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 米的认识1教案 青岛版五年制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案介绍米

小学数学教案介绍米

小学数学教案介绍米
适用年级:小学
教学内容:米的认识和计算
教学目标:
1. 了解米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2. 能够用米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米的概念。

教学准备:
1. 一袋米或一小袋米;
2. 小黑板或白板;
3. 直尺、尺子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袋米或一小袋米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一下米的实际大小和重量。

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说出米是什么,米的用途等。

3. 讲解米的基本概念:简单介绍米的单位和基本概念,如米的大小、重量等。

4. 计算练习:让学生在小组或个人中进行米的简单计算,如:如果一袋米有5千克,那么3袋米有多少千克?
5. 实际应用: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或重量,并用米来表示,让他们体会到米的实际应用。

6. 温故知新:回顾米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米的认识还比较浅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实际应用的练习,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米的概念。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需要我进行更多的讲解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米的认识》教案1.docx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米的认识》教案1.docx

⼩学数学青岛版⼀年级下册《⽶的认识》教案1.docx ⼩学数学青岛版⼀年级下册《⽶的认识》教案1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 1 ⽶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法1.学会⽤⽶估测⽇常⽣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操作知道 1 ⽶ =100 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结合实际经历⽤不同的⽅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步培养学⽣合作学习的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法和建⽴“ 1 ⽶”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估测物体长度的⽅法。

教学⽅法⾃主探究⼩组合作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及视频动画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导⼊新课师:阿福⼜要去做⾐服,他这次想做⼀件长袍,缝⾐店的师徒俩吸取上⼀次的教训,不能再⽤来量,他们也买来了⼀把尺⼦,这次阿福做⾐服肯定不会再出错吧。

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出⽰课件,师接着讲故事)师傅拿着再给阿福量⾝长,师傅说:是 1 ⽶,徒弟说:是100 厘⽶。

师:看到这⼉,你想提什么问题呢?(学⽣交流)⽣:同样是⼀件⾐服,为什么师傅和徒弟量出的数据不⼀样呢?谈话:学了今天的内容,这些问题很快就会解决的。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让学⽣⾃主地提出问题,激发学⽣解决问题的兴趣。

⼆、新课学习1、认识⽶尺师:阿福的长袍到底做成 1 ⽶,还是 100 厘⽶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师傅⽤的那把尺⼦吧。

(出⽰⽶尺)师:这就是师傅给阿福量⾐服的⽶尺。

这段长度就是阿福⾐服的长度,也就是师傅说的1 ⽶和徒弟说的100 厘⽶,既然是这同⼀段长度,为什么师徒⼆⼈的说法不同呢?接下来我们⼀起来探索⼀下。

2、认识⽶,建⽴ 1 ⽶的实际概念师:我把师傅的⽶尺画在⿊板上(画出 1 ⽶长的线段)。

师傅说了是 1 ⽶(板书出“1⽶”),徒弟说是100 厘⽶(板书出“100厘⽶”)。

请⼀位同学拿着你的直尺在这条线段上量出 1 厘⽶(学⽣上台测量),相继再分别找学⽣接着量到10 厘⽶、 20 厘⽶ ,,100 厘⽶。

信息窗一(厘米的认识)-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一(厘米的认识)-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一(厘米的认识)-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课程背景本次数学课程为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中的第六节课:信息窗一(厘米的认识)。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向学生们介绍厘米的认识,并且探讨其应用。

同时我们将借助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们的交际及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长度”的基本概念并能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学生能够了解并能够正确地使用厘米作为长度的度量单位。

•学生能够辨别和运用各种长度的单位,并初步了解长度的比较。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对不同物体长度的感性认识,从而逐渐建立对“长度”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

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到“长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1.厘米的认识。

2.各种长度单位的比较。

3.构成团队,开展小组讨论。

教学方法1.形象化教学,通过常见事物的长度比较引导学生建立“长度”的概念。

2.情景化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问题和练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四、具体实施方案课前导入通过教师出示两根长度不一的铅笔,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哪根铅笔更长?”。

教师利用学生自身的经验,让学生感知长度。

主体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厘米。

出示三组纸条,每组纸条长度不一,然后分组演练。

–组内用各种单位测量纸条的长度,然后以一定的步长按纸条长度绕场一周。

–组内成员讨论,如果可以,团队成员能不能以自己的长度作为单位测量纸条的长度,并绕场一周,比较团队成员之间结果的准确性。

2.教师介绍各种长度单位,并让学生在个人活动中运用。

如: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把厘米长度转化成分米和毫米长度。

课后拓展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又要按大小顺序排列班级学生的腰围、身高、脚长,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感悟“大小顺序”这一大拓展内容。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的认识和写法 青岛版(五年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的认识和写法 青岛版(五年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的认识和写法青岛版(五年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字1—5的含义,能够正确地书写这些数字。

2.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使他们能够快速识别和计数1—5的物体。

3. 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数字1—5的认识2. 数字1—5的写法3. 数字1—5的应用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数字1—5的含义和写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字。

2.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和识别周围的物体,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数字敏感性。

3. 实践法: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字1—5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游戏,引起学生对数字1—5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数字1—5的含义和写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字。

3. 观察:让学生观察和识别周围的物体,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数字敏感性。

4. 实践: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字1—5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数字1—5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数字1—5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评估他们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 家庭作业:布置一些与数字1—5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里完成,评估他们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1. 课本: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

2. 练习题:与数字1—5相关的练习题。

3. 游戏和实践活动:与数字1—5相关的游戏和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数字1—5。

2.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教师需要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地掌握数字1—5。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8.2厘米.米的认识 复习课 |青岛版(五年制) (共23张PPT)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8.2厘米.米的认识 复习课 |青岛版(五年制)    (共23张PPT)
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要测量东西的准确长度,要用尺子量。
你能找出1厘米吗?
1厘米
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都是1厘米。
生活中的1厘米
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纽扣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一颗花生米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大拇指指甲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1厘米 1厘米 1厘米
cm
3厘米
回想一下怎样测量一根小棒的长度吗?
左边与0刻 度线对齐 把小棒放平
右边对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
这根小棒的长度是5厘米。
试一试
下面测量方法正确的打√。

( ) (√ )
(
)
下面的线段是多少厘米呢?
9cm 7cm 4cm
大刻度——小刻度=几厘米
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比较长的东西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 位。
8 )米
32厘米+17厘米=( 49)厘米 1米+20厘米= ( 120 )厘米
1米- 20厘米=( 80 )厘米
……
厘米和米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厘米的认识
厘 米 和 米 的 认 识
1厘米、几厘米、cm
尺子要放平、被测物体与0刻度 对齐、
测量方法
米的认识 厘米和米的关系

测长的东西或距离、m
1米=100厘米
闯关练习:第一关:填空 (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厘米 )做单位。 (2)量篮球场的长,用( 米 )做单位。 (3)(100)厘米=1米,4米=(400)厘米 (4)从直尺的0——1是( 1 )厘米, 从直尺3——8厘米是( 5 )厘米。
第二关: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1)教室长10( 米 ) (2)桌子高90(厘米) (3)回形针长3(厘米) (4)操场跑道长200( 米 ) (5)1个杯子高10(厘米) (6)桌子长1( 米 )

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8.2.认识米 青岛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8.2.认识米 青岛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8.2.认识米青岛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米的重要性;
2.能够识别和描述米的特征;
3.理解米的种类和产地;
4.培养学生对于食品的正确认知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米的特征和种类;
2.米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正确的食品认知与态度。

三、教学内容
1.米的重要性;
2.米的种类和产地;
3.米的特征和识别方式。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图片或现场展示的形式展示不同种类的米饭,向学生介绍米饭的重要性和特征。

2. 认识米
1.比较不同种类的米饭的外观、颜色、大小等特征;
2.向学生解释不同种类的米饭产地、品质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认知和态度;
3.让学生亲自到实验室中体验一下小学生品尝不同米饭的过程。

3. 总结
让学生小组表演演示米和红薯的对比,让其练习口语表述和表演,培养学生语言和交际能力。

五、教学评估
1.老师可通过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于米饭的认识程度;
2.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中,个人或小组实行,评估其是否掌握米饭鉴别技巧和认知技能。

六、教学自评
本次数学导学案以小学生饮食认知为主题,通过讲解米的重要性、种类和特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米的属性,达到了培养学生正确饮食认知和态度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于学生的具体分组和实践活动做出了灵活合理的安排,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8 米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学制 1

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8 米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学制 1

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8 米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学制) (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米的定义和符号;
2.能够使用米的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米的定义和符号;
2.学习难点:米的单位换算。

三、学习内容
1. 米的定义和符号
米是长度单位,它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之一,用符号“m”表示。

2. 米的换算
米是长度单位,常用于实际测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需要将米转换为其他单位的情况。

1.厘米(cm):1米=100厘米;
2.毫米(mm):1米=1000毫米。

3. 使用米测量长度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米来测量各种长度,例如:
1.书架长度;
2.教室长度;
3.网球场长度等。

使用米进行测量时,需要注意对长度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位数,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四、学习方法和建议
1.阅读教材,了解米的定义和符号;
2.记忆米的换算关系和符号;
3.练习使用米进行实际测量,注意测量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位数。

五、学习评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米的定义和符号,掌握米的换算关系和使用方法,能够使用米进行实际测量。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知识,准确测量各种长度,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第一单元信息窗1《1-5的认识》(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 青岛版(五四制)

第一单元信息窗1《1-5的认识》(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 青岛版(五四制)

教案:第一单元信息窗1《1-5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5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并能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数字1-5及其含义。

2. 学习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3. 理解数字的顺序和大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数出1-5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并能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 教学难点:理解数字的顺序和大小,能够用数字进行简单的比较和排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图片、实物等。

2. 学具:彩色笔、纸张、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数出数量,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与物体数量的关系。

2. 讲解:讲解数字1-5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数字与物体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

3. 练习:让学生通过数数、用数字表示物体数量等方式,巩固对数字1-5的认识。

4. 游戏: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字1-5。

5.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数字1-5的认识和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展示数字1-5的卡片,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数字的形状和顺序。

2.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数字与物体数量的对应关系。

3. 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解答。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用数字1-5表示自己家里的物品数量,并与家长分享。

2.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数字1-5的认识和应用。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讲解、练习、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对数字1-5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5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并能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同时,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在数字的顺序和大小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练习。

信息窗二(米的认识)-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二(米的认识)-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二(米的认识)-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了解身边的物品重量,掌握测量重量的方法;
3.学会使用天平及读取天平上的数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米的认识及测量重量的方法;
2.教学难点:使用天平及读取天平上的数值。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使用现实场景展开课程导入:
老师拿出一包曲奇饼干,问学生:如果我要将这一包饼干分给三位同学,怎么办?学生可以提出各种分配方案,老师适时提醒学生必须保证每位同学得到的数量相同。

这样,老师引入米的概念,米就是表示等量的一组数量单位,比如分饼干就是分成同一份量,每份就是1米。

2. 示范与合作探究
学生学会了米的概念,但如何测量物品的重量呢?老师将物品称放在天平上,指出需要称两次,读出两次的数据,然后将两次数据相加,即为物品的总重量。

示范完成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完成实践操作。

3. 个人探究活动
学生们分别拿出物品,通过同伴相互称重,读取天平上的数值。

可以在小组内多次测量,加深学生理解。

4. 展示结果
分享学生所测得的物品重量与计算过程,可将物品与数值对应一一展示在信息窗二中。

四、作业布置
指定学生在家中将物品称量,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小册子上,做好记录后,规整小册子并交给老师。

五、教学小结
本节课通过物品重量的测量,学生牢固掌握了米的概念,并且掌握了测量重量的方法,通过天平的示范和操作,学生们也能够简单地读取天平上的数值。

本节课的教学道具简单易获,是一节非常实用的数学课程。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2 米的认识-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2 米的认识-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2 米的认识-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米”这一长度单位,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内容包括:1. 认识“米”的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 学习如何使用米尺进行测量。

3. 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米作为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米”的概念,掌握1米等于100厘米,并学会使用米尺进行测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

教学难点1. 学生对“米”这一长度单位的理解。

2. 学生使用米尺进行测量的准确性。

3. 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米尺2. 卷尺3. 日常生活用品(如桌子、椅子、书本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引发他们对“米”的认识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米”的概念,让学生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米的长度。

3. 活动一:让学生分组,每组使用米尺测量教室内的物品,并记录下来。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活动二:让学生使用卷尺测量自己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比较身高差异。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再次确认“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使用米尺测量家里的物品,并记录下来。

下次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1. “米”的概念:1米等于100厘米。

2. 使用米尺进行测量。

3.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使用米尺测量家里的物品,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思考,除了米尺,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测量长度?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了他们对“米”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测量时准确性不高。

米的认识(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米的认识(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米的认识(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米的基本概念和读法。

2.培养学生对物品进行比较和排序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米的认识与读法。

2.物品的比较和排序。

3.观察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辨认米和读法。

2.物品的比较和排序。

3.分析和总结。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个白色的物品,让学生观察,猜测是什么,引导学生想到米。

2. 认识米1.认识米的外观,有的是长条形的,有的是圆球形的,有的是小粒子状的,将不同形状的米放到 PPT上,学生观察,感受不同形状的米,然后老师逐一引导学生说出不同形状的米的名字。

2.再顺着同学们的关注点出发,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一天中吃的不同米饭餐,使用新学的词汇。

3. 物品的比较和排序1.教师给学生出示不同种类的物品,比如:木棒,海绵球,松花蛋等,叫孩子把它们按大中小进行排序。

a)引导学生关注物品大小。

b)让学生用手把物品放到正确的位置。

(思维操作)c)教师再次打乱物品的排序,孩子们重新进行操作,顺便提高孩子专注力(稍微增加难度)。

4. 观察和分析1.教师将一张纸裁成不同的形状,如长条形,圆形,正方形等,并且,每次裁切完后向学生展示,“大家看一下,我刚才做的这块形状和什么物品相似呢?”(教师可以在裁切时,稍微有意摆上糖果、玩具、文具等进行顺带提及)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其言语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介绍“米”的知识点,再次重点强调它的不同形态及读法。

2.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总括所学。

五、教学反思整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观察和分析身边物品的起点出发,带领学生认识米及其各种形态,注重在课堂中进行物品比较、排序、审视,以及语言表述、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生活中,对于形状、大小的把握及比较,科学的观察和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排除在课堂中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人数不同,教师可以视具体情况,在组织形式、知识点的深入度、难度、反应方式及画面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整。

米的认识练习(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米的认识练习(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米的认识练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 让学生通过测量活动,体会米尺的用途,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认识米尺。

2. 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三、教学重点1. 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 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四、教学难点1. 建立正确的1米长度观念。

2. 正确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b. 出示米尺,引出课题。

2. 新课a. 认识米尺。

1) 让学生观察米尺,说说米尺的特点。

2) 教师讲解米尺的用途,让学生了解米尺可以用来测量物体长度。

b. 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1) 让学生伸开双臂,比一比谁的双臂长。

2) 教师用米尺测量学生双臂长度,让学生初步感受1米的长度。

c. 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1) 教师示范如何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2) 学生分组合作,用米尺测量课本、铅笔等物体长度。

3. 巩固练习a.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新知。

b.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方法。

4. 课堂小结a.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b.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用米尺测量家中物品长度,与家长分享测量结果。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1. 米的认识2. 米尺的用途3. 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八、教学反思1. 本节课学生是否能顺利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 学生在测量活动中是否能够正确使用米尺?3. 如何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空间观念?九、课后评价1. 学生对米尺的认识程度。

2. 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准确性。

3.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详细补充和说明: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

在测量活动中,学生需要正确使用米尺,准确地读取长度数据,并将数据转换为实际长度。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米的认识1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青岛版五年制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米的认识1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青岛版五年制

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换算。

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知道,因为老裁缝和小裁缝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给阿福做出来的新衣服不合身。

老裁缝决定为阿福重新做一件新衣服。

这一次,老裁缝吸取了教训,不再用拃来量了。

他找来一根尺子,用尺子为阿福重新测量。

但是,在测量时,老裁缝和小裁缝出现了分歧。

他们为什么出现分歧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1.出示主题图,认识1米。

(1)出示米尺。

故事中的老裁缝就是用这样的尺子为阿福量衣服的。

(让学生也拿出准备的米尺)大家观察这根尺子,每一个大格是多长?学生:1厘米。

教师:老裁缝从0刻度开始量,量到衣服的另一端对齐了“100”这个刻度,小裁缝说是100厘米,可老裁缝说是1米。

他俩谁说的是对的呢?(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学生议论。

学生:1米就是100厘米。

教师:对,1米=100厘米。

“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

(板书课题)(2)1米有多长。

利用手中的米尺,用手臂拉一拉,看看拉到什么程度是1米。

找一找,量一量,看看周围那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

学生寻找和测量。

(3)利用米尺,量一量教室有多长,有多宽,教室的门有多高,黑板有多长。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第一题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二题:可以怎样量?3.第三题:怎样测量乒乓球台的长?4.第四题: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第五题:你想量什么?回家试一试。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的认识和写法青岛版(五年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的认识和写法青岛版(五年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的认识和写法青岛版(五年制)我作为一名教师,今天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的认识和写法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章的15的认识和写法。

具体内容包括数字15的形状、大小、顺序以及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数字15的形状和写法,理解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数字15的形状和写法的掌握,教学重点是理解数字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数轴模型、数字卡片、练习册等教具和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了一袋苹果,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数字15的认识和写法。

2. 知识讲解:我通过数轴模型,向学生讲解数字15的形状和写法,以及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3. 例题讲解:我出示了一道例题,让学生观察数字15在数轴上的位置,并解答题目。

4. 随堂练习: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数轴上找出数字15,并写出它们的形状。

5. 作业布置: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让学生根据数轴上的数字,写出它们的形状和位置。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一张板书,包括了数字15的形状、大小、顺序和在数轴上的位置。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根据数轴上的数字,写出它们的形状和位置。

答案:1. 形状:圆形位置:数轴上的第一个位置2. 形状:正方形位置:数轴上的第二个位置3. 形状:三角形位置:数轴上的第三个位置4. 形状:长方形位置:数轴上的第四个位置5. 形状:菱形位置:数轴上的第五个位置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数字15的形状和写法掌握得比较好,但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的理解上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数轴上位置关系的讲解和练习。

同时,我也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习数字610的认识和写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数字15的形状和写法的掌握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之一。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米青岛版(五四制)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米青岛版(五四制)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米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米”的概念,知道“米”是长度单位,用来测量较长的物体。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米”的概念及单位2. 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3. “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了解“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

(2)展示一张标有长度单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物体的长度。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了解“米”的概念及单位,知道“米”是长度单位,用来测量较长的物体。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引导学生了解“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学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用“米”测量教室内各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教师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总结与拓展(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米”的认识。

(2)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际应用:评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2.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米”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
•认识米的概念;
•理解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学会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2.1. 教学重点
•认识米的概念;
•学会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2. 教学难点
•理解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3. 教学过程设计
3.1. 导入环节(10分钟)
在开始本节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片段、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和感性认识。

3.2. 深化认识(20分钟)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米的概念以及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比如米与厘米、千米、分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实物,并要求学生利用米这个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米的认识。

3.3. 练习环节(15分钟)
在学生对米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米这个长度单位。

例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一些长度值,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以米为单位的长度值。

3.4. 作业布置(5分钟)
为了巩固学生对米的认识,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

作业可以包括课堂上所做的练习或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

4.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米的概念,教师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如展示、讨论、练习等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对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知水平。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08-2-1(米的认识)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08-2-1(米的认识)

米的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97~98页。

[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知道1米=100厘米。

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米和厘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教具:米尺、多媒体课件;学具:同位两人一把米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上次师傅和徒弟在为阿福做上衣时闹了个大笑话,这次阿福又来做长袍了,请看!(见图1)图1师:仔细观察这幅图,谁能说说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预设:师傅吸取了教训,买了一把尺子,他用尺子给阿福量完衣服说:“长1米。

”可徒弟连忙说:“不对,不对,长100厘米。

”阿福纳闷了:“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师:这位同学观察的挺仔细,你们还想说些什么?预设: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师:是啊,怎么说的不一样呢?到底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板书课题:米的认识)【设计意图】本环节紧接着信息窗1的故事为素材,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1厘米有多长?在你的印象中1米会有多长?试着比划一下。

那到底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请看,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师在黑板画一条1米的线段)看,这就是1米。

像这样把米尺坚着放,1米正好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

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试试看。

(师找几个同学站在尺子前量。

)这么多小朋友都想试试!这样吧,同位两人用准备好的米尺互相量一量。

怎样测量才能更准确?预设:将“0”刻度对准地面,让我的同位拉直尺子,不要倾斜,让他自己看1米到他身体的哪个地方。

《米的认识》公开课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米的认识》公开课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3.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知道1米=100厘米,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徒弟知道阿福的新衣问题出在哪了,徒弟已经给阿福改好了上衣,他很满意。

今天他又来了,我们一起看看又出了什么问题呢?二、合作探索1.认识米。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谁愿意用直尺来测量下黑板的长度呢?学生上前用直尺测量,学生感觉测量起来太麻烦了,尺子太短,需要测量一段就得做个标记。

教师说明用尺子测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比较方便,但是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长度就不方便了。

教师拿出一把米尺,说明可以用米尺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米”。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度,感受到用直尺测量时非常不方便,引出米尺,感受米尺在生活中的作用。

师:请你拿一把米尺,在你的身上找一找,1米有多长?学生合作测量,并在全班交流。

生1:从地面到我的前胸,长度大约是1米。

生2:我两只胳膊打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

师:我们了解了身体上大约1米的长度。

师:再去我们身边找一找,有没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用米尺量一量。

学生合作拿米尺充分测量。

全班交流:我的课桌的长度大约是1米,讲台桌的高度大约是1米,教室里门的宽度大约是1米……师:大家测量的特别认真。

测量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者比较远的距离,一般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测量,利用身边的物体建立1米的概念,了解米这个长度单位的用途。

2.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课件

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课件

正面
国徽
反面
国徽
面额
彝族人 物头像
维吾尔
族人物 头像
海南南天一柱。
面额
毛泽东头像
泰山
返回
10元人民币和20元人民币的正、反面主要有什么呢?
正面
反面
国徽
国徽
面额 毛泽东头像
长江三峡
面额 毛泽东头像
桂林山水
返回
50元人民币和100元人民币的正、反面主要有什么呢?
正面
国徽
反面
国徽
面额 毛泽东头像
布达拉宫
面额 毛泽东头像
人民大会堂
返回
课堂练习
一块橡皮3角,一把尺子5角。如果两种学习用品 都买一个,你知道要付多少钱吗?
3角+5角=8角 答:要付8角钱。
返回
连一连。
1分 1角 5分 5角
1元
返回
3.写出下面的钱数。
( 1 )元( 3 )角
返回
写出下面的钱数。
( 1 )元(2 )角
( 7 )角( 8)分
有关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情境导入
观察右图,你能 得到什么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 问题?
返回
探究新知
拿20元买一个
和一袋
9+6= 15 (元)
够吗?
答:20元比15元多,够了。
返回
用1元钱买一块
, 还剩多少钱?
1元=10角 10角-8角=2角 答:还剩2角。
5元 > 5角 9角 < 1元 6元 > 5元5角 4元 = 40角
返回
3元9角=( 39 )角 26角=( 2 )元( 6 )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体会合作学习的欢乐,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换算。

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知道,因为老裁缝和小裁缝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给阿福做出来的新衣服不合身。

老裁缝决定为阿福从头做一件新衣服。

这一次,老裁缝吸取了教训,不再用拃来量了。

他找来一根尺子,用尺子为阿福从头测量。

但是,在测量时,老裁缝和小裁缝出现了分歧。

他们为什么出现分歧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1.出示主题图,认识1米。

(1)出示米尺。

故事中的老裁缝就是用这样的尺子为阿福量衣服的。

(让学生也拿出准备的米尺)大家观察这根尺子,每一个大格是多长?
学生:1厘米。

教师:老裁缝从0刻度开始量,量到衣服的另一端对齐了“100”这个刻度,小裁缝说是100厘米,可老裁缝说是1米。

他俩谁说的是对的呢?(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学生议论。

学生:1米就是100厘米。

教师:对,1米=100厘米。

“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

(板书课题)(2)1米有多长。

利用手中的米尺,用手臂拉一拉,看看拉到什么程度是1米。

找一找,量一量,看看周围那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

学生寻找和测量。

(3)利用米尺,量一量教室有多长,有多宽,教室的门有多高,黑板有多长。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第一题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二题:可以怎样量?
3.第三题:怎样测量乒乓球台的长?
4.第四题: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第五题:你想量什么?回家试一试。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