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脘痛

合集下载

中医如何治疗胃脘痛

中医如何治疗胃脘痛

中医如何治疗胃脘痛胃脘痛多发于腹胃脘处近心窝位置,所以,也有人将其称为心窝疼。

此疾病的发作和情绪、饮食、酗酒等有紧密联系。

在中医领域,胃脘痛除了是病名外还是临床表现,包括溃疡病、胃神经症及急慢性胃炎等,并且常伴胸骨后热感、腹胀、烧心、反酸、食欲降低等情况,还有出现排便异常的可能性,或是腹泻及便秘等,那么,中医怎样治疗胃脘痛呢?1、疾病诊断1.1中医诊断标准按照《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的相关标准实施诊断,临床主症包括性质及程度各异的胃脘处疼痛;此症可伴发胃脘部痞闷、嗳气、吐酸、胀满、胁胀等。

此疾病可发生于所有年龄段,多见于中老年群体,时常复发,彻底治愈比较困难。

1.2西医诊断标准按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内提出有关诊断标准进行:慢性胃炎多存在上腹部疼痛、食欲不佳、早饱及烧心泛酸等症状,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需通过病理、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来确诊。

1.分型治疗2.1肝气犯胃证主要症状为胃脘胀痛,胀比痛多,或是主要是胃胀,可累及胸背、腹部和两胁,一般为无规律性疼痛,发作时间与部位不确定,在情绪改变下发作或加重。

可伴有口干口苦、胸闷、嗳气、舌苔薄黄、烦躁易怒等症状。

中医治疗强调遵循疏肝和胃、理气止痛的原则,推荐使用四逆散合香苏散加减,方剂构成为:枳壳、川芎、柴胡、香附、苏梗各10g,白芍10到15g,生甘草3到6g,陈皮、青皮各6g。

若患者脐腹痛,可加入适量木香和乌药;若痛及两胁,可加佛手和郁金;累及胸背者可加薤白、瓜蒌;如有积食、痰滞症,加神曲及半夏;伴发口苦吞酸、舌红、嘈杂不舒者,加姜汁炒黄连和山栀;伴寒湿呕吐清稀症,加姜半夏、吴萸和干姜;若剧烈疼痛可加入川楝子和延胡索以缓解。

2.2肝胃郁热证主要症状包括胃脘灼热、疼痛剧烈、呕吐酸苦、泛酸嘈杂、排便异常、口舌干燥、烦躁易怒等。

中医治疗以和胃止痛、清肝利胆为主要原则,多采用大柴胡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

方剂构成为:柴胡、丹皮、连翘各10g,黄连、生大黄各6g,黄芩、枳实各9g,炒山栀6到10g,吴萸2到3g,白芍10到15g,金钱草15g。

胃痛的中医中药治疗

胃痛的中医中药治疗

胃痛的中医中药治疗胃痛,中医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部剑突下疼痛为主的一个病,包括西医学所说的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出现胃痛症状者。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胃痛的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胃气阻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常见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爽、脾胃素虚、药物损伤等等,因此,在辨证治疗上也是按照这几个病因进行治疗的。

1、寒邪犯胃表现为胃痛发作急骤,喜暖喜按,得温则减,遇冷加重,有受寒或吃生冷饮食史。

治疗温胃散寒,理气止痛,常用方剂:良附丸、小建中丸、理中丸、维U颠茄片、胃气疼片等。

如果病情比较轻,生姜红糖水即可缓解。

2、饮食停滞表现为胀满疼痛,拒按,嗳气吞酸,或伴随呕吐不消化食物,不思饮食,大便不利,舌苔厚腻。

治则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常用方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山楂丸、健胃消食片、木香槟榔丸等。

3、肝气犯胃表现为胀痛,情绪不好会加重,嗳气、放屁后疼痛减轻。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片)、金铃子散、香砂平胃片、逍遥丸、越鞠丸、气滞胃痛颗粒、健胃片、沉香化滞丸、气滞胃痛冲剂等;4、肝胃郁热表现为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冷恶热,得凉则舒,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少苔。

治则:清热和中,理气和胃。

常用方剂清中汤、连朴饮、加味逍遥丸、四方胃胶囊、三九胃泰颗粒。

5、瘀血停滞症状为:胃脘疼痛,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常用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元胡止痛片。

6、脾胃虚弱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痛处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后加重,胃酸嘈杂,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

治法:健胃和中,制酸,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胃灵颗粒、虚寒胃痛颗粒、健脾丸、参桂理中丸、温胃舒片等。

7.胃阴不足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饮,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通常由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
引起。

中医认为,胃脘痛的发生与脾胃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上需要综合调理脾胃,调畅气血,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首先,调整饮食习惯。

胃脘痛患者在饮食上应避免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
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如粥、面条、蔬菜等。

此外,还应注意饮食的规律性,避免过饥过饱,保持饮食的平衡。

其次,调理情志。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胃脘痛。

因此,胃脘痛患者应避免情绪激动、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再次,中药调理。

中医治疗胃脘痛常采用中药调理的方法,常用的中药有香附、白术、陈皮、山药等,这些中药具有健脾益胃、调畅气血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胃脘痛症状。

此外,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进行治疗。

针灸可以调畅经络、活血
化瘀,推拿可以舒经活络、调理脾胃,从而达到缓解胃脘痛的效果。

总之,胃脘痛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习惯、调理情志、中药调理
和中医疗法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从而达到缓解疼痛、调理脾胃的目的。

希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重视饮食和情志的调理,积极配合中医治疗,早日康复。

中医专长胃脘痛综述模板范文

中医专长胃脘痛综述模板范文

中医专长胃脘痛综述模板范文胃脘痛啊,这可是个折磨人的小妖精。

好多人都被它搞得苦不堪言呢。

一、胃脘痛是啥玩意儿。

胃脘痛啊,简单说就是咱们心窝子下面,胃这个地方疼。

这疼起来可不得了,有的像针扎似的,一阵一阵的;有的呢,就像有块大石头压在胃里,闷闷地疼;还有的就感觉胃里在翻江倒海,疼得人直冒冷汗。

二、中医眼里胃脘痛的病因。

1. 饮食不节。

这是个很常见的原因。

就像有些人啊,看见好吃的就拼命往嘴里塞,什么辛辣的、油腻的、生冷的,不管不顾。

像那些无辣不欢的人,顿顿吃辣,辣椒就像小火苗一样在胃里烧,时间长了,胃能不出问题吗?还有那些大夏天猛吃冰淇淋的,胃被冰得直打哆嗦,气血都不通畅了,胃脘痛就找上门了。

2. 情志失调。

现在的人啊,生活压力大,情志问题可不少。

你想啊,整天在公司被老板骂,回到家又跟家人闹别扭,心里憋了一肚子气。

这气啊就郁在肝里,肝木克脾土,脾胃就跟着遭殃了。

肝郁气滞,胃气也跟着堵得慌,胃脘痛就发作了。

就像有个小疙瘩在胃里,怎么也化不开。

3. 脾胃虚弱。

有的人天生脾胃就比较弱,就像一台小马力的发动机,动力不足。

吃多一点就消化不了,稍微受点凉或者劳累一下,胃就开始抗议了。

还有的人是后天作出来的,比如说长期节食减肥,把脾胃折腾得越来越虚。

脾胃一虚,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不足,胃失濡养,胃脘痛就成了常客。

4. 外感寒邪。

特别是在天气冷的时候,有的人穿得少,寒邪就像个小贼一样,悄悄钻进身体里。

寒邪直中脾胃,胃里的阳气被寒邪给困住了,就像被关进了小黑屋,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那疼起来可真要命,就想找个热水袋赶紧捂在胃上。

三、中医怎么诊断胃脘痛。

中医诊断胃脘痛可不像西医只看个胃镜报告那么简单。

中医大夫会先望诊,看看你的脸色是不是发黄啊,舌头是不是胖大啊,舌苔是厚是薄,是白是黄。

要是脸色萎黄,舌头胖大,舌苔白厚,这可能就是脾胃寒湿的表现。

然后呢,会闻闻你身上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气味,像口气重不重之类的。

再接着就是问诊了,问你这疼是啥时候开始的,吃了啥东西之后疼得更厉害,心情好不好,大便情况怎么样。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及饮食调节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及饮食调节
临床表现
胃脘痛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疼痛,可伴有腹胀、反酸、嗳气、 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疼痛性质可表现为隐痛、 胀痛、灼痛、刺痛、冷痛等。
胃脘痛的分类与病因
分类
胃脘痛可按发病缓急分为急性胃脘痛和慢性胃脘痛;按病因可分为寒邪客胃 、饮食停滞、肝气犯胃、瘀血停滞、脾胃虚弱等。
病因
胃脘痛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药物损伤等。
随症加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随症加减,以增强 疗效。
3
用药特点
重视个体差异,强调药物的偏性,同时注重药 物的炮制和配伍。
中药外敷
贴敷疗法
01
将中药制成膏剂或散剂,直接敷于胃脘疼痛处,以达到局部治
疗的作用。
热熨疗法
02
将中药煎煮后装入布袋中,扎紧袋口,放入微波炉加热后敷于
胃脘疼痛处。
熏洗疗法
03
适量膳食纤维
适量摄入膳食纤维,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如蔬菜、 水果等。
食疗方剂
猴头菇炖鸡
猴头菇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等作用,鸡肉富含蛋白质,两者结合可起到养胃、滋补的 作用。
山药百合粥
山药具有补脾健胃、润肺止咳的功效,百合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两者煮粥可 起到养胃、安神的作用。
红枣糯米粥
胃脘痛的治疗目的与原则
治疗目的
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复发,促进康复。
治疗原则
根据病因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针灸、推拿、饮食调理等。 同时,注重情志调护和养生保健,预防复发。
02
中医治疗胃脘痛的方法
中药内服
1 2
辩证施治
根据胃脘痛的病因和症状,采用不同的中药方 剂进行治疗。

中医方剂治疗胃脘痛案例

中医方剂治疗胃脘痛案例

中医方剂治疗胃脘痛案例胃脘痛是指胃部的疼痛感觉,常常表现为胃脘部位的酸痛、胀痛、隐痛或钝痛等不适感。

中医认为,胃脘痛与脾胃功能失调、气滞、湿阻、痰浊等因素有关。

下面列举10个中医方剂治疗胃脘痛的案例。

1. 保和丸:该方剂由黄连、白术、陈皮等药物组成,可健脾胃、燥湿化痰,适用于胃脘痛伴有湿阻症状的患者。

2. 半夏泻心汤:该方剂由半夏、黄连、生姜等药物组成,可清热化痰、下气降逆,适用于胃脘痛伴有痰浊、气逆等症状的患者。

3. 七厘散:该方剂由半夏、白术、陈皮等药物组成,可健脾胃、燥湿化痰,适用于胃脘痛伴有饮食不适、胃口差等症状的患者。

4. 二妙丸:该方剂由茯苓、白芍、香附等药物组成,可健脾胃、活血化瘀,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气痞满、疼痛加重等症状的患者。

5. 乌梅丸:该方剂由乌梅、陈皮、厚朴等药物组成,可理气止痛、收敛胃气,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胀、反酸等症状的患者。

6. 香砂养胃丸:该方剂由香砂、木香、甘草等药物组成,可理气和胃、化痰止痛,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脘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

7. 柴胡疏肝汤:该方剂由柴胡、生姜、黄芩等药物组成,可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痛、胁肋胀痛等症状的患者。

8. 理中汤:该方剂由炙甘草、白术、生姜等药物组成,可健脾胃、理气和中,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脘胀满、食欲减退等症状的患者。

9. 平胃散:该方剂由白术、茯苓、陈皮等药物组成,可健脾胃、消食化湿,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脘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患者。

10.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该方剂由柴胡、龙骨、牡蛎等药物组成,可疏肝解郁、平肝潜阳,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脘胀满、胁肋胀痛等症状的患者。

以上是10个中医方剂治疗胃脘痛的案例。

对于选择哪种方剂治疗胃脘痛,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综合分析,最好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同时,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也是缓解胃脘痛的重要措施,如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饮食、避免熬夜等。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经长时间的炎症反复发作,导致胃黏膜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一种慢性疾病。

常见症状为胃脘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下面是一种针对慢性胃炎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中医诊断:1.问诊:询问患者的具体症状、发作时间和程度,饮食习惯,精神状况等,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

2.望诊:观察患者面色是否苍白、消瘦,舌苔是否厚腻等。

3.切诊:手法按胃经腧穴,观察腧穴反应,如胃腧穴压痛明显,为胃炎证候之一中医治疗原则:1.调和胃气:中医认为胃炎的发生与营养失衡有关,因此需要调理胃气,恢复胃黏膜的功能。

2.理气和胃:胃脘痛是胃气不畅所致,通过理气和胃来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3.津液调补:胃脘痛患者常常会伴随消化不良、口干、口渴等症状,需要调补津液,改善口干、口渴等不适感。

中医治疗方案:1.中药煎剂:-首乌藤10g,炒白朮10g,黄连10g,黄芩10g,甘草6g,泽泻10g,五味子10g,生姜6g,熟地黄10g,当归10g。

水煎服用,每日2次。

-逍遥散:酸枣仁10g,陈皮6g,白朮10g,木瓜1个,研磨成粉末,每日3次,每次10g,水送服。

2.饮食调养:-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少吃油腻食物。

-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蒸煮的蔬菜等。

-合理安排饮食时间,避免过度饥饿或饱食。

中医疗效评估:1.观察主诉:症状缓解程度、发作频率等是否改善。

2.望诊:观察面色是否有改善,舌苔是否有变化。

3.切诊:胃腧穴是否压痛明显程度是否减轻。

4.问诊:询问患者的感受和反馈。

注意事项:1.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长期调理:慢性胃炎需要长期调理,不能一蹴而就,患者需要有耐心和恒心。

3.饮食注意:除了药物治疗,合理的饮食习惯也十分重要,患者需要根据中医的建议进行饮食调理。

4.定期随访:定期随访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南丹县中医医院1科胃脘痛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定义:胃脘痛,又称为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诊断要点: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西医症状、体征:(1)主要症状:该病的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

2、实验室相关检查:(1)钡餐造影对胃器质性病变的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

(2)电子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

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

胃病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病史。

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

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

胃脘痛(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一点资讯】

胃脘痛(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一点资讯】

胃脘痛(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一点资讯】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其主要部位在胃脘近心窝处,痛时可牵连胁背或兼见恶心、呕吐、吐酸、嘈杂,大便溏薄或秘结,甚至呕血、便血等症。

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寒邪侵袭,易使本病复发或加剧,因此,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根据《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痞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早饱,食欲下降,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脾胃虚弱,中焦虚寒所为。

理气止痛为常用方法,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或伴胀满不适,嗳气频作,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

舌苔薄白,脉弦。

当以疏肝理气为治,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药取: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川芎、佛手、百合、乌药各1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余药渣水煎取汁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下同)。

2.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或饥嘈不适,嘈杂反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当以疏肝清热为治,方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药取: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栀子各10克,生甘草5克。

3.脾胃湿热证:胃脘闷痛或痞满,食少纳呆,恶心欲呕,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当以清热化湿为治,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药取: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芩、大腹皮、白蔻仁各10克,滑石15克。

胃脘痛中医辩证

胃脘痛中医辩证

胃脘痛中医辩证
脉虚弱。

治则:温中益气、健脾和胃。

方用四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干姜。

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常伴随烧心、胸骨后热感、反酸、口中酸腐、口疮、腹胀、进食后堵塞感、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症状。

中医认为,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

辨证论治: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实者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症;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

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有相应的辨证论治方法。

寒邪客胃时,常伴随恶寒喜暖、口淡不渴等症状,治疗应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饮食伤胃时,常伴随胀满拒按、吞酸嗝气、不思饮食等症状,治疗应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肝气犯胃时,常伴随胃脘胀痛、痛连两肋、与烦恼则痛作或痛甚等症状,治疗应疏
肝解郁、理气止痛。

湿热中阻时,常伴随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思饮、小便色黄、舌苔黄腻等症状,治疗应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淤血停胃时,常伴随如针刺、似刀割的疼痛、吐血黑便等症状,治疗应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胃阴亏耗时,常伴随口燥咽干、消瘦乏力等症状,治疗应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脾胃虚寒时,常伴随胃疼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等症状,治疗应温中益气、健脾和胃。

胃脘痛中医治疗

胃脘痛中医治疗

胃脘痛中医治疗近年来,胃脘痛成为了一个常见的健康问题。

胃脘痛是指一种位于胃部上中部器官脘腹疼痛的病症。

在中医中,胃脘痛被视为一种消化系统失调的表现,常常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相关。

为了提供对胃脘痛的全面了解,并为医疗保健提供参考,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中的胃脘痛的治疗方法,并提供相关的法律名词和注释。

1、常见病因及症状胃脘痛的常见病因包括饮食不当、情绪压力、过度饮酒、长期使用药物等。

其典型症状包括胃脘部疼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胃胀等。

2、中医诊断与治疗原则中医诊断胃脘痛主要根据病史、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等因素进行辨证施治。

治疗原则包括调理脾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

中药治疗和食疗在进行综合调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中医药治疗方案3.1 温中理气方:采用泽漆、陈皮、生姜、白术等药物,以温中理气、调理脾胃为主要治疗方法。

3.2 活血化瘀方:采用红花、桃仁、丹参、莪术等药物,以活血化瘀、消散积聚为主要治疗方法。

3.3 祛风湿方:采用藁本、苦参、防风等药物,以祛风湿、除湿胃为主要治疗方法。

4、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合理的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搭配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过度油腻的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鱼类、粗粮等,能够有助于胃脘痛的康复和缓解。

5、注意事项在治疗胃脘痛的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用力和过度劳累。

同时,患者也应该避免过度饮酒、吸烟和摄入脂肪和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质。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民法、刑法中与胃脘痛相关的条款。

法律名词及注释:1、民法:指民事领域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了与个人健康和医疗相关的法律规定,如医疗纠纷解决等。

2、刑法:指刑事领域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了与危害他人健康相关的法律规定,如侵害他人身体罪等。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及饮食调节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及饮食调节
谢谢您的观看
鉴别诊断
胃脘痛需要与一些类似疾病进行鉴别,如胁痛、腹痛等,以 避免误诊。
02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气滞型
湿热型
瘀血型
脾胃虚寒型
以疏肝理气为主,选用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以清热化湿为主,选用 三仁汤加减治疗。
以活血化瘀为主,选用 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
以温中健脾为主,选用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
针灸治疗
病因与病机
病因
胃脘痛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饮 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脾胃 虚弱等因素。
病机
胃脘痛的病机主要涉及脾胃功能失常 ,导致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根据不 同病因,病机可涉及寒凝、热郁、湿 阻、食积、气滞等不同病理因素。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胃脘痛的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如胃镜、钡餐等,可 对胃脘痛进行诊断。
针灸治疗对胃脘痛有一定的疗效, 可选取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 灸。
按摩治疗
按摩腹部可以缓解胃痛症状,按摩 时可用手指或掌心轻轻按摩。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 ,容易引发胃痛。
注意保暖
寒冷刺激可能导致胃部不适,应 注意保暖。
及时就医
如胃痛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就 医,以免延误治疗。
如牛奶、鸡蛋、豆腐等, 具有丰富的营养,有助于 修复胃黏膜,缓解胃脘痛 。
忌食食物
寒性食物
油炸食物
如西瓜、苦瓜、绿豆等,会加重胃脘 痛的症状。
如炸鸡、炸薯条等,不易消化,会加 重胃部负担,不利于胃脘痛的缓解。
辛辣食物
如辣椒、胡椒、芥末等,会刺激胃黏 膜,加重疼痛。
04
胃脘痛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胃脘痛中医治疗

胃脘痛中医治疗

胃脘痛中医治疗1.胃脘痛概述1.1 胃脘痛的定义及症状表现1.2 胃脘痛的常见病因及诱因1.3 胃脘痛的中医分类与病机2.胃脘痛的中医诊断2.1 中医四诊合参2.1.1 望诊2.1.2 闻诊2.1.3 问诊2.1.4 切诊2.2 辨证和病因辨识3.胃脘痛的中医治疗原则3.1 调节脾胃功能3.1.1 中药治疗3.1.2 饮食调理3.1.3 生活习惯调整 3.2 调理气血运行3.2.1 中药治疗3.2.2 针灸疗法3.3 调整情志3.3.1 中药治疗3.3.2 心理疏导4.胃脘痛的中医治疗方剂4.1 温中理气方剂4.2 疏肝理气方剂4.3 益气养血方剂4.4 调理脾胃方剂5.胃脘痛的中医治疗常用穴位 5.1 同跌迎香穴5.2 中脘穴5.3 天宗穴5.4 足三里穴6.胃脘痛的中医预防和调理方法 6.1 饮食调理6.1.1 忌食6.1.2 宜食6.2 生活习惯养成6.2.1 定时作息6.2.2 避免过度劳累6.2.3 巧妙应对压力6.3 心理调节6.3.1 放松自己6.3.2 积极心态附件:- 相关中医治疗案例分析- 胃脘痛相关中医诊疗操作流程图- 相关中医药材鉴定图谱法律名词及注释:- 中医:传统中医学的简称,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维护健康。

- 四诊合参:四诊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

合参指根据四诊结果,结合病人的病史、脉象等综合分析。

- 辨证和病因辨识:辨证是指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判断疾病的病机所在;病因辨识是根据病人的生活环境、饮食、情绪等方面的原因,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

- 方剂:中药方剂是指配伍成方的中药组合,根据不同疾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来调理身体。

- 穴位:中医针灸疗法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李文理胃脘痛简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是临床脾胃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灼痛或痛连胁背等。

常伴有胃脘胀满,嗳气或反酸,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便溏,神疲乏力,面黄消瘦,甚至呕血,便血等。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

”并首先提出胃脘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胆道疾患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皆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

胃脘痛发生的原因:1.)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其中尤以寒邪为多。

如《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

2.) 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

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3.) 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如《沈氏尊生书·胃痛》:“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可致胃络血瘀。

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4.) 素体脾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

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于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

中医护理常规针对胃脘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调整饮食:中医认为,胃脘痛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因此,在日常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寒凉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生冷食物等。

同时,要避免暴饮暴食、过饥过饱,合理分配餐次和食量。

适量增加食物纤维摄入,如蔬菜、水果等,有助于胃肠蠕动和消化。

2.调节情绪: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和压力过大会导致胃气不和,进而引发胃脘痛。

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于紧张和焦虑。

可以通过适量的运动、听音乐、读书等方式来放松心情。

3.按摩穴位:中医理论认为,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缓解胃脘痛。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中渚、上巨虚等。

按摩时,可以用手指按揉或旋转按摩这些穴位,每次持续数分钟,每天多次。

4.中药调理:中医药对于胃脘痛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常用的药物有金银花、连翘、苦参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

此外,也可以选用陈皮、枳实、山楂等具有健脾消食作用的中药来改善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脘痛。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使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不良反应。

5.中医推拿:中医推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来刺激穴位和经络,改善胃脘痛症状。

推拿时,可以选择胃脘、腹部和背部等相关的部位进行推拿,每次持续10-15分钟。

推拿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不适。

6.注意休息:充足的休息对于胃脘痛的恢复很重要。

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的时间。

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熬夜,给胃脘痛症状一个良好的恢复环境。

7.忌烟酒刺激:烟酒等刺激物对于胃脘痛会有不良影响。

尽量避免吸烟和酗酒,同时也要避免二手烟的接触。

以上是对于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的一些介绍。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伴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和治疗。

中医治疗心得胃痛胃脘痛

中医治疗心得胃痛胃脘痛
科学研究深入
针对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的机理、药理等方面的 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

THANKS
感谢观看
程中,中医会指导患者如何调理饮食和生活习惯,以预防疾病的复发。
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的缺点
效果因人而异
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的效果因人 而异,有些患者可能对中医治疗 反应较好,而有些患者则可能效
果不明显。
缺乏标准化
由于中医治疗缺乏标准化的治疗 方案和诊断标准,因此在治疗胃 痛胃脘痛时,不同医生的治疗方
法和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费用较高
中医治疗相对费用较高,对于一 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来说,可
能会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
06 中医治疗胃痛胃 脘痛的未来发展 趋势及展望
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化发展
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将进一步与现代科技结合,实现诊疗手段的 智能化、高效化,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
精细化治疗
通过对患者病因、体质的深入研究,制定更为精细化的治疗方案, 实现个体化治疗。
注重预防
中医将更加注重疾病预防,通过调理饮食、锻炼等方式,提高患者 生活质量,预防胃痛胃脘痛的发生。
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的展望
1 2 3
拓展应用领域
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的方法和经验将逐渐应用于 其他领域,如妇科、儿科等,为更多患者带来福 音。
国际化发展
随着中医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医治疗 胃痛胃脘痛的方法将进一步走向国际化,为世界 各地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胃痛胃脘痛主要是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运用不同的 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 中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胃脘痛胃脘痛即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因此,常有人称心疼、心口窝疼。

其发作多与饮食、情绪、酗酒及季节变化等密切相关,是临床常见病症。

胃脘痛既是中医病名又是临床症状表现,如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神经症等表现有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时均可按祖国医学之“胃脘痛”进行相应的辨证施治及遣方用药。

常可伴见其他症状,如烧心、胸骨后热感、反酸、口中酸腐、口疮、腹胀、进食后堵塞感、食欲减退或欲进食但食后胃脘部不适、或腹中冷喜温敷,也可伴有大便的异常,或便秘或腹泻等。

一治疗方法1.肝气犯胃证主证:胃脘胀痛,胀甚于痛,或以胀为主,引及两胁、胸背、腹部,痛无定形,时作时止,攻窜移动,每因情绪变化诱发或加剧。

胸闷、叹息、嗳气,或有返酸、嘈杂、心烦易怒,口干口苦。

舌苔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四逆散合香苏散加减。

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0~15g,川芎10克,香附10g,青陈皮各6g,苏梗10g,生甘草3~6g。

加减:引及脐腹作痛者,加乌药、木香;引及两胁者,加郁金、佛手;引及胸背者,加瓜蒌、薤白;有痰滞、食积者,加半夏、神曲;兼火郁口苦吞酸、嘈杂不舒,舌红者,加姜汁炒山栀、黄连;兼寒湿呕吐清稀者,加吴萸、干姜、姜半夏;疼痛较剧者,加延胡索、川楝子。

2.肝胃郁热证主证:胃脘灼热,疼痛急迫,泛酸嘈杂,呕吐酸苦,心烦易怒,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黄。

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肝利胆,和胃止痛。

方药:大柴胡汤合左金丸加减。

柴胡10g,黄芩9g,黄连6g,炒山栀6~10g,吴萸2~3g,丹皮10g,白芍10~15g,金钱草15g,连翘10g,枳实9g,生大黄6g。

加减:痰热互结者,表现为脘痞阻塞,喜长吸气,局部按之疼痛,不按不痛,可伴见呕吐、食欲不振,知饥但不欲食,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或滑,脉弦滑者加法半夏,全瓜蒌;泛酸嘈杂、口黏口苦者,加乌贼骨、蒲公英;胸脘痞胀疼痛,时引两胁,加木香、郁金。

3.瘀血阻滞证主证:疼痛日久不愈,呈持续性或无规律可循,痛剧如刺如锥,痛处固定且拒按,或引及胸背,谷食俱减,食后疼痛更甚,大便秘结。

舌质紫黯,有瘀点(斑),脉弦、涩而细。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下瘀血汤合失笑散加减。

制大黄6g,桃仁12g,土鳖虫6g,炮姜6g,桂枝9g,炙乳香8g,炙没药6g,川楝子15g,生蒲黄10g(包),五灵脂10g,延胡索10g。

加减:疼痛重者,加三七粉(吞服),或用炙刺猬皮、九香虫;大便秘结,加当归、柏子仁、杏仁润肠通便。

4.脾胃虚寒证主证:胃痛隐隐。

饥则尤甚,可夜半痛醒,得食则缓,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局部有冷感,泛吐清水,或胃脘有振水声,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萎黄,大便溏薄。

舌淡胖,苔白润,脉虚细、沉迟。

治法:建中通阳,温胃散寒。

方药:①理中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15g。

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干姜6~12g,大枣5枚,党参9g,炒白术24g。

②如兼有血证者,可见面色白光白,大便色褐或黑,乏力气短,或有心悸,头眩等症,可选用黄土汤加减。

甘草9g,干地黄9g,白术15g,附子9g,阿胶10g,黄芩6g,灶中黄土半斤先煎(或赤石脂代)。

③如兼有寒饮留中者。

见胃脘部怕冷,甚至畏凉风,喜以衣物裹之或热水袋温之则痛减,胃部振水声,便溏为特点,舌质淡苔白滑腻脉滑,可选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加减。

茯苓15g,桂枝9g,白术15g,甘草6g,吴茱萸3g,半夏12g。

加减:局部冷痛者,加干姜、吴萸、细辛温散;有嘈杂吞酸,胃酸过多者,加吴萸、黄连、瓦楞子、乌贼骨止酸。

5.胃阴亏虚证主证:胃痛隐隐,有灼热感,嘈杂似饥,食不知味,纳呆食少,干呕口渴,手足烦热,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无苔,脉细数或弦细无力。

治法:养胃生津止痛。

方药:沙参麦冬饮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淡竹叶9g,沙参15g,麦冬15g,白芍15~30g,生甘草 10g,玉竹叶青15克,山药15g,木瓜12g。

加减:疼痛加延胡索、川楝子;嘈杂、吞酸、呕吐,胃阴虚而肝气旺者,加乌梅、吴萸、黄连;大便秘结者,加柏子仁、瓜萎仁、火麻仁、黑芝麻润肠通便;兼气滞者,加绿萼梅、玫瑰花、佛手片、厚朴花、枇杷叶等。

6.寒热夹杂证主证:胃病日久不愈,时作时止,胃脘疼痛可因寒、热、饮食、气候、情绪各种因素诱发,无一定规律。

伴见吐清涎或酸水,腹胀肠鸣,便溏久泄,食纳不佳等。

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黄而润,脉沉弦带数,或虚缓带数。

或胃脘疼痛或腹胀腹痛,喜温按,但心烦,身热。

心胸部扪之灼手。

舌质红苔黄腻,脉沉,为热郁胸膈、寒结脘腹。

治法: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方药:①半夏泻心汤加减。

姜半夏15g,干姜6g,党参15g,黄连6g,黄芩6g,生甘草6g,生姜3g,大枣10枚。

②栀子干姜汤加味。

栀子12g,干姜9g,豆豉12g。

加减:脘痛腹胀者,加白芍、厚朴;呕吐清涎或酸水者,加吴萸、黄连;胃内有振水声或肠鸣者,加白术、桂枝、茯苓;大便溏泻者,加白术、茯苓、扁豆、苡仁。

二名医经验1.李克绍辨治胃痛经验涤痰止痛法:胃痛伴见口干、黏腻,或呕吐黏液者,辨为胃中痰浊,胶着难消。

轻者当清热化痰,仿丹溪海蛤丸方(海蛤壳、瓜蒌仁)加减;如兼胸满气粗、大便秘结者则改用小胃丹(芫花、甘遂、大戟、大黄、黄柏)。

《金匮要略》中之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治痰饮痹阻的胃痛,都有很好的效果,不可看作是单纯治心绞痛的专方而弃之不用。

消瘀止痛法:凡中医辨证为胃肠淤滞的病人,大多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存在。

在对症用药后,有的泻下白冻状物、烂肉状物,或黑色坚硬的粒状物,以及异常坚硬的粪块等。

胃肠道淤滞形成之后,则疼痛加剧,且因胃肠蠕动迟缓,出现便秘、嗳气、食少、腹痛等症或伴胃脘部怕风冷、畏冷食等。

如舌苔白腻,湿偏重,可选用遇仙丹(黑丑、槟榔、三棱、莪术、大黄、木香、大皂荚);若大便秘结,脉象沉紧,肢冷舌淡,寒象明显的用大黄附子汤。

用大黄附子汤要注意:一是必须其人不呕。

如呕则病机向上,不宜下法;二是细辛用量宜重,常用至6~9g。

细辛与附子合用,促进肠管活动,提高大黄泻下的作用。

活血止痛法:瘀血性胃痛,多针刺样,舌上见瘀点、瘀斑,脉多涩,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失笑散最常用,方中五灵脂和蒲黄,既能活血,又能燥湿化瘀,对于痰血混杂者最为对证。

解热止痛法:时痛时止,痛重时不敢吃冷食、喝冷水,甚至额上自汗,或全身冷汗、手足发凉等。

治疗胃热疼痛,以栀子、黄连为主药。

热极出现假寒症状时,须加辛热走窜药以反佐,如《医彻》之仓促散(炒栀子、生姜汁)内用生姜汁即是。

胃热疼痛,却胃部怕凉风,不敢吃冷食、喝凉水,只有在寒凉药中加入一点温热药或走窜药,才能纠正热邪对寒凉药的格拒之性,从而发挥其解热的作用。

不敢吃冷者,配干姜;胃脘部怕凉风的,配白芷。

胃热疼痛而兼胀,连及两胁,脉象弦数的,当泻肝火,金铃子散效果最好。

还有温中止痛法,方如理中汤。

建中、养胃止痛法,以当归建中汤为好,养胃以叶氏养胃汤为佳。

(李克绍.胃痛证治经验谈.中医杂志,1987,28(10):739~740)2.陈亦人教授治疗胃脘胀痛之经验陈老认为胃脘部胀满隐隐作痛者,不可一味消导疏利,法当滋柔缓通。

分析胃脘胀满疼痛,在治疗上,伴嗳腐吞酸者,治以消导和中,以保和丸主之;攻撑作痛者,治以疏肝理气,宜柴胡疏肝散等。

然临床上另有胃脘胀满疼痛者,屡用辛香走窜则毫无效验,甚或愈治愈烈。

经反复推敲,仔细揣摩,认为胃脘胀痛病机有二:一为肝木暴亢,郁而横逆犯胃,以致气机痞阻,发为胃院胀满疼痛,此即《医学正传?胃脘痛》所云:“木气被郁,发则太过,故民病有土败木贼之候。

”治则以疏肝理气为主,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疗效甚佳。

其二,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

胃之病变,多为阴虚,或素体胃阴不足,或过食辛辣,或饥饱失常,或热病伤阴等,以致胃阴不足,而肝木克土之力相对增强,即《内经》所谓“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之意也。

病变仍在胃,肝克土之力亦在正常范围,故治疗应重以滋胃阴,降胃气,佐以疏肝理气。

观古今医籍对胃脘胀满疼痛的治疗,偏重于疏理肝气,调补胃气,这也正是同为胃脘胀痛,临床疗效正误参半甚或增剧的真正原因所在。

其实,就虚实而言,前者为气滞实证,后者为阴津不足之虚证,故治法上,前者以行气导滞为主,后者以滋阴柔润为主,不可混淆。

三案例选择1.王文正医案—理中汤合半硫丸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寒凝气滞证潘某某,男,46岁。

1985年10月12日初诊。

患者胃脘冷痛十余年,反复发作,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病。

近来因工作过累,加之饮食生冷,胃痛加重,嗳气频作,大便溏薄,小便频多。

长期服用普鲁苯辛无明显疗效。

诊查见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略厚,脉弦。

本例为素体脾胃虚弱,招致寒邪客胃。

所致胃脘疼痛往往虚、寒并见,因虚受寒,因寒而凝,故选方用药要遵“非刚而不能苏其阳”的原则,选用理中汤合半硫丸加味温阳散寒,“除积冷,暖寒脏”。

半夏、硫磺、干姜相配,力在补火助阳,逐寒祛痰。

参术炙草,益气健脾以补虚,川朴消胀宽中,处方为:半夏15g,硫磺0.1g(研细粉冲),台参30g,白术9g,干姜9g,炙甘草6g,姜川朴9g,熟附子12g。

配服消溃膏(生肌散加减方,蜂蜜调膏)祛腐生肌,活血化瘀,制酸收敛,经临床观察及基础试验,可取得良好效果。

二诊:上方服至两剂后,胃脘痛已止。

六剂服完后,胃痛愈,诸症大减,舌脉同前,嘱照上方继进药六剂。

三诊:药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舌正常,脉沉细。

遂继服消溃膏,定期复查。

[按语] 本方系《伤寒论》理中汤基础上加减。

临床用于辨证属脾胃虚寒证的胃肠道疾病,疗效甚好。

2.俞长荣医案—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虚实夹杂证杨某某,女,17岁,1963年2月初诊。

以胃脘痛4年,食入即吐或朝食暮吐两个月来诊。

俞氏分析痛为宿恙,吐属新病,新病为急,宜先治吐。

方用半夏泻心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吐平后以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巩固。

3个月以后询知,不但呕吐未再发,且胃脘痛亦消失。

[按语]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临床用治寒热错杂之胃脘痛常收良效,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上热下寒,如既有口干口苦,泛酸,舌红,又见大便溏薄甚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一是上寒下热,如既有泛吐清水,口淡乏味,又见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赤等。

(邱德文,沙凤桐等.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贵州科技出版社,1994,368)3.沈仲理医案—小建中汤治疗胃气不和,脾阳失展证李某某,男35岁,1976年1月8日初诊。

患者脘中隐痛,于午后至半夜为甚,有时心嘈。

曾经检查诊为胃窦炎,苔薄白,脉濡。

胃气不和,脾阳失展。

治以小建中汤。

处方:生白芍15g,炙甘草9g,党参9g,干姜3g,炙乌梅3g,娑罗子9g,大红枣5枚,陈皮3g,饴糖(分2次冲服)90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