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山汉水间的屈原足迹
屈原故里秭归简介
屈原故里秭归简介屈原故里秭归简介秭归县是中国湖北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大洪山脉和汉江之间,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这里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而闻名于世。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秭归更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屈原故里的所在地。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在公元前278年出生于秭归县的丹阳乡。
屈原以其不凡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化造诣而成为楚国楚怀王朝的重要官员和大臣。
然而,由于政治斗争等原因,屈原在楚国受到了排挤和贬谪,最终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秭归县作为屈原的诞生地和活动中心,保存有大量与他相关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秭归楚墓群,墓群内保存了楚怀王和屈原的陵墓以及陪葬品。
楚墓群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楚文化和屈原生平的重要基地。
每年的屈原祭以及龙舟赛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秭归的景区资源丰富,自然风光壮丽。
这里有中国南方最长的天然湖泊——南海,湖水清澈见底,景色如画。
南海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理条件而成为众多野生动物和植物的乐园,被誉为湖北的明珠。
秭归还有著名的太子港景区,太子港是一片手臂状的天然港湾,四周山势环绕,景色优美。
太子港一带还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是中国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秭归还有仙人洞、石门温泉、白帝城等景区,各具特色,吸引着众多游客。
除了自然风光,秭归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美食文化。
这里的屈原文化广为流传,许多老百姓都能够背诵屈原的名篇,如《离骚》等。
每年的屈原祭,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楚装,进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此外,秭归的美食也是令人垂涎欲滴,有熏鱼、白帝脍、鸭蛋等当地特色小吃,口味独特,风味可口。
秭归县作为屈原故里,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景观和美食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屈原的英勇和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秭归的骄傲。
我们相信,在屈原的故乡,秭归的人民将继续传承和弘扬屈原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大文化支撑郧阳传统
四大文化支撑郧阳传统Post By:2006-8-23 19:30:00将事物分门别类,就能看出其核心与本质。
文化作为一个复合体,由不同方面经过冲突、融合而组成相对稳定的形式。
根据不同的来源,将复杂的文化分出类别,我们就可以把握其渊源和主流。
郧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古人类、古生物遗迹令世人震惊,而且有被称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武当道教胜地名扬四海,还有近年来成为文化热点、被认为可以作为汉民族母亲河的汉江绵延千古。
在封建社会相当长时间里,这里都曾是流放地。
公元前305年,被楚怀王流放到郧阳的三闾大夫屈原在汉江北岸忧国忧民,作《九章?抽思》等名篇。
战国到唐宋,宰相吕不韦、庐陵王李显等十多位王侯将相流放于房陵。
明朝时期,大批流民逃到鄂西北山区展开生存斗争,最终促成郧阳府的设置。
革命战争年代,更有贺龙、李先念等前辈转战鄂西北,留下了大义凛然、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通过类别分析,归纳历史传统诸方面,我们可以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支撑着郧阳传统文化:一、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武当道教文化在郧阳传统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自春秋以来,武当山就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在中国道教史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对传统的汉民族文化更是影响深远。
到了宋代,各种教派在武当山交参传道,逐渐融合,形成了以崇奉真武为主要特征的教义深邃的武当道教。
明朝大兴土木,武当山成“举世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对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产生深刻影响。
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道教走向衰微。
但是,这个有着古宗教意识特点和近两千年历史的宗教,仍然以其建筑、武术和音乐等感染世人。
在民间,对福、禄、寿、财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欲望渴求,仍在通过烧香、许愿等途径获得心理满足和慰籍。
足见其深入人心。
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在道教。
”二、源远流长的汉水文化作为长江最大支流的汉江,是否可以称为“汉民族的母亲河”,学术界尚在争论之中。
但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汉水不仅是楚文化的摇篮,而且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弥陀寺”:养在深闺的待解之谜
“弥陀寺”郧县素有远古“郧县人”发祥地,恐龙的故乡,楚文化的源头之称。
然而,恐龙的故乡已建成了郧阳地质博物馆,辽瓦店子遗址也得以系统地发掘、保护。
而对有着“国宝中的国宝”之谓的远古“郧县人”故里的发掘、保护,却远远滞后。
时值市县各级文化部门深度开发沧浪文化之际,笔者有义务不揣浅陋、愿倾一腔热血,对养在深闺的远古“郧县人”的故里——青曲镇弥陀寺村,向广大郧阳父老们做一介绍。
弥陀寺村,面积约800余公顷,共有八(原)个村民小组,全村390户人家,总人口1353人。
这块群山叠翠、汉水奔流的弹丸之地却有着清丽如谜的厚重与深沉——一、弥陀寺得名之谜:这里的近20余个地名,每处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弥陀寺的来历更是扑朔迷离,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说法。
一说与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有关。
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据考证,即现在的郧县青曲镇境内的“曲远河”流域。
(详见十堰日报《郧山汉水间的屈原足迹》一文。
)当年,屈原虽被流放,但与当地百姓同耕同乐,同甘共苦。
深受百姓爱戴,于是用他的名字为这支河流题名。
后来,当地百姓认为用屈原的名字直接给河流题名,如果被朝廷奸佞知道,可能会招风惹事,势必会给屈原招致祸端。
于是人们有意用屈原的谐音“曲远”来为河流题名,以此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曲远河”入汉江处有一寺庙,曰“弥陀寺”。
据传,当年人们洒泪痛悼屈原,并在此筑庙,日日口念弥陀为之祈祷,故曰“弥陀寺”;“曲远河”入汉江向下不足一公里处,有一小洲,名叫“祠堂洲”,传说当地百姓为祭拜屈原而立,现今这座小岛上的祠堂历久损毁,但“曲远河”流域善良的民众口诵佛经、手持高香,怀念屈原赤心挚情,却如同此地汉江段沿岸周边各村,原生态划龙舟习俗是何等的古朴厚重。
去年,已移民潜江的韩家洲黑龙会,竟不远千里,不顾大旱汉江枯涸之厄,朔流而上,一心只为奔赴一年一度的端午龙舟会。
邻近的店子河村竟然发现了失传千年之久的《龙船调》。
就是活生生的佐证。
这儿还有部分人竟流传着:“屈原流放在青曲,留下了曲辕犁、曲圆磨,以及曲远河(屈原河)地名”的种种传说。
真爱书写“石头记”——记湖北省郧县青曲中学党员教师杨正林
二号 ” 等众 多 美好 的题名 , 不体 现 了 师生 的智 慧 和思 想 , 无
让众 多 参观 者 为之 驻 足 留恋 , 赞不 绝 口。该 校教 师 撰写 的 乡 土传 说 、 俗风 情 、 赏 随笔 等 5 篇 文章 也 分 别 录入 了 民 观 2 《 人类 的 足迹 》 《 江 抒 怀》 校本 作 品集 中。学 生们 参 观 、汉 等 后 写 下 的 6 篇 优 秀 赏 石 文 章 , 被 杨 老 师 整 理 编 辑 成 了 5 也
《 头 记》 书。 石 一
校 园规划 设 计 图 已全 面完 成 , 础建设 施工 即将 破 土… … 基
半 年 来 , 校 借 助 汉 江 文 化展 阅 室 , 好 地 推 介 弘 扬 学 很 了汉 江 文化 , 力地 普及 了南水 北 调 中线 工程 汉 江水 源 区 有
“ 以前 , 怨 自己置 身穷 山僻 水 间 , 足 下有 太 多顽 石 我 恨 把脚 绊 。 阻挡 了我 一 睹山 外大 世 界 的心愿 。今 天看 了杨 老 师 的汉 江 文化 展 阅室 , 才意 识 到 : 似普 普 通通 的石 头 , 我 看 也 蕴含 着 文 化 、 问 。是 啊 , 上本 没 有垃 圾 , 谓 垃圾 就 学 世 所 是 把宝 贝放 错 了地 方 。 学校 九 ( ) 女 生 周嫒媛 , 今 年 5 ” 1班 在 月 中旬 协 作 体学 校 月考 中 败给 了本 校 的竞 争 对手 曹 堰 后 ,
的保 护 宣 传 , 发 了师 生们 的爱 乡 之 情 , 激 为科 学 开发 利 用
好家 乡 特 色资 源 , 套 服务 青 曲镇 的省级 新农 村 示 范 点建 配 设做 出 了积 极 贡 献 。 现 在 , 曲 中学 的 汉 江 文化 展 『 , 青 剜室 俨 然 成 了该 镇 新 农 村 建 设 的特 色文 化 名 片 。 许 多参 观新 农村 建设 的来 宾 , 纷 慕 名前 来观 瞻 魅力 四射 的汉 江 文化 纷 展 阅 室 。学 校 还 在 校 园 网 站 相 继 开 辟 了“ 进 新 农 村 ” 走 、
郧阳故事
郧阳故事1.郧阳由来郧阳区,地处十堰市北部,汉江河畔,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
而“郧阳”这一古老的地名,自1994年在公众视野中消失后,直到2014年9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撤销郧县,设立十堰市郧阳区。
郧阳这一地名又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有关郧阳地名来历的说法很多,但是都没有足够的依据,最终淹没在历史的尘埃当中。
倒是民间呼声最高的关于郧阳的来历,是跟一块石头有关。
传说上古时期天上落下来一颗陨石,落到了汉水北岸,而这块地方正好又是向阳的地方,所以就叫郧阳了。
在著名作家梅洁的《山苍苍,水茫茫》一文中有关“郧阳”来历的一段话,是这样写的——某一个时刻,混沌苍穹突然发出了一种惊天地的声音。
伴随着这声音,苦难的陨落开始了。
当一束圣光划破苍穹的黑暗,当悲壮的声响呼啸着自天而降,当这天外造物最终变成一块真实的石头,当石头亿万年守望着一方山水,于是,人们就把这块地方叫做“陨阳”。
如今,在郧阳文化广场,树立着一块大石头,名曰“星宿石”,用以记载陨石的来历。
这块陨石看上去并不大,但重量却达8.53吨。
这一块矗立的铁褐色的石头,亦真亦幻地讲述了郧阳久远的历史,陨石陨落毕竟是不幸的,为了避免幸福的陨落,于是人们将“陨”字的“阝”(包耳旁)由左边移到右边,这就成了今天的郧阳。
2.郧县和十堰的关系今年是2019年,是十堰市建市50周年。
想当年,十堰市还是下辖郧阳区的一个镇。
十堰镇得名于镇内外有十个堰塘,所以从市区至到市外,一直以大堰,二堰,三堰到九堰命名。
《倚天屠龙记》里面,多次提到武当山下面这个十堰镇。
1969年,由于国家号召三线建设,成立十堰市。
九十年代,十堰市与当时的郧阳地委合并,成立地级市十堰市。
也就是说,满打满算,十堰市也才五十年历史。
可以说十堰是“后来居上”。
郧县,秦、汉时为“郧关”,晋朝为郧乡县,元代改为郧县,明朝设郧阳抚治,所辖八府、九道、九州、六十五县,管辖范围曾经包括现在河南南阳、陕西汉中、重庆奉节一带。
屈原与郧阳(转载)
屈原与郧阳(转载)时间:2014年8月25日下午地点:郧县某饭店会议室主持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郧县所在十堰地域,古称郧阳,属汉北。
在屈原及楚辞研究史上,屈原与汉北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后汉书·延笃传》所记载南阳地区的屈原庙,是我们现在所知正史记载的最早的屈原庙,这就充分说明汉北地区与屈原有莫大的联系。
研究屈原放流轨迹和创作活动的学者也多相信屈原曾经在汉水流域特别是汉北地区留有大量足迹。
清人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更是明确《抽思》提到的“汉北”即“郧襄之地”。
《渔父》所咏沧浪水,学者认为是汉水或者汉水的别流夏水,《水经注》说武当县西北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阎若璩认为沧浪为地名,在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曰沧浪,汉水流经此地,所以称为沧浪之水,学术界一般认为此沧浪洲就在郧阳。
这次中国屈原学会组织部分专家到郧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对郧阳地区有关屈原的遗迹及历史文化遗存有了直观的认识。
今天我们邀请郧县的有关领导和从事屈原文化研究的学者与会,与中国屈原学会的有关学者一道,就“屈原与郧阳”的主题进行探讨,希望通过对话和沟通,把屈原与郧阳的关系辨析清楚,为郧阳的文化建设提供学术支持。
以屈原精神光大郧阳胡玖明(中共郧县县委书记):郧阳是学术界公认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文明的发祥地。
发掘于郧县青曲弥陀寺的“郧县人”头骨化石以及石斧、石刀等器物,证明郧阳在一百万年前即有人类文明存在。
辽瓦店子文化集新石器文化之大成,有着四千年不断线的文化绵延,于2007年被评为国内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被学术界认为是地域通史和楚文化源头。
根据文献记载,从春秋至战国,郧关一带的麇、庸、濮、绞、罗等方国与楚有长达四百余年的交流史,楚郧蒲骚之战、楚绞城下之盟等都是发生在这一带,屈原的先祖屈瑕曾率军抵郧阳一带,最后死于汉南之罗国。
屈原被逐后来到汉北郧阳,寻觅先祖足迹,感受大楚文明遗风。
郧阳人拥有苍茫的古典情操和悠远的原乡情结,流传于郧阳的《黑暗传》,以民族史诗的宏大结构讲述汉人开天辟地的故事,千古传唱。
诗人屈原的生平经历实用1份
诗人屈原的生平经历实用1份诗人屈原的生平经历 1人物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生平经历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
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__(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
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屈原的生平事迹8篇
屈原的生平事迹8篇在优秀的事迹中,我们能学习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经验,优秀的事迹材料是需要经过反复的核实的,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屈原的生平事迹8篇,供大家参考。
屈原的生平事迹篇1屈原,我要感激的人——是你。
不辱使命,终身奉行,为了这些人格的尊严,你不惜纵然一跃,投身汨罗江,上天把富有诗性的河流给了你,也把楚国国民的众人之心留给了你。
是什么让你不屈使节放弃生命,是什么?噢,我懂了,那是尊严,生命的尊严,对上官百姓的尊严。
你将臣心喻为指南针,不知南边不罢休,这是你终身奉行的吧!可这又是什么?是忠诚的心。
啊,是的,因为你的尊严与忠臣的心。
感动了上苍,感动了楚国国民,也感动了我。
虽被流放,依然执着,那被石头所压的身躯啊,是一种精神,一种永垂不朽的精神!很小的时候,我便知道了屈原,那时的我,仅仅只是惋惜于他的投江逝去;现在的我,理解了,生命的本质——尊严,为了尊严逝去,这是壮举,屈原,他不愧为民族英雄,每一分尊严都因为他的逝去而增加了重量。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时常思考,当时,是否有其他方法来保全性命与尊严,但我没有找到。
是的,屈原是用生命诠释了这尊严。
他——是第一个让我恍悟尊严是什么的人。
生活中,我可能为了个人的小尊严而不低头,为了自己的尊严,我也可能会与别人争辩。
尊严,到底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尊严是在正义面前的不低头,在坎坷面前的坦然,在风雨当中的执着。
屈原,你那深层的精神,不知是我还不够成熟,还是没有思考透彻,我还没有完全懂得,或许当我正确理解时,我会再次感叹与你的那种精神。
你让我明白了尊严是什么,怎么维护尊严,我很感激你。
不愧为中华英雄,你用生命诠释了完美的尊严,用执着完成了艰苦的使命,用信念铸造了美好的精神。
我很感激他——屈原。
屈原的生平事迹篇2回首早年间,张明法度,改革政治,连齐抗秦,你也曾深得楚怀王的信任,风光一时。
然而高处不胜寒。
奸佞之人容不得你,欲争霸天下的秦国容不得你,甚至连被你视为灵修、美人的怀王也要驱逐你。
参观屈原故里作文400字写景
参观屈原故里作文400字写景参观屈原故里作文400字写景【篇1】星期五的时候,我们全校同学都去春游了,我们去的是屈原故里。
屈原这个人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吧,他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
当我们走到屈原祠门下时,就感觉这建筑无比壮观﹑美丽。
走进屈原祠,里面很大,都是一些古色古香的建筑。
屈原祠里有许多关于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和画像。
有一间屋子里摆放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屈原的简介。
屈原祠里还有春秋时期的战图。
春秋时期,楚国本来是最大的国家,但是因为楚怀王的荒淫无道,楚国破灭了。
屈原曾被流放了两次,第一次被流放到了汉北地区为汉水的上游;第二次被流放到了南方的荒僻地区。
因为楚国灭亡了,屈原非常愤恨,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祠里还有一个半圆形的洞,据说在这里屈原曾读过书。
屈原在这种环境下都能读书,那我们现在这么好的环境条件,是不是更应该好好读书呢?屈原祠里还有很多屈原的代表作品,如《湘夫人》﹑《九歌》﹑《离骚》等。
《离骚》中最有名的一句话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屈原祠里有一座屈原的青铜像。
站在青铜像的下面,感觉无比的高大。
我们也要像屈原学习,学习他的坚贞不屈,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屈原是我们的好榜样。
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国家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像屈原那样为国效力。
参观屈原故里作文400字写景【篇2】我的家乡有许多美丽的地方。
有著名的生态风景区——泗溪;有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有一座全身布满裂纹的悬崖绝壁——链子崖……可是,我对屈原祠情有独钟。
屈原祠位于秭归新县城的东边,与三峡大坝相毗邻。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和妈妈顺着一条小石子铺成的大路去屈原祠游玩,路边的石鱼跳跳泉吸引了我的眼球,它们按顺序不停地突出喷泉,时而高、时而低、时而粗、时而细……有时像白龙;有时像水银……变幻无穷,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顺着颜色不一、千奇百怪的鹅卵石铺成的石路而下,右拐向东行走,便来到屈原广场,广场四周有各式各样的.喷泉,似雾如烟,姿态万千。
屈原在汨罗考——兼评凌智民先生屈原投江郧阳论
屈原在汨罗考——兼评凌智民先生屈原投江郧阳论作者:刘石林来源:《云梦学刊》 2015年第2期刘石林(汨罗市屈原纪念馆,湖南汨罗 414402)摘要:屈原流放汨罗,居住了八九年时间,在汨罗完成了《离骚》、《天问》、《九歌》和《九章》中部分诗篇的写作。
中途曾赴汉北和鄢郢,鄢郢失陷后重返汨罗,纪郢失陷后投汨罗江殉国。
2014年9月16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屈原与郧阳》一文提出屈原投江地在郧阳,先秦时湘江在郧阳等观点,是对历史的歪曲。
关键词:屈原;汨罗;考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15)02-0034-06收稿日期:2014-11-20作者简介:刘石林(1942- ),男,湖南汨罗人,汨罗市屈原纪念馆原馆长,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屈原文化。
屈原流放江南,几经辗转,来到了汨罗江畔,并定居。
周秉高先生归纳清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考证屈原选择汨罗定居,并作为自己灵魂的归宿之处,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因为“湘水至清”,寓其清醒之意(案:汨罗江原为湘江支流,所以这里所讲的“湘水”,实际上包括了汨罗江,1958年汨罗江尾闾围垦工程,劈开凤凰山,直入洞庭湖才成为一条独立的河流);二是因为此地距长沙较近,而“长沙为楚东南之会,去郢未远,固与荒徼绝异”;三为“熊绎始封,实在于此,屈原既放,不敢北越大江,而归死先王故居,则亦首丘之意。
”{1}窃以为还有一个原因,汨罗是罗氏贵族聚居地,而罗氏与楚、屈同祖,汨罗山上有罗氏祖坟山,既然屈、罗同祖,那么,罗氏的祖坟山,也可视为屈氏的祖坟山,自己死后也可以按楚俗“归葬祖山之阳”。
然而,凌智民先生却凭观感坐证“屈原……其蹈水的地方也应该在郧阳境内的湘水。
”{2}这完全不是历史的真实消息!一、屈原在汨罗之作为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载:“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3}屈原在汨罗究竟居住了多久,有哪些活动,司马迁没有详细记载,成为学界多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屈原故里导游词(屈原故里景点解说)
屈原故里导游词(屈原故里景点解说)屈原故里导游词屈原故里导游词1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美丽宜昌!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来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诗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农架野人)和死人(荆州博物馆的西汉软体男尸)。
而在我们美丽的宜昌就有三人旅游线,也就是诗人、美人和野人。
由此可见,宜昌是湖北的精华,今天我们将要去游览的就是精华中的精华——诗人和美人的故乡,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归。
趁现在还没到目的地,我先对你们简要的介绍一下秭归吧!秭归地处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畔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也是历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乡。
秭归历史悠久,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
境内现存许多关于屈原的遗迹和传说,如归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纪念馆、屈原故里牌坊和乐平里的“三间八景”以及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民俗歌舞等。
秭归的名胜多与屈原有关,秭归县城东门外,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上书“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书。
旁边还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
秭归与香溪之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后取名“屈原沱”。
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赛龙舟。
这一抚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传并延至今日。
连秭归地名的由来,传说都与屈原有关。
屈原投江后,其姐女嬃赶到汨罗江,将弟遗体打捞起来,亲自护送回家乡。
屈姊那深深亲情使乡亲们大为感动,因而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来“姊”演变为“秭”了。
屈原的遗迹和传说特别多,古人曾集为“八景”,诸如照面井,读书洞,玉半三丘等。
屈原祠重新修缮后,内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纪念馆,屈原墓,屈原诗文碑廊。
屈原故里导游词2平里是宜昌市秭归县的一个四面青山绿水回环的村庄,公元前340年,屈原就诞生在这里,这里是诗祖的根脉。
秭归为屈原的诞生地,最早源于东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
屈原与楚国第一都城
屈原与楚国第⼀都城"端午节"是纪念伟⼤的爱国诗⼈屈原(见左上图)逝世的⽇⼦。
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记载,公元前278年,周赧王三⼗七年,楚顷襄王⼆⼗⼀年。
楚国的伟⼤爱国诗⼈屈原,因楚国国王顷襄王即位后实施投降政策,使秦国将领⽩起攻破郢都(注:郢都--楚国京城),悲愤难捱,于农历五⽉初五,在湖南省汨罗江投江⾃尽,以⾝殉求了政治理想。
显⽰出他的伟⼤爱国思想,他去世后。
据《鄂王城与楚国故都》考证,鄂县的⼈们为了永远纪念伟⼤的爱国诗⼈屈原。
在湖北省⼤冶市⾦⽜鄂王城(见左下图)(注:该城部份建筑物于公元1958年被拆除,另做他⽤,现成遗址)遗址的西北四⾥外的⾼坡上,建了屈⼦阁,(注:该阁为⼀座两层之楼阁,后毁于战⽕),并且在每年农历五⽉初五,⽤各种⽅式如包粽⼦、做⾹包及赛龙⾈等习俗来纪念这位伟⼤的爱国诗⼈。
由此,每年的农历五⽉初五就成为我国的民间节⽇。
特别是今年,我国政府正式将农历五⽉初五定为国家的"端午节"。
"端午节"不仅是中国⼈民的节⽇,在世界上也是许多国家的节⽇,⽽且,早在公元1953年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伟⼤的爱国诗⼈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化名⼈"之⼀,他的爱国思想及其⽂学作品受到全世界⼈民的纪念和学习。
我们缅怀这位伟⼤爱国诗⼈屈原及其他的先祖,封存的历史将我们带到2286年之前,使我们有机会掀开历史久封的帷幕,抹掉历史典籍上朦胧的尘埃,将述说这位伟⼤的爱国诗⼈屈原与楚国第⼀都的世代情缘。
据史料《屈⼦传》记载:屈原的先祖是屈瑕,屈瑕的先祖是楚武王熊通,据《史记卷四⼗楚世家第⼗》记载:楚武王熊通的先祖是熊渠,熊渠的先祖是熊绎。
熊绎的先祖是昆吾的弟。
昆吾是苗⼈,据《史记五帝本纪第⼀》记载,尧帝时,三苗在河南省中部地区即江(淅⽔)、淮(淮河)之间和湖北省西北边的荆州地区作乱,到了舜帝时候,舜帝将三苗分别流放到三⽅,即河南省中部地区的西边、东边和南边。
深山西峡拜屈原散文
深山西峡拜屈原散文深山西峡拜屈原散文细雨迷离,秋色醉人。
到南阳市西峡县天地岭生态园参加一个诗人雅集,在小说家韩向阳的带引下,我们造访了当地的屈原庙。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有名有姓有记载的伟大诗人,说他是中国诗祖一点也不过分。
屈原庙在回车镇屈原岗小学院内。
因为是星期天,学校和庙内一个人都没见。
庙门上写着三个大字“屈原庙”。
庙内正殿门上写的是四个大字“屈夫子祠”。
在屈原塑像前,诗人萍子点了三炷香,我们一行每个诗人分别进行了跪拜。
跪拜之后,我一直在想,庙门与殿门上写的为什么不一样呢。
在看碑刻时,见有落款为屈原研究会副会长的专家,名字没记住,题有“屈原故里”字样,我想专家不会信口开河吧,肯定有什么根据。
难道屈原真的也是我们河南老乡?庙,为纪念神或伟人先贤哪里都可建,可祠堂只能在祖地或主人长期工作的地方建。
“屈夫子祠”是不是就说明屈原的祖籍地是西峡。
历史上西峡地处秦头楚尾,扼秦楚之咽喉,曾有一段时期一部分属于楚国一部分属于秦国,战国后期,楚国多次屯兵于此抗秦国。
屈原岗位于西峡县城东南20余里的霄山脚下,是一道横贯东西的山岗,历史上秦楚古道曾经过此岗。
岗上古道旁立一清宣统三年(1911年)石碑,上刻“屈原岗”三个大字。
据传,当年楚怀王听信谗言,出兵伐秦道经此岗,屈原在此力谏楚王不要孤军伐秦,楚王不听屈原忠谏,结果楚王伐秦损兵折将,兵败又经过此岗,悔不听屈原劝谏……后人为纪念屈原,就把此地命名为屈原岗。
屈原庙有三间清末建筑风格砖木结构瓦房,是文人墨客祭祀吊唁屈原的地方。
中国屈原学会的专家曾到屈原庙考察,认定屈原庙里的壁画和湖南马王堆里的壁画有相似的地方,还在屈原庙的墙壁上发现有唐代的方砖,由此推断,屈原庙在唐代已经修建。
我们同行的单占生教授,近年对古砖疯狂痴迷,他在墙上发现有汉代的砖,并指给我看,我不懂,只见上边还刻有类似花瓣的纹饰。
有汉砖,说明此庙汉代就有了。
巧的是,我查《后汉书·延笃传》,其记载延笃“遭党事禁锢,卒于家乡。
小石头,大教育
小石头,大教育吴兴林——郧阳区青曲中学杨正林“汉江石文化”教育侧记湖北十堰郧县青曲中学党员教师杨正林,捐献出自己历时30多年、行程上万里搜集的千余枚奇石,建成汉江文化展阅室,并作为德育基地、校本课堂免费向镇内的师生和公众开放。
他用汉江奇石书写了自己文化传奇——一、与石结缘,风雨如磐爱无涯:从小在汉江河边长大的杨正林老师,对汉江有着特殊的感情,对汉江奇石有着难以言说的钟爱,汉江奇石的质、形、色、纹、声、体、韵,他如数家珍。
30年来,利用业余时间走遍天河、汉江、白河、小三峡(宜昌)沿途的山山水水,捡石头千余枚。
这些石头貌似人、动物、花、鸟、器具、鞋帽等,无奇不有,其中一个貌似国宝“郧县人”头骨化石的更为叫绝。
为寻觅奇石他跋山涉水,忍饥挨饿,饱尝艰辛——今年3月27日下午,他骑摩托车带着两大块汉江黄腊石,在行至韩家沟时不慎滑倒,把左臂膀摔得青肿了半个多月。
2007年大年初一一大早,他就骑上自行车到离家20余里的堵河觅石,由于贪恋一江山水、满目美石,直到下午三点多才想起未吃午饭,忙急急地向家中赶去,妻子和两个女儿背地里都笑骂他:“爱上石头忘了家”。
有人说他痴傻。
但他却不为所动。
他在《汉江石赋》里感叹到,“风餐露宿常觅石,缘故思绪插翅飞。
穿越幽幽隧道史,零距握手古人离。
吻流逝岁月足迹,心襟坦荡朗豁怡。
生命瞬间变壮丽,心头夙愿何时已”。
他不仅把搜集石头当作自己的一种爱好,更把石头当作了一种可以为之奋斗不止的壮丽事业。
二、以石为媒,爱心助学情不悔:1986年他步入了三尺讲台,目睹不少农村孩子因家庭贫困上学的窘况,他的心为之刺痛。
尤其是2002年4月8日一篇题为《湖北一贫困农家女为继续读书愿做童养媳》的报道更让他心碎,文中的简云就是自己学校、自己家乡的一名女孩呀……他开始冥思苦想作为教师怎样更有效地帮助自己那些可怜的学生们?2003年7月15日2003年至今,在他的呼吁下,陈英、马良云、曹鹏、高秀琴等38名贫困学生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救助,得以继续完成学业。
屈原故里游记
屈原故里游记屈原,名平,字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诗人和思想家,也是楚国的代表人物。
他是《楚辞》的创始人之一,创作了《离骚》、《天问》等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屈原的故乡在今天湖南省岳阳市境内,位于洞庭湖南岸的西陵山区。
这里风光秀丽,山清水秀,是一处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景区。
我和家人来到这里,特意为了探寻屈原的足迹,感受他的人文情怀和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来到了岳阳楼前的岳阳楼公园,沿着山路走到了西陵,远望鄂岳之峰,视野开阔。
这里有一处叫“屈子庙”的景点,是岳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奉着屈原的神像和传世文物。
庙宇内部保存着石碑、铁牌等文物,记载了历代文人“相承传颂屈原”之处,让人感受到了当地人对屈原的崇敬之情。
在屈子庙内,我们还看到了一座“楚王城”的遗址,据说是楚怀王为纪念屈原而修建的,现在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了。
但是站在这里,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承力量。
我们再走到西陵山上,来到了一处美丽的景点——屈原祠。
这座祠堂坐落在山顶,建筑风格别致,寓意深刻。
祠堂内供有屈原的雕像和文物,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一颗巨大的石头——“屈原大石”,据说这块石头便是屈原在离家出走的时候,坐在这里流泪留恋湘江的。
继续往下走,我们来到了岳阳楼,这是岳阳市著名的标志性建筑,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登上楼顶,可以看到江山万里,今古交相辉映,它也是屈原流传最广的地方。
楼下的河畔人头攒动,是中国最大的洞庭湖畔广场之一,每当夕阳西下时,湖波粼粼,垂柳依依。
这时候,人们会在这里聚集,唱歌、品茶、赏景,让人感觉到生命力的迸发和岁月静好的美好。
回到游览的起点,我们还参观了岳阳世界地质公园和岳阳市博物馆,这里有着丰富的地质和文物遗产,让人感到奇妙无比。
岳阳市博物馆有着丰富的屈原文物,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屈原的人间之路,也接触到了这座城市的古老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岳阳市的游览中,我们感受到了屈原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印记,也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屈原在鄂州留下的足迹
屈原在鄂州留下的足迹屈原在鄂州留下的足迹“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欵秋冬之绪风。
”这是屈原《九章·涉江》中的一段。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端午节对鄂州的意义不一般。
相传,屈原被放逐江南,途经鄂州,登临鄂渚。
史料记载,鄂在武昌县(今鄂州),鄂渚,即樊湖(梁子湖)等地。
《武昌县志·名胜志》也载:“鄂渚,即樊湖。
”为什么屈原会来到鄂州?有研究者认为,被流放江南的屈原登临鄂渚,接着还要乘船往西南方向到鄂王城去。
当时,鄂王城仍为楚国的别都,是楚国早期的一座都城。
他要去会见鄂君,将自己满腹的冤屈和愁肠倾诉给先王熊红听。
相传,去鄂王城的途中,屈原数次亲临泽林镇所属的泽林村。
古时,泽林又称泽林咀,是一个水乡泽国之地,这个蛮荒之处被湖水所包围,又称其为雀林咀。
当年的泽林咀,各种瘟疫、血吸虫病等,严重影响着泽林所在地区人民的健康。
当时民谣传唱:“一进泽林咀,人人都有喜(大肚子如怀孕),女子驮(怀)十个月,男子驮到底(指血吸虫引发大肚子病直到死亡)。
”屈原对生活在沼泽丛林中居民的疾苦十分同情,在探视中,他安慰贫困百姓,鼓励他们抗天灾,并传授避瘟疫、祛邪除病的良方。
屈原离开鄂州前,还特地到泽林与群众告别。
乡亲们齐聚村头河边挥泪相送,另有十余知己甚至用船陪侍送到百里之遥。
谁知这一分手竟成永别。
五月初五,屈原在湖南汨罗江怀石自沉,以身报国,这一噩耗传至泽林已是农历五月十五。
泽林群众悲痛不已,纷纷到与屈原分别的泽林咀河边,扎制茅船,意为流到汨罗江去救屈原,人们还向湖里抛饭团等,祈求鱼和虫不要伤了屈原的身躯。
以后每年农历五月十五至五月十八,后成为泽林人民纪念屈原的端午节祭祀庆典活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屈原在宜昌的故事
屈原在宜昌的故事
宜昌是中国湖北省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古代文化底蕴深厚。
而屈原作为中
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与宜昌有着密切的联系。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辞章名士,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屈原
在宜昌的故事与他的一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据史书记载,屈原在宜昌担任过楚国的丞相职务,他一直努力为楚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然而,屈原的一生并不顺利。
在他任官期间,楚国内部存在着权力斗争和政治
阴谋,屈原多次受到排挤和诋毁。
最终,他被迫离开了宜昌,流亡到了他生平中最为著名的地方——汉江。
据说,屈原在汉江边写下了他最著名的作品《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这首诗描绘
了屈原流亡期间的心情和思想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楚国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哲理内涵,深深地打动了后世的读者。
尽管屈原离开了宜昌,但他在这座城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宜昌市内有一座被
称为“屈原殿”的古建筑,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而建的。
每年的端午节,宜昌市民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的离世和保佑平安。
屈原在宜昌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他的
悲怆和壮志,以及对祖国的深深眷恋,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屈原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与深远。
屈原故里游记
屈原故里游记我跟随着自己的心愿,来到了有着丰富历史底蕴的屈原故乡。
这个地方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爱国情怀和杰出才华令人敬佩。
在楚国历史上,他的地位犹如荆轲于秦国一样。
屈原却因为受到政治斗争的压力和不公正待遇,最终选择了自尽。
他的离世给楚国文化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也为后来的文化学者留下了丰富的材料,使人们更加了解古代楚国的历史。
我首先来到了岳阳楼,这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且富有风采的建筑。
楼内有众多的文物和古代文献,使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楚国。
我可以感受到屈原当年在这里游历时的景致和情感。
楼的最高处是一个观景台,从那里可以俯瞰整个屈原故里的美景。
远处的洞庭湖宛如一面碧绿的明镜,映衬着周围的山峦和古建筑,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楼下,我参观了屈原纪念馆。
馆内展示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诗篇,使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一个角落里,我还发现了他的文士朋友们的手迹,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当年的交往和友情。
离开岳阳楼,我来到了洞庭湖畔的屈子庙。
这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修建的庙宇,也是游客们朝拜的圣地。
庙内有一个巍峨的神像,供奉着屈原的形象,庄严肃穆。
我向神像敬献了我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束鲜花,向这位伟大的诗人致以敬意。
在屈子庙附近,我还发现了一处古代的遗址-屈原故里遗址。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座座古代建筑的痕迹,可以想象出当年屈原所在的生活环境。
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但这些遗址依然给人们带来了对古代历史的思考和回忆。
接下来,我参观了岳阳楼区的屈原文化广场。
这里是屈原文化的重要展示地,有各式各样供人欣赏的雕塑和纪念物。
我在广场上散步,感受到了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
不远处,我还看到了一座由大型屏幕组成的屏幕墙,上边播放着屈原的诗篇和境内的美景。
我停下脚步,静静地欣赏着,仿佛与屈原的诗境相融合。
屈原故里游记
屈原故里游记屈原故里,在湖南岳阳市平江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
这里,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屈原的故乡。
第一站,我们来到屈原纪念馆。
这里收藏着大量有关屈原的文物和图片,展示了他的生平事迹和不朽诗篇。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简洁、富有音乐美感和感人肺腑的思想深入人心。
在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他的《离骚》,描绘了他心灵的挣扎和对祖国的热爱,让我们深感古人的情感和哲思超越了时空。
接着,我们前往岳阳楼。
岳阳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和文化瑰宝,自古以来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
屈原曾经在岳阳楼当过官,留下了许多故事和诗篇。
登上楼顶,可以俯瞰洞庭湖全景,景色壮阔,让人流连忘返。
紧随其后,我们去了岳阳楼下面名扬中外的君山。
君山是屈原诞生之地,山上有长达一千多米的古道,是岳阳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凉的山间,我们听着导游娓娓道来屈原与君山的故事,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最后,我们去了屈原祠。
屈原祠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也是岳阳重要的旅游景象。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尊生动逼真的屈原雕像,他的面容慈祥,手持竹简,仿佛在讲述自己的感人故事。
我们在祠堂里瞻仰神像,表达自己的敬意,发自内心地感叹大家对祖国深沉的爱意和家国情怀。
屈原故里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风景秀丽的小镇,每年吸引着数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也是每一个喜欢文化古迹的人必来之地。
踏着屈原的足迹,看着他的雕像,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风骨和豪情,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更能理解和热爱自己的祖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郧山汉水间的屈原足迹十堰日报2011.4.13■吴兴林易伯坡韩德平公元前305年(楚怀王二十四年),楚王颁发了一道让后人唏嘘了二千多年的诏书:将三闾大夫屈原流放汉北。
从此,郧山汉水留下了这位爱国诗人的足迹。
流放汉北屈原流放汉北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三点为证:一是他自己写的诗词。
屈原作品《抽思》中“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与《惜诵》中“欲高飞而远集兮”,都是以鸟喻己。
可见,他的流放之地在汉北。
《抽思》:“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狂顾南行,聊以娱心兮。
”表述了流放之地在远离郢都的北方以及他不能回郢都时的痛苦心情。
屈原作品《思美人》中写道:“吾且儃佪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
”此时屈原流放汉北,故称郢都朝中小人为“南人”。
二是历史记载。
《屈原列传》:“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心系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说明屈原曾被怀王“放流”。
贾谊《吊屈原赋》:“屈原,楚贤臣也。
被谗放逐,作《离骚》赋。
”《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七谏·谬谏》:“念三年之积思兮,愿壹见而陈辞。
”屈原被流放三年,“不得复见”楚怀王。
三是史书记载。
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为了拆散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带了很多财宝到楚国活动。
张仪贿赂了楚国的一批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的六百多里土地。
”利令智昏的楚怀王听信了张仪的鬼话,就把相印授给张仪,封张仪为相;尔后,楚怀王真的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之盟,还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
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
愚蠢的怀王还以为是张仪怪他绝齐态度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了齐王一通。
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
张仪这才出面对楚使说:“你们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长宽六里。
”六百里地变成了六里地,楚使很生气,归报怀王,怀王大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
在这过程中,屈原是坚决主张联齐抗秦的,但遭到流放汉北的下场。
据郧阳师专校长喻斌于2008年4月24日在《十堰日报》刊发的《屈原行吟汉北》一文记载:在《抽思》中,屈原点出了一个地名——“低徊夷犹,宿北姑兮”。
这说明屈原在“北姑”这个地方住宿过。
“北姑”在哪里?据语言学家考证,“北姑”实际上就是古书中的“百濮”。
“姑”、“濮”同音,“百濮”是西周初的一个部落,楚立国于丹阳后,逼迫“百濮”往西迁徙,后投靠庸国。
作为处在楚与庸之间而又在汉江边上居住的“百濮”,大约应在堵河入汉水处。
这样看来,屈原确已来过现今十堰的腹地。
离开了郢都,溯汉江西北而上,一步步走到郧阳。
在素有“天狱”之称的古麇子国,屈大夫满面愁容,神色憔悴,临江洒泪,写下了名篇《抽思》:“有一只鸟从南方飞来啊,栖息在汉水北方。
一只美丽异常的鸟啊,却离群独处在异乡。
它形单影只孤苦伶仃啊,没有一个伴侣在身旁。
它在远方一天天被人遗忘啊,想要申诉却不能如愿以偿。
遥望北方痛苦地流泪啊,面对着江水叹息忧伤……”(译自《九章·抽思》)2009年11月21日火凤网载《专家确认郧县辽瓦店子遗址为楚文化源头》一文介绍:“国内多位权威专家近日确认,去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郧县辽瓦店子遗址,正是学界多年寻找的楚文化源头。
”综上所述,无论是汉北在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之说,还是喻斌所言及的“‘百濮’,大约应在堵河入汉水处”之说,抑或是“郧县辽瓦店子遗址为楚文化源头”之说,都折射出一个共同的文化信息——屈原当年流放的地点,确实接近郧县,甚至其本人也到过郧县。
因为今天的郧县正在汉水中上游,而且百濮、辽瓦店子遗址等均位于现在的郧县柳陂镇辽瓦村(原为郧县辽瓦乡,2001年4月合并入今天的柳陂镇,成为该镇一村)境内。
探寻足迹秉性刚正的屈原,虽然屡被奸臣排挤,但忧国忧民之心不移,在民间口碑甚佳。
在楚文化润泽弥久的郧县民间更是有不少关于他的传说,从这些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郧山汉水与屈原有不少联系:一说:著名的郧阳蜜橘,就是屈原当年引种到楚地边陲的。
至今,这种“天地化育的善美之树”,仍是淳朴的山里人脱贫致富的“嘉树”。
至今郧县青曲镇孙家湾村的脐橙、郑家河的蜜橘,仍以个大味美色艳为汉江两岸人民津津乐道。
二说:端午节的起源,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据唐文秀《端午诗》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他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楚顷襄王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被破的噩耗后,悲愤交加,仰天长叹,他怀念郢都,怀念百姓,憎恨奸邪,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卖国的小人。
他脱下衣服,包着江边的石头,用带子紧紧缚在自己身上,奋力向江心一跳。
附近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纷纷来到江边,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的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想药昏蛟龙水兽,避免屈原大夫的尸体遭受伤害。
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
从此,这一天就成了屈原投江殉难日。
因为他是和危害楚国的奸臣作斗争而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就挂起昌蒲剑,喝着雄黄酒,以期预防奸邪的侵害。
后来演变成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清同治丙寅修《郧县志》记载:“五月五为天中节,是日作艾虎插蒲剑于门卫,取辟邪之意……”三说:在郧县青曲镇这一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周边,凡有流水处,人皆颂屈子(屈原),在当地留下了一系列与屈原有关的颇具纪念性质的地名。
如“辽瓦” (村名,位于郧县柳陂镇)、“曲远河” (北流至堵河口汇入汉江)、“唐王沟” (位于郧县青曲镇曲远河村七组)、“弥陀寺”(“郧县人”头骨发现地)、“白马寺” (现为青曲镇弥陀寺村附近一小地名)、“店子河” (现青曲镇店子河村)、“祠堂洲”(郧县柳陂镇轩家沟地段汉江中心处一小岛)等,均与屈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话说屈原流放至汉北后,回望家乡不由惆怅万分,迎风长叹道:“辽啊、辽啊,我的家国啊。
”当时人们尊敬屈子,同情他被流放的境遇,就将屈原迎风长叹之地命名为“辽瓦”。
由于屈原时常骑着白马在汉江边来往,人们视屈原为心目中的救世贤才,在弥陀寺附近不远处立一“白马寺”纪念。
现在,“白马寺”已荡然无存,仅为当地群众口头相传的一个小地名。
当屈原骑着白马辗转来到现在的店子河村后,因时常惦记着妻子和孩子们,常常独自一人来到河边悄悄垂泪,人们就将这里命名为“惦子河”;又说是屈原投江身亡后,当地百姓常聚集于江边祭奠屈原,村中有一文雅之士,将此地改名为“奠子河”,后来在口头相传中成了今天的“店子河” (意为祭奠屈子的意思。
另有一说:店子河地区自古以来扼守汉江、堵河两水之要害,可“上通陕川,下达荆湘”,是古麇国、庸国、百濮等诸方国与汉江下游的楚国相互通商的客栈和码头,故名为“店子河”)。
至今在堵河口与店子河一带,端午划龙舟热烈、隆重,风雨无阻,赛过春节。
郧乡百姓听说屈原投江的消息后,含悲将身边那条河道既不弯曲也不绵长的小河命名为“曲远”,是为“曲远河”;人们洒泪痛悼屈原大夫,并在曲远河、堵河交汇入汉江河口处的高地上建筑寺庙,日日口念弥陀为之祈祷,是为“弥陀寺”;年年在堵河口隆重举办龙舟赛寄托哀思,更在汉江河中心的小岛上立祠祭拜(有人说是某不知名讳的一帮船家之宗祠,但不少人说是民众为纪念屈原而立的祠堂),是为“祠堂洲”。
现今这座小岛上的祠堂历久损毁,只留下瓦砾荒草同默哀,汉水江风共呜咽……据说唐代时,被流放郧乡的李泰因思慕屈原的高风亮节,曾专程到过现在的青曲镇唐王沟一带,向当地人寻访屈原的遗迹,并在此地建立行宫,至今此地仍流传着唐王行宫一说。
现在,青曲镇曲远河村七组仍有唐王沟这一地名。
当地百姓中仍有着唐王行宫的传说,但具体位置在哪里,今天的人们已说不清了。
四说:楚大夫屈原“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的记载,为郧县凤凰灯的制作提供了依据。
每年春节,全国各地都在玩龙灯耍狮子,而郧县人却舞起独一无二的凤凰灯。
郧县人为何要独舞凤凰灯呢?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郧阳府志》记载:“正月十五为上元节,通衢张灯结彩,火树银花,灯烛辉煌,又火龙、凤凰、竹马、狮子,皆以竹纸装点为之……”楚人崇凤,先祖祝融是火神、风神,也是“凤”的化身。
古书《尔雅·释鸟》称,凤凰的形体为“鸡头、蛇颈、燕颌、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
”楚大夫屈原说:“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这些记载,为凤凰灯的制作提供了依据。
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权力至高无上。
自古龙是皇帝的象征,有“龙在上而凤在下”的说法,慈禧将其改为“凤在上而龙在下”。
为迎合慈禧,朝野使用“凤凰”形象的人便多起来。
郧阳府的王明德是清光绪九年的进士,曾任清廷的学道。
辞官回乡后,每年元宵节都在家中挂上一盏竹篾扎制、五彩纸裱糊的凤凰灯。
他扎制的凤凰灯,颈部能左右活动,头部和身子内点根蜡烛,通体透亮,鲜艳夺目。
有年春节,王明德向县城一些民间艺人提议:“你们年年都玩狮子龙灯,能不能玩个新鲜的凤凰灯!”艺人受到启发,就以他家挂的凤凰灯为原型,放大尺寸扎制,这就是现在凤凰灯舞的雏形。
此后,凤凰灯舞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加工,并参考图画、戏剧、传说等不断改进,又加入了音乐和表演,由粗到精,日趋完善。
在郧阳这块沃土上,凤凰灯舞逐渐形成一种融民间工艺美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程序完整、风格独特的花灯舞蹈。
至今,凤凰灯舞仍于每年春节、元宵节在郧县的街头、宅院演出。
表演时由两名男性青年舞凤头、凤尾,另有6人持4盏鲜花灯、1盏牡丹花灯和1盏太阳花灯分立四周,陪衬和烘托现场气氛。
表演按出巢、游园、寻牡丹、戏牡丹、擦痒、摇翅、理羽、打盹、点头等程序依次进行。
锣鼓响起,凤凰动静结合,既热烈奔放,又激越欢快。
郧县一海外游子曾这样感叹凤凰灯舞:“听一曲乡思无限,行万里神韵难忘。
”楚人崇凤之俗与屈原的美文启发了后人,为郧县凤凰灯的制作提供了依据。
郧阳凤凰灯舞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通过一代又一代艺人传承与发展,终于在2005年,这一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说:鄂西北盛行的招魂习俗也与屈原传说有关。
旧时在鄂西北,盛传着小孩受惊或小儿面黄肌瘦、双目无神时,常请巫师叫魂的做法。
特别是郧县民间至今仍有大人为受惊吓的小孩叫魂治病之习俗,不少人认为,此习俗极有可能源于楚国神秘的招魂古俗。
其方法是:当某个受惊吓小孩出现了持续发烧、印堂发青、神智迷离等症状,夜晚时,母亲依偎在孩子身边,一边用手轻拍患儿,一边面对开着的门口轻轻叫着:“某某某,不怕吆,回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