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与经营者的区别

合集下载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读书笔记感悟共5篇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读书笔记感悟共5篇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花了一周多的时间拜读了管理学科开创者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大师级的管理学著作,确实非同凡响。

作为一个企业中负责宣传推广的人员,这本书给予我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上不同的理念,犹如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更多的可能。

德鲁克把那些“通过他人对企业的最终成果产生影响的人”,视同为“管理者”。

刚拿到这本书时,光看书名,给我一种“这本书好像跟我的工作无关”的感觉,他讲的是管理者,在我或者大多数人的理解里,带领团队的部门经理或者企业经营者才是管理者,而我只能算企业里一颗螺丝钉,大不了也就是负责公司推广的螺丝钉。

在日常工作中,我需要配合销售部门业务员的销售工作,对于工作细节,我需要按照自己的专业和同行业的对比来评判产品图册要做成什么样、企业产品宣传视频如何改进优化、针对海外进行海外全网营销推广平台。

但本书中讲到:通过他人对企业的最终成果产生影响的人都是管理者,这里的管理者,泛指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

而我,属于知识工作者,也属于专业人员,如果我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那对企业的最终成果,必然能产生正向的关联。

对于知识工作者,尤其应该重视贡献。

唯有如此,才能够使他的工作真正的有价值。

带着管理者的角度,我把自己代入角色。

卓有成效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学习的,需要不断的练习和运用。

很多人在工作中看起来非常的认真、努力,每一天都感觉干了很多活,让人非常有成就感。

这种状态我有时也会有,忙了一天,带着疲惫回家,睡前回想一下自己今天的工作,才发现这一天我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

后来经过反思,我逐渐意识到,忙不能代表成果,有目标、有效率的忙,能实现预期目标的忙才是这件工作真正的价值。

后来我又陆续看了《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用户体验的要素》等一些专业书籍,零散地了解了一些对时间的把控、对沟通的把控。

通过这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能系统地把之前学到的一些零散的内容整合起来,初步在工作中进行系统性地应用。

媒介经营与管理重点

媒介经营与管理重点

绪论媒介经营管理的定义:广义:指运用媒介产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领导、计划、组织、控制等行为,使产业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发挥最大效用。

狭义:指出售媒介的广告版面时段的有关经济活动和管理运作。

宏观:国家、社会、对媒介的制度、体制的规定和要求。

微观:指具体的媒介单位对自身的行政、生产、营销、财务、人事、技术、安全管理等的规定和要求。

特殊性: 1.媒介必须把追求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媒介管理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份,即信息资源管理。

3.媒介组织的内部机构有着特殊的设置和构架。

意义: 1.有利于媒介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协调,从而协同发展。

2.有利于媒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和“双赢”。

3.有利于媒介提高自身品质,从而应对时代的挑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媒介的生存环境:1.国外媒介产品将会更多地进入中国。

2.中国媒介的工作只能和管理体制将发生变化,会越来越向国际惯例,国际通行规则靠拢。

第一章媒介组织结构组织形式1.直线制(单线制)2.职能制(复线制)3.直线—职能制(生产区域制)4.事业部式5.矩阵制6.集团控股制媒介组织的定义:各级各类的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内部管理结构和各级管理组织结构。

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组织,既不是纯粹的市场竞争的企业,又不是彻底的国家机关、彻底的公益机构。

它是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者群体。

主要特征:1.具备管理组织的普通特性2.生产特殊的文化产品3.组织成员从事大众传播活动4.以实现社会与经济功能的统一为目的5.趋于垂直或者水平整合化媒介组织包括:管理主体,客体,环境,目的。

媒介组织结构设计的 8 个原则:1.任务目标2.分工协作3.统一指挥4.管理幅度5.责权对等6.集权分权7.执行部门与监督部门分设8.协调有效媒介组织结构随着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的变化下,作出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体现在:1.结构组织趋于简化,制作与播出分离。

人人都是经营者,人人都是当家人(企业管理与经营)

人人都是经营者,人人都是当家人(企业管理与经营)

人人都是经营者,人人都是当家人
-----------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最高效的员工管理机制是什么?是让每个员工都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让每个员工在管理好自己的同时,还能从经营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将企业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主动去做、去思考,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人人都成为经营者,人人都是当家人。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中的每个成员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员工,企业中发生的每件事、每一份工作都是和每个人有着紧密联系的。

要让工作有效率,有良好的结果,就要保证与此相关的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在管理好自己的前提下,还能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帮助当家人一起纠正工作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引导企业走向蓬勃的发展,光明的未来。

现在很大一部分企业的员工仅仅只把自己当成一个员工,甚至只是一个打工者。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得过且过,差不多凑活就行了。

这样所导致的情况就是企业内部员工各自干各自的,没有归属感,觉得不是我的事情,我没有必要去帮忙,没有了团队协作,最终企业只会停滞不前、分崩离析。

我们更应该树立一种主人翁的态度,人人都是当家人,意味着每个人都将这个企业当成了自己的企业,不光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更要去协助他人,并且为公司的未来做思考,为公司以后的道路出谋划策,遇到任何问题都有人主动去想办法解决,大家齐心协力使企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人人都是经营者,说的不是把自己的姿态放高,而是要把眼光放高,不止是看到眼前的工作,而是看到自己的未来。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同样,不以当家人的思维来思考的员工不是好员工。

只有把眼光放高,姿态放低,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管理的定义及其本质

管理的定义及其本质

管理的定义及其本质管理活动自古即有,但什么是"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管理的定义及其本,欢迎阅读!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組織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的組織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四层含义:第一,管理活动是在特定的組織内外部环境的约束下进行的,任何組織都存在于一定的内外部环境之中,并受到环境的约束.第二,管理是为实现組織目标服务的.管理活动具有目的性,其目的就是实现組織的目标.第三,管理工作要通过有效利用组织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組織目标. 第四,管理最终要落实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职能上.管理的本质:管理的本质,就是变无把握为有把握。

——《极简管理:中国式管理操作系统》这是在《极简管理》这本书中对管理本质的定义。

这本书是我国的纯本土、纯原创管理著作。

此书有望打破西方管理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构建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管理理论架构。

书中对管理的认识、对管理本质的定义,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值得广大管理者借鉴。

以下是书中对管理的描述以及管理本质的定义:管,原意为细长而中空之物,其四周被堵塞,中央可通达。

使之闭塞为堵;使之通行为疏。

管,就表示有堵有疏、疏堵结合。

所以,管既包含疏通、引导、促进、肯定、打开之意;又包含限制、规避、约束、否定、闭合之意。

理,本义为顺玉之纹而剖析;代表事物的道理、发展的规律,包含合理、顺理的意思。

管理犹如治水,疏堵结合、顺应规律而已。

所以,管理就是合理地疏与堵的思维与行为。

经合理地疏和堵的思维与行为,管理者能够理顺管理对象、及其与管理者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管理对象易于被管理者把握。

管理的直接目的不是获得成功的结果,而是提高成功的把握。

凡可称之为管理之物,皆因其可提高把握。

故管理的本质,就是变无把握为有把握。

——《极简管理:中国式管理操作系统》经营与管理的概念管理----是以员工为核心,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追求企业最优效率为目标。

经营管理者的等级是什么

经营管理者的等级是什么

经营管理者的等级是什么
在任何组织中,经营管理者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负责制定战略、管
理团队、监督运营并确保业务达到预定目标。

然而,对于经营管理者来说,他们的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能力和经验,还与他们在组织中所处的等级有着密切的关系。

1. 一线经理
一线经理通常是组织中最低级别的管理者。

他们负责直接领导和监督执行实际
工作任务的员工。

这些经理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确保团队高效协作并达到目标。

2. 中层经理
中层经理处于管理等级的中间位置,他们通常负责协调不同团队的工作,并向
高级管理层报告。

中层经理需要具备领导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以推动组织达到长期目标。

3. 高层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是组织中的高级领导,他们制定和执行整体战略,并对整个组织的
运营负责。

这些管理者需要拥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以应对复杂的挑战和机遇。

4. 首席管理者(CEO)
首席管理者是整个组织的最高管理者,负责制定整体方向和战略决策。

他们需
要具备卓越的领导力、沟通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以确保组织持续发展和取得成功。

结语
经营管理者的等级并不仅仅代表着他们的权力和地位,更代表着他们在组织中
扮演的角色和担负的责任。

无论是一线经理、中层经理还是高层管理者,每个等级的管理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重要性和挑战。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经营管理者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组织的成功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区别

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区别

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区别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区别对多数人来说,这个问题不怎么会成为问题,光是从字面上看,就差不多心知肚明。

但在培训界接触了多些,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有时会成为一个试图让学员们思考的问题,有时会成为培训师们的一个高见表现点,竟然能说出许多道理。

于是,我也有兴趣仔细考察一下这个题目。

光从字面上看,领导者的角色是领导,其主要作用是:一,指路;二,带路。

说得管理学一些,就是谋划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宏观层面上进行决策和经营。

而管理者的角色主要是具体管理工作,即一个企业内部的具体的实际工作,如人事、设备、财务等等。

大致地说,领导者是宏观经营者,管理者是具体实施者。

他们之间的关系,相当于刘邦与萧和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中,在多数企业内部,领导者与管理者是很难区分的。

多数企业,领导者与管理者合而为一,往往是同一个人。

只有少数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才有领导者与管理者的明显区别,往往表现为董事长与总裁之间的关系。

那么,领导者与管理者,是分工好,还是合二为一好?首先要看这个管理人的能力的大小。

如果他能同时担当起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角色,那么合二为一也不是坏事。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具备领导者的能力,往往只有在创业之初,才合二为一,当企业到达一定规模,必定会聘任管理者来执行具体的管理工作,于是回到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分工结构。

如果人缺乏领导能力,合二为一的话,等于企业没有领导者,只有管理者,那么企业在稳定期内,这样的管理结构是够用了,但遇到不稳定情况,很可能会遇到瓶颈及方向性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有领导能力而缺乏管理能力,那么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外聘管理者,而不能把自己当成管理者,否则,就算路看得准,缺乏管理能力,也是难以实现经营目标的。

古人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这句话,也可以说成:管理人易得,领导人难求。

企业聘请一个管理者,比聘请一个领导者,容易多了。

当然,很少有企业聘请领导人,多数情况是聘请管理者。

这里除了有难聘易聘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企业的创业者或最高管理者,从来都把自己看成领导人,几乎不甘把最高领导权力让给外聘者,无论他自己有无领导才能。

管理学(第五版)知识点考前总结

管理学(第五版)知识点考前总结

管理学(第五版)知识点考前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学的特征:①管理的载体是组织②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而不是其他③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④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⑤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管理的原因。

3、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4、管理的角色(三大类十种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着);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5、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最重要)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②人际技能(对中层管理者最重要)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③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最重要)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6、亚当斯密的基本观点:分工观点;分工是增进劳动力的重要因素。

欧文的基本观点:人事管理。

7、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①科学管理理论: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包括:a 、工作定额b 、标准化c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d 、差别计件工资制e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1、进行时间和动作研究2、制定科学的工作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选用标准化的工具3、拟定计划发布指示和命令4、对照标准,对实际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 ②组织管理理论: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亨利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他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上。

个体工商户的定义和特点

个体工商户的定义和特点

个体工商户的定义和特点在中国,个体工商户是指以个人为经营者,以个人名义从事工商业经营活动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个体工商户经营形式的设立相对简单,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者的身份:个体工商户是由自然人作为经营者开展经营活动的,这意味着个体工商户与经营者的身份是相通的,没有法人独立的法律实体。

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者通常是个人或家庭,他们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经营活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

二、经营范围的限制: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范围通常有一定的限制,需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规定进行合法经营。

例如,在食品行业经营的个体工商户需要获得相应的食品卫生许可证,以确保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可信度。

三、注册登记和管理:个体工商户需要在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并按照规定向相关部门申请开展经营活动。

注册登记主要包括工商营业执照的领取,税务登记等手续,同时还需要履行一些年度报表和纳税申报的义务。

四、责任承担与财务风险: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者个人承担全部企业债务和经营风险。

这意味着经营者的个人财产和企业财产没有法律上的区别,如经营不善或面临债务问题可能会对个体经营者的个人财产造成严重影响。

五、税务特点:个体工商户适用个体户所得税制度,即以经营者个人所得纳税。

个体工商户的税负相对较轻,但也需要按照国家相关税法规定纳税并及时申报。

根据所在地的税收政策不同,个体工商户可能还需要缴纳其他税种如增值税、印花税等。

六、经营自由度和灵活性:相比于其他类型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在经营活动中享有相对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个体工商户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范围、开展新的经营项目,以适应市场变化,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总结起来,个体工商户是以自然人为经营者,以个人名义进行经营活动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其特点包括经营者身份与经营一体、经营范围限制、注册登记和管理、责任承担与财务风险、税务特点以及经营自由度和灵活性等。

了解和理解个体工商户的定义和特点,对于从事个体工商户经营的人群具有重要的意义。

案例分析:KSF如何取代KPI,成为绩效管理第一大法宝

案例分析:KSF如何取代KPI,成为绩效管理第一大法宝

案例分析:KSF如何取代KPI,成为绩效管理第一大法宝导语:企业不做绩效管理,等于没有管理。

但是,当前不少企业正在使用的KPI模式,却不能帮助实现高价值的绩效管理。

因为绩效评价,并不等于绩效管理。

真正能推动绩效增长的,不是KPI而是KSF。

KPI运用中的十个典型案例与深度剖析案例一:提高目标的绩效考核某工厂去年实现产值6000来万元,比上年下滑1000多万,而今年老板却定下目标8000万,列入KPI的K1考核指标。

各项指标同比去年均不同程度的提高。

点评:老板想做高目标、实现高绩效,这是老板的经营需求。

但是,如果老板的目标不能转化成为员工的目标,对员工而言,这只是自己不得不接受的工作任务。

员工只有被动任务,而没有主动目标,所以,员工的工作状态是被动的,由于内心不认可这个“目标”,也自然不会为目标倾尽全力。

案例二:奖少罚多的绩效考核某大型制造企业做了三年多的KPI,8项考核指标中有多达6项属于负指标。

所谓负指标,就是大家常说的负激励或压力管理。

这家企业的员工在一年12个月的时间里,只有1、2个月能拿到奖励,其余的月份都是扣罚。

这三年下来,员工对KPI怨声载道,不少能人志士离职而去。

点评:扣罚出效益的时代已经过去,社会在发展,人性业已得到更多的尊重。

很多老板的管理思维还停留在扣罚、打骂这种粗糙的传统方法上。

把优秀的人才考跑了,绝对不是考核的目的。

案例三:追求全面的绩效考核某电子生产企业,为了追求管理精细化、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行所谓全面的绩效管理,从“德勤绩能”四个综合维度进行考核,每个月和季度,都要做大量的考核、调研、数据,管理者都能成了“表哥、表妹”。

要命的是,业绩并没有改善,成本反而大幅上升,因为工作量大、岗位需求多。

点评:精兵简政、关键有效才是中小企业的经营重点。

不要盲目追求大而全,而是恰当的精与细、人和效。

绩效考核与行为考核、绩效评估不是一回事,绩效考核强调的是目标、指标和结果,逐月考核,而行为考核、绩效评估可以在季与年进行操作,而且不要与绩效考核混淆使用。

什么是经营什么是管理

什么是经营什么是管理

什么是经营什么是管理经营与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两个基本概念,经营是企业面对市场需求以及自身资源情况,实施决策的过程,管理则是对企业内部各项资源进行协调、组织、指挥、控制的过程。

本文将会对经营、管理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经营的概念经营是企业独立自主地进行的组织和指导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包括销售、生产、采购、金融、人力资源等等多种方面。

经营的基本任务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满足客户需求,创造最大利润。

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需要考虑市场需求、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等多种因素。

其中,市场需求是经营决策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企业能否获得商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因此,企业需要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保持竞争优势。

二、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为达成某一目的,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和协调的过程。

具体而言,管理包括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个方面,是一门涉及决策制定、资源配置、工作计划、人员激励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学科。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需要重视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对企业各项资源进行科学分配,实施有效的计划,以确保企业的正常运作。

同时,管理者也需要注重控制和监督的作用,对企业内部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和协调,以确保企业可以较好地抵御各种风险和危机。

三、经营和管理的联系经营和管理都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要素,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经营是企业实现商业成功的关键,而管理则为企业实现商业成功提供了组织和协调的保障。

在这个过程中,经营和管理往往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例如当企业遇到重大决策时,经营决策和管理决策往往是相互联系、产生较大影响的。

同时,经营和管理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经营者往往侧重于商业领域,强调灵活、创新和突破性的决策,而管理者则更多地关注企业内部运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因此,管理决策往往需要妥协和平衡,找到更好的经营方向和方式。

四、经营和管理的区别经营和管理虽然在企业管理中都是重要的概念,但两者的概念和内容有着明显的区别。

管理者必备的三种技能

管理者必备的三种技能

管理者必备的三种技能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者必备的三种技能一个企业的目标都不外乎追求成长与利润,想要顺利地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管理者与部属同心协力。

因此任何企业都迫切地追求优秀的管理人才,唯有拥有更多的管理人才,这个企业的组织活动才容易开展,达到目标的速度才会提高。

然而,现实中真正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管理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管理者都还从事着跟一般职员相同的工作,这就失去了设立管理职位的意义。

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三种特殊技能:1.良好的专业技能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部门要求的专业知识都不尽相同。

管理者对于自己所属单位的任务,不但需要深入地了解,更要对自己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多加研究。

2.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一个管理者如果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即使他拥有再多的专业知识、再丰富的工作经验,也不能圆满地带领部下完成预期目标。

3.缜密、系统的思考能力管理者在从事各项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为了解决发生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冷静、缜密、系统的思考能力,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理想管理者的特点经营者对管理者的要求“优秀的主管难求”,这是所有的经营者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企业的快速成长带来管理者的不足,或者是管理者的能力还不足以应付新的环境,另外,经营者对管理者的要求有时会比较高,也使得企业感到优秀的管理者难求。

在这样的情形下如何培养管理人才,如何善用现有的人才,已成为每一个企业经营者首要的任务。

经营者心目中的管理者究竟是什么样的?日本企业家归纳了一些成功管理者的基本条件:(1) 信赖自己的部属。

(2) 适时地授权(将权力转移给部下)。

(3) 善于导入新的管理观念。

(4) 听取别人的良好意见。

(5) 时刻保持改革的心愿。

(6) 办事果断、勇于负责。

经营者总是希望有十全十美的管理者。

究其原因,或许归咎于经营者跟管理者之间的性格不同,对事物要求的水准也不尽相同,经营的观念无法一致。

因此很难说谁对谁错。

虽然经营者的要求比较高,但位居管理者角色的主管也应该全力跟上司配合,否则经营者跟管理者之间的分歧就会越来越大,而且很有可能成为两条平行线,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现象。

“如何从管理者向经营者转变”心得

“如何从管理者向经营者转变”心得

“如何从管理者向经营者转变”心得2013年经营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生产工作进入稳定时期,安全工作今年至今无事故发生,人力资源需求相对12年有所减少,质量工作稳中有升,成本工作的开展囊括了班组成本管理、库房成本管理、MCU成本管理及单位成本管理,从总体来讲处于平稳运行中,没有较大突破,但开展较全面,使成本管理打开了被动局面。

2013年已过大半,回顾前期的工作是为了后期工作更好的开展进行的反思和自我成长。

2013年下半年公司致力于由制造单位向经营单位的转变,那就需要我们的管理者由管理者向经营者转变。

针对公司的后期发展方向,作为制造单位的管理者,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转变:1、夯实基础,全面完善MCU“六个有”建设1.1、经营单位建立项目组,各项目组进行全年指标分解,确定本年的工作指标,依据分解的指标开展各项工作。

——有目标1.2、建立完整的、准确的、及时的成本统计台账,做到成本数据发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建立完善的成本基础数据库,了解动态的成本异常项,从而更好的控制成本发生,便于MCU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有账本1.3、建立健全的MCU管理体系,保障MCU工作开展的各项资源得到有力解决,问题得到有效落实,使得MCU工作开展更加便捷。

——有资源1.4、对工作中成本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查,找出成本运行中发生的异常项,建立问题点台账并制定整改及解决措施,适时检查问题完成情况,形成闭环。

——有举措1.5、建立长效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对工作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成本浪费及工作开展不积极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严厉考核。

——有激励有考核2、实事求是,积极推进并完成全年MCU利润2.1、各项目组对每月成本发生额进行统计汇总,并上报成本数据发生2.2、各项目组及车间在数据统计真实及准确性的基础上,对各车间和项目组进行利润测算,编制利润报表2.3、依据全年预算分解指标,围绕指标,积极开展系统的、全面的MCU管理工作2.31、切实做好库存库房管理、努力实现“一个流”运转模式,实现低库存、低资金2.32、努力控制制造成本各科目指标、做到成本发生合理化、成本运作精细化、效益体现直观化、利润空间最大化1)、制造成本运行,遵循PDCA循环原则,首先设定全年成本发生指标,围绕指标,运用科学的工具方法进行目标管控,保证指标发生的合理性2)、每月对指标发生进行检查、对成本指标发生的异常项进行记录,寻求问题解决措施,做到问题点识别、改进,保证成本发生合理化3)、固化现有成果,寻找新的成本问题,形成工作闭环2.33、开源与节流并重,积极推进工艺降成本项目,从工艺角度出发,形成利润空间更大化1)、优化冲压板材材质与优化冲压件生产工艺。

经营和管理的区别

经营和管理的区别

经营和管理的区别经营和管理是商业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企业运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尽管两者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但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详细探讨经营和管理的区别。

首先,经营强调的是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决策。

经营包括制定企业的目标、愿景和使命,同时进行市场调研、竞争分析和业务定位。

经营者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并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

经营的目标是为企业创造长期价值,提供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与之相对,管理更加侧重于为实现经营目标而组织和协调企业内部的各项活动。

管理者负责制定具体的计划和策略,并通过有效的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实施这些计划和策略。

管理涉及到人员管理、资源分配、培训发展、绩效评估等方面。

管理的目标是确保企业所有资源的合理运用和协调,以实现经营目标。

进一步说,经营是一个更加战略性的概念,而管理更加注重操作性和执行力。

经营者需要具备广阔的前瞻性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够预见未来的市场变化和趋势,并通过制定企业战略来引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而管理者则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和执行能力,能够将经营策略转化为可执行的计划,并通过协调和管理团队来实现目标。

此外,经营和管理在时间上也存在差异。

经营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通常涉及长期的规划和决策。

经营者需要不断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挑战,并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而管理则是一个更加日常性的工作,管理者需要在既定的战略框架下,负责具体的实施和执行。

最后,经营和管理在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经营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长期增长和发展,追求盈利和市场份额的增加。

而管理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的日常运营高效有序,实现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

总结起来,经营和管理虽然密切相关,但在概念和职责上有明显的区别。

经营强调的是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决策,着眼于市场环境和竞争优势的建立;而管理则侧重于组织和协调企业内部的各项活动,确保实施计划和策略的有效性。

经营是一个更加战略性的概念,而管理更加注重操作性和执行力。

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责任纠纷典型案例

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责任纠纷典型案例

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责任纠纷典型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现代社会中,经营场所的公共场所管理者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如果管理者不尽全力维护场所秩序和安全,很可能会发生各种责任纠纷,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下面将通过一个典型案例来说明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管理者责任纠纷。

某市某商场的管理者李先生在平时对商场的安全管理不够严密,导致商场内频繁发生盗窃事件,造成了消费者的财产损失和不安全感。

一天,一个顾客小张在商场购物时,发现自己的钱包被盗了,里面有现金、银行卡和身份证等重要物品。

小张赶紧报警,商场的保安人员进行了调查,最终找到了盗窃者,并将其交给了警方。

但是小张对商场的不安全感和损失仍然感到愤怒,他决定起诉商场管理者李先生,要求赔偿自己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在法庭上,小张指出商场内的监控设备不够完善,保安人员也没有及时发现和制止盗窃行为,认为商场管理者李先生存在管理不善的责任。

而李先生却辩称自己已经尽力加强了对商场安全的管理和监控,而且事发时他并不在现场,对于盗窃事件并不知情,因此认为自己没有过错。

法庭最终认为,商场作为公共场所,管理者应当对场所的安全负有监管责任,尽力确保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虽然李先生在事发时不在场,但他作为商场管理者,应当对商场的安全管理负有更多的责任,因此判决商场管理者赔偿小张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经营场所的公共场所管理者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管理者应该重视对场所安全的管理和监控,确保消费者在场所内的安全和舒适。

如果管理者对场所安全管理不力,导致发生责任纠纷,将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经济损失。

作为经营场所的管理者,应当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为了消费者的安全和权益。

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经营场所赢得良好的声誉和口碑,保证经营的顺利进行。

【2000字】第二篇示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场所如商场、餐馆、影院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稻盛和夫最新演讲:关于管理者的经营思维我有7条建议

稻盛和夫最新演讲:关于管理者的经营思维我有7条建议

稻盛和夫最新演讲:关于管理者的经营思维我有7条建议2月20日,正和岛商学院日本游学八期,学员们在名古屋参加盛和塾尾张塾长例会。

例会上,85岁的稻盛先生发表了“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的演讲。

稻盛和夫在京瓷哲学78条中挑出7条作为本次演讲的重点。

内容丰富,有理论梳理,有现身说法,更有企业实例分析,既不失哲学高度又接地气。

这就是稻盛哲学的魅力,是企业经营普遍适用的原理、原则。

以下内容来自稻盛和夫的演讲,经精编。

稻盛和夫最新演讲提高心性,拓展经营是我在盛和塾一直提倡的宗旨。

“经营者要有出众的哲学”,经营者的哲学和公司的业绩是并行的关系,如果想要拓展经营,首先必须要“提高经营者自身的心性”。

这里所说的“哲学”,是人的思维方式,或者可以说是人生观。

经营者无论是谁,都应该抱有“人生应该这样度过”“想要自己的公司变成这样”的想法和人生观。

经营者的思维方式为什么重要呢?那是因为经营者所抱有的想法,决定了经营的一切。

如果企业经营不顺,那既不是干部的责任,也不是员工的过错,就是经营者错误的思维方式,除此之外并无其他。

京瓷从中小企业起步取得了快速发展,以前就有经营者这样说:“稻盛君,您公司已经很大规模了,您却还是不分昼夜的工作。

京瓷是很优秀的企业了,所以,您没有必要那么拼命地工作了吧。

”那个提问的人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个人资产,公司每年也有数亿日元的利润,也许是这样,他才会想:“已经有花不完的钱了”“这不是已经足够了吗?”“还有什么理由必须辛苦工作吗?”正是抱有那样的想法,那家小公司的利润也就那样,再无提升。

如果那个人说“不,我也想发展壮大公司”,可能公司发展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在我看来,他的思维方式阻碍了公司的发展,但他本人并无意识到这一点。

一方面坦言“要提高公司业绩”,一方面却又说“没必要那么努力工作吧。

我想更轻松一点。

”这样的心理和思维方式会左右公司的业绩。

事实上,经营者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公司的成败。

因为经营者所想的事,思考的事情都会如实地反映到自己公司的业绩上。

从管理者向经营者的转变

从管理者向经营者的转变

从管理者向经营者的转变“阿米巴经营模式”是稻盛和夫最享有盛名的经营理念之一,被誉为“京瓷经营成功的两大支柱之一”。

阿米巴经营模式就是将整个公司分割成许多个被称为阿米巴的小型组织,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这种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这种经营模式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并把它传递给每位员工。

现在阿米巴经营模式,又提出了新的理念,即企业家应该从管理者向经营者进行转变。

一、管理者与经营者的区别1、思考高度不同:管理者一般侧重企业当前经营目标,需要细化已有规划方案,开展组织日常工作,需要的不是变革,而是如何营造稳定的经营环境。

而经营者则要具有长远眼光,思考企业未来三到五年内的发展方向,而且要思考如何打破现有的行业秩序,用创新进行企业发展的突破。

2、目标定位不同:经营者重点考虑,如何把“事情做对”,重在过程;而管理者应该重点关注“什么是正确的事情”,重在基于企业战略做选择。

3、权力运用不同:管理者重在运用公司的管理法规要求下属,常以严厉的面孔示人,把公司规章奉为圭臬。

而经营者则依靠个人自身的领导力和魅力管理公司,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更加丰富,激发员工的梦想而实现目标。

二、管理者如何向经营者转变1、挑战现状一个企业想要维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勇气去不断挑战现状,水流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和高度,才能在攀登这个高度的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

经营者要做到开路先锋,愿意步入未知的世界,善于创造一种大胆尝试的氛围,识别好主意,支持好主意,愿意挑战和改变现有的体制以得到新产品、新程序和新服务。

2、群策群力企业经营绝不是一个人就可最做好的,公司决策也不能成为一个人的一言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是社会发展固有的规律,也适用于企业的运营。

因此,发展企业要群策群力,要有信任的关系,要有能力和自信,要有团队协作和个人责任。

3、以身作则经营者需要权力和尊重,而这些都是靠经营者通过以身作则来赢得的。

职位不是经营的前提条件,职位是被授予的,但是为你赢得尊重的是你的行为。

经营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经营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经营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先说他们的概念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产经营活动进⾏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系列职能的总称。

企业经营是指以企业为载体或经济组织的物质资料经营,是指企业经营者为了获得最⼤的物质利益⽽运⽤经济权⼒⽤最少的物质消耗创造出尽可能多的能够满⾜⼈们各种需要的产品的经济活动。

再说他们的区别和联系1、“经营”在“管理”的外延之中。

通常按照企业管理⼯作的性质,将营销\⽣产称作“经营”,之外的管理内容称为“管理”。

经营管理是相互渗透的,我们也经常把经营管理放在⼀起讲,实际情况也是经营中的科学决策过程便是管理的渗透,⽽管理中的经营意识可以讲是情商的体现。

把经营和管理严格区分开来是误区,也是务虚的表现。

2、经营是对外的,追求从企业外部获取资源和建⽴影响;管理是对内的,强调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建⽴秩序。

经营追求的是效益,要开源,要赚钱;管理追求的是效率,要节流,要控制成本。

经营是扩张性的,要积极进取,抓住机会,胆⼦要⼤;管理是收敛性的,要谨慎稳妥,要评估和控制风险。

经营与管理是密不可分的。

经营与管理,好⽐企业中的阳与阴,“他”与“她”,必须共⽣共存,在相互⽭盾中寻求相互统⼀:光明中必须有阴影,⽽阴影中必须有光明;经营与管理也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忽视管理的经营是不能长久,不能持续的,挣回来多少钱,⼜浪费掉多少钱,“⽵篮打⽔⼀场空”,⽩⾟苦。

3、经营是龙头,管理是基础,管理必须为经营服务。

企业要做⼤作强,必须⾸先关注经营,研究市场和客户,并为⽬标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然后基础管理必须跟上。

只有管理跟上了,经营才可能继续往前进,经营前进后,⼜会对管理⽔平提出更⾼的要求。

所以,企业发展的规律就是:经营-管理-经营-管理交替前进,就象⼈的左脚与右脚。

如果撇开管理光抓经营是⾏不通的,管理扯后腿,经营就前进不了。

相反的,撇开经营,光抓管理,就会原地踏步甚⾄倒退。

谈“双百行动”中市场化选聘经营者与职业经理人的区别

谈“双百行动”中市场化选聘经营者与职业经理人的区别

谈“双百行动”中市场化选聘经营者与职业经理人的区别国务院国资委于2018年8月正式推出了深化国企改革的“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下称“双百行动”)名单,遴选了224家央企,180家地方国企参与其中,覆盖了32省区市(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5个副省级城市,在2018-2020年期间实施“双百行动”,深入推进改革。

本次“双百行动”是以前期各个单项试点成果为支撑,全面拓展和应用改革政策和试点经验,进而形成从“1+N”顶层设计到“十项改革试点”再到“双百行动”梯次展开、纵深推进、全面落地的国企改革新局面。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动员部署视频会议上再次强调,双百行动将聚焦“五突破、一加强”。

“在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方面率先突破”中,市场化选聘经营者与职业经理人是其核心内容。

职业经理人与市场化选聘的经营管理者二者有何不同?区分二者的差异,我们首先要理清目前国有企业领导选人用人机制。

在2016年公布的国企改革“十项改革试点”计划中明确提出在国企领导选人用人上采用“三轨制”,即组织任命的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的经营管理者、职业经理人,三者之间的差别很大。

组织任命的方式承继自国有固有体系,其经营管理人员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并可以根据需要在央企之间、央企与其他行政机构之间流动,这种模式在国企体系内屡见不鲜;对于市场化选聘,笔者认为处在一种中间状态,即不是有组织任命,任命授权给了董事会,但有身份也可以没身份,行政级别不明显,更像是“内部市场化”,向完全化的一种探索和过渡,如国企搞的“内部竞聘”“起立坐下”等模式。

职业经理人则是完全市场化,充分体现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原则。

由此可见,市场化选聘的范畴更广一些,寻找职业经理人是其实现的方式之一,而职业经理人是把市场化选聘来的人员进行任用的制度。

关于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管理方面,二者均采取契约化管理但考核的内容有所差别。

对职业经理人的考核主要看经营业绩指标完成情况,不考虑其他责任,并基于考核结果予以奖励、解除合同等不同的处置方式;而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在考核业绩指标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内容更为全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者与经营者的区别
管理者与经营者的区别
在生活中,管理者与经营者存在着什么样的区别呢?接下来就不妨和爱汇网店铺一起来了解下管理者与经营者的区别,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管理者与经营者的区别(一)
也许是很少人从管理要素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索的缘故,所以很少人明确而系统地讨论管理者。

似乎它是不言而喻的,讨论也是多余的。

不过让人会费解,没有管理者哪有管理。

虽然管理活动并不完全是有管理者引起的,但它却主要是管理者完成的。

所谓管理者也就是承担实施管理活动的行为主体,并且这种主体是具体的个人,而不是抽象物,更不是机器,再先进的计算机也不能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者不是组织,包括各种形式的领导小组,或者管理委员会。

组织可以说是管理这的联合,但组织本身不可能是管理者。

因为行使管理职能的具体的具有主体性的人。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没有董事长、董事,人们无法想象董事会是一个什么东西。

以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管理者与组织的关系颠倒,一是因为其人性人格假设不是主体人,而是或多或少地强调社会人特性的人格人性假设。

主体在社会之中消溶了,管理者也消溶了。

二是因为一些人,并且是名副其实的管理者,为了假集体假组织之名,谋其私利,而故意把自己消溶于组织之中。

就像罗马教会的主教们要烧死布鲁诺一样,声称不是他们要烧死布鲁诺,而是教会要烧死布鲁诺。

布鲁诺坚持的科学真理并不会损及抽象的教会。

尖顶十字建筑物不会因为地心说的动摇而动摇,动摇的只是那些主教们的既得利益。

斯大林要杀掉布哈林,因为有一个组织,斯大林就可冠冕堂皇地说是组织要处死布哈林。

可悲的是布哈林至死也没有明白这一点,甚至还寄希望与斯大林,在受死前还让他夫人转信给斯大林。

组织也就成了组织管理推卸罪咎的晃子。

也许有人会说管理者只是执行了组织意图,而不是他自己有这种意图。

组织的意图从哪里来的,天上不
会掉下来。

即使这个意图是公众的意志的体现,管理者也负有责任,管理者就是诱导协调他人的意志。

组织的意图如果不是管理者的意图,也是管理者的失职,没有协调好组织的意图。

所以,把管理者与组织混为一谈,不是别有用心,也是愚不可及。

管理者也不同于决策者,尽管管理活动中包含有决策。

管理者一定是决策者,但决策者不一定是管理者,管理本身就是决策。

决策只不过是在诸多可能性中进行选择,而管理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决策。

是管理者选择了一种意志目标,并认定是值得为之努力的,这时他才协调诱导他人的意志行为,向这个人意志目标去努力。

管理的终点是管理者认定他人的意志行为已可以接受,只有到这时才终止管理活动。

这本身也就是管理者的一种决策,是他选定了这一结果。

并且管理过程本身也是由一系列的决策活动组成的。

设计、构筑和维持一种特定的情境,这无时无刻不是决策,是他选择了这种事件组成了这一特定的情境。

但决策者并不一定是管理者。

决策就是选择一定的意志目标,认定其价值,这还仅仅是一种意识活动,并不是现实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单纯的决策者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动口不动手的“君子”,管理者则是“君子”“小人”都的做。

并且管理只涉及到人的决策。

不涉及人也就没有协调人的意志行为的活动,也就没有管理。

选择吃蛋糕,而不吃面包,并且真的把一切蛋糕吃进肚子里去了。

这就不是管理,尽管这其中包含有决策。

而当认定吃蛋糕比吃面包有营养,而小孩子不爱吃蛋糕,因为他不喜欢蛋糕的腥味。

他的父母选择让他吃蛋糕,并且通过努力,让他吃下了蛋糕,这就加进了管理。

也正是这种区别,使管理者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决策者。

管理者也不等同于领导人。

因为管理不同于领导,领导主要是通过价值目标的选择和自身言传身教诱导他人去寻求特定的目标,而管理却不仅仅如此,而且包括用权力、组织、文化把他人的意志行为固定到相应的意志目标上。

可以说,领导是温和的管理。

二者寻求的结果是相同的,但途径手段不完全一样,管理者包涵了领导的内涵。

董丽莉、吉贝森和伊万斯基认为,管理者不同于领导者之处,在于管理
者缺少领导艺术和品质。

领导者不同于管理者之处在于领导者不依赖于管理组织。

这是很有道理的。

管理者也不同于科层组织中的官僚。

科层组织中的官僚只是照章办事的木偶。

他们不具任何创造性和能动性。

创造性和能动性会使他们失去官位。

因而可以说,科层组织的官僚是堕落成冷铁工具的管理者,管理者是意志意识新生了科层组织的官僚。

管理者也不同于经营者。

经营者一定是管理者,但管理者不一定是经营者。

经营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职能,是参与市场活动,进行市场战略决策。

经营大师也一定管理大师,就像松下幸之助和李·艾柯卡一样。

但管理大师不一定是经营大师,原苏联的一些很成功的厂长,在经济体制市场化之后都缩手无策就是一个例证。

管理者与经营者的区别(二)
在规模化、巨型化、预支化公司体系发展的今天,似乎很多管理学经典都指向一个命题: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矛盾解决是企业能否发展的一个根本,而要论证这个问题,显然需要罗列公司体系相关者的目标函数。

所有者,毫无疑问是风险承担着,当所有者作为创业者姿态出现的时候,企业就好比是自己的孩子,作为父亲,极尽呵护之能事,让企业健康的发展,而创业者本身是具备某一方面才能的专家,他们也在把自己的梦想倾注到企业当中,但是,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自我的能力限制便开始制约公司的发展。

于是,在考虑才能的聚合和互补方面,所有者会通过寻找合作伙伴或者经理人的方式来进行,而现代成熟的公司体系通过资合来强调了创业合作伙伴的关系,合作方会通过投入分别享有同等的权力和义务。

当然,寻找合作伙伴的过程有的时候和火星撞地球一样的低概率,而一旦合作伙伴在资本上进行了融合,并且在经营理念上达成了大方向的一致性,可以把合作的各方看成一个整体,虽然在出资与出力间会有一些目标函数的差别,但是总体还是为了企业好。

而当企业所有者作为出资人出现的时候,会有一些不同,他们看中的是企业可能的回报,意味着赤裸裸的数学关系取代了社会价值的
创造,所以,出资者在企业发展得好的时候是天使,在企业面临困境的时候却又变得面目狰狞。

因此,一个创业型的企业融资的时候,如果因为临时的困境而不计代价的话,往往会使得自己的企业处于资本的操控之下,而资本的盲目性会使得企业的发展偏离预定的轨迹。

经理人和所有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是通常说的CEO和董事长的区别,当然,有时候董事长也是一个代理人。

CEO(Chief Execution Officer,首席执行官)是公司董事会聘请过来进行公司管理的一个职能角色,晋商们早就知道用利益绑定的因素去防范道德风险,在中国清朝工商业、金融业发展的时候,采取身股制度,也就是CEO也能够具备一定的企业所有权,从而让经营者不至于为了个人目标函数的最大化,而无度的使用企业资源。

但是,在层级越来越往纵深化发展的今天,很多企业的“身股”已经不能顾及到所有的层面,并且,在股权分散化的状态下,大多数时候,企业的决策全然是代理执行者的独断专行,当然,作为企业所有者,用脚投票的方式可以让企业在二级市场颜面扫地,从而面临被收购的风险,这是执行者面临的除了法律约束的硬性约束之一,但是,信息不对称会让经营者作为信息的拥有者千方百计的阻挠众多的所有者的知情权的实施,这也是为什么时隔多年以后,我们才知道奥林巴斯的巨额亏损和财务造假的原因,因此,经营者的首要目标函数在失去了强有力的'约束以后,必然会导致为了个人地位的稳固而对于企业的经营的竭斯底里。

信息封锁是其中一种表现,而用人的策略是另一种表现。

彼得定律描述的是在一个层级结构当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做自己不能胜任的更高的职位。

因此,作为上层管理者,为了自己地位的巩固,会雇佣在能力和知识上远不及自己的员工,更可怕的是,当员工的能力和知识提升以后,拥有生杀大权的上司便会痛下杀手,当然,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鱼死网破的情况,但通常的胜利者都是信息更加充分的上司。

而随着层级的增加,会让这种能力和知识的衰减呈现几何级数特征,于是整个组织的效率会大打折扣,而这个时候就会让官僚体制泛滥,因为一个人的事情需要两个人或者更多来做,人员的扩张能够使得表面上的权力更大,不以效率为导向的官僚体制就诞生了。

另一方面,
由于评价体系和渠道的单一,会使得员工的韬光养晦和阿姨奉承风行,这样就会更加使得效率成为第二位的因素。

当然,前卫的管理理论提供了360度的绩效考核,但是,企业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人为的因素占据主导的情况下,也往往成为了一言堂,上司的评价往往占据绝大部分的比重,从而使得这种管理的革新流于形式。

看来,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更新的理论作为指引,管理者悖论里面强调当企业规模扩大以后,需要更多的管理者,而当管理者增多的时候,又需要更多的管理者来管理这些管理者,这种层级会降低效率,而这种悖论在企业壮大过程当中永远存在,并且企业越大,这种悖论所带来的危害就越大。

因此,新的理论要么解决激励的问题,要么解决沟通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