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解读
作者:师婧昭
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16期
摘要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学风格,包含着极强的女性意识。
女性身份给了她特殊的视角,在她的作品之中,她在向读者展示女性凄凉悲惨命运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女性内心的挣扎,剖析了女性本身的弱点。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与学者们共同探究张爱玲的创作。
关键词张爱玲文学创作女性意识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坛中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一生创作了众多的作品。
后世将张爱玲的文学作品视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她以她独特的女性意识挑战了几千年封建意识里的女性思想诟病,不仅警醒了上个世纪的读者,更给现代读者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时至今日,张爱玲仍然有着庞大的读者群体,有人喜欢她作品中的女性自我基调,有人欣赏她的文风苍凉凄美、辞藻华丽。
然而,想要真正理解张爱玲作品,仅仅欣赏和喜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张爱玲作品中深刻的女性意识,下文将对之进行详细的论述。
1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表现
女性的自主意识是女性意识的起源,是女性基于自身感受、突破男性观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构建的、完整的女性经验世界。
在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中包含了浓郁的女性意识,具体表现有三:
1.1审视女性自身
张爱玲小说之中包含了众多色彩鲜明的女性角色,虽然她们的性格差异较大,但在婚恋上却有着共同点,即虽然她们都遭遇着由男权社会带来的痛苦爱恋,但所有人却都安于承受痛苦。
张爱玲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对女性性格进行了审视,用犀利而冷静的目光对女性的软弱进行了揭露。
例如,《金锁记》中曹七巧被迫嫁给江家少爷,虽然在江家受尽冷眼,但是曹七巧并没有与自身命运抗争的意识。
在一番痛苦挣扎之后,她开始与鸦片为伴,在江家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三十年。
虽然曹七巧这个形象并不存在绝对的正或者反,但却是小说背景那个时代的一种社会客观现象,是女性的一种生存状态,即:没有地位,即便被残忍对待,自己却软弱、麻木。
导致女性安于天命的原因导致了女性自身的悲剧,是来自男权世界对女性的残酷压制,更是阻碍女性解放的最大阻碍。
1.2正确的女性性别意识
在主流文化背景下,利用女性意识对抗男性意识,常常会导致女性不认同自我性别的问题发生,进而使得女性主动去赞同男性意识。
然而,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认识是极为深刻、稳定的,也因此,在利用女性意识对抗男性意识时,她对性别的认识仅仅为“男女角色的不同”,而没有所谓的高低贵贱。
最好的证明便是她反对女扮男装,认为那是潜意识里对男性的认同、对女性价值的否定。
除此之外,她没有为了抵抗男性意识而盲目夸大女性意识,虽然也强调女性意识,但她并不以女性为人类之神。
最好的证明便是在讨论洛神和圣母时,她曾嘲讽说“洛神不过是一个古装美女,圣母也不过是一个俏妈妈而已”。
由此足见,张爱玲的头脑是非常清醒的,也因此她的认识是非常客观的,她以身为女性而骄傲,不为了抨击男性意识盲目夸赞女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男性社会所创造出的文明持肯定态度。
1.3迫切希望女性解放
渴望自由、渴望在社会中能够得到与男性同等的身份地位是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表现。
例如在张爱玲小说《五四遗事》之中,便体现出了女性解放的思想。
五四运动将西方的新思潮但进了中国的传统社会,上海的男女老少观念也在新思潮之下受到了影响。
中学老师罗是新思想影响下的新人类,为了追求基于爱情的自由婚姻,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与第一任妻子离婚,改娶范氏为妻。
然而在遭遇范氏订婚这一情况后,他又无奈地只能转娶王氏。
再随后,范氏因当铺老板悔婚又一次找到罗,而罗则又一次为了所谓的“真爱”抛弃王氏,与范氏结合。
然而婚后生活,并没有如罗所期望一般幸福。
美满,因为范氏沉迷赌博、性格恶劣,加之王氏不愿改嫁,无奈下,罗只得又将之接回,随后又将第一任妻子接回。
范氏为了向两个有钱女人讨钱,也接受了她们。
虽然整个故事看起来可悲又可笑,但是张爱玲充分地揭示了五四运动的不彻底,也反映出了女性社会地位仍未改变的客观现实:五四运动带来了男女恋爱自由,但女性仍然处于被压迫的状态之中,她们想挽救不幸的婚姻,却又难以脱离男性独立存活。
2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成因分析
导致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形成的原因非常多样,但是从整体角度看来,所有因素可以被归结为两类:
2.1环境因素
众所周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生活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创作思想,也因此特殊的上海环境是张爱玲文学风格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
众所周知,上海是中国最早的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其文化演变是传统的中国城市迈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特殊时代的社会观念。
外国文化带动了上海的新思潮,市场经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形态,进而形成了一种不保守、不拘泥的开放式的文化氛围,并逐步形成了“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影响了上海的文人,进而形成了一种“墨守成规”,即,所有人都在尽可能避免碰触传统精英分子的忧患思想。
此外,基于报纸、杂志、读物的媒体传播催生出一批卖文为生的人,加之知识、思想传播加
快,而这无疑给创作者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正是在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张爱玲才有了一个可以冷静思考、创作的文化氛围,她用冷眼旁观的视角观察着浮华的环境,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心思去观察周围的人和物。
张爱玲时代,上海正处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阶段,也因此文化人在文化认同与心理认同方面始终处在一种微妙的尴尬境地里,而张爱玲将这一种尴尬埋入自身创作,也因此,上海特定的时代给张爱玲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
2.2家庭因素
人生际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并使个体逐步沉淀出自身所特有的心理特征。
作家是一个敏锐的群体,其心理因素常常会在创作过程中显示,张爱玲亦不例外。
我们甚至可以说,张爱玲的家庭因素以及其成长过程中的人生际遇是导致她形成独特女性意识的主要因素。
首先,张爱玲的母亲是一位留学于西方,具备现代个性主义思想的女性。
她因为不堪忍受丈夫的恶习与之离婚,随后更是放弃了豪宅美食、离开了家庭。
毋庸置疑的是母亲的独立个性是促使张爱玲女性意识觉醒的一大因素,但父母离异之后,张爱玲并没有随母亲一起生活,加之母亲的独立以及父亲的冷漠无爱在张爱玲的头脑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因此,张爱玲缺少依赖感,对很少参与自己成长的、独立的母亲以及母亲那种洒脱的、独立的生活方式是心怀向往与憧憬的。
然而,等到张爱玲与母亲同住时,曾经对母亲的崇拜却被母亲一点点撕破。
想象中的母亲与现实中的母亲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让张爱玲不得不重新审视母亲甚至是人性,也因此在观看周围事物时,张爱玲开始持有一种“始终保持怀疑态度的姿态”,也正因为此,她才能够冷静客观地观察周围的一切。
其次,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位封建家族的大少爷,但是此人缺乏上进心,维生仅靠挥霍祖上遗产,不仅与妻妾关系极差,而且对于子女缺乏爱心和责任心。
而在张爱玲搬去同母亲同住一段时间之后,他甚至囚禁女儿长达一年时间之久,其冷漠、其残酷可想而知。
毫无人性可言的父亲让张爱玲感知到了人性的卑劣,也因此,与同龄人相比,张爱玲情感敏锐,家庭的波折让她变得早熟、冷漠,但也让她能够跳出世俗、独立思考,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眼看待一切。
加之她天资聪颖、性格内向,也因此她深刻老成,能够超越自身年龄,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人性,也才能够对女性进行深刻剖析,进而说出:五四运动并没有消除女性思想中的女奴意识。
正因为女人对自己依附男性而产生的痛苦浑然不觉,只消极地接受悲惨命运,而这正是阻碍女性自我发展的最大障碍。
3结束语
张爱玲一生创作作品众多,《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等等都是她的作品。
在她的作品之中,她在向读者展示女性凄凉悲惨命运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女性内心的挣扎,剖析了女性本身的弱点。
综上所述,张爱玲作品中饱含着浓郁的女性意识,她在同情笔下女性主人公可悲命运的同时解析了女性的自身特点,她以冷静的态度分析了女性的性别意识。
虽然站在现代的角度分析张爱玲的作品,仍能发现作品中包含的女性意识具备一定局限(没有为广大女性同胞指明具体的解放思想的途径),然而,张爱玲作品的先见性却是毋庸置疑的。
作品是张爱玲最有力的、为女性斗争的利器,而她无疑给后世女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