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全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文学
能够
批评
发展
这些
进行
史学
大纲
批评
中国文学 读者
著作
中国文学
书中
重要
朱先生
பைடு நூலகம்过程中
深入
过程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一本由已故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所著的经典著作。朱先生在书中倾注 了十数年的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成果,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一部重要作品。本书主 要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从先秦到清末的文学批评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 在这本著作中,朱先生运用新的文学观念,尽可能地挖掘了在文学批评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 现了文学本质特征的观点和主张。同时,他还对这些观点和主张的演进历程进行了描述,并适当 地交代了与它们相矛盾的文学批评及其变迁。 朱先生在书中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框架进行了初步的确立,并以此为线索,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发展过程呈现得有条不紊。他还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特征、重要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使读者能够对中国文学批评史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探寻文学批评的源流与演变
本书是中国文学批评史领域的经典之作,由朱东润、陈尚君精心打造,自2016年由上海古籍社以 来,对中国的文学批评历史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浅出的阐述,既有深入的理论分析,又有 丰富的史料支撑,成为了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重要参考书籍。
全书共分为七章,从先秦到清末民初的文学批评历史均有涉及。第一章,先秦至南北朝时期。这 一时期,文学批评尚未独立,常常与哲学、政治等其他思想领域的论述混杂在一起。但即便如此, 我们仍可以从中看到一些思想的萌芽和演变。第二章,隋唐五代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科举制度 的兴起,文学批评开始如何写好文章、如何做出优秀的诗文。第三章,宋元时期。这一时期,文 学批评的重点转向了如何理解经典文本以及如何评价作品的好坏。第四章,明代时期。明代的文 学批评,开始重视个体的情感表达和社会现实问题,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批评家。 第五章,清代时期。清代的文学批评走向了高峰,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宋以下部分)一.文化演变:意识形态下的文学批评宋以后中国文化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意识形态的体系化。

新儒学即理学(或道学)的形成。

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理学大体上有两派。

程朱理学:“格物” 是从日常生活中不断获得本性的积累。

所以洒扫应对,莫非天理。

陆王心学:以为人心自足,无所亏欠。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结束于清末。

它的终结标志着古典文化的结束。

二.唐宋之争与宋以后诗学的主脉:诗的传统,即所谓“风诗正宗论”(朱自清),用比兴手法来表现情感。

这个传统以唐诗为典范,在唐以后形成了一种唐诗本位观念,其后的文学批评,就是建立在这种观念上的。

宋诗走向一条不同于传统的道路。

它表现出了不同于唐诗的特征。

认同还是排斥这种新的诗歌范型,成为宋代及以后的诗歌批评的主题。

这个主题就是唐宋之争。

三.两种新的批评类型:诗话(笔记型批评)与点评(鉴赏型批评)宋代以后,产生了两种主要的批评类型,那就是诗话和点评。

1.诗话:“诗话”概念的界定问题。

宋诗话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欧阳修的《诗话》为代表,大抵篇幅小,以论“事”为主,理论性不强。

第二阶段在南北宋之际,内容从“记事”向“论辞”的方向推进,主题是江西与反江西之争。

在体制上,有摘抄性质的,有分类抄辑性质的,有纪事体的。

第三阶段在南宋中晚期,为成熟的总结期,在理论水平上达到高峰。

2.点评点评包括圈点和批评。

点评在宋代已经颇具规模,以刘辰翁为代表。

批评后来成为古代小说批评最重要的方法,并形成独特的体例。

点评法的基本特征:直接介入阅读,细读。

缺点:其一,有时过于注重字法句章法,着眼点在有迹可寻处。

其二,介入过深,阅读的自主性反而被削弱。

其三,点评法在实质上是一种经验性的批评形式,在理论上缺乏内容的抽象性和表述的系统性。

3.从传统批评类型看古代文论体系诗话和点评都体现了传统批评思维的鲜明的经验性,也就是说,传统的批评是文本本位的,而文本本位实际上又是审美经验本位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绪论第一部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之成立1906年,章太炎(1869-1936)在日本东京讲授《文心雕龙》1913-1918年,黄侃(1886-1935)首先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23年,范文澜(1893-1969)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34年秋,陈子展(1898-1990)在复旦大学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1958年,高教部批准成立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研究室,主任郭绍虞(1893-1984),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史研究。

郭绍虞从同济大学调入,刘大杰(1904─1977)从暨南大学调入,朱东润(1896-1988)从沪江大学调入,兼之已有的陈子展、赵景深(1902—1985)、王运熙,共同构成复旦文学批评史的中坚。

中宣部周扬(1908-1989)在《文艺报》1958年第17期发表《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第一次公开批评了对苏联文艺及理论的崇拜,倡议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强调要继承借鉴民族的文学遗产,以便在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去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1959年,周扬提出建立马列文艺理论,指示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各编一套批评史与文论选,开展竞赛。

周扬亲自分派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先秦至隋唐五代,王运熙执笔,刘大杰修改润色)。

这两种高校统编教材,确立了复旦大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核心地位。

196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以这套三卷本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为教材,在高年级开设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门课程,这在新中国的高校文科教学中是首创之举。

也是从这一年起,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郭绍虞先生、朱东润先生、刘大杰先生都挂牌招生。

1979年,《中国历代文论选》作了较大的修订增补,主要是增加了小说、戏剧、民歌等方面的理论和近代部分的文学理论,这大大补充了原书范围、结构上的不足,原先的三卷本也因此扩为四卷本。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概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分期,按照以文学理论批 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心,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 文学创作发展状况的原则,分为五个时期:
一、先秦——萌芽产生期; 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 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 四、明清——繁荣鼎盛期; 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
嵇康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
嵇康的文艺批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一文之中。 在这篇文章中他主要表达了“音乐的变化和美与不美, 与人在
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这一思想对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 等同于政治, 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 甚至要它起到占卜作用 等方面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文心雕龙的体例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兴”, 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 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
志”(《四一书章句集注》) “观”, 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 《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考见得失。” “群”, 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孔安国
儒家的“仁政”学说——“与民同乐”美学思想——“风 雅比兴”与“实录”原则。
庄子关于“虚静”、“物化”的论述, 关于“有无”、 “形神”关系的沦述, 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 都成为后代 文艺创作理论的重要依据。。
第三,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 评和艺术理论批评, 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难以截 然分开, 而且很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 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
刘勰在《序志》篇中清晰的说明了本书的创作构架。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是一个自觉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苏轼指出词乃诗之苗裔,由诗一脉传承。
苏轼认为词和诗的区别只不过在字句形式上有一定规则而已, 词采用长短的形式,词也就是长短句之诗。但是诗和词“搜 研物情,刮发幽翳”的内在本质是一样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轼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 了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以来的传统词风,开 创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 把词人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尊前”引 向了人间社会。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 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 献。
第一:宗南宋,崇醇雅、清空词风,批评元、明词风。 针对明代词的弊病,适合清初时代需要。他们提倡以南宋姜张词风为圭桌,学习他 们的清空、醇雅,以适宜表达家国之恨的幽情暗绪。 “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朱彝尊 “句琢字炼,归于醇雅。“——汪森
第二:为词尊体,提高词的地位。 “词虽小技,昔之通儒巨公往往为之,盖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声。其辞益微, 而其旨益远。善言词者,假闺房儿女子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此 尤不得志于时者所宜寄情焉耳”。——朱彝尊《红盐词序》)
常州词派
社会背景:
康熙﹑乾隆时期﹐词坛主要为浙派所左右。浙派标举南宋﹐推崇姜(夔)﹑张(炎) ﹐一味追求清空醇雅﹐词的内容渐趋空虚﹑狭窄。到了嘉庆初年﹐浙派的词人更是 专在声律格调上著力﹐流弊益甚﹐常州词人张惠言欲挽此颓风﹐大声疾呼词与《风》 ﹑《骚》同科﹐应该强调比兴寄托﹐反琐屑饤饾之习﹐攻无病呻吟之作。一时和者 颇多﹐蔚然成风﹐遂有常州词派的兴起﹐后经周济的推阐﹑发展﹐理论更趋完善﹐ 所倡导的主张更加切合当时内懮外患﹑社会急速变化的历史要求。
铺叙:指词的表现手法,细腻描写,词意混成,而又 层层深入。 典重:指词的风格,不纤巧,不轻佻,沉着,典雅。 情致:指词的情韵风致,须含蓄深渊。 故实:指用事,即典故,须用得贴切、自然。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1、朱自清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2、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内容包括“文以气为主”的文气说、“文本同而求异”的文体论、“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文章论、反对“文人相亲”的作家论。

3、钟嵘《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评论专著,被誉为“百代诗话之祖”。

4、刘勰的《文心雕龙》包括“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执政驭奇”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原则。

——《文心雕龙》和《诗品》是魏晋南北朝最为重要的两部文学批评著作。

5、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深入论述创作的文章,他对灵感的分析——是第一次发现中国文人有对灵感的分析,他对诗歌文体风格概括——“诗缘情而绮靡”——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

6、严羽《沧浪诗话》在宋代文论批评史中是一部最有系统的诗学理论之作。

7、元浩问的《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后,“以诗论诗”的典范之作。

8、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组诗开创了我国诗论绝句具有“诗化色彩”的文学批评体式。

9、白居易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生实义”。

他强调“诗教”的社会政治功能,倡导继承《诗经》的风雅比兴传统,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十分重视讽喻诗的创作,突出诗文创作的宗旨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享有“广大教化生”的美誉。

10、唐代的选本:殷璠《河岳英灵集》、元结《箧中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11、唐王昌龄《诗格》有“三格”:生思(内心而成)、感思(古贤者而成)、取思(自然外物而成)和“三境”:意境、情境、物境。

12、皎然《诗式》提出了缘境、取境。

13、司空图的“四外说”: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14、黄庭坚提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15、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创立“江西诗派”之名(悟入、活法)——“一祖三宗”(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16、李清照的《词论》的主旨和核心观点是“词别一家”。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 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 落入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 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严羽)
诸体集内定立正始、正宗、大家、名家、 羽翼、接武、正变、余响、傍流诸品目者,不 过因有唐世次文章高下而分别诸卷,使学者知 所趋向,庶不惑乱也。 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 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 方外异人等诗为傍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 异者,则不以世次拘之,如陈子昂与太白列在 正宗,刘长卿、钱起、韦柳与高岑诸人同在名 家者是也。
(二)真诗在民间
李子曰:“曹县盖有王叔武云,其言曰:‘夫诗者, 天地自然之音也。今途咢而巷讴,劳呻而康吟,一唱而群 和者 , 其真 也 ,斯 之 谓风 也 。孔 子 曰: “ 礼失 而 求之 野 。”今真诗乃在民间。而文人学子,顾往往为韵言, 谓之诗。夫孟子谓《诗》亡然后《春秋》作者,雅也。而 风者亦遂弃而不采,不列之乐官。悲夫!’”李子曰: “嗟!异哉!有是乎?予尝耹民间音矣,其曲胡,其思淫, 其声哀,其调靡靡,是金、元之乐也,奚其真?”王子曰: “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古者国异风,即其俗成声。 今之俗既历胡,乃其曲乌得而不胡也?故真者,音之发而 情之原也,非雅俗之辨也。且子之耹之也,亦其谱,而声 音也,不有卒然而谣,勃然而讹者乎!莫之所从来,而长 短疾徐无弗谐焉,斯谁使之也?”李子闻之,矍然而兴曰: “大哉!汉以来不复闻此矣!”
(三)诗法
又谓文必有法式,然后中谐音度。如方圆之于 规矩,古人用之,非自作也,实天生也。今人法式古人, 非法式古人也,实物之自则也。”
夫追古未有不先其体者也。
夫五言者不祖汉则祖魏,固也。乃其下者即当效陆、 谢矣。(李梦阳) 盖诗虽盛称于唐,其好古者自陈子昂而后, 莫若李、 杜二家。然二家歌行、近体 , 诚有可法,而古作尚有离区 者,犹未尽可法也。故景明学歌行、近体,有取于二家, 旁 及唐初、盛唐诸人,而古作必从汉、魏求之。(何景明)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
推动了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对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这种分析和评价 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 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如重视人情、强调文以载道等思 想,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 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逐渐 从文学创作中分离出来,成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这种独立性对后 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得文学批评更加专业化、系统 化。
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发 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不仅 对作品的评价和鉴赏有所涉猎, 还对文学的本质、功能、风格等 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世的 文学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 资源。
对世界文学批评的贡献与影响
01
提供了独特的批评视角和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不仅关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还关注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种独特的批评视角和方法为 世界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02 0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丰富了世界文学批评的宝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 宝,也是世界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丰富了世界文学 批评的宝库。
详细描述
《文心雕龙》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全书共50篇,分为“文”和“心”两部分,系统地论述了 文学的本质、起源、功能、文体、创作、批评等方面,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品》的诗歌批评思想
总结词
《诗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部重要的诗歌批评著作,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
详细描述
玄学清谈的文学观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1.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的选文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2.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3.荀子《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4.元白论诗:尚自然,趋平易(萧衍)5.萧衍《南齐书》“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放言落纸,气韵天成”6.司空图论诗在于《二十四诗品》颇具辩证思维,意境创造“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含蓄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7.李延寿《北史·文苑传》“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8.葛洪《抱朴子·内篇》“尊子书忽文艺”看到文学进化,不贵古贱今9.皇甫谧:“赋为美文,不能尽以于教讽喻要求”10.《文章流别集》挚虞,按文体分类收集11.老子《道德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信:真实。

美:美妙,漂亮。

真实的话未经加工,所以不美妙动听。

辞藻华美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

)12.杜甫记事名篇《丽人行》、《兵车行》、《悲陈陶》、《哀江头》13.白居易文学理论体现在《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策林》、《新乐府序》(“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此段表明了他的功利主义文学观,“诗者,根情,苗言,华声,义实”,“为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14.萧纲“立声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15.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标举兴会,引发性灵”当是由於文章这样的东西,要高超兴致,触发性灵,这就会使人夸耀才能,从而忽视操守,敢於追求名利。

文章乃是人的心灵的外在物质表现,重视诗歌表现感情的特点。

16.钱谦益“别裁伪体”、“转义多师”17.司空图的“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即之也”。

18.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李白的《古风十九首》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國文學批評史⏹前言⏹一、關於學科的定義⏹二、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的確立與發展⏹三、參考書目一、關於學科名稱1、文學與文學研究2、文學研究⏹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史3、中國文學批評史⏹韋勒克《文學理論》的定義RENE WELLEK (韋勒克)、AUSTIN WARREN (沃倫)⏹THEORY OF LITERATURE⏹文學理論1、文學與文學研究⏹We must first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study. one iscreative, an art ; the other, if not precisely a science, is a species of knowledge or of learning.-— P15⏹文學是創造性的,是一種藝術;而文學研究,如果稱為科學不太確切的話,也應該說是一門知識或學問。

2、文學研究⏹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史⏹文學理論研究文學原理及範疇、評價標準等問題。

⏹文學批評是對於具體作家作品的研究。

⏹文學史是對作家作品的歷史研究。

韋勒克《文学理論》3、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國古代關於文與文學觀念⏹中國文學批評史⏹現在使用的現代學科意義上的“文學”一詞是從西方引進的。

⏹中國古代沒有與之相對應的範疇及學科分類,古代的文章分成文、詩、詞、曲、傳奇等。

⏹中國文學批評史講述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產生與發展的過程,。

⏹文學批評一詞有廣狹二義,廣義上文學批評可以涵蓋文學理論,在這種意義上,這門學科可以稱為中國文學批評史;狹義的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相對,在這種意義上,這門學科可以稱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

我們這裡在稱呼這門學科時使用廣義的說法,稱中國文學批評史。

二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的確立及歷史⏹1、古代的詩文評等⏹2、現代學科的建立及歷史1、中國古代的詩文評、曲評、小說評點等⏹在古代也沒有與現代意義上的“文學批評”相對應的範疇,而有詩文評、詞評、曲評及小說等的評點。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三、创作原则。 要求“为时”“为事”而作。
《伤唐衢》:“但伤生民病,不识时忌讳。 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贵人皆怪怒,闲 人亦非訾。”
四、审美标准。
以“尚实”“尚俗”为艺术规范。
第三章 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
骈文
眩耀为文,琐碎排偶。抽黄对白,啽哢(ánlònɡ鸟 声)飞走。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 手。观者舞悦,夸谈雷吼。(柳宗元《乞巧文》)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 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 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 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 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 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 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 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 笑。
1· 重风雅,倡比兴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2· 尚技巧,讲格律
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 独老成。(《敬赠郑谏议十韵》)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 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3· 博取众长,转益多师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李白《古风》其一)
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第二节 皎然、高仲武
第三节 白居易
一、诗歌本质论 认为诗歌以“情”“义”为本。
二、诗歌功能论。
认为诗歌具有政治教化和审美娱乐等多方面 功能。
读张籍古乐府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陈子昂《感遇》其三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 暴骨无全躯。黄沙幙南起,白日隐西隅(yú)。汉 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 上孤。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无为,修心静观,对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思维规
律比较注意。
• 儒家较多看到文艺的外部规律,而道家则比较 多的看到文艺的内部规律。综观我国的文艺理 论史,有两条明显的线纵贯始终:一条沿孔、 孟等儒家正统思想的线发展的,强调文艺与政 治的联系,强调“文以载道”;一条沿道家这
“儒”
• “儒”的字源学考察: 柔、需 • “儒”的关键词释义: 血缘/仁义/礼乐/诗教
儒家创始人 孔子——
儒家文化
• 人格主义 • 功利主义
• 经学中心主义
“道”
道家创始人 老子
道家文化
• 虚静其心 • 法天贵真
• 言外之意
“佛”
“佛”的本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文化
• 真实观
• 灵感观 • 境界观
3、中国文论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征? 4、从“理论形态”的层面谈谈中国文论的诗性特征。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


先秦是中国文学的开端。闻一多在《文 学的历史动向》中指出: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
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
叫“经学”、“史学”、“玄学”,“文”成了文学
作品的专称。鲁迅说,魏晋时期才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艺”
• 先秦时“艺”的涵括也很广,它包括艺术,但 也包括技术,才能,甚至科学,古称“礼、乐、 射、御、书、数”为六艺。先秦时期的“文艺”
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但古人有关“文”和
“艺”的一些规律,也是适合纯文艺的。
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
• 中国文论范畴多取自于人自身以及日常生活经
验,比如风骨、体性、神采、韵味等。所归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1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1
《诗经》的美刺:实用功利主义的文学 观
《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国语》、《左传》: 献诗讽谏说-读者 世界 观诗知政说-读者 作品
诗、乐、舞三位一体
《礼记·乐记》对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状况作了一个理论性的总结: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 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当作 “器”)从之。”
实质: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 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基础:仁学思想。孔子的仁爱思想 、孟子的“仁 政”与“民本”思想为古代具有民主进步倾向的 文学与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思想基础。
美学思想:强调美和善的结合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
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 ) 人与自然的感发及山水比德: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是否等于物,或人类社会,或者某种“更高的世 界”? 对于他所专注的阶段中两个要素间之关系的性质, 他的概念如何? 将审美效果与实用效果分开。
刘若愚的分类
1.“形而上学的理论” 2.“决定的理论” 3.“表现的理论” 4.“技巧的理论” 5.“审美的理论” 6."实用的理论" 《中国的文学理论》各章的标题
孔子“诗教”观的内涵: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的关系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 谓也? 子日: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 ’ 子曰: ‘起予 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
《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 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Βιβλιοθήκη 诗言志:古代文论的开山纲领
“志” 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左传》记载的许 多“赋诗言志”的故事,《论语》记载的孔子及其弟 子“各言其志”,皆为例证。因此所谓“诗言志”是 指诗歌要表现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全书脉络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全书脉络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全书脉络古代:文学观念“文”的概念(广义,狭义)《周易》:“言有物”(内容),“言有序”(形式)文学理论抨击的原始社会《诗经》:“诗言志“观念先秦(萌芽和产生期)诸子百家《国语》:“作诗谄媚说道”;《左传》:“观诗知政说道”,“诗言志”的理论概念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兴……”文学批评的标准:“诗……”(中和:“趣……”)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文学理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c551―479)“诗教”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论语》雅乐与郑乐美学思想:“尽善尽美”儒家孟子文艺观:“与民同乐”(bc372―289)《孟子》文学批评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哲学思想:云尔养气荀子提倡学习、创新,“全”和“粹”的美(bc313―238)明、言志、抒情结合的文艺观(存有明、叛圣、宗经思想的原始社会)《荀子》《乐记》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人心―治身道《乐记》“礼别异,趣合约”“以道制欲”:把“中和”作为美学原则老子“象”(bc580―500)《老子》“道”“知足不辱”道家有区别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知足不辱”“物化”的创作论庄子“得意忘言”(形成“意在言外”的传统,为意境说奠基)(bc369―286)哲学上的形神关系《庄子》“道”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以卮言……”墨家墨子功利主义:(bc468―376)文艺服务于功利“先质而后文”《非乐》法家商鞅功利主义:文艺服务于法治轻内容而太重形式,重质而不中文,但不一概反对文艺韩非(bc280―233)现实主义:“画马容易,图画鬼易“观物冉雍”说道《易传》阳刚与阴柔发展变化的观念“修辞学立其荣”1“发奋抒情”说道《楚辞》屈原(bc340―277)特别强调内在本质之美与外在形式之美的一致、人与自然宋玉强调美必须恰如其分“曲高和寡”问题贾谊:肯定为人,否定执着汉:经学汉魏六朝(发展和成熟期:最为关键的历史时期)(bc200―168)道家思想“恨刺及”存有儒道合对屈原不合作流女性主义(对刘安《古诗传序》比兴屈原及《楚美学观形神:美在神也在形辞的评价)(自然,不《淮南子》驳斥人为)文质:美在质也在文,质就是显然(道为主,吸收儒,儒道融合)文艺观特别强调无声无形的主导并作(对老庄用时,不废有声有形“小??”艺术整体表现上:相像居多不废为形如的发展)艺术创作思维上:充分肯定老庄“虚静”“物化”,不驳斥科学知识学问文情统一观:艺术创作是人的情感的自然表露(儒)创作过程:由内而外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自然过程(道)艺术品酒:轻内容主导作用,又讲形式修饰(儒)司马迁“发奋著书”说道(bc145―90)史事精神音乐本源:音乐的产生在于人心感物《礼记〃乐记》(音乐本源论:物心声汉武帝时(基本思想来音乐)自《乐论》)音乐的促进作用:庶几(音乐作用论:声音乐儒家思想心物)音乐的创作:高度的真实性(真实感情的自然表露)“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大序》“谄媚”说道六义说情志统一说道:通过抒情去言志《毛诗〃小序》:美刺及角度2原道、途、宗圣不明智,“如在浮”“云天蹈”《反古诗》同情丽而则,文质徐天立扬雄文质徐天立,内容与形式统一(bc145―90)汉赋:评价较低至驳斥“发乎情,止乎礼义”对屈原违反指出其作品的浪漫主义内容相左法度但不否定其人其作品班固汉:经学(32―92)给汉赋以很高评价对《诗经》指出与社会现实存有非常大关系,及汉乐府:可以用以充分反映社会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7.儒学在汉武帝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18.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属官学;古文经学则为在野的私学。

东汉郑玄兼取今、古文经学,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19.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20.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21.《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22.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23.西汉前期的贾谊、刘安、司马迁等对屈原辞赋以很高评价。

但东汉扬雄和班固则提出了批评。

24.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25.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

“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26.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27.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与独创性原则的是东汉的王充,他是在其《论衡》是书中提出的。

28.古代文论中的“通变”观源于《易传》。

29.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是“思无邪”。

“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30.《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飞刺上”。

31.“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

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诗歌的体裁,把“赋比兴”归纳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思考题4.名词解释:“发愤著书”。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

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5.什么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1)此说是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的。

(2)“丽以则”是他的创作原则,“丽”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则“是指儒家的法度和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

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现实意义。

(3)明道、征圣、宗经思想是此说的理论基础。

7.名词解释:“以意逆志说”。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2)“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4)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8.名词解释:“知人论世说”。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2)孟子的愿意是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

(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4)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10.名词解释:“思无邪”。

(1)“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

无邪即雅正的意思。

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

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

(3)孔子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论诗和乐时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11.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的?(1)首先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

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

(2)其次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

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12.名词解释:“兴观群怨”。

(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4)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15.名词解释:“心斋”、“坐忘”。

(1)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

所谓“道”是指一种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绝对理念,它主宰和支配着主体的精神意志,含有强烈的人格化的力量和因素。

“道”的地位至尊,但又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确证性。

(2)“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

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气—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

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就是“坐忘”。

(3)“心斋”、“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其根本所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

即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4)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此说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16.名词解释:“自然”、“素朴”。

(1)“自然”、“素朴”是庄子提出的关于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

(2)庄子哲学的“道”即为自然,自然是不可改变的,保持自然的本性,就能取得美的效果。

“素朴”与“自然”的概念相一致,主要是指一种明白纯净、取法自然的风格。

(3)庄子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这一风格观念:A.天地有大美而不言;B.顺物自然;C.既雕既琢,复归于朴;D.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4)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

庄子实际上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

17.什么叫“得意”“忘言”?(1)庄子的“道”具有非语言能认知的模糊性,但“道”作为精神实体又必须被认识和掌握。

所以庄子主张以“无言”来体悟“道”。

具体到文艺创作中,便直接表现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

(2)庄子认为,言与意之间有差异,各有其认识事物的内容和层次,可以言论者为“粗”,可以意致者为“精”,而道“不期精粗”,是言论和意致均难以认识的,所以要从“言”外、“意”外去体悟“道”的形象性。

“言”既然不能尽“意”中之“道”,则“言”其实也就难以尽“意”。

(3)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

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4)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5)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

18.名词解释:《毛诗序》(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2)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

(3)《毛诗序》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即“情”与“志”的关系)的?(1)《毛诗序》继承了《尚书》、《荀子》、《庄子》等关于“诗言志”的有关观点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点,并有所发挥。

(2)《毛诗序》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为后人对于诗歌的本质特点的认识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