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学模式初探
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实验教学的分层次培养模式研究
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实验教学的分层次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高校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学习水平各异,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如何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如何构建一种分层次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研究分层次培养模式的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实验教学在其中的作用,希望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结合实验教学与分层次培养模式,提出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启示,为未来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实验教学的分层次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分析实验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深入探讨分层次培养模式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并研究实验教学在分层次培养模式中的作用。
通过研究,旨在对实验教学与分层次培养模式的结合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和意义,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也将对未来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基础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实验教学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而实验教学则能够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数据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实验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实验教学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中的分层次培养模式,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浅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浅析从1999年开始,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在校生人数倍增,至2018年秋季入学,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已达23%,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
大众化教育要求,高等教育要与就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更加注重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培养。
针对学生入学水平相差悬殊的大众化教育阶段,目前理论界缺乏在具体学科教学中,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深入探索,更缺乏实现大众化教育的具体有效的途径,无法为发展不同学生的强项,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应用型和实用型优秀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高等数学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是非数学类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在大众化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高等数学担负着旨在培养和提升各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终身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本技能和数学思维[1]。
高等数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培养学生掌握必须、够用的数理理论、知识、方法,并能够运用高等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相关专业的实际问题。
高等数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当前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难以满足大众化化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大眾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而当前我国高等数学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要求。
传统高等数学教学,“以理论为本”,以传授高等数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运算和简单应用为教学目标,过于强调数学理论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以培养数学人才为目标[2],忽略了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程的联系。
于是出现了非常奇怪的现象:专业课程普遍需要的数学基本技能(比如,数值计算,SPSS软件操作等),在高等数学课堂中学不到,高等数学课堂上所讲授的重点难点,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却用不到。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致力于保障每个人都能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原有的发展模式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正发生着转变。
首先,大众化不仅仅是规模扩大。
过去的发展模式主要注重扩大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提高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成为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
然而,这样的评价体系容易导致教育机构对数量的过分追求,而忽视了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现在,我们正逐渐认识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层次含义,即不仅要让更多人进入高等教育,更要关注教育的内涵和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高等教育的供给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供给模式主要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注重培养专门人才,大部分学生都选择本科教育。
然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
此外,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新的供给模式正在逐渐兴起。
这些变化表明,高等教育的供给模式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也在变化。
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评价,重视理论和学科知识的传递。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高等教育开始倡导“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一教育理念的实施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最后,高等教育的合作模式也在不断拓展。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以学校为中心,内外部资源封闭,学校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少。
然而,现在我们更加意识到高等教育的合作与资源共享的重要性。
各个学校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开设课程、共享实验室设备和图书馆资源等,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分析及误区解读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分析及误区解读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之后,必然向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两个方向发展,两者是高等教育发展到这一时期所表现出的两个不同特征,他们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满足社会对人才类型和层次的立体需求。
但是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正在进行的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有几种错误观点急需得到纠正,否则将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模式;误区一2001年初国家公布的《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原定在2005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提前了三年得以实现,到2004年这一指标已经达到了20%,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由精英教育时代迈向了大众化教育时代。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大众化教育是必需的,并且能进一步强化精英教育。
首先,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人才的数量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的瓶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假如我国的高等教育还仅仅停留在精英教育层面,是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也不适应21世纪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
21世纪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已成为推动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不能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必须走大众化之路,并且要将其作为当务之急积极地予以推进。
其次,大众化教育是就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而言的,它非但不会排斥、不会削弱精英教育,反而会加强精英教育。
“万木成林,必有大树”。
只要我们努力搞好大众化教育,必然对精英教育有所促进,“大众化”是精英教育发展的基础。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精英教育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它的发展能促进大众化教育发展。
精英教育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这一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将进入社会的主流阶层,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对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英教育也不排斥大众化教育:(1)正是由于一部分精英型教育机构的存在和精英人才所带来的切实的示范效应,使得高等教育对人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人们渴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增加自身就业的筹码,以获得更好的发展;(2)正是由于学生择校意识的增强,客观上促使各个高校更加注重自身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有利于提升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作者:郭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逐步驶入改革和发展的快车道,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尤其是1999年7月,国家作出高校扩招战略决策以后,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迈入新的发展平台,出现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分析和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对于实现高等教育在新世纪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英才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也是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总趋势。
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入学人口的15%后,便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1]。
这一观点虽然直观,但没有反映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本质特征。
实质上,高等教育大众化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
它强调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关注人才数量。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2002年达到320万,是98年的3倍。
到2003年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1600万,毛入学率达到15%,[2]其中北京市的毛入学率为49%。
按照国际通行的口径,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正处于英才教育的转折期。
但高等教育的观念、教学内容和形式、学术标准、管理与决策以及高等学校的功能和规模等仍停留于英才教育阶段,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因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概括起来,主要是:第一,育才理念制约大众化进程。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以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各个种类、各个层次的人才,而且,与各种职业相对的技术逐步成为专门的学科,并作为知识进行传授。
而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行政主导的计划模式,现行高等教育的设置、布局、结构等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格局,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许多专业已明显落后时代要求,而一些急需的专业则未列入高等教育范畴。
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实验教学的分层次培养模式研究
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实验教学的分层次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压力。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差异性也日益凸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面临着严峻考验。
如何更好地适应大众化教育的形势,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分层次培养模式,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研究分层次培养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高校提供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实验教学的分层次培养模式,通过分析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分层次培养模式的概念和实施策略,以及实验教学在分层次培养模式中的作用,为教育界提供可行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加快,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也日益凸显,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研究如何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环境下实施分层次培养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实验教学在分层次培养模式中的作用,可以为教育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为教师提供教学改进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2. 正文2.1 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的挑战一是教育资源不足,随着大众教育的普及,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教育资源却未能跟上发展的步伐。
这导致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学设施和教师队伍都面临很大压力。
二是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随着大众教育的发展,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学生都将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覆盖范围和普及程度,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理论与政策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和政策两个方面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探究。
理论探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根基主要包括公平教育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流动理论。
公平教育理论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公平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上升机会,不论其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和地域等因素。
高等教育大众化正是基于公平教育理论,致力于消除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人力资本理论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重要支撑。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投资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通过受教育提高个体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增加生产力和创造价值。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社会流动理论也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社会流动理论指出,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流动功能,可以通过提供教育机会来打破阶层固化,为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
高等教育大众化可以为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社会流动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这些理论的推动下,高等教育大众化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理论只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础,要落实到具体的政策和实践中,还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
政策探究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主要包括扩招政策、助学政策和质量保障政策。
扩招政策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政策之一。
自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实行大规模扩招,每年新增高校和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扩招政策的落实,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率。
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实验教学的分层次培养模式研究
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实验教学的分层次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高校面临着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方向的需求和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中,实验教学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导致教学效果和学生接受度不高。
如何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环境中开展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问题。
为了更好地探讨实验教学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分层次培养模式对实验教学的影响。
通过对实验教学现状、分层次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实践探索、优势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更好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实验教学的分层次培养模式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1.分析实验教学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中的现状,了解目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2.探讨分层次培养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理论基础,寻求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3.通过实践探索,验证分层次培养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分析分层次培养模式的优势和问题,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5.探讨实验教学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建议和支持。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有望为促进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3 研究意义实验教学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探讨分层次培养模式对实验教学的意义更是引人关注。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对于如何更好地应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挑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时代,这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已经从提高教育质量转向了覆盖面的扩大。
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模式方面,我们需要进行思考,探索合适的发展方式。
1. 拓宽宣传渠道,提升社会重视度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还不够高,大众对高等教育的认知水平也有限。
因此,为了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我们需要拓宽宣传渠道,提升社会重视度。
首先,高等教育应该在媒体平台上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学校和政府可以联合,通过举办博览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宣传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成就。
同时,我们也可以使用媒体优势,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扩大高等教育的曝光率,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高等教育,并引导大众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价值。
2.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提升教育质量是推动发展的关键。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来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培养水平。
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学科,我们可以实行青年教师分层培训计划,推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同时,我们也可以建立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协议,为企业培养定向专业人才,让高校知识通过职业实践得到体现,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完善,强化教学体验。
3. 加强国际化办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化发展在高等教育中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方向之一。
开展国际化办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达到国际化办学的目的,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境外留学交流项目、企业实践项目、双语教学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国际主流的科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大趋势。
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需要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拓宽宣传渠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国际化办学等措施,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贡献力量。
浅谈我国普通高校大众化教育时期的发展和培养模式
落差有逐渐增 大的趋 势。可 以说 , 高校 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不 小 的“ 人才鸿 沟” 特别是高校扩 招以后 , , 高等教 育培养 出的 人 才整 体 素 质 不 容 乐 观 。 12 专 业 设 置 不 合 理 I 学校 为了多元化发展 , 一味 贪大求全 , 不停地 开设新 专 业 , 有 考 虑 到 自身 的 实 力 、 校 的性 质 和 学 生 日后 的 就 业 没 学
理 的规 律 向 前 发 展 。
1我 国普通 高校 的 不利 现状
11 培 养 质 量 整 体 水 平 低 . 高校是 人才资源开发 的主要阵地 , 但是从 平均水平 看 , 中国高校 目前还无法 培养出数量 充足可 以满 足企业一般 要 求 的合格人才 ,企业 的人才需求 与毕业生 实际水平之 间的
校如果清算 , 其实 已经破产 。
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源 减 少 .
根据 马丁 ・ 特罗 的理论 ,当高等教 育 的毛入 学率低 于 1 % 时 属 精 英 教 育 阶 段 , 入 学 率 大 于 1 %小 于 5 % 时 为 5 毛 5 0 大众 化教育 阶段 。2 0 0 5年我 国高 等教育的毛入学率 已达到
浅谈 我 国普通 高 校大 众化 教 育 时期 的发 展 和培 养模 式
郑 昌红
( 北经 济 学院统 计 与应 用数 学 系 湖 北 ・ 湖 武汉
中 图分 类号 : 4 G6 0 文献标识码 : A
400 ) 3 2 5
文章 编号 :6 2 7 9 ( 0 2 — 0 — 2 1 7— 84 2 1 9 0 10 0】
前景。部分高校 为了达到升格标 准 , 不顾 师资 力量 、 硬件 设 备 的实 际情况 , 没有条件也要上 , 导致 盲 目开设新 的学科 专 业 。另外还有重复开设专 业的现象 , 有些 专业名称不 同 , 但 实 际上 是 “ 汤 不 换 药 ” 课 程 开 设 基 本 上 一 样 , 成 规 模 臃 换 , 造 肿 和 重 复 化 建 设 , 科 建 设 表 面 繁 荣 的 背 后 , 实是 教 学 质 学 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逐渐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和政策探究,不仅涉及到教育发展理论和实践,还关乎到国家的长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研究和探讨至关重要。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和内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促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覆盖面和普及率,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一种重要教育政策。
它追求的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能享受到高等教育资源和机会,使得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进步。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等教育的质量。
学校要积极扩大招生规模,增加高等教育的供给。
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社会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激励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探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就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
1985年颁布实施《国家教育法》,正式确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和方向。
199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
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高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
加强高等教育的改革,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还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高等教育,拓宽高等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实施,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空间。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化的新课题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化的新课题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也逐渐浮现。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新课题。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这不仅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也逐渐显现。
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新课题1、教育质量问题: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加,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日益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
2、教育公平问题:虽然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但仍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和社会阶层差异,如何保证教育公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就业问题: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压力日益增大。
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4、国际化问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如何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新课题。
四、对策与建议1、提高教育质量: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提升教育质量。
2、促进教育公平:完善教育制度,缩小地域差异和社会阶层差异,为更多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3、加强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4、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五、结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新课题包括教育质量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就业问题和国际化问题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完善教育制度、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推进国际化进程等。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初探
一
、
高等教育大众 化背景下大学 生的素质状况 的主要 内容。 许多高校通过“ 开放实验室” “ 、科技节” 等各种
国家 社 会 也 通 过 举 办 与“ 精英教育” 时期的大学生相比 ,大众化 教育” “ 时期 途 径 和 手 段 培 养 大 学 生 的创 新 素 质 , 各种 机 器 人 大 赛 、挑 战 杯 ” 科 技 活 动 来 鼓 励 大 学 生 进 行 “ 等 的 大 学 生 面 临 着 更 多 的 社 会 思 潮 和 复 杂 的 就 业 环 境 的 影 响 , 素 质状 况 已经 发 生 了 明显 的改 变 , 体 表 现 如 下 : 其 具 于转 型期 的 影 响 , 国 大 学 生 的 思 想 道 德 素 质 出现 了 多元 我
,
承 担 着对 大 学 生 进行 系统 的 马 克思 主 义理 论 教 育 、 想 理
信 念 教育 、 方 位推 进 大 学 生 思 想道 德 素 质 、 进 大 学生 全 全 促
面发展的重任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只有适 应高 等教育大
众 化 背 景 下 大 学 生 素 质 发 展 的 实 际 , 能 够 更 好 地 发 挥 主 才
一
化的倾 向。 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取向与社会主义主流
意 识 形 态 相契 合 , 他们 重视 精 神 的 富 有和 人 格 的修 炼 , 尚 崇 高 尚的 人 生和 自身社 会 价 值 的 实现 , 自立 、 自强 , 家 庭 、 对 社
会富有责任感 , 像徐本 禹、 洪战辉和黄来女等大学生就是这
用一 些名人 的思想或言论硬性地 对大学生进行 教 新 。 于 这个 时 代 大 学 生们 充 分认 识到 了时 代 的 特 点 , 们 的灌输 , 处 他 化 , 佛 天 籁 之 音 , 学 生 感 觉 可 望 而 不 可 求 , 致 思 想政 仿 让 导 不 再 满 足 于老 师 课 堂 上 所 传授 的知 识 , 再 满 足 于 自身 专 不
高校大众化教育教学模式探析——三段论教学模式及其效应
我 国高校 的各 个学 科 、 种 课 程 教学 的 内容 很 各
大众 化教育有 效地 解决 了 目前 我 国高 等教 育 中 存 在 的主 要问题 。一 是 高 等教 育 的前 瞻性 、 应 性 适 错位 , 即当前我 国高 校培 养 的 人 才供 给 与需 求 不 相 适应 的矛盾 。二是 高等教 育 的 目标性 、 标准 性错 位 , 即高校 培养 的大学 生过剩 与不 足的矛 盾 。三 是高 等
二、 三段论 教 学模 式
个成 功示例 。它 的核心是 培养 适应 我 国社 会需要
的大量 高素质 的应用 型人才 , 服务 社会 发展 , 有效地 提 高全 民族文化 素 质 、 技术 素 质 、 力 素质 , 能 把先 进
的科学技 术通 过人 才 转化 为 生 产力 , 动 人 类社 会 推 向高级 阶段发 展 。它 的教 育 理 念就 是 服务 与贡 献 , 它 最突 出的特点 是培养 服务社 会经 济发展 的 大众化 新 型人才 。
教育 的运行性 、 规模 性错 位 , 即高校 活力不 足与发 展
多 , 内容 要素 之 间的联 系也 多种 多样 , 内涵的结 诸 但 构相 当 紧密 , 形成 了一 种 系统 的结 构 : 认识 结 构 、 知 识结 构和 实践结 构 。认 识结 构是 指 主体 在认识 过程
中形 成 的规 律性 的顺 序 和 思 维程 序 , 即普 遍规 律 和
摘 要: 大众化教育的核心是培养 适应社会 需要 的大量高素质 的应用 型人 才, 务社会发 展, 效地提高全 民族文 化素 服 有
质、 技术素质 、 能力素质, 把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人才 转化为 生产 力。大众化教 育在高校运 行 的关键 是选择好 教育模 式和教 学方法。三段论教 学模 式就是把系统论 、 息论 、 信 控制论运用到高校教学 中, 形成一种启发 式、 开放 式、 创新 式的教 学模式 , 对 大 学生进行大众化应用 型人才 的培养。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初探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初探摘要: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素质状况的分析,提出应建立适应大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教学模式,并对这种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探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借鉴。
只有始终坚持这三个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够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们所喜爱的课程,才能够真正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素质状况与“精英教育”时期的大学生相比,“大众化教育”时期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社会思潮和复杂的就业环境的影响,其素质状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具体表现如下:1.思想道德素质多元化。
受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
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取向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他们重视精神的富有和人格的修炼,崇尚高尚的人生和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自立、自强,对家庭、社会富有责任感,像徐本禹、洪战辉和黄来女等大学生就是这种思想道德取向的典型代表;另一部分大学生受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思想信念模糊、唯利是图,价值取向扭曲、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缺失、心理素质欠佳等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给个人、家庭、学校、社会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像刘海洋、马家爵等大学生就是这种思想道德取向的典型代表。
2.自主学习素质增强。
21世纪,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知识量和信息流在以惊人的速度更新。
处于这个时代大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了时代的特点,他们不再满足于老师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不再满足于自身专业所学,主动向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向社会寻求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积累。
辅修其他专业,甚至在校获得第二学位对于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已经司空见惯,大学期间就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会计资格考试、报关员资格考试、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翻译资格考试的学生也层出不穷,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素质明显增强。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分析及误区解读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分析及误区解读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之后,必然向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两个方向发展,两者是高等教育发展到这一时期所表现出的两个不同特征,他们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满足社会对人才类型和层次的立体需求。
但是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正在进行的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有几种错误观点急需得到纠正,否则将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模式;误区一2001年初国家公布的《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原定在2005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提前了三年得以实现,到2004年这一指标已经达到了20%,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由精英教育时代迈向了大众化教育时代。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大众化教育是必需的,并且能进一步强化精英教育。
首先,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人才的数量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的瓶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假如我国的高等教育还仅仅停留在精英教育层面,是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也不适应21世纪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
21世纪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已成为推动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不能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必须走大众化之路,并且要将其作为当务之急积极地予以推进。
其次,大众化教育是就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而言的,它非但不会排斥、不会削弱精英教育,反而会加强精英教育。
“万木成林,必有大树”。
只要我们努力搞好大众化教育,必然对精英教育有所促进,“大众化”是精英教育发展的基础。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精英教育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它的发展能促进大众化教育发展。
精英教育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这一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将进入社会的主流阶层,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对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英教育也不排斥大众化教育:(1)正是由于一部分精英型教育机构的存在和精英人才所带来的切实的示范效应,使得高等教育对人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人们渴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增加自身就业的筹码,以获得更好的发展;(2)正是由于学生择校意识的增强,客观上促使各个高校更加注重自身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有利于提升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质量。
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发展过程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发展过程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大众化指的是促进大众获取高等学历的过程,近几年来,我国进行了
多次的教育改革,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措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正受到一定程度的政府政策支持以及宽广的立场。
从政策方面来看,政府大力支持普通高等教育,并通过筹措建立大学群、鼓劲
普及继续教育,提供免费教育机会,向社会优秀人才提供的学习机会也在不断扩大。
相对于财力强大的时期,社会各方支持加强社会教育事业有所增长。
从资源投入方面来看,政府把高等教育优先放在未来教育改革的重点范畴,重
视大众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提出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建设水平,落实财政资金投资,加强企业学历教育,实施社会教育基金、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开展其他改革试点,更加关心社会基层群众的教育需要,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思想指导方面,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更加注重赋予教育合理的属性,这在一
定程度上推动着高等教育的空前发展。
鼓励市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和需求,营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提倡各级政府协调配合,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探索出符合国情、符合时代气息的高等教育模式。
总的来说,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旧面临着不少挑战,如何进一步普及高等教育,以及如何落实更加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模式,仍然需要政府及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高等教育的发展自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教育的总体结构和规模,也影响了教育的内涵和质量。
本文将从理论和政策的角度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探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让更多的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高等教育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这一理论的提出源自于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实践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策的调整和教育机会的扩大,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逐渐提高。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体现了对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追求,也体现了对国家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的需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中提出了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是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之一是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不受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和地域限制。
是人力资源的培养。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的之一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来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
首先是拓展学生规模。
中国政府通过扩大高校规模、增加招生计划、扩大助学金覆盖面等措施,逐步增加高等教育的学生规模。
其次是降低教育门槛。
政府通过降低高考分数线、建立多元化的招生渠道、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等措施,为更多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最后是提高教育质量。
政府通过建立质量评估体系、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等措施,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保证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高 等 教 育 正 在 走 向 大 众 化
过去 , 国高考录取率曾经是 1 我 3:1用 “ , 天之骄 子” 来描述大学生 、 形容高考是千军万马争 闯独木桥 应该不 算过分 。从 19 年的全 国普通高校招生 18 98 0
万 人 ,19 的 10万 人 ,2 0 的 20万 人 ,到 99年 6 o o年 2 2 0 年 招 生 20万 人 , 校 的招 生 规 模从 19 开 01 5 高 99年
收 稿 日期 :O2—0 —0 20 4 1
作者简 介: 晓燕(9 7 , . 杜 16 一) 女 河南济源市人 , 经济 学硕士 , 讲师 , 现在浙 江万里 学院商学院任教 , 主要研 究方 向为 国 际 贸 易 .
维普资讯
多种多样 ,但一 个重要原 因是单一的质量观制约 了
成 为必然 , 即人 人都有学 习的权利和机会 。 新世 纪全 球高等教育 的结构 ,将 由精英教 育加快 向大众 教育 转变 , 只有加快 这种演进 的步伐 , 才能满 足知识经济 对各种高学历 高素质人才 日益增长 的需 求。为适应 这种转变 , 中国将进 一步加大 高等教育发 展步伐 , 在 今后 5 0年里 , ~1 高等教育可 望进人大众化阶段。高 等教育大众化有 一个世界 公认的数量 指标 ,就是高 等 教育毛 入学 率 ( 当年所 有 高 等教 育在 校 生 占 即 1 ~2 周岁人 口的 比率 ) 8 2 达到 1% ~5 %。 5 0 发达 国家 在 2 世纪 6 ~7 年代 就 已进人大众化 阶段 , 0 0 0 现在已 经进 入或正在进入普 及化 阶段 ( 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 在 5 %以上 ) 许多发展 中国家 , 已进 人大众 化阶 0 ; 也 段 。而中国截至 20 年 毛入学率才 1 .% ( 01 05 加上高 等教育 自学考试也 只有 1 . %) 距 发展中国家的平 27 , 均水平 (4 1 和达到 大众 化阶段的最低限 (5 1 .%) 1%) 都还有相 当距离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 1%以下仍 5
维普资讯
20 02年 1 月 第 5 0 期
பைடு நூலகம்
高教 论坛
Hih rE u ain F mm g e d c t o o O t2o . o5 c.0 2N .
高 等教 育大 众 化 阶段教 学模 式初探
杜 晓燕
( 江万里 学院商学院 , 浙 浙江
摘
宁波 35 0 ) 1 10
要: 目前我 国高等教 育逐步走向 大众化阶段 , 传统 的教育模式 已不能适 应知识经济的要 求 , 在大众化
条件下高等教育的人 才培 养 目标应是 多样化和 多层 次的 , 养模 式必须是学历教 育与素质教 育、能力培养 并 培 重, 通过教 学模式的创新 , 可以缩短 高等教育与社会 需求之 间的距 离, 满足社会 对专业人 才执 业能力、 创新 能
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进 程。 国高度统一的质量要求 , 全
以 “ 历 +职 业 技 能 证 书”的 双 重 身 份 进 入 社 会 , 学 这
样才能打破 “ 没有能力就找不到工作 , 没有工作就永
远 没有能力” 怪 圈” 的“ 。 从 本质上说 ,高等院校 的学历教 育和技能教育 并 不矛盾 , 学历 教育也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 只是 传统大学的培养方式 “ 异化了” 因为传统大学 , 为提 高综合排 名均 以科研为主要 职能 ,从 而忽视 了
力 等 方 面 的要 求 。
关键词 : 高等教 育 大众化教 育
中 图分 类号 :6 2 G 4
教 学模式
文 章 编 号 :6 1 7 9 20 )5 0 7 3 17 —9 1 (02 0 —0 4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随着经 济的高速发 展 ,人类进 入学习化的社 会
一
教 学 和 培 训 职 能 , 视 了学 生 的需 要 。 育 专 家 克 拉 忽 教
导致 全国各类 高校都 向正 规重点高校看齐 ,使各类
始经历 了一个 飞跃的过程。20 年全 国在校大学生 00
是 10 人 , 教 育 部 计划 的 增 长 速 度 , 20 10万 按 到 05年
全 国大学在校 生将 超过 10 万人 。据统计 ,目前北 60 京、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津等地 的毛入学率 已经达 到 天 或超过 1% ,这意味着高等教育正在进入一个宽带 5 的高速发展 时期 。 【国家 教委要求积 极扩大高等 教 l 育规模 , 力争 20 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1%左 5 右, 高考 的“ 独木 桥” 正在越变越宽。高等 教育正在走 向大众化阶段 。 中国高校 近两年的扩招是世界各 国罕见的。 由 于长期毛入学率很低 , 独生子女进入高校的愿望又很 迫切 , 供需矛盾突出 ; 社会的发展需 要普遍 高素质 的 人才 和大学毕业生 的数量有限构成 矛盾 , 社会需求 和 群众需要构成 了强 大动力 ; 而国家重视高等教育 , 希 望适龄青年进 入大学深造 , 这是 中国发展高等教育极 其有利的宏观环境 ; 国内推行积极财政政策 , 鼓励社 会 各界把资金用 于高教 ,以解决 消费需求 不足的问 题, 无疑有 巨大的吸引力。可 以说 , 社会各方面的积 极支持 , 促进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阶段迈进。 多年来 , 国高等 教育发展速度较慢 , 我 虽然原 因
4 7
然属 于精英 化教育 阶段 。 “ 高等教 育走 向大众 化 怛 的趋势是必 然的 ,各高 等 院校 已认 识到在大众 化条 件下沿用传 统教育模式 是行不通 的 ,为满足社会对 高素质人才 的需求 , 必须改革 教学模式 , 总的趋 势 其
是 以学历教育 、 素质教育和技 能教育并重为基础 , 采 用多种培养方式 , 实现多层次 的培养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