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学生发展的主体管学生发展的整体观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练习一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练习一及答案一、填空题1、儿童、社会、知识是课程与教学的核心问题。
2、德国的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人。
3、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更能解释人类的学习行为。
为此他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消退作用。
4、在认知学派中,皮亚杰提出人的学习、心理的发展就是个人的图式不断丰富、建构、提高、发展的过程;布鲁纳主张采用发现法;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和“先行组织者”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主张。
5、在帕森斯等人的影响下杰克逊第一次在他的著作《教育生活》中使用“潜在课程”(hiddencurriculum)一词。
6、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四种社会系统要素常常交织在一起,塑造着现实中的课程、教学。
7、课程设计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它大体包含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为价值层面上的课程设计,一为具体技术层面上的课程设计。
8、课程设计中涉及的课程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和评价四种。
9、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10、我国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新设置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也属于一种超学科的综合课程。
11、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约和影响。
12、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的目标、生成性取向的目标、表现性(表意)取向的目标三种。
13、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控制、激励和评价功能。
14、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具体而言,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亚类。
15、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资科一综合素质-学生观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之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两独一发)(一)学生是发展的人(动态变化)1.学生是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等规律。
教育启示: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1.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成功的,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都应充满信心。
教育启示:教师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对教育好每个学生都应充满信心,不能因为学生当下的表现不好而否定学生未来的发展。
1.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教育启示: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理解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二)学生的独特的人(不同)1.学生是完整的人。
(与机器不同)学生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教育启示: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
1.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与别人不同)学生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
教育启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材施教。
1.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与成人不同)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教育启示:教师要做到换位思考,不能用自己的视角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的想法和行为。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1.学生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思想方面)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
教育启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因势利导地施加教育。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方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启示:教师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卷编号131)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卷编号131)1.[单选题]从世界范围看,课程开发机制有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和( )机制三种类型.A)社会调节B)教师自主C)学校自主答案:C解析:2.[单选题]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A)杜威B)艾斯纳C)斯腾豪斯D)施瓦布答案:C解析:3.[单选题]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属于()A)课程计划B)课程实施C)课程采用D)课程评价答案:B解析:4.[单选题]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三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7-316A)测验或测量B)判断C)心理建构D)描述答案:B解析:无5.[单选题]( )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A)表现性目标B)教学性目标C)生成性目标6.[单选题]主要适用于大学和中学教学的凯勒式教学制,属于( )。
A)复式教学B)个别教学C)问题教学D)课程教学答案:B解析:7.[单选题]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A)赞科夫B)巴班斯基C)维果茨基D)列昂节夫答案:C解析:8.[单选题]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 )2-91A)目标原则B)过程原则C)评价原则D)组织原则答案:B解析:无9.[单选题]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A)广域课程B)轮形课程C)融合课程D)经验课程答案:B解析:10.[单选题]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应该多样化,包括量的评价和( )。
A)质的评价B)全面评价C)教师评价D)学生评价11.[单选题](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C)课程与教学目标D)课时目标答案:C解析:12.[单选题]在价值观上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评价是( )7-322A)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取向评价B)课程与教学的过程取向评价C)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取向评价D)课程与教学的建构取向评价答案:A解析:无13.[单选题]西方要素主义主张学校教学任务是传授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要素,提倡构建古典和核心知识体系,这一教育流派的主张体现的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是( )。
简述现代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现代学生观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处于发展过程中,具有全
面发展的潜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具有个体的独特性。
他们
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也具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具有独立意识,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非被动的接
受者。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4.学生是权责的主体: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权利和责任的主体。
他们
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同时也有权利享受教育带来的利益。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现代学生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独特性、发展性和权利性,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同时,现代学生观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的未来人才。
学生观学员观学生心理学生发展观
学生观学员观学生心理学生发展观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认识和观察。
学生观涉及到学员观、学生心理和学生发展观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认识,以便能够更好地指导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以下将详细介绍学生观、学生心理和学生发展观的相关内容。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认识和观察。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学员观是指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的认识,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学科特长等方面的特点。
学员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特长和个性特点等方面进行观察和研究,以便了解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学生心理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学生心理的研究对于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学生心理包括学生的情绪、动机、兴趣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者需要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发展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发展的认识和观察。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和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变化和发展。
学生发展包括智力、身体、情感、社交、道德等方面的发展。
教育者应该通过观察和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了解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需求,从而在教育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学生观、学生心理和学生发展观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全面认识和观察,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者应该通过学生观、学生心理和学生发展观等方面的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和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练习(1)一、填空题:1、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2、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文件课程向教学活动的转化,将规定培养的目标与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且根据具体学校、学生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
3、在现代的学习观中,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4、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生存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5、赫斯特把人类的知识分成七种形式:形式逻辑和数学、自然科学、对自己和他人心智的理解、道德判断和意识、美感经验、宗教主张、哲学理解。
6、课程设计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技术层面,另一类侧重具体设计前的理论研究和准备。
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目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
9、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表意)取向的三种。
10、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11、生成性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过程中产生,是学生和教师由内在的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12、20世纪70年代斯坦豪斯在自己的著作中系统地批判了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并相应地提出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13、斯坦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的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
14、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决定应该教什么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需要教的内容。
新课改学生观
新课改学生观
新课改学生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新课改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新课改对学生观的重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它试图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加科学、人性化的学习环境。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这是首要的学生观。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不再是传递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辅导和指导的角色,向学生提供资源、辅助和问题解决方案等。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得到了彰显,他们成为了学习的中心。
二、学习方式得到转变
新课改对学生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不再单纯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互动式、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获取知识,发展自己的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三、学习评价方式的变革
新课改强调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改变了传统以分数和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评价方式。
教师将更注重学生的能力、价值和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学习空间和时间的改变
新课改着重创造出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将学习场所从教室拓展到校园以外。
此外,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也将受到更多的关注,以便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时间和方式。
结语
新课改的出现为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也更加符合当下的社会发展需求。
未来,学界应努力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理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构建一个更为美好的教育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素质 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潜能、个性特点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态度。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生观强调以下几个核心原则:
1. 主体性:学生被视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具有主动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潜力。
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自主探索和实践。
2. 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兴趣、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
教育应尊重这些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支持,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3. 发展性:学生处于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4. 潜能开发:学生具有无限的潜能,教育的目的是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5. 情感关怀: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对学习有着重要影响。
教育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和积极的自我形象。
6. 社会性:学生是社会的一员,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学会合作与沟通,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7. 评价的全面性: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基于学业成绩,而应包括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实践技能等多方面的表现,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水平。
8. 终身学习者:学生应被视为终身学习者,教育应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变化。
现代学生观强调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和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我实现。
这种观念有助于构建更加人性化、包容性和高效的教育体系。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辅导2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辅导二一、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1、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1)心理学对学习观产生影响。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学习者是主体还是教育对象”,不同心理学派有不同的观点。
桑代克操作性条件反射,布鲁纳强调认知结构。
现代的学习观中,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2)心理学对学生观产生影响。
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发展的主体观。
学生是自我学习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的选择应该受到尊重。
学生发展的整体观。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知识、技能、情感、心理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师生之间的平等观。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经验、改变经验,交往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成功的教育是保护个性的教育、快乐的教育。
总之,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问题会产生较大影响。
教学方式是灌输式还是启发式的;是让学生被动学习,还是启发主动学;是重复训练,还是让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不同心理学有不同的认识。
如操作条件反射就是机械重复的依据。
研究心理学问题,用心理学理论指导课程与教学论问题研究是重要问题。
2、心理学流派与课程、教学的发展。
(1)行为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等。
该理论强调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经典小白鼠试验得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
认为通过条件反射的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消退)可以指导人的学习行为。
强调课程设计、教学过程遵循一定的顺序与步骤,一定程度上通过强化提高了知识获得的速度;但行为主义把人看成是消极被动、完全受环境制约的,把人的学习简单化、机械化,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缺乏人文性,容易导致课程设置、编排的僵化,教学过程缺乏人性。
(2)认知学派。
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
该理论强调人的学习心理的发展就是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建构、提高、发展的过程。
认知学派强调学科基本结构和迁移。
皮亚杰提出同化、顺应两个基本概念。
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发展的整体观。
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发展的整体观。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于学生的认知和评价。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学生观也在不断地变革和更新。
其中,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和整体观是学生观的重要方面之一。
主体观是指教育者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和自主行动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在这种观点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等因素自主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个性,而不是完全听从老师的指导。
这种观点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整体观是指教育者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简单地只看到其某个方面的成就或失败。
在这种观点下,学生的发展不仅是由个体因素决定的,也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同伴的影响。
这种观点强调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和多元性,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些学生观的改变有助于教育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学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同时,也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了更加客观和科学的方法和思路。
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学生发展的主体管学生发展的整体观
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学生发展的主体管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学生发展的主体管学生发展的整体观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改变。
其中,学生观作为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了不断完善和改进。
本文将从学生发展的主体、学生发展的整体两个方面来详细探讨学生观的改变。
一、学生发展的主体1.传统教育中的学生观在传统教育中,老师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对象。
老师拥有绝对权威,而学生则需要服从老师指导和管理。
这种传统教育中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主体性缺失、自我意识淡漠等问题已经逐渐暴露出来。
2.新时代下的学生观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开始进行反思和探索。
在新时代下,学生观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学生不再是教育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学生具有自我思考、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的能力,老师则成为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3.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在新时代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这种理念的实施旨在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提升学生自我意识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这种理念也能够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关注学生成长,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
二、学生发展的整体1.传统教育中的局限性在传统教育中,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并且强调分科教育。
这样会使得教育变得单一化、机械化,并且缺乏整体性思考。
这种局限性会使得学生成长过程中缺乏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2.新时代下的整体观在新时代下,人们开始重视整体教育。
整体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理念不仅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还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
3.整体教育的实施在实施整体教育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课程设置:课程应该注重知识、技能和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并且要考虑到学生个性化需求。
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学习态度的转变过去,许多学生对学习持有消极的态度,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
然而,近年来,学生观在学习态度方面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他们开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地对待学习。
他们不再满足于听课和背诵知识,而是更加注重主动学习,如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解决问题等。
•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开始意识到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他们开始主动制定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学习材料,通过自学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提高:学生意识到学习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来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他们开始主动组织学习小组,与同学们分享学习体会,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2. 对教育的认识发生变化学生观的改变不仅表现在学习态度上,还反映在对教育的认识上。
在过去,许多学生对教育的认识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对教育价值产生怀疑。
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对教育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开始认识到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追求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们开始重视身心健康、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多元化学习途径的接受:学生开始接受多元化的学习途径,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方式。
他们开始主动寻求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如网络教育、实践活动等,以满足自身学习需求。
•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学生开始意识到自身是教育改革的一份子,他们积极参与教育决策和改革的讨论,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与定位过去,许多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和定位,缺乏对未来的远见。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学生观开始重视对未来的规划与定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意识:学生开始认识到职业规划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习题卷6)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习题卷6)说明:答案和解析在试卷最后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83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 )7-307A)课程与教学的评价B)课程与教学的实施C)课程与教学的目标D)课程与教学的内容2.[单选题]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是( )1-40A)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B)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C)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D)裴斯泰洛齐的“基础教养论”3.[单选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质上体现了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即( )A)多元主义价值观B)知识主义价值观C)精英主义价值观D)主体教育观4.[单选题]教师教授的主要是( )。
A)直接经验B)间接经验C)实践性知识D)条件性知识5.[单选题]课程实施研究中最初的、也是占主流的取向是( )A)忠实取向B)合作取向C)相互适应取向D)创生取向6.[单选题]班级授课制是由( )提出的A)夸美纽斯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D)练习法8.[单选题]以下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代表的是( )A)罗杰斯B)布鲁纳C)杜威D)克伯屈9.[单选题]根据波比特的观点,那些儿童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就是( )。
A)培养目标B)教学目标C)教学目的D)课程目标10.[单选题]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 )2-79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11.[单选题]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 )4-197A)示范B)呈示C)展示D)口述12.[单选题]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所涵盖的领域( )A)幼儿教育B)义务教育C)普通高中教育D)高等教育13.[单选题]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发展的整体观、----三个方面。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及答案一、简答题1.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认识说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2.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
(1)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2)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缺乏必要的直接经验时,还应当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
(3)在学生掌握一些间接经验时,就可引导学生把间接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加一定的直接经验,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
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双边性;认知性;实践性。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简述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
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治、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
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5.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6. 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优缺点特征: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位——课;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教学场所较为固定。
学生观主体性的学生观
(一)生理特点 小学生的生理特点:(6.5~12岁的 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是“正处在迅速生长 发育阶段”。小学生时期也可以叫做童年 期,童年期的机体有其特殊的生理特点。 初中生的生理特点:中学生的年龄一 般在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之间,处在青春 发育期。其生理发育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从 原来的不成熟趋向成熟。
8
三、教育与人性的关系
人性是指人的本性,它是哲学、人类学、 社会学、心理学及文学等许多学科研究的 对象。如何认识人的本质或本性,也是教 育学中的重要问题。对于人性与教育的关 系,人们的探讨己延绵千年。 (一)教育关注人性 (二)教育引领人性 (三)教育成全人性
9
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
21
四、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品质
新课程倡导现代学习的品质,其 基本理念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 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 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 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 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 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 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 持续发展。 与传统学习方式不同,现代学习 方式倡导的基本品质在于:主动性、独 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10
(二)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阶段是学生个 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学校里学 习知识、接受教育,在认知、情感、意志、 性格诸多方面引起了巨大的变化,在身心 发育和内心世界产生了诸多显著特点。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学生正处于情 绪不稳定的时期,也是教育最困难的时期。
11
第二节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人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 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如果 教师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那么就会挫 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学 习兴趣,窒息学生的思想。 学生具 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 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的能量,坚信每个学 生都可以积极成才的,是有培养前途的, 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只 要教学内容、方法等得当、师生配合得好、 学生做学习发展的主人,每个学生的身心 发展总水平、总潜能都可能得到较大地提 高。
学生观的基本内涵
学生观是指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的观点和态度。
它包括以下基本内涵:
1. 教育主体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自身的主体权利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学生观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2. 全面发展:学生观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道德、美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它认为学生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
3. 个体差异:学生观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特点。
它强调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4. 平等与公正:学生观追求教育的平等和公正。
它认为每个学生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不论其家庭背景、性别、种族等因素。
学生观强调教育的公正性,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
5. 成长与自我实现:学生观注重学生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它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潜能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学生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发展、个体差异、平等与公正以及成长与自我实现,旨在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其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学生发展的主体管学生发展的整体
观
1. 引言
学生观是指对待和看待学生的态度和观点。
过去,教育体系普遍采取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被视为被动接受者和处理对象。
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学生观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现如今,学生观已经从对学生的被动观察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者观。
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和整体观方面。
2. 学生发展的主体观
学生发展的主体观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过去,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教育,缺乏对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性。
然而,现在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2.1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
现在的学生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责任和能力。
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他们更加主动地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并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
2.2 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学习动力得到了提高。
现在的学生对学习和发展有更强的动机和兴趣。
他们通过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和寻求帮助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发展的整体观
学生发展的整体观是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传统上,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方面发展。
然而,现如今,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得到了提高。
3.1 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现在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学校和教师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3.2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和面对不同的挑战。
4. 结论
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和整体观方面。
学生现在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发展,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强的动机和兴趣。
同时,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种学生观的改变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张三,李四,王五。
学生观的改变和学生发展的现状。
教育研究,2020(2)。
•王小明,赵小红。
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和整体观的研究。
现代教育探索,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