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中医单病种—脑卒中后遗症

合集下载

脑卒中及后遗症 特殊病种标准

脑卒中及后遗症 特殊病种标准

脑卒中及后遗症特殊病种标准脑卒中及后遗症特殊病种标准一、简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脑卒中及其后遗症是一种极具挑战性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是全球范围内引起残疾和逝去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75%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由于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的特殊性,有必要为其制定特殊病种标准,以便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起因及临床表现脑卒中及其后遗症一般由脑血管意外引起,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在脑卒中发病后,患者常常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如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感觉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

这些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针对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特殊病种标准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三、特殊病种标准的必要性针对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特殊病种标准的制定具有急迫性和必要性。

脑卒中及其后遗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需进行全面的诊断和评估。

脑卒中及其后遗症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而特殊病种标准将有助于患者及其家庭更好地获得社会支持和医疗资源。

另外,特殊病种标准的制定还可为相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规范的诊疗指导,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诊治水平。

四、特殊病种标准的内容和要求针对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特殊病种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和要求:1. 对脑卒中及其后遗症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的详细描述,包括图表和临床案例的展示。

2. 对脑卒中及其后遗症患者康复治疗的具体指导,包括康复训练项目和进展评估标准。

3. 对脑卒中及其后遗症患者的社会支持政策和医疗资源保障的具体规定。

4. 对脑卒中及其后遗症患者长期管理和随访的具体要求,包括患者自我管理和家庭支持的策略。

五、总结回顾脑卒中及其后遗症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在我国日益成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目前,脑卒中及其后遗症患者面临着康复治疗和医疗资源保障的不足和不公。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医康复科 2019年病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后遗症(ICD 编码:I69.300)。

一、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急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3.病期诊断标准:(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1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1个月以上。

4.中医证类诊断:(1)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5.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痰阻络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症状: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斜, 言语赛涩,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中风病(中风后遗症)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病(中风后遗症)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病(中风后遗症)因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为主症.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临床表现中风后遗症属中医"偏瘫”、"偏枯"、"偏废”等病证范畴。

根据其临床表现常可分为气虚血瘀、肝肾亏虚、脾虚痰湿等证型。

(1)、心肾阳虚型表现为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謇,肢体不遂,畏寒肢冷,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血压偏低,舌红干或胖嫩,苔白,脉沉细。

(2)、肝阳上亢型表现有高血压病史,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持续升高,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3)、气虚血瘀型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神疲乏力,面白少华,头晕心悸,血压偏高或不高,舌质淡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细。

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一般护理1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急性期要求在发病2周以内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 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置并适当被动运动患肢与关节。

4 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 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病情观察1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智、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 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临症施护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可遵医嘱针刺大椎穴或耳尖放血.2元气衰败者,可按摩腹部,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关元、百会、涌泉穴等救治。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本文介绍了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首先,文章列举了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标准,包括主要和次要症状、病期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型诊断等。

其次,文章详细介绍了中风病恢复期的常见证候和对应的症状,包括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和痰热腑实证。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等。

诊断时可以参照XXX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中风病的病期诊断标准包括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在中医证型诊断中,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年龄等因素,将其分为中经络、中腑和中脏三种类型。

针对中风病恢复期的常见证候,中医提出了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和痰热腑实证四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案。

总之,中风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是多方面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病期和身体状况等因素,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病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流畅或无法说话、身体一侧麻木、腹胀、便秘、头痛、眩晕、咳痰或咳痰较多、舌头呈红色、舌苔黄腻、脉搏弦而滑。

标准住院时间应不超过28天。

进入该路径的患者必须首先被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

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这些疾病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会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那么他们也可以进入该路径。

但是,由脑肿瘤、脑外伤或血液病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不应进入该路径。

入院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血生化、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B超、C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D-2聚体、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治疗方案应参照“XXX‘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后遗症诊疗方案”以及XXX《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脑卒中,这一突如其来的健康“风暴”,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脑卒中后遗症,如肢体偏瘫、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探索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道路上,中医骨伤科学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疗效。

中医骨伤科学治疗脑卒中后遗症,首先会从整体观念出发。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脑卒中后遗症并非仅仅是局部肢体的问题,而是全身气血失调、经络阻滞的表现。

因此,治疗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情志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中,推拿按摩是常用且有效的手段之一。

通过手法的推、拿、按、揉、捏等,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对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推拿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关节活动度。

比如,针对偏瘫侧的肢体,按摩师会从肩部开始,沿着手臂、手腕一直到手指,轻轻揉按,以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对于关节部位,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会进行适度的屈伸、旋转等被动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和粘连。

针灸治疗在中医骨伤科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经络穴位理论,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对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常选取的穴位有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等。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刺激神经功能的恢复,增强肌肉的收缩力。

此外,艾灸也是一种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起到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中药熏洗也是中医骨伤科学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特色方法之一。

将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作用的中药煎煮后,用热气熏蒸患肢,然后再进行浸泡。

这样可以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直达病所,达到缓解疼痛、消肿、改善血液循环的效果。

除了上述直接针对患肢的治疗方法,中医骨伤科学还注重患者的康复锻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比如,在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尽早进行主动运动,如抬手、抬腿、翻身等。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医康复科 2019年病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脑出血后遗症(ICD 编码:I69.100)。

一、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急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病期诊断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3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以上。

(三)中医证型诊断:1.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四)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痰阻络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症状: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斜, 言语赛涩,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中风后遗症中药方剂

中风后遗症中药方剂

中风后遗症中药方剂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风后遗症中药方剂,希望能帮到你。

中风后遗症中药方剂地龙60克,全蝎60克,炮山甲60克,黄芪90克,水蛭60克,土鳖虫30克,蜈蚣30克,蝉蜕30克,白花蛇30克,川红花30克,丹参90克,赤芍60克,三七粉60克,葛根90克,益母草60克,沙参60克,黄精60克,川芎30克,钩藤90克,天麻60克,茯苓30克,白芍90克,桂枝15克,石菖蒲15克,郁金30克,全当归60克,龙骨60克,牡蛎60克,炙甘草15克。

功能补益肝肾,养血熄风,化瘀祛痰,解痉除挛。

主治中风后遗症,证属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筋脉失养,痰瘀内阻,风阳时扰者,症见中风(脑溢血、脑梗塞、脑血栓形成等)病急性发作半月或一月后,病情稳定,但却遗留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疲软无力,或僵硬痉挛,或麻木不仁,或抬举受限,或头时眩晕,甚或二便失禁,神识时清时昧等。

用法精选上药,各自烘干,研极细末,全部和匀,装瓶备用。

每日3次,每次10克,熬水或加入米粉煮糊内服;亦可炼蜂蜜或白糖或黄糖等为丸,每次1丸(每丸内含原生药材10克),日服3次,用白开水送下。

若病情较重者,药量可在此基础上每次增加30%~50%。

1月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3天,一般服2~3个疗程。

主治中风后遗症,证属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筋脉失养,痰瘀内阻,风阳时扰者,症见中风(脑溢血、脑梗塞、脑血栓形成等)病急性发作半月或一月后,病情稳定,但却遗留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疲软无力,或僵硬痉挛,或麻木不仁,或抬举受限,或头时眩晕,甚或二便失禁,神识时清时昧等。

用法精选上药,各自烘干,研极细末,全部和匀,装瓶备用。

每日3次,每次10克,熬水或加入米粉煮糊内服;亦可炼蜂蜜或白糖或黄糖等为丸,每次1丸(每丸内含原生药材10克),日服3次,用白开水送下。

脑中风后遗症中医特色治疗

脑中风后遗症中医特色治疗

脑中风后遗症中医特色治疗脑中风后遗症中医特色治疗个人观点:脑中风后遗症多见于脑出血,脑梗塞,脑栓塞等,其中,脑出血和大面积的脑梗死或多或少均可留下一些后遗症,这里有必要在提提脑出血病症:大于30-----50毫升的出血一般在急性期我不主张手术,注意是进行icu治疗方案。

临床评估风险,及病情发展情况。

稳定后,在采用保守治疗方案。

否则采用钻髅碎吸术或开髅术。

30毫升以下我们主张内科保守治疗。

对脑梗塞的急性期的治疗主要是根据病人的病情,发病状况,体质,禁忌症,家属的经济情况和治疗要求,以及时间治疗窗,院方设备技术决定治疗方案。

1:pcpR血管内旋抽吸溶栓支架固定术。

设备技术经济要求较高。

2:尿激酶,链激酶,蚓激酶。

巴曲酶或重组纤维ra-t等治疗方法。

3:奥扎格雷。

阿司匹林等,4:扩管药的应用戊己可可碱。

尼莫地平等药物。

还有中药的针剂,例如:丹红,脉络宁。

清开灵,血塞通,灯盏花素等,疗效是肯定的。

中风分三期第一期,急性期。

急性期指的是发病以后的两周以内,发病两周以内就是急性期。

中脏腑这个昏迷的病人急性期最多一个月,就中经络的在两周以内,中脏腑的在一个月以内,这个病程期间叫急性期。

急性期的关键就是救命,你不抢救,不救命那病人死亡率很高的,这急性期的特点要救命当然怎么发挥中医的作用,我下面都要讲,中医能发挥作用在这个急性期。

第二期,恢复期第二个,恢复期。

恢复期就两周一个月以上到在半年以内,这个恢复期。

这个恢复期的主要的目的是降低他的致残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都是这个残废呀!所以恢复期的治疗的重点是降低他的致残率,这个致残率,这个阶段西医是没办法的全靠中医发挥优势,尤其这个作用针灸和锻炼,加上中药,这是很大的关键。

而且这个恢复呢一个月以内,一个月到三个月,叫他恢复一天一天可以恢复,所以治疗对路他的半身不遂,今天手指不能动也许明天就能动了,很快后遗症期就几乎就致残了。

他的后遗症有三个:一个是语言蹇涩,尤其出血或者梗阻在左半侧,左半侧因为语言中枢在左边,那就往往语言不利,最难恢复的就语言。

新版中医单病种—眩晕(后循环缺血)

新版中医单病种—眩晕(后循环缺血)

眩晕(后循环缺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 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健康教育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健康教育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健康教育
(一)疾病简介
脑卒中后遗症俗称中风后遗症,是由于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导致脑局部的血流中断和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总称。

影响到由脑神经控制的运动神经系统,就会出现偏瘫、肢体障碍等相应的后遗症;如果影响到脑神经控制的语言中枢神经,就会导致语言障碍甚至失语等。

(二)健康指导
1.病室内应定时通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避免环境嘈杂。

2.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无碎屑。

长期卧床者需配合翻身、叩背、每2小时一次,预防肺部感染和压疮的发生。

3.保持大便通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等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少食辛辣、刺激性食品,戒烟酒。

4.为防止上患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和畸形,促进功能恢复。

请家属协助病人完成患肢被动运动,原则:逐个关节活动,幅度由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每日2~3次。

5.鼓励病人自理活动,病人活动时请家属给予适当帮助,如:把障碍物从病人经常活动的区域移开,以提供安全环境;经常使用的物品应放在病人伸手可触及处;指导病人坐、立、走,逐步过渡到生活能够自理。

6.偏瘫肢体各关节常常出现疼痛,可用热毛巾外敷肩、肘、腕、膝、踝关节,手和足可放在温水中浸泡一段时间,既可舒展各关节,又可缓解关节疼痛,热敷放在被动运动前进行可提高疗效,患肢有感觉障碍时忌热敷。

7.加强主观训练,尽量多使用患肢,家属尽可能从患侧接近病人,以增加患侧肢体的感觉。

8.语言障碍者应积极进行言语功能锻炼。

9.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应尽早进行,培养病人乐观情绪,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病人康复将起到积极作用。

10.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2022年康复科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总结

2022年康复科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总结

2022年康复科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总结
2022年下,我科继续完善、推进中医单病种的管理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目前我科已有的单病种类型有脑卒中(包括后遗症)、面神经炎、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卒中患者,参照我科就诊患者疾病类型,目前的单病种类型尚不完善;
2.目前的中医单病种中部分内容,特别是中医辨证仍需详细化,中药执行率可进一步提高;
3.科室部分成员在选择单病种类型时诊断不严谨,不能选择合适的病种进行诊疗管理,造成后期中西医诊断不符合、中医诊断与中医四诊不符合、中医诊断以中药方剂不符合等问题。

二、整改措施和意见:
1.根据我科目前患者的疾病类型,增补适当的中医单病种证型。

2.根据国家中药诊疗规范及临床疗效,完善单病种内容;
3.科室成员定期开展单病种管理培训,科级及院级质控加强对单病种的监督考核。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1.进一步增加科室单病种类型,增加如“神经根型颈椎病”病种;
2.进一步完善科室现有的单病种内容,特别是中医中药相关内容,根据临床疗效进行及时调整,提高中草药覆盖率;
3.进一步规范单病种临床诊疗过程工作,让本科室成员掌握单病种规范管理,突出单病种诊疗过程中的中医特色与优势。

中医脑梗死后遗症病历

中医脑梗死后遗症病历

中医脑梗死后遗症病历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局部
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病变。

中医对脑梗死后遗症的治疗
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病历中,通
常会包括以下内容:
1. 病史,记录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疾病发病时间、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

2. 临床表现,包括患者在脑梗死后出现的各种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感觉异常、认知障碍等。

3. 辅助检查,包括MRI、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相关实验
室检查数据,如血液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等。

4. 中医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中医医生
会进行相应的中医诊断,如中风证、痰浊阻络证等。

5. 治疗方案,记录患者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
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以及治疗过程中的观察和调整。

6. 疗效评估,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症状的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包括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总的来说,中医对脑梗死后遗症的治疗是个体化、综合化的,病历中会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及治疗过程,以便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康复科单病种(2015年)

康复科单病种(2015年)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bàn shēn bù suí),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zhēn qì)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西医称之为脑卒中,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quē yǎnɡ)而发生的软化坏死。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

一、疾病诊断(一)病名诊断(zhěnduàn):中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fēnɡ xié))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类中风,脑卒中,卒中,风痱。

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

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

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

(二)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单病种中医适宜技术诊疗方案

单病种中医适宜技术诊疗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中医适应技术诊疗方案雷公镇卫生院余亚平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

一、相关辅助检查及诊断(一)辅助检查1.腰椎X线平片单纯X线平片不能直接反应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但X线片上有时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增生等退行性改变,是一种间接的提示,部分患者可以有脊柱偏斜、脊柱侧凸。

此外,X线平片可以发现有无结核、肿瘤等骨病,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2.CT检查可较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移位的情况,同时可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对本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目前已普遍采用。

3.磁共振(MRI)检查MRI无放射性损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MRI可以全面地观察腰椎间盘是否病变,并通过不同层面的矢状面影像及所累及椎间盘的横切位影像,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其与硬膜囊、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另外可鉴别是否存在椎管内其他占位性病变。

但对于突出的椎间盘是否钙化的显示不如CT检查。

(二)疾病诊断对典型病例的诊断,结合病史、查体和影像学检查(腰椎X线平片、CT检查、磁共振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三)证候诊断1.气滞血瘀型原因:多数因腰部扭伤引起。

症状:腰痛症状明显,脊柱侧弯,腰4-5间有明显压痛点,向下肢放射,患者在咳嗽、大笑时症状加重,疾病晚期可见患者肌肉萎缩,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强迫体位,脉弦数或细涩。

舌质暗紫。

2.风寒阻络型原因:无明显外伤史,天气湿潮加重病情。

症状:患者腰腿疼痛有沉重感,自觉四肢湿冷,症状随天气变化,脊柱侧弯、椎旁压痛或放射痛,患者喜暖恶寒,脉沉迟,舌苔白腻。

脑卒中,中医特色诊治

脑卒中,中医特色诊治

脑卒中,中医特色诊治仆击偏枯大厥疾,梗死出血亡残逼。

起病急促无先兆,医家类比中风席。

天麻钩藤牡蛎医,化痰通络肝风毕。

育阴潜阳开痰窍,参附生脉正气益。

地黄饮子左归丸,补阳还魂通络奇。

【概述】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甚至伴发意识障碍,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

主要病理为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单独或混合存在,亦可反复发作。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由于本病发病突然,起病急骤,临床见症不一,变化多端而迅速,有晕仆、抽搐等表现,故古代医家取类比象而名为“中风”,又引起发病突然,亦称为“卒中”。

《内经》中没有脑卒中的病名,依据症状表现和发病阶段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如在卒中昏迷期间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等病名。

【临床表现】1.脑出血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较大面积的出血,又称脑溢血。

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出血主要位于基底节区域。

临床以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明显及局部症状显著为特点。

多见于50岁以上者,多伴有高血压病史。

本病在中医学上属“中风”“偏枯”范畴。

因七情所伤,风、火、痰湿壅盛,使肝肾阴虚,肝阳暴亢,肝风扶痰上扰,蒙闭清窍;或痰湿阻络,上壅清窍,神机闭塞;或元气衰微,阴阳离决所致。

高血压性脑出血常无先兆,一般在劳动、运动、用力、进食、排便等日常活动时发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呕吐(胃内容物或咖啡样物),继则逐渐进入昏迷。

一般于发病后数分钟至1小时病情发展到最严重。

2.脑栓塞脑栓塞是指异常的固体、液体或气体随血液进入脑动脉或颈动脉,造成血流阻塞而引起急性脑梗死。

栓塞可分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以风湿性和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伴心房纤维颤动为最常见(约占半数以上)。

临床以发病急骤(多无前驱症状),偏瘫、失语等症状及原发病征象为主要表现。

9个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及表单

9个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及表单

一、急性心肌梗死质量控制指标(ICD-10 I21.0-I21.3,I21.4,I21.9)(一)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证者应给予氯吡格雷) 。

(二)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 到院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2. 到院90分钟内实施PCI治疗;3. 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须转院。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五)有证据表明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六)有证据表明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七)血脂评价与管理。

(八)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九)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十)患者的服务满意度评价结果急性心肌梗死质量控制临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ICD-10 编码:I21.0-I21.3,I21.4,I21.9病例包括:急性前壁侧壁心肌梗死(I21.001)、急性前壁心肌梗死(I21.002)、急性前隔心肌梗死(I21.003)、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I21.004)、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综合征(I21.451)、非透壁性心肌梗死(I21.452)、冠状动脉闭塞(I21.903)、冠状动脉破例(I21.904)、冠状动脉栓塞伴心肌梗塞(I21.905)、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伴心肌梗塞(I21.906)、急性多壁心肌梗塞(I21.907)、室间隔穿孔(I21.908)、心脏破裂(I21.909)、心脏卒中(I21.910)、亚急性心肌梗死(I21.911)、心肌梗塞(急性)NOS(I21.951)。

除外病例:1.由外院诊疗后转入本院的病例,2.参与临床药物与器械试验的病例,3.18岁以下的病例;4.同一疾病30日内重复入院,5.急性小灶心肌梗死(I21.401),6.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I21.402)、7.非ST抬高性心肌梗死(I21.403),8.非冠心病心肌梗死(I21.9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卒中后遗症【定义】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后遗症指脑卒中发生半年后遗留的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功能障碍的一类后遗症。

本病属中医“中风”范畴。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诊断标准】一、西医诊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并排除其他脑肿瘤、脑外伤等可能引起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的原因后即可确诊。

(一)症状症状突然发生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用定斜。

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双眼向一侧凝视。

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视物技或平衡障碍。

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

(二)体征重点检查眼部.肌力及反射。

眼部检查包括眼球位置(居中或斜视)、瞳孔(大小、对称性江北反射)眼球运动底眼(有无水肿或出血)及角膜反射(是杏对标)。

面部和肢体检查包括:额纹、鼻唇沟、口角、手足的位置(双侧是否对杯)及病理反射。

如果患者清醒且病情较轻,高度怀疑小脑病心可若虑共济运动和步态。

脑膜刺激证明显,高度提示出血性脑卒中。

(三)鉴别诊断排除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瘤卒中、高血压脑病、低血糖昏迷、高血糖昏迷、脑部光症以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

(四)辅助检查1.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观察有无脑梗死、脑出血或珠网膜下腔出血。

2.血管造影DSA、CTA和MRA 观察有无血管狭窄、闭塞及其他血管病变。

3.腰穿检查区别脑出血和脑梗死。

4.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液电解质、血糖和肝肾功能等检查为治疗和寻找病因提供参考。

5.疾病分期。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急性期:发病1个月。

(2)恢复期:发病2~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二、中医诊断式数司中卒朗(一)临床表现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二)起病形式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而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三)诱因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语言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天内发作数次,或几天内多次复发。

(四)年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发病时间已6个月以上即可诊断为中风后遗症。

【辨证分型】本病总的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变日久,因肝肾阴虚,气血亏损未复,风、火痰、瘀之邪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仍留有半身不遂,口歪或不语等后遗症。

一、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体胖或有齿印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缓或细涩。

二、风痰瘀阻证凌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手足拘急或肢体麻木,头晕目眩。

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三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或患肢僵硬拘挛,舌歪语蹇,心烦失眠,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治疗方案】一、治疗原则(一)西医治疗原则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卒中分型和基础疾病等采取最适当的治疗。

2.整体化治疗采取针对性治疗同时,进行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卒中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

(二)中医治疗原则“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息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活血”并用。

二、辨证施治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后遗症多为虚实夹杂,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息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一)辨证论治1.气虚血瘀证(1)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2)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赤芍,当归,川芎,地龙,桃仁,红花,丹参,党参)。

2.风痰瘀阻证(1)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2)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竹茹,枳实,制胆星,天竺黄,石菖蒲,郁金,远志,天麻,茯令,丹参,川芎)。

3.阴虚风动证煎(1)治法:平肝潜阳,息风通络。

(2)方药:天麻勾藤饮加减或镇肝息风汤加减(天麻,勾藤,羚羊角,决明子,菊花,桑叶,白芍,枸杞子,地龙)。

(二)其他治法(1)针体1)主穴:风池、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太冲,针用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2)辨证配穴:气虚血瘀加百会、人中、手三里,针用平补平泻;风痰瘀阻加丰隆、手三里、解溪,针用泻法;阴虚风动加涌泉、太溪、内关,针用平补平泻。

3)随症配穴:①上肢不遂。

极泉、尺泽、八邪、外关等,针用湾法。

②下肢不遂。

环跳、委中、昆仑等,针用泻法。

③肩关节痛。

肩鹘、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等,阿是穴刺络拔罐。

④视物障碍。

天柱、睛明、球后等。

⑤舌强语蹇。

廉泉、哑门穴、金津、玉液等点刺放血。

⑥口角歪斜。

针刺患侧地仓、迎香穴等。

⑦吞咽障碍。

完骨、天柱等。

⑧足内翻。

绝骨、丘墟透照海等。

⑨足外翻。

中封、太溪等。

⑩足下垂。

解溪等。

○11尿失禁、尿潴留。

中极、曲骨、关元等,针用补法。

○12认知功能障碍。

百会、四神聪、神庭、神门、太溪等,针用补法。

(2)头皮针:取患侧顶颞前斜线或顶题后斜线、数前线、顶中线等,针进人腱膜下层,一般留针30~60分钟,可留针4~8小时,隔天1次,各型患者均可应用。

(3)电针:根据瘫痪部位每次分别在上肢或/和下肢选1~2对穴位接电针,一般选阳经经穴,各型均可结合电针治疗,根据病情采用疏波或断续波,刺激量根据患者的耐受度决定,肌肉出现节律性收缩为佳。

一般软瘫患者多使用,肌张力增高后局部电针慎用,若使用可考虑在屈侧采用高频电针。

(4)水针:弥可保、维生素B12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曲池或足三里穴交替注射,隔天1次。

(5)腹针疗法: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滑肉门、外陵,留针30分钟,一天1次或隔天1次,对虚症明显的患者尤其适合。

(6)拔罐治疗:根据运动障碍、疼痛等部位选择相应经络、穴位进行拔罐治疗,隔天1次。

2.中药外用治疗红花9g、桃仁10g、丹参12g、艾叶5g等煎煮后外洗或熏蒸治疗。

三、西医治疗(一)一般支持治疗血压、血糖、血脂调控,营养支持。

(二)改善脑血循环、抗凝治疗润坦30mg,静滴,一天1次。

阿司匹林0.1g口服,一天1次。

尼莫地平30mg,口服,一天3次。

(三)营养神经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肌内注射,一天1次;或口服10mg,一天3次。

维生素B12注射液100ug或弥可保注射液500ug,肌内注射,一天1次。

神经生长因子(施捷因或申捷注射液),肌内注射,一天1次,每次1支。

(四)康复治疗1.根据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表1)的治疗(1)Ⅰ-Ⅱ级:软瘫期其功能特点为脑卒中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肢体肌力和肌张力,诱发肢体即主动活动,及早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

同时注意预防肿胀、肌肉菱缩、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

(2)Ⅲ-Ⅳ级:此期的功能特点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随意运动时伴随共同运动的方式出现。

治疗重点在于控制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碑血鑫产六券(3)Ⅴ-Ⅵ级:功能特点为肌痉挛轻微甚至完全消失,能进行脱离协同模式的自运动,甚至能进行协调的单关节运动。

治疗上应在继续训练患者肌力,肌耐力的基础上,加理为协调性的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培养。

2.并发症的治疗(1)肩痛:患侧肩利上肢的肌张力异常与处置不当、肩关节粘连性改变、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等多种因素均是导纹肩痛的原因。

肩痛治疗主要句括:物理因子治疗有益于缓解肩痛;对于肩-手综合仕引起的肩痛,还可采取缠指法以向心性的挤压促进血液循环,目前有着同样机理的“气压打法”(也称充气循环)也广泛用于患肢水肿的治疗和肩-手综合征的预防。

对于肩带痉挛引起的疼痛还可采用肩带松弛法治疗。

(2)吞咽功能障碍:存咽功能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和治疗性进食训练。

基础训练是针对那些与摄食-吞咽活动有关的器官进行功能训练;治疗性进食训练则是使用食物同时并用体位、食物形态等补偿手段进行的训练。

采用吞咽电刺激治疗仪治疗,一天1~2次。

(3)言语障碍:失语症患者的言语障碍主要表现在听及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阅读障跳书写障碍。

在功能训练方面要坚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针对这四个方面障碍的程度不同选择不同的训练内容。

(4)认知功能障碍:可进行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半侧空间忽略训练等以提高认知功能。

(五)其他治疗低频脉冲电治疗、微波治疗、心理治疗等。

【诊疗策略选择】一、诊疗流程(图1)图1 脑卒中后遗症诊疗流程脑卒中患者门诊,病程半年以上者,诊断为脑卒中后遗症,应用改善脑功能、改善微循环等相关药物,应注意患者血压、血脂、血糖等,预防复发,同时辨证分型,明确患者属于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或阴虚风动型,给予针灸、中药辨证施治,对于病情稳定者,可以配合康复训练。

二、辨证要点半身肢体活动不利,偏身麻木,或有言语困难为辨证要点。

后遗症期以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气虚血瘀、风痰阻为主要病机特点。

三、用药特点对于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中医界有许多研究,取得了可喜成就。

在这个阶段西药,主要是对症治疗,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然而中医辨证施治,能明显改善症状,使机体阴阳处干平衡状态,预防再中风。

中药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随证加减药物外,常须结合活血、化瘀、通络之品。

如偏瘫日久,可加重活血通络药;而疗效不显者,可加水蛭、虻虫等虫类药以加强活血破瘀通络作用,同时对气虚明显者要加大补气药的剂量,如黄芪可用至60g;如上肢偏废者,可加桑枝、桂枝等以通络;如下肢瘫软无力者,可加牛膝、续断、杜仲等以壮筋骨、强腰膝。

活血化瘀类中药可以结合外用,以提高疗效。

四、治疗特色针灸在脑卒中及后遗症的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药结合,疗效更佳。

大量研究观察认为治疗本病,当辨明病因,辨证结合辨经,确立治则,针药结合,身心并医,突出治瘫,兼顾全局。

1.在后遗症的针灸治疗中,针刺手法以攻补兼施或补法为主。

尤其对许多老年患者,气血运行缓慢,久病阴阳俱损,常致瘫侧发凉,肤色变暗,气血阴阳皆不足,非一朝一日所能取效,治当缓而图之,针灸治疗应增加针刺关元、气海等穴位,加强扶正培元之功。

对病程较长者,可采用先针刺健侧,再针刺患侧的方法。

2.近年来针灸治疗脑卒中及后遗症进行了许多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当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时针灸应尽早介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