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病种质量的管理

合集下载

国家单病种质量与管理

国家单病种质量与管理

国家单病种质量与管理国家单病种质量与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目的是通过对单一病种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以下是关于国家单病种质量与管理的相关介绍:一、背景和意义单病种质量管理是指对单一病种的治疗全过程进行的全方位管理和控制,包括诊断、治疗方案、手术操作、护理、康复等多个环节。

通过对这些环节的规范和优化,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减少患者并发症和复发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二、国家单病种质量与管理的实施国家单病种质量与管理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单病种质量管理规范和标准: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行业协会制定单病种质量管理规范和标准,明确各个病种的治疗原则、流程、质量监测指标等。

2. 建立单病种质量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单病种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各个环节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

3. 实施单病种质量监测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对各个单病种的治疗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治疗质量持续改进。

4.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单病种质量管理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5. 推广单病种管理成果和经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应积极推广单病种管理成果和经验,鼓励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全国范围内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普及和提高。

三、国家单病种质量与管理的价值国家单病种质量与管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通过规范和优化单一病种的治疗过程,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减少患者并发症和复发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2. 降低医疗成本:单病种质量管理可以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3. 提升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单病种质量管理可以促进医疗机构内部的协作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整体服务能力。

4. 促进医学科技进步:单病种质量管理可以推动医学科技的研究和应用,为单一病种的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规范的方法和手段。

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一、引言医疗质量是医疗机构的生命线,而单病种质量控制和临床路径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规范医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的重要手段。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特制定本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二、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一)单病种的定义与选择单病种是指具有明确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相对统一、医疗费用相对稳定的疾病。

我院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要求和医院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部分常见、多发且诊疗过程相对规范的病种作为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对象,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炎等。

(二)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1、诊断质量指标:包括诊断符合率、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等。

2、治疗质量指标:如治愈率、好转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等。

3、医疗费用指标:平均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检查费用等。

4、医疗效率指标: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等。

(三)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组织与实施1、成立单病种质量控制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科室主任为成员,负责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2、各临床科室成立单病种质量控制小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负责本科室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具体实施工作。

3、制定单病种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明确诊断标准、治疗方案、检查项目、用药原则等,确保医疗行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4、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对单病种质量控制的认识和业务水平。

5、建立单病种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收集、分析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整改措施。

(四)单病种质量控制的考核与评价1、将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体系,与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挂钩。

2、定期对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工作成效显著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科室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

三、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一)临床路径的定义与制定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或手术,制定的一套标准化的诊疗流程和治疗方案,包括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等各个环节。

单病种质量管理精选全文

单病种质量管理精选全文
4.进行病人的康复进度评估;是否合乎管理路径的预 期进度&
5.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提议讨论需要改良的服务 项目&
九临床护士职责
1.在单病种路径的计划阶段;负责相关资料的收集; 2.依据护理程序;讨论与确定与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 3.准备好单病种质控简表、送发检验单等; 4.监测表上应执行的 项目; 5.负责病人的活动、饮食和相关的护理措施; 6.协助和协调病人按时完成项目;
三病种选择
根据卫生部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单病种 质控指南;结合我院的执业特点;将剖宫产术、 小儿肺炎、腹股沟斜疝单/双侧等三种常见 疾病纳入单病种管理&
四首批试点科室及单病种名单
科室 单病种名称 手术名称 责任人
妇产科
剖宫产术 刘桂芝
儿内科 儿外科
小儿肺炎
王爱萍
腹股沟斜疝 刘忠理
五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专家组
在通过对选择代表医院医疗核心质量管
理和监控的部分病种进行评价;促使医
院从医疗管理体系中进行系统的持续改
进&
单病种的定义
单病种是指没有并发症; 单一的疾病;常见的有:剖宫 产、小儿肺炎、腹股沟斜疝 等&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 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强化医疗管理工作;规范临床诊疗行为; 持续改进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 疗安全;切实降低群众医疗费用;解决群众看病难、 看病贵问题;顺利推进我院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 工作;根据山西省卫生厅相关文件;结合我院实际; 特制定《长治市妇幼保健院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 制工作实施方案》&
单病种名称
专家组组长பைடு நூலகம்
肺炎儿童、住院 王爱萍
腹股沟斜疝单/ 双侧
剖宫产术

单病种质量管理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方案单病种质量管理方案是指对其中一特定病种进行质量管理的方案。

通过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优化医疗流程,提升医疗质量,确保患者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

下面是一个针对其中一特定病种的单病种质量管理方案,共分为三个部分:规范制度建设、医疗流程优化以及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

一、规范制度建设1.设立专门的病种管理小组,由专家、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负责病种的质量管理工作。

2.制定并完善相应的病种管理指南和操作规程,确保医护人员能够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治疗和护理。

3.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将患者的病历、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进行电子化管理,便于医护人员随时查阅和分析。

二、医疗流程优化1.制定患者就诊流程,明确患者的每一道流程环节,确保医疗服务的连贯性和持续性。

2.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多学科会诊制度,确保医护人员通过专业团队合作,制定出最合理的治疗方案。

3.加强药物管理,规范药物使用流程,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设置药物管理专职人员,加强药品分发和监管。

三、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1.建立完善的病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手术成功率、治疗效果、再住院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并进行定期评估。

2.开展病种质量管理培训,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质量意识,确保他们认识到病种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参与质量管理工作。

3.建立健全的质量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处理医患投诉、意见反馈和不良事件报告,落实追踪责任,并进行持续改进。

四、预期效果通过以上的规范制度建设、医疗流程优化以及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措施的实施,预期能够实现以下效果:1.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

2.优化患者的就诊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口碑。

3.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和专业水平,促进医疗团队的稳定和凝聚力。

4.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5.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提高医疗服务的经济效益。

总之,单病种质量管理方案是一项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和措施的工作,通过制定规范制度、优化流程以及持续改进,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患者的治疗效果,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单病种质量管理

单病种质量管理

(1)心力衰竭; (2)小区取得性肺炎; (3)脑梗死; (4)髋膝关节置换术;
单病种质量管理
第6页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连续改进
(一)将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纳入医院质量监控管理主要 内容之一;有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所必要组织体系不明确 职责,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二)依据本标准第二部分中所列六个单病种质量管理指 标不对应临床路径(卫生部公布),制订本院执行文件, 对不执行流程相关临床不医技人员实施教育培训。
单病种质量管理
第9页
风险原因(既往史)
年纪65岁以上 糖尿病(DM)和糖尿病并
发症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手术历史 充血性心力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偏瘫,截瘫,瘫痪 血液病 心律失常
转移性癌和急性白血病 癌症 褥疮或慢性皮肤溃疡 哮喘
单病种质量管理
第20页
监测与评价重点
实施手术前风险评定时间与结果。 符合手术适应症与急症手术指征。 使用乳房内动脉比率。 预防性抗菌药品选择与应用时机。 1、术前预防性抗菌药品种类选择 2、术前(切皮)前使用预防性抗菌药品时间 3、术后停顿使用预防性抗菌药品时间 术后活动性出血或血肿再手术时间。 手术后发生并发症时间。 住院期间为病人提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健康教育内容与时机。
单病种质量管理
第4页
单病种质量管理起到什么作用?
是反应出全院在医疗质量管理能力主要一 个新路径
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一项主要伎俩
评价对象不是“糖尿病人当日血糖尿糖, 而是查“病人糖化血红蛋白,反应出120天情 理年活动方案》
四项重点工作之一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缺血性心脏病
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前壁 心肌梗死-其它位置心肌梗 死

单病种质量管理总结

单病种质量管理总结

单病种质量管理总结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医疗机构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提高特定病种的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以下是单病种质量管理的一些总结:
1.严格遵循治疗指南和实践准则:根据国家和国际组织发布的
治疗指南和实践准则,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临床路径和治疗方案,并确保医务人员严格遵循这些准则。

2.加强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专
业培训和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其对病种的认识和治疗技能,以提高医疗质量。

3.建立有效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数
据库,收集和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数据,并进行定期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和改进机会。

4.制定明确的质量指标和评价体系:医疗机构应根据病种特点
和治疗目标制定明确的质量指标和评价体系,用于评估和监测治疗效果和病人满意度,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5.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参与:医疗机构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
参与,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提供全面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

6.强化团队合作和协作:医疗机构应建立多学科的病种管理团队,加强团队合作和协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效率和质
量。

7.不断改进和创新:医疗机构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治疗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提高医疗质量和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单病种质量管理需要医疗机构从多个方面加以关注和改进,以提高病种的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这需要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还需要科学的数据分析和质量评估体系的支持。

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

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

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修订。

一、严格按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单病种质量控制的通知要求,对公布的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开展单病种质量监控。

二、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由科室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具体实施,科室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任副组长,组员包括科内医疗人员、护理人员、临床药师和其他相关责任人。

三、科室的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每月对本科室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进行评价,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个人,督促整改落实,保证质量持续改进。

四、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一)诊断质量指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二)治疗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病死率;
(三)效率指标:平均住院日;
(四)经济指标:平均住院费用、药品费用、耗材费用。

五、科室建立单病种管理登记本,详细记录患者单病种管理的相关信息。

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

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
评估结果反馈
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和人员,指出存 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反馈与改进机制
反馈渠道建立
建立有效的反馈渠道,鼓励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反 馈。
改进措施制定
针对评估结果中反映出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明确责任 人和完成时限。
持续改进计划
将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纳入医院持续改进计划中,不断完善和优 化管理流程和方法。
PART 05
单病种质量控制风险管理 与防范
REPORTING
风险识别与评估
识别潜在风险
包括医疗差错、并发症、感染等可能影响单病种质量的风 险因素。
评估风险等级
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 分级评估。
确定关键风险点
明确对单病种质量影响最大的风险点,作为重点防范对象 。
制定风险防范措施
经验总结与分享
对风险应对和处理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分享,促进单病种质量 持续改进和提高。
PART 06
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实践 与案例
REPORTING
国内外管理实践
国际上,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已成为 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 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单 病种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
在国内,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重视单病种 质量控制管理,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 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结论与展望
REPORTING
研究结论
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在提升医疗质量方 面效果显著,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诊 疗流程,降低了医疗差错和并发症的发 生率。
实施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有助于优化医疗资 源分配,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同时为患者提 供更加经济、高效的医疗服务。

单病种质量管理规定

单病种质量管理规定

单病种质量管理规定一、概述单病种质量管理是指对特定疾病进行全过程管理,其中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

该管理规定旨在优化病患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保障患者权益,同时降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二、管理机构和责任1. 单病种质量管理委员会单病种质量管理委员会是负责制定和推广本规定的机构。

该委员会由医院的专家、护士和管理人员组成,负责疾病的相关政策和工作指南的制定。

2. 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是负责具体执行单病种质量管理规定的机构,包括质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他们应当定期对医院的流程和操作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并监督实施情况。

3. 医疗团队医疗团队包括主治医生、护士、药师和其他相关医务人员。

他们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治疗计划、协调各项工作,并确保患者的知情权和参与度。

三、质量管理过程单病种质量管理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操作规范医院应当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各个环节。

这些规范应当基于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指南,并经过医疗质量管理部门的审核和批准。

2. 病例评估通过定期对已治疗的病例进行评估,可以了解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评估结果将作为改进工作的依据。

3. 绩效评估通过制定一套指标体系,对医疗团队的绩效进行评估。

绩效评估可以基于患者满意度、病例数、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4. 不良事件管理不良事件是指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符合预期的不良结果。

医院应当建立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及时收集和记录不良事件,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根据不同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

5. 宣教和培训医院应当定期进行针对单病种的宣教和培训活动。

这些活动旨在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意识,引导他们遵守操作规范,提供规范的医疗服务。

四、患者权益保障1. 信息共享医院应当向患者提供详细、准确的疾病信息,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计划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计划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计划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而单病种质量管理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安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通过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具体目标如下:1、选择不少于X个常见单病种进行质量管理,涵盖心内科、神经内科、普外科、骨科等主要科室。

2、制定并完善单病种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确保诊疗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3、单病种的各项质量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定的标准,如平均住院日缩短X%,医疗费用降低X%,并发症发生率降低X%等。

4、提高患者对单病种诊疗的满意度,满意度达到X%以上。

二、工作内容(一)确定单病种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和疾病谱特点,选择发病率高、诊疗技术成熟、费用占比较大的病种作为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对象,如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剖宫产、髋关节置换术等。

(二)制定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1、组织相关科室的专家,参考国内外最新的诊疗指南和规范,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单病种的诊疗规范,明确诊断标准、治疗方案、检查项目、用药原则等。

2、以诊疗规范为基础,制定单病种的临床路径,细化诊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住院时间、检查项目安排、治疗措施实施、护理要点等,形成标准化的诊疗流程。

(三)培训与宣传1、对医务人员进行单病种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的培训,使其熟悉掌握相关内容和要求,提高执行的依从性。

2、通过医院内部网站、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渠道,向患者宣传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目的、意义和流程,提高患者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四)质量监测与评估1、建立单病种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包括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患者满意度等。

2、利用医院的信息系统,对单病种的诊疗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定期分析评估质量指标的完成情况。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1. 引言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是为了提高单一病种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性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通过系统性的管理和有效的控制,可以减少医疗风险,提高医疗效果,满足患者的需求。

2. 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保障单病种医疗服务的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具体目标如下:提供规范化且高效的病种治疗方案减少医疗误诊和漏诊的风险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质量3. 管理与控制措施3.1 临床路径管理通过制定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临床路径,规范单一病种的诊疗流程和治疗方案。

临床路径应明确患者的入院、治疗、出院等各个环节的标准要求,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3.2 医疗审核设立医疗审核部门或委员会,对医疗行为进行审核和监督。

医疗审核包括对诊断、治疗方案和手术操作等进行质量评估,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规范和安全性。

3.3 质量评估与监测建立质量评估与监测机制,通过收集和分析病例数据、患者满意度调查等途径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3.4 教育与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培训内容包括病种诊疗的最新进展、临床路径的实施、医疗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5 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

通过制定风险预防和处理方案,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和医疗纠纷的产生。

4. 实施与监督本方案的实施需要整个医疗机构的支持和配合。

相关部门和人员应按照方案的要求进行操作和管理,并且定期进行评估和监督。

5. 结果与效益通过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的实施,可以达到以下效果和效益:提高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质量6.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是提高病种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一、目的为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持续改进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现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624号)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二、定义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是以病种为管理单元,通过构建基于病种诊疗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指标和评价体系进行医疗质量管理,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管理方法。

三、制订依据1.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江西省实施细则第二部分第四章、第三部分2.1.20.1;2.《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624号)。

四、适用范围全院各科室。

五、条款1.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以病种为管理单元,运用在诊断、治疗、转归方面具有共性和某些重要的医疗质量指标,用数据进行质量管理评价。

通过单病种质量管理,对疾病诊疗过程及终末质量进行控制,持续改进和提高诊疗技术水平,评价和规范医师诊疗行为。

2.单病种质量管理应坚持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第一原则,持续改进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原则,信息数据上报应遵循及时、准确、全面的原则。

3.单病种质量管理实行院科两级管理。

3.1.院级单病种质量管理组织为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3.1.1.研究制定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相关制度;3.1.2.根据卫健委下发的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组织实施;3.1.3.制订单病种质量管理培训计划;3.1.4.督导、检查各科室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开展情况;3.1.5.对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

3.2.科级单病种质量管理组织为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组长为临床科室主任,成员由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组成。

履行下列职责:3.2.1.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的实施;3.2.2.负责上报单病种质量控制信息;3.2.3.提出科室在单病种质量控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3.2.4.讨论研究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改善措施,持续改进单病种医疗质量;3.2.5.对本科室单病种质量控制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

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为了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流程和标准,包括病例管理、手术操作、药物使用等方面的规范,确保医疗行为符合规定和标准。

2. 强化医务人员培训:通过组织培训课程、研讨会等形式,提高医务人员对单病种的认识和理解,使其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诊断和治疗相应疾病。

3. 设立专门的质控小组:成立由专家组成的质控小组,负责监督和评估单病种的质量管理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4. 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制定并实施符合国家标准的临床路径,明确疾病的诊疗流程和标准,降低医疗误差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5.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广使用医院信息系统,建立电子病历和病案管理系统,实现医疗过程的数字化和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

6. 强化患者教育和宣传: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制作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对单病种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7. 建立医患沟通机制: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理解,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

8. 定期开展质量评估与改进:定期组织质量评估和绩效考核,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并跟踪落实情况,确保持续改进和优质服务。

以上是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单病种管理制度

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单病种管理制度

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单病种管理制度
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是卫生部要求的重要措施,可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改进医疗服务水平。

我院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制度:
一、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由科室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具体实施,科室主任为第一责任人。

二、各科出院病历实行病案首页的计算机管理,按照卫生部发布的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开展单病种质量监控。

三、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科室要建立单病种管理登记簿,记录患者进入或离开管理的相关住院信息。

四、单病种质量考核与督查的控制指标包括诊断质量指标、治疗质量指标、效率指标和常用指标。

五、单病种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包括严格执行专科诊疗常规和技术规程、坚持三级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合理用药、
控制院内感染、加强危重病人和围手术期病人管理、使用适宜技术和合理检查、调查医技科室服务流程,控制无效住院日。

六、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小组,负责检查全院各科室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实施情况,并进行效果评价和考评奖惩。

七、各临床科室的单病种质量控制由科室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负责执行。

八、临床科室的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每三个月对本科室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进行评价,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小组每半年进行专项考评,定期向卫生厅上报单病种质控资料。

国家单病种质量管理

国家单病种质量管理

国家单病种质量管理
国家单病种质量管理是指将医疗质量管理的范畴缩小到单一病种的诊疗方案设计、医疗过程管理、效果评估、成本控制等各个环节实施规范、科学、切实有效,使单一病种的医疗质量得到保障和提升。

此类项目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诊疗方案的设计:通过梳理各种病例,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单病种诊疗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可以控制不必要的医疗服务,减少医疗费用并提高医疗效率。

2. 医疗过程管理:医护人员对病情的判断及后续诊疗和护理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有效提升医疗服务的水平,确保每一个环节符合标准化。

3. 效果评估:通过科学规范的评估指标,对单病种医疗过程的顺利实施和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系统性的评价。

4. 成本控制:利用数据分析系统分析医疗服务的实际成本,加强与患者或保险公司的沟通,合理把握服务的价格,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同时控制成本。

5. 患者参与:让患者合理参与到整个治疗过程中,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和自我管理,减轻医护人员的负担,可提高整个治疗团队的医疗质量和医疗效率。

国家单病种质量管理不仅可以明确诊疗标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而且可以保证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控制医疗成本,具有积极的意义。

单病种质量管理指标 及指标的参考标准体系

单病种质量管理指标 及指标的参考标准体系

单病种质量管理指标及指标的参考标准体系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质量管理的不断完善,单病种质量管理逐渐受到医疗行业的重视。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病种或手术进行全面管理和评估,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安全和效果。

在单病种质量管理中,指标是评估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其参考标准体系对医疗机构进行质量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单病种质量管理指标及指标的参考标准体系。

二、单病种质量管理指标概述1.概念和作用单病种质量管理指标是用于评价医疗服务质量和效果的量化指标,其作用是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进行全面评估和监测。

通过制定合理的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地评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医疗服务的效果和可靠性。

2.分类单病种质量管理指标可根据其评价内容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结构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

其中,结构指标主要评价医疗机构的设施设备和人员配置情况;过程指标主要评价医疗服务的执行过程和操作规范;结果指标主要评价医疗服务的治疗效果和疗效。

三、单病种质量管理指标的参考标准体系1.国际标准国际上,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医疗卫生联合会(IHF)等组织制定了一系列适用于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指标参考标准体系。

这些指标不仅包括重要的临床指标,还包括患者满意度、风险管理、医疗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

医疗机构在进行单病种质量管理时可以参考这些国际标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水平。

2.国家标准在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我国医院协会等相关机构制定了适用于我国医疗机构的单病种质量管理指标参考标准体系。

这些指标参考标准既考虑了国际标准的内容,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医疗服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国家标准建立自己的单病种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实施针对性的质量管理。

3.医院标准一些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还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适用于自己的单病种质量管理指标参考标准体系。

这些指标参考标准不仅包括了国际和国家标准的内容,还结合了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5个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5个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5个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单病种质量管理是指对其中一特定病种的相关工作进行规范、管理和监测,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

下面将介绍五个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1.制定病种相关的诊疗指南和标准化治疗方案制定病种相关的诊疗指南和标准化治疗方案是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基础。

通过各种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确定针对该病种的最佳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将其纳入指南和方案中,以提供给临床医生参考和执行。

同时,还应建立质量审核机制,定期对诊疗指南和方案进行更新和修订,确保其与时俱进。

2.建立病种相关数据监测系统建立病种相关数据监测系统,对患者进行全程管理和监测,包括病史记录、诊断治疗过程和疗效评估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可以了解病种患者的整体情况、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此外,还可以将数据用于研究和评估,推动单病种的进一步发展。

3.完善病种相关的医疗质量评审制度建立病种相关的医疗质量评审制度,对医生的诊疗行为和效果进行评估。

可以采用随机抽样或定期抽查的方式,对医生的病例进行评审,评估其是否符合诊疗指南和方案,是否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对于未达到要求的医生,应进行培训和指导,以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4.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是提高单病种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向患者提供详细的病情解释、治疗方案和预后说明,可以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合作意愿。

同时,还应建立患者投诉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改进相关工作。

5.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和持续教育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和持续教育是保证单病种质量管理高效运行的关键。

通过组织各类学术会议、病例讨论和学习班等活动,提高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同时,还应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考核,对医生进行岗位培训,鼓励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应包括制定病种诊疗指南和标准化治疗方案、建立数据监测系统、完善医疗质量评审制度、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以及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和持续教育等方面。

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与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与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与实施方案目录1. 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 (2)1.1 制度目的 (3)1.2 制度范围 (4)1.3 制度依据 (5)1.4 制度责任 (6)1.5 制度流程 (7)2. 实施方案 (8)2.1 实施目标 (8)2.2 实施步骤 (9)3.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 (11)3.1 管理手册 (12)3.2 程序文件 (13)3.3 工作指导书 (14)3.4 记录表单 (16)4. 人员培训与考核 (17)4.1 培训内容 (18)4.2 培训方式 (20)4.3 考核标准 (21)4.4 考核周期 (22)5. 质量风险管理 (23)5.1 风险识别 (25)5.2 风险评估 (26)5.3 风险控制措施 (27)5.4 风险应对策略 (29)6. 质量监控与改进 (30)6.1 监控指标体系 (30)6.2 监控方法与工具 (32)6.3 问题分析与解决 (33)6.4 不断改进机制 (34)1. 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以患者为中心:坚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确保医疗服务的技术性与人文关怀相融合。

持续改进:要求医院不断优化改进单病种管理策略,提升医疗服务的标准化与信息化水平。

医院应当建立单病种质量管理委员会(下称“质管委”),作为单病种管理的领导和决策机构,具体职责如下:医院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单病种管理流程进行设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环节:病种识别与选择: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医疗需求及相关政策,选择适宜的病种实行质量管理。

管理数据分析:运用临床路径、患者流出数据等方法收集和分析病种数据,诊断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实施与监督:确保各项改进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

反馈与反馈循环:通过定期的质量评估结果反馈,确保质量改进措施的持续效果,形成质量管理闭环。

医院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单病种质量管理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实施相应的激励与惩戒措施。

评价指标:设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住院患者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疾病治愈率等。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计划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计划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计划一、引言质量管理是医疗机构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对于单病种的质量管理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工作计划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二、背景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是指针对特定疾病的管理活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范诊疗流程、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等方式,以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改善生活质量。

三、目标1. 提高患者诊疗满意度:通过提高病人的诊疗满意度,增强医疗机构的信誉,吸引更多的患者。

2.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通过规范治疗流程、强化病案管理等方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3. 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通过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在该病种上的专业水平。

4.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医院的效率、降低患者负担。

四、工作内容1. 建立规范化的诊疗流程: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并将其落实到实际操作中。

2. 完善病例记录和病案管理:规范病例记录,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加强病案管理,提高病案的质量。

3. 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内外部培训,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并及时将新技术新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4. 强化药品管理:严格执行药品采购、存储、使用等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合理用药。

5. 设立质量检测指标和评价体系:建立并完善单病种的质量检测指标和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优化。

6. 加强患者安全意识:开展患者安全教育活动,引导患者正确使用医疗资源,降低医疗风险。

五、工作计划1. 制定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内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具体安排。

2. 资源调配:根据工作计划确定所需资源,并合理调配。

3. 实施工作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工作,定期进行工作情况的总结和评估。

4. 评估和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并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六、预期效果通过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计划,预期达到以下效果:1. 患者满意度显著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病种质量管理——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第一节概述“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在卫生部卫医发(2008)27号《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和卫生部卫医发(2008)28号《2008---2010年“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文件中被列入重点工作之一。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是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临床服务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为目的。

据卫生部发布的城市医院住院病人前十位疾病构成中脑血管病2006年为第七位,构成4.70%,2007年为第七位,构成5.25%;2007年部分市县前十位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中脑血管病为第2位,死亡率111.47/1000000,构成18.04%。

据2003年卫生部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表明,卒中病人的直接住院费用达195.95亿元,加上门诊及自购药费用,卒中病人的直接医疗费用达到374.52亿,占同期我国医疗总费用和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分别为6.52%和5.68%。

从1993年至2003年间,卒中病人的直接医疗费用年平均增长幅度为18.04%,超过同期GDP增长8.95%的幅度。

在我国,卒中每年的新发病例为250万,而每年死于卒中的病例为150万,这意味着每12秒有一个中国人死于卒中,而在有幸存活的患者中,2/3留下了不同程度的残疾。

该疾病严重危害到了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且目前有日益年轻化的趋势,加上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三高”特点,无疑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直接和间接的医疗花费以及由此造成的人财物损失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在所有的卒中病例中,缺血性卒中占将近85%的比例。

而对于这一严重的疾病除了在缺血发生3小时内静脉应用rt-PA溶栓治疗外,目前尚没有其他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方法能够阻止卒中的发生。

《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及2008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的重点工作中要求: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科间紧密协作。

建立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重点病种(创伤、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脑卒中等)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解释与分析、计算公式、信息分析流程,主要根据国内外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诊疗指南和质量评价标准及历年北京地区部分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定期评价的资料,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第二节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标准一、卒中接诊流程1、按照卒中接诊流程;2、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估;3、 45分钟内完成头颅CT、血常规、急诊生化、凝血功能检查。

二、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三、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应用的评估。

四、入院48小时内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

五、评价血脂水平。

六、评价吞咽困难。

七、预防深静脉血栓(DVT)。

八、出院时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九、为患者提供:卒中的健康教育。

十、住院24小时内接受血管功能评价。

十一、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第三节质量控制指标之解释与计算公式一.基本信息住院号、急诊号、门诊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

到达医院急诊/或门诊的时间:年、月、日、时、分。

住院时间:年、月、日、时、分。

出生日期:年、月、日。

既往史:有无卒中病史。

费用支付方式:公费医疗、社会保险、个人自负。

二、评价用的病例ICD-10编码缺血性卒中/脑梗死:(ICD-10)163。

参考资料1.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卫生部卫医发(2008)27号文件。

2. 2008—2010年“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卫生部卫医发(2008)28号文件。

3.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2007.4.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第3版)。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06.5. CMS中心/国家医院质量激励示范(HQID)项目概述及一年调查报告结果。

美国CMS 中心/医院联合评审委员会(JCAHO)。

2006年4月。

6.卒中医疗服务评价手册.美国医院联合评审委员会(JCAHO).20057.卒中医疗服务评价手册.美国医院联合评审委员会(JCAHO).2006.8.卒中医疗服务评价手册.美国医院联合评审委员会(JCAHO).2007.9.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指南2008年。

欧洲卒中组织(ESO)执行委员会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1指标代码:S-1指标名称:卒中接诊流程。

对象选择:全部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的住院病例。

设置理由1.《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及2008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的重点工作中要求: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科间紧密协作。

建立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重点病种(创伤、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等)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2.卒中接诊流程的最佳目标是:卒中患者“绿色通道”的上述服务全部时限目标,为小于60分钟;即是,在患者到达医院急诊在5分钟内见到接诊医师、在10分钟内神经内科医师到达、在45分钟内完成所有必须的检测。

3.尤其是发病3小时之内,符合溶栓治疗指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患者在“绿色通道”停留时限(从抵达院到用rt-PA的时间)应小于60分钟,争取宝贵的时间窗。

指标类型:过程质量。

表达方式:比率提高。

信息采集:追溯性调查急诊病历与住院病历中记录的相关信息(检查报告单与病程记录)。

包括以下3个子项叙述S-1.1 接诊时间(15分钟内)设置理由:卒中患者在到达医院急诊15分钟内获得服务(在患者到达医院急诊5分钟内见到接诊医师、在10分钟内神经内科医师到达),由神经内科专业医师/或经卒中技能相关培训的其他医师,提供的神经系统诊疗(记录包括:发病时间。

到达医院时间、基础疾病、影响因素、神经系统功能评估的结果)服务。

指标类型:过程质量。

表达方式:比率提高。

信息采集:追溯性调查急诊病历与住院病历中记录的相关信息。

分子:患者在“绿色通道”15分钟内获得神经内科/或具有卒中相关技能医师服务的例数。

分母: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患者到达医院急诊后住院的例数。

以第一诊断收入住院,符合ICD-10:I63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

18随以上的住院患者。

时间计算1. 时间段:到院急诊挂号时间至医师完成接诊时间。

2. 时间计算:接诊时间=医师完成接诊时间-到院急诊挂号时间。

S-1.2 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估设置理由1、每一位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都应获得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至少在到院急时/或入院时和出院前有二次NIHSS评估(或至少有格拉斯哥(Glasgow)昏迷量评分)记录内容可明示,为制定适宜的治疗分案和预测风险以及转归提供支持。

2、对不具备开展“NIHSS评估”资质和条件的医院,可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或其他本医院认为2可行的评估评分方法。

指标类型:过程质量。

表达方式:比率提高。

信息采集:追溯性调查急诊病历与住院病历记录中显示有NIHSS评估,或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或其他医院认为可行的评估或评分方法结果。

分子:患者在急诊时/入院时获得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估/或其他医院认为可行的评估或评分方法的例数。

分母: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到达医院(急诊科)住院的例数。

以第一诊断收入住院,符合ICD-10:I63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

18岁以上的住院患者。

S-1.3 45分钟内完成头颅CT。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急诊生化、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等项检查设置理由1、对每一位卒中病人要求医嘱下达后的45分钟内获得医疗技术科室“急诊检查(头颅CT、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的全部信息。

2、除非有其他原因不能检查或患者条件不允许搬动,所有疑为卒中的患者都应尽快进行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观察有无脑梗死、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3、对有明确溶栓治疗指证的患者可进行其他相关的检查(如MRA或CTA、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血气分析。

腰椎刺穿术等)。

指标类型:过程质量。

表达方式:比率提高。

信息采集:追溯性调查急诊病历与住院病历中记录的相关信息。

分为以下3个条款叙述S-1.3a 患者在45分钟内获得神经影像头部CT诊断信息分子:患者在45分钟内获得神经影像头部CT诊断信息的例数。

分母: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患者到达医院急诊后住院的例数。

S-1.3b 患者在45分钟内获得临床实验室诊断信息分子:患者在45分钟内获得临床实验室诊断信息的例数。

分母: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患者到达医院急诊后住院的例数。

S1.3c 患者在45分钟内获得心电图诊断信息分子:患者在45分钟内获得心电图诊断信息的例数。

分母: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患者到达医院急诊后住院的例数。

病例范围以第一诊断收入住院,符合ICD-10:I63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

18岁以上的住院患者。

时间计算查验时间是以医嘱下达时间(时、分)至对应的医疗技术科室检查报告单记录的报告时间(时、分)来计算是否时间(45分钟)达标。

1、时间段:医嘱下达时间-获得报告时间。

2、时间计算(1)时间=获得报告时间-医嘱下达时间。

(2)时间=获得报告时间-急诊时间。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2指标代码:S-2.指标名称: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应用的评估。

对象选择:全部发病3小时内的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的住院病例。

设置理由1、卫生部2007你年《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中提示:已有确切的证据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小时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的静脉溶栓疗法,不仅显著减少了患者死亡及严重残疾的危险性,而且还大大的改善了生存者的生活质量。

2、卫生部2007《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中建议(1)、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

首选rt-PA,无条件采用rt-PA时,可用尿激酶代替。

(2)、发病3至6小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应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但选择患者应该更严格。

(3)、对发病6小时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有经验和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研究。

(4)、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证可以适当放宽。

、(5)、超过时间窗溶栓多不会增加治疗效果,且会增加再灌注损伤和出血并发症,不宜溶栓。

3、 ESO2008年《卒中指南》推荐(1)、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小时内,建议给予静脉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ESO:I类证据,A级建议)。

(2)、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超过3小时后,静脉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仍有可能有效(ESO:I类证据,B级建议),但不建议常规临床应用。

指标类型:过程质量。

表达方式:比率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