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发展的感想
![三国两晋南北朝发展的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3184bf6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9.png)
三国两晋南北朝发展的感想摘要: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四、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反思与启示正文:自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以来,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荡时期。
这段历史长达约400年,见证了政治分裂、民族融合、文化繁荣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势力割据的状况已经形成。
在这种背景下,三国两晋南北朝应运而生。
这个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则相对稳定。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从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鼎立,到西晋一统天下,再到南北朝的分裂,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多变。
这其中,南方的东晋和南宋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虽然政治动荡,但这个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仍有不少亮点。
北方的农民起义催生了土地制度的改革,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佛教传入我国,成为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象征。
而在文学、艺术等领域,这个时期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如陶渊明、谢灵运等。
四、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反思与启示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政治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在政治动荡的时期,社会矛盾加剧,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在动荡的年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仍然不变。
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总结起来,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
这段历史见证了政治分裂、民族融合、文化繁荣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https://img.taocdn.com/s3/m/89782ed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7.png)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 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 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事实上,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 远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故史称为“八王之乱”。
二、东晋(317年~420年,都城建康,即今江苏南京)
1、东晋的建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 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
东晋与之前的东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 朝,六朝都城都是南京,因此,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2、重要事件——淝水之战(383年)
“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远 不止五个游牧民族,而是指西晋末年各乱华胡人的代表。他们在华北地区建立 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 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这一时期,由于政局动荡,大量百姓与世族南迁。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 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西晋元气 大伤,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即五胡乱华时期。
(2)五胡乱华(304年到439年)
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304年成汉政权和刘氏政权建立开始算起,一直到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这一时期,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 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政权对峙的时期。
基业。孙权,生于公元 182 年,从小就善于骑射,文武双全,跟随 父亲兄长一起打天下。十五岁时,孙策就让孙权担任阳羡县长(也就 是如今的江苏宜兴),可谓是年少有成。公元 200年,也就是孙权十 八岁那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掌事,做会稽太守,开始了他统 领江东的生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c8047d3bf46527d3250ce032.png)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基本分裂的时期。
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强迫东汉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开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而重新统一但隋朝被南朝结束,共369年。
可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期的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吴三国。
到后期曹魏逐渐被司马氏取代,265年被西晋取代。
263年蜀汉于魏灭蜀之战亡于魏国,280年吴于晋灭吴之战亡于西晋,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
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
在304年因为成汉与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十六国时期。
316年西晋亡于匈奴的曜后,司马氏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
东晋最后于420年被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式与南朝宋形成南北两朝对峙。
南朝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与南朝。
初期经济与军事强盛,但因为南朝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军事强盛,以及皇室与宗室斗淫乱,使国力由盛变衰。
南朝梁国力复盛,但在侯景之乱后分裂成西梁与南朝,南朝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
北魏统一北方屡次击败南朝,意图南并。
但被北方柔然牵制,直到柔然被突厥取代后才有余力对付南朝。
北魏经汉化运动后经济持续发展,但造成六镇鲜卑贵族与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后期政治混乱发生六镇民变。
分裂成高欢拥护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并分别成为北齐与北周。
北周主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政权也逐渐掌握在坚手上。
581年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朝,统一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朝时期开始。
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三国(220—280年)、两晋(265—420年)、南北朝(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0e279c4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2.png)
位于南京的琉璃塔是五代时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以其绚丽的琉璃装饰和精湛的木雕工艺而著称。
04
建筑影响与意义
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影响与意义
继承汉代建筑风格
砖石建筑发展
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 继承了汉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如高 台建筑、大屋顶和斗拱等元素的使用。
三国、两晋时期,砖石建筑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广泛应用于城墙、墓葬等 领域,提高了建筑的耐久性和装饰性。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五代建筑
目 录
• 建筑风格演变 • 建筑材料与技术 • 建筑代表作品 • 建筑影响与意义
01
建筑风格演变
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风格
总结词
融合与创新
详细描述
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风格在继承汉代的基础上,逐渐融合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这一时 期的建筑注重空间布局的层次感,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时注重建筑装饰和细节的处理,展现了精 湛的工艺水平。
建筑材料与装饰的多样化
五代时期,建筑材料和装饰手法更加多样化,如琉璃瓦的 使用和彩绘技术的提高等,丰富了建筑的视觉效果和艺术 表现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得到了 迅速发展,形成了著名的云冈 石窟和龙门石窟等。
玻璃器制造技术
南北朝时期,玻璃器制造技术 得到了发展,玻璃器皿的品种
和数量增多。
隋唐的建筑材料与技术
砖瓦制造技术
木结构建筑技术
隋唐时期,砖瓦制造技术达到了巅峰,烧 制出的砖瓦质量优良,广泛应用于建筑中 。
隋唐时期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建筑结构复杂,装饰华丽。
南北朝的建筑风格
总结词
佛教与文化交融
两汉魏晋南北朝
![两汉魏晋南北朝](https://img.taocdn.com/s3/m/6146fd10f7ec4afe04a1dfda.png)
第四节 董仲舒、阮籍、 嵇康的音乐思想
• 一、西汉董仲舒的音乐思想 • 1、董仲舒 • 西汉思想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
• 1.发展过程 三国时,魏氏三祖(曹操、曹丕、曹叡)非常喜爱相和歌,并作有大量歌辞。曹丕即
位,设立音乐机构——清商署,专门从事收集整理西汉以来相和旧曲和创作新曲的工作, 从艺术上把相和歌推到一个新的阶段。东晋南渡以后,北方的相和旧曲、清商乐与南方 的新型民间音乐逐渐融合、发展。北魏孝文帝时,这种融合后的清商乐又传到北方,在 宫廷中作为“华夏正声”收到重视,清商乐便成为全国性民间音乐的总称。
二、弹拨乐器 1、箜篌 汉代的箜篌分为卧箜篌和胡箜篌,胡箜篌为竖弹。
2、琵琶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中国出现
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 皮),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 中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
第一节 音乐机构“乐府”
一、乐府
• 1、乐府的发展过程
•
乐府诗创建于秦代,兴盛于汉代,以采集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公元前112年,
汉武帝下令改组并扩充乐府机构,乐府由此呈现出兴盛繁荣的局面。公元前7年,汉哀帝
继位,对乐府机构进行裁剪,乐府由盛变衰。
乐府钮钟
1976年2约6日,秦始皇陵出土一件“钮钟”, 刻有铭文“乐府”二字,由此,可知秦代已 有乐府机构的建立。 2000年4、5月间,中国 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西安秦代遗址中发 现封泥325枚,其中有“乐府承印”等封泥, 具有重要的历史内涵及艺术价值。对于秦汉 史研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中职专用】《中国历史》
![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中职专用】《中国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d3d4113a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33.png)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2)、南方发展 不久,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的局面。由于生活安逸,一些原来还想 返回中原的南渡士族,包括东晋最高统 治者,再也无意北返,满足于偏安东南 一隅。
青瓷狗窝(晋)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3)、经济重心南移
①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
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拓展阅读:九品中正制与士族
这样,一部分权贵把持了中央 或地方的重要官职,出现一些累世 公卿的家族,即士族门阀。士族以 外的地主,叫作庶族。东晋和南朝 前期,士族势力很大,皇帝都得依 靠士族支持。士族子弟不仅更容易 做官,而且职位清显,俸禄优厚, 升迁迅速。
子
政 权
民
开江
族
发南
更
交
地
迭
融
区
目
的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刘备听说隐居隆中的诸葛亮是杰出人才, 带着关羽、张飞二将前往拜访,前两次均 被诸葛亮婉拒。
《三顾茅庐》
直到第三次,诸葛亮被刘 备的诚意打动,出来会谈。
《三顾茅庐》
直到第三次,诸葛亮被刘 备的诚意打动,出来会谈。
《三顾茅庐》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3)、经济重心南移 ④表现:这一时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 农田水利得到兴修,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 高。 ⑤结果: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经 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拓 展 阅 读
拓展阅读:九品中正制与士族
三国时期,魏国将人才按才 能、品行划分为九个等级,称为 “九品”。朝廷以此作为选用官 吏的依据,形成“九品中正制” 。后来,评定品级只看门第,名 门大族的子弟总是被评为上品。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4fbde04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2.png)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座重要的高峰,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标志着中国历史从北魏五胡乱华到辉煌的唐朝,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华夏文明发展进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民族大融合。
三国时期,五胡乱华结束后,北方部族不断向南方渗入,融入汉族,使汉族族群由原先的少数民族大转变为当时中国统治者和主流民族。
北朝时期,两晋进一步促进了北方各部族的大融合,使中国大陆文化进一步延伸,从而形成今天的多民族文化。
二、宗教文化的发展。
北朝时期,实行的宗教政策既兼容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又扶植基督教,促进了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标志着中国宗教文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启。
三、社会的多元化。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变迁和民族大融合,社会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团体,如士大夫、农民、商贩等,出现了商品经济和出现了由金钱取代土地作为社会经济交换媒介的新形态,形成了以金钱为基础的今天的文明。
四、文化的繁荣发展。
唐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不仅兴建了大量的宫殿、寺庙,也激励了很多著名诗人,对中国文学、艺术、书法等都影响深远。
总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明发展上辉煌高峰的时期。
在此期间,民族大融合、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及文化的繁荣发展等,为中国文明
进入新的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https://img.taocdn.com/s3/m/8fe63136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c.png)
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下面是有三国两晋南北朝,欢迎参阅。
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朝是中国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南朝和北朝。
南朝依次是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而出身于北周八柱国的李唐宗室奉南北朝共为正统。
南朝作为汉族政权和东晋的延续,其各朝皇族主要是世族或次级世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世族或次级世族等担任。
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
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世族拥护,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
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
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
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承平日久,民众不习战事,侯景发动侯景之乱后,梁武帝死在台城,部分萧氏皇族为争夺皇位而各自为战,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
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
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陈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梁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朝代。
北魏皇室多为鲜卑族。
而鲜卑皇室也逐渐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
由于北部的柔然牵制北魏,使得北魏难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较亲北魏的突厥取代柔然后才较安定。
北魏后期政治逐渐败坏,六镇民变后国力大衰。
最后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并分别由北齐及北周取代。
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
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以及统治者为鲜卑化汉人的原因,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
北周在立国时鲜卑军不如北齐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齐及南朝梁,所以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人尽量消除胡汉隔阂。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f8d507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2.png)
宗教信仰
道教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张道陵、葛洪等著 名道教人物,他们的道教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传播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出现了鸠摩罗什、慧 远等著名佛教人物,他们翻译佛经、弘扬佛法,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
03
科技教育
04
历史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政治制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逐渐由封建制向中央集权制 转变,为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文化传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并行,文化繁荣,为唐 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经济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逐渐由农耕经济向工商业经济转变, 为唐宋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 况和文化
目 录
• 社会概况 • 文化概况 • 科技教育 • 历史影响1社会概况政治格局
政治分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 政治处于分裂状态,各地割据政 权频繁更替,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士族门阀政治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崛起, 他们掌握着大量土地和人口,对 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科技发展
01
农业技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如改进犁耕技术、
推广牛耕、发展水利灌溉等,这些措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
02
数学与天文学
这一时期的数学和天文学也有所发展,如《九章算术》和《周髀算经》
的整理和注释,以及南北朝时期对天文仪器的改进和天文观测的记录。
03
医学与化学
学术氛围浓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术氛围浓厚,涌现出了许多 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如王羲之、顾恺之、谢安等。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https://img.taocdn.com/s3/m/bc07f1dc9b89680203d825dc.png)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到统一;封建经济破坏、恢复和南方的开发;封建化和大融合。
)
1、南方开发的原因、发展和影响。
2、文化:圆周率,《齐民要术》,郦道元与《水经注》,佛教和道教,范缜,陶渊明,艺术。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
秦和隋的相似性。
*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
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
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
原因和启示*。
(尤其从制度分析。
)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
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
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
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99f39fc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3.png)
文 措施 迁都 迁都洛阳
帝 改
推行 汉化
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族联姻。
革 性质 封建性质改革
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民 表现 生产生活、政治、民族关系、文化、民族心理
族 大 交 融
意义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 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石器时代:原始社会
(打制石器磨制石器)
(统一多民族国家
春 战 的建立和巩固) 秋国
铁器时代: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东南 晋朝
宋齐
梁陈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2-重点回顾——科技与文化
数学 人物 祖冲之 朝代
南北朝
成就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农学 《齐民 作者 要术》 地位
贾思勰
朝代
北朝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书法 成为艺术 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艺术
王羲之 时期
东晋
代表作 《兰亭集序》 特点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上
民族关系上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时代特征/单元主题)
整体感知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 分裂 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 民族融合 。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成果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农业技术 领先世界,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D 考 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
演 A.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
B.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3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复习
![3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d8f880cff00bed5b9f31d6f.png)
总特征4点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经 济
江南的开发(原因、表现、影响、启示) 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丝织、冶炼、制瓷、造纸)
商业(北方缓慢、南方活跃)
发展的原因(4点)
文 化
表现:科技、宗教、哲学、文学、艺术
【知识点三】经济:社会经济与江南开发
1、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
(1)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技术和先进工具; (2)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战乱少,较稳定; (3)南方一些统治者采取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促进 生产发展;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种 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10、这一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 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C、一些统治者采取劝课农桑的政策 D、南方优越的自然 条件 11、从六朝经济开放的史实出发,联系当地实际,说 说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无论是六朝的经济开发,还是当今的改革开放, 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 推动作用。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带来了先进生产力 和劳动力,促进闭塞、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促进 交通道路的畅通;促进新兴城镇的兴起和繁荣。
北方:慷慨激昂,有恋歌,也有牧歌、战歌, 如《敕勒歌》、《木兰辞》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
领域 书法 人物 蔡邕 钟繇
王羲之 绘画 顾恺之
代表作 东汉末年著名书法家 隶书转化为楷书
《兰亭序》;书圣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曹不兴
石窟艺术
佛像画始祖
云冈石窟(山西大同)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2007江苏历史)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 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 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d90f27d1ce2f0066f5332213.png)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基本分裂的时期。
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强迫东汉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开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重新统一但隋朝被南朝陈结束,共369年。
可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期的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孙吴三国。
到后期曹魏逐渐被司马氏取代,265年被西晋取代。
263年蜀汉于魏灭蜀之战亡于魏国,280年孙吴于晋灭吴之战亡于西晋,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
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
在304年因为成汉与刘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316年西晋亡于匈奴的刘曜后,司马氏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
东晋最后于420年被刘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式与南朝宋形成南北两朝对峙。
南朝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与南朝陈。
初期经济与军事强盛,但因为南朝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军事强盛,以及皇室与宗室内斗淫乱,使国力由盛变衰。
南朝梁国力复盛,但在侯景之乱后分裂成西梁与南朝陈,南朝陈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
北魏统一北方屡次击败南朝,意图南并。
但被北方柔然牵制,直到柔然被突厥取代后才有余力对付南朝。
北魏经汉化运动后经济持续发展,但造成六镇鲜卑贵族与洛阳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后期政治混乱发生六镇民变。
分裂成高欢拥护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并分别成为北齐与北周。
北周主张胡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政权也逐渐掌握在杨坚手上。
581年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朝陈,统一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朝时期开始。
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孙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南京)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三国(220—280年)、两晋(265—420年)、南北朝(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https://img.taocdn.com/s3/m/6f59913beefdc8d376ee328e.png)
商业: 草市(南北朝
3.文化上:
民间集市)
东晋“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2010年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C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2009年江苏,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 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C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阶段特征: 国家统一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政治上: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读本P11)
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 (君权下的分权制约) 选官制度: 科举制 2.经济上: (读本P11) 农业: 曲辕犁
筒车
手工业: 唐代制瓷业成立独立生产部门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南青北白)
“唐三彩”
商业: 唐代商贸繁荣,中外交流频繁。长安洛 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 (草市)
3.文化上:((读本P12) 唐诗 文学:
书法艺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 怀素、张旭(草书) 科技: 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 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
比较
央为主体的行政制度;目的: 同 巩固封建统治;作用: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点 应用 确立于秦,盛行于 时代 汉 综合性中央行政体 不 内部 制,行政、军事、 同 结构 监察权力融为一体 点 地位 使专制集权建立并 及作 趋向巩固 用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集决策、审议、行政为 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 使专制集权走向完善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ee5b836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9.png)
比较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背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经济基础的变化,要求改革旧制度;百家争鸣局 面的出现为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秦国具备了变
法的可能性
各种制度的弊端暴露;矛盾激化,
社会动荡不安;拓跋部内迁较晚, 治理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政治
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推行县制;颁布法律;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
2.十六国 (1)形成: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 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2)概况: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 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3)民族交融: ①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 慢缩小。 ②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3.意义 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 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 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4)分裂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又分别 被北齐和北周取代。隋朝建立后,统一全国。
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比较
谢谢观看
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知识梳理(三)南北朝 1.南朝 (1)政权更替: ①更替: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 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____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②都城:四个王朝均定都____,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 为六朝 (2)江南经济开发: ①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_____,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表现: 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______、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③影响: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历史大讲堂 第一讲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顺序:第三篇 三国两晋南北朝
![历史大讲堂 第一讲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顺序:第三篇 三国两晋南北朝](https://img.taocdn.com/s3/m/74b348c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c9.png)
历史大讲堂第一讲中国古代历史朝代顺序:第三篇三国两
晋南北朝
历史大讲堂第一讲中国古代历史朝代顺序:第三篇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时期(220年-280年)
1.1 曹魏(220年-265年)
- 曹操统一北方,建立魏国
- 曹丕继位,国号魏,定都洛阳
- 甄氏皇后之乱,曹芳登基,权臣司马氏掌握实际权力
1.2 蜀汉(221年-263年)
- 刘备称帝,建立蜀汉
- 蜀汉国力薄弱,多次与曹魏交战
- 赵云、诸葛亮等名将相继在蜀汉出现
1.3 东吴(222年-280年)
- 孙权建立吴国,国号吴
- 吴国在长江流域发展势力,与曹魏、蜀汉形成鼎立之势
- 孙权死后,由孙亮继位,但很快被废,吴国陷入动荡局面
2、三国后期(265年-280年)
2.1 西晋(265年-316年)
- 吴国被灭,曹魏被篡,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
- 统一全国,修复社稷,恢复中央集权
- 常发内乱,宦官势力在政治中日益凌驾于朝廷
2.2 五胡十六国时期(304年-439年)
- 五胡:鲜卑、羯、氐、羌、胡
- 包括前赵、前燕、前秦、后凉、西凉等十六个朝代
- 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导致北方政权更迭频繁
2.3 东晋(317年-420年)
- 西晋分裂为多个政权,东晋在江南建都建立
- 常受南方少数民族南侵和北方政权压力
- 文化繁荣,梁山泊起义等事件发生
2.4 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
- 包括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等朝代
- 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等朝代 - 分裂局面持续,南北对峙
本文档涉及附件:
无附件。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无。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第4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PPT课件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第4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d067ce8680203d8cf2f2446.png)
前提: 曹操击败黄巾军,夺得耕牛、农具、 劳动力。
措施: 开垦土地,实行屯田,解决粮食问题。 影响: 1)屯田制成为三国招抚流民、发展农
业主要措施。2)将流民与土地结合, 稳定社会秩序。
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屯田制
屯田制
2、江南的开发
1)背景:
黄河流域自秦汉起,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 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地,租调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生产。
2)接受汉族政治制度、文化。迁都洛阳。接
受汉族文化,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
1)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相对 稳定。
2)汉化措施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 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间: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曹丕建魏,到隋朝统一)
历史阶段总特征: 民族大融合发展
一、从统一到分立
主要史实:
时间: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1、三国分立
1)“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 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 础。
官渡之战
2)“赤壁之战”——孙权、刘备大败 曹操 意义: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军事中心 长江流域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魏国,220年, 曹丕,定都
洛阳
蜀国,221年, 刘备,定都
成都
三国
吴国,222年, 孙权,定都
建业
意义:虽然征战不断,但内部巩固发展势力,重视 农业生产,局势稍微安定。恢复统一过渡阶段,合 理存在,为再次大一统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东晋:顾恺之画人物《女史箴图》和 《洛神赋图》是其代表作,往往带有宗 教色彩。
③石窟:山西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 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奠定基础 必要性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中原落后
(4)北魏政权日趋剧烈的社会矛盾
(3)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符合民 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改革成功 的根本原因。 ②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如均田制满 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深受欢迎。 ③改革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 前提环境。 ④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 阻力,毅然改革。
迁都洛阳的意义:
①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 中心;
②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③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 文明的发展。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①改穿汉服 ②改用汉姓
③提倡与汉族通婚 ④改说汉语 ⑤改行汉制
机构设置 官吏名称 典章礼仪
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 同,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封建化;争取到汉 族地主的支持,有利于民族融合。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1、政权更替
蜀
221— 263
东魏
十六国
304-439 西晋 266— 316
北齐
北周 隋
581
北魏
386-534
西魏 北朝 南朝
东 汉
魏
220— 266
吴
222— 280
东晋
317-420
宋 420
齐
梁
陈
589
经历了三国鼎立局部统一、西晋短暂统一、 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改革的实质
使鲜卑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 经济农业化 习俗汉族化 思想儒学化
(2)意义
①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②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全盘汉化,割裂了本民族的文化,导致 不足: 日后北魏的衰落。
(5)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 可能性 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
2、改革的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
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均田制
①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③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 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2、新建制度
⑴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 尚书省,继而出现了中书省和门下省,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⑵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采取九品中正 制。
3、民族融合
(1)概念
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 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 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 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汉化的过程;
②内容:
①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集,不许 官吏自筹。凡贪污一匹帛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②任期考核制:地方官吏按政绩决定任期, 三年考核一次,以能否劝课农桑、克己奉公、 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考核内容。
③意义: 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
件,推动北魏走向兴盛;农民赋役负担减轻,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4)孝文帝改革的启示
(1)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 (3)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 性,培养人才意义重大; (4)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5)改革要注意选择,不能割裂本民族的文化。
主要问题 经济破败、土地 1 荒芜 缺乏统治中原地 2 区的经验 阶级矛盾尖锐、 3 吏治腐败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 有何相同之处? 按人口分配土地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 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 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 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的渊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 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2)民族融合的原因(途径):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 居、兼并战争。 ②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 的斗争中。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 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 策、 “和亲”、“册封” 。
北魏政权
②目的: 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宗主
州郡
农民 (改革前)
邻、里、党长 (改革后) 农民
北魏政权
④三长制的作用:
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有 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 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 ◆
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3)整顿吏治
①原因:吏治腐败;影响收入;激化矛盾。
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
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 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
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的逐渐 南移打下基础
2、手工业:
⑴ 南北朝时发明了更先进的灌钢法。即利 用生铁碳高、熟铁碳低的特点,将熔化的生 铁液灌到熟铁上以改变碳分,生产出硬度高、 性能好的钢。
⑵南北朝时,南方盛产青瓷;北方成功烧制 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商业: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基本原因
解决方案 均田制 采用汉制 整顿吏治 汉化民族融合 实行三长制 迁都洛阳
十六国战乱动荡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官无俸禄强取豪夺
4
民族矛盾尖锐
民族歧视政策 宗主督护制 偏远荒凉柔然强大
5 地方割据势力大 都城经济困难、 6 面临威胁
(08广东)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 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 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 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 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 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②《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的注,是全面 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 地理,是历史、地理和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 合性地理著作。
3、文学艺术 ⑴诗歌
特点:承上启下,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 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
①东晋诗人陶渊明田园诗:向往农村生活, 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归园田 居》、《桃花源诗》。 ②南北朝民歌: 南方: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如《采桑度》 等; 北方:慷慨激昂,有恋歌,也有牧歌、战歌, 如《敕勒歌》、《木兰辞》。
◆
均田制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 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 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
(2)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北魏基层行政组织
①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 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③内容:废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设邻长、 里长和党长,直属州郡。职责是检查 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⑤友好交往 北魏孝文帝改革,形成民族大融合趋势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1、农业:
⑴ 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 发展的速度; ⑵ 江南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开始了我国封 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流域、成都平原成为重要产粮区
⑶ 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⑷ 灌溉工具:曹魏的翻车; ⑸ 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 佛道兴起和儒学危机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 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并 相继兴盛发展,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 现了危机。
2、科技成就 ⑴ 数学
②南朝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 3.1415927之间的小数点后七位数,早于外国近 千年;著《缀术》等书 。
①三国刘微:用极限理论提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⑵ 农学:
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 早的、最完整的、最系统的农书。
作者是北朝的贾思勰。《齐民要术》记录了 东汉以后500年间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 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 思想。
⑶ 地理学
①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 绘制地图的原则;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明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政治:封建国家分裂→局部统一→全国统一; 南北分裂对峙,少数民族政权和汉族政权对峙; 政权更替变化。 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生产水平 不断提高,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 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民族大融合 特色;思想领域异常活跃;科技成果突出。
江南农业发展原因:
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 的生产技术; 政府 ⑶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政策
⑷江南地区的气候、日照、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宜于 发展农业生产; 自然条件 ⑸南方比北方相对安定;
社会环境 +人心所向
④性质: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⑤影响:
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 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一方面有 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 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
均田制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由游牧生活向 农耕生活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 合高潮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