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性_隐秘的上帝_戈德曼小说社会学方法论剖析

合集下载

权力、阶序与道德:戈夫曼被忽略的遗产

权力、阶序与道德:戈夫曼被忽略的遗产

权力、阶序与道德:戈夫曼被忽略的遗产王晴锋【摘要】欧文· 戈夫曼以公共场所的面对面互动为研究对象,以"互动秩序何以可能"作为毕生之问.人们通常认为,戈夫曼忽略权力、分层、政治、阶级以及社会变迁等主流社会学关注的议题.事实上,戈夫曼以隐性的方式分析权力、权威和不平等的微观运作机制.他关于污名、全控机构、性别设置等论述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分化、机构设置、阶序等级及其对人际互动的影响,从而反映出现代性条件下个体真实的生存困境.戈夫曼的框架分析思想亦体现出社会变迁的观念.戈夫曼创造了一套微观政治学,也即个人化的政治或身体政治,强调面对面互动系统与微观权力生产之间的关系.总之,戈夫曼的社会学不乏关于权力与抗争、互动阶序与等级结构、社会机构与制度变迁以及互动伦理与政治道德等主张.【期刊名称】《人文杂志》【年(卷),期】2018(000)007【总页数】10页(P119-128)【关键词】欧文·戈夫曼;面对面互动;权力;阶序等级;互动秩序【作者】王晴锋【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06西方主流学术界通常批评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年)的研究忽略政治、机会结构和不平等现象,认为他描述的社会世界没有阶级分化、社会冲突和支配控制,尤其是其开山之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9年)未能讨论权力、缺乏历史感,并且忽略制度变迁。

美国左翼社会学家阿尔文·古尔德纳(Alvin W. Gouldner)是戈夫曼最严厉的批评者之一,他指责戈夫曼关于行动和人的图景是非历史的和反结构的,只聚焦于情境性的微观分析,而不涉及历史条件或制度框架;并且拒绝阶序观念和社会分层、忽视权力差异。

②Alvin W. Gouldner, The Coming Crisis of Western Sociolog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0, p.390、379.古尔德纳甚至认为,戈夫曼实际上对“自我呈现”本身亦缺乏关注,诸如个体在不同自我之间的选择性呈现、不同的自我实现造成的结果差异,以及权力和财富等外部宏观要素对自我投射能力的影响等。

15本人类学经典著作推荐

15本人类学经典著作推荐

15本人类学经典著作推荐1、《忧郁的热带》称得上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类学经典著作之一。

这本书也是作者克洛德·列维的游记和回忆录。

这个活了100岁的老人,几乎走遍了亚马逊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努力去寻找保持最原始形态的人类社会。

最终,在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人类部落后,他认为不论是西方文明,还是土著部落文明,其实都是人类的不同社会形态。

人类的这些社会文明形态没有高低贵贱,更没有好坏优劣之分。

2、《天真的人类学家》人类学家的田野考察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天真的人类学家》这本书的作者,进入非洲的多瓦悠人居住地,做了长达一年的田野考察。

考察期间他不仅遇到了语言困难,食物严重匮乏,后来又因车祸坠崖牙齿脱落,后来镶假牙的时候被针头感染了肝炎,几乎一命呜呼。

吃不惯、睡不好,语言不通,还差点命丧异乡,肉体和心灵都遭遇重大的挑战。

3、作为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经典,《江村经济》并没有一般学术论文的苦涩乏味。

相反,书中到处是我们触手可及的传统习俗,只是这些习俗根源于落后的乡村经济。

1938年,费孝通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从此把靠桑蚕为生的中国小乡村,成为了国际学术界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首选之地。

《江村经济》也把费孝通的命运和这座普通的江南水乡、和历经沧桑的中国农村工业紧紧连在了一起。

4、《初访美国》:每一个认真为中国文化求出路的人,每一个认真要在现代世界里做人的中国人都在思考的问题费孝通以其流畅隽永的文字描述了1943-1944年他在美期间美国社会及日常的方方面面,以及他对美国的各种政治制度安排和宗教信仰的思考、美国与欧洲的对比,等等。

5、《未开的脸与文明的脸》:日本著名社会人类学家中根千枝,费先生提出著名的“差序格局”原理,而中根先生提出日本社会是一“纵式社会”虽然中根先生和费老相差20岁,但因为共同受过同一老师弗思、同一学校伦敦政洽经济学院的培养,两人在学术研究上有很多的共同特点,如他们都强调社会结构研究的重要性,强调比较研究和田野调查是社会人类学的基础。

浅析戈德曼悲剧观的主要内容

浅析戈德曼悲剧观的主要内容

浅析戈德曼悲剧观的主要内容作者:杨超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3期【摘要】吕西安·戈德曼在《隐蔽的上帝》一书中通过对帕斯卡尔和拉辛的作品分析,提出了他著名的悲剧思想,尤其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辩证特性,建立了“应该”和“是”全新的逻辑起点。

戈德曼借对中世纪末帕斯卡和拉辛的悲剧思想的研究,以打赌式的批判性反思,企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挫败和资本主义强势统治的洪流中寻找社会主义的希望。

【关键词】戈德曼;悲剧观;整体性一、戈德曼悲剧观诞生的历史背景16、17世纪的法国尽管资本主义有着早期的发展,但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的阶级,并不能完全撼动法国封建贵族阶级和教会的地位,在政治上依旧处于弱势。

而教会作为国家的实际统治阶级,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对民众采取精神控制,一切都需遵照教义,谁都不可以违背。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更加不满教会对人的精神的控制,针对王权贵族和教会等封建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反击,最终在尝试和摸索中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世界。

虽然资本主义世界的建立把人们从以土地和宗法为基础的封建专制中解放出来,但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又把人们推向了另一个弊端。

工业文明将人与人隔绝在冰冷的机器之后,经济发展的代价是人的群体性特征的丧失。

人与人之间没有了情感上的交流,取而代之的是过度理性的自我,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

“社会的精神和情感价值逐步从人的实际意识中消失了,而被利己主义所取代”,而“利己主义只让精神和情感价值在家庭或友谊的纯私人关系中部分地存在”,理性主义、利己主义代替了伦理和宗教,上帝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代表,这让很多还沉浸在神性的超然于世中的艺术家们无法接受,但现实的残酷又使他们无力反抗,在自我与世俗的激烈冲突中,一种相同的精神特质显现于他们的思想和作品中。

戈德曼发现了这种特质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进行理解。

他指出悲剧观是作家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共同的精神结构,并且这种悲剧思想具有社会历史意义,表达了特定社会历史中具体的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无奈与希望。

阿伦特主要著作

阿伦特主要著作

1、《极权主义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1949年写成,1951年初版名为《我们时代的负担》(The Burden of Time);1958年再版时增加了一个结论性的《意识形态与恐怖》,书名也改成《极权主义的起源》。

该书以纳粹的种族灭绝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指出那是一种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的统治形态,它把一部分人视为天生理应消灭的"种类",进行集体的改造和屠杀;过去的专制政权仅限于迫害它的"政敌",而极权主义却无情地消灭它的"顺民";它甚至公然鼓吹和践踏人的道德信条,使得撒谎、做伪证、对他人行使暴力等做法畅通无阻。

而这样一种新的面貌,是建立在一套意识形态推理之上的。

这套逻辑将人类过去、现在与未来解释为一个封闭的整体,它有一个自己要去的"终极目标";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可以对现实世界进行任意的改造,于是一部分人便承当其这个改造的执行者。

阿伦特描述了历史上的"反犹主义"、十九世纪以来的"帝国主义"扩张心态、以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如何造就了现代社会一大批"孤独"、"无力"、自感"多余"的人,所有这些形成了极权主义暴政产生的土壤。

尤其是后者,一心追逐物欲满足的"原子"般的个人,与他人隔绝即意味着隔绝了使得人们的生活富有意义的共同世界;在丧失现实感的同时,丧失了对于周围世界健全、正当的判断,所以非常容易被尘嚣甚上的强权势力所左右。

2、《人的境况》(The Human Condition),1958年出版,德文版名为《积极生活》( Vita Activa)。

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阿伦特在这本书中在对海德格尔的思想做比较彻底清算的同时,建立了自己著名的"行动理论":强调人只有在与他人分享这个世界、共同拥有这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积极行动,才能使人获得意义。

社会学经典书目推荐

社会学经典书目推荐

社会学经典书目推荐(一)1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2 《经济与社会》马克斯·韦伯3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4 《社会学的想象力》C·赖特·米尔斯5 《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6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埃米尔·迪尔凯姆7 《自杀论》埃米尔·迪尔凯姆8 《街角社会》威廉·怀特9 《乡土中国》费孝通10 《心灵、自我与社会》乔治·H·米德社会学经典书目推荐(二)1.《儒教与道教》马克斯?韦伯商务印书馆2.《奢侈与资本主义》维尔纳?桑巴特上海人民出版社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自杀论》爱弥尔?涂尔干商务印书馆5.《孤独的人群》大卫?理斯曼南京大学出版社6.《街角社会》威廉?富特?怀特商务印书馆7.《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刘易斯?科塞中央编译出版社8.《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列文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信任》弗朗西斯?福山海南出版社10.《神圣的帷幕》彼得?贝格尔上海人民出版社11.《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泉》贝拉三联书店12.《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W?I?托马斯、兹纳涅茨基译林出版社13.《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马克斯?韦伯三联书店14.《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佩里?安德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5.《家庭》古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6.《精英的兴衰》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上海人民出版社17.《帝国的政治体系》S?N?艾森斯塔德贵州人民出版社18.《尼加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家》克利福德?吉尔兹上海人民出版社19.《东方专制主义》卡尔?魏特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巴林顿?摩尔华夏出版社社会学经典书目推荐(三)1.《社会实在问题》阿尔弗雷德?许茨华夏出版社2.《个体化社会》齐格蒙特?鲍曼上海三联3.《大分裂》弗朗西斯?福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疯癫与文明》米歇尔?福柯三联书店5.《地方性知识》克利福德?吉尔兹中央编译出版社6.《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吉尔兹上海人民出版社7.《驯服偶然》伊恩?哈金中央编译出版社8.《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齐格蒙?鲍曼学林出版社9.《立法者与阐释者》齐格蒙特?鲍曼上海人民出版社10.《实践与反思》皮埃尔?布迪厄中央编译出版社11.《规训与惩罚》米歇尔?福柯三联书店12.《艺术的法则》皮埃尔?布迪厄中央编译出版社13.《民族-国家与暴力》安东尼?吉登斯三联书店14.《致命的自负》F?A?哈耶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5.《通往奴役之路》F?A?哈耶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6.《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A?麦金太尔当代中国出版社17.《人的条件》汉娜?阿伦特上海人民出版社18.《流动的现代性》齐格蒙特?鲍曼上海三联书店19.《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弗朗西斯?福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后现代社会理论》乔治?瑞泽尔华夏出版社。

戈德曼的同构理论及其对文化鉴别的可能性

戈德曼的同构理论及其对文化鉴别的可能性

戈德曼的同构理论及其对文化鉴别的可能性在戈德曼的理论中,文学作品和世界都是结构性的,而文学作品与世界的结构是同构的。

拿资本主义社会来讲,资本主义的工具理性造成人情的淡漠、人性的缺失,人被异化了。

于是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主人公与世界之间产生了破裂。

而在经济生活中,交换价值的引入造成了人们对使用价值的淡漠,这也是异化。

从而我们看出资本主义世界的异化是和文学中的异化同构的。

虽说我国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在如今实行市场经济的中国,情况和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其实是极为相似的。

戈德曼在《小说社会学》的前言最后提到“我们还应该把那些与集体意识的新形式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某些畅销书包括在其中。

”(戈德曼1989)所以在本文中我希望能运用他的同构理论对我们当代的畅销小说进行分析,解释为什么他们属于非主流的一群。

这里我主要以郭敬明的《小时代》为例。

在《小时代》里,郭敬明描写了几个上海的青年男女的故事,尤其不遗余力的渲染了以顾里、顾源为首的富二代的奢侈生活,他们挎着各种名牌包包,穿着各式名牌衣服,俨然成了展示商品的模特,或者说他们被贴满标签,而不知不觉中他们也已经物化为标签。

从这一点上来讲,《小时代》是符合戈德曼的同构理论的,因为在商品经济时代,确实是人逐渐物化,而在我国经济最繁荣的上海地区,出现作品中的情况也是不足为奇的。

也就是说《小时代》中的那个人物化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是同构的。

可是为什么郭敬明的作品许久以来难登主流文学的大雅之堂呢?依照戈德曼对小说的定义“小说以一种堕落的方式追求真实价值”(戈德曼1989)。

《小时代》中的人物的确是堕落的,他们逐渐丧失“人性”,成为各种名牌商品的俘虏,贴上满满的“物性”的标签。

所以它符合戈德曼小说定义中的“以堕落的方式”,可关键是它不合后半句的“追求真实价值”。

我们可以从以往的如今已有“名著”称号的作品中任意拿出一本来做一个比较。

比如《水浒传》,梁山好汉在主流的朝廷面前无疑也是堕落的,可在这些所谓的“堕落的人”的行动之后我们是可以看到对真实价值的追求的——对政治清明的追求。

参考书选目

参考书选目

参考书选目参考书选目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详细书目可参看李?巴克森德尔(Lee Baxandall)的《马克思主义与美学》(Marxism and Aesthetics)(纽约,1968)。

本书正文和脚注中有关马克思主义批评著作的引证提供了关于这门学科的相当广泛的阅读书单,而我在下面选录一些比较重要的著作以及最容易看到的版本。

L?阿尔杜塞(L.Althusser):《列宁和哲学》(Lenin and Philosohy)(伦敦,1971)。

这是阿尔杜塞的马克思主义论文集,其中包括有艺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有意义的讨论《致安德烈?达斯普雷的信》)。

H?阿冯(H.Arvon):《马克思主义美学》(Marxist Aesthetics)(伊萨卡,纽约,1970)。

这是一部简明扼要的概述,包括有布莱希特和卢卡契论争的重要评述。

W?本雅明(W.Benjamin):《理解布莱希特》(Understanding Brecht)(伦敦,1973)。

这是本雅明论述布莱希特的报刊文章汇集,并收有《作为生产者的作家》这样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文章,也收有一些较为零散、折衷的材料。

B?布莱希特(B. Brecht):《论戏剧》(On Thertre) (J?威利特编,伦敦,1973)。

这是一部有价值的布莱希特论文选,论述戏剧创作的理论和实践,包括有用的编者注释。

C?考德威尔(C.Caudwell):《幻想和现实》(Illusion and Reality)(伦敦,1973)。

这是本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的重要理论著作,其中的许多表述粗糙、草率,其用意是想提出关于艺术本质和英国文学从早期至二十世纪的发展的一套完整理论。

P?德梅茨(P.Demetz):《马克思、恩格斯和诗人》(Marx,Englels and Poets)(芝加哥,1967)。

这是有关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批评家这一方面的说明,尽管持有幼稚的偏见,但十分详尽,有几章论述马、恩以后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发展。

《误会》:与隐蔽的上帝打赌

《误会》:与隐蔽的上帝打赌

《误会》:与隐蔽的上帝打赌
张军
【期刊名称】《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24)002
【摘要】加缪戏剧<误会>暗含了人与隐蔽的上帝赌赛的模式,透露出其承自帕斯卡尔哲学的影响,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宗教思想的内在矛盾,是由"荒诞"系列向"反抗"系列过渡的重要中介.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张军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在市场王国中我们赌共产主义可能实现--评戈德曼的《隐蔽的上帝》 [J], 张一兵
2.真善美圣的存在和不存在--戈德曼《隐蔽的上帝》解读 [J], 张一兵
3.总是误会痛人心——《红楼梦》的误会情节与悲剧意味 [J], 李平贵;赵小峰
4.现代性人类困境的审美精神——解读戈德曼《隐蔽的上帝》的悲剧历史观 [J], 王浩斌
5.上帝·市场经济·人间秩序——戈德曼《隐蔽的上帝》讨论之境 [J], 阎秀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市场王国中我们赌共产主义可能实现--评戈德曼的《隐蔽的上帝》

在市场王国中我们赌共产主义可能实现--评戈德曼的《隐蔽的上帝》

在市场王国中我们赌共产主义可能实现--评戈德曼的《隐蔽的
上帝》
张一兵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
【年(卷),期】2003(000)005
【摘要】法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戈德曼的名著<隐蔽的上帝>一书中,最著名的一个观点是赌共产主义在未来可能实现.社会主义从现实的实践变成内心道德律令式的打赌,这反映了资本世界历史全球化中的悲观情绪,但也生发出另一种不甘随波逐流的观念抗争.
【总页数】5页(P46-50)
【作者】张一兵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0
【相关文献】
1.真善美圣的存在和不存在--戈德曼《隐蔽的上帝》解读 [J], 张一兵
2.从共产主义实践看共产主义实现的可能性 [J], 宿铮
3.现代性人类困境的审美精神——解读戈德曼《隐蔽的上帝》的悲剧历史观 [J], 王浩斌
4.赌上帝存在:从帕斯卡到戈德曼 [J], 徐艳梅
5.上帝·市场经济·人间秩序——戈德曼《隐蔽的上帝》讨论之境 [J], 阎秀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性人类困境的审美精神——解读戈德曼《隐蔽的上帝》的悲剧历史观

现代性人类困境的审美精神——解读戈德曼《隐蔽的上帝》的悲剧历史观

作者: 王浩斌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江苏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页码: 13-17页
主题词: 悲剧;历史哲学;审美现代性;戈德曼
摘要:西方现代性思想转折中所生成的审美现代性思路对戈德曼的悲剧历史观有重要的影响,德国古典的悲剧历史哲学和人本主义思潮为戈德曼的历史观提供了理论模型;而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对个体感性的彰显和个人在历史宏大叙事中的凸现,为戈德曼的历史观添加了新的实质.戈德曼通过'打赌'式的辩证法来缝合'个体'与'类'、'应该'与'是'的矛盾,是继承了审美现代性的理论思路,反映了西方左派知识分子对那个具有永恒价值之美好希望的憧憬.从根本上说,它异质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其实践的意义也是十分薄弱的.。

真善美圣的存在和不存在--戈德曼《隐蔽的上帝》解读

真善美圣的存在和不存在--戈德曼《隐蔽的上帝》解读

Being and Non-Being of the True, the Good, the Beautiful and the Holy--The Interpretation of Lucien Goldmann's Hidden God 作者: 张一兵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副校长
出版物刊名: 东南学术
页码: 12-22页
主题词: 戈德曼;《隐蔽的上帝》;帕斯卡;悲剧;上帝;世界
摘要:本文是讨论法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戈德曼的主要哲学文本<隐蔽的上帝>一书的一条逻辑主线:面对世俗化的资本主义进程,作为不甘陷入物役性的人们之悲剧情境,他们既要客观地进入现实生活,又得内在地拒绝物化.在他们的心中,马克思的思想就如不直接在场的无言上帝与之共在.。

隐蔽的上帝:关于存在的游戏--论戈德曼悲剧观的形上意义

隐蔽的上帝:关于存在的游戏--论戈德曼悲剧观的形上意义

The Hidden God and the Game of Existence 作者: 吴静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开放时代
页码: 77-85页
主题词: "隐蔽的上帝" 存在主义 古典主义 戈德曼 悲剧观 形上意义
摘要:"隐蔽的上帝"是戈德曼悲剧观最重要的前提,由此导引出了他全部理论的核心--"打赌".在对"此在"意义的发问中,它恢复了人与世界的统一,赋予了向希腊时期就被抛弃了的古典主义回复的希望,因而使得人的模棱两可的存在具有了有意义的悖谬性质.被打赌存在的"上帝"其实是一种关系,一种随着历时性发展而不断被建构的批判性反思关系.这才是悲剧观的全部意义.。

戈夫曼的自我观论析:认识论阐释与本体论取向

戈夫曼的自我观论析:认识论阐释与本体论取向

戈夫曼的自我观论析:认识论阐释与本体论取向王晴锋【摘要】自我是欧文· 戈夫曼社会学的重要主题,拟剧论探讨了自我的呈现及其结构,它强调自我是情境的产物,尤其是自我作为展演性的角色在某个场景中弥漫式生成的拟剧效果.戈夫曼关于自我的论述是以互动秩序为导向的,他真正的旨趣在于自我与互动秩序之间的关系,因此,互动仪式成为维持自我的重要手段.情境化的自我与社会控制密切相关,与之相应地是抗争性自我.总体而言,戈夫曼至少存在两种自我观,一种是在论述精神病院等全控机构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它是实质性的、主体性的;另一种是在拟剧论中呈现的自我,它是虚质性的、客体性的.这一虚一实共同构成了戈夫曼自我观的内涵.【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41)001【总页数】7页(P32-38)【关键词】欧文·戈夫曼;自我;互动仪式;社会情境;互动秩序【作者】王晴锋【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在戈夫曼的学术生涯中,对自我的探索与追寻一直是重要的主题。

许多学者认为戈夫曼毕生关注的是面对面互动及其对自我的约束,甚至认为他是一位“关于自我的民族志学者”。

[1]从20世纪50年代末的开山之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到60年代的《污名》(Stigma)、《互动仪式》(Interaction Ritual)和《策略性互动》(Strategic Interaction)一直到70年代的《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戈夫曼不断地重返自我及其呈现之主题。

在《收容所》(Asylums)中,戈夫曼甚至明确指出其主要意图是提出“关于自我结构的社会学阐释”。

[2]因此,如果说面对面互动是戈夫曼研究的一条明线,那么自我则是贯穿于戈夫曼思想的一条隐线。

本文在梳理西方学术界关于戈夫曼自我观的论述之基础上,探讨戈夫曼社会学中自我观的认识论与本体论问题,包括自我的本质与构成、情境化自我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等。

《论隐秘的上帝》[德]库萨的尼古拉著读后感

《论隐秘的上帝》[德]库萨的尼古拉著读后感

《论隐秘的上帝》[德]库萨的尼古拉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论隐秘的上帝》是德国哲学家库萨的尼古拉的重要作品,近日我有幸阅读了这本书,感受颇深。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上帝的存在以及上帝与人类的关系,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让我对宗教哲学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库萨的尼古拉在书中提出了“隐秘的上帝”这一概念,他认为,上帝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存在,而是隐藏在一切现象之后的终极真理。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宗教对上帝的直观理解,使我意识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有待深入。

库萨的尼古拉说道:“我们只能通过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来接近上帝”(P12),这种否定性的思考方式让我对哲学有了新的理解。

书中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是库萨的尼古拉对人类自我认识的提升。

他认为,人类应该从自身出发,通过内省和自我修养,达到对上帝的认知。

这种强调个体自我提升的观点,对我个人有着极大的启发。

正如他所说:“人的自我修养是通向上帝之路”(P45)。

此外,库萨的尼古拉在书中对宗教的批判也让我耳目一新。

他认为,宗教应该关注个体的精神成长,而不是陷入繁琐的仪式和教条。

这种对宗教的批判性思考,让我对宗教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库萨的尼古拉说道:“宗教应该是一种精神生活,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P78)。

第二篇范文从文化比较的视角来看,《论隐秘的上帝》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宗教哲学以及宗教在人类历史中的角色。

库萨的尼古拉的见解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内在逻辑,也让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宗教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多元。

首先,库萨的尼古拉关于“隐秘的上帝”的观念,让我思考了宗教的本质。

他认为,上帝并不是直观的存在,而是需要通过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来接近的终极真理。

这种观点与东方哲学中的“空”的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佛教中,“空”也是一种终极真理,它指的是万物无常、无我、无固定本质的特性。

这种对宗教本质的思考,让我意识到不同宗教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深层的共通性。

哥德曼哲学思想探要

哥德曼哲学思想探要

哥德曼哲学思想探要
俞吾金
【期刊名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罗歇·哥德曼的生平及其著作,接着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他的两部著作:《隐蔽的上帝》(1956)以及《卢卡奇和海德格尔》(1973)。

《隐蔽的上帝》的主要哲学观念如下:(一)关于整体和部分关系的辩证法;(二)从理性主义到悲剧世界观再到辩证思想;(三)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及其哲学贡献。

《卢卡奇和海德格尔》的主要见解如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与学院化哲学传统之间的对话;(二)"物化","当下上手状态"与"实践";(三)总体性,存在和历史(四)"主体—客体","此在"和"共在"。

【总页数】27页(P82-105,334)
【作者】俞吾金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
【相关文献】
1.《易传》中的语言哲学思想探论--兼论儒、道、《易》的语言哲学思想之异同[J], 吴根友
2.悲剧和希望——卢西安·哥德曼悲剧辩证法思想探要 [J], 刘芳
3.悲剧和希望——卢西安·哥德曼悲剧辩证法思想探要 [J], 刘芳;
4.葛兰西的教育哲学思想探赜
——基于《狱中札记》的文本考察 [J], 彭肖建
5.探原求真明镜可鉴——评汪澍白、张慎恒的《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探原》 [J], 栗石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隐蔽的上帝:景观社会救赎的尝试

隐蔽的上帝:景观社会救赎的尝试

隐蔽的上帝:景观社会救赎的尝试
王丽平
【期刊名称】《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3)1
【摘要】戈德曼和德波对工具理性造成的人性失落和社会幻象有着刻骨铭心的理解,并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他们分别在《隐蔽的上帝》和《景观社会》中阐释了悲剧人理论,景观社会是一个真实的“伪在”,试图唤醒民众,用“打赌”上帝存在的方式隐喻救赎的希望还在,试图帮助人类打破景观社会的幻境,完成救赎的使命。

【总页数】4页(P61-64)
【作者】王丽平
【作者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在市场王国中我们赌共产主义可能实现--评戈德曼的《隐蔽的上帝》
2.《误会》:与隐蔽的上帝打赌
3.真善美圣的存在和不存在--戈德曼《隐蔽的上帝》解读
4.上帝·市场经济·人间秩序——戈德曼《隐蔽的上帝》讨论之境
5.“本地化”:更隐蔽的城市空间同质化--从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出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对问题进行深度解剖的书

关于对问题进行深度解剖的书

关于对问题进行深度解剖的书
1.《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
逻辑学最早出现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希腊,苏格拉底创造了一套方法。

通过这套方法,让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探问来获取问题的答案。

同时在探寻的过程中,也让我们可以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列举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逻辑谬误。

让读者们明白逻辑推理的几种形式,以及逻辑学的作用。

2.《有用的逻辑学》
建国以后不许成精,但是有种精怪却不受此限,那就是杠精。

不论在网络上还是现实中,杠精随处可见。

当我们与他们交流的时候,杠精总是能从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角度来反驳我们的观点。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常见的几种逻辑谬误形式。

比如稻草人谬误、否定前件等等。

读完这本书之后,再碰到杠精的时候,我们会明白他们的逻辑谬误是什么
3.《隐性动机》
是什么让我们产生歧视?如何提高别人的捐款额?如何消除男
女不平等?怎么能让那些“坏孩子”努力学习?这本书中,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家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深层分析这些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动机。

有的观众老爷会觉得这是一本经济学的书,关逻辑思维能力什么事?
还记得逻辑的两种表现形式吗?通过分析特定条件,来推导可能出现的结果,这种推理方式被称为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的前提,是我们对这类事件演变过程的经验总结。

所以从已知事件反推背后的动机,就是在积累我们进行演绎推理的经验。

白云先生推荐书单之夷狄篇

白云先生推荐书单之夷狄篇

⽩云先⽣推荐书单之夷狄篇尼采《悲剧的诞⽣》《不合时宜的考察》《⼈性的,太⼈性的》《漫游者和他的影⼦》《曙光》《快乐的知识》《重估⼀切价值》《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道德的谱系》《权⼒意志》《偶像的黄昏》《看哪,这个⼈》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GCD宣⾔》《资本论》《哲学的贫困》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传》胡塞尔《现象学⽅法》《⽣活世界现象学》《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林中路》《尼采》雅斯贝尔斯《苏格拉底、佛陀、孔⼦和耶稣》《⼤哲学家》《悲剧的超越》德⾥达《马克思的幽灵》《德⾥达中国讲演录》《解构》福柯《词与物》《临床医学的诞⽣》《癫狂与⽂明》德勒茲《千块⾼原》《反俄狄浦斯》《尼采与哲学》《德勒兹论福柯》《⾊情史》《⾊情、耗费与普遍经济》《⽂学与恶》《爱华妲夫⼈及其它》布朗肖《⽂学空间》《从卡夫卡到卡夫卡》《变异的思想》《最后之⼈》《等待,遗忘》《那没有伴着我的⼀个》《⿊暗托马》《死刑判决》马尔库塞《单向度的⼈》《爱欲与⽂明》本雅明《单⾏道》《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经验与贫乏》弗洛姆《健全的社会》《逃避⾃由》《爱的艺术》《⼈类的破坏性剖析》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包容他者》《后形⽽上学思想》《恐怖时代的哲学》荣格《寻求灵魂的现代⼈》《现代灵魂的⾃我拯救》《让我们重返精神的家园》《⼈类及其象征》《荣格⾃传》《原型与集体⽆意识》《荣格⽂集》《未发现的⾃我》《⼼理学与⽂学》拉康《镜像阶段》《阅读你的症状》《拉康选集》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导论》《论确定性》《哲学研究》《⽂化的价值》《数学基础研究》《关于⼼理学的最后著作》泰勒《⾃我的根源》卡夫卡《变形记》《城堡》《审判》《卡夫卡散⽂》《审判》《美国》贝克特《镇定剂》《等待⼽多》《世界与裤⼦》《⽆法称呼的⼈》穆奇尔《没有个性的⼈》《穆奇尔散⽂集》普鲁斯特《追忆似⽔年华》加缪《局外⼈》《异乡⼈》《西西弗斯的神话》《⿏疫》乔伊斯《尤利西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博尔赫斯《⼩径分叉的花园》《红⾊的旋律》《⾯前的⽉亮》《深沉的玫瑰》《梦之书》《沙之书》《虚构集》品钦《万有引⼒之虹》⿊塞《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玻璃球游戏》契诃夫《第六病室》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记》《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布尔加科夫《⼤师与玛格丽特》劳伦斯《卡泰莱夫⼈的情⼈》《劳伦斯散⽂集》《不是我,⽽是风》亨利·⽶勒《北回归线》《⿊⾊的春天》《马洛西的⼤⽯像》纳博科夫《洛丽塔》《微暗的⽕》《斩⾸之邀》昆德拉《告别圆舞曲》《好笑的爱》《不能承受的⽣命之轻》《不朽》《⾝份》《笑忘录》波德莱尔《异乡⼈》《恶之花》《巴黎的忧郁》兰波《彩画集》《醉⾈》《地狱⼀季》《全蚀狂爱》(电影)《兰波作品集》⾥尔克《献给奥尔甫斯的⼗四⾏诗》《⾥尔克诗选》荷尔德林《荷尔德林诗选》保罗·策兰《保罗·策兰诗选》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机器新娘》《⾕登堡星汉璀璨》《麦克卢汉如是说》鲍德⾥亚《媒介的挽歌》《⽣产之镜》《消费社会》《⽣产之镜》《完美的罪⾏》《物的体系》《幻觉的终结》《拟像与模拟》《象征性消费与死亡》《美国》施特劳斯《忧郁的热带》《新结构⼈类学》《野性的思维》《种族与历史》罗蒂《偶然、团结与反讽》《哲学、⽂学和政治》《后形⽽上学希望》《后哲学⽂化》《哲学与⾃然之镜》库恩《科学⾰命的结构》庞加莱《科学与假设》《最后的沉思》亨廷顿《⽂明的冲突》赫拉利《⼈类简史》。

解读 《隐藏的自我》 精华版

解读 《隐藏的自我》 精华版

解读《隐藏的自我》脱水精华版这本书作者名叫大卫伊格曼,他的人生经历十分传奇,首先,一个曼是一位优秀的神经科学家,发表了100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现如今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教。

在科研之余,他还担任了知名美剧西部世界和罪案第六感的科学顾问。

他不仅成立了自己的科技公司,甚至还登上过时尚杂志封面,被评为最富创意的人之一。

简而言之,一个曼是一位充满魅力的网红科学家。

在科研工作取得建树的同时,一个慢一直在给大众科普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的前沿知识。

一个曼曾在牛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因此他的文笔极佳,往往能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讲解的生动易懂。

他的专栏文章和科普书籍更是吸引了大批读者,并广受好评。

今天咱们要解读的隐藏的自我,正是这样一本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的科普著作。

在解读开始前,先来解释一下书名的意思,按照作者的说法,在神经科学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在不断被证明,那就是人所做、所想和所感受到的,大部分是都不受意识控制。

也就是说,很大一部分自我是隐藏起来的。

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你或许听过冰山理论。

如果说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座冰山,那么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而无意识则是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而这本隐藏的自我想给读者展示的,正是这水面下的部分。

说到意识,你可能会想到潜意识这个说法。

因为早期的翻译等原因,潜意识与无意识这两个词经常混用。

现如今,潜意识这个词主要出现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而现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更多的使用无意识来指没有意识参与的精神活动。

在本书中,为了帮助读者认清这个隐藏的自我,作者将重点解答三个问题,它们分别是那个隐藏的无意识自我,究竟是如何运行、无意识和意识,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以及是不是搞清楚了吴毅是,我们就能掌握全部的自我。

而对这些问题的梳理,都指向了一个困扰着人类的终极哲学命题,那就是,我是谁?我们该如何定义自我?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发现那个隐藏的自我。

也许听完本书的讲解,你会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理 论 视 野 作品特定的文学特征 ∀ 。倾向于内容的社会学 往往都 !具有轶事的特征 ∀, 它只在研究一般 水平的作品时显得更为有效, 而涉及世界文学 的杰作时, 发生结构主义的文学社会学要显得 更为可行。这是因为, ! 前者在作品中看到了 集体意识的一种反映, 后者则相反地从中看到 了集体意识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 即可以使 集团成员在不了解客观意义的情况下意识到他 ( 们所想、所感觉和所做的一切的因素 ∀ 。在戈 德曼看来, 一部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和集体意 识内容的直接表现越多, 则说明作者的创作能 力越差。因为他只满足于直接地、不加中介地 描写和讲述他的个人经历、感受和体验, 没有 考虑到文学作品的特点, 从而放弃了文学作品 的丰富性和审美特征。这些观点确实都是极有 见地的。 但是, 问题并不在于他在多大程度上贬斥 了实证主义文学社会学, 而在于作为文学活动 的基础和文学作品内容组成部分之一的社会生 活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事实 上, 戈德曼很大程度上误解了卢卡奇的所谓内 容社会学。卢卡奇确实认为文学反映现实, 但 他所谓的反映并不是机械的、照相式的再生。 在卢卡奇看来, 文学艺术所反映的生活的整体 性, 是 ! 内涵的整体性 ∀ 。所谓 ! 内涵的整体 性 ∀, 是说每部作品虽然只能描绘具体个别的、 有限的生活, 即生活的一角, 但就这一角而 言, 是被生活固有逻辑所规定的, 它与整体有 机地联系在一起, 既不缺少按生活逻辑的规定 应该有的东西, 也不掺杂生活逻辑以外的随意 的和多余的东西。这一点, 连韦勒克这个对文 学的 ! 外部研究 ∀ 颇为不屑的理论家也认识到 了。他说: ! 卢卡奇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考 虑这种表现的, 这给模仿这一旧概念增加了新 的含义。文学不仅表现社会现实, 而且应该表 现社会这一结构, 提供对社会结构组织的深刻 观察结果, 并提供以这种观察获得的对它的发 展方向的感觉, 关于它的未来的预知性的感 受。 ∀ 戈德曼企图以发生结构主义的社会学取代
进行实证的 ( 描述的 ) 和批判的 ( 阐释的 ) 分析。 戈德曼的 ! 总体性 ∀ 概念是建立在批判卢 卡奇理论的基础上的。借助于皮亚杰的发生认 识论, 戈德曼指出, 总体性绝不是一个静态 的、完全客观化的概念, 它总是处于建构和解 构的过程中。社会也是在不断相互作用之中由 相对的总体组成, 因而, 作为总体的社会不应 该也不可能被看作是已知的。由此,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 % 中关于总体性的论述是教 条化的, 因为它以一种先验的形式发挥作用, 是一个预先建构的范畴, 是一种在历史变迁之 外发挥作用的超历史的本质。 戈德曼的认识无疑是深刻的。但是, 从理 论上阐明一种方法是一回事, 将这一方法在具 体的对象领域中加以运用又是另一回事。当戈 德曼试图建立起自己的小说社会学体系, 建立 起 ! 作品 集团意识 现实 ∀ 的同构模式时, 他的总体性方法对于总体中的客体的轻视就一 览无余地暴露出来。因为作为文学活动的基础 和文学作品内容组成部分之一的社会生活的地 位, 在他的体系中已无足轻重。这一点突出地 表现在他对卢卡奇的所谓 ! 内容社会学 ∀ 理论 的竭力贬斥上。他认为, 以卢卡奇为代表的传 统的文艺社会学的分析 ! 都是针对小说文学内 容的某些因素和这些因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之 间的关系 ∀ 。这些研究 ! 仅仅或主要是探索内 容的对应的范围, 它忽视了作品的统一性, 即
用。比如, 他借鉴了卢卡奇对潜在意识与实际 意识的区分, 认为艺术家大大推进了结构的前 后连贯的程度。但是, 当他反对以个体作为研 究现实的主体, 反对以个体作为文学研究的基 点, 对心理学和微观社会学的方法大加贬抑 时, 他对个体主体的有限肯定实际上就成了一 纸空谈。在他看来, 与跨个体主体相对的个体 主体只在生物学上才有意义, 在各种人类行为 构成的丰富的社会生活中, ! 个人在生物学意 义上继续作为一个个人的同时, 作为有意识的 和社会化了的人, 只表现为一个超越了自我的 , 主体的一个局部因素 ∀ 。而阐明作家个人经验 对想像世界的影响, ! 只是文学分析的一个有 − 益的但次要的任务 ∀ 。为说明这个问题, 戈德 曼进行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当两个人共同举起 一张桌子时, 这一行动的主体就是两个人的结 合体, 而不应该是其中任何一个人。也就是 说, ! 其中的任何一个个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行 . 动的真正主体的组成因素 ∀ 。这个比喻贴切地 说明了他所谓 ! 跨个体主体 ∀ 的真正含义, 但 是, 以此来说明文化创造特别是文学创作的主 体问题却是很值得商榷的。因为相对于具体的 文学作品而言, 其生成的最后阶段总是通过个 体才得以完成, 因而文化创造的主体与其说是 个人的结合体, 不如说是结合体中的个人。如 果把这个比喻如此加以改造也许更能说明文化 创造的真正主体的特点: 文化创造的主体不是 同时举起一张桌子的几个人的结合体, 而是在 拥挤的人群中左冲右突独力支撑, 举起一张桌 子的个人。 针对戈德曼的 ! 跨个体主体 ∀ 的概念, 格 拉克斯曼 (M G lu cksm ann) 提出了较为中肯的 批评意见。 他认为, 就文学活动而言, ! 跨个 体主体 ∀ 概念忽视了三种中介性因素。首先是 萨特的传记性这一中介, 其次是形式主义者所 强调的文学传统的 ! 相对独立性 ∀, 最后是作 家个人自觉的文学意识。戈德曼对新小说十分 推崇, 他认为罗伯 - 格里耶的作品体现了与时 代相适应的人的物化和物的自主化。格拉克斯 曼却认为, 罗伯 - 格里耶的固有创作意图是要 92
) ∋
! 内容的社会学 ∀, 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在总 体性的主客关系中如何看待客体性的问题。应 当指出, 戈德曼的总体性概念无意于抛弃主客 体交互作用过程中的客体性因素, 但是, 由于 对客体性作用的认识极不稳定, 由于强烈的综 合倾向, 在实际操作中, 他没有能够很好地用 总体性范畴解决客体性对主体性的制约问题。 而这个问题不解决, 就很难划清总体性范畴与 黑格尔绝对精神的界限, 也容易削弱总体性范 畴的唯物主义基础。因为 ! 总体建构的第一个 条件是客体的概念, 围绕着它, 分散零乱的材 ∗ 料才被组织起来 ∀ 。具体到文学作品当中, 形 式包括结构取决于作品的内容的逻辑, 而内容 的分析必须植根于具体的历史情境, 并不存在 任何预先建构的分析范畴。文学现象作为一种 总体运动, 结构分析只是总体中的一个切面, 纯然自在的切面不但说明不了总体, 甚至连自 身也说明不了。 二、总体中的层次转化问题 文学创作 (推而广之, 即文化创造 ) 的主 体问题, 是发生结构主义小说社会学试图从哲 学高度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存在主义、精 神分析都认为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作为个体的艺 术家。戈德曼 断然 否认这 种说法, 他认 为: ! 文化创造是存在于与集体主体有关的意指层 次上的 ∀ , 文化创造、文学创作的主体不是个 + 体, 而是复数主体或称跨个体主体。 一般的集 团意识, 如家庭、行业、邻里、民族的集团意 识是缺乏凝聚力的, 最有凝聚力的集团意识是 社会阶级的世界观。因此, 只有通过这种凝聚 着社会集团的世界观的跨个体主体, 历史才成 为可能; 也只有通过这种凝聚着社会集团的世 界观的跨个体主体, 文学作品才得以形成。戈 德曼跨个体主体的概念, 把创作主体放到更大 的社会背景当中以全面研究作品的总体结构, 这毫无疑问会开拓我们的思路, 也是文学社会 学的方向之一。 从表面上看, 戈德曼并没有否定个体的作 91
理 论 视 野 出一种有意义的反应, 并由此趋向于在行动主 体和行动对象, 即周围世界之间建立一种平衡 的尝试。 ∀ 这是发生结构主义的基本假设。戈 德曼认为, 人类文化活动的每一层面都包含这 种 ! 有意义的结构 ∀ ( significant structure), 当 它指向性质不同的结构层次之间的同构关系 时, 有意义的结构就同时创发了发生结构主 义。戈德曼把文化创造和跨个体主体的特征都 描述为这种有意义的结构, 并在其精神范畴的 层次和历史实践的层次上对它 们进行分析。 对文学社会学来说, 这两种层次 ( 超结构和 结构 ) 都被辩证地联系在一起。一部作品的 有意义结构, 以及组成跨个体主体之集体意 识的精神范畴的有意义结构 , 都清晰而必然 地被联系在它们作为有意义结构的相互定义 的基础上。这样, 文学作品的价值就依这个 ! 有意义结构 ∀ 与作品所产生的背景之中的社 会集团的 ! 精神结构 ∀ 之间是否同构来判断。 也就是说艺术创作的价值在于, 它不通过如 实反映那些社会集团的社会生活, 而是依靠 在想像中创造出一个虚构的世界, 它可能完 全不同于集 团意识, 但在 结构上却 很相似, 甚至同构对应。 ∃隐秘的上帝 % 是戈德曼发生结构主义批 评实践的一个范例。在这部巨著中, 戈德曼 研究了 17 世纪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和戏剧家 拉辛的作品。他指出, 帕斯卡尔和拉辛的作 品中含有一种与当时的穿袍贵族、詹森主义 的世界观同样的内在结构 ( ! 上帝 现实 人 ∀ 的三角结构 ) , 而这一结构又正是当时法 国社会既弃绝王权又不敢贸然推翻王权的内 在精神结构的表现。拉辛的 ∃费德尔 % 等戏 剧、帕斯卡尔的 ∃思想录 % 同穿袍贵族 詹 森主义的世界观以及 17 世纪的法国社会三者 都形成了三角形的同构对应 , 这样就形成了 文学、意识形态和社会历史之间的同构关系, 拉辛的作品自然就成为不朽之作。为了说明 他的理论的必然性 , 在 ∃论小说的 社会学 % 中, 戈德曼又揭示了小说结构与社会结构同 源性的纵向演化。 戈德曼的这一理论遭到了埃斯卡皮的强 烈抨击。埃斯卡皮认为 , 戈德曼没有在作品 的结构与社会的结构之间建立一种因果联系, 而只是简单地把它确定为 ! 同源 (相似 ) ∀ 关 系。通过对巴尔扎克小说的研究, 埃斯卡皮 认为 : 最严重的是, 这种理论不能说明一部 作品为什么和究竟如何是具有文学性的 ; 而 且, ! 在 分 析 1830 年 的 宪 法 的 隐 含 结 构、 1833年学校校规或 1842年铁路组织方面的隐 含结构时, 也不能肯定就不会发现作品和社 会之间的同源性 ∀ 。 埃斯卡皮的批评是有力的, 但他只是说明 了一种现象, 而没有从根本的哲学基础或者方 法论基础上动摇戈德曼的理论。雅各布森和蒂 尼亚诺夫在 ∃文学和语言学研究问题 % 一文结 尾曾经提醒文学研究: ! 从方法论上讲, 考察 各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又不重视各体系的内 在规律是一种有害的做法。 ∀ 从一定意义上讲, 他们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 考察事物一定要从 其自在规定性和关系规定性两个方面进行, 作 为总体当中两种相互紧密联系的属性, 其中任 何一方均不应有所偏废。 凡是事物和对象, 都具有其自在规定性和 关系规定性。在对小说结构同社会结构同源性 的纵向演化的描述过程中, 在对拉辛戏剧的分 析中, 戈德曼试图从小说的关系规定性上进行 描述和把握, 从而得出深刻有效的文学社会学 理论, 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但问题在于, 如 果对关系规定性的考察不与对自在规定性的考 察结合起来, 那么, 甚至可以说, 这种关系规 定性的考察也是站不住脚的。戈德曼在 ∃隐 秘的上帝 % 中把拉辛的戏剧与哲学的观念学 说 ( 即帕斯卡尔的 ∃思想录 % ) 的异质结构直 接联系起来, 这显然违背了辩证法的基本要 求, 即 ! 具体地 ∀ 把 ! 社会现象 ∀ 放到相关 的总体环境中去。也就是说, 他应该首先力 求把拉辛的戏剧放到蒂尼亚诺夫所谓的 ! 文 学演变 ∀ 中、放到当时的戏剧学的范围中考 察。戈德曼把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分析与美 学价值相提并论, 显然是混淆了这两种不同 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