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戏曲理论概况
明代戏曲
明代戏曲杂剧明代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这两大部类组成,但明杂剧的艺术地位和总体影响既不及蔚为主流的明传奇,与元杂剧相较也大为逊色。
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
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从而形成一个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
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其主要创作类型。
朱权(1378—1448)是明太祖第十七子,卒谥献王,世称宁献王。
作杂剧12种,今存两种。
代表作《卓文君私奔相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朱权还作有兼戏曲史论与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言谱》(1398年),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和品评了金、元、明初杂剧、散曲作家203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朱有燉(1379—1439)号诚斋,明太祖第五子之长子,袭封周王,谥宪,世称周宪王。
是明杂剧史上作品较多的作家,今存杂剧31种,总称《诚斋传奇》。
其中较好的有《香囊怨》.贾仲明(1343—1422),山东淄川(淄博)人,明成祖御前侍从,深受皇帝宠爱。
有人认为《录鬼簿续编》也系他所作,该书对研究中国戏曲史很有价值。
所作杂剧16种,今存5种。
其中《升仙梦》写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化成仙。
《萧淑兰》写少女初恋。
杨讷,字景贤,号汝斋,蒙古族人,写过杂剧18种,今存两种,其中《西游记》共6本24出,多数情节与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并不一致。
这一时期知名的作家尚有刘东生,浙江绍兴人,作品《娇红记》(2本8折)写申生和娇娘的恋爱故事,情深句丽。
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二、明中后期杂剧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徐渭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一大批作品脱颖而出。
因此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其连贯发展的历史。
在创作上倾向,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与神仙道化的偏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逐渐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出现不少。
从艺术体式上看,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式从总体上看已经终结。
明代戏剧概况
明代戏剧概况文/肖旭和明代文学总的情况一样,明代戏剧在前期处于低潮,后期出现繁荣。
明代戏剧主是传奇,其次是杂剧。
两种戏剧发展不平衡,传奇日益的兴盛,而杂剧日益的衰落。
明代后期的杂剧多用南曲写作,单析杂剧增多,称为短剧。
明人的杂剧以徐渭的成就最高。
徐渭终身不得志,他愤世嫉俗,他的杂剧有《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合称《四声猿》。
在四个短剧中,《狂鼓史渔阳弄》最足以表现徐渭与封建势力和世俗观念对立的反抗情绪。
这出戏俗称《阴骂曹》,写弥衡在阴间重演击鼓骂曹的情况。
剧中写被曹操间接杀害的弥衡,在阴间将要做修文郎,这时判官将曹操的阴魂带出采,让他装成生前做宰相的样子,再请弥衡重演从前击鼓骂曹的情况,并且将他死以后,曹操的罪恶一并予以揭露痛骂,弥衡例举曹操欺君消灭异己、专政、陷害忠良,奸诈、残暴、荒淫等罪恶,发泄了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恨,历数曹操一生的罪恶,实际上是针对着明代奸臣弄权的现实。
剧本借古讽今,以曹操影射严嵩,借弥衡之口,表现了对黑暗势力的极端的愤恨。
此外有王九思的《沽酒游春》,剧中的杜甫不满黑暗现实,他狂傲自放,这并没有体现伟大诗人的真实面貌,是作者政治遭遇坎坷,痛恨官埸腐败的自我写照。
康海的《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影响很大,剧本刻画中山狼阴险、凶残的本性,批判了东郭先生抛搬弃原则,滥施人爱的迂腐思想和错误的立埸,这在客观上具有揭露意义和教育意义。
冯惟敏的《僧尼共犯》,写和尚明进和尼姑惠朗的故事,批判了封建礼法和宗教清规,强调了人的合理生活愿望和自然本性,鲜明地体现出明后期的时代特征,反映了以情反理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的民主要求。
徐复祚的《一文钱》,描写守财奴,神情俱现,是一部非常成功的讽刺喜剧。
明中叶有三大传奇:梁辰鱼的《浣纱记》是首先用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戏。
嘉靖、降庆年间魏良辅对昆腔进行了改革,集中表现了南曲清柔、婉曲的特点,同时也保留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比起弋阳、海盐、余姚腔来丰富一些,于是昆曲就在剧坛上占了主要位置。
明清时期中国戏曲的发展概况
明清时期中国戏曲的发展概况
明代中期,中国戏曲进入了黄金时期。
明朝的宫廷宴会和市井闹剧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剧情和题材。
元曲和南戏的编创和传播都对戏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代的戏曲形式多种多样,分为越剧、昆曲、京剧、评剧等多种不同的戏曲形式。
其中,越剧以女性演员为主,在浙江一带得到广泛传播。
昆曲则是以男性演员为主,音乐中仍带有较多的传统宫廷音乐元素。
在京剧中,演员需要表现出明确的动作和台词,演唱技巧强调声音的高低起伏和情感表达。
评剧则在传统京剧的基础上增加了话剧的元素,表达手法更加接近现代表现形式。
明代的戏曲不仅在形式上出现了多样化,其内容和题材也更加丰富。
继承元曲的喜剧传统仍是戏曲的重要方向,但剧目也出现了更多的历史戏、传奇戏、悲剧等。
《长生殿》、《西厢记》等经典剧目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戏曲历史上的重要代表作品。
到了清代,戏曲的发展趋势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基础。
各种不同形式的戏曲文化在清代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例如小调、南音、越调等戏曲演唱方式都得到了发展。
京剧得到了贝勒爷赏识,成为清朝宫廷的代表戏曲形式,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欣赏。
在清朝中期和晚期,西方的文化和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戏曲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康有为等思想家提出了“维新”,主张开创新的文化形态,传统戏曲文化逐渐受到质疑。
不过,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尤其是京剧在20世纪的中国社会中,仍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明代戏曲与文学的融合与发展
明代戏曲与文学的融合与发展一、引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其中的戏曲和文学作品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本文将探讨明代戏曲与文学之间的融合与发展,并深入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二、明代戏曲2.1 戏曲概述明代的戏曲有着丰富多样的剧种,如京剧、昆曲、越剧等等。
这些剧种在形式、表演方式和音乐等方面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2.2 明代戏曲特色•史诗性: 明代的戏曲作品往往以宏大的历史故事作为题材,呈现出史诗般的气势。
•大量使用白插子: 白插子是指在戏曲中插入纯文学元素进行表达,丰富了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重视言辞:明代戏曲注重对话语言的表达,既有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也有歌颂、讽刺等常见的表达方式。
2.3 戏曲与文学的关系在明代,戏曲与文学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并互相借鉴。
戏曲作品多以文学著作为基础改编,而文学作品也往往会被改编成戏曲。
三、明代文学3.1 文学概述明代的文学发展非常繁荣,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各个领域。
如杨慎《黄粱梦》、冯梦龙《喻世明言》等作品都是当时的经典之作。
3.2 明代文学特色•真人真事: 明代的一些文学作品倾向于揭示社会现实和展现生活百态。
•浪漫情怀: 明代的一些爱情诗歌和散文表达着浓郁的浪漫情怀,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成为其中一个重要主题。
•笔触细腻: 明代文人注重客观细腻地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心理活动,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3.3 文学对戏曲的影响明代的文学作品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情节,同时也推动了戏曲对于表达技巧和言辞的追求。
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被改编成戏曲后,进一步传播和受到观众的喜爱。
四、戏曲与文学的融合与发展明代戏曲与文学之间的融合与发展相互促进,使得两者都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许多重要的明代文学作品在被改编成戏曲后更加广泛传播,在演出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风格。
五、结论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戏曲和文学结合最为紧密、并取得较高成就的时期之一。
明代戏曲以宏大叙事、白插子等独特特点闻名,而明代文学则以真实揭示社会现实、浪漫情怀和细腻笔触为特色。
明朝的戏曲发展
明朝的戏曲发展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于戏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明朝时期,戏曲艺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本文将从明朝戏曲的起源、类型、表演形式以及影响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明朝的戏曲发展。
一、起源明朝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朝,元朝时期的戏曲艺术对明朝戏曲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
元朝时期,由于统治者的不断压迫和控制,民间艺人逐渐在秘密中传承并发展了各种戏曲形式,为后来的明朝戏曲奠定了基础。
二、类型明朝戏曲主要分为五大类型:京剧、豫剧、越剧、评剧和黄梅戏。
这五种戏曲类型各具特色,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表演方式和服饰。
其中京剧以其庄重、严谨的表演风格和华丽的戏服,成为明朝时期最为重要的戏曲类型之一。
三、表演形式明朝戏曲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四个方面。
唱指的是演员用歌唱的方式表演戏曲的内容,用音乐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发展。
念是指演员以念白的形式来表演剧中对白的部分,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来突出剧情的紧张与悬疑。
做则是演员通过动作、姿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通过精彩的动作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打则是指演员在舞台上进行武打动作的演出,通过精妙的招式和配合来展示人物之间的斗争和冲突。
四、影响明朝戏曲对中国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明朝戏曲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美学观念,丰富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内容和形式。
另一方面,明朝戏曲也对后来的戏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明朝戏曲流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四大名剧,奠定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基石。
总结起来,明朝时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明朝戏曲在类型、表演形式和艺术观念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为后来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明朝戏曲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式微,但其对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以及对后续戏曲流派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
明代戏剧知识点梳理总结
明代戏剧知识点梳理总结一、明代戏曲的类型和发展在明代,戏曲艺术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包括了多种类型的剧目,如京剧、黄梅戏、昆曲、评剧等,这些类型的戏曲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京剧是明代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继承了元代、明代的杂剧吸收了各种曲艺因素,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黄梅戏是发源于明代的另一种戏曲,它在传统的民歌舞蹈基础上加入了书场曲艺和戏曲的表演形式,既有丰富的音乐元素,又有精湛的舞蹈技巧,形成了独特的戏曲形式。
明代戏曲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正统戏曲和杂剧时期。
正统戏曲时期大致延续了元代戏曲的传统,发展了以南戏和北戏为代表的两大戏曲体系。
而杂剧则是在这一时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是元代大型戏曲的选段编排精华,并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二、明代戏曲的艺术特点明代戏曲有着许多独特的艺术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表演形式上,也体现在剧目创作和演出等方面。
1. 崇尚规范和标准:明代戏曲在表演形式上更加强调规范化和标准化,不仅在唱腔、表演和音乐上有着明确的要求,而且在戏曲剧本创作和演出方面也有着固定的规范和标准。
2. 文学艺术的发展: 明代戏曲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不仅在剧本创作上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而且在表演形式上也融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等文学表现形式。
3. 注重道德和宗教: 明代戏曲在内容和题材上更加注重道德和宗教的宣传,剧目中常常涉及到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
4. 表演形式的创新: 明代戏曲在表演形式上有很多创新,不仅在唱腔、表演和音乐上有很多新的技巧和形式,而且在服装和舞台布景等方面也有着很多新的表演形式。
5. 社会价值观的宣传: 明代戏曲在传播社会价值观念和历史观念方面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这些价值在戏曲剧目中得到了较好的展现和宣传。
三、明代戏曲的影响和意义明代戏曲在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它不仅在戏曲艺术方面有着丰富的成就,也在文学、历史、社会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和影响。
明代戏曲知识点总结图解
明代戏曲知识点总结图解一、明代戏曲的发展历史1. 明代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自元明时期开始,中国戏曲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
明初,戏曲在民间逐渐发展壮大,并与当时的宫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 明代戏曲的传统剧种在明代,京剧、越剧、黄梅戏、晋剧、湘剧等剧种相继形成,其中京剧成为明代戏曲的代表作。
3. 明代戏曲的特点明代戏曲在表演形式、音乐舞蹈、服饰道具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情和精湛的表演技艺。
二、明代戏曲的表演形式1. 角色划分明代戏曲的角色多样,包括生、旦、净、末、丑等,每种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技巧和形象特点。
2. 表演技艺明代戏曲的表演技艺十分丰富多样,包括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其中京剧的脸谱、身段和动作表演尤为精湛。
3. 音乐舞蹈明代戏曲的音乐舞蹈十分丰富多彩,自成一体,能够很好地表现剧情,增强戏曲的艺术感染力。
三、明代戏曲的剧情内容1. 戏曲剧本明代戏曲的剧本通常采用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精彩的对白和唱词来展现故事情节。
2. 剧情发展明代戏曲的剧情发展通常包括诱导、发展、转折和高潮等过程,通过巧妙的安排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3. 探讨主题明代戏曲通过对历史、人情、宫廷、宗教等不同主题的探讨,表现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四、明代戏曲的艺术成就1. 京剧的成就京剧是明代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它在表演技艺、音乐舞蹈、脸谱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作。
2. 晋剧、湘剧的特色晋剧、湘剧等地方剧种在明代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它们在表演形式、音乐舞蹈等方面各具特色,成为中国戏曲宝库中的瑰宝。
3. 音乐舞蹈的创新明代戏曲的音乐舞蹈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器乐、击鼓、舞蹈等,表现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成就。
五、明代戏曲的影响与传承1. 对后世艺术的影响明代戏曲在表演形式、音乐舞蹈、文学艺术等方面对后世中国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明代戏曲艺术的流派与发展
明代戏曲艺术的流派与发展1. 引言明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戏曲艺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明代,戏曲经历了多样化和繁荣发展的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对后来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明代戏曲艺术的流派以及其发展进行详细介绍。
2. 明代戏曲流派2.1 京剧京剧是明代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戏曲流派之一。
它以北京方言为基础,并结合了其他地方戏曲元素,形成独特而饱含表现力的唱腔、动作和舞台效果。
京剧又被称为“国粹”,在明代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2.2 越剧越剧起源于浙江地区,也是明代一种重要的戏曲表演形式。
越剧以轻柔细腻、唱腔高亢激昂为特点,其演员需要具备极高水平的嗓音技巧和舞台表演能力。
越剧在明代以及后来的历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2.3 评剧评剧是明代广东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
评剧主要以对白为主,音调轻松活泼,快速敏捷,演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口技和表演功底。
评剧在明代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2.4 黄梅戏黄梅戏是湖北地区流传甚广的戏曲艺术形式,在明代也开始渐渐成型。
黄梅戏以其富有民间色彩、歌唱和舞蹈结合的表现方式而著称,深受民众喜爱。
3. 明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明代是中国戏曲艺术迅速发展并达到巅峰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不仅以上提到的几个流派相继兴起,并且大量新剧目被创作出来,衍生出各种音乐、舞台效果等创新手法。
同时,明代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为文化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4. 结论明代戏曲艺术的流派多样化和发展繁荣为中国戏曲艺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明代的京剧、越剧、评剧以及黄梅戏等流派,各具特色,并对后来的戏曲表演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流派不仅延续至今,而且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体现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卓越魅力。
第七章 明代戏曲第一节明代戏曲概况
第七章明代戏曲第一节明代戏曲概况一、明代杂剧创作概况(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
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从而形成了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
当然,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同时也是借此表明自己胸无野心异志、只爱吟风弄月。
作为一种政治韬晦的艺术展示,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成为宫廷派杂剧作家的主要创作类型。
朱有燉的作品在北方流传很广,但内容无甚可取。
贾仲明的《萧淑兰》、刘东生的《娇红记》较有价值。
(二)明代中后期杂剧转型的特点明代中后期的杂剧,既与元杂剧差异颇大,又与明初的杂剧多有不同,从而在转型过程中树立起自身的特点。
从发展线索来看,明前期杂剧一是横贯元末明初两朝,贾仲明、杨讷和刘东生等人都是横跨两代的作家,其杂剧创作时间也较难判定;二是以两朱为代表的明初杂剧大都写于开国之后、景泰以前,此后的几十年属于杂剧创作的沉寂时期。
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了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徐渭作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一大批境界不俗的作品脱颖而出。
因此,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其连贯发展的历史。
从创作倾向上看,明代中后期的杂剧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和神仙道化的偏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都不在少数。
从艺术体式上看,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者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体式从总体上看已经终结。
从艺术成就上看,明代中后期的部分作品可以称之为传世之作,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三)徐渭的《四声猿》《四声猿》语出于郦道元《水经注》。
“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四声则更属断肠之歌。
作为一组杂剧,《四声猿》包括了《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4本短戏。
其中《渔阳弄》写祢衡在阴间重演击鼓骂曹的故事,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残暴势力和黑暗社会深恶痛绝的思想情绪。
明代戏剧
”构成: 一、杖藜老人明明要置狼于死地,却装出以事实 服人的样子,似乎站在忘恩兽一边; 二、中山狼早已做起饱食一顿的美梦,没料到事 与愿违,结果死在智者手中; 三、东郭先生呼天叫地追悔不及,当杖藜老人缚 狼于囊中,要他拔刀下手时,他又 “不忍杀他” ,糊涂愚蠢至极。 三种矛盾对比,最终酿成“美胜丑”的发展态势 ,第四折以喜剧性笑声收场。
二、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指嘉靖以后的出现的三部戏……。作家创作的自觉性、 剧作的现实性、战斗性大大加强。 1、李开先《宝剑记》 52出。写林冲落草的故事,忠奸 斗争。把草莽英雄士大夫化。《夜奔》为武生看家戏, 语言雅丽 2、梁辰鱼的《浣纱记》 45出。又名《吴越春秋》,政 治悲剧,爱情悲剧。范蠡和西施。是最早以男女的离 合串演王朝政治的兴衰的传奇戏。首部昆山腔传奇剧。 结局别开生面。 3、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41出。写嘉靖年间, 夏言、杨继盛等反对权奸严嵩父子的政治斗争,是时 事戏的先锋,真实大胆感人。影响到《清忠谱》
二、徐渭的创作
徐渭是明代杂剧的代表作家。 讽世杂剧最出色。代表作《四声猿》。 王骥德《曲律》称:“徐天池先生《四声猿》 故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歌代啸》,传为徐渭所作,是一本四出的市 井讽刺杂剧,每出故事相对独立。 《南词叙录》一书,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 明初戏文的专著,对传奇作家们也产生过极大 的鼓舞作用。
慧朗唱词
都一般成人长大, 俺也是爷生娘养好根芽。 又不是不通人性, 止不过自幼出家。 一会价把不住春心垂玉筯, 一会价盼不成配偶咬银牙。 正讽经数声叹息, 刚顶礼几度嗟呀。
第二节
一、徐渭的生平
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徐渭(1521~1593),字文长, 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田水月 等等。浙江山阴人。 多才多艺,曾自称书第一、诗二、 文三、画四,袁宏道《徐文长传》 在文艺创作中纵横驰骋,迸发出 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自由的强烈 愿望。其杂剧创作在戏曲史上享 有盛名。
8明代戏曲
二:南戏与传奇的关系:南戏是比较质朴的民 间戏剧形式,传奇则经过文人加工而比较雅化 了,体式比较宏大,艺术上也比较精美;南戏 全用南曲,传奇则南北曲均用;南戏多为民间 俚曲小调,宫调没有严格限制,传奇则用宫调 区分曲牌。
三,传奇与杂剧的分别:体式庞大;宫调灵活; 多人轮唱;角色行当更加细腻。 四,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 山腔。经过魏良辅的加工,梁辰鱼的成功运用 《浣纱记》,昆山腔渐渐压倒其他声腔。
(2)中期的杂剧
走向鼎盛,并实现了杂剧创作的转型。 创作主体:宫廷派—文人士大夫 艺术形式:体制进一步解放 曲调:南北兼用 但大多案头之作,距群众与舞台越来越 远。
作家作品
1、王九思 《中山狼院本》开单折短剧 之先声、 《杜甫游春》 2、康海《中山狼》 3、徐渭的《四声猿》(包括《狂鼓史》、 《雌木兰》、《女状元》、《玉禅 师》),堪称明代中期杂剧之翘楚。
第六章 明代戏剧
第一节:明代戏剧的概况
一、明代戏剧概况:明代戏剧的主要剧种有杂 剧和传奇。明代杂剧杂数量和质量上与元代相 比,均有减少和蜕化。但在体式上,却有自己 的一些独到的特点:从结构而言,比元代4折 一楔子来的自由;在曲调上,明杂剧兼用南曲, 比元杂剧单用北曲要灵活;在演唱方式上,明 杂剧打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做法,富于变化; 题目正名的位置也不只限定于末尾,而是较为 灵活。
Leabharlann 第三节 明代的传奇
一,明代传奇的分期: (1)明代前期的传奇,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 影响,多是一些一些宣扬伦理道德的风化之作。代 表作有《五伦全备忠孝记》《五伦香囊记》等。 (2)明代中期的传奇无论是内容题材,还是声腔 的演变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转变的标志 就是明代中期的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王 世贞《鸣凤记》,梁辰鱼《浣纱记》。 (3)明末是传奇创作更为繁荣的时期。著名的传 奇作家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如汤显祖、沈璟、王骥 德、吕天成、吴炳、孟称舜等。
明朝的戏曲艺术京剧越剧与明代戏曲的发展
明朝的戏曲艺术京剧越剧与明代戏曲的发展明朝的戏曲艺术:京剧、越剧与明代戏曲的发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明代,戏曲艺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其中包括京剧和越剧。
本文将对明朝的戏曲艺术以及京剧和越剧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明代戏曲艺术的背景与发展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艺繁荣的时期,大量的文人、官员及富商等有钱有闲之人都对戏曲表演情有独钟。
明代的戏曲艺术吸收了元代和南戏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明代戏曲艺术主要分为南戏和北曲两大流派,南戏以金陵(今南京)为中心,而北曲以京师(今北京)为中心。
二、京剧:明代戏曲艺术的代表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代,起源于元曲和明代的杂剧,经过演化和改良,最终在清代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京剧以其严谨的表演技巧、精湛的唱腔和精美的舞台布景而闻名于世。
京剧的剧本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传统戏剧,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以武打、唱词和表演舞台动作为核心,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角色形象,如红、花、青等。
京剧舞台布景丰富多样,服装鲜艳,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和造型的细节处理。
在明代,京剧被称为“南曲”,主要在南方流行。
它的发展与演员的技艺密切相关,明代的京剧演员注重对唱腔的培养和表演技巧的磨砺,为后来的京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三、越剧:逸雅温婉的明代戏曲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也是明代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
越剧以其逸雅、温婉的表演风格,感人至深的唱腔和优美的舞台艺术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越剧源于明代的杂剧,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唱腔,又有武打和舞蹈等元素。
越剧的剧目题材广泛,既有历史故事,也有现实题材,涵盖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
越剧还非常注重造型和化妆,在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上也非常考究。
剧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明代戏曲艺术的影响与传承明代的戏曲艺术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解读明朝戏曲
【满庭芳】元宰夏言。督臣曾铣。遭谗竟至典刑。
严嵩专政。误国更欺君。父子盗权济恶。招朋党浊乱
朝廷。杨继盛剖心谏诤。夫妇丧幽冥。 忠良多贬
斥。其间节义。并着芳名。邹应龙抗疏感悟君心。林
润复巡江右。同戮力激浊扬淸。诛元恶芟夷党羽。四
海贺升平。
前后同心八谏臣。
朝阳丹凤一齐鸣。
除奸反正扶明主。
留得功勋耀古今。
明杂剧体制变化的特点是传奇化。
(一)结构上不遵守四折一楔子,体制自由多 样。出现了很多短剧。
(二)音乐上可南可北,南北兼用。
(三)演唱形式灵活自由,可多人唱,也可连 唱、轮唱。
徐渭及其《四声猿》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 后改文长,号青藤道士、天池山人,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不得志, 后精神失常,多次自杀。晚年以卖画 为生。是著名的诗人、杂剧作家、书 画家。
http://www.shij ie be i520.c om
第一节 明代杂剧
明代杂剧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 初期(1368——1487)紧承元剧余势,出 2现过短暂的繁荣,随后即渐趋萧条。
《御制大明律》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 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 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 建国初还颁发榜文明令:“但有亵读帝王圣贤之 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 印卖,一时拿送法司究治。”“敢有收藏的,全 家杀了!”(顾起元《客座赘语》)
写北杂剧的有孟称舜英雄成败英雄成败等王衡等南北曲兼写的有叶宪祖等南北曲兼写的有叶宪祖易水易水二是出现了一些影响很大的戏曲理论著作二是出现了一些影响很大的戏曲理论著作如吕天成如吕天成曲品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曲律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音韵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宫调音韵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方面的理论著作
明代戏曲艺术的发展与特点探究
明代戏曲艺术的发展与特点探究
一、明代戏曲艺术的起源与背景
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对于戏曲艺术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明代,戏曲成为广泛传播民间文化和表达社会风貌的媒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二、明代戏曲剧种的发展
1.明代盛行的主要戏曲剧种:京剧、越剧、秦腔、评剧等;
2.不同剧种之间的区别和特点;
3.各个地区在戏曲艺术方面的贡献和影响。
三、明代戏曲艺术表现形式
1.表演技巧:身段、唱腔、音律等;
2.舞台布景与服装设计;
3.音乐伴奏以及乐器使用。
四、明代戏曲剧本与创作方式
1.剧本类型:历史剧、传奇剧等;
2.剧本格式和结构特点;
3.著名的剧作家与他们的代表作品。
五、明代戏曲艺术对后世影响
明代戏曲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中国传统戏剧奠定了
基础,而且对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论
明代戏曲艺术在剧种发展、表演形式、剧本创作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对明代戏曲艺术的探究与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传承这一珍贵遗产。
第七章 明代戏剧
• 戏曲史上沈与汤对戏曲创作的不同见解: • 焦点:如何处理曲“律”和曲“意”关系 • 1、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的曲论核心是对场上之曲的 强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 (1)是格律至上; • (2)是推崇语言。 • 强调音律,不惜因律害意。“宁协律而词不工。 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曲中之工巧。”(注重 韵律,注重演唱效果,强调“本色”) • 2、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则强调“曲意”,追求剧 本的文学价值。 • 推崇意趣,不惜因意害律,“凡文以意、趣、神、 色为主。”
• 前期:嬗变期,基本上仍然是元之余波,并且有一个 很长的萧条时期;
• 中期:复苏期,传奇已经替代杂剧的地位; • 后期:繁荣期,汤显祖等大戏剧家都是这一时期收获 的。
二、明杂剧发展概况
• (一)前期:歌功颂德的宫廷杂剧 • 1、明宗室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的杂剧 • 朱权:杂剧12种, • 神仙道化剧《冲漠子独步大罗天》 • 才子佳人剧《卓文君私奔相如》 • 剧论《太和正音谱》:我国第一部戏曲理论专著 • 朱有燉:杂剧31种,合刊为《诚斋乐府》 • 2、明成祖朱棣御前侍从贾仲明、杨纳的杂剧 •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 • 杨纳:《西游记》杂剧,改编《大唐三藏取经诗 话》
•
三、徐渭:明代最有影响力的杂剧作家
• (一)疯狂的天才: • 身怀奇才,坎坷一生,布衣终生,身世奇,性格 也奇。 • 袁宏道:予谓文长(诗文字画)无之而不奇者, 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畸也哉,悲夫! • 自谓:“书一,诗二,文三,画四。” • (二)《四声猿》:一组杂剧短剧,共四本 • 《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祢衡骂曹 • 《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官佛斗法 • 《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木兰从军 • 《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女扮男装
明清戏曲理论概述及李渔的戏曲理论
提出“宾白一道,当与曲文等观”,这是崭新的观点,是对戏曲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
李渔认为宾白与曲文互相联系、补充、促进,是整部戏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帮助观众了解剧情、理清线索,还有助于深化对曲文的理解和欣赏,其作用和地位是曲文无法替代的。
对宾白提出八方面要求:“声务铿锵”、“语求肖似”、“词别繁减”、“字分南北”、“少用方言”、“文贵洁净”、“意取尖新”、“时防漏孔”。
“古云,尤物足以移人,尤物为何?媚态是也。使人不知,以为美色,乌知颜色虽美,是一物也。乌足移人?加之以态,则物而尤矣。…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
“科诨之妙,在于近俗,而所忌者又在于太俗”,必须“俗而不俗”方是“最妙之笔”
“于嘻笑诙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
“妙在水到渠成,天机自露。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斯为科诨之妙境耳”
*戏曲编导论
李指出表演和编剧、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登场之道,盖亦难言之矣。词曲佳而搬演不得其人,歌童好而教率不得其法,皆是暴殄天物。”
*李渔戏曲理论的特色
以舞台性为核心,强调戏剧活动的有机整体性。
舞台性,就是突出观众在戏剧活动中的地位,重视考虑观众的欣赏口味和演出效果。
基于这种认识,他把剧本写作、演员表演和舞台演出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过程。明确肯定剧本创作的目是适应演出需要,对剧作的创新性、情节的单一性和现实性等要求,也是紧紧围绕舞台性来进行规范的。
戏剧创作中情节的组织应当是合乎生活实际的,各部分之间需要有照应、有联系,情节的发展要顺乎情理,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
情节安排合情合理、周密细致,细节真实,是使剧本具有高度真实性的重要条件。
明朝的戏曲艺术
明朝的戏曲艺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璀璨辉煌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明朝的统治下,戏曲艺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戏曲艺术在明朝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娱乐了民众,也展示了明朝文化的独特魅力。
1. 戏曲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明朝的戏曲艺术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的曲艺演出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娱乐形式。
然而,在明朝时期,戏曲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进。
著名的剧种如京剧、评剧、越剧等在明朝时期逐渐形成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演出。
戏曲艺术家不断完善剧本、舞台设计和演出技巧,使得戏曲艺术在明朝社会中倍受欢迎。
2. 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明朝的戏曲艺术有着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特点。
戏曲艺术的表演通常以舞台剧、音乐和歌唱为主要形式。
演员们通过身体语言、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演绎剧情,同时配以美妙的音乐和动人的歌声,使得戏曲艺术更加生动和有趣。
演员们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磨练,展现出高超的演技和独特的个人风格,使得他们成为明朝社会的名人和偶像。
3. 戏曲剧目和人物形象明朝的戏曲剧目非常丰富多样,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故事、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
常见的戏曲剧目包括《牡丹亭》、《西游记》、《红楼梦》等。
每个剧目都有特定的人物形象,如悲剧中的忠良与奸佞、喜剧中的丑角和喜剧情侣。
这些人物形象丰满而复杂,展示了明朝社会的各种不同角色和人性。
4. 戏曲艺术与社会文化明朝的戏曲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还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戏曲艺术往往通过演出反映社会现实和道德伦理观念,传达价值观念和教育意义。
戏曲剧目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通常具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意义,通过戏曲艺术的表演,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明朝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
5.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现代发展尽管明朝的戏曲艺术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但它的影响力依然存在。
戏曲艺术在中国的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一直得到保护和传承。
在当代,戏曲艺术并没有被遗忘,相反,它正在融入现代社会和当代文化中。
第六章_明代戏曲
3,市民阶层的壮大、新的读者群和作家群的形成,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戏曲的繁荣。
五、几种戏曲概念的区别
(一)明代杂剧与元代杂剧之比较
1,结构上,明代杂剧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一楔子的程式,结构比较自由
(白)想俺林冲,在那八十万军中,作了禁军教头, 征那土蕃的时节呵。
《宝剑记》的成就
一是将原本是充满市井味道的草莽英雄故事, 敷演成了士大夫的歌唱;
二是开始挑战《琵琶记》的权威,在注意道德 说教的同时,在艺术上注重音韵的谐和言辞的 俊美,在内容上开始冲破家庭伦理的局限,开 拓了在政治上的忠奸题材;
一、前期作家、作品数量虽多,但题材单调, 成就甚微,多是宫廷派作家朱权、朱有燉的喜 庆剧、道德剧、神仙剧。
二、明中叶后,杂剧内容和手法都有创新。出 现不少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体式短小精 悍,多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
一、明代前期杂剧
《御制大明律·禁止搬做杂剧律令》:
“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 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
2.唱词安排的均匀。 《仗义疏财》有李逵与燕青的对唱、齐唱;
3.南北曲合流的尝试。 《神仙会》采用南北合套,末唱北曲,(13431422后),山东淄
川人。明成祖御前
得意侍从,著杂剧 16种,今存5种。
代表作《萧淑兰情 寄菩萨蛮》。
杨讷,字景贤,
三、声律论。格律至上,追求 “合律依腔”
吴江派的主要人物
吕天成:《齐东绝倒》、《曲品》(继《南词叙录》之 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专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戏曲理论概况
一、明代戏曲理论概况
1.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是很繁荣的。
不过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的理论价值和涉及理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却又不如小说理论批评。
其原因是戏曲理论批评大都侧重在戏曲的表演艺术方面,而较少涉及文学剧本的创作和人物、情节、结构等问题。
2.由于戏曲理论批评的内容主要在曲词和音律上,和诗词理论理论批评较为接近,但在理论上超越诗词批评的地方却不多。
3.戏曲的接受者广泛,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王公大臣,所以戏曲比小说要更为受到封建社会上层和正统文人的重视,有关戏曲创作的论述也比较多。
4.明代以朱元璋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对戏曲的爱好也多少促进了人们对戏曲的重视。
二、从明代戏曲理论批评发展看
1.自从明处到嘉靖以前相对来说比较沉寂。
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对元朝的重要杂剧家和明代十六位杂剧家的作品艺术风格特色进行了评论。
贾仲明增订了钟嗣成的《录鬼簿》,重视杂剧作家的“风调才情”,也很重视杂剧情节、结构。
2.明代自嘉靖以后,由于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中新特点的出现,为戏曲理论批评注入了新的兴奋剂,促使它急剧地繁荣起来。
三、吴江派和临川派
明代后期产生了两个对立的戏曲流派,并在戏曲理论批评上有激烈的论争,这就是著名的吴江派和临川派。
1.争论的焦点:戏曲创作应当重音律还是重意趣;
2.争论的起源:对汤显祖《牡丹亭》一剧的评价;
3.吴江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江璟,他精通音律,主张戏曲创作必须严格尊重传统戏曲的音律规定,能够充分合乎舞台演唱的要求,认为这才是戏曲的本色。
4.临川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汤显祖,他强调戏曲作品神情意趣,而不太注重音律,因此在舞台演唱上常常发生困难。
四、两部重要的专著: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
明代后期戏曲理论方面有两部比较重要的专著:吕天成的《曲品》和王骥德的《曲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