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论文摘要:郭绍虞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发展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

文学批评史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极富个

性特征,其一,在资料收集上,掌握丰富的史料,且注重“史”与“论”

的结合;其二,在方法运用上,注重从思想背景切入分析,并贯之“以问

题为纲”的编排体例;其三,融入文化革新的时代潮流.运用“进化论”

的观点阐述中国文学批评的演进过程。

论文关键词:郭绍虞;文学批评史;研究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1927年,陈钟凡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文学丛书”第一种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这是

中国人自己撰写的首部文学批评史著作,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到了30、4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迎来了第一个高潮,郭绍虞、方孝岳、罗根泽、朱东润等著名学者的文学批评史专著纷纷出版,由此奠

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发展基础,使得中国文学批评史成为了一门真

正的学科。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发展,其中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

无疑是郭绍虞和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先秦至北宋),l934年由商务印书馆

出版;下卷(南宋至清中叶)分两册,1947年出版。由于战争的原因,上

下卷前后相隔了l3年。朱自清在1934年为郭著上卷所写的书评中说:

“郭君这部书,虽然只是上卷,我们却知道他已费了七八年工夫,所得自

然不同。他的书虽不是同类中的第一部,可还得算是开创之作;因为他的

材料与方法都是自己的。”…郭著在材料与方法上确有自己的特点,视其

为“开创之作”是毫不为过的,因此,郭绍虞实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发

展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古代的诗文评,其内容芜杂、体例不严,向来不被人所看重。朱

自清先生说:“原来诗文本身就有些人看着雕虫小技,那么,诗文的评更

是小中之小,不足深论。”但是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而言,诗文评却正是

研究资料最为集中的地方。据郭绍虞自述,他当时拟做的工作有这样几种:

(一)辑录诗话考,即将前人论诗之著,凡所见或仅见著录、称引者,

仿朱彝尊《经义考》之例,考其存佚,录其序跋,问或附加案语,撰为提要;

(二)撰《诗话丛话》,成为一种论诗话的话;

(三)唐、宋诗话辑佚,将两代已佚各种诗话,予以尽可能采集编订;

(四)《诗话新编》,即仿前人成例将各种古代笔记中论诗文之语抽出,汇编成帙,实际上是一种资料摘抄;

(五)辑专家诗话,即按诗人为单位选辑有关评论资料。

郭绍虞搜集材料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整理、考订材料时尽量贴近古人,做到根底无易其固;同时在分析、解释时又不失个人的见解,力求裁断必

出于己。郭著《白序》有言:“我总想极力避免主观的成分,减少武断的

论调。所以对于古人的文学理论,重在说明而不重在批评。……总之,我

想在古人的理论中间,保存古人的面目”。但在具体的材料辨析过程中,

他又总是本着由考订而史述,由史述而论断的原则,以小见大,从现象观

本质。

在研究方法上,郭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从大的思想文化背景人手,深刻分析文学理论的发展演变。郭绍虞认为:“文学批评又常与学术思想

发生相互连带的关系,因此,中国的文学批评,即在陈陈相因的老生常谈中,也足以看出其社会思想的背景。”以这个方法为基础,他建立起全书

的系统来。具体而言,郭绍虞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分期以及全书的体例安排,都是与这一方法密不可分的。

分期方面,郭著赖以划分中国文学批评史发展阶段的根本依据就是文

学观念的演变,而每一次文学观念的演变则都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文化背景。郭绍虞说:

大抵由于中国的文学批评而言,详言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

学观念演进期,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一是文学批评完成期。自周、秦以

迄南北朝,为文学观念演进期。自隋、唐以迄北宋,为文学观念复古期。

南宋、金、元以后直至现代,庶几成为文学批评之完成期。

显然,郭绍虞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史分期充分着眼于文学与学术的

分合,注重挖掘当时的思想文化背景,强调从文学的自觉到批评的自觉的

发展历程,也即文学观念正,反,合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体例方面,郭绍虞在《白序》中说:

此书编例,各时期中不相一致,有的以家分,有的以人分,有的以时

代分,有的以文体分,更有的以问题分,这种凌乱的现象,并不是自乱其例,亦不过为论述的方便,取其比较地可以看出当时各种派别、各种主张

之异同而已。

郭绍虞开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时,正是科学研究新观念倡导、实施

并取得多种成果的时期。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篇为《总论》,其具体章目是:

第一章,中国:学批评演变概述;

第二章,文学观念之演进与复古;

第三章,文学观念演进与复古之文学的原因;

第四章,文学观念演进与复古之思想的原因;

第五章,文学观念之演进所及于文学批评之影响。

1929年光明书局出版的谭正碧的著作就叫《中国文学进化史》,足

见进化论思想的深人人心。将进化论的思想引入到文学研究中来,便有了

当时十分流行的“演进”一词。实际上,“演进”一词,正是当时新文化

精神的其中一种体现。胡适在评价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历史

研究方法时,就曾将其概括为“历史演进的方法”。而这一所谓“历史演

进的方法”,其中显然具有进化论的思想内容。进化论的思想,在当时是

浸透在各个学术领域的。梁启超1922年在南京讲学时发表《研究文化史

的几个问题》,就年初出版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做出进一步的阐释,其

中关于早在20年前就提出的“新史学”之“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

得其公理公例者”的定义,梁启超有新的理解和解释:自然一系的活动受

因果律的支配,不具有进化的性质;文化一系的活动则具有进化的性质,

而不受因果律的支配。

且不论这种划分有多少科学合理的成分,问题的症结在于其思维本身

对进化论的认可。尽管包括梁启超在内的当时学者并未简单地认为陶潜就

比屈原进化得高级,但从进化的角度看文学的历史时必然具有的那种认识,却是十分显眼的。例如,郭绍虞说:

所以我以为文学观念假使不经过唐代文人宋代儒家的复古主张,则文

学批评的进行,正式一帆风顺尽有发展的机会。不过历史上的事实总是进

化的,无论复古潮流怎样震荡一时,无论如何眷怀往古,取则前修,以成

为逆流的进行,而此逆流的进行,也未尝不是进化里程中应有的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