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概述】: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为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主编的第六版《中医内科学》及《中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v90mmHg。

危险分层按危险分层,量化地估计预后(1)临床表现⑴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者仆倒。

⑵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⑶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重复发作。

(2)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动态血压、肾上腺B超、醛固酮测定等。

(3)其它检查:超声心动图、X线、颈部血管B超、动态心电图【鉴别诊断】:1. 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斜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扑到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醒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塞等表现。

2. 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眩扑到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表现。

3. 癫病:以突然扑到,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眼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

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扑到相似,且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做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鉴别要点为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两眼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摘要:
一、后循环缺血的概念及症状
二、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名称
三、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方法
四、预防后循环缺血的建议
正文:
后循环缺血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其主要症状包括头晕、眩晕、呕吐等,严重者甚至可有昏迷、呼吸心跳骤停。

中医将后循环缺血称为“脑络痹”,认为其发病原因与肝、肾、脾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诊断后循环缺血时,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在治疗方面,中医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滋养肝肾为主要目标。

针对后循环缺血的预防,中医建议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消除病因,降低发病风险。

综上所述,后循环缺血在中医中被称为“脑络痹”,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眩晕西医病名:高血压、颈椎病、美尼尔氏综合症等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

以头晕目眩。

视物运转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1).病史应详细了解眩晕的特点:发作的缓急,诱因和持续时间,发作时能否站立或倾倒的方向,发作与头位和体位的关系。

既往用药病史特别是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如链霉素等以及引起中枢损害的药物如镇静药和麻醉药,既往头部外伤史、眼耳部疾病史、心血管病史、内分泌代谢及血液病史。

2)・伴随症状主要是迷走神经激惹症状恶心、呕吐、出汗及面色苍白。

特别要注意神经系统的伴随症状。

3).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心脏和胸部检查,耳部及全面完整的神经系统查体。

4).辅助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心脏彩超、头颅CT和MRI、脑电图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和听力检查以及化验检查。

(二)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证: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2.气血亏虚证:头目眩晕,劳则加剧,神疲健忘,声低气短,面白少华或萎黄,或心悸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3.肾精不足证:眩晕耳鸣精神萎靡,腰膝酸软。

偏于阴虚者兼见咽干,形瘦,五心烦热,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兼见面色白或黑,形寒肢冷,遗精滑泄,舌淡嫩,苔白,脉弱。

4.痰湿中阻证:头重如蒙,头目不清,或伴视物旋转,胸闷不食,嗜睡,时吐痰涎,舌苔腻,脉滑或弦滑。

5.瘀血阻窍证:眩晕日久,头痛明显,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舌色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三、治疗方案(一)一般处理眩晕是一种疾病,也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导致眩晕发病的因素较多.针对发病因素进行处理.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及临床应用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及临床应用

新疆中医药2020年第38卷第2期50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0Vol.38No.2•护理园地•《眩晕(后循环缺血冲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及临床应用马晓健,代文科(平度市中医医院,山东青岛266700)摘要:总结《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及临床应用体会。

参照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2013年)、耳眩晕(梅尼埃病)等39个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结合临床护理,制定出《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内容包括证候要点、症状/证候施护、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健康指导、护理难点、护理效果评价。

2019年1月至7月,有252例眩晕(后循环缺血)患者采用《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并进行护理效果评价,方案实用性强43例(17%),实用性较强192例(76%),实用性一般15例(6%),不实用2例(1%),客观地反映了《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实施效果。

关键词: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效果评价《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艸明确指出,推动中医护理发展,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创新中医护理模式,提升中医护理水平。

2013年至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陆续下发了52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没有涵盖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而眩晕(后循环缺血)的患者是脑病科的优势病种,大约占所有诊疗患者的24%,科室按照眩晕(后循环缺血)的护理常规运用耳穴贴压、穴位按摩、艾灸、穴位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通过辨证施护解决各种症状。

2019年1月将眩晕护理常规与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倒进行整合优化,形成一个新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于临床,效果较好。

报道如下。

1方法1.1制定《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参照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结合《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沪里的眩晕护理常规和本科室患者特点,制定《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内容包括证候要点、症状/证候施护、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健康指导、护理难点、护理效果评价六大部分。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的住院患者。

一、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后循环缺血(ICD编码:G45.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10年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006年版)、《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2.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2010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阴虚阳亢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后循环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后循环缺血)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观察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心功能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颈椎X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前庭功能检查、头颅CT、MRI(+DWI)或CTA、DSA 检查等。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眩晕是指人体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颠簸或不稳定的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心悸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人体阳气虚衰、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的一种病症。

针对眩晕,中医有一套诊断和治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眩晕的方法:1.望诊:观察病人面色苍白、面红或有其他异常表现。

2.闻诊:闻气味有没有病气。

3.问诊:询问病人有没有口渴、排便正常、睡眠好不好等问题。

4.切诊:通过取脉及体察脏腑功能来判断阴阳盛衰、气血虚实等。

二、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案:1.祛风降浊法:以祛风除湿、宽中理气的方法治疗。

可用白芍、柴胡、苍术等祛风降浊的药物或方剂,如荆防败毒散、柴胡炖薏苡仁等。

2.调和气血法:以补益气血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黄芪、当归、白术等调和气血的药物或方剂,如八珍汤、四君子汤等。

3.疏肝理气法:以舒缓肝气、调理脏腑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理气的药物或方剂,如逍遥散、柴胡汤等。

4.活血化瘀法: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或方剂,如桃红四物汤、活络丸等。

5.健脾益肾法:以健脾益肾、固摄精气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党参、山药、枸杞子等健脾益肾的药物或方剂,如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

三、配合其他治疗方法:1.中药外治法:可用中药熏洗、贴敷、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2.针灸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缓解眩晕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太阳、足三里、合谷等。

3.推拿按摩法:通过推、拿、揉、捶等手法刺激穴位和经络,舒展筋骨,调和气血,缓解眩晕症状。

4.饮食调理法:根据中医理论,合理调理饮食,避免食用生冷寒凉、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补充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眩晕症状。

总之,中医诊疗眩晕的方案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通过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方法,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眩晕症状。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分层次辨证治疗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分层次辨证治疗
肝 阴不足 、’精 不足 进行 辨证 。并注意辨病 与辨证相结合 。使思路清晰。能明显提 高治疗效果 。 肾 【 关键词 】 后循 环缺血 性;眩晕;中医辨证治疗
[ b tat P s r r i uai c e c et ocmmo l iadsaeC nb iie t t c d e sinfr f r t l A src] ot i r l o i h miv rg o eo cc tn s i ncncl i s. a e vddi oa ak n mi o ee i i e d n t a r s o Di n a
因病机彼此互相影响 ,相互转化 。发作期 以标实为主 ,缓解期 以本 虚为主 。因此治疗本病 同时,必须重视辨证 ,分清标本 , 依其缓急而治 。
证论治 。按本虚 、标实、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三个层次指 导辨证
用药I,与传统方法相 比思路清晰,明显提高治疗 效果。下面 】 】
3 分层次辨证及用药
丁亮吾 张慧永
( 河南 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4 0 0 ) 5 0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 。8 0( 0 1 30 1 —2 证型 :A 6 47 6 2 1 )2 —100 GD
中图分类 号:1 5. 1 54 2
【 要 】 后循环缺血性 眩晕为 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可分为发 作期和缓解期进行辨证治疗 。 摘 按本虚 、 实、辨病与辨证相 结 标 合三个层次指导辨证 用药 ,发作 期以标 实为主,按痰 浊上扰 、风 阳上扰 、瘀血阻滞进行 辨证 。缓解期 以本虚为主 按气血亏虚 、
Dig o i a d T e t e t By t e v r a, t n a d r a , d n i i g d s a e d s n r m e o i e r e lv l o u d c CM r g , a n ss n r am n . i u l sa d r e l i e t y n ie s sa y d o sc mb n d t e es f i a e T h t f n h e g n du s t e ma n at c r h e l b h e m n t e d su b c , n it r a c n t e s n b o d s sso il ci . miso 血e h i t k t ma k t e r a, y p l g o h itr a e wi d d su b n e o h u , lo t i fd a e tc Re s in t a o n a o v ru l a e . c r i g t l o e c e c , i e d lc f in y e s n e o i lci a . d p y a e t n t ie s s a d s d o s i a ・ s d Ac o d n o b o d d f in y l ra k o d e s e c fd ae t 1 An a t n i d s a e n y r me t b i v n a k c o o n c mb n d T la i k n . n sg i c n l r v et e a e t fe t o i e . o ce r h n ig Ca in f a t i t i y mp o et r p u i e c . h h c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我的书桌上,笔尖轻触着纸面,关于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的构思如流水般涌出。

原发性高血压,这个让人头疼的病症,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中医是如何看待和治疗的。

一、病因病机眩晕病的成因复杂,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禀赋不足等导致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中阻、瘀血阻络等病机。

简单来说,就是身体内的阴阳平衡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压升高,出现眩晕等症状。

二、诊断要点1.症状: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失眠、多梦等。

2.体征:血压持续升高,脉象弦硬有力。

3.辅助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彩超等检查,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三、辨证分型1.肝阳上亢型: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脉弦硬有力。

2.气血亏虚型: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脉细弱无力。

3.痰湿中阻型:头晕头重,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脉滑。

4.瘀血阻络型:头晕头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脉涩。

四、治疗原则眩晕病的治疗,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治疗方法。

1.肝阳上亢型: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常用药物有:天麻、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等。

2.气血亏虚型:补益气血,养心安神。

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当归、远志等。

3.痰湿中阻型:燥湿化痰,和中降逆。

常用药物有:半夏、陈皮、茯苓、泽泻等。

4.瘀血阻络型: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常用药物有: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

五、特色疗法1.针灸疗法:根据不同证型,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刺,如:百会、风池、太冲、曲池等。

2.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背部等部位,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眩晕症状。

3.药膳疗法:根据患者体质,给予相应的药膳调理,如:红枣、枸杞、桂圆、银耳等。

六、预防与调护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2.注意饮食,避免过食肥甘厚味,戒烟限酒。

3.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过度。

4.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就那么几个,但每一个都很关键,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8.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8.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涞源县中医院内科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正式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正式

眩晕(后循环缺血)诊疗方案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

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

一、诊断标准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二、中医辨证治疗1.肝阳上亢型:以眩晕为主, 伴耳鸣、头痛且胀,或自觉颈项板样僵硬, 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怒时晕痛加重,心烦少寐,多梦,口干或苦,舌质偏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 平肝潜阳。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g(先煎),钩藤15g(后下),天门冬15g,麦门冬15g,白芍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牛膝15g,桑寄生15g,石决明30g(先煎),黄芩15g,夜交藤15g,菊花10g。

若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者为肝胆热盛,加龙胆草20g,大黄6g(后下)。

中成药:天麻素注射液20ml 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静点, 每日1 次。

针灸疗法:取穴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行间、太冲、太溪;只针不灸,用泻法;2. 痰浊上蒙型:头晕目眩, 或头重如裹, 甚则神志迷蒙, 一侧肢体发麻或沉重无力, 或突然昏仆, 少时而醒, 平素嗜酒食甘, 体肥, 少气懒言, 嗜卧欲寐, 口中黏腻不爽, 胸膈满闷, 恶心, 舌苔厚腻, 脉弦滑。

治疗: 祛风豁痰通络。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g, 白术10g, 天麻15g, 陈皮10g, 茯苓10g,白芍10g,甘草6g,石菖蒲10g,竹茹10g,郁金10g,僵蚕10g。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建议收藏)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建议收藏)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文档交流(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

文档交流(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

文档交流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

文档交流(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

..。

文档交流(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

.文档交流(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表现为头晕、头昏、乏力、眼花等不适感觉。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气血运行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的。

下面是一个中医针对眩晕病的诊疗方案。

1.诊断:首先,中医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手段来确定患者的眩晕病发生的原因和类型。

常见的眩晕类型包括头晕、眼花、耳鸣、乏力等。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中医诊断可以分为气虚型、痰湿型、血瘀型等。

2.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眩晕,中医会使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通常情况下,中药的治疗原则是以益气补血、祛痰化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方向。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熟地、甘草等益气补血药物;陈皮、白术、半夏、茯苓等祛痰化湿药物;当归、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

此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中医还可以使用一些针灸、艾灸、拔罐等治疗方法。

3.饮食调理:根据中医理论,饮食也可以对眩晕病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患者可以适量摄入一些具有益气补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山药、猪肝等。

同时,要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病情。

4.积极调节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中医认为,眩晕病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在治疗眩晕病时也会注重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

患者可以通过适量的运动、放松的休息、保持良好的情绪等方式来改善病情。

5.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眩晕病的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眩晕病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印堂穴等。

6.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另外一种常用的治疗眩晕病的方法。

通过燃烧艾绒,使其产生的热力刺激患者的经络和穴位,从而调节气血运行,改善眩晕病。

常用的艾灸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脾俞穴等。

7.拔罐疗法:拔罐是中医另外一种常用的治疗眩晕病的方法。

通过用火或机械力将罐子吸附在患者的皮肤上,产生负压刺激,从而改善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缓解眩晕病。

常用的拔罐穴位有风池穴、肺俞穴、脾俞穴等。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治疗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治疗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治疗发布于 2022-02-17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近年来,随着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的加深,祖国医学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认为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动脉粥样硬化是PCI 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

栓塞为离经血,即血瘀;粥样硬化常表现为痰湿。

临床观察发现,痰瘀互联是中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辨证治疗中最常见的证据。

化痰活血汤(姜半夏10g、陈皮6g、茯苓15g、白术15g、天麻10g、泽泻15g、川芎10g、生山楂15g、葛根30g、当归15g)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总效率达到93.33%;。

因此,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过程中,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配伍化痰药和化瘀药,以增加疗效。

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过程中,许多中药对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已成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主要药物。

葛根,属于阳明,太阳经络,有升阳的作用,可以在头上引药。

药理学实验将麻醉狗直接用电磁流量计测量脑动脉血流量,通过颈动脉注射葛根总黄酮0.1-0.5mg/kg,脑血流量增加87.7%-134%.股静脉注射总黄酮10-30mg/kg,脑血流量增加约200%;高血压患者肌内注射总黄酮2000mg,约53%;患者脑血流量有所改善,血管阻力和流入时间有所减少。

通过改善脑缺血状态,证明葛根对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的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偏瘫、血管性痴呆等脑血管疾病。

天麻,《本草纲目》“是肝经气分之药。

《素问》云,所有的风都是眩晕的,都属于木头。

因此,天麻进入厥阴之经,治愈所有疾病。

罗天一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无法治愈。

天麻是治风的神药。

”,现代药理学证明,天麻能增加脑血流量,有效治疗各种眩晕综合征。

除上述两种常用药外,何首乌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中药。

《本草求真》云“何首乌,所有的书都说滋补水肾,黑发轻身,备受赞赏,与地黄相似。

独冯兆张辩论清楚,首乌苦微温,阴不滞,阳不燥,得天地中和。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6)排除疾病: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除外。

(二)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风痰上扰证:眩晕或头晕,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肝火上炎证:眩晕或头晕且痛,其势较剧,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车;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入睡困难,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易醒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痰瘀阻窍证:眩晕或头晕而头重昏蒙,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眠差,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细或涩。

(4)阴虚阳亢证: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弱。

(5)气血亏虚证: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肾精不足证:眩晕或头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沉细弱。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风痰上扰证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加减。

本方由半夏,白术,天麻,白茯苓,桂枝,泽泻,炒黄柏,苍术,黄芪,人参,炒曲,大麦芽,橘仁、生姜,大枣组成。

该方具有健脾化痰,降逆止眩之功,令痰浊减则眩晕轻;天麻平肝熄风,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针刺疗法:风池、百会、内关、太冲、中脘、丰隆、阴陵泉等穴穴位单双侧?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每次留针或艾灸20~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③饮食疗法:宜食祛风化痰,健脾和胃之品。

如泥鳅、鳝鱼、萝卜、雪梨等。

食疗方:芹菜苦菜汤(芹菜100g、苦菜100g煮熟适当调味即可)(2)肝火上炎证治法:平肝潜阳,清肝泻火。

①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本方由天麻,钩藤,煅石决明,炒山栀子,炒黄芩,川牛膝,炒杜仲,益母草,茯神,桑寄生,炙夜交藤,大黄组成。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针刺疗法:风池、百会、内关、太冲、肝俞、行间、太溪等穴单双侧?采用针刺刺激穴位,以泻法为主,留针20~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③饮食疗法:宜食平肝潜阳,清肝泻火之品。

如芹菜、紫菜、雪梨、豆制品等。

食疗方:菊花粳米粥(菊花10~15g、粳米60g,冰糖适量)(3)痰瘀阻窍证治法:活血通络,化痰开窍。

①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本方由姜制南星,麝香,半夏,麸炒枳实,茯苓,橘红,石菖蒲,人参,桃仁,竹茹,甘草,苏木,赤芍,川芎,红花,老葱,鲜姜,大枣,黄酒组成。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针刺疗法:风池、百会、内关、中脘、丰隆、阴陵泉、内庭、曲池、膻中、血海等穴单双侧?。

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泻法为主,留针或艾灸20~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③饮食疗法:宜食活血通络、化痰开窍之品。

如西瓜、冬瓜、金橘、橙子、红豆等。

食疗方:车前子粳米粥(取车前子加水500ml,煎剩300ml,去渣,加粳米100g煮成稀粥。

)(4)阴虚阳亢证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①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本方由川牛膝,煅赭石,生白芍,天冬,煅龙骨,煅牡蛎,龟板,麦芽,刺蒺藜,玄参、炒川楝子,茵陈组成。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针刺疗法: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志室、悬钟、三阴交等穴单双侧?风池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用补法,其余以平泻手法为主,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留针或灸20~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③饮食疗法:宜食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之品。

如甲鱼、枸杞、银耳等。

食疗方:甲鱼汤(甲鱼500g、火腿100g、香菇20、姜葱蒜适量,煮熟加黄酒、盐、味精适量)(5)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归脾汤加减。

本方由人参,黄芪,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朱茯神,炙远志,龙眼肉,炒酸枣仁,木香,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针刺疗法: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膻中、血海、气海、足三里等穴风池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用补法,其余以平泻手法为主,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留针或灸20~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③饮食疗法:宜食补益气血,健运脾胃之品。

如红枣、山药、莲子、薏米、党参等。

食疗方:当归黄芪乌鸡汤(乌鸡肉250g洗净切块,当归5g、炙黄芪30g 洗净,一起置瓦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熟调味即可食用)(6)肾精不足证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①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本方由紫河车粉,龟板,炒黄柏,炒杜仲,怀牛膝,天冬,熟地黄,麦冬,淫羊藿,巴戟天,党参,茯苓组成。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针刺疗法:风池、百会、太溪、肝俞、肾俞、足三里、志室、悬钟、三阴交等穴单双侧?风池用平补平泻法,太溪、肾俞用补法,其余以平泻手法为主,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留针或灸20~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③饮食疗法:宜食之补肾填精,充养脑髓品。

如鸽子肉、蛇肉、韭菜、枸杞等。

食疗方:枸杞乌鸡汤(乌鸡500g、淮山药40g、枸杞20g,生姜10g、黄酒50g、食盐5g)(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1)专方专用补阳还五汤:清代名医王清任补气活血之代表方,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黄芪与当归用量之比6~12:1),健脾助运,以活血通络之桃红四物去滋腻不行之熟地,易以咸寒入络之地龙增强其通络熄风之功。

有益气活血通络之奇效,常用于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也专用于眩晕(后循环缺血)气虚血瘀证具有较好的疗效。

(2)药物外治①吴茱萸(胆汁拌制)100g、龙胆草50g、土硫磺20g、朱砂10g、明矾30g,小蓟根适量的比例配制,先将前5味药粉碎为末,加入小蓟根汁调制成糊,敷于神阙穴或双侧涌泉穴,每穴10~15g,2日换1次,1个月为1个疗程,用于治疗阴虚阳亢之证(出自《76个中药外敷肚脐疗法验方》)。

②白芥子30g、胆南星15g、明矾15g、川芎10g、郁金10g,姜汁适量比例配制,先将前5味药粉碎为末,加入姜汁调制成膏状,敷于神阙穴,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一周,用于治疗痰瘀阻窍之证。

(三)西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急性期的治疗没有专门的共识,治疗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4]进行。

后循环缺血在8h以内超急性期以眩晕为突出表现,可选择与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同的抢救,进入急性期卒中单元的治疗模式及临床路径,即对起病 3.5h以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3.5~4.5h用尿激酶或新型溶栓药替奈普酶静脉或动脉溶栓;4.5~6h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治疗;6~8h 机械取栓治疗;针对后循环缺血的特殊性,机械取栓时间可延长至8~12h。

在超急性期对所有不合适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且无禁忌征者,应予以抗血小板、降脂、降压以及预防卒中危险因素治疗。

12h以后,可以给予抗血小板、降脂、降压以及预防卒中危险因素治疗,也可以对后循环缺血以眩晕为主要表现者,在急性期8~12h以后进行如下中医内服、外治、针灸等治疗。

(四)护理调摄要点1.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主要针对前庭及小脑功能的康复锻炼,包括坐位转头平衡法、直行转头转身平衡法等康复锻炼,掌握循序渐进及保护原则,避免摔跤。

(1)闭目直立:闭上双眼,双脚并拢直立,站立1min,如果能够平稳站立,就改为单足站立,持续站立半分钟以上。

(3)退步试验:闭目前进5步,后退5步,前庭功能不正常者前进时偏向患侧,后退时偏向健侧,如此反复进退5次。

(3)疾病宣教:正确认识疾病常识,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避免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2.情志调理(1)沟通:用语言疏导法加强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指导其进行自我情绪控制。

(2)移情易志:用移情易志法(通过戏娱、音乐等手段或设法培养患者某种兴趣、爱好以分散患者注意力,调节其心境情志,使之闲情怡志)稳定患者情绪,可采用看书读报、听音乐等方式分散抑郁或心烦焦虑感。

因眩晕出现情绪抑郁焦虑感时,可使用安神静志法(采用静志安神,清心静养的心理疗法,帮助患者自觉地戒除恼怒,调和情志,不为某些症状而惶惶不安,忧虑不宁,恬淡无求,顺从自然,心情舒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