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应兼顾“一体两面”
从语文学科的两面性看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互动
结构 , 这就成为两者具有 互动性的基础 。本文具体介 系 统性 指 导 , 就 达 不 到 预期 的效 果 。所 以在 进行 阅读 绍 了语 文学科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 学的互动性 , 及 其操 时要 注 重 阅读 的 目的性 和 阅读 方 法 的指导 。
作 层 面的 价值 和 意 义。
程。
待 老师 改 。 老师 之训 练 必 须做 到 此 两点 , 乃 教 学 之 成
” 从人文性角度来说 , 阅读 是语文课程 中极其重要 功 。 “ 以读 促写 ” 要 注意 以下 两个方 面 : 的学习内容 , 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 培养学生
己生 活 中 的所 见 所 闻 , 写 下 的是 自己感 受 中 的真 话 真 的 。凡 是 学生 写作 文进 步 了都值 得 表扬 , 这样 , 学 生对 情 。俗 话 说 , 拳不离手 , 曲不 离 口 , 多写 多 练 , 必 有 裨 作 文就 会 陡然增 趣 , 写 作水 平也 会 随之 提高 。 益 。课 外 练笔 , 形 式 多样 , 内容 丰 富 , 如果 观察 仔 细 , 摹 “ 读 书破万 卷 , 下 笔如 有神 ” , 这 句话 深刻 地说 明了
阅读 是 一种 非 常 复 杂 的思 维 过 程 , 它 是 阅读 者 对
“ 表达与 交流” 等方 面的 目 标, 而这些 目标 的达成主要 相互 促进 , 构 成 了语 文教 学 的主要 内容 。
“ 工 具性 ” 两方面 , 阅读和 写作 都 须 关 注 文本 的 情 感 和 材料进行筛选 , 进行加工的过程 。在阅读 中如果缺乏
合才能学好语文 , 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互 动 的基础— — 语 文学科 的 两面性
方法 , 并加 以训练 , 从而提高学生构思谋篇的能力 , 达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平衡与和谐(高三)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平衡与和谐(高三)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顾汉成2006年8月生活中有平衡理论,社会要和谐发展,中学语文教学也有一个平衡与和谐问题值得探讨。
教学中如果把看似矛盾的东西统一起来,就会收良好的效果。
下面就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做到和谐统一谈谈本人的实践体会。
一、既因材施教又整体推进“ 因材施教”强调的是个体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整体推进”强调的是群体的进步,在实际的教学中这是一对矛盾,教学时常常优等生、后进生难以兼顾。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来研究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能力这一对矛盾。
学生的学习目标看起来大家都是一致的,实际上由于个体能力的差异,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也是有很大的差别,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能考上清华北大,有人只能考上专科,有人甚至连参加高考的资格都没有争取到的原因。
承认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我们就有充足的理由“ 因材施教”,也就有充足的理由“因材树(树立)标(目标)”。
这正如登山运动,有人能登到山顶,有人只能登到半山腰,还有人走到山脚下不行了。
就象我们不能强求只能走到山脚下的老弱病残者要登上山顶一样,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能考上大学。
我们要做的是鼓励每一个登山者尽力登到自己能达到的最高点——让学生学到自己能掌握的知识,考上自己能考上的学校。
设想大家都做到了这一点,不也就做到了“整体推进”吗?我以为这是教学上的一种明智。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们也可以结合高考对现行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再认识。
我们知道许多数理化教师对成绩不是很突出的学生明确提出高考最后几道综合性难题不做,或者在保证前面的题目都检查完后再做,要把精力相对集中到做前面的基础题上,拿自己能拿的分数。
我们语文学科为什么不也提出让学生拿自己能拿的分呢?如作文,目前高考的分值是60分,理论上分基础等级40分,发展等级20分,而实际阅卷教师是不可能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去打分的,由于某些复杂的原因,学生高考作文达到基本要求后,多数情况下是拉不开分数的,大家在42分左右。
“教”“学”兼顾“语”“文”并行
“教”“学”兼顾“语”“文”并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改革。
语文教学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
教与学的并行、语与文的兼顾成为当前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这既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转变,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更新,更是一种教学质量的提高。
要实现教与学的并行,就需要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教学是双向的过程,老师和学生是共同参与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机的互动和交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内容也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保持教与学的密切联系。
兼顾“语”“文”,就要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入手,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文化素养的积淀。
语言技能是语文学科的基础,是学生习得语文能力的前提。
语言技能的培养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些技能的培养需要教师细致入微地指导,引导学生自主习得。
在语言技能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文学、历史等学科内容的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要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还需要关注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的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随之而更新,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都是教学中常用的工具。
这些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但怎样将这些工具有效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和学校积极探索。
教学环境的创新也是关注的焦点,一个和谐安静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发展完整的人格和性格。
教“与”学并行,兼顾“语”“文”是当前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
只有在这个方面不断完善,才能真正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语文教育定能够书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
一体两翼: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双向培养
一体两翼: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双向培养摘要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既有培养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语文素养,更有涵养人文情怀、丰富人文知识与价值观的人文素养。
本文从中学语文教学开展机制、教学内容与方法、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双向培养模式,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参照。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语文素养,双向培养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双向培养语文教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也是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技能与语文文化,更是学生人品修养、思想素养的重要培养载体。
在当前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便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内在联系中学语文教学是公民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其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育,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生活,激发人文情操,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因此,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是内在关联的。
人文素养是指人类在生活、思维、情感与状态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体现了人类品质创造力与文化扎根的能力。
语文素养是指人们熟练掌握现代汉语,能够使用语言进行日常交流、文化体验、文学鉴赏与社会交往的能力,主要包括语音、语调、语法、词汇、篇章等语言技能,以及语文文化、文学经典、社会文化现象等语言能力。
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相辅相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同时注重教学双方的双向培养。
二、双向培养模式的构建1、中学语文教学的双向培养开展机制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从教学管理、教师素养、课程设置三个方面来构建双向培养的机制。
教学管理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方式,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素养方面,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同时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培养;课程设置方面,需要注重开通社会学堂、社会实践等活动,结合社会文化现象,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能力和观察能力。
用“二合一”思想指导初中语文教学
用“二合一”思想指导初中语文教学作者:原红来源:《读写算》2019年第13期摘要“二合一”思想是现今教学当中的重要思想,尤其是在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涉及到了古今中外多方面的内容。
虽然现今的教材当中是以单元的形式来进行内容编排,但是相互之间联系紧密,正需要“二合一”的思想来进行教学指导。
文章当中现实对于“二合一”思想进行了简要概述,之后分析了“二合一”思想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体现,最后探讨了“二合一”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二合一”思想;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3-0099-01初中语文是初中教育当中的重要部分,是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进阶时期。
初中时期的语文教学,一方面是对于小学时期知识的夯实,另一方面便是新知识的教学。
为了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更广阔的世界,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制的过程中便加入了各种内容。
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初中语文教材当中的知识,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秉承“二合一”的教学思想。
一、“二合一”思想概述在我国古代的时候便对于“二合一”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
所谓矛盾双方相互之间既依赖又相互斗争的思想便是“二合一”要表达的,用哲學用语来说便是“合二为一”,是相对立的两方之间对立与统一。
在哲学界对于“二”和“一”之间的争论从上个世界六十年代的时候便开始了。
当时,我国哲学界就“合二为一”与“一分为二”两种思想开展了哲学辩论,但在两种思想当中,相对立便用“二”来表示,统一便用“一”来表示,两者其实都是用一种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对立与统一之间的规律。
中国古代的太极图实际上表达的就是古代思想家对对立统一的看法,不论说太极图是“合二为一”还是“一分为二”都是可以的,也是合理的。
新课程语文教学备课应兼顾两方面工作
新课程语文教学备课应兼顾两方面工作作者:孙家来来源:《新课程·教师》2010年第01期新课程改革催生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对话型课堂,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等。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语文教材的“多样化”,“一本统治天下”的局面有了根本改变,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教材也不断地变换,这就给广大语文教师带来了挑战,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从事工作的新教师,都必须不断地钻研教材。
新的教材理论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王荣生教授根据中外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鉴别出语文教材选文的四种功能,即“定篇”“样本”“例文”“用件”,不同类型的文本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重新审视备课这一环节,本文着重想从两方面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要“入乎其内”,也就是要深入地理解领会教材。
第一,深入解读文本,读懂读透,不仅是知性的、理解性的解读,还要深度解读,要有自己的理解。
为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师备课样式”的阅读,即先粗读以了解课文说了什么,包括课前的提示和课后的练习题;再精读,按提示和练习题的指引,分析课文形式的方面;最后落实到练习题的答案。
我们不是说这种阅读方式不可取,而是说这种阅读容易导致“鉴赏者取向”式的阅读:一篇文章还没有读,甚至不用读,就知道它对,就知道它好,这样使教师自己的智慧消解在对这些习题答案领会中,使理应成为优秀读者的语文教师成了编者或某种观念的图解者,丧失了语文教师应有的灵光,也难以在课堂的教学中与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并迸发智慧的火花,因此,我们应采取“解读者取向”,即在正常状态下阅读文章时的阅读方式,语文教师首先应作为一个读者来与文本对话。
当然,文本的性质不同,对话的过程、方法等也会不同。
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选文大致分为三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文言文。
对于实用类文本,我们应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提出概括等理性思维方法,去探究文本的原意,以保证理解的客观性,对话过程中遇到困难,可借鉴相关文章资料以获得正确的理解。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注重整合和综合性。
阅读与写作作为中学语文两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应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一体化的教学。
通过实践,我发现一体化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首先,一体化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可以深入挖掘文本的信息。
传统的阅读教学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但往往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
而通过一体化教学,学生在深入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再次梳理、总结和巩固。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文本的意义和内涵,从而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水平。
其次,一体化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和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二者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将信息进行整合和梳理,通过写作可以让学生再次运用这些信息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一体化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对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一体化的教学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老师需要有更加全面的知识储备和掌握教学的技巧。
其次,教学过程需要在课程规划和时间安排上进行相应的整合,确保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时间合理安排。
最后,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确保教学方式的符合学生的特点和习惯。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看出一体化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对于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给予学生的自主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创新、思考、表达,提高整体语文素养。
“教”“学”兼顾“语”“文”并行
“教”“学”兼顾“语”“文”并行“教”和“学”是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语”和“文”则是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两个方面。
“教”和“学”兼顾、“语”和“文”并行,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首先,“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而教师应该发挥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
因此,教师不仅应该掌握教学方法,还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发挥引导作用。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
其次,“语”和“文”并行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门文学科目,也是一门语言科目。
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等,同时还要有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要想实现这种并行,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技巧。
最后,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和问题解决式教学,注重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实际生活情况和社会发展趋势,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可以通过PPT、多媒体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总之,要实现“教”“学”兼顾和“语”“文”并行,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同时也要注重语言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实际的语言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进而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引言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而阅读与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两大重要内容,一直备受重视。
在传统的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往往是分开教学的,学生在阅读时很难将所读内容融会贯通,写作时也常常只是机械性地模仿范文。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一体化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针对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探讨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一体化教学的理论依据一体化教学是指将原本分开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通过贯通性的设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理解和更高水平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一个良好的阅读基础能够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而写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
一体化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在理论上是具有很好的可行性的。
一体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模仿,无法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而一体化的阅读与写作教学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有意识地去思考写作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体化教学能够使语文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在认知心理学中,认知结构是个体知识与技能的组织方式,它随着个体的认知发展而发生变化。
学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从单一的认知到综合的认知,因此一体化的教学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一体化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思考、分析和总结,这种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从理论上来说,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可行性。
二、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路径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教师要从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入手,将阅读与写作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初中语文学习中如何兼顾文言文和现代文?
初中语文学习中如何兼顾文言文和现代文?初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和现代文是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近似完整的语文学习体系。
如何能同样重视这两者,既能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现代汉语素养,是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努力思考的课题。
一、紧密联系,互相补充文言文和现代文并非孤立存在,两者之间关系密切。
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基础,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汉语的结构、语法和词汇,加深对汉语的认识。
而学习古代和现代文,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表达和思想内涵,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二、注重方法,循序渐进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语法知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急于求成地进行授课,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比如,可以由简入难,从简单的文言文入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文言文;可以借助课堂讲解、课后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进行课堂讨论,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践,活学活用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重实践。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文言文知识运用到现代生活中,例如,引导学生用文言文写日记,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感受,用文言文进行诗歌创作等。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提升对文言文的应用能力。
四、多元化评价,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不但要注重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在现代汉语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提升。
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书面作业、口头表达、小组合作、课堂参与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注重兴趣,激发热情学习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毅力,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讲故事、表演、游戏等,将文言文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兼顾“语”“文”并行
“教”“学”兼顾“语”“文”并行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而语文教育则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之一。
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交流、理解、思考和创造。
然而,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实现“教”“学”兼顾,并且在“语”“文”两方面做到并行呢?在语文教育中,老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学习的促进者。
所以,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情况,适应不同的学生心理和能力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灵活应对不同的教学情况。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主动性。
在语文教育中,语言和文学是密不可分的。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形成对文学作品的独特的理解和见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教授写作规范和技巧,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词汇和语法,为他们更好地表达和思考做好铺垫。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有品德、智慧和实践等方面的培养。
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之一,除了要注重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高以外,还需注重学生思维、创造和实践的能力的培养。
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让他们成为有着良好品德、优秀文化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青年人。
总之,要想在语文教育中实现“教”“学”兼顾,并且在“语”“文”两方面做到并行,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将教学的过程与写作的过程相融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因此,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应成为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应被重视的教学方式。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我们应将二者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对于阅读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选定的文章进行深度分析,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弘扬学生视野。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读懂高质量的散文、诗歌等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让学过程中,注重考察学生的读后感、阅读策略等方面,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写作方面,我们可以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双赢的目标。
如给学生练习一道叙述故事的题目,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主题或者一个话题,让学生的阅读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
当学生完成写作后,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归纳出写作时的策略和方法,以帮他们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育不仅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广,也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多变。
同时,这种教育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语文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在融合式的阅读与写作教育下,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尽管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我们也需要面对一些问题,如教师应该如何制定有效的阅读策略,应该如何进行较好的评价与反馈等。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平衡教学,因为阅读与写作的学习不能太单一,作业得把握度也要适宜。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即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框架内寻找属于自己的感觉和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
此外,教师的教学必须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育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并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充分、灵活、自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方法与策略的创新,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试析初中语文的阅写一体化教学模式
试析初中语文的阅写一体化教学模式初中语文的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将阅读和写作两个能力相结合,通过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方式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下面就初中语文的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试析。
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吸收大量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写作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整合和表达。
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和模仿优秀的文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写作水平。
在写作中,学生通过对所阅读文章进行分析和总结,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阅读中,学生能够学习到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写作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力进行文章的写作,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种培养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
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增强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知欲,还能够在写作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增强对语言的热爱和表达的渴望。
这种充满乐趣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
感谢您的建议和指导,我会继续努力改进。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的实践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创新与优化。
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逐渐成为主流。
语文阅读与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传统教学模式下,阅读和写作往往被各自孤立地教授,导致学生缺乏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能力。
而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阅读和写作被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
具体来说,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阅读与写作相互交织在一体化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例如,在学习一篇阅读文章之前,先让学生预读题目并思考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阅读之后,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反过来又能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领悟。
这样一来,阅读与写作就不再是孤立的教学内容,而是互为补充,相互交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与运用语言。
二、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一体化教学中,阅读作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需要更多的注意和培养。
通过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让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多种层次的阅读,从字面意思逐渐递进到深层次的修辞和意义的理解,让学生逐渐建立起全面、独立的阅读思维。
三、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一体化教学中,写作作为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培养。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让学生模仿名家文章进行模拟写作;让学生进行写作评价学习,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
同时,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水平时,还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写作题目,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语言思维能力是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在阅读与写作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可以让他们具备观察、分析、判断和思考的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语言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和优点,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兼顾“语”“文”并行
“教”“学”兼顾“语”“文”并行教学兼顾语文并行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教授孩子们如何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更是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文字的美丽、思想的深刻和人生的真谛。
语文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为根本任务。
在当今社会的现实中,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是,语文教学中是否兼顾了孩子们的个性特点、学习兴趣和实际需求。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语文教学,让它更加立足于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能力,助力学生成长。
语文教学应当兼顾学生的个性特点。
每个孩子的天赋和兴趣都是不同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去发掘和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帮助。
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语文知识,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只有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语文教学应当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主动性。
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采取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实践活动等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亲和的手段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只有在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之后,他们才会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并掌握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应当兼顾学生的实际需要。
语文是一门交际的艺术,它既包含了语言文字的表达和理解,更是对世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语文教学不仅应该局限于基本的语法知识和阅读技巧,还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现实、人际关系、人生感悟等方面的话题,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
中学语文教学应兼顾“一体两面”
◎严寿斌何谓“一体两面”?先来看看何谓“语文”这一概念?叶圣陶先生曾经对“语文”给出了描述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不论口语还是书面语,实际上叶老在这里讲的“语文”实际上讲的就是“语言”和“言语”问题。
我们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按照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观点,这种语言就是一种“言语”!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对“语言”和“言语”给出了经典的定义:“所谓语言,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所谓言语,则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及作品。
”说的通俗点,“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而“言语”则是个人说话的具体行为和结果,在每个人的音色、用词、句子结构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人特色,它是属于个人的。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教授学生学习名家言语,让他们学会运用自己的言语进行交际,进一步获得语言的感悟。
这才是真正回归我们真正的“本体”语文教学。
这里的“本体”就牵涉到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从形式上看,它们是文字的组合、聚合规则及其运用,从内容上看,就是它们又承载了大量的的人文信息。
朱光潜先生认为:“内容跟着形式,意念跟着语文,时常在变动,在伸展。
一切调配妥帖了,内容与形式就已同时成就,内容就已在形式中表现出来。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当像天平一样,是两端都要对称,对于这种“本体”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两者都要兼顾。
因此,我们分析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篇文章……如果只是形式方面,只是告诉“这些表达了什么”“有什么样的语法结构”等知识,那只是粗浅的认识,必然要涉及到这种词语形式所承载的特有文化信息和表达效果,为什么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怎么恰当的使用……这就是内容方面,这两个方面统一就是“一体两面”的语文教学的完美展现。
具体来看:一、回归“本体”,从重视语言形式入手,让学生学会并喜爱自己的言语表达1.从文本教材中挖掘语言形式“语文教育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学”兼顾“语”“文”并行
“教”“学”兼顾“语”“文”并行语文教学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负责传授学生中文课程,包括识字、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能力。
然而,现代教育目标不仅仅是传授学生基本能力,还要强调充实学生对语文文化的理解,让他们深入理解语言、了解文化。
在这样一个全面教育的标准下,语文教学需要更好地结合传统基本技能和当今社会的需求,使学生拥有这两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关于主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和“学”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相较于传统学习方法,真正的教学在于创造一个生动的、互动的学习环境,以便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语言文化。
为此,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造性思考和合作精神。
教师应重视文化教育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程时,应始终关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除了单纯地传授语言能力之外,学生还需要了解语言的历史,深入了解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为此,教师可以将文化元素融入语文课本之中。
在教学材料上加入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文化活动等,以便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另外,有些学生可能更喜欢直接利用自己的语言技能与他人交流。
在这时,教师的职责就应该超越“传授知识”的角色。
教师应向学生解释语言的意义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化,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课程内容,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语言技能的提高教育者在教授语文技能时应将重点放在实用性上。
在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尝试挖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些学生可能会对某些话题更感兴趣,那么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己想象的引导,以让学生直观、深度、细致地理解语言的实际应用。
教师可以更改传统教育的台面来改善交流和合作环境。
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互动,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和获取支持。
同样,将游戏、小组讨论等外来活动与语文课程融合起来,可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结论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者在语文教学中面临的挑战非常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寿斌
何谓“一体两面”?先来看看何谓“语文”这一概念?叶圣陶先生曾经对“语文”给出了描述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不论口语还是书面语,实际上叶老在这里讲的“语文”实际上讲的就是“语言”和“言语”问题。
我们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按照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观点,这种语言就是一种“言语”!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对“语言”和“言语”给出了经典的定义:“所谓语言,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所谓言语,则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及作品。
”说的通俗点,“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而“言语”则是个人说话的具体行为和结果,在每个人的音色、用词、句子结构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人特色,它是属于个人的。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教授学生学习名家言语,让他们学会运用自己的言语进行交际,进一步获得语言的感悟。
这才是真正回归我们真正的“本体”语文教学。
这里的“本体”就牵涉到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从形式上看,它们是文字的组合、聚合规则及其运用,从内容上看,就是它们又承载了大量的的人文信息。
朱光潜先生认为:“内容跟着形式,意念跟着语文,时常在变动,在伸展。
一切调配妥帖了,内容与形式就已同时成就,内容就已在形式中表现出来。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当像天平一样,是两端都要对称,对于这种“本体”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两者都要兼顾。
因此,我们分析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篇文章……如果只是形式方面,只是告诉“这些表达了什么”“有什么样的语法结构”等知识,那只是粗浅的认识,必然要涉及到这种词语形式所承载的特有文化信息和表达效果,为什么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怎么恰当的使用……这就是内容方面,这两个方面统一就是“一体两面”的语文教学的完美展现。
具体来看:
一、回归“本体”,从重视语言形式入手,让学生学会并喜爱自己的言语表达
1.从文本教材中挖掘语言形式
“语文教育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张志公先生曾指出:
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从语言的分类上来看,可分为语音、词汇、语法,而在教学中必须从这三者本身的形式入手,分析汉语言所特有的魅力,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感受到汉语言的博大精妙,并自觉地形成自己的言语习惯。
这几方面的培养要渗透在我们的文本教材中。
汉语重意会,它的音韵美、形式美、意蕴美都极具悟性特点,全靠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会,我们可以通过“读”“悟”去亲身体悟体验。
在教学《乡愁》时,很多时候只是重视让学生自己感悟乡愁,自己在学校不在家里,是否想家的角度去阐发这篇课文的思想意义,有时候却忽略了文本语言的语音、词汇的运用所产生的效果。
笔者认为应当从这些基本方面入手,去让学生感悟,去体验,在不忘记调动学生类似情感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诵读,通过声音来传递情感,让学生达到对语言的震撼感染。
可以通过不同同学有感情的诵读,通过朗诵家的诗歌朗诵体验不同音调的表达效果,然后再结合里面的具体词语分析表达的作用,如诗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这些词语怎么读,是轻读,重读还是拉长慢读……然后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插上想象的翅膀,体悟这里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结合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语所带来的意象,从而体悟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每一段都有每一幅画面,让学生自己体悟,自己吟诵,感悟语言的动人之处。
课文延伸强化部分可以采用余光中《乡愁四韵》,冰心的《纸船》,席慕蓉的《乡愁》来配乐朗诵,配乐静听这些富有情感的语言多带给学生的震撼力量,让学生彻底的被这种强烈的乡愁悲情所感染……
2.关注具体“言语”运用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我们可以利用校内外的一切可用资源进行语文教学,这样
就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学习不是在“象牙之塔”中,而是更接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会激励起他们运用语言规则去审视言语实例,让他们学会“言语”。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教会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
具体来说,让学生举办各种活动,创办小的班级刊物,设计不同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实际运用言语,在实际的交际中的如何规范、得体地使用语言。
或者可以选取社会上的一些不规范的言语实例来进行教学,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熏陶,渲染。
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中就系统的安排汉语言学习的不同语法知识,例如汉字的“同音字和同音词”“普通话和方言”“汉字的简化和规范”“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多义词”“新词语”“熟语”“修辞现象”“病句”……这些汉语言在教学中可以紧密结合实践,让学生自己寻找,教师按照“课内指导课外”的原则,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语言资料,课堂分析指导,使他们形成一定的“言语”能力。
二、兼顾“两面”,在具体汉语言教学中渗透语言民族文化和人文内涵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基础语文教育阶段,我们的培养结果是“合格的公民”,为未来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如今所形成的道、德、仁、义、礼、智、信、法、仁政、兼爱这些都是记录在以前的文献资料中传承下来的,我们有别于西方文化价值判断,最主要的就是我们有《论语》《孟子》《庄子》《红楼梦》等等这些经典名人的“言语”的影响。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的“言语作品”,通过这些“言语作品”的学习达到思想人文内涵的无形渗透,形成合格的公民。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可分为很多专题模块如“诗歌教学”“文言文教学”“现代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文学作品教学”……其中“文言文”和“诗歌”两个教学模块中更需要我们的人文渗透。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重视文言词语,一方面也要结合古人的“言语”及其思想,结合当下的社会情况,进行相对的教授,从而总结出新的意义。
诗歌教学,我们也不能流于诗歌形式的欣赏,站在外围看看,我们要真正进入诗歌的内在境遇中。
我们都知道“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而咏歌之”。
学生也知道写诗是为了抒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抒发母子亲情,“待从头, 收拾旧河山”抒发的是报国豪情……而真正内心的客观观照却很少,只是游离于外表形式,本质却忽略掉了。
拿朱光潜的话来说:“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的东西而把它描绘出来。
”既然诗人有点铁成金的眼睛,那么,诗歌的教与学,就是借诗人明眸的慧眼,去探寻人生的要义,追溯生命的本真。
所以,要吸收诗歌的精华,我们一方面要吸收诗歌中好的语言,另一方面试着自己去稍微写一写,去学着去观察身边的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想。
因为只有在自己的亲身体察中才能和诗人共鸣!才会在不自觉中把别人的“言语”转化为自己的“言语”,运用到自己的交际之中。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的时候,过分关注形式或者过分关注内容都是不全面的,要注意语文教学中的这种“一体两面”中双方的相互作用,要在具体教学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不应该有所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