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要求
路基工程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路基沉降观测控制标准无砟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
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4.1.4条: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
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R sh≥ 0.4V sj2式中:R sh——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V sj——设计最高速度(km/h)。
(2)一般规定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3)沉降观测的内容路基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有:路基面沉降变形监测、路基基底沉降监测、既有线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
(4)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
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观测方法和工期要求核对设计资料,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高速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变形监测
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
3、观测断面布置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
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堆载预压等具 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确定。
路基沉降观测以地基沉降观测和路基面沉降 观测为主。路基面沉降是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是 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技术条件的依据,因此, 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中又以路基面沉降 观测为主。
路基沉降观测
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 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系统是用于测量铁路、公路、建筑物 等基础部位剖面沉降量。该系统在津京城际快速铁路、石 武客运专线、京石客运专线等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 成活率高、数值真实可靠、不受外界客观因素干扰、无人 为误差等突出特点。
路基沉降观测 路桥过渡段沉降监测平面布置示意图
三等
±1.0
±0.5
±6.0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变形监测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n——为测段水准测量站数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变形监测
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其 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准点: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 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的间距不宜大于1km。基准点宜 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 点或稳固的其它水准基点;
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件 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 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基准点不足可加密,加密后的 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400m左右时,可 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 的位置,并与建筑物稳固地连接在一起。沉降变形点按路 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不确定性
03
由于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高速铁路沉降变形存在一定
的不确定性,难以准确预测。
观测目的与要求
观测目的
通过对高速铁路沉降变形的观测,掌握其变形规律,评估其对高速铁路安全运 营的影响,为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观测要求
沉降变形观测应遵循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的原则,确保观测数据的真实可 靠;同时,观测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对高速铁路正常运营造成干扰。
Aபைடு நூலகம்CD
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采用更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预警的准确性 和时效性。
加强风险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应对突 发事件的能力。
06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保障 措施
质量管理体系框架搭建
明确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职责和权限;
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 件、作业指导书等;
组织人员和分工
组织专业的观测队伍,明确各 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确保观测
工作的顺利进行。
现场数据采集过程描述
设立观测点
根据观测方案,在高速铁路沿线设立沉降变形观测点,并做好标记 和记录。
进行现场观测
使用水准仪、全站仪等仪器,按照规定的观测方法和频次,对观测 点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并记录观测数据。
数据校核和整理
等。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 出有用的信息,如变形量、变形速率 等。
预警信息发布
将生成的预警信息及时发布给相关部 门和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优化建议和改进措施
加强监测设备维护和校准
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京沪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
结 语
该 工 程 整 个 施 工 阶 段 基 础 的下 沉 量 变化 与施 工 顺 序 、 地 基
上 的 加 载 大 小 及 观 测 时 长 密切 相 关 。 通 过 本 次 评 估 发 现 , 超 过
9 % 的 测 点 在 主 体 工 程 完 工 后 其 沉 降 观 测 值 上 下 波 动 ,但 幅 值 5
该 桥 墩 已观 测 5 期 ,观 测 天 数 为 2 5天 .分 析 原 因 0 6
是 由于 梁 体 架 设 及 运 梁 车 前 期 通过 , 载 增 加 . 生 沉 降 较 大 , 荷 产
其 余 较 小 。( )徐 变 :累计 徐 变 量 最 大 的 为 T 1 5 一 0 2 A3 .Z 0 2号 梁 , 累 计 徐 变 值 为 :97 mm . 张 拉 后 为 O 1 mm , 梁 已观 测 4 .8 终 .3 该 5
设 7 水 准 基 点 ,1 个 7个 工 作基 点 ,水 准 基 点 埋 设 在 变 形 区 以外 的基 岩 上 , 分 点 位 利 用 埋 设 坚 固 可 靠 的 施 工 测 量 工 程 基 准 点 部 其 中部 分 点 位 工 作 基 点 和 基 准 点 共 用 。 台观 测 点 布 置 两个 , 承 分
后 累计沉降达到 3 mm且 尚 未稳 定 , 些 测 点 的沉 降 曲 线 呈 现 出 这
以 下 特 点 : ( )沉 降 曲线 整体 呈 现 持 续 发 展 的趋 势 ,累 计 沉 降 1 值较 大 i( 2)架 梁 后 沉 降 继 续 发 展 .未 出现 收 敛 稳 定 迹 象 。
3 相邻墩 台测 点沉 降观测 数据 分析
需 徐 变观 测 的 梁 体 4孔 ,共 2 4个 观 测 标 。 2 沉 降观 测实 施 ( )采 用 二 等 水 准 测 量 技 术 要 求施 测 。采 用 单 路 线 往 返 观 1 测 ,每 次 观 测 均 形 成 闭合 检验 条 件 。 ( )每 一 测 段 均 为偶 数 测 2 站 。 ( )观 测 前 ,进 行 不 少 于 2 3 0次 单 次 测 量 ,达 到 仪 器 预 热 的 目的 . 量 中避 免 望远 镜 直 接 对 着 太 阳 ;避 免 视 线 被 遮 挡 。 ( ) 测 4 外 业 测 量 沿 同 一 路 线 进 行 。 用 25 g以上 的尺 垫 , 准 观 测 路 选 .k 水 线 必 须 路 面 硬 实 , 殊 地 段 采 用 打 桩 的形 式 。 l )每 次 测 量 时 , 特 5 同 时 记 录 荷 载 状 态 、 环 境 温 度 及 天 气 日 照情 况 。
高速铁路中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技术
沿线路方 向按 间距不大于 2 0 0 m、距桥梁中心距离小于 0m 沉降观测采用 Ti l D N0 t e ii mb 3电子水 准仪 。 根据承 台 10 布 设 工作 基点 。观 测 工作 基点 采用 顶 端 圆滑直径 施工、墩台身施工 、等待架梁、架梁车前期通过、等待铺 2 m 长 3 m 的不锈钢材料, 0 m、 0 m 下部采用普通钢筋 ( 长 轨和铺 轨完成几个不 同的施 工阶段 以及各个施工阶段荷 8 mm) 0 焊接而成 ( 见图 1 。基桩应埋入当地冻结线以 ) 载的变化进行单独施测分析。 并对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累积 下不小于 0 m, . 采用混凝土浇注固定。 8 梁体观测标采用 沉降量进行总体的统计分析。 观察其收敛的过程和收敛 时 q2mm 的不锈钢棒 , )0 钢棒露出外面部分需要磨圆处理 。 间区间。并在架梁完成 三个月后。对所有采集数据整理报 墩身沉降变形观测标采用 1mm不锈钢螺栓( 4 见图2 o
< 通工 程建设 > 0 1 第 1 交 21 年 期
1 5
高速铁路中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技术
邓居 勇
( 中交二航局 第五 工程 分公 司 武汉 邮编 4 0 1) 302
摘 要 :结合 中国第一条 高速 铁路一 沪高铁工程项 目的线下 施工实践 ,在软基础地 区,对线 下承 台 、墩身的沉降变 京 形及梁体徐 变施 测方法和 数据进行分析 、整理 ,并对 其采集 的数据进行沉 降评估 。
评估 单位 评估 。
2 沉 降 观测 的施 测过 程
2 施测内容 . 1 全线 2 . M,7 2 3K 5 1 排墩台,根据施工阶段的不 同。
为 D l6+ 4 . ~D l7+ 4 . ,共两部分 。线路走 设置承台观测标和墩身观测标 。承 台观测标 12 K 0 190 1 5 K 1 73 0 1 5 44个, 向由西 向东。墩台间距 7 m~ 4 不等。 2 2m 墩身观测标 12 4 4个 ,梁体徐变观测标 10个 。每半年 2 本桥段地属长江三角洲平原 区,均为第 四系地层覆
高速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成果表达
绘制沉降变形曲线图、等值线图等 图表,直观展示沉降变形情况。
报告编制
编写沉降变形观测报告,详细记录 观测过程、数据处理方法和成果表 达,为工程安全评估提供依据。
03 现场实施方案与流程
现场踏勘与选点布网设计
踏勘目的和内容
了解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确定沉降严重区段和重点观测断 面;收集相关设计文件和资料,
改进措施建议
技术措施
针对沉降变形观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技术改 进措施,如优化观测方案、提高观测精度等。
管理措施
从管理层面出发,提出加强人员培训、完善管理制度等改进 措施,以确保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数据分析结果 的准确性。
05 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措施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执行情况回顾
精度要求
根据不同工程需求和规范 标准,确定相应的沉降变 形观测精度要求。
误差来源
分析观测过程中可能出现 的误差来源,如仪器误差、 人为误差、环境误差等。
误差控制
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误差, 如选用高精度仪器、加强 人员培训、优化观测环境 等。
数据处理与成果表达
数据处理
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 析,得到沉降变形量、变形速率
现代自动化监测技术应用
自动化水准测量系统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
采用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水准仪等 设备进行自动观测和数 的应变和温度等参数,进而推算沉降 变形量。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利用激光扫描仪对目标物体进行快速、 高精度的三维坐标测量,获取沉降变 形信息。
精度要求和误差分析
施工期、运营期等。
观测频率
02
在观测周期内,根据沉降变形速率和稳定性要求,确定各观测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摘要:路基工程属于整个铁路工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不仅担负着列车重量与轨道自身重量,而且还对列车运行安全有直接的影响。
在该环节中,对于路基的沉降观测是至关重要的,观测铁路路基沉降变形,制定评估方案是十分关键的,本文对此做了详细阐述,以供有关人员借鉴。
关键词: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方案;沉降点;观测点路基是铁路线路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受轨道结构重量和列车载荷的基础,也是线路工程中薄弱和不稳定的环节。
列车运行时,由于其自身具有一定重量,加之铁轨并不平整,因此容易导致路基沉降。
为此,本文将从观测铁路路基沉降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变形观测的内容与评估要求,研究路基变形监测的四阶段,并对设立沉降点和固定观测点,以及沉降观测数据处理与常见问题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一、观测铁路路基沉降的重要性近些年以来,国内铁路的建设数量快速上升,确保行车状态的平稳与可靠是当前铁路建设的基本要求。
而铁路路基是承载全部铁路轨道重要结构,对列车的平稳、可靠运行具有决定作用。
如果因为路基的沉降引起轨道的凹陷,则会使快速运行的列车产生振动,不利于可靠运行,所以,铁路对路基的沉降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
引起地面沉降的因素通常有以下两种,一是人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铁轨通过的许多地区都有着程度不同的区域地面沉降现象。
由这类沉降导致的诸多问题十分不利于列车的平稳运行。
路基担负着列车重量与轨道自身重量,是整个线路工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在列车行进当中,因其自身的重量以及轨道的不平顺,会产生频率不同的振动,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振动极有可能会引起路基沉降,所以,严密观测铁路路基地面沉降是很必要的。
二、变形观测的内容、评估要求1、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通常来讲,路基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如下:即路堤处的变形观测、以及路基面、路基两侧坡脚、还有路基基底和路基两侧路肩的观测。
此外,从过渡段的层面来看,又分为以下的观测内容:即路桥过渡段的观测、还有路堤与路堑以及路堤与涵洞的过渡段观测。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与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与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汇报人:
王珣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主要介绍《京沪高速铁 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以 下简称《细则》)中的如下两个方面:
1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重点)
2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2
精选课件
目录
筑观测坑,并加设盖板,以方便观测及对孔口进
行长期保护,并做好坑内及其周围的排水。并于
一侧管口处设置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素混凝
土灌注,断面采用0.5m×0.5 m×1.0m。待上部
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观测数日,取稳定读
数作为初始读数。
18
精选课件
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 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 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 初值,然后用横剖仪测量各测点。区间每2.0m测 量一点,车站内测点间距可为3.0m。
3、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一般包括剖 面沉降管、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 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处,沉降板位于双线路基 中心,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角外2m、 10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 上,剖面沉降管位于基底。
7
精选课件
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剖面沉降管
沉降观测桩
位移边桩
沉降磁环
路基观测点布置示意图
8
精选课件
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4、沉降板设置应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一 般按以下原则设置:
(1)对路堤填高小于3m且压缩层厚度小于5m地段, 设置断面间距为200m;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与评估
总体工作流程
设计单位沉降观测与评估技术交底 咨询评估单位制定相应实施细则 施工单位的细则学习与沉降数据管理软件培训 施工单位的沉降观测实施、监理单位全称监督检查 、咨询评估单位与设计单位的技术辅助服务 咨询评估单位出具线下工程评估意见
2.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流程与职责
重点工作内容的各方职责
施工方:数据精准、可靠、及时、按频次”,元器件 埋设规范、保护到位, 观测“三固定” 监理方:全程旁站、数据验算检查、平行抽检观测 咨询方:提供观测过程的全方位技术支撑,评估观测 数据(阶段性和最终结论)
设计方:提供设计上的技术支持(设计原则、设计变 更)
建设单位:协调各方工作,完善沉降管理工作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李璟
目的与要求
明确沉降观测与评估的职责工作内容 了解基准点、工作基点、不同结构物测 点布设原则
掌握不同结构物测量精度及频次要求
掌握统一数据处理与数据提交方法
内 容
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的意义与原则
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的流程与各方职责 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
沉降变形观测的测量方法与精度
1.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意义与原则
沉降评估的总体原则
总体原则:重点路基,兼顾桥隧,过程监控,信息 化监测,快速传递数据,成果可控。
观测实施的重点:“数据精确、准确、可靠、及时
、连续、按频次”,规范元器件的埋设和保护,执
行“三固定”原则。
加强管理、规范管理、多方协调。
2.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流程与职责
14
3.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
桥涵段-观测断面与测点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引言:高速铁路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运营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沉降变形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
为了保证高速铁路的安全和稳定运营,需要对其沉降变形进行观测和评估。
本文将从观测和评估两个方面,介绍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一、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规程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是指对高速铁路沉降和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测点的设置观测点的设置应根据高速铁路的设计和建设情况,确定合理的观测位置和数量。
观测点应覆盖高速铁路的主要结构和地质条件,以便全面了解高速铁路的沉降和变形情况。
2.观测仪器的选择和安装观测仪器的选择应根据高速铁路的特点和观测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设备。
观测仪器的安装应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根据高速铁路的实际情况和观测要求,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处理和分析。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
二、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评估技术规程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评估是指对高速铁路沉降和变形情况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以便判断高速铁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评估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指标的确定评估指标的确定应根据高速铁路的设计和建设情况,确定合理的评估指标和标准。
评估指标应包括高速铁路的沉降和变形情况,以及对高速铁路安全和稳定性的影响。
2.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评估方法的选择应根据高速铁路的实际情况和评估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评估。
评估方法的应用应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判断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判断应根据高速铁路的实际情况和评估要求,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分析和判断。
京沪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论述
o e igS a g a g -p e i y nB in -h n h i h s ed Ral j Hi wa
YANG a f n Xi o-a g
( h r n ier gC mp n f h aR i a 2hB ra ru , a un 0 0 5 , hn ) T e3dE gnei o a yo i a w y1 t ueuG o p T i a 3 0 3 C ia n C n l y
m n o ted al efr a at s t c yn n ue et c pt ds ns n ad h r et rv e U CS— e t f h edi l ses r kl ige srs h aku ei t dr .T epo c poi s SCES n o b l l a a t r o g a j d a
to in
1 工 程概 况
京 沪高 速铁路 T 一Ⅳ标段 2 J 0工 区位 于安 徽 定 远 县池 河 境 内 , 讫 里 程 D 1 4 4 3 起 K 9 2+ 3 . 3~D 2 K 9 4+ 8 17 , 长 1 . 6 m, 括 7段 路 基 。D 1 0 .8 全 237 k 包 K 9 5+ 4 6 6 1~D 1 0.7 K 9 6+8 9 2 4为 曲线 区段 , 线 半 径 9.1 曲
f le a l rt c ln u r d e t me ta d d fr t n. u x mpe f a k i g s bg a e s tl o e n n e o ma i o
武广高速铁路沉降观测与评估
第六部分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沉降观测与评估武广客运专线工程咨询项目经理部第一节概述客运专线高速行车要求轨道具有高平顺性,而无砟轨道铺设后线下构筑物有可能发生不均匀沉降,这不但导致线路维修成本的增加,而且有可能使轨道板开裂从而导致轨道构件的更换及重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非常严格,必须严格控制线下构筑物的不均匀沉降。
所以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并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而影响沉降的因素较多,特别是地基在荷载的作用下沉降随时间发展,其沉降变化一般通过土体固结原理进行分析计算,但沉降计算的精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只能是一个估算值,这就导致设计阶段沉降变形计算的精度不足以控制无砟轨道工后沉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确保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结构铺设质量及运营安全。
第二节线下结构沉降观测一、路基沉降观测路基沉降观测主要观测路基基底沉降和路基面沉降。
路基面沉降观测断面与路基基底沉降观测断面设在同一横断面上,以便于各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路基沉降观测一般不少于6个月。
(一)观测点位的布置1.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为50m;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适当增加观测断面。
2.路基基底观测断面一般纵向间距为50-100m;路堤高度<3m且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可放宽到100m。
3.路基面每个断面设左、中、右(左右点距路基中心3.2m)3个观测桩;路基基底观测点设在路基断面中间的基底上。
一般采用沉降板,部分地方采用单点沉降计。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见附图1。
图 1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示例图(二)沉降观测元器件1.路基基底沉降观测:路基基底地基沉降观测采用两种观测手段进行。
浅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
置, 且加密。在深厚层第 四系路桥过渡段及不同地层结构设置地基分层沉降
监测。
路堤 与不 同结构 物 的连 接 ̄ i S . t 置沉 降 观测 断 面 , 每 个 路桥 过 渡段 设 置距 离桥头2 m、 2 0—3 0 m、 5 0 m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观测断面 ,每个横向结构物每 侧各 设 置一 个观 测 断面 。
2 路基 沉降 变形观 测
2 1观 测 断 面 的 设 置
实, 再套上保护套管 , 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 , 上口加盖封住管 口, 并在 其周 围填筑 相应 填料 稳 定保 护套 管 , 完 成沉 降 板 的埋设 工 作 。一 般路 堤 地段 沉 降板 每断 面设 置 1 个( 软弱 地基 时 3 个) 。 采 用 电子 水 准仪按 国家一 等精 密水 准测 量方 法 测量 埋设 就 位 的沉 降板测 杆 杆顶 标高 作 为初 始读 数 , 随着 路 基填 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 , 每次接长高度以1 m 为宜, 接长前后 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 内接头连接, 保护套管用P VC 管外 接 头连 接 。 剖 面沉 降 管 : 路基 基 底 剖 面沉 降 管在 地 基 加 固施 工 完 毕后 , 填 土 至0 . 6 m
面上 , 这样 有 利 于观 测 点 的看 护 , 便 于 集 中 观测 , 统 一 观 测频 率 , 更 重要 的便 于各 观测 数 据 的综合 分 析 。 地基 沉 降监 测 , 每1 0 0 1 5 0 m J  ̄- 个监 测 断面 , , 路 桥 过渡 段 必须 设置 。对 于 路 基 面沉 降 监测 , 路 堤地 段 每 5 ~5 0 m 设 一个 监 测 断 面 , 路 桥过 渡 段 必须 设
铁路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实践
预压土 卸除后 , 双线 中心沉 降板截管 至基床表 层高度 , 将
两侧沉 降板拆除 , 待级配碎石填筑完成后, 再设沉降观测桩 。 d一般 每间隔 3 . 个观测断面设置一处剖面沉 降管 。 ②路基与桥头过渡 段断面观测点设置:
c● 蕞 蕾 l 曩 i 鼍
§ ■t■l
a.
一 ‘
,
I
,
- ,
墅墨
—
。
# ¨ l
趸受
坡 陡路 基 填 方 地 段沉 降观 测 桩 每 断 面 设 置 3个 , f基床 位
图 4 路堑地段 观测点布置示意图
表 层 顶 面 , 置 于 双 线 路 基 中 心 及 左 右 线 外 2 m 处 : 降 板 设 布 . 7 沉 置 2处 , 于 中心 两侧 向外 35 处 。 位 . m b当路 基 有 预 压 土 时 , 将 两 侧 沉 降 板 接 管 至 预压 土 顶 部 , . 应 并 在 中心 处增 设 1 沉 降 板 , 每 2个 断 面 设 置 l , 于 基 床 个 可 处 位
c.
客感受的舒适度因速度的提高而恶化 。 因此 , 高速铁路对 轨道 的
平顺性提 出了更高 的要求 。以下就铁路路基工程沉 降变形观 测 工作包括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观测元件与埋 设技 术 要求 , 观测 技术 要求 等进行探讨 。
1 路基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 要求
11 观 测 断面 及观 测点 的设 置原 则 .
引 言
近年 来, 随着我 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 高速铁路 的建设发
展迅猛 。 然而, 速度 2 0 m h以上的高速铁路, 0k/ 其路基 、 轨道和桥 梁的列车动力作用远大于普通铁 路,轨道的不平顺对快速行 车 引起 的列车振动也远 比相同条件 下普通速度的列车严重 ,即旅
铁路桥涵沉降变形观测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沉降观测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一)、桥涵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1、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1)桥涵沉降及变形观测资料。
(2)桥涵地段线路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桥涵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包括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变形计算报告等相关设计资料。
(3)施工过程、施工核查、施工记录和原材料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
(4)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2、桥涵基础沉降分析评估采用曲线回归法。
对于预制梁桥,基础沉降按墩台混凝土施工后、架梁前及架梁后三阶段进行;对于原位施工的桥梁及涵洞,基础沉降根据实际施工状态及荷载变化情况,划分多个阶段。
(1)根据桥涵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作多个阶段的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低于0.92。
首次回归分析时,观测期不少于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少于1个月。
(2)利用两次回归结果预测的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大于8mm。
两次预测的时间间隔不少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少于1个月。
(3)桥梁主体结构完工至无碴轨道铺设前,沉降预测的时间应满足以下条件:S(t)/S(t=∞)≥75%式中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3、设计预测的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不宜大于10mm。
4、处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当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碴轨道设计条件。
5、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的变形应符合以下规定:(1)终张拉完成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1.05倍。
(2)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张拉60d后,L≤50m梁体跨中徐变上拱度值不大于7mm;L >50m梁体跨中徐变变形实测值不大于L/7000或14mm。
(3)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根据梁体变形的实测结果,确定梁体的实际弹性变形及徐变系数,并按下式估算无碴轨道的最早铺设时间t:[Φ(∞)-Φ(t)]·Δ弹性≤Δ允许式中Φ(∞)——根据实测结果确定的混凝土徐变系数终极值;Φ(t)——根据实测结果确定的铺设无碴轨道时混凝土徐变系数;Δ弹性——实测梁体终张拉后的弹性变形;Δ允许——L≤50m时为10mm,L>50m时为L/5000或20mm。
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范QCR
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范QCRQ/CR 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Q/CR9230-XXX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Observation and Evaluation Specification for Settlement Deformation ofRailway Engineering(报批稿)2016-11-1发布2016-11-1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主编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批准单位:中国铁路总公司实施日期:2016 年 11 月 1 日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 年·北京前言本规程根据原铁道部《关于印发2011 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铁建函[2011]10 号)的要求,在《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我国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的建设、运营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并借鉴国外高速铁路的成功经验编制而成。
本规程共分 7 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路基、桥梁、隧道、预测与评估;另有 1 个附录。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总则中对规程的适用范围、沉降变形观测的时间、仪器检定等进行了规定。
2.基本规定中明确了建设各方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内容以及平行观测数量,规定了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复测、观测等级、观测精度、观测路径等测量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设备、观测数据整理的要求,并规定了沉降变形异常及数据异常的反馈和处理。
3.明确了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的重点,规定了路基的观测期以及观测断面间距、观测点布置、观测频次等要求以及沉降观测的起始时间,并对加密或降低沉降观测频次的情况进行了规定。
4.明确了桥涵的沉降观测与评估范围、规定了桥涵的观测期、观测点布置、观测频次等要求。
高铁无碴轨道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报告
高铁无碴轨道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报告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CKGZTJ-12-01〕工作报告评估里程: D1K934+200~D1K936+826及D1K936+873~D1K943+290段评估类型: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编号: CKGZTJ-12-01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二〇一四年九月*********************(贵州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编制:复核:审批:中铁××××局集团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二〇一四年九月目录一、编制目的 (1)二、编制依据 (1)三、编制范畴 (1)3.1 评估段落 (1)3.2 评估的要紧结构物 (1)3.3 评估有关情形说明 (2)四、工程概况 (2)4.1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2)4.2工程措施概况 (4)五、变形监测网和工作基点布设 (5)六、人员与仪器配置 (6)6.1人员组成 (6)6.2仪器配备 (6)6.3人员资质 (8)七、测量等级及精度标准 (8)八、观测方法、线路及评定标准 (9)8.1观测方法 (9)8.2观测线路及测点布置 (10)8.3沉降评估评定标准 (12)8.4观测点爱护 (12)8.5观测点的测点类型编码及测点位置编号规那么 (13)九、沉降观测数据采集及数据分析 (13)9.1自评小组组织机构 (13)9.2沉降变形观测数据采集 (13)9.3沉降观测曲线图 (18)9.4自评结果 (26)9.5专门说明 (27)一、编制目的无砟轨道对线下基础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专门严格,CPⅢ操纵网测量应在线下工程沉降和变形满足规范要求且通过沉降评估。
为满足相关要求,经现场对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稳固性分析,特编制此评估报告。
二、编制依据1、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2、«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贵州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那么»;3、«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20〕;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5、施工图纸及设计文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绵乐客运专线土建三标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分析评估报告【D3K118+479.084~D3K121+070.084】四川西南交大铁路发展有限公司成绵乐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评估项目部二○一一年九月======================================================================== 附注:本评估意见依据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土建工程三标段项目经理部提交的《新建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D3K118+479.084~D3K121+070.084]沉降变形评估申请报告(电子件,2011.9.19)》,请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土建工程三标段项目经理部将有关资料以正式签章文件形式报成绵乐客专公司、监理单位和我项目部。
在核对电子件与正式签章文件无误后,我项目部将出具本评估意见的正式件,正式件无本附带说明内容。
目录1 前言 (1)2 评估依据 (1)2.1 铁道部部颁行业规范及标准 (1)2.2 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文件及规定 (1)2.3 其它文件及规定 (1)2.4 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相关单位提供的沉降观测结果文件 (1)3 评估区段工程概况 (2)3.1 工程概况 (2)3.2 评估判别标准 (3)4 本次评估结果综述 (4)4.1 异常点汇总 (5)4.2 拟合曲线相关性 (5)4.3 相邻桥墩沉降差 (5)4.4 沉降量比值 (6)4.5 工后沉降预测 (6)4.6 测设沉降差 (6)5 本段沉降分析成果汇总及区段沉降图 (6)5.1 本区段桥梁墩台沉降分析成果汇总 (6)5.2 本段区段沉降图 (15)6 本段综合评估结论与建议 (17)7 附录——单点沉降曲线 (19)1 前言本报告分析评估的对象为成绵乐客运专线土建工程三标段2工区青白江特大桥D3K118+479.084~D3K121+070.084区段,桥墩号为0#~81#。
本报告沉降观测数据截止日期为2011年7月20日。
这是本段主体工程完工后的第一次正式评估。
2 评估依据2.1 铁道部部颁行业规范及标准(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 2006 158号,铁道部,2006;(2)《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10621-2009;(3)《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2.2 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文件及规定(1)《成绵乐客运专线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2009;2.3 其它文件及规定(1)《京沪高速铁路部分段落沉降评估报告评审会专家评审意见》,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2009 107号,2009.9。
2.4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相关单位提供的沉降观测结果文件(1)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土建工程三标段2工区青白江特大桥[D3K118+479.084~D3K121+070.084]评估申请表,中铁四局,2011年9月19日;(2)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土建工程三标段2工区青白江特大桥[D3K118+479.084~D3K121+070.084]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成果报告,中铁四局,2011年9月19日;(3)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土建工程三标段2工区青白江特大桥[D3K118+479.084~D3K121+070.084]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资料,中铁四局,2011年9月19日;(4)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土建工程三标段2工区青白江特大桥[D3K118+479.084~D3K121+070.084]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设计值和修正设计值报告,中铁第二勘察设计院,暂未提交。
上述各相关报告、数据、资料等为本评估报告的技术基础。
3 评估区段工程概况3.1 工程概况本区段为桥梁段,地面高程在472~479m范围之间,桥墩基础采用桩径为φ1.0m、φ1.25m钻孔桩基础,桥墩采用双线圆端型桥墩,桥台采用双线空心矩形桥台。
青白江特大桥位于德阳地区广汉市所辖区内,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地势北高南低,桥址处地势平坦,大部分为水田。
其中跨越铁路1处,跨越河流1处,多出跨越地方公路。
广汉市属于冲击平原区,冲积平原地貌,测区内有便道、公路相通,交通方便。
工程地质特征:本次评估区段段内上覆第四系全新人工填筑土(Q4ml)人工填筑土、上更新统冰水、流水沉积层(Q3fgl+al)粘土、粉质粘土,2~10m不等,及冲积(Q4al)粉质黏土、松软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细砂、细圆砾土、粗圆砾土、卵石土,上更新统冰水、流水沉积层(Q3fgl+al)广汉粘土、中砂、粗砂、粗圆砾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下统剑阁组(K1 jn)泥岩夹砂岩、质软,卵石土中地下水较发育,第四系孔隙潜水队混凝土结构一般无侵蚀性。
本段未见大的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局部地表有软土、松软土及膨胀土。
气候、水文:德阳地区主要受西南季风气候和地形影响,东无严寒,夏多暴雨,阴天多,日照少,年平均降雨918.2毫米,年平均气温18.3摄氏度,年最高气温37.3摄氏度,最低气温-5,9摄氏度。
地表水、地下水较丰富,无特殊缺水情况,沿线水质较好,满足施工用水要求。
地震动参数:汶川地震后,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标段属于江油至新都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5s。
青白江特大桥在DK119+655.284~DK119+704.684处(37#~39#)跨越宝成铁路,设计采用(24.6+24.6+24.6)m简支梁跨越。
本区段属于三标段2工区,施工单位为中铁四局,监理单位成都大西南监理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单位中铁第二勘察设计院。
本评估段实际起点里程D3K118+479.084(桥墩号0#),终点里程D3K121+070.084(桥台号81#),全长2.591km,其中有桥墩82个,在里程D3K119+655、D3K119+655H 和D3K119+704处为门式墩,每个断面有左右两个墩,每个墩有两个墩身观测标,共计12个墩身观测标,其余桥墩两侧均有1个墩身观测标,共计158个有效测点。
全段共计170个有效观测标,在主体工程完工后,所有测点的沉降观测时间均不少于3个月。
3.2 评估判别标准根据2.1所述的规范要求及相关专家会议意见,并结合本段工程具体实际情况,评估判断标准顺次如下:(1)在路基和桥梁评估中,当主体工程完工后观测期大于3个月且沉降波动幅度在3.0 mm之内、沉降增量在±2 mm之内、最后4次(且观测时间不少于一个月)观测数据未出现连续下沉现象时,可判定为“通过”本次评估,不予曲线拟合,可进行无砟轨道底座板施工,但必须继续观测验证。
(2)根据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作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
(3)对于按前述标准评估仍不能通过的测点,在主体工程完工后,在观测时间不小于3个月的时间范围内,沉降曲线总体呈现为收敛状水平发展趋势,则认为该测点通过评估,不予曲线拟合,但必须继续观测验证。
(4)测点当前沉降量与预测最大沉降量比值不小于75%。
(5)静定结构相邻墩台工后沉降量之差要求,对于无碴桥面桥梁不超过5mm。
(6)同一断面的预测最终沉降值与设计沉降值之差不宜大于10mm。
(7)各断面工后沉降不大于15mm。
(8)在参考上述标准的同时,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基础类型等条件综合判定是否通过本次评估。
4 本次评估结果综述本段评估采用指数法曲线和双曲线法曲线拟合,以架梁结束时刻作为拟合起点,桥跨结构荷载仅为梁体自重和至评估时间已完成的二期恒载。
下面分别阐述评估总体结果。
本段沉降变形总体统计如表4-1所示。
表4-1 本段沉降变形总体统计表从上表可见,(1)整体表现为异常隆起的桥墩台测点为零;(2)隆起量在-3~0mm的桥墩台测点占9.41%;(3)沉降幅度在0~3mm的桥墩台测点最多,占90.00%;(4)沉降幅度在3~10mm的桥墩台测点占0.59%;(5)沉降幅度大于10mm的桥墩台测点为零。
本评估段采用指数曲线法和双曲线法拟合后把测点归纳为如表4-2所示的四类。
表4-2 本评估段采用指数曲线法和双曲线法拟合测点分类可见,对于本评估段中测点能通过指数曲线法或双曲线法拟合的测点只有1个,占总数的0.59%,观测值波动幅度在3mm内的测点有169个,占总数的99.41%,而总体呈现为收敛状水平发展趋势的测点为零个。
4.1 异常点汇总本段无异常点。
在所有测点中,对于沉降曲线呈收敛状态,且观测值上下波动但幅值不超过3mm 的测点,其中不具备曲线拟合条件的不予拟合分析,评估结果认为通过,本评估段此类测点占99.41%,其单点沉降曲线参见附录。
4.2 拟合曲线相关性在除4.1节所述之外的其它测点中,指数法和双曲线法拟合曲线相关系数合格率统计如表4.2-1所示,具体数值参见表5.1-1。
可见,在这些测点中,沉降量随时间逐渐增大,但变化幅度一般不大,预测曲线有一定的拟合精度,均满足相关系数不小于0.92的限制要求。
表4.2-1 各沉降变形的测点指数法和双曲线法拟合曲线相关系数合格率统计4.3 相邻桥墩沉降差对于当前指数曲线法和双曲线法拟合不能通过的测点,无法对工后沉降量作出预测,但考虑到各测点的单点沉降已趋于稳定,且目前相邻桥墩的累积沉降产生的差异较小,结合其具体地层条件、基础型式和沉降特征等综合判断,预估该处桥墩与相邻桥墩的工后差异沉降不超过5mm。
同时,对于无法进行曲线拟合的沉降型墩台测点,结合其具体地层条件、基础型式和沉降特征等综合判断预估其最终沉降量。
如表4.3-1所示相邻桥墩(台)预测工后沉降差超过5mm的断面统计,可见,100%的断面满足相邻桥墩沉降差的限制要求。
表4.2-1 相邻桥墩(台)预测工后沉降差超过5mm的情况统计4.4 沉降量比值由表5.1-1可见,采用指数法和双曲线法拟合通过的1个测点满足实测累计沉降值与预测最终沉降值之比不小于75%的要求。
4.5 工后沉降预测由表5.1-1可见,对于各拟合测点,预估其工后沉降预测值均小于15mm;对于非拟合测点,这里根据地基特征及基础形式、实测沉降值、沉降变化特性、稳定程度等综合判断为工后沉降预测值也小于15mm。
因此,本评估段所有断面的预测工后沉降满足“指南”和“细则”要求。
4.6 测设沉降差由表5.1-1可见,本评估段内的各测点实测累计沉降值在-1.52mm~3.02mm之间,采用指数法和双曲线法拟合只有测点0119368D1可以通过,该测点预测最终沉降值为2.59mm,本段桥梁各断面的设计沉降值为20mm,所有测点实测最终沉降预估值与设计值之差大于10mm,不满足“评估指南”和“评估细则”中所要求的设计预测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值不宜大于10mm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