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论与实务》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民法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

《民法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

《民法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一、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一)课程性质《民法理论与实务》是高职高专法律职业教育法律事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以民事法律原理、基本制度为基础,并以民事法律现象的识别能力以及民事法律关系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任务。

依据法律事务专业的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其职业核心能力,通过基础知识的教授并辅以案例为载体的步骤化实训,达到训练学生民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认知、分析基层常见民事法律事务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的目的。

该课程前置课程为《法理学》、《宪法学》,后续课程是《合同法理论与实务》《婚姻与继承法理论与实务》《知识产权法理论与实务》、《民事诉讼法理论与实务》《律师实务》等。

表1:核心课程性质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对应的职业核心课程前导课程后续课程务能力/技能名称《合同法理论与实务》《婚姻与继承法《民法理《法理学》、理论与实务》《知识1、法律关系的识别; 沟通交流能力论与实《宪法学》产权法理论与实务》、2、法律关系的分析; 法律分析能力务》《民事诉讼法理论与实务》《律师实务》(二)学习目标本课程按照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学生适应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以及中小企业法务等工作岗位处理基层民事法律事务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课程目的在于:学生在掌握相关的民事法律制度的同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民事法律问题,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掌握从事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以及中小企业法务等工作岗位需要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分析能力。

该课程主要以案例为载体进行教学,在对真实案例中法律现象的识别的基础上进行民事法律关系分析训练,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民法的法律意识,熟知民事法律术语,理解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掌握民法基本制度,在此基础上能够初步运用民法规范识别民事纠纷或民事社会事件中的民事法律现象,从而具备对民事基本理论的认识能力和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分析能力。

专业能力:熟知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掌握民法基本制度,在此基础上能够初步运用民法规范识别民事纠纷或民事社会事件中的民事法律现象,从而具备对民事基本理论的认识能力和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分析能力。

民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民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民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民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一、《民法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2231001(二)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Practice of Civil law(三)开课对象法学院专科专业学生(四)课程性质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民法理论知识和运用民法进行司法实务操作的实践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

民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民事法律实践。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法理学、宪法学等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商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诉讼法学等专业基础课。

(五)教学目的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民法学基本理论体系并对民法学的各项具体制度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具备较为熟练地运用民法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民法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民事法律行为、代理、诉讼时效、物权、债权、人身权、继承权、民事责任等几个部分。

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

讲授时应注意与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的协调。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64学时学分数: 4学分八)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为主,组织模拟法庭、课堂讨论为辅;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学生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分别占总评成绩的40%和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民法概述教学要点:了解我国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法律部门,是国家重要的基本法之一;重点掌握我国民法调整的对象;弄清我国民法的沿革、民法与民法学的体系、民法的渊源和适用范围。

教学内容:民法的概念;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沿革;民法与民法学的体系;民法的渊源;民法的适用范围。

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教学要点:掌握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功能及其内容。

《新编民法原理与实务》电子教案 第一编 总 论 第三章 民事主体

《新编民法原理与实务》电子教案 第一编 总  论 第三章 民事主体
• (3) 无民事行为能力。 无民事行为能力, 是指自然人不具有以自 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自然人
• 6.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 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违反法定或约定义务
的行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自然人违反法定或者约定义务的 行为包括侵权行为、 违约行为以及缔约过失行为等。 自然人的民事 责任能力, 是自然人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资格和前提。 具有民事责 任能力的自然人承担民事责任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 如: 自然 人承担侵权责任必须具备 4 个条件: 违法行为、 损害结果、 违法 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承担违约 责任以合同有效成立并有违约行为为前提。 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以存 在缔约过失、 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以及损害结果为前提。 不具有民 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如果有侵权行为, 通常是由他人替代承担责任 或者承担补充责任。
民事义务的资格; 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则是指自然人依法享 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如下 特点: • (1) 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法律人格的要素, 具有与其人身不可 分离的属性, 不能被剥夺、 限制, 也不能转让和继承。 现代民主法 治国家, 人人享有民事权利能力。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自然人
• 三、 监护
• 1.监护的概念 • 监护, 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 财产
和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 履行监督和保护 职责的人, 被称为监护人。 受到监督和保护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被称为被监护人。 • 监护制度与民事权利能力制度、 民事行为能力制度密切相关。 监护 制度设立的目的, 在于弥补被监护人行为能力的不足, 有效保护其 合法民事权益, 进而维护交易安全, 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

《民法总论与实务》教学大纲

《民法总论与实务》教学大纲

《民法总论与实务》教学⼤纲辽宁公安司法管理⼲部学院⾼等职业教育《民法总论与实务》课程教学⼤纲《民法总论与实务》教学⼤纲⼆00七年⼗⽉为了使学⽣更好的完成上述内容的学习,特为学⽣安排了以下实训:实训课安排计划附件:《民法总论与实务》教学⼤纲⼀、课程说明本⼤纲适⽤于⾼职法律事务专业学⽣,总学时为62学时。

本课程的重点难点是,民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民事主体制度、民事法律⾏为和代理制度、时效制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系统地掌握民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培养学⽣的民法理念、权利意识以及运⽤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民事问题的能⼒,同时为商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等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纲以杨⽴新主编《民法》(第三版)(中国⼈民⼤学出版社)为基础,参照王利明主编《民法》(中国⼈民⼤学出版社)、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学出版社、⾼等教育出版社)、《民法总论》(第⼆版)梁慧星着(法律出版社)等教材编写。

⼒求内容与体系的科学与完整。

随着我国民事⽴法及其理论的发展,本⼤纲将根据需要及时修订、完善,以适应教学的要求。

⼆、课程内容:绪论(2学时)教学⽬的与要求:通过本部分的教学,了解民法与民法学的联系和区别,了解民法学的体系内容,透过民法的历史沿⾰,发现民法与商品经济的关系,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确⽴和发展,充分认识制定中国民法典的必要性。

⼀、民法与民法学民法是法律体系中的⼀个独⽴的法律部门,居于基本法的地位。

民法学是民法学体系中的⼀个主要学科,是以研究我国民法理论与实践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对象的⼀门独⽴的法律科学。

民法与民法学是既有密切联系⼜有严格区别的两个概念。

⼆、民法的历史沿⾰民法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从世界各国⽴法的历史沿⾰和现实情况来看,民法与⼀定社会的商品经济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它是伴随着商品经济⽽产⽣、发展起来的。

不同时期所有制类型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民法也是有不同的性质、特点和内容的。

民法总论与实务教学大纲图文稿

民法总论与实务教学大纲图文稿

民法总论与实务教学大纲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民法总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民法总论与实务》教学大纲二00七年十月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上述内容的学习,特为学生安排了以下实训:实训课安排计划附件:《民法总论与实务》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本大纲适用于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学生,总学时为62学时。

本课程的重点难点是,民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民事主体制度、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制度、时效制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民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培养学生的民法理念、权利意识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民事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商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等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大纲以杨立新主编《民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基础,参照王利明主编《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法总论》(第二版)梁慧星着(法律出版社)等教材编写。

力求内容与体系的科学与完整。

随着我国民事立法及其理论的发展,本大纲将根据需要及时修订、完善,以适应教学的要求。

二、课程内容: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部分的教学,了解民法与民法学的联系和区别,了解民法学的体系内容,透过民法的历史沿革,发现民法与商品经济的关系,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充分认识制定中国民法典的必要性。

一、民法与民法学民法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居于基本法的地位。

民法学是民法学体系中的一个主要学科,是以研究我国民法理论与实践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对象的一门独立的法律科学。

民法与民法学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两个概念。

二、民法的历史沿革民法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世界各国立法的历史沿革和现实情况来看,民法与一定社会的商品经济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它是伴随着商品经济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民法总论》教学大纲

《民法总论》教学大纲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非法人组织概述
一、非法人组织的概念
二、非法人组织的特征
三、非法人组织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 合伙组织
一、合伙的概念和法律地位
二、合伙的历史沿革
三、合伙的分类
(一)民事合伙与商事合伙
(二)普通合伙与有限合伙
(三)显名合伙与隐名合伙
二、我国民法对法人的划分
(一)企业法人
1、按所有制划分
2、按企业形态划分
(二)非企业法人
1、国家机关法人
2、事业单位法人
3、社会团体法人
4、捐献法人
第三节 法人的设立、变更、消灭
一、法人的设立
(一)法人的设立条件
(二)法人设立的方式
二、法人的变更
(四)企业型合伙与非企业型合伙
四、合伙组织的设立
五、合伙财产
六、合伙事务的执行
七、合伙的债务和合伙人的责任
八、入伙、退伙
九、合伙的解散和清算
【思考题】
1、试述非法人组织的特点及其法律地位
2、简述合伙的特点和法律地位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然人概述
一、自然人的概念
二、自然人与公民
三、自然人的民事法律地位
第二节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一、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
二、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
(一)出生的意义
(二)出生时间
(三)出生证明
(四)胎儿利益的特别保护
(一)动产与不动产
(二)流通物、限制流通物与禁止流通物
(三)特定物与种类物

民法总论大纲

民法总论大纲

《民法总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民法总论
课程简介:民法总论是民法学系列课程的主干课程之一,属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民法学的基础理论,是民法学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分为16讲,共计64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民法总论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为深入学习其他民法课程奠定较好的基础。

考核方式:
1、本课程的成绩采取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
2、平时成绩体现在课堂表现等方面,占20%;
3、考试采取闭卷形式,题型包括名词解释、概念比较、简要论述和案例分析,占80%。

第一章民法概论
第一节民法的涵义
第二节民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继受
第三节民法的渊源
第四节民法的适用范围
第五节民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民法上基本制度
第一节债法上的合同
第二节占有与所有权
第三节抽象原则与作为其平衡的不当得利制度
第四节不法行为/侵权行为
第三章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意思瑕疵
第三节法律行为生效的前提
第四节条件与期限
第四章代理
第一节代理制度
第二节代理权
第三节无权代理
第四节表见代理
第五节隐名代理
第五章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第一节自然人
第二节法人
第三节合伙及无权利能力团体
第六章法律关系与权利
第一节法律关系的概念
第二节权利
第三节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
第四节物
第七章时效。

民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民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民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一、《民法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2231001(二)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Practice of Civil law(三)开课对象法学院专科专业学生(四)课程性质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民法理论知识和运用民法进行司法实务操作的实践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

民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民事法律实践。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法理学、宪法学等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商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诉讼法学等专业基础课。

(五)教学目的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民法学基本理论体系并对民法学的各项具体制度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具备较为熟练地运用民法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民法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民事法律行为、代理、诉讼时效、物权、债权、人身权、继承权、民事责任等几个部分。

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

讲授时应注意与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的协调。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64学时学分数:4学分八)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为主,组织模拟法庭、课堂讨论为辅;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学生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分别占总评成绩的40%和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民法概述教学要点:了解我国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法律部门,是国家重要的基本法之一;重点掌握我国民法调整的对象;弄清我国民法的沿革、民法与民法学的体系、民法的渊源和适用范围。

教学内容:民法的概念;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沿革;民法与民法学的体系;民法的渊源;民法的适用范围。

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教学要点:掌握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功能及其内容。

教学内容: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民法总论》教学大纲

《民法总论》教学大纲

《民法总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民法总论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_____学分课程总学时:_____学时适用专业:法学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民法总论是民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民法学的基础和入门课程。

它系统地阐述了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时效等内容,为后续学习物权法、债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具体的民事法律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了解民法的体系和结构。

让学生熟悉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民事主体的种类和特征、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效力、代理的种类和效力、时效的种类和计算等具体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民法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法律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现象和问题,培养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公正、公平、诚信等法律职业道德和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民法概述1、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民法的定义和内涵民法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2、民法的性质和任务民法的性质:私法、权利法、市民社会的基本法等民法的任务: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3、民法的渊源和适用范围民法的渊源: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习惯等民法的适用范围: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二)民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平等原则的含义和体现平等原则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作用2、自愿原则自愿原则的含义和体现自愿原则的限制和保障3、公平原则公平原则的含义和体现公平原则在民事法律行为和民事责任中的适用4、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和体现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履行、权利行使和义务履行中的适用5、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的含义和体现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法律后果(三)民事法律关系1、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关系的定义和内涵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主体平等性、意志自主性、内容法定性等2、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等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3、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分类事件和行为的区别和联系民事法律事实构成(四)自然人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和终止胎儿利益的保护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和分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律规定和保护3、自然人的监护监护的概念和目的监护的类型:法定监护、指定监护、遗嘱监护、协议监护等监护人的职责和权利4、自然人的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宣告失踪的条件和法律后果宣告死亡的条件和法律后果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关系(五)法人1、法人的概念和特征法人的定义和内涵法人的特征: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财产、独立的责任等2、法人的分类营利法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非营利法人: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特别法人: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3、法人的成立、变更和终止法人的成立条件和程序法人的变更:合并、分立、组织形式变更等法人的终止:解散、清算、注销登记4、法人的组织机构法人的意思机关、执行机关、监督机关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六)非法人组织1、非法人组织的概念和特征非法人组织的定义和内涵非法人组织的特征:不具有法人资格、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组织成员承担无限责任等2、非法人组织的类型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3、非法人组织的设立、变更和终止非法人组织的设立条件和程序非法人组织的变更和终止的法律规定(七)民事法律行为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和内涵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具有合法性2、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和多方行为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诺成行为和实践行为3、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的关系4、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情形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后果5、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情形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撤销权的行使和期限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被撤销后的法律后果6、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情形效力待定民事法律行为的追认和拒绝效力待定民事法律行为在法定期间内未被追认或拒绝的法律后果(八)代理1、代理的概念和特征代理的定义和内涵代理的特征: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独立进行意思表示、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2、代理的分类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本代理和复代理直接代理和间接代理3、代理权的产生和终止委托代理权的产生和终止法定代理权的产生和终止指定代理权的产生和终止4、无权代理无权代理的概念和情形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表见代理5、代理关系中的责任承担代理人的责任被代理人的责任第三人的责任(九)时效1、时效的概念和分类时效的定义和内涵时效的分类:诉讼时效和取得时效2、诉讼时效诉讼时效的概念和特征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诉讼时效的期间和起算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3、取得时效取得时效的概念和构成要件取得时效的法律后果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民法总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民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标准 201509 - 外传版

《民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标准 201509 - 外传版

《民法总论原理与实务》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与定位根据学院“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司法,服务广西,突出司法技能等专业群特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依据省内司法行政系统和广西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法律事务专业群培养具有法律事务专业群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备从事基层法律服务所工作、司法所工作、律师辅助工作、法官助理工作、中小企业法务工作等岗位需要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热爱基层、立足基层、服务基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身心健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通过调研论证,前述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法律宣传、法律咨询、常见民事纠纷处理、民事案件代理、常用司法文书写作、制作笔录、以及企业的设立变更、合同拟定、审查与纠纷的处理等,而民事案件分析及提供民事法律意见是从事该职业必须具备的一项关键能力,因而也是法律事务专业群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核心技能。

《民法原理与实务》对学生分析民事案件、处理民事纠纷及提供法律服务等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因此,本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我院三年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群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为必修课。

本课程以法学基础理论与宪法为基础,同时服务于民事诉讼法、合同法原理与实务、调解技巧与实务、基层法律服务、法律事务专业综合实训等后续职业技能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组认真学习领会教高16号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律制度的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民法总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民法总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民法总论The General Rules of Civil Law课程代码:21410003学分:3学时:48(其中:课堂教学学时:48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法学专业教材:《民法》,魏振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第6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民法总论》是高等法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核心课程,也是民法学的基础课和入门课。

民法总论是民法中最抽象的理论体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其是否能够持续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对后续民法分支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授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 因此,本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民法学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民法学的基本方法,为成为合格的法科生培养良好的民法素养,为将来学习民法学的其他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民法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民事法律关系及其构成要件,学会分析各类民事法律关系,了解各类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原理及法律规范;对各类民事主体的概念、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等熟练掌握;系统掌握民事法律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代理、诉讼时效与权利的行使等。

课程目标2:引导学生学会民法思维的基本方式,逐步学会应用民法理论和民法规范分析和解决民事法律问题的基本技巧、方法,并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民法基本理论知识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对真实案件进行法律分析,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按章撰写)第一章民法概述特征、分类,理解物的法律意义,了解有价证券、智力成果的概念、法律特征及主要类型,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其他客体。

(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重点是掌握物的概念与特征及其观念之扩张2.难点难点是了解物的几种重要的分类第八章民事行为(-)课程内容第一节民事行为概述一、民事行为与法律行为的概念二、民事行为的特征三、民事行为与情谊行为、准民事行为四、民事行为的分类五、民事行为的形式第二节意思表示一、意思表示的概念与构成要素二、意思表示的分类三、意思表示的解释四、意思与表示不一致五、意思表示的不自由第三节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一、民事行为的成立二、民事行为的生效第四节附条件与期限的民事行为一、附条件的民事行为二、附期限的民事行为第五节无效的民事行为一、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二、无效民事行为的分类三、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的法律后果第六节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一、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概念二、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种类三、撤销权的享有和撤销第七节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一、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二、欠缺民事行为能力的行为三、无权处分的行为四、无权处分在物权法上的效力五、无权处分与侵权责任的关系(二)教学要求学习本章,重点掌握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民事行为的分类及意义,意思表示的含义、分类; 理解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的要件,附条件和附期限民事行为的特点和种类;了解无效民事行为、可撤销民事行为、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概念、种类及后果;学会分析民事行为的效力。

民法总论-教学大纲

民法总论-教学大纲

民法总论-教学⼤纲《民法总论》教学⼤纲课程编号:100063A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学分:2适⽤对象:法学先修课程:法理学⼀、教学⽬标《民法总论》是民商法学系列课程中的第⼀门课程,属于法学专业学⽣必修的专业课。

它引导学⽣深⼊理解民法发展历史、理念、⽅法、基本概念、基本制度,是学习民商法其他学科的⼊门课。

⽬标1:树⽴正确的民法理念⽬标2:掌握学习民法制度的基本⽅法⽬标3:掌握《民法总则》中的基本制度⼆、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细讲的内容主要有民法的调整对象、民事法律关系以及法律事实、⾃然⼈的相关制度、代理制度、诉讼时效。

⽽民事法律⾏为、民法基本原则、民法的解释⽅法为精讲内容。

民法的历史发展、民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区别、民法与市民社会、取得时效等为粗讲或选讲内容。

对于难点内容主要⽤举例、⽐较等⽅法。

对于重点内容主要采⽤讲解与讨论形式。

教学⽅法主要是采⽤讲解、案例讨论、课后布置作业等⽅法。

教学⼿段是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法,适当放⼀些案例分析视频。

布置不少于两次作业,主要是案例分析以及读书笔记。

作业分数算作平时成绩。

读书笔记不少于3000字,要求⼿写完成。

《民法总论》关于民商法学习⽅法、理念、基本规则,为法学专业学⽣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学素养、分析法学问题的⽅法,为其毕业后从事法律⼯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体,⼩四号字)第⼀编民法概论第⼀章民法的概念与性质第⼀节民法的调整对象1、民法的概念2、民法的调整对象3、民法调整⽅法的特点第⼆节民法的历史发展1、民法是随着商品经济关系⽽产⽣,随着商品经济关系的发展⽽发展的2、古代社会民法的典型为罗马私法3、近代民法以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4、资本主义现代民法始于1987年公布、1900年⽣效的《德国民法典》5、中国近代民事⽴法始于清末。

民法实务教学大纲是什么

民法实务教学大纲是什么

民法实务教学大纲是什么民法实务教学大纲是指在民法实务教学中所制定的一份教学计划和指导性文件,旨在规范和指导民法实务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参考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工具。

本文将从教学大纲的制定目的、内容和实施效果等方面,探讨民法实务教学大纲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民法实务教学大纲的制定目的是为了明确教学目标,规范教学内容。

通过制定教学大纲,可以明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确保教学的方向和重点。

教学大纲可以规定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效果。

同时,教学大纲还可以规范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确保教学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通过教学大纲,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设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民法实务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案例分析等方面。

基本理论知识是民法实务教学的基础,包括法律法规、法理、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实践技能是民法实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合同起草、诉讼代理、法律文书写作等方面的技能。

案例分析是民法实务教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民法实务知识。

此外,教学大纲还应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施和学生的学习。

再次,民法实务教学大纲的实施效果应该通过教学评价来进行监控和改进。

教学大纲的实施效果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来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教学大纲的实施效果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来进行改进。

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讨论会等方式,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最后,民法实务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的支持。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务经验,能够准确把握民法实务教学的要求和特点。

民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民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民法原理与实务(2)》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张颖颖审核人:刘张洛编撰日期:2009年9月一、课程概述(前言)民法原理与实务(2)是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法律事务专业的职业基础必修课,属于B类(理论+实践)课程,3学分,计划学时54学时,其中实践课时占18学时,实践学时占计划学时比例为33%。

民法原理与实务(2)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法学原理和法学观点放在突出地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理论阐述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司法审判工作的经验结合起来,突出科学的实用性;同时对古今中外的民法学理论,采取批判的借鉴原则。

本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依据法律专业的需要,对必修本课程的学员进行有关民法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和培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员能够运用民法的基本原理和具体规则,处理好各种民事关系,正确认识、分析和处理各种民事纠纷,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描述第三编物权法第十二章用益物权[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用益物权的概念及法律特征;2、明确各种具体的用益物权的特点和行使的法律要求。

[重点名词]1、用益物权2、土地承包经营权3、建设用地使用权4、宅基地使用权5、地役权6、特许物权[重点问题]1、用益物权的法律特征。

2、用益物权的一般规则。

3、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征,土地承包经营权中经营权人和土地所有权人的权利义务。

4、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特征、设立和内容。

5、宅基地使用权的特征和内容6、地役权的特征、取得和内容。

7、特许物权的特征和种类。

第十三章担保物权[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抵押物的范围和抵押合同的效力;2、掌握质押权和质押合同的效力;3、掌握留置权的特征、适用范围。

[重点名词]1、担保物权2、抵押权3、共同抵押权4、浮动抵押权5、最高额抵押权6、流押7、质权8、动产质权9、权利质权 10、留置权[重点问题]1、担保物权的法律特征和属性。

2、抵押权的法律特征。

3、抵押财产的范围和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民法总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民法总论与实务》教学大纲二00七年十月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上述内容的学习,特为学生安排了以下实训:实训课安排计划附件:《民法总论与实务》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本大纲适用于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学生,总学时为62学时。

本课程的重点难点是,民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民事主体制度、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制度、时效制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民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培养学生的民法理念、权利意识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民事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商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等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大纲以杨立新主编《民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基础,参照王利明主编《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法总论》(第二版)梁慧星著(法律出版社)等教材编写。

力求内容与体系的科学与完整。

随着我国民事立法及其理论的发展,本大纲将根据需要及时修订、完善,以适应教学的要求。

二、课程内容: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部分的教学,了解民法与民法学的联系和区别,了解民法学的体系内容,透过民法的历史沿革,发现民法与商品经济的关系,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充分认识制定中国民法典的必要性。

一、民法与民法学民法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居于基本法的地位。

民法学是民法学体系中的一个主要学科,是以研究我国民法理论与实践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对象的一门独立的法律科学。

民法与民法学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两个概念。

二、民法的历史沿革民法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世界各国立法的历史沿革和现实情况来看,民法与一定社会的商品经济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它是伴随着商品经济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不同时期所有制类型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民法也是有不同的性质、特点和内容的。

三、民法学的体系和内容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结合我国单行民事法律、法规的有关内容,我国民法学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民法的一般规定;2.民事主体制度;3.物权制度;4.债和合同制度;5.继承权制度;6.人身权制度;7.知识产权制度;8.民事责任制度。

四、中国民法典的制订1.制订民法典的必要性。

2.制订民法典的作用。

第一章民法及其基本原则(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我国民法的性质和调整对象;掌握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实践中的适用方法;掌握民法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方法;了解我国民法的结构,以及掌握民法体系的要点。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和适用一、民法的语源“民法”一词来源于古罗马的市民法。

二、民法的含义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自然人与法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法通则》第2条的规定)《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的缺陷三、民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一)调整对象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自然人与法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二)调整方法1、事前调整2、事后调整四、民法的性质(一)民法为私法(二)民法为权利法(三)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五、民法与相邻法律的关系民法与民事诉讼法、行政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的关系等。

六、民法的渊源和解释(一)民法的渊源民法的渊源就是指民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民法的渊源的种类。

(二)民法的解释1.立法解释2.司法解释3.学理解释七、民法的适用范围(一)时间的效力(二)空间的效力(三)对人的效力第二节民法的基本原则一、民法基本原则的内涵和功能(一)民法基本原则的内涵(二)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二、民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民法通则》第3-7条的规定)(一)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二)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三)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原则(四)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原则(五)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原则思考题:1、如何理解民法的概念?2、怎样理解民法的调整对象?3、我国民法的表现形式有哪些?4、如何理解我国民法的效力范围?5、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10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原理,认识民事法律关系在民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了解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作用,领会民事权利的分类及其实践意义。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概述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所确认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平等社会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一、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二、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三、客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就是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

第三节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一、民事权利(一)民事权利的概念民事主体为实现其某种利益依法为一定行为或者请求民事义务主体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或意志自由。

(二)民事权利的内容(三)民事权利的分类二、民事义务(一)民事义务的概念和特征民事义务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为满足权利主体受法律保护的利益需要,依法应当作为或不作为的约束。

民事义务的特征:目的性、限定性、强制性(二)民事责任与民事义务的区别和联系第四节民事法律事实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民事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

二、法律事实的分类(一)事件(二)行为三、民事法律事实构成民事法律事实的结合,是指依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一个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需要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的结合。

思考题:1、什么是民事法律关系?它有哪些特征?2、民事法律关系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3、民事法律规范、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4、民事权利分类的法律意义是什么?第三章民事主体(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民事主体的概念、特征和类型;掌握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掌握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理解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的内容;掌握法人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了解我国法人的类型。

第一节民事主体概述一、民事主体的概念和特征二、民事主体的分类第二节自然人一、自然人和公民(一)自然人的概念自然人是基于自然规律而出生的人。

(二)自然人和公民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三、监护和住所(一)监护监护是指为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设置保护人的制度,是对其合法权益的监督和保护。

(二)住所四、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一)宣告失踪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的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的制度。

(二)宣告死亡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五、合伙(一)合伙的概念和特征合伙是指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以合伙商号名义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二)合伙的种类(三)合伙与公司的区别(四)合伙的条件(五)合伙事务的执行(六)合伙债务的承担(七)合伙人的退伙、除名和入伙六、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一)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是指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组织。

(二)农村承包经营户农村承包经营户,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承包合同的规定从事商品经营的。

(三)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的财产责任第三节法人一、法人的概念和特征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二、法人的分类三、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四、法人的成立五、法人的机关六、法人的责任七、法人的变更、消灭和清算八、联营思考题:1、什么是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这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2、如何理解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的行为要与其能力相适应?3、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重要区别是什么?4、监护制度与亲权的关系如何?5、个人合伙的财产责任是如何规定的?6、什么是法人?法人应具备什么条件?7、法人制度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8、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有什么特点?9、法人是怎样承担民事责任的?第四章物(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民法上物的概念和特征;掌握民法上物的类型。

第一节物的概念和意义一、物的概念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物,是指民事权利主体能够实际控制或支配,具有稀缺性,有一定经济价值,能满足人的需要的财产。

物的特征。

二、物的意义第二节物的分类一、特定物与种类物二、单一物、合成物和聚合物三、流通物与限制流通物四、动产与不动产五、可分物与不可分物六、主物与从物七、原物和孳息八、可消耗物与不可消耗物第三节货币与有价证券一、货币货币是一种种类物。

二、有价证券有价证券是设定并证明持券人有取得一定财产权利,且能够流通的一种书面凭证。

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物。

有价证券的特征。

思考题:1.物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2.试述物的分类?3.有价证券的特征有哪些?第五章民事法律行为(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明确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弄清无效的民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的种类及其法律后果;了解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论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合法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一)单方、双方与多方民事法律行为(二)有偿与无偿法律行为(三)诺成与实践法律行为(四)要式与不要式法律行为(五)主从民事法律行为(六)独立法律行为和辅助法律行为(七)财产行为和身份行为四、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第二节民事行为的成立和效力一、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二、民事行为成立的要件三、民事行为生效的要件四、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一)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在法律行为中约定一定条件,把该条件的成就与否作为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终止的根据。

(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设定将来客观确定发生的事实作为决定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终止的根据。

五、无效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即由于欠缺民事法律行为根本性生效要件而在法律上确定的当然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六、可撤销或可变更的民事行为可撤销或可变更的民事行为,即根据法律的规定,当事人所实施的民事行为依法具有的可变更或可撤销的理由,当事人可以并且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撤销的民事行为。

七、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指发生法律效力与否尚未确定的法律行为。

八、民事行为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法律后果思考题:1、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它的有效条件是什么?2、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种类,二者有何联系和区别?3、无效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是什么?第六章代理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代理的概念和法律特征以及代理制度意义;掌握代理的种类及代理权的行使;明确无权代理、表见代理及其法律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