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福教授应用气滞伤食方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经验

合集下载

治慢性胃炎(胃脘痛)秘方(精)

治慢性胃炎(胃脘痛)秘方(精)

治慢性胃炎(胃脘痛)秘方56.1 砂半理中汤【来源】宋孝志,《名医治验良方》【组成】清半夏、制香附、高良姜、炒枳壳(或炒枳实)、砂仁(打碎)各9克。

【用法】每日1剂,用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5分(1厘米=3市分)。

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2次,分2次温服。

【功用】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可作为肺胃痛之主药。

该药外用能愈合创口,不留瘢痕,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用。

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并可入肾,因此可作为肾胃痛之主药。

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中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故作为脾胃痛之主药。

香附舒肝理气,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疗效。

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剂共研极细末,温开水调服,每服6克,日服1~2次,以巩固疗效。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

临床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泛酸嗳气,或吐涎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

【加减】本方为治疗胃痛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酌加药物。

如:(1)肝胃痛证:见胃痛连胁,攻撑作痛,呕逆嗳气,苔多薄白,脉弦紧。

治疗将香附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仍为9克。

若口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加生栀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楝子9克。

(2)心胃痛证:见痛引胸中,心悸气短,舌红苔薄白、脉寸尺俱微,动见于关。

治疗将高良姜加至12克为主药。

余四味仍用9克。

若大便色黑即与小肠火有关,可加焦栀仁3克。

(3)脾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脉缓或大,治疗将炒枳壳(或炒枳实)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

(4)肺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动则气少,舌苔白腻、脉寸微关紧尺沉,治疗将清半夏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若见大便干燥或不通,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2~3克。

(5)肾胃痛证:见脘痛及腰痛、腰酸,少腹胀痛,行则佝偻,舌苔薄白,脉沉迟或伏,治疗将砂仁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仍用9克。

胃脘痛辨证治疗

胃脘痛辨证治疗
第22页/共41页
若兼有气虚者可加黄芪、太子 参;血虚者可加当归、熟地、阿胶; 若呕血黑便者可加白及粉、三七粉 等。
第23页/共41页
• 另外,临床亦常见兼夹证型 •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肝胃不和挟寒证病例较多见。 • 本证型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外加感受寒邪或饮食生冷,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
第25页/共41页
四、胃病之调补
第26页/共41页
1、慢调理、细进补
胃病进补,应该根据缺啥补啥 的原则。从补气血、补津液、健 脾胃、调阴阳等方面着手,选用 食补和药补两种方法。
第27页/共41页
食补:蛋、瘦肉、鱼类食品易消化吸收,
清淡而富含营养,对胃有滋养调理作用。 热牛奶能保护胃粘膜,促进炎症康复。藕 有止血健胃的作用,新鲜捣烂取汁或每天 用藕粉30克:冲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 缺乏者可多吃红枣,有助于增强胃液中的 酸度。熟荸荠对胃肠有保健作用,能生津 养胃消积和中。
第13页/共41页
2、湿热壅积
由于肝气郁结化火,火邪犯胃,脾胃运 化失职而湿从内生,湿郁化热,湿热郁蒸 而致。证见胃脘胀满,灼热疼痛,烦躁易 怒,嘈杂泛酸,口干不欲饮水,舌质红, 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数,治宜清热化湿, 理气和胃,方用平胃散加黄芩、黄连、焦 山栀、苡仁等。
第14页/共41页
若疼痛串及两胁,伴见口苦 者,可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肝和胃。
第38页/共41页
6、自身调理综合治愈
古人云“三分治疗七分养”。此在胃脘痛的治疗中,尤显重要。 临证每每强调服药的同时,饮食要调匀,按时进餐,忌生冷、 辛辣厚腻之晶。其次,情志调摄也不容忽视。在快节奏的现代 生活中,情志因素在脾胃病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它可影响神经 内分泌系统,致消化吸收障碍而产生疾患。所以,合理饮食, 保持心情舒畅,少郁怒,才能达到痊愈。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体会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体会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体会作者:盛飞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21期【摘要】探究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治疗体会,该病包括了脾、胃、肝等多器官相关联影响而导致的胃痛表现。

中医对胃脘痛施治的原则是,先针对胃脘痛的病因机制进行阐述表明,然后针对患者具体症状进行分析了解,如果是寒邪内侵,则要进行驱寒止痛,如果是饮食而内伤,就要针对症状进行导滞消失治疗,对脾胃阳虚的患者,要进行温胃健脾,肝气影响到胃的患者,要疏肝理气和胃。

胃脘痛的发病症状相对比较复杂,热寒想混,实虚交叉,在对患者用药时一定要谨慎,要避免对患者急于进行滋补。

在胃脘痛治疗的过程中,要分清虚实,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胃脘痛;脾胃虚寒;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25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1..02胃脘痛即胃痛,是指自觉剑突下的上腹部位疼痛的症状,该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1]。

依据中医对胃脘痛的辨证分型,可分为肝胃气滞证、湿热互结证、胃阴亏损证、瘀血胃络证、脾胃虚寒证等[2]。

急性胃脘痛的发病原因,多为饮食不当内侵引起的,比较容易治愈。

而慢性的胃脘痛,发病时间通常都比较长,而且容易反复发作,治愈起来相对比较难以根治。

在脾胃表里中,胃以收纳为主,脾以运化为主,胃脾的收纳和运化,又离不开肝脏的疏泄,胃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都和肝脏有紧密的关系,本文在探究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治疗体会。

1 病因胃脘痛的发病原因相对比较复杂,其中最常见的发病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饮食不当、胃脾虚弱、过量食用肥腻食物,导致脾不建运,胃失和引起。

另一方面发病原因也因忧郁生闷气,导致肝气失调,横逆而犯胃而引起胃脘痛。

本文现对日常几种胃脘痛的病因和病理进行探讨分析,如下。

1.1 饮食不当经常暴饮暴食,饮食不慎,会增加胃的受纳负担,不能及时进行消化,食物停泄在胃中不通,饥饱失常,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引起胃痛。

胃痛证治医术专长综述及医案真实范例

胃痛证治医术专长综述及医案真实范例

医术专长综述真实范例:本人高XX,男,八十年代某医科大毕业后在三甲医院工作将近15年,三年外科,十余年内科,是业务骨干,期间爱好传统文化,断断续续看了一些中医经典,如周易、道德经、黄帝内经、伤寒论,脾胃论、子午流注、脉学等,慢慢建立了传统医学思维,知道了人是灵枢经中结构,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并非简单无情的物质结构堆垒,兴趣陡然升起,为了避免干扰(当时夜班管两个病区很忙还要写大病历节假日查房等),专心学习中医,毅然从单位辞职,四处拜师学习,直到2007遇到街坊邻居,具有四代家传及科班出身的武汉名老中医高XX老师,鉴定了合同拜师学习,并做了公证已有七年,有5本跟师笔记,老师无论内外妇儿针灸都有涉及,但不管什么科病,都要提及脾胃,以不伤脾胃,秉承李东垣脾胃论思想,护持中气贯彻始终,脾胃为后天之本得胃气者生,而脾胃处于五行之中位,又有中土枢机,四方得安之说,而胃脘痛是常见病多发病,重点跟师研习师传高氏调胃散加减治疗胃脘痛,取得了一些经验,组方针对胃脘痛多由受寒及情绪不畅,饮食伤胃主要因素因所致,并配合饮食、穴位按摩、形体锻炼相结合,临床症状缓解有效可达80%以上.选用都是常用药,无毒或低毒药品,规避十八反十九畏,并且平时喜欢亲自尝药近百种及多种基本药方的药力大小及走向,对用药轻重气机走向有直观体验,加上多年三甲医院工作培养的素质,良好服务态度,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仔细辨证,不至于以用药偏性过失,有不良反应能及时处理,并注意胃脘痛与真心痛、胁痛、腹痛等相鉴别,跟师应诊至今,从未产生医疗纠纷及差错事故。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其基本病因病机为,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和脾胃虚弱不荣则痛,常见病理变化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久入络,产生瘀血浊毒,结石,息肉等新的病理变化。

胃痛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1、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

胃脘痛(胸痛、心痛、腹痛)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

胃脘痛(胸痛、心痛、腹痛)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

胃脘痛(胸痛、心痛、腹痛)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胃脘痛(胸痛、心痛、腹痛)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胃脘痛,俗呼心痛。

盖胃之上口名贲门,与心相近,故经亦言胃脘当心而痛,若真心痛必死。

经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不能客也,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故诸邪之在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其心痛之与包络痛别者,包络之痛,在两乳中间;其与胃脘痛别者,心痛在岐骨陷处,胃脘痛在心之下;其与胸痛别者,胸痛在心之上。

横满胸间也。

但胸痛宜分属肺属心、属肝,辩之既明,治之自效。

而胃痛之因亦异,有因气郁,因血瘀。

有因食积,因痰饮,因寒,因火,因虫,因虚之不同。

宜分别而治之。

包络之痛,皆因思虑伤神,涸血所致,须参胃痛之条分治,但无食耳。

按丹溪云∶治胃痛宜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食寒物,于初病之时,当用温散温利之剂。

若稍久则郁蒸成热,再用温剂,宁不助火添痛乎?故古方多用山栀为君,稍加温热,为之向导,则邪易伏,病易起。

腹痛之因,亦同胃痛分治,但有应下一法。

又须辩其因食积,因瘀血,因痰饮之异。

更有内痈作痛,最宜审慎。

如胃脘生痈,亦在中脘,手不可按,或寒热作渴。

肠痈则小腹硬痛,频数如淋。

丹溪言∶内痈症,因饮食之毒,七情之火,相郁而成。

故初起时,急宜清热解毒,凉血破瘀之剂下之,须参外科诸书治之则善。

按景岳云∶近治痛,有以诸痛为实,痛无补法者,有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者,有以痛随利减者,皆为不易之法。

不知形实病实秘不通者,乃为相宜;若形弱脉弱,食少便泄者,岂容混治。

须知拒按者为实,可按者为虚;疼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喜寒者多按实,爱热者多虚;饱则甚者多实,饥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新病年壮者多实,久病年老者多者虚;补而不效者多实,攻而愈剧者多虚。

必以望、闻、问、切,四者详辩,则虚实自明。

仲景云∶阳明中土,万物所归。

故世人之患胃痛腹痛者甚多,而其治病之因,亦难以悉数,临症之际,当潜心会通各门,参究施治,庶不致误。

中医治疗胃脘痛

中医治疗胃脘痛

中医治疗胃脘痛胃脘痛即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因此,常有人称心疼、心口窝疼。

其发作多与饮食、情绪、酗酒及季节变化等密切相关,是临床常见病症。

胃脘痛既是中医病名又是临床症状表现,如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神经症等表现有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时均可按祖国医学之“胃脘痛”进行相应的辨证施治及遣方用药。

常可伴见其他症状,如烧心、胸骨后热感、反酸、口中酸腐、口疮、腹胀、进食后堵塞感、食欲减退或欲进食但食后胃脘部不适、或腹中冷喜温敷,也可伴有大便的异常,或便秘或腹泻等。

一治疗方法1.肝气犯胃证主证:胃脘胀痛,胀甚于痛,或以胀为主,引及两胁、胸背、腹部,痛无定形,时作时止,攻窜移动,每因情绪变化诱发或加剧。

胸闷、叹息、嗳气,或有返酸、嘈杂、心烦易怒,口干口苦。

舌苔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四逆散合香苏散加减。

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0~15g,川芎10克,香附10g,青陈皮各6g,苏梗10g,生甘草3~6g。

加减:引及脐腹作痛者,加乌药、木香;引及两胁者,加郁金、佛手;引及胸背者,加瓜蒌、薤白;有痰滞、食积者,加半夏、神曲;兼火郁口苦吞酸、嘈杂不舒,舌红者,加姜汁炒山栀、黄连;兼寒湿呕吐清稀者,加吴萸、干姜、姜半夏;疼痛较剧者,加延胡索、川楝子。

2.肝胃郁热证主证:胃脘灼热,疼痛急迫,泛酸嘈杂,呕吐酸苦,心烦易怒,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黄。

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肝利胆,和胃止痛。

方药:大柴胡汤合左金丸加减。

柴胡10g,黄芩9g,黄连6g,炒山栀6~10g,吴萸2~3g,丹皮10g,白芍10~15g,金钱草15g,连翘10g,枳实9g,生大黄6g。

加减:痰热互结者,表现为脘痞阻塞,喜长吸气,局部按之疼痛,不按不痛,可伴见呕吐、食欲不振,知饥但不欲食,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或滑,脉弦滑者加法半夏,全瓜蒌;泛酸嘈杂、口黏口苦者,加乌贼骨、蒲公英;胸脘痞胀疼痛,时引两胁,加木香、郁金。

【名医效方:胃脘痛方】

【名医效方:胃脘痛方】

【名医效方:胃脘痛方】宁胃止痛胶囊【方源】董德懋效验方。

【组成用法】枳实30g 槟榔30g 砂仁15g 白蔻仁15g 厚朴15g 香附20g 高良姜10g 党参15g 麦芽30g 共研细末,装胶囊,每服2粒,日2次。

【功效主治】本方有理气和胃,温中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胃脘胀满,脘腹作痛,呃逆嗳气等症。

猬皮香虫汤【方源】董建华效验方。

【组成用法】炙刺猬皮6g 炒九香虫6g 炒五灵脂6g 金铃子10g 延胡索6g 制乳香1.5g 制没药1.5g 香附10g 香橼皮10g 佛手6g 水煎服。

【功效主治】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作用。

可用于瘀血重症的胃痛。

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或如针刺,夜间为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涩。

【加减应用】兼胀者,加枳壳、大腹皮;兼热者,加栀子;阴不足者加沙参;便结加酒军;出血多者加蒲黄炭、三七粉、乌贼骨、阿胶珠以化瘀止血。

胃苏饮【方源】董建华效验方。

【组成用法】苏梗10g 香附10g 陈皮10g 枳壳10g 大腹皮10g 香橼皮10g 佛手6g 水煎服。

【功效主治】有理气和胃通降作用,可用于气滞型胃胀、胃痛、胃痞。

凡饮食不节所致胃气壅滞,或情志不遂,肝郁气滞而出现的胃脘部作胀而痛,时轻时重,嗳气泛酸,甚或恶心呕吐,大便不畅皆可应用。

【加减应用】偏寒者,可加良姜、荜澄茄以行气散寒止痛;胀甚者加鸡内金;胁胀者加柴胡、青皮、郁金以舒肝解郁;食滞者加焦三仙;痛甚者加金铃子、延胡索;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贼骨、瓦楞子。

加味百合汤【方源】俞慎初效验方【组成用法】百合15g 丹参12g 台乌药6g 水煎服。

【功效主治】本方有理气清热,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气郁化火之胃脘痛,症见胃痛且胀,嗳气嘈杂,纳减,口干。

【加减应用】若脘胁胀闷较甚者,与四逆散合方加川朴、佛手干;以胃痛为主者,加元胡索、川楝子、川郁金;若泛酸者加吴茱萸、黄连、海螵蛸;口干咽燥者加石斛、玉竹、麦冬;倦怠乏力者加太子参、黄芪;食欲不振者加茯苓、白术、谷麦芽、鸡内金;大便溏泻者加薏苡仁、白扁豆、怀山药。

经方在胃脘痛治疗中的应用

经方在胃脘痛治疗中的应用
用于治疗胃气因虚上逆,以致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之症。 如因胃气不和, 痞满嗳气以及胃气上逆所致的反胃等症,也 可加减使用。若胃气不虚,去党参、大枣、炙甘草;痰多加茯 苓、陈皮和胃化痰;胃虚者,改生姜为干姜,加丁香以温胃降 逆;若阴虚加玉竹、石斛。临床常用于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 胃下垂、胃扩张、胃十二指肠溃疡所引起的呃逆属于胃虚痰 浊者。 病案举例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9-
250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2002:243-253 [3] 陈玉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56例[J].新中医,2008,
40(10):93-94 (收稿日期:2011-02-15 编辑:薇子)
患者李某,男,36岁,工人。1周前因 感 冒 发 热 ,全 身 疼 痛 , 服退热西药后汗出热退,症状减轻,但吞咽食物时胸骨后有 刺痛烧灼不适,上腹部闷胀,大便3 d未解,舌红苔黄,脉浮弦 数。钡透示:食道炎、胃炎。此属太阳经证,汗出表解,热邪郁 滞而心下痞。《伤寒论》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治以清热消痞,方用大黄黄连泻心 汤 加味:大黄、黄芩、法夏各9 g,黄连、厚朴、陈皮、佛手各6 g, 甘草3 g。连服3剂,上述诸症消失,减大黄,再进数剂后而愈。 5 旋覆代赭汤
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对偏于阳虚 的胃脘痛有确切的疗效。症见胃脘疼痛,痛处喜按,得食则 减,喜热畏冷,纳呆便溏,吐酸嗳气,舌淡白而胖,苔白滑,脉 弱或缓或弦,皆可使用。 病案举例
患 者 汤 某 ,男 ,59岁 。初 诊 诉 胃 脘 痛 3个 月 不 减 , 饭 后 尤 甚,便溏,口淡喜热饮,小便清长,并常有头眩疲乏,肢冷麻痹 等不适。钡餐诊断为胃溃疡。面色苍白,神疲气短,舌淡白,脉 弦紧。此为脾胃虚寒,血少气弱所致。《伤寒论》云:“伤寒…… 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治以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方 用小建中汤加味:桂枝、白芍各15 g,黄芪、党参各25 g,茯苓20 g, 炙 甘 草 、生 姜 、大 枣 、当 归 各10 g,麦 芽 糖30 g溶 化 温 服 。服 药 后胃脘痛即见减轻,胃纳增加,精神好转。以后反复以本方随 症加减2月左右,症状消失,再行钡餐复查,溃疡愈合。 3 四逆散

胃脘痛中医辩证

胃脘痛中医辩证

胃脘痛中医辩证胃脘痛是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因此,常有人称心痛、心窝痛。

其发着多与饮食、情绪、酗酒及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胃脘痛既是中医病名,又是临床症状表现。

常见伴随症状有:烧心、胸骨后热感,反酸、口中酸腐。

口疮、腹胀、进食后堵塞感、食欲减退等,也可伴有腹泻、便秘等。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

辨证论治: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为寒症。

胃脘灼痛、病势急迫。

遇热则痛甚。

得寒则痛减,为热证。

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一、寒邪客胃:胃疼爆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口淡不渴、或喜热饮。

舌淡苔薄白,脉炫紧。

治则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用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高良姜、吴茱萸、香附、乌药、陈皮。

二、饮食伤胃: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吞酸嗝气、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治则: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用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苓、莱菔子、陈皮、半夏、连翘。

三、肝气犯胃:胃脘胀痛、痛连两肋、与烦恼则痛作或痛甚、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炫。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陈皮、枳壳、香附、郁金、川芎、柴胡。

四、湿热中阻: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腕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思饮、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用:清中汤加减: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

五、淤血停胃: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则: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蒲黄、五灵脂、丹参、砂仁、檀香。

六、胃阴亏耗:胃脘隐隐作痛、似饥而不思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浅谈脾胃病(胃脘痛)的治疗

浅谈脾胃病(胃脘痛)的治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治疗脾胃病(胃脘痛)的十一法分析
1.1 健脾和胃。对于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常,症见胃脘隐痛 或饱胀,不思饮食,乏力,大便溏,舌淡苔白者,常用香砂六 君子汤(木香、砂仁、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 姜半夏、生姜、大枣)。腹胀较重者也可用香砂养胃丸或加枳 术丸。 1.2 消食和胃。饮食不节制,暴饮暴食或偏食,损伤脾胃,胃 失和降, 而症见胃脘胀痛, 呕吐酸腐, 大便或溏而臭秽, 或便干, 或有不消化之食物残渣, 舌红苔厚, 保和丸主之 (六神曲、 焦山楂、 炒麦芽、陈皮、姜半夏、云苓、炒莱菔子、连翘),以消食导滞, 和胃开胃 [1]。 1.3 疏肝和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症见胃脘胁 肋胀痛或窜痛, 善太息, 舌红苔白或黄, 柴胡疏肝散主之 (柴胡、 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此类患者多有情 绪异常,以女性居多,治疗时要注意睡眠和月经是否正常! 1.4 清胃和胃。胃脘隐痛,或有烧心反酸,幽门螺旋杆菌阳性, 伴心烦,舌红苔黄者,自拟“清胃和胃汤”主之(黄连、姜半夏、 公英、龙胆草、党参、炒苍术、香橼、五灵脂、木香、海螵蛸、
参考文献
[1] 邹冰爽 . 口内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安氏Ⅲ类错 (牙合) 的临床研究 [J].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12, 19(4) :189-194. [2] 张贺佳, 孙晓菊, 张辉等 . 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骨性Ⅲ类错 (牙合) 畸形的临床研究 [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5, 26(2) :109111. [3] 方欣, 冯贻苗 . 支架式前方牵引器矫治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 (牙 合) 的临床应用 [J]. 浙江临床医学, 2015, 17(1) :82-83. [4] 郑巍, 王石 . 压膜式前方牵引器的临床应用 [J]. 口腔医学, 2012, 32 (1) :22-24.

中医药适宜技术临床应用——胃脘痛

中医药适宜技术临床应用——胃脘痛

其它适宜技术
3、食疗方药: (1)香附 ,木香各10g水煎服,一日两次。 (2)老生姜、红糖各半斤,将生姜捣汁去渣,隔汤蒸一二十沸,再
将红糖融入收膏,四天服完,一日两次。 (3)乌贼骨、瓦楞子等量,研末,每次6g,温开水冲服,饭后服用。
其它适宜技术
常 用 穴 位
其它适宜技术
1.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
中医药适宜技术临床应用
——胃脘痛
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
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 技术,又称“中医药适宜技术”。现代医学将“中医适宜技术”也称为“ 中医传统疗法”、“中医保健技能”、“中医特色疗法”或称为“中医民间 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 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为具有“简、便、效、廉”是中医传统特点之一 。同时简便效廉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其它适宜技术
1、针灸: 毫针刺中脘、梁丘、足三里或取中脘、神阙穴隔姜艾灸。
其它适宜技术
2、推拿: (1)取中脘、至阳、足三里,以双手拇指或中指点压按揉,力度以
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令患者行缓慢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 钟即可。 (2)背部脾俞、胃俞附近压痛点,用较重的点压法,连续刺激2分 钟左右;按揉梁丘、合谷、足三里,手法要重,每穴2~3分钟。

血 瘀
病因病机
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主要病机:不通则痛(实)
不荣则痛(虚)
诊断
1 、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2 、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 嘈杂等。 3 、起病或急或缓,常反复发作。 4 、上消化道钡餐、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可确诊。

熊继柏胃病临床经验

熊继柏胃病临床经验

熊继柏胃病临床经验作者:陈锐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36期肝胃气滞型本型临床最为常见,多见于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患者,病由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频作,善叹息,每因精神紧张或情志不畅而诱发,舌质淡红苔多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合川楝子散加减(柴胡10g,枳实15g,白芍12g,陈皮10g,香附10g,川芎10g,延胡索10g,川楝子lOg,甘草6g),临证时常酌加广木香、郁金、青皮、乌药之类。

嗳气频作者并可加入旋覆花、代赭石。

脘胀较甚者,并可配服木香顺气丸。

典型案例患者,女,47岁。

1998年5月10日初诊反复胃脘部胀痛2个月。

症见:胃脘胀痛不适连及右胁下胀痛,嗳气则舒,情志不畅则胀痛发作较甚,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胃镜检查诊为浅表性胃炎。

予柴胡疏肝散合川楝子散加减:柴胡10g,枳实15g,白芍10g,陈皮10g,香附10g,川芎6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广木香6g,甘草6g。

连服7剂,胀痛减轻,守上方续进14剂,诸症消失。

改用木香顺气丸善后。

肝胃郁热型本型多见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患者,病由肝郁气滞,郁而化火,形成郁热。

主症:胃脘痛而胃中有明显灼热感,伴口苦反酸,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泄热,理气止痛。

主方:四逆散、化肝煎合左金丸f栀子10g,牡丹皮10g,白芍10g,陈皮8g,青皮10g,泽泻10g,浙贝母10g,黄连3g,吴茱萸2g,瓦楞子10g,柴胡10g,枳实15g,甘草6g),便秘者可加大黄通腑泄热;反酸明显者加海螵蛸以和胃制酸;痛甚者合用川楝子散加强理气止痛之功。

典型案例患者,男,32岁。

初诊。

因工作关系经常在外就餐、饮酒。

诉胃脘部灼痛2年,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Hp阳性),服用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等药,疼痛可暂时缓解。

此次因大量饮酒后发病,症见:胃脘部灼热感,疼痛较剧,胀满不适,口苦,口干喜饮水,大便不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赵继福教授应用自拟牙痛方治疗牙痛的临床经验

赵继福教授应用自拟牙痛方治疗牙痛的临床经验

赵继福教授应用自拟牙痛方治疗牙痛的临床经验于宏娜(长春市中医院针灸科,吉林 长春 130000)【摘要】牙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属中医“牙宣”、“骨槽风”范畴。

多系胃、大肠积热,或风邪外袭经络,郁于阳明而化火,火邪循经上炎而发牙痛,极大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赵继福教授根据牙痛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针对胃火牙痛及风火牙痛,在古人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自拟牙痛方,疗效显著。

【关键词】赵继福;自拟牙痛方;胃火牙痛及风火牙痛;学术经验【中图分类号】R4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31-0093-04赵继福教授是全国第五批、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为吉林省名中医,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

赵继福教授擅长脉证结合,辨证施治,善于治疗高血压、中风、胃脘痛、胸痹、心悸(风心病、房颤等)、阑尾炎、不孕症、更年期综合症、三叉神经痛、结核性腹膜炎、脱发、复杂皮肤病、小儿疳积等疾病[1]。

吾曾有幸跟随赵老师出诊一年有余,获益良多,跟诊时患者中时有兼牙痛患者,赵老师针对胃火牙痛及风火牙痛多以自拟牙痛方为主方加减治疗,常常2~3付即愈或明显好转,临床疗效甚佳,现将赵老师治疗牙痛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1 牙痛的病因病机牙痛是指牙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而言,为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西医学的龋齿、牙髓炎、根尖周围炎和牙本质过敏等。

属中医的“牙宣”、“骨槽风”范畴[2]。

多见于胃火牙痛、风火牙痛、肾虚牙痛证型。

其中,胃火牙痛类似现代医学的急性牙槽脓肿,急性智齿冠周炎,冠周脓肿,牙龈炎等[3]。

风火牙痛临床见于急性冠周炎、牙周炎、龋齿引起的急慢性牙髓炎、根尖周围炎[4]。

祖国医学认为,牙者骨之余属肾,牙龈乃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所主[5]。

《灵枢·经脉》记载:“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6]。

赵锡武医疗经验(三)(四)

赵锡武医疗经验(三)(四)

赵锡武医疗经验(三)(四)赵锡武医疗经验(三)胸膜疾患的治疗胸膜炎和脓胸类似古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记载“痰饮病’及‘肺痈病”“肺密病”等的范畴。

文献中所述痰饮与水气病均有关于水坟趵阐述。

湿,饮、水,痰四者,湿为无形,饮,水、痰为有形,皆有稀,粘程度之别,清者为札稀者为饮,粘者为痰。

湿是水渗入物中,化有形为无形。

古人“痰”字写为“淡”,后人去“水”加“广”为痰。

从痰本身而言,咳出者曰“痰”,上鼻出者为涕,下则为带,由于排出部位不同,所以名称各异。

辨证施治临床根据咳逆、寒热,气短,胸腔积液性质及程度、体质强弱。

病程长短等情况提出以下几种治法。

1.清热和解,宣痹豁痰证见以高烧,胸痛为主,畏寒,心下痞闷气短、脉滑数或洪、苔黄腻可用小陷胸汤合小柴胡汤去甘草加芫花。

若发烧痰多,吐脓色黄如米粥状痰咳嗽气短,宜前方加千金苇茎汤,并加重清热解毒之品川连、黄芩、蒲公英、犀黄丸等。

胸痛甚者加牡蛎,桔梗。

2.谈渗利水证见时常胸痛、寒热不显,咳嗽,胸膜增厚显著:脉弦苔腻可用《金匮要略>木防己汤加茯苓、芒硝。

3.温阳利水,化气和中证见咳嗽气短,甚则不得队四肢厥冷,眩晕乏力,胸腔积液,脉沉细无力,苔白质淡可用真武汤合越婢汤加减。

加减:1.胸胁痛甚者,可加青陈皮、川楝子。

2.发烧甚者,可加犀黄丸冲服。

3.咳喘不得卧,痰稀或呕可用小青龙汤加减.4:胸胁胀痛,无寒热可用《金匮》木防己汤。

溃疡病的治疗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患。

主要病变是在胃或十二指肠。

其临床特点是有规律性的上腹痛,所以中医称此病为胃脘痛或心腹冷痛。

病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二:一是饮食不节,嗜食肥甘,饥饱劳役,寒热不适。

二为“郁怒伤肝”,“谋虑不决”,忧思伤脾。

从胃的生理来看:中医认为脾与胃是相辅相成的。

阳明胃得太阴脾之润才能腐熟消化水谷。

而太阴脾则须得阳明胃之燥,才能运化水湿。

故须胃脾协调,方能营运消化功檐,出纳正常。

溃疡病的病机为:胃部有病,初为功能异常,水谷不化,不能将食入之营养物腐熟消化,输转五脏六腑,胃本身也失其养。

四合汤治疗胃脘痛57例

四合汤治疗胃脘痛57例

四合汤治疗胃脘痛57例张安国【摘要】@@ 2001~2005年,笔者用四合汤治疗胃脘痛取得较满意疗效,总结如下.rn1 临床资料rn共57例,男26例,女31例;年龄27~74岁,平均49.1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2年,平均7年;经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胃溃疡7例,十二指肠溃疡1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0(026)001【总页数】1页(P11)【作者】张安国【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蔺市中心卫生院中医科,重庆,涪陵,408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32001~2005年,笔者用四合汤治疗胃脘痛取得较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共57例 ,男26例 ,女31例 ;年龄 27~ 74岁 ,平均 49.1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2年,平均7年;经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胃溃疡7例,十二指肠溃疡1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

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胃脘疼痛,上腹胀满,嗳气吞酸,纳谷不香等。

均符合《中医内科学》[1]诊断标准。

四合汤由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丹参饮、失笑散组合而成。

药用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川芎12g,香附12g,陈皮 9g,丹参20g,檀香15g(后下),砂仁10g,炒蒲黄12g(包煎),五灵脂12g,蒲公英15g、甘草6g。

纳差加白术、鸡内金、焦三仙,冒酸打嗝加半夏、乌贼骨、瓦楞子,胁痛加青皮、佛手,舌红少苔、胃阴虚者加麦冬、石斛,大便秘结加大黄。

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服药期间停服其他治疗胃病中西药物,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及生、冷、硬食物。

15天为一疗程,每周随访1次。

治疗1~3个疗程。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基本恢复正常或充血水肿、糜烂消失。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下胃黏膜仍有轻度充血水肿。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胃镜象基本无改变。

无效:临床症状及胃镜象均无改变。

治愈 24例,占42.0%;显效12例 ,占 21.1%;有效12例,占 21.1%;无效9例,占15.8%。

2023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胃脘痛的中药治疗

2023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胃脘痛的中药治疗

胃脘痛的中药治疗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考试答案温馨提示:试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生成。

若5次未通过考核,则需重新学习该课视频课程,试题也将重新组合,请在答题时慎重答题、提交。

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1.安中片的方剂来源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安中散(A)A.正确B.错误2.男性,29岁,近3天因生气后出现胃脘胀痛,攻窜不定,嗳气频作,大便不畅。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宜选用(C)A.逍遥散B.化肝煎C.柴胡疏肝散D.大柴胡汤E.济川煎3.舒肝健胃丸的注意事项(D)A.本药不适用于小儿、年老体弱者,症见身倦乏力,气短嗜卧。

B.本药不宜久服,服药3日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应立即停药。

C.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

D.以上选择都正确4.患者,男,18岁。

昨日饱餐后出现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

治疗时应采用的治法是(B)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B.消食导滞,和胃止痛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D.清化湿热,理气和胃E.养阴益胃,和中止痛5.槟榔四消丸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肠梗阻、消化不良等(A)A.正确B.错误6.胃痛的治疗,主要是(C)A.调肝理气止痛B.调肝和胃止痛C.理气和胃止痛D.调理脾胃止痛E.调肝理脾止痛7.湿热中阻型胃痛治宜(B)A.柴胡疏肝散B.清中汤C.四君子汤D.保和丸E.黄芪建中汤8.下列舒肝和胃丸的注意事项错误的是(D)A.含白芍,不宜与藜芦同用B.含郁金,不宜与丁香同用C.含甘草,不宜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同用D.妇女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可用9.患者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咽燥,饥不欲食,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方应首选(B)A.良附丸合芍药甘草汤加减B.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C.清中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D.凉膈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减E.保和丸合芍药甘草汤加减10.周某某,男,18岁,夏季贪凉,半小时之内吃了冰糕3个,出现了胃痛暴作的症状,喜温,口和不渴,喝热水后痛减,舌淡,苔薄白,脉弦紧,中医应辨证为(A)A.寒邪客胃证B.饮食伤胃证C.肝气犯胃证D.湿热中阻证E.脾胃虚寒证11.患者张某,男,27岁,聚餐后出现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胃脘痛证治经验

胃脘痛证治经验

胃脘痛证治经验
刘华
【期刊名称】《中国乡村医药》
【年(卷),期】2008(0)S1
【摘要】胃痛一症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

临床上相当一部分病例由于病因错杂,治疗效果欠佳,形成长期难愈的胃脘痛。

余从医近30年,根据审证求因,辨证施治的原则,分别采用疏肝安胃,升脾降胃,化痰和胃,消积宽胃,建中温胃,消瘀理胃。

【总页数】2页(P107-108)
【关键词】胃痛;云南白药胶囊;胃脘痛;消积;证治经验;瓦楞子;治疗;民间验方;纳呆;芍药
【作者】刘华
【作者单位】河南省罗山县彭新卫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
【相关文献】
1.董建华教授胃脘痛证治经验 [J], 赵志付
2.小儿胃脘痛临证辨治 [J], 徐荣谦
3.胃脘痛证治心语 [J], 王国孝
4.治胃六法在胃脘痛中的临证运用 [J], 高翔
5.陆芷青教授运用理气和胃清热法调治胃脘痛(肝气犯胃证)临证经验 [J], 王洁宜; 林怡哲; 来伟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继福教授应用气滞伤食方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经验
赵继福教授曾多次实践应用气滞伤食方治疗胃脘痛,从而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认为:治疗胃脘痛的最重要的原则是注重调理脾胃,利气理滞,和补血活血,坚持服用气
滞伤食方,以及调摄饮食,可以有效治疗胃脘痛。

第一步:诊断脾胃虚滞。

要进行准确的诊断,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服用药物调理脾胃,如用山药甘草汤、補中益气汤等,以及活血止痛药如炒麻仁汤等。

第二步:使用气滞伤食方来治疗胃脘痛。

其中经常用到的药物有:当归、芍药、生姜、半夏、大枣、枸杞、熟地、茯苓等,配以气滞血瘀的性质的中药,还可以加入一些健脾理
气的药物。

例如芫花、赤芍、知母等,并通过加附子粥、当归葛根饮、炒五子补心汤等多
种用药形式的频繁保养,以及改善饮食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确保患者长期处于改善
状态。

第三步:维持饮食规律。

改善饮食,使荤素搭配均衡,以滋补脾胃,温燥食物为宜,
以及宜食温气爽口食品如芹菜炒、南瓜羹、豆腐汤等,及早晚服理气滞血瘀药汤,以促
进肠道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