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思维范式论_对西方哲学美学思维方式的反思
浅谈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
浅谈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学派。
这两位哲学家提出了实体观念,认为万物都有其本质和存在方式,存在于一个超越感官经验的世界中。
柏拉图主张的理念论认为,真正的知识不是通过感官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人的内在思考和推理获得的。
他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人通过思考和理性得到的知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形而上学,他认为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其本质和存在方式,而这些本质和存在方式是通过观察和推理得到的。
他强调存在的实在性,认为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承袭了这种实体思维模式,将其运用于神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中。
在中世纪学术界,万物都被认为是神的创造物,也有着其本质和存在方式。
这种实体思维模式也导致了中世纪的哲学、神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很长时间里重视上帝和神学教条,较少关注实际研究和实验。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实体思维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伽利略提出了实验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研究自然现象,打破了中世纪实体思维模式下的权威和教条,开启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伟大的哲学家笛卡尔也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座右铭,强调人类的主观意识,认为人类的思维是自我存在的证明。
这种认识标志着人由西方哲学中的客观世界观逐渐转向了主观世界观。
19世纪后期,实体思维模式又出现了新的发展。
黑格尔主义将实体思维模式提升到宏观的层次,认为宇宙和人类历史都是意识的演进过程。
他的思想影响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尼采的存在主义等学说。
同时,现代逻辑学家如弗雷格、罗素也对实体思维模式进行了批判和重新构建。
总的来说,实体思维模式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理念论到笛卡尔的主体论,再到黑格尔的绝对主义,实体思维模式的内核一直都是认为世界存在于一个本质和形式上自主的实体之中。
随着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实体思维模式也不断受到批判和重新构造,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提供了更为宏观和多元的视角。
哲学思维方式
哲学思维方式哲学是一门关注人类存在和思考的学科,它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思维方式是一种通过思辨和探索寻求真理的方法。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哲学思维方式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 直觉与思考的平衡哲学思维方式强调思考问题,但也重视直觉。
直觉是一种通过感知、感觉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它能给我们带来瞬间的洞察力。
然而,哲学思维也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不能仅仅依赖于直觉。
通过直觉和思考的平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
2. 批判性思维哲学思维方式注重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能够质疑和评估信息的能力,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辨别真假和推理逻辑,还能使我们克服偏见和错误的观点。
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并作出明智的决策。
3. 归纳与演绎推理哲学思维方式使用归纳和演绎推理,这是两种不同的推理方法。
归纳是从个别案例推断出普遍规律,而演绎则是根据普遍规律得出特定结论。
通过运用这两种推理方法,我们能够从具体的实例中发现普遍的规律,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其他问题。
4. 反思和思维实验哲学思维方式需要我们反思和进行思维实验。
反思是一种深入思考自己的信仰、观点和行为的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盲点和偏见。
思维实验是一种想象力的活动,通过设想不同的情境和可能性来思考问题。
通过反思和思维实验,我们能够扩展思维的边界,发现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5. 综合和系统性思考哲学思维方式鼓励我们进行综合和系统性思考。
综合思考是一种将不同的观点和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综合的理解。
系统性思考是一种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部分,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纳入考虑的方法。
通过综合和系统性思考,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并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总结起来,哲学思维方式是一种通过思辨和探索来寻求真理的方法。
它强调直觉与思考的平衡,注重批判性思维,运用归纳和演绎推理,要求反思和进行思维实验,以及进行综合和系统性思考。
美学的哲学思考
美学的哲学思考美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探讨的是关于艺术、美和审美经验的问题。
它不仅仅是对美的形式和感知进行描述和研究,更是试图回答一系列关于美和艺术的深刻哲学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美学,探索其意义和价值。
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美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真实世界的模仿,真正的美位于超越现实的理念世界中。
而亚里士多德则将美学视为一种模仿和表达人类情感的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学在哲学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从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到海德格尔的艺术存在论,美学通过对艺术、审美经验和美的本质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美学与艺术的关系美学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艺术是美学的核心对象之一。
艺术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不同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不同的审美经验,通过艺术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美的存在和力量。
然而,美学并不仅限于艺术的讨论。
美学还涉及到自然景观、人类行为等领域。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欣赏壮丽的自然风光来感受美的存在,也可以通过观察人类的道德行为来体验美的价值。
三、美学的价值和意义美学不仅仅是对美和艺术的研究,更是一种人类智慧和文化的体现。
美学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还能够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美学让我们意识到,美并不是简单的感官愉悦,而是一种对生命、自然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和体验。
美学的研究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人类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通过对美学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品味各种艺术形式。
此外,美学研究还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对美学的思考,我们可以超越日常琐事的束缚,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世界,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扰。
总之,美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不仅仅是对美的形式和感知进行描述和研究,更是试图回答一系列关于美和艺术的深刻哲学问题。
反思:哲学的思维方式
反思:哲学的思维方式孙正聿人们经常用“反思”来表述哲学思维的特性,然而,究竟何谓哲学反思?哲学思维为何是反思?哲学反思的根据、对象、方式、特性与功能到底是什么?是否或能否存在非反思的哲学?现代哲学是否改变了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方式?这些关乎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特性的重大问题,是需要深入讨论的。
一、反思思想的哲学维度反思,在其最直接的意义上,就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对思想的思想”。
这表明,反思是思维对存在的一种特殊关系,即思维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所构成的“思想”作为“问题”而进行“反思”的关系。
正是思维对存在的这种反思关系,构成了人类思想的哲学维度,决定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特性。
然而,哲学自我理解中的最大问题,却莫过于以“非反思”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 页)。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作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解决“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还是思维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作“问题”而进行“反思”?正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哲学及其思维方式的不同理解。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问题,是人类的全部活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所要解决的共同的根本问题。
所谓认识活动,就是从观念上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所谓实践活动,则是从行动上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就此而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决不仅仅是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而且是人类全部活动的“根本问题”,那么,为什么仅仅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归结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而不是把它称作人类全部活动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对此,通常的解释是,正因为这个问题“既存在于人类全部活动之中,又贯穿于人类活动始终”,所以才把这个问题“提升为”、“概括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浅谈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
浅谈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在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思维模式是一种关注实体本质和存在形式的思考方式。
它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在不同的哲学流派和学派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是实体思维模式的重要代表。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一个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存在。
实体不仅仅是物质的实在,更是思想和观念的本质。
对于柏拉图来说,真实的实体存在于理念的世界,而感官世界只是理念的投影。
这种思维模式强调了超验的本质和普遍性的观念,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对实体思维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扩展。
他认为实体不仅仅存在于理念的世界,也存在于感官世界中。
他提出了形式与物质的区分,将实体分为实质与属性。
实质是事物的本体或本质,而属性是事物的特征或品质。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思维模式将对实质的研究和属性的分析结合起来,为后来哲学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世纪哲学中,实体思维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基督教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获得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传统,他认为实体是存在的本质和形式。
他以神为最高实体,将有灵性的人类与物质世界的实体相区分。
阿奎那的实体思维模式与宗教信仰相结合,为中世纪哲学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在启蒙时代,实体思维模式遭受了挑战。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和康德的理论批判对实体的存在和本质提出了质疑。
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来确定自我存在,康德则以经验的限制来对实体的认识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人类的认识受限于感官和理性,不能确定实体的存在和本质。
现代的实体思维模式得到了重新的发展。
亨利·伯格森和马丁·海德格尔认为,实体不仅仅是存在的本体,更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他们关注事物的动态和流变,认为实体在时间和空间中不断地展开着。
这种实体思维模式强调了变化和过程的重要性,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科学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实体思维模式在西方哲学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
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实体思维模式关注实体的本质和存在形式,强调超验的本质和普遍性的观念。
从现象学的解释模式,重新思考海德格尔的艺术本质论与美学思想
从现象学的解释模式,重新思考海德格尔的艺术本质论与美学思想导语: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是德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
在其整个哲学思想的框架当中,海德格尔也实现了对于传统的美学的重新的反思与批判,并且阐发了自己的美学思想。
进而也对于现在整个美学学科的发展和哲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其实也是建立在他自身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对于哲学观点的阐释也是对于美学思想的直接的反映。
1.近代以来哲学二元论传统在古希腊哲学当中,最早产生了现象和实在两者的区分。
而直到近代以来,才真正的使这两者之间的区分凸显了出来。
近代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认识论哲学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其对象性的思维和主体性原则、形而上学的本质等。
而从笛卡尔开始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最基本的哲学原理以来,主客体就产生了巨大的分裂,也为整个近代哲学的发展奠基了最初的基础。
整个近代哲学也都是在这一主客体分裂的基础之上开始产生。
每一个个体在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时候,都是以对象性的思维,来去把握自身的主体与外在的客体的这一原则。
并且把追求外在事物的普遍的本质,作为其最终的目标。
而把现象当做是感性的对象,从而产生了外界两者的区分。
在这一基础上,人类就成为了在认识过程当中最为根本的基础——人和世界也就变成了认识和被认识这一基本关系的产物。
而到了康德的时候,对于主客体相分的原则仍旧还在持续。
在黑格尔那里,整个外在与内在,真正的统一在了精神的实现这一环节当中。
认为在精神的自我运动当中,主客体就会实现真正的统一。
但是这对理念的更为深刻的使用,其实依然具有着人本身最初的分类。
而在这之后,尼采所提出的主体性原则也成为了现代的技术发展之下的产物。
在认识论哲学当中所形成了这一主客体分离的问题,一直在哲学家之间传递,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困难。
2.现象学解释下的存在与存在者于是在这一基础之上,现象学真正的开始。
在现象学最初的创始人胡塞尔那里,其最初的目标就是要解决康德的所要解决的问题,即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试图超越传统的哲学当中所出现的弊端。
对美本身的反思性把握体现着哲学上的不同境界。从
对“美”本身的反思性把握,体现着哲学上的不同境界。
从历史上看,关于“美”出现过不同的诠释维度,其中最为深刻的转变之一,乃是从知识论层面诠释美的一般(传统的)美学态度,到以海德格尔的“诗意地栖居”为代表的从人的存在方式的角度对美的领会的过渡。
一、“美”的知识论维度:传统诠释按照《辞海》的解释,审美活动“同科学的认识活动虽有区别,但也服从认识的一般规律,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审美活动与其他有意识的活动也并不是彼此割裂、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1](P1014)。
这一界定虽然对审美和科学认知作了一定的区分,但仍然把“美”局限于知识论范围。
在西方哲学史上,把“美”置于知识论框架予以诠释,有其古老的传统。
1.古希腊的“摹仿说”及其知识论取向。
在古希腊哲学中,对“美”所作的诠释,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摹仿说”。
在一定意义上,这可以被看作是关于“美”的知识论诠释传统的滥觞。
古希腊人的致思取向,似乎有一种知识论式的偏好。
鲍桑葵说:“一切思考力不成熟的人都往往要按照实在性和功利性来进行判断”。
而在他看来,“希腊人对任何不能用可见方式加以模仿的事物都不相信——[因此]艺术再现的诗意的一面,即创造性的一面就没有能在古代受到应有的重视”[2](P18-19)。
艺术作品之诗意的匮乏源于摹仿,而摹仿又源于对待事物的那种实在的和功利的态度。
这种态度恰恰是孕育知识论取向的最为适宜的文化土壤。
这一传统不能不深刻地影响到古希腊民族对美和艺术的阐释及把握方式。
因此,“艺术即摹仿”的观念成为古希腊哲学的一般传统。
据亚里士多德《论世界》记载,赫拉克利特就提出过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3](P19)。
赫氏指出:“自然不是借助相同的东西,而是借助对立的东西形成最初的和谐(homonoea)。
因为艺术模仿自然,显然也是如此”[4](P7)。
另外,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也曾指出人由于摹仿天鹅和黄莺等鸟类的歌唱而学会了唱歌[3](P112)。
西方哲学心得体会
西方哲学心得体会在探索西方哲学的旅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性思考的威力,以及它在塑造个人世界观和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西方哲学的深入理解和心得体会。
西方哲学强调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自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的谦逊态度,以及他运用的辩证法以来,西方哲学就奠定了以理性为核心的思考方式。
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激励着我去反思日常生活中的一切。
通过理性思考,我学会了不盲从,不偏听偏信,而是独立地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这种批判性思维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被虚假舆论所左右。
西方哲学中的人文精神对我影响深远。
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西方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无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是理性的动物”,还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而非手段”,都强调了个体的价值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这种人文精神教会了我尊重他人,珍视人的多样性,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再者,西方哲学的多元化视角让我受益匪浅。
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存在主义,从理性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西方哲学的广泛影响力体现在它为不同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考角度。
例如,在面对人生的苦难和无常时,尼采的“超人”哲学和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它们告诉我,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要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我将继续学习和实践西方哲学的精髓,以理性为指导,以人为中心,多元化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我相信,哲学不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实践的艺术。
只有将哲学的智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它的价值。
哲学和思维范式
哲学和思维范式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探索人类存在以及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和观念。
哲学家们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和理论,这些理论不仅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范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维范式是指一种以特定背景和经验为基础的思考方式,它可以影响我们的价值观、信仰和观念等。
因此,学习哲学和了解各种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范式具有极大的价值。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和它们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范式的影响。
1. 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哲学史上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和物质都是由“理念”所构成,而这些理念是超越物质世界的永恒存在。
柏拉图的这个理论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引导我们考虑更高层次的问题,超越眼前的现实。
它也使我们不断寻求真理和智慧,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亚里士多德是逻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广为人知的“三段论”思想。
逻辑学是聚焦人的思考方法和推理的理论,并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思考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模型被长时间的运用,并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思维范式,使我们更加注重逻辑和推理能力。
3. 孟子的性善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最为重要的一位,他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
孟子认为人类本质上是善良的,他们的行为是由道德信念引导的。
孟子深刻地影响了东方哲学和文化,使我们更加强调自我养成和道德品质,无论在个人或集体方面。
4. 康德的自由意志康德是十八世纪时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自由意志的观念,认为我们具有自由意志,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对我们的行动起到了深刻的影响,鼓励我们不断追求自由和独立,以及自主地思考和决策。
在学习哲学时,我们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还包含了一种新的思考范式。
通过研究哲学思想,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明确我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并且掌握更为先进的思考方式和决策思路。
西方哲学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西方哲学思想的批判与反思西方哲学思想凭借其深邃的探讨和独特的观点,对人类思维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正是由于其冷静客观的分析方式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西方哲学思想也经常受到批判和反思。
本文将就西方哲学思想的批判与反思进行讨论和探究。
1. 西方哲学思想的批判1.1 人文主义的批判人文主义作为一种以人的自由意志和尊严为核心的价值观,受到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广泛欢迎。
然而,批判者指出,人文主义存在着人的主观性过于突出,将人置于过高的地位,从而忽视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们认为,过度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滋长,对整体社会和环境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2 科学唯物主义的批判科学唯物主义作为现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注重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来解释世界。
然而,批判者认为科学唯物主义的一切论述都建立在物质层面上,忽视了人的精神和心灵层面的存在。
他们认为,人类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无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完全解释和衡量,因此科学唯物主义在对人的理解上存在局限性。
2. 西方哲学思想的反思2.1 文化相对主义的反思文化相对主义认为不同文化之间不存在客观的优劣和价值判断,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立场和观点。
然而,反思者指出,文化相对主义过于强调个体的文化认同和相对性,容易忽略普遍人类价值和基本伦理的存在。
他们认为,在尊重各种文化差异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共同的人类价值和普世的道德准则。
2.2 自由主义的反思自由主义作为西方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派别,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然而,反思者认为,自由主义强调的个人权利过于突出,往往与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产生矛盾。
他们指出,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提倡公平正义,关注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福祉。
3. 对西方哲学思想的综合反思西方哲学思想的批判与反思并不是为了否定其价值和意义,而是通过深入思考和反思来弥补其不足。
我们需要在批判的基础上,综合各种观点并不断完善哲学思想。
浅谈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
浅谈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深刻的历史过程。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哲学就探索了实体思维的发展轨迹,通过不同的哲学家们的贡献,实体思维模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展现出其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态。
本文将对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轨迹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实体思维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演变和发展。
古希腊哲学的历史上,实体思维模式首先在柏拉图哲学中得到系统的阐释和展现。
柏拉图将实体思维模式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通过对“理念世界”的描述和探讨,揭示了实体在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和内涵。
在柏拉图看来,实体是真实的、不变的,是理性和认知的对象,它们存在于“理念世界”,是超越感觉世界和变化的“确实”。
柏拉图将实体理解为绝对的价值和智慧的源泉,他以“理念的真善美”作为实体思维的代表,通过对“理念”的探索和理解,呈现了一种超越感性世界的智慧和美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实体思维模式得到了更为系统和细致的阐释。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存在的根源和本原,他将实体分为形而上学的实体和物理的实体两种。
前者是理解实体的本质和意义,后者是指在感性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存在。
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实体的分类和分析,揭示了实体的多样和复杂性,通过对实体的本质和属性的探讨,揭示了实体的内在结构和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思维被视为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基础,为后来的哲学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中,实体思维模式得到了重新诠释和发展。
在圣·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中,实体被理解为上帝的创造和意志的表现,他将实体与上帝的契合和人类的信仰联系在一起,揭示了实体的神圣性和人类的敬畏。
在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中,实体被理解为存在的统一和和谐,他将实体与形而上学、神学和科学联系在一起,揭示了实体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基督教哲学的实体思维展现出了一种信仰与理性的统一、宗教与哲学的融合,为中世纪的思想思潮提供了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格局。
反思西方古典哲学研究的方法论
反思西方古典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聂敏里自2000年以来,以古希腊哲学为重心的西方古典哲学的研究在国内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态势,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成果,而且有大批青年学生怀着极大的热忱和兴趣投身于这一领域。
这是自20世纪20年代西方古典哲学研究在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情况,因此,也就需要在方法论上做一些深入的反思。
因为,任何一种学术研究都无法仅仅依靠热情、兴趣、爱好和钻研就可以变得成熟起来。
研究要成为富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清醒而自觉的研究,则必须有对研究本身基于方法论的自觉与反省,否则,在看起来纯粹但实则是无反思的研究的表面之下,就难免会掺杂着研究者个人的种种不自觉的考量,而这是极不利于学术进步的。
因此,对西方古典哲学的研究从方法论角度做一点反思,在当前的形势下是极其必要的。
摒弃“向后看” 实现思想双向互动从根本上看,西方古典哲学研究的繁荣是由于中国现代性的深入在社会思想意识的层面上所势必激起的一种围绕古今中西问题的思考。
现代性越深入,人们就会越深入地思考古代,在古今的问题意识中对现代性予以审视,而这无疑是属于现代性的自我反思。
而一旦现代性问题被打上民族的印记,中西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被带入进来了。
所以,西方古典哲学研究领域中的研究者,无论是自觉的研究者还是不自觉的研究者,毫无疑问都是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中投入到对西方古典哲学的经典著作和思想的研究中去的。
毋庸讳言,在这一领域中许多在方法论上不自觉的研究者更多的是采取“向后看”的方式,即采取古典世界观和意识形态来批判性地审视现代,而这实际上适合了自20世纪以来国际思想界兴起的反现代性的思想潮流。
这样,对于这些研究者来说,古代世界就仿佛是一个在现代世界中不幸失落或被遗忘的文明,古代世界从世界观到生活方式、政治形态都仿佛是一个无限完美的“典范”,不断地激起他们的崇敬和礼赞之情。
他们主张用古代来克服现代,用简单地摹仿古代来解决现代社会的种种复杂的问题。
但是,正是在这里,在方法论上,我们却需要一种平衡反思的能力。
概念的哲学思考
概念的哲学思考概念的哲学思考是一种探究和对待概念本质、发展和应用的哲学思维方式。
它涉及到对概念的起源、定义、边界、关系以及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通过概念的哲学思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从而拓宽思维视野,深化对世界和现象的认识。
首先,概念的哲学思考涉及到概念的定义问题。
概念是人类思维过程中用来概括和归纳事物特征和属性的基本单位。
但是,概念本身并不是简单的事物或属性,它是一种抽象的、独立于具体事物的思维构造。
因此,如何准确地定义概念成为概念的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例如,对于“自由”这个概念,不同哲学家可能给出不同的定义,从而产生了自由意志、政治自由等不同层面的概念。
其次,概念的哲学思考还涉及到概念的起源和发展问题。
概念并非来自于天赋的直觉或感知,而是在认识和思维过程中由人类主体主动构建的。
因此,理解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对于揭示概念的本质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柏拉图的观点认为概念是超越感性世界的“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概念是由感觉和经验累积而成的。
这些不同的立场反映了不同的哲学思考方式和框架,为我们理解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多个视角。
此外,概念的哲学思考还关注概念之间的关系和边界问题。
概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概念之间的关系和边界来相互联系和区分的。
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包容关系、矛盾关系、层级关系等,通过探究这些关系,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例如,美学领域中的美和丑、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关系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关系和边界问题。
最后,概念的哲学思考还涉及到概念的应用问题。
概念并非仅仅是理论的构建,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实践和行动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概念的应用,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
但是,概念的应用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运用。
因此,概念的哲学思考还包括对概念应用的限制和变化的思考。
总之,概念的哲学思考是一种基于理性思维和系统化思考的方式,通过对概念的起源、定义、发展、关系和应用等问题的探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
哲学思维方式及其意义
哲学思维方式及其意义哲学思维方式是指通过哲学的方法和思考方式来分析问题、探索真理和思考人生意义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强调理性思考、逻辑推理、质疑权威以及追求智慧和道德的真理。
哲学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哲学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哲学思维方式注重质疑和怀疑传统观念和权威的观点,鼓励人们不断进行思考和追问。
这种批判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人们不盲从于传统观点,而是以理性的方式面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通过这种思维方式,人们可以更好地对世界进行观察和理解,不再被其中一种方式的思维所局限,从而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其次,哲学思维方式有助于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哲学是一门强调逻辑和推理的学科,它训练人们根据事实、数据和证据进行推理和论证,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通过哲学思维方式,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逻辑规律,并在解决问题时减少错误和偏差。
逻辑思维的提升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其他学科和工作中也同样重要。
只有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人们才能更好地进行论证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就。
再次,哲学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哲学关注人的本质、存在的意义和道德的准则,它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人们面对人生困境和选择,从而获得幸福和满足。
通过哲学思维方式,人们能够对自己和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从而更好地规划人生和生活得更有意义。
哲学思维方式能够唤醒人们对生命、自由和幸福的思考,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从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
最后,哲学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和艺术欣赏能力。
哲学关注美的本质和审美的准则,它通过思辨和分析探讨美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哲学思维方式,人们能够深入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审美选择,只有具备良好的哲学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鉴别和欣赏美,从而提高审美质量和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
哲学思维范式与中西哲学比较
哲学思维范式与中西哲学比较摘要:库恩的范式概念的提出不仅颠覆了传统科学哲学,而且对哲学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重新回顾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每一具有重大历史转折的思想创造无一不是哲学思维范式的转换。
根据库恩的范式学说,不同范式之间没有通约性,范式之间的转换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每一个范式中的概念的用法也不尽相同。
但是在我国学界的哲学研究中,经常忽略范式之间的差异。
常常用我们中国人的思维范式去解释不同哲学家的思想,造成一些误解。
本文试图对哲学思维范式进行分析,并且说明不同范式间的比较研究对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一些借鉴意义。
关键词:哲学思维范式;不可通约性;中西哲学比较一、近二十年来,国内学界对库恩范式的研究颇多,但在这一概念上却没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范式的概念最初是由库恩在其著作《哥白尼革命》一书中提出的,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作为核心概念来使用的。
库恩并未给这一概念下严格、统一的定义。
“据库恩后来的解释,范式是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表示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于古代科学,托勒密天文学之于中世纪科学,……”范式概念的提出影响巨大,不仅在科学哲学领域,甚至在诸多人文学领域中也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影响范围如此之广,以至于国内学界往往是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
王南湜认为,近二十年来我们对范式的使用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在“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的意义上使用的。
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比较普遍,大多数学者提到范式概念时,基本上都有是指“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第二种情况是在研究进路或侧重点意义上使用的。
第三种情况是在笼统的研究风格之类意义上使用的。
第四种情况是在以重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意义上使用的。
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第一种情况所谓的范式,即“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库恩的范式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
库恩认为范式转变的实质是世界观的根本转变。
他否认范式间的相容性,认为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
反思美学中的实体论思维(1)
反思美学中的实体论思维(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实践论美学(注:这里所说的传统实践论美学主要指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体系以及以此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其他美学理论。
)的反思不断深入,美学界对于其中的不足之处也有了新的认识。
许多人为了修正这些不足,推进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这对于实现传统美学的现代革新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从其目前涉及的问题来看,人们对传统实践论美学的深层思维方式——尤其是存在于其中的实体论思维方式的反思,仍然缺乏足够的自觉,这已经影响到当前美学研究的进一步推进。
因为一种理论体系的革新往往首先在于思维方式的革新,如果不能做到思维方式的自觉,那么对于理论内容的思考有时就不能彻底,甚至还会由于思维前提不明,反而使已被推进的理论又不自觉地退回到旧的立场上去。
这种情况,在当下的美学研究中并不少见。
一、何为实体论思维所谓“实体论思维”,实际上是西方哲学传统中带有普遍性的一种思维方式。
实体,按照传统哲学的定义,就是一种仅依赖自身而不依赖他物而存在的东西。
实体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无限多实体组成的世界,这些实体作为不同属性的载体彼此独立存在。
笛卡尔也提出了自己的实体说,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两个,即心灵和物体。
心灵是精神实体,物体是物质实体,这两者彼此独立互不依赖。
同时,笛卡尔还认为人的肉体和精神是互相分离的,肉体必须附着于“理智性实体”才能存在。
斯宾诺莎对实体也有过论述。
他反对笛卡尔的二元论,认为实体只有一个,那就是独立存在的唯一的自然界。
在他看来,实体是万物的始基,它独立存在,非别物所产生,宇宙间除了实体及其特殊状态以外不能有别的东西。
当然,实体论主要是指一种思维方式,并不仅限于提出过实体范畴的理论。
早在柏拉图那里,实体论思维就已经形成了。
柏拉图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实体这一范畴,但是他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理念就是事物的最终原因。
柏拉图所说的理念在他的逻辑体系中就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实体性思维抽象物。
关于东西方哲学中思辨思维的一些思考
关于东西方哲学中思辨思维的一些思考关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大部分西方学者是并不承认其为“哲学”的,正如黑格尔在其《哲学史》里所说,“孔子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没有一点思辨哲学,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性的东西”。
梯利也在其《西方哲学史》的序言里写道,“不是所有的民族都已经产生真正的思想体系,只有少数几个民族的思辨可以说具有历史。
许多民族没有超过神话阶段,甚至东方民族,如印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的理论,主要是神话和伦理学说,而不是纯粹的思想体系——这种体系同诗和信仰交织在一起。
”黑格尔的那段话里,何谓“特殊性的东西”?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不认为伦理或者现象学上的知识是属于“特殊性”的,他所说的“特殊性的东西”,一定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东西,也就是思辨性的东西。
我个人认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东西,必须具有三个基本属性。
首先是概括性,也就是有确定的内含和固定的外延,这需要定义上的精确性。
就像柏拉图曾经把人定义为“两足无毛的动物”,当另一个存心使他难堪的哲学家在他的课堂上丢进一只拔光毛的鸡并大声嘲讽“这就是人”时,他那并不精确的定义便成为了一阵哄堂大笑。
其次是逻辑性,一个体系必须要有严密的、自洽的逻辑性,这既是推导出概括性定义的条件,又是演绎归纳的基础。
最后是规律性,也就是逻辑性的外部验证,一个完美的逻辑体系,必然经得起其规定条件下的各种情况的验证。
有了这三个基本属性,便可以建构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这样一种具有“特殊性”的东西其实包含的是普遍性。
有一个有趣的例子,西方数学中,“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等于长边的平方”被称作“毕达哥拉斯定理”,毕达哥拉斯通过作图,计算等一系列的公式,推导出这个定理,并以此作为适用于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黄金法则。
而同样在中国的《九章算术》中,作了25张图来举例,再通过小方格来形象化地使读者知道“勾三股四弦五”。
虽然两者都是对一个定理的肯定意见,但是明显毕达哥拉斯定理属于逻辑推理证明,而《九章算术》只属于特殊现象上的阐述,而这不能划分到精确科学的范畴,因为穷举法也只是现象上的无穷接近,而有时候一只黑天鹅就足以颠覆之前的所有推断。
西方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探讨
西方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探讨【摘要】西方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启蒙运动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引领人们开始理性思考。
康德的批判性哲学强调理性的限制和先验条件,为后世哲学家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维则强调事物的发展与演变,启发人们以更全面的视角看待世界。
尼采的存在主义思想突出个体的存在和自由。
唯理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西方哲学中早已形成对比,各有其支持者和批评者。
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多样性体现了不同哲学家对世界、人类和知识的理解和追求,呈现出丰富的哲学思想蕴藏。
这些不同思维方式的交流碰撞,推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不同视角去看待世界和人生。
【关键词】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启蒙运动,康德,批判性哲学,黑格尔,辩证法思维,尼采,存在主义思想,唯理主义,唯心主义,多样性1. 引言1.1 西方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探讨西方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在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通过对各个哲学流派的思考和探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西方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从启蒙运动、康德的批判性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思维、尼采的存在主义思想以及西方近代哲学的唯理主义和唯心主义对比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西方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通过对这些不同流派的研究和比较,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其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当今世界,西方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依然对我们的思维习惯和人生观产生着深远影响,深入研究和了解西方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2. 正文2.1 启蒙运动对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启蒙运动是西方近代哲学发展的重要历程之一,它对西方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自由的重要性,提倡人们应该用理性思维去审视世界,而不是盲从传统或权威。
这种思维方式促进了人们对权力、传统和宗教的批判,推动了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
哲学思考范式的反思
作者: 柳巴娃·莫列瓦;俞丽霞(译)
出版物刊名: 第欧根尼
页码: 1-17页
主题词: 学思;生产活动;性存在;非理性;本体论;荒诞性;毁灭性;柏拉图
摘要:人类是否仍然是理性存在,或者,是否必须把他们在一个不断扩张、充满毁灭性和荒诞性的领域中的生产活动视为对其本体论上非理性本质的说明,而这种本质只不过是柏拉图定义的“两足无羽毛”的存在,在这两个问题上是不无争议的。
然而,毫无疑问的是,他们是永久地生产文本——即一个由符号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充斥的他们自身在世界上的存在空间——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门尼德的理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开创意义远远超 过了他的理论本身的逻辑完善性 。 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 成者, 亚里士多德极大地完善了开启于巴门尼德的逻辑推 导, 分别对概念、 命题、 判断、 三段论、 证明等等作了明确的论 述。这种通过各种前提来区分真命题假命题以做出正确的 逻辑判断的思维方式不但成就了一个形式上非常完整的思 为此后各种哲学思维形式做出了系统化的规定 。 正 维体系, 如巴门尼德以逻辑推导来探求终极的存在一样, 亚里士多德 “作为存在的存在 ” 也把逻辑思维和概念的体系应用于他对 的分析和规定上面。因为逻辑思维必须以确定的概念为前 通过一系列的判断、 推理与论证, 得出一个“新的、 较深 提, 刻的” 概念。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 一切研究的 对象都必须首先被概念化, 然后才能被纳入到逻辑思维的体 系之中。又因为概念总有前提, 事物总有原因, 哲学既然是 “形而上学 ” , 追寻最终极存在的 所以,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 就表现为对终极存在的终极原因的推导 。 根据“无限后退 不可能” 的逻辑原则, 亚氏把宇宙万物之存在的根本原因, “本原” “神 ” , 即 归结为 它寂然不动, 自在自为, 又是引发万
瑡 瑏 ” 德里达等人从不同角度所作的批判, 至今方兴未艾。
, “对象化” 个对哲学的提纲挈领式的总括中 是一个前提。在这 , “概念” 一前提的指引下 的体系成为了西方哲学体系赖以繁衍 和发展的惟一参照系, 从中世纪神学, 到笛卡儿, 到康德, 再到黑 格尔, 他们总是力图建构一个概念的, 或者说范畴的体系。 在今天, 在我们的正统的哲学教材中, 概念思维 对 于 “本真之我” 的逻辑规定完全成为了自明的真理, 概念思维 的哲学追求就等于对本真之我 的 探 求 。 在 金 岳 霖 先 生 的 《形式逻辑》 “概念” 一书中, 有关 的一系列定义是这样的: 概念、 判断与推理, 属于抽象思维与理性认识的阶段 。 概念具有抽象性。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 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的 思维形态。 真实概念是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概念 。 概念是判断, 推理与论证的基础,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 概念又是判断、 推理与论证的结晶, 概念又是人们某个
“意见之路” “真理之路” 中, 通过对 和 两种认识之路的区分, : “如果只借助感官去接受外物, 指出 那么所得到的不外是
③ ” 如果以理智来把握自然, 就能获取真理。 这 意见; 相反,
样, 巴门尼德就第一次把哲学家从单纯地面向世界的视野转 “思维与存 向了对认识形式与认识关系的反思, 进而提出了 : “能够被思维的事物与思想存在的目标 在同一性” 的观点 是同一的; 因为你绝不能发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要表达的 ” 这个判断“在西方哲学史上是对理性认识 、 存在物的。 概
② ” “存在” 这是因为, 在巴门尼德对 的追问过程 思想的领域。 ①
更为重要的是, 巴门尼德是通过逻辑判断来区分两条 “认识之路” 的, 而这种区分则在思维方式上开创了逻辑论 证的先河。此前的自然哲学家们常常使用直言判断式的陈 述, 他们的说服力自然要逊色于巴门尼德的逻辑推导 。 正是 由巴门尼德开始, 西方的哲学家们纷纷采用了这个“从思想 和语言来推论整个世界 ” 的思维方法, 也即“设定一个基本
⑤ 。 念认识的本质的第一个规定 ” 在对于存在的认识历程中, ④
巴门尼德通过考察自身的认识形式, 成为最早把主体性的思 维作为认识对象纳入到哲学体系中的哲学家 。
— 45 —
物运动的终极的、 至高无上存在。 可见, 亚氏以得之于巴门 尼德的逻辑思维推导出了与巴门尼德相类似的结论: 单一、 静止、 非生成。 于是, 在古希腊哲学家们朴素的理论实践过程中, 一个 概念化的思维范式就此形成了 。 “范式” ( Paradigm) , 所谓 本是科学哲学理论家托马斯 · 《科学革命的结构 》 库恩( Thomas Kuhn ) 在 一书中所提出的 “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核心概念 ” 。在他看来, “是一定 范式 是各种 科学时期指导科学研究的某种理论构架与概念体系, 具体研究共同遵循的基本理论与出发点 。…… 处于某一主 导范式之下的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具有理论的公约性, 即有 着互通的理论语言和方法论基础, 而他们的成果则主要表现 ” 为对主导范式的丰富、 深入和发展。 这个概念思维范式一俟生成, 便从此奠定了西方概念思维 成为了建构在西方形而上学基础上, 以概念 的基本模式和框架, 范畴为思维中介, 以逻辑的推演为思维形式, 以主客二分的对象 化为认识模式, 以寻求终极确定性为根本追求, 以逻各斯中心主 义为整体特征的西方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肇始于古希 腊自然哲学家,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 或许还要算上苏 格拉底) 那里得到了完善化和规范化。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两 千年里, 这种主客二分的概念思维早已深入人心, 不论西方哲学 “新发现” 的发展面临何种的严峻挑战, 抑或 了何样的思考内 “认识 容, 思考者总是力图把认识对象当作自外于认识主体的 , 对象” 并总是力图对这个认识对象做出各种规定。这种思维 “百姓日用而不知” 方式是如此的深入人心, 它已经达到了 的地 步, 乃至于在西方哲人的眼中, 唯有此种对象化的概念思维才是 《哲学史讲演录》 认识事物惟一正确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在 的 《导言》 : “唯有当思想不去追寻别的东西而只是以它自 中说 — —也就是最高尚的东西— — —为思考的对象时, 己— 即当它寻求
— — — 对西方哲学美学思维方式的反思
孙凯宇
[摘
窦可阳
(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
要] 概念思维作为主客二元的对象化思维方式,以概念范畴为思维中介,以逻辑的推演为思维形式,以
主客二分的对象化为认识模式,以寻求终极确定性为根本追求,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整体特征 。 它在古希腊时 期就已经形成了既定范式,是纯粹西方化的思维模式 。 [关键词] 概念思维; 思维范式; 抽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 B1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 :“ 《周易》 ; 项目编号: 07BZW014。 课题名称 经传美学通论” [作者简介] 孙凯宇 ( 1971 — ) ,山东日照人,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讲师; 窦可阳 ( 1976 — ) ,吉林长春人, 吉林大学文学院讲师。 对于西方哲学而言, 哲学的基本问题首先表现为思维与 “轴心时代 ” — — —古希腊时 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西方文明的 期, 这一问题便隐含在哲学家们对宇宙本原的思考之中 。 早 “自然哲学家 ” 期的 以古希腊神学为依托, 最先展开了对他 , “在对宇宙的最早 们所处的世界之终极存在的探讨 。 然而 的神话学解释中, 我们总是可以发现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 个原始的宇宙学比肩而立: 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的起源问题 ” 在恩斯特 · 卡西尔看来, 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 。 从“认 “我已经找寻过我自己 ” , 识你自己” 到赫拉克利特的 人的问 “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内在于早期希腊哲学之中的, 题 但直到 。 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世 界 中, 苏格拉底时代才臻于成熟 ” “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 — — —一个在 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 ” 物。 因此, 对外部世界的外向探求, 必然会导向思考者的内 省, 对认识客体的追问终将指向对认识主体的反思 。 这样, “存在” “思维” 客体化的 和主体化的 问题在西方文明的发轫 阶段就得到了认真的总结和思考, 尽管这种总结和思考还带 有朴素的思维特征。这种思考模式早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巴 门尼德那里就已经初具模型了 。 : “真正的哲 巴门尼德哲学是古希腊哲学史的重大转折 学思想从巴门尼德起始了, 在这里面可以看见哲学被提高到
⑨ 阶段的认识的终结。
“大行其道 ” 在西学 的今天, 我们只有明辨概念思维的 利与弊, 才能使那些在国内流播既久的西方学术观念很好地 并为我们所用。 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 注
① ②⑧ ③⑥ ④⑦ ⑤ ⑨ ⑩ 瑏 瑡
释:
: 《人论》 , 2004 年版, 卡西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 3 页, 第6 -8 页。 : 《哲学史讲演录 》 , 1997 年版, 黑格尔 商务印书馆, 第 10 页, 第 28 页。 : 《康德物自身学说研究 》 , 2007 年版, 韩水法 商务印书馆, 第 : 《西方哲学史》 , 2002 年版, 罗素 商务印书馆, 第 79 页, 第 83 页。 : 《西方哲学史新编 》 , 2002 苗力田、 李毓章等主编 人民出版社, 年版, 第 26 页。 : 《形式逻辑》 , 2003 年版, 金岳霖 人民出版社, 第 16 - 19 页。 : 《哲学通论》 , 2005 年版, 孙正聿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 159 页, 第 171 - 172 页, 第 190 页。 : 《回归原创之思·绪论》 , 王树人 第 2 页。 2 页, 第 3 页。
⑧ ” 并发现它自身时, 那才是他的最优秀的活动。 可见, 在这样一
⑩ ‘人的尺度’ ” 的统一。 可见, 概念思 的尺度了。 在此情况下, 中国的国学研究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 “三玄” 。《周易 》 《老 》 《庄 》 变 。以 的研究为例 的研究, 在中 国极有传统, 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文学 、 哲学和书 画艺术的整体面貌。 但是, 在近代以前, 很少有一位玄学家 或者经学家会规范地划定“道 ” 或者“象 ” 的范畴, 以西方式 的逻辑演进来阐释三玄哲学, 并把这几部经典的思想分割成 “社会思想 ” “人生哲学 ” “自然哲学” 等等几个模块分别陈 为 列。即便是有系统地阐发三玄之道旨的, 也不会用严密精准 “中国古 的概念规定来分析、 归纳。 这也便是今天学界会有 ” “中国人的学问没有理性的分析, 代没有逻辑 只有感性的 ” “ 《周易》 体验 这部书中没有什么哲学, 只有一些可怜的辩 证法” 等等说法出现的原因。 如果说上面的说法还在少数, “三玄 ” 那么, 以概念化的知识模式来拆分 之学, 却是现今三 玄研究领域很常见的研究思路 。 应该说, 概念化的思维方式本身并没有错 。它也的确是 人类思维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果没有概念认识的发展, 人类 社会的文明也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进步, 因为科学的发展是 最离不开概念思维的。 而概念思维也理应是人类的一个最 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这个角度上来说, 西方哲学家历经两千 年所积淀下来的感性、 知性、 理性的分析是颇具合理性的 。 然而, 概念思维, 以及与其紧密相连的实体性的本体论 、 对象 化的认识论仍然有其难以克服的思维缺陷 。对此, 王树人先 : “近代以来, 生说 西方中心论( 即罗各斯中心论或语言中心 论) , 一直到 19 世纪中叶, 还是西方大多数思想家引以为骄 傲并借以评价东西方思想的框架 。但是, 到 19 世纪后半叶, 这种思想框架首先在西方发生了危机 。 从叔本华、 尼采开 始, 对于西方陷入传统形而上学的概念思维方式不能自拔的 异化情形, 发起反思和批判。这种批判一直继续下来了 。 其 中包括克尔凯郭尔、 柏格森、 胡塞尔、 海德格尔、 萨特、 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