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摘要:在幼儿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因此,我们要通过利用观察法、调查法、实例分析、访谈法等方法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心理因素
进行研究。
通过此研究,了解中班幼儿各种告状行为的心理因素,做出有针对性
的指导与教育。
关键词:表现形式心理因素处理方法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内涵
“告状”是幼儿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
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
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地方,然而幼儿的告状行为表现
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其每一个告状行为的表现都是由不同的心理因素引起的。
二、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类型及分析
1.幼儿求助型的告状。
有一次,我们班咸老师正在上绘画课,我在后面坐着写东西,这时洋洋哭着
跑过来跟我说:“老师,聪聪把我的彩笔抢走了”。
这时我心里就想,洋洋是个很
乖很内向的孩子,而聪聪则非常调皮,肯定是洋洋不敢向聪聪直接要彩笔,所以
洋洋才过来找我,请求帮助。
洋洋是个内向的孩子,而聪聪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当聪聪欺负洋洋的时候,
洋洋没有能力解决,于是就向老师告状,希望能够借助老师的力量解决问题。
由
于幼儿年龄发展受到限制,对于教师的依赖性也比较强;而且由于幼儿的发展特点,其还没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缺乏交往能力和解决纠纷的能力,所以性格
比较内向的幼儿在遇到事情没法解决时就会求助于老师,让老师帮助自己来解决
问题。
2.幼儿求赏类的告状。
幼儿园十一点半开始吃午餐,我刚给孩子们分完菜,正准备分饭的时候就听
见晨晨说:“老师,点点把菜都洒在桌子上了。
”我板着脸问点点是怎么洒的,点
点没有说话,晨晨却接着就说:“老师,你看我一点都没洒”。
点点洒了饭菜,原
本是跟晨晨没有关系的,但是晨晨却向老师告状,还说自己一点都没有洒,这就
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关注。
中班的幼儿道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掌握了基本
的道德标准,但由于这个年龄的幼儿比较自我,对于成人的依赖性较大,所以当
小伙伴做了违背道德标准的事情而自己却没有做时就会向老师告状,从而想通过
告状得到老师的夸奖与赞扬。
3.幼儿试探性的告状。
有一天中午,准备午休的时候,我和另一个老师商量六一节目的事情,这时
雨晨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文文踩着凳子趴在窗户上呢!”。
听见他来告状我也
没有理他,只是点了点头,然后继续和老师商量。
后来等我忙完了,我抬头看见
孩子们都踩着凳子趴在窗户上玩,其中就包括雨晨。
三、引导与教育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与方法
1.对求助类的告状,要认真倾听。
由于中班幼儿的认识水平及能力发展的不完善,幼儿还没有独立处理事情的
能力,所以对于这种求助心理的告状,教师应该认真听完幼儿的倾诉,让幼儿学
会换位思考。
在一定的情况下要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孩子解决不了,教师
再给予一些帮助,对犯错误幼儿进行批评指正。
2.对于求赏类的告状,不宜给予鼓励。
中班幼儿由于能力发展的不完善,所以对于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强。
幼儿这种告状完全是想让老师关注自己,得到老师的表扬。
而如果你进行鼓励或表扬,那么对于幼儿的这种告状就是给予肯定,幼儿则会变本加厉,所以对于这种告状我们不应该给予鼓励,以免幼儿养成挑剔别人的毛病。
3.对于试探类的告状,应及时解决。
中班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在道德发展上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所以试探性的告状是幼儿不知道这件事是不是正确的,但幼儿还想参与,所以通过告状来对这个进行试探。
当教师反对时他就知道这是不能做的,而当教师没有反应时则会参与进去,所以对于这种行为教师应该及时地给予解决。
结束语:虽然告状是比较普通、常见的、简单的行为,但是告状行为却是不容小视的,告状的背后都隐藏着很多的背景和原因。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倾听孩子的告状,弄清事情的原委。
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其中的原因,及时进行调解及解决。
无论孩子告状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在孩子心中都是至高无上的。
教师要注重幼儿的告状,只要教师有心,就不难发现,只要我们重视起来,就一定可以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所以我们要多一些耐心和爱心,好好爱孩子、帮助孩子。
参考文献
[1]郑名李春丽 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一期。
[2]王春燕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山东教育,2002年,第26期。
[3]周长秋教师对幼儿“告状”的分析评判能力(一)[J].山东教育,1999年,第十五期。
[4]杨翠美《4-7岁幼儿告状行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