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蒸气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水蒸气》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水蒸气》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蒸气的概念和形成过程;2.认得水蒸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3.通过试验察看,让幼儿能够感知水蒸气带来的变化和魔力。
二、教学内容:1.讲解水蒸气的概念和形成过程;2.察看试验:用开水煮霞琪琪的菠萝包,察看菠萝包受到水蒸气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3.游戏活动:找水蒸气。
三、教学步骤:1.导入幼儿园里的小伙伴,你们都知道水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喝到水,用水做饭,洗衣裳等等。
今日,我们要学习一种跟水有关的东西,它的名字叫做“水蒸气”,你们听说过吗?2.探究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水蒸气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老师向幼儿播放一个有关水蒸气的视频,通过视频的呈现,培育幼儿的学习爱好和探究意识。
3.试验探究老师在烧水的同时,准备一些菠萝包,在煮沸的水上放上一个盘子,再在盘子上放上四五个菠萝包。
等煮了一会儿,再打开盖子看看吧!让幼儿借助试验察看水蒸气带来的变化,从而了解水蒸气的存在和作用,加强幼儿的察看本领。
4.游戏活动找水蒸气!让孩子自由活动,并察看教室或者幼儿园的环境,找出几个蒸发出水蒸气的物体,如水杯,热水壶等。
老师提示孩子们在找寻的同时要当心,不要碰到热物品。
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了解人们在生活中使用水蒸气的场景,提升幼儿的思考和动手本领。
5.总结老师和孩子一起总结,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水蒸气的概念和形成过程、水蒸气的应用场景)你们觉得水蒸气有什么有趣味的地方呢?(让同学发表本身的观点,可以谈到水蒸气的变化和魔力)6.反思整堂课,幼儿表现积极参加,思维活跃,参加试验,找寻水蒸气,游戏活动中都有表现。
但是在试验探究环节中,我发觉有些幼儿不够细心,没有适时发觉菠萝包上的变化。
下次课程中需要更加重视细节和引导幼儿认真察看,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到欢乐。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水的基本概念、水的三种存在形态及水与蒸气的关系,并通过实验、图片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水和蒸气的认识。
2.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水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平时生活中涉及到的水,并提问“水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水的三种存在形态: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水的三种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让学生了解水具有的不同形态。
3.水与蒸气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了解水蒸气是由水蒸发后形成的。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水蒸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3.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水的三种存在形态及水与蒸气的关系。
4.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水蒸气的形成原理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5.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问答、观察实验、讨论等,力求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平时生活中涉及到的水,并提问“水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学习环节1.学习水的三种存在形态: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水的三种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让学生了解水具有的不同形态。
2.学习水与蒸气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了解水蒸气是由水蒸发后形成的。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水蒸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3. 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水蒸气的简单实验,观察和感受水蒸气的形成和变化。
4. 归纳总结环节让学生总结学习的内容,回答问题:“水的三种存在形态分别是什么?”,“水蒸气是如何形成的?”等问题。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算不错。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在学习水的三种存在形态的内容中,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辅助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水不同状态的认识。
实验环节通过观察、感受水蒸气的形成和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课后反思-第十课 水和水蒸气丨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课后反思-第十课水和水蒸气丨冀教版《水和水蒸气》一、教材分析本课就是循着:水到哪里去了?水蒸气有哪些特点?水蒸气是否能变成水?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这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
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
然后,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实验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最后,水会从气态再回到液态吗?当水蒸气变冷后会再变成水,学习这一过程称为凝结。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手背上水的蒸发,认识到水蒸气的存在。
2、观察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
3、通过热水蒸气遇冷现象观察凝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三、教学重点:探究液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水蒸气、蒸发、凝结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五、教学准备:每组:小杯、金属汤勺2只、蜡烛、火柴、清水、玻璃片、滴管。
教师准备:湿毛巾一块、热水,冰矿泉水,普通矿泉水,大小烧杯,湿衣服一件,课件。
六、教学过程:课前循环播放一组包含水的图片及背景音乐。
并请两位同学把冰矿泉水瓶和普通矿泉水瓶壁擦干。
(一)引入:今天何老师很高兴给三(2)班的小朋友上科学课,上什么内容呢?我们来猜一猜。
用大家的小眼睛仔细看看刚才幻灯片上的图片他们都有什么呢?引出“水”的内容。
在黑板上贴出课题3.6水和水蒸气。
1、学生和教师小活动(1)教师用湿粉笔在黑板上写字,过一会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学生小活动:右手背上涂少量的水,观察。
教师:手上和黑板上的水去哪里了?生:到空气中去了。
2、到空气中去的水我们称为水蒸气。
水蒸气有什么特点呢?教师:水蒸气有没有颜色?有没有气味?能不能触摸?学生齐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不能触摸。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1、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本次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教学中我尽肯能地给学生积极思考的机会,动手操作的机会。
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氛围。
2、儿童天性好动,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动手操作为载体。
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和气氛,通过每个学生亲自实验操作体验,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发现其中的科学规律,从而享受到收获的快乐。
3、建立了“蒸发”的概念后,提出一个问题: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蒸发现象?学生的回答让我认识到,他们对蒸发的理解仍停留在文字的认识上,不能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我应该及时引导,使学生的认知与生活现象结合,理解更加深入。
这一点有待改进。
4、蒸发实验中,应该提示学生看到被加热的勺中水冒泡时,立马移开火焰,停止冒泡后,再放到火焰上加热。
因为“水翻腾,冒泡时”主要是沸腾使水变成了水蒸气,而不是蒸发。
5、“凝结”实验结束后,学生能较轻松地说出“大烧杯底部的小水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但接下来分析“蒸发”实验中被加热勺子上方冒的“白气”是如何形成的,又有困难,此时应该更加科学地对孩子进行恰到好处地引导。
幼儿园中班教案《水蒸气》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水蒸气》含反思中班教案《水蒸气》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激发体验做小实验的乐趣,培养探索精神,感知水蒸气的特点,萌发幼儿探索水蒸气秘密的兴趣,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水蒸气》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感知水蒸气的特点,萌发幼儿探索水蒸气秘密的兴趣。
2.激发幼儿体验做小实验的乐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热水数杯、操作材料包活动过程:一、引起兴趣事先在一个有杯盖的杯子里倒好热水师:口好渴哦!(打开杯子准备喝水)咦!杯子上飘起来的是什么呢?二、感知观察1.提问:你看到过水蒸汽吗?观察:观察水蒸汽在空气中的样子。
2.提问:水蒸汽是怎么来的呢?将玻璃片放在一杯热水上面,感知水蒸汽的形成。
三、玩玩画画1.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过水蒸汽?2.今天水蒸汽要和我们小朋友玩一个有趣的游戏。
教师示范在窗上呼气作画。
3.幼儿尝试在窗上作画。
4.相互观赏玻璃上的画。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水蒸汽。
活动反思:1.本次活动比较适合在冬天进行,在室温比较低的情况下才能观察到水蒸汽在空气中的样子,在窗上也比较容易形成水蒸汽进行后面的游戏。
此活动可以整合语言"小水滴旅行记",通过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水的三态。
2.本次活动中仅说到水蒸汽的形成,而没有说到水蒸汽接下来会变成什么,活动中,有些幼儿可能会发现水杯上的水蒸汽又变成了水,教师在活动延伸中可以继续让幼儿进行探索发现。
活动后,也可以让幼儿继续探索露珠的形成及雨的形成。
小百科:水蒸气,简称水汽,是水(H2O)的气体形式。
当水达到沸点时,水就变成水蒸气。
在海平面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99.974°C或212°F或373.15°K。
当水在沸点以下时,水也可以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PPT课件教学反思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PPT课件教学反思课题:§3.6 水和水蒸气设计时间:2022-4-5学习目标: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觉。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主要环节〔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稳固应用---课堂小结预习内容:预习教材。
重难点、问题预测及对策:(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依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资源及优化组合:小组: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师生互动:一、水到哪里去了1、师: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
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2、学生推测。
师: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学生思考后汇报〕〔师: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3、学生实验观察师:有什么发觉吗?〔预设:浅碟子中的水减少一局部;碟子外没有水漏出来。
〕师: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4、师:现在你能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吗?试试用图画的方法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学生画后投影交流。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1、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水能够蒸发变成水蒸气,那你们有什么新的想了解的吗?师:对于其中的两个: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你有什么想法吗?2、学生依据生活经验预测师:我们今天先来研究其中的一个,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可以怎么研究呢?小组商量一下〔可适当参考P55〕。
学生商量后汇报师: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课件出示:1、肯定要注意用火平安,还要注意防止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科学教案认识水蒸气教学反思
科学教案认识水蒸气教学反思科学教案:认识水蒸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水蒸气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水蒸气。
教学目标:1. 了解水蒸气的定义和特性;2. 理解水蒸气的形成和消失过程;3. 掌握水蒸气与液态水、固态水之间的转化关系;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与水蒸气相关的现象。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水、温度计、冷凝器等;2.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水蒸气的形成和消失过程;3. 教学课件:包括水蒸气的定义、特性和相关知识点的介绍。
教学步骤:引入:1. 展示一幅描绘水蒸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水蒸气的认知,并提出问题:“你们对水蒸气有什么了解?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探究:2. 通过实验演示水蒸气的形成过程:将一定量的水倒入烧杯中,加热水直至水开始沸腾,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变化。
同时,利用冷凝器演示水蒸气的消失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形成和消失的原因。
概念讲解:3. 通过教学课件,介绍水蒸气的定义、特性和相关知识点。
重点强调水蒸气是水在高温下变为气体的状态,具有无色、无味、可扩散等特点。
巩固与拓展:4. 运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解释日常生活中与水蒸气相关的现象,如云的形成、雾的产生等。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这些现象的过程,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总结:5.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蒸气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以便在下节课进行进一步探究。
评价:6. 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或练习,用于检查学生对水蒸气的理解程度。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个人作业等形式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水蒸气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实验演示和多媒体资料的使用,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水蒸气的形成和消失过程。
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他们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中。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
水和水蒸气的教学反思
《水和水蒸气》的教学反思(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水和水蒸气》的教学反思《水和水蒸气》的教学反思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对水能变成水蒸气有一定的认识,在第一环节:水到哪里去了,没有让学生用浅碟实验,而是提前几天做此实验,拍下照片作为实验资料给予学生感知。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进一步直观地呈现他们认识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
建立了“蒸发”的概念后后,提出一个问题: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蒸发现象?学生的回答让我认识到,他们对蒸发的理解主要来自课外书籍,因而他们对生活中的认识明显不足,也就是说他们前面所解释的并非他们内化的认知,而仅仅是停留在文字的认识上。
意识到这一点,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如:湿头发自然变干,实衣服自然风干等)通过大量的生活例子,使学生的认知与生活现象结合,理解更加深入。
在研究水的蒸发与温度有关时,直接出示装有水的试管,问:我想让试管里的水蒸发得快些,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谈到:放在阳光下、用火烤等,引导学生提炼,这些方法都是使周围的温度升高,进而提出了研究的问题。
本实验,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代替书中的实验,一来觉得更严谨些,二来材料准备更方便些。
实验前,简单地讲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实验前,一方面提醒学生观察哪只试管的水蒸发快,另一方面,让学生仔细观察还有哪些新现象通过实验,学生不难认识到: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水在受热时蒸发更快。
这时还让学生汇报实验中的发现,学生谈到:(1)水翻腾,冒泡(2)试管壁有水珠(3)试管口有白气……将水加热时,试管口冒出的白气是不是水蒸气?这一问题放在最后抛出,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为后面的学习铺垫。
科学《水蒸气的凝结》教学反思
在教授水蒸气凝结这一课程时,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但他们对于水蒸气凝结这一现象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猜测小水珠形成的条件,并进行探究、观察、讨论,以帮助他们理解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凝结成小水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对着镜子哈气,观察手掌心和镜面的不同,以及利用热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等实验器材进行对比实验。
这些实验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水蒸气凝结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严谨地进行对比实验,确保实验变量的控制。
在学生做完实验后,我们可以让他们汇报实验结果,深化他们对凝结现象的理解。
最后,我们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凝结现象图片,让学生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总之,在教授水蒸气凝结这一课程时,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和严谨的对比实验,引导他们理解水蒸气凝结的过程。
同时,我们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实验变量的控制,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1.如果学生的实验素养不高的话(自己动手实验操作的机会不多),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方案的时候,最好将实验器材进行介绍,同时顺势将实验如何操作模拟一下,否则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显得手足无措,因为实验器材的特殊性,让学生不敢进行尝试和发现操作。
2.实验操作时,哪怕老师讲解的再细致,进度再慢,很多学生仍属于“打酱油”类型,不知其所以然,课后利用午休时间,我对四名程度偏好的同学进行了当堂达标,发现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是他们对于这个实验仍然是特别感兴趣,所以老师们在课堂上,实验完成后学生汇报完实验结论,老师一定要再次明确实验结论,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背一背实验结论和现象,用来增强记忆,常态课和赛课在上课形式上还是有很多区别的,老师们不要拘泥于上课的形式,忽略了我们平时课堂的优秀做法。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水蒸气的秘密》及教学反思(5篇)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水蒸气的秘密》及教学反思(5篇)第一篇: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水蒸气的秘密》及教学反思《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水蒸气的秘密》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小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水蒸气的秘密》含反思!【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感知水蒸气的特点,萌发幼儿探索水蒸气秘密的兴趣。
2、激发幼儿体验做小实验的乐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热水数杯、操作材料包。
【活动过程】一、引起兴趣。
事先在一个有杯盖的杯子里倒好热水。
师:口好渴哦!(打开杯子准备喝水)咦!杯子上飘起来的是什么呢?二、感知观察。
1、提问:你看到过水蒸气吗?观察:观察水蒸气在空气中的样子。
2、提问:水蒸气是怎么来的呢?将玻璃片放在一杯热水上面,感知水蒸气的形成。
三、玩玩画画。
1、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过水蒸气?2、今天水蒸气要和我们小朋友玩一个有趣的游戏。
教师示范在窗上呼气作画。
3、幼儿尝试在窗上作画。
4、相互观赏玻璃上的画。
四、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水蒸气。
【活动生成及建议】1、本次活动比较适合在冬天进行,在室温比较低的情况下才能观察到水蒸气在空气中的样子,在窗上也比较容易形成水蒸气进行后面的游戏。
此活动可以整合语言“小水滴旅行记”,通过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水的三态。
2、本次活动中仅说到水蒸气的形成,而没有说到水蒸气接下来会变成什么,活动中,有些幼儿可能会发现水杯上的水蒸气又变成了水,教师在活动延伸中可以继续让幼儿进行探索发现。
活动后,也可以让幼儿继续探索露珠的形成及雨的形成。
教学反思: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冰水水蒸气教学设计反思
冰水水蒸气教学设计反思.docx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双桥小学尤红教学内容: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七课2527教材分析:冰、水和水蒸气是河北版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
这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的大胆猜想开始的。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猜想是否正确,依据有无道理,就要用各种方法加以验证。
而本课是对“冰在常温条件下,完全溶化时温度是多少,需要多少分钟,在加热条件下完全融于水时,需要多少分钟”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通过交流,在这一活动中有什么收获,了解假设与事实是有区别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知道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物质的不同状态,认识冰、水和水蒸气之间的转化现象。
2探究目标:通过化冰试验的分阶段观察记录,认识冰、水和水蒸气的状态转化及其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物质形态的转变,明白形态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时,不同形态的同一物体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化冰试验的操作与观测,由温度统计表认识转化过程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具:试验台、温度计、记录表、酒精灯、打火机、三角架、铁棒、冰块、学习记录单、量杯若干、烧杯、铁丝网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知道了它们之间的不同。
但是,我们身边却有一种神奇的东西,它能在三者之间变化形态。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学生)回答。
师:这种物质就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水。
水在自然界中很平常,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冰、水和水蒸气的变化。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猜想已经非常喜欢,而且很乐意去猜,这样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自然过渡到新课。
【评析】导入环节提出疑问的方式,直接引入研究的问题,简洁恰二)、探究新知,猜想验证1猜想师:首先,我们来动手操作,进行化冰的试验。
1)拿出两个放有同样多冰的烧杯,一个杯子采用常温溶化,另一个杯子采用加热溶化,哪个杯子里的冰溶化得快?请同学们大胆地猜2)在常温下冰完全化成水时的温度是多少度?需要多少分钟;在加热条件下完全化成水时,需要多少分钟?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想。
三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水和水蒸气_教科版
三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水和水蒸气_教科版关于“水”和“水蒸气”,学生已有许多生活体会,比如地上的水干了,晾起来的衣服干了,烧开水等等。
三年级的学生关于“水蒸气”、“蒸发”差不多有了模模糊糊的初步认识。
比如衣服上的水干了,有些学生会用“水蒸发了”去说明。
然而在他们的前概念中有着许多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最典型的便是关于热水中冒出的“白汽”的认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白汽”便是蒸发出来的水蒸气。
第一次试教的体会是,教师不能填鸭式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得出所要探究内容的结论,教师只是起总结归纳的作用,绝对不应该直截了当给学生答案,在做“加热是否加快蒸发”那个对比实验时,关于学生所说的“用太阳晒”“用火烤”甚至说“用浴霸”把中心点归结为用热量,从而引导学生加热的方法,不要直截了当给,要有过度,如此学生学得才有渐进性,记得才牢固。
对比实验不要求三年级的学生把握,只要从潜意识里渗透操纵变量的实验方法,告诉他们做对比实验要做到公平公平,试着先让他们自主设计实验,教师再将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总结归纳,黑板上出示的实验过程不能太纷杂,要精简。
关于凝聚,三年级的小朋友明白得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最好让他们能够亲自做一下实验,关于概念的解析和明白得能够更透彻一些。
第二次试教的体会是:滴管的使用要规范,关于实验的指导要更加细致,比如:蜡烛先点燃再放到金属勺下,火柴如何点燃,点燃之后要轻轻吹灭同时放在培养皿里面,有的老师说只要看到加热蒸发快就能够停止实验,我并不同意,我叫学生滴的量本来就少,一两分钟就能够蒸发完,如此更能突出对比。
在实验前还应跟学生说明什么时候将蜡烛取出,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觉有的小组做完了又想再做一遍,那个我没有考虑到,因此在实验之前应规定实验只做一次,做完就应该将实验材料放回原处。
关于凝聚,我为了节约时刻,只是做了演示实验,最好能给所有学生都体验一下,那个演示实验听课教师提出来现象不是太明显,能够在投影仪上贴一层薄膜,然后让学生发觉薄膜越来越模糊,然而在那个地点我又有一个顾虑,尽管看到变模糊了,然而并不能清晰观看到小水滴,实验有待改进。
水蒸气教学反思
水蒸气教学反思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水和水蒸气》课后反思课前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水和水蒸气之间的相互转化是重点,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是次重点,并能进一步验证水确实是蒸发到空气中了。
在第一环节中研究水到哪里去了,目的一是知道水变成了水蒸气蒸发了,了解蒸发得概念;目的二是让学生知道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中有水蒸气。
这为后面的凝结现象的解释作了铺垫。
因为空气中有水蒸气,这些看不见的水蒸气会遇冷凝结,重新变成水,顺势解释了上节课没有解答的问题:盛冰的烧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教学设计呈现的是我的思路,在上午上课时顺着第一环节就跳到了第三环节,致使环节的衔接不顺畅,并且过渡的有些牵强。
一、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有很多的困惑不知道如何处理:1、水蒸气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在这里需要和孩子们深入探究吗?从第三个环节看,学生如果对水蒸气认识不到位就很难想到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水珠。
所以认识水蒸气的特点是必要的,在第一次上课时,我用了邵峰星老师的设计,深入探究水蒸气的特点,但是绕阿,就是绕不出来了,所以在第二次(本次)上课时没有深入探究,只是探究了水蒸气因为微粒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凝结实验证据不充分。
我们是用了大玻璃杯扣在了盛温水的小烧杯上。
没有用热水是因为热水会冒“白气”,而在现在室温下,温水不会。
现象虽然很明显,但遇冷这个因素没有很明显的体现。
看到有的老师是这么处理的:方法一: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片,另一个不加热,同时放在同一个有水的烧杯上,不加热的水珠多。
加热的水珠少。
方法二:两个玻璃片,一个在热水里放着,一个在冷水里放着,同时拿出擦干,再同时放在盛水的烧杯上,现象也是冷水的水珠多,热水的水珠少。
但是两种方法都有水珠出现在玻璃片上,只是冷的玻璃片上多一些、明显一些。
参考两种方法,我自己也想到了第三个方法:把一个玻璃片在冰里放着,拿出后擦干,放在空气里,静观玻璃片的变化。
大班科学领域水蒸气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领域水蒸气教案反思
教案标题:大班科学领域水蒸气教案反思
引言:
在大班科学教学中,水蒸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教授水蒸气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学生可以了解水的三态及其转化关系。
本篇教案反思将探讨在大班科学教学中关于水蒸气的教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优点和改进之处。
一、教案设计的优点:
1. 目标明确:教案中明确了学习目标,即学生能够理解水蒸气的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
2. 知识导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与水蒸气相关的情境,如水的沸腾和水汽的凝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多元教学策略:教案中使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观察实验、小组合作和讨论等,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4. 情景模拟:通过模拟水的三态变化的情景,如将水倒入锅中加热、观察水汽的产生和水的凝结,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水蒸气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二、教案实施的改进之处:
1. 教学资源:在教案实施过程中,可以准备更多的教学资源,如图片、实物模型等,以提供更直观的学习体验。
2. 个别巩固: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可以设计一些个别巩固的活动,如绘制水蒸气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的图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深化拓展:在教案中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的活动,如观察其他物质的蒸发和凝结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比较不同物质的蒸发和凝结特点。
结论:
通过对大班科学领域水蒸气教案的反思,我们可以看到教案设计的优点和实施
中的改进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策略,
关注学生的个别巩固和深化拓展,以提高学生对水蒸气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水与水蒸气》教学反思
1、根据小学科学课的特点,要让学生深入走进课堂,就要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信息技术手段借助网络资源,展示给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有趣的素材,学生会很自然的步入本节课的内容当中去,在技术使用和优化当中注重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突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学习主要帮助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思考来优化设计,创新思维是优化设计的基础,优化设计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2、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得导入环节更加直观,让学生更加感兴趣,印象更加深刻,有了进一步深入探索的追求,这样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让学生主动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索中快乐的学习。
3、坚持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又一个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对一些学生很难独立完成的环节,老师要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和启发。
总之,本课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发现,激发他们的兴趣、好奇心和创造力。
这节课,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水蒸气的形成,亲自观察水的蒸发,做水蒸发的实验,使学生在动手
做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和水蒸气》课后反思
课前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水和水蒸气之间的相互转化是重点,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是次重点,并能进一步验证水确实是蒸发到空气中了。
在第一环节中研究水到哪里去了,目的一是知道水变成了水蒸气蒸发了,了解蒸发得概念;目的二是让学生知道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中有水蒸气。
这为后面的凝结现象的解释作了铺垫。
因为空气中有水蒸气,这些看不见的水蒸气会遇冷凝结,重新变成水,顺势解释了上节课没有解答的问题:盛冰的烧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教学设计呈现的是我的思路,在上午上课时顺着第一环节就跳到了第三环节,致使环节的衔接不顺畅,并且过渡的有些牵强。
一、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有很多的困惑不知道如何处理:
1、水蒸气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在这里需要和孩子们深入探究吗?从第三个环节看,学生如果对水蒸气认识不到位就很难想到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水珠。
所以认识水蒸气的特点是必要的,在第一次上课时,我用了邵峰星老师的设计,深入探究水蒸气的特点,但是绕阿,就是绕不出来了,所以在第二次(本次)上课时没有深入探究,只是探究了水蒸气因为微粒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凝结实验证据不充分。
我们是用了大玻璃杯扣在了盛温水的小烧杯上。
没有用热水是因为热水会冒“白气”,而在现在室温下,温水不会。
现象虽然很明显,但遇冷这个因素没有很明显的体现。
看到有的老师是这么处理的:方法一: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片,另一个不加热,同时放在同一个有水的烧杯上,不加热的水珠多。
加热的水珠少。
方法二:两个玻璃片,一个在热水里放着,一个在冷水里放着,同时拿出擦干,再同时放在盛水的烧杯上,现象也是冷水的水珠多,热水的水珠少。
但是两种方法都有水珠出现在玻璃片上,只是冷的玻璃片上多一些、明显一些。
参考两种方法,我自己也想到了第三个方法:把一个玻璃片在冰里放着,拿出后擦干,放在空气里,静观玻璃片的变化。
一个一直放在室温下进行对比。
试了,但是现象非常的不明显,玻璃片上几乎没看到变化,可能是空气中水蒸气太少,也可能是水蒸气凝结到了冷玻璃片上,但又接着蒸发了。
第四种方法:一冷一热的玻璃片放在盛自来水的烧杯上,冷玻璃片的上面稍微有一点雾。
第五种方法:常温下的大烧杯和冰箱里拿出的烧杯(用袋子装着,没有水),同时罩在了自来水杯上,比较明显的,常温下的没有变化,而冷的大烧杯内壁上有一层水雾。
希望找到一个更合适的方法。
3、整堂课都是我在领着孩子们走,然后启发思考,没有体现出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这一科学理念。
我试着去设计,但是没有找到好的思路。
二、自己的不足
1、太随性,不够严谨。
这节课就顺着思路上下去了,忘了加热加快蒸发的环节,这一环节其实是进一步铺垫空气中充满着水蒸气的,并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2、容易随孩子们的思路走,有时绕不回来。
3、好的设计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在设计教学中,还是把握不准本节课的重难点的处理,在教学设计时不敢突破。
如参考其它老师课时,反映比较好的几节课重点都放在了第一环节水蒸气的认识和特点的观察上,弱化了第二环节加热加快水的蒸发,有的直接作为课外拓展了。
但是在上课时没敢这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