行分析 归纳,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使学生
自主预习
1、教材P93---P96的内容 2、首先独立完成预习案 3、较难的问题通过两人一组对学完成 4、对学不能完成的通过小组内群学讨论
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
?
知识梳理 出
少
现 了
数民
民
族 大
学 汉制
孝 迁都 文 洛阳
促 进 了 民
族融 帝 学
族
内
合 趋
改
汉族 文化
大 融
迁势
革 风俗
改革背景
合
达标检测
1.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建立北魏政权 的是()
2A..北匈魏奴孝文B帝.改鲜革卑没有C涉.及羯的是D(.)羌 A.制度 B.迁都 C.文化 D.奖励军功 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 改革,下列关于两次改革的叙述,错误的是( )
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
2019年精选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六十一
2019年精选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六十一第1题【单选题】下面两幅图(图一,二)所表达的历史信息,与哪一事件相关联?( )A、秦国商鞅变法B、汉代丝绸之路C、北魏孝文帝改革D、宋辽澶渊之盟【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洛阳在中国古代中的人文史记,诗词曲艺,史话传说,礼仪风俗中都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以下政权曾定都洛阳的是( )①西汉②东汉③西晋④东晋⑤北魏A、①②⑤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⑤【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小明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有一位少数民族皇帝,要求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这位皇帝是( )A、前秦苻坚B、北魏孝文帝C、西夏元吴D、金太祖阿骨打【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中国古代有位改革家,果断地抛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积极吸纳汉族的先进文明,使本民族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他是( )A、商鞅B、秦始皇C、张骞D、北魏孝文帝【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改革措施是( )A、迁都洛阳B、改用汉姓C、改穿汉服D、使用汉语【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昕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阳B、实行官吏俸禄制C、颁布均田令D、讲汉语【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答案】:【解析】:第8题【判断题】宋齐梁陈四个南朝政权的都城都在建康。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川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一篇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川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一篇第1题【单选题】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融合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下列人物中,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是( )A、秦孝公B、汉光武帝C、汉武帝D、北魏孝文帝【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以稳定统治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以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C、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以扩大统治区域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北魏时期,促使鲜卑族从语言、服饰、姓氏到思想观念与汉族日趋一致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大化改新D、戊戌变法【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①魏鲜卑族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② 马球游戏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③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经精义④辽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汉人A、中外交往B、民族团结C、国家统一D、文化交融【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其中,北魏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起来的( )A、匈奴B、鲜卑C、羯D、氐【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混乱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政权的是( )A、前秦B、北魏C、东魏D、西魏【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北朝开始的标志是( )A、刘裕废除东晋皇帝B、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民族大融合B、学习汉族先进文化C、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陆续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 )A、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B、匈奴、鲜卑、羯、氐、羌C、乌孙、鲜卑、匈奴、羯、羌D、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这说明了( )A、民族交融已经成为趋势B、各民族放弃了原有习俗C、民族界限是固定不变的D、民族之间影响呈单向性【答案】:【解析】:第12题【问答题】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为了长治久安,都制定了相应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控制措施。
川教初中历史七上《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PPT课件 (3)
势明显增强。但 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
矛盾。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 在位
时,北魏进行了改革。
★(3)内容:①借鉴汉族的 制度和
制度,实施一系列新
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 的管理。②迁移都城。 年,孝文
帝把都城从
迁至
。③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
政策。改用汉姓、改穿 、与汉 、学说 、写 。
魏 蜀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想一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 C)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进展都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C 2.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B.掌握最高权力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你能做对吗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 上的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 将魏、蜀、吴、西晋、东晋、 十六国、南朝、北朝准确地 对号入座吗?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川教初中历史七上《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word教案 (13)
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东汉末起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各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能力与方法通过探究性学习,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多媒体对相关资料的展示,培养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组成的统一体。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在这个历经千年沧桑的多民族在家庭中,民族团结、平等就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和谐美。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2.难点:如何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大融合的关系【教学用具】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学生活动设计】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板书设计】一、少数民族的内迁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2.东汉末年的内迁各族3.鲜卑的兴起4.北魏的建立与发展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迁都(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孝文帝的改革内容①语言:说汉话。
②姓氏:改汉姓。
③学习汉族文化风俗2.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解释“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编演历史小剧,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从而培养学生表达、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评价孝文帝,从而形成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通过识读课文中的地图、插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条件和历史意义。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难点:1、北朝的朝代更替情况。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在南朝统治南方时,南方经济开始得到发展。
而此时北方又是怎么样的呢?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二、新课讲授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1、看地图册,明确东晋南朝时,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看清楚内迁各族的位置和名称,在本子上写画五个少数民族的名字。
让学生猜猜: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的情况?教师稍着讲解,这时北方寒冷干潮。
2、东晋北朝时,哪个少数民族的影响最大,为什么?
3、总结一下,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教师:细读教材94—96页,看看有哪些内容?
小结:背景——措施——影响,学生落实在书上。
2、课堂讨论:北魏孝文帝却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汉族姓氏。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看迁都图,请学生讲述迁都的故事,讨论:他为什么要如此辛苦的把都城迁到洛阳,迁都成功有什么好处?
4、孝文帝为了吸收汉族文化,采取了那些措施?请勾画下来,然后我们来开展课堂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教师投影“北魏墓出土的石砚”、“北魏墓碑上的书法”、“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说明了那些问题?
2、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有没有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
3、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去思考)
(四)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教学后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