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登鹳雀楼》精编习题(1)
2017-2018年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苦糖》精编习题第二课时
《苦糖》习题第二课时一、基础题1. 我能根据拼音写出漂亮的字。
shén qíyī xiǎo cuō niān qīng pà zhòng( ) ( ) ( )2.根据要求写词语。
“狂喜”可用四个字的词语来代替: ( )与“盯”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 ) ( ) ( )二、综合题“他”从那以后很少吃白糖的原因是( )A 那一缺罐白糖让他吃糖吃伤了。
B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白糖吃够了。
C他觉得少年时偷吃白糖很对不起家人。
三、提高题1.认真读第二自然段,对待这罐白糖,一家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试想:当他用小手蘸完最后一粒糖时,他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3.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4.母亲为什么“只是抱着空罐子哭,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读到这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实际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基础题1.神奇一小撮拈轻怕重2.欣喜若狂看瞅望二、综合题C三、提高题1.父亲说这么好的东西过端午再吃,母亲就把糖装进一个黑罐子,用一根粗麻绳拴着挂在屋梁上。
《登鹳雀楼》课后习题及答案
《登鹳雀楼》课后习题及答案《登鹳雀楼》课后习题及答案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的诗作。
此诗篇幅虽短,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课后习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后习题1.王诗的特点是。
畅诗与王诗相同的表现手法和句式是。
2.这两首诗都集中描写了鹳雀楼的的气势和作者登上鹳雀楼后远望的胸襟,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句诗的哲学道理。
4.解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二句诗的含义。
参考答案1.字与字,句与句互对。
夸张和对偶。
2.高峻雄伟,博大。
3.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登上这座高楼,可以看到广阔的天际覆盖着无限的平原,滔滔黄河一刻不停,直向那山间断峰奔流而去。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欲:想要。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指眼界宽阔。
更:再。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创作背景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一说,作者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属河北)县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但是,根据王之涣及其夫人的墓志铭,则王之涣系垂拱四年(688)生人,后“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薄”,在开元十年(722)与夫人李氏成婚时仍在衡水主簿任上,且任职时间一直持续到开元十四年(726)前后,此后才罢官悠游,而此时王之涣已经年近四十,经过十五年的.悠游后约在天宝元年(742)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学者李希泌推测,鹳雀楼在平阳府蒲州(今山西蒲县),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故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
长春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3.登鹳雀楼【第2课时】【新版】
核心问题: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诗表达了诗人追求更高,想要积极进取的情感。
串珠问题: 1.一读: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本诗描绘了一幅黄昏落日时山河苍茫壮阔,奔 涌的黄河水流入浩瀚的大海的画面。
2.二品:怎样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含义?
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但遗憾的是已经临近黄昏。 诗文赏析
诗的前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第三句中的 “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的热烈赞美,而第四句中的 “只是”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 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的慨叹。后两句近乎格言式的慨叹不 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而发。
课文结构
登 白日依山尽 登楼所见
鹳
黄河入海流
雀
楼 欲穷千里目 登楼所想 更上一层楼
融情于景、 情、理交融
课文主旨
本诗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和产生的想法, 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
推荐阅读
登鹳雀楼 【唐】畅诸
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高谢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一、把加点字正确读音的序号填入括号 Nhomakorabea。A.jǐn B.jìn
1.你有不同的意见尽. ( A )管提出来。 2.这条路已经到了尽. ( B )头。
A.gēng B.gèng
3.我要更. ( B )加努力学习。 4.现在的科技产品更. ( A )新换代比较快。
二、读拼音写词语。
má què
麻雀
yù wàng
这两句诗写了诗人在楼上的所见。仅十个字便勾 画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描绘了一幅黄昏落日时山 河苍茫壮阔,奔涌的黄河水流入浩瀚的大海的画面。 表现了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非凡的胸襟抱负。
2017-2018年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登鹳雀楼》精品学案
《登鹳雀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能够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认识“黄、更、层、楼”4个字。
2.能够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理解诗意。
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还知道文章作者还有过哪些作品吗?
四、参考资料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
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2017秋部编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习题1
《登鹳雀楼》习题一、读一读下列生字登雀楼依黄流欲更层二、给下列生字组词( ) ()登流() ( )( ) ( )更楼() ( )关心、专心、小心1、小朋友们在教室里()地听老师讲课。
2、妈妈对我很()。
3、路滑,奶奶您走路要().高兴、得意、喜欢1、我今天考试得了100分,心里真()。
2、狐狸吃到了乌鸦嘴里的肉,( )极了。
3、我()看故事书。
四、照样子改写句子例:我把苹果吃完了。
苹果被我吃完了。
1、大雨把道路淋得湿漉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新书被小明弄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课外阅读北风与太阳两方为谁的能量大相互争论不休.他们决定,谁能使得行人脱下衣服,谁就胜利了。
北风一开始就猛烈地刮,路上的行人紧紧裹住自己的衣服,风见此,刮得更猛.行人冷得发抖,便添加更多衣服。
风刮疲倦了,便让位给太阳。
太阳最初把温和的阳光洒向行人,行人脱掉了添加的衣服,太阳接着把强烈阳光射向大地,行人们开始汗流浃背,渐渐地忍受不了,脱光了衣服,跳到了旁边的河里去洗澡.1、给这个故事加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2、北风与太阳最后谁赢了呢?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六、看图写话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画。
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力,写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参考答案:一、略二、登上、登山河流、流经更加、更好楼上、上楼三、专心关心小心高兴得意喜欢四、1、道路被大雨淋得湿漉漉的。
2、小明把新书弄丢了.五、1、北风与太阳2、太阳赢了3、凡事不能用强硬的手段,劝说往往比强迫更为有效。
六、略。
2017-2018年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精编习题(1)
《出塞》习题一、基础题1.将诗句补充完整。
,万里长征人未还。
,不教胡马度阴山。
2.解释词语。
(1)但使:(2)度:(3)不教:二、综合题1.对《出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代的明月及汉代的边塞”。
B.“万里长征人未还”写出了秦汉以来世世代代征夫的共同悲剧。
C.三、四句道出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
D.全诗的情调悲壮高昂。
2.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
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三、提高题比较阅读。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下曲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这两首同为边塞诗,但感情基调不同,王诗_____,许诗_____。
2.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战争”,试结合诗歌分析其情感态度的异同。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愿望?参考答案一、基础题1.秦时明月汉时关但使龙城飞将在2.(1)只要。
(2)越过(3)不让。
二、综合题1.A2.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3.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
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三、提高题1.王诗高昂雄浑(感奋),许诗凄婉哀伤(感伤)。
2.同:王诗“人未还”、许诗“半不归”都表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的悲苦。
异:王诗表现的是秦汉以来人们的共同的悲剧,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刻同情,同时也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许诗选择了一个战士的典型性的情节(即“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以少总多,突出战争的悲剧性,使人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也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声谴责。
(意思相同即可)3.后两句采用假想的手法,表达作者希望能像飞将军一样建功立业的愿望。
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登鹳雀楼精选习题(精品)
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登鹳雀楼精选习题(精品)《登鹳雀楼》习题
一、基本问题
1.根据拼音写词语。
dēnggāobáiguānxiāngyī()(2)相互比较并重新形成单词。
依()涣(衣()换(登()更(凳()史(二、综合题
1.请让古诗保持沉默。
爬鹳塔,王志寰
(),()。
(),()。
2.哪句古诗是景物描写?
)哪首古诗是抒情的?
三、提高题
阅读、理解并回答问题。
秋天
凉爽的秋天来了,天空很高,云很轻,秋风在吹。
大地披上了一件黄色的毛衣,枯黄的白杨叶和鲜艳的枫叶纷纷落下,像几只翩翩起舞的彩蝶。
虽然霜来了,松树爷爷仍然穿着绿色的长袍,看起来更绿了。
在花园里,菊花争奇斗艳。
红色像火,粉色像霞,白色像雪。
柿子树上的叶子已经落下,但黄色的柿子仍然挂在树枝上,像大大小小的橙色灯笼。
红海棠把树枝弯了。
秋天果实累累,景色迷人。
我喜欢秋天。
1.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请你用“”画出来。
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3.照样子写词语。
果实累累()黄澄澄()翩翩起舞()大大小小()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为美丽而战:
美不胜收:。
登鹳雀楼练习题
登鹳雀楼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不属于《登鹳雀楼》的是哪一个?A. 白日依山尽B. 黄河入海流C. 春风十里扬州路D. 欲穷千里目2.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谁?A. 王之涣B. 杜甫C. 白居易D. 李白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二、填空题1. “______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 “欲穷______目,更上一层楼。
”3. 《登鹳雀楼》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远眺______、______的壮丽景象。
三、连线题请将下列诗句与对应的景象连线:1. 白日依山尽 A. 江河2. 黄河入海流 B. 山川3. 欲穷千里目 C. 大海四、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2. 请分析《登鹳雀楼》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五、翻译题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六、拓展题1. 请列举一首与《登鹳雀楼》主题相近的古诗,并简要分析其相同之处。
2. 请谈谈你对《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的理解。
七、判断题1.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在青年时期创作的。
()2. “白日依山尽”这句话描绘的是夕阳西下的景象。
()3. 《登鹳雀楼》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八、改错题请找出下列诗句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错误:______,改正:______)2. “欲穷千里眼,更上一曾楼。
”(错误:______,改正:______)九、排序题1. 更上一层楼2. 欲穷千里目3. 黄河入海流4. 白日依山尽十、文学常识题1. 王之涣是哪个朝代的诗人?2. 《登鹳雀楼》所属的诗歌流派是什么?3. 请简述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十一、仿写题请仿照《登鹳雀楼》的句式,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短诗。
十二、阅读理解题《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全诗短短四句,却包含了丰富的意境。
诗人登上鹳雀楼,极目远眺,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黄河朝着大海奔腾不息。
新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过关习题 (1)
一、给下列字注音。
鹳()流()依()穷()
二、填空。
1、如果你不会读“鹳”字,你应该用_____查字法,先查_____
部,再查_____部,再查______画。
2 白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千里目,
___________一层__。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解释词语
尽:欲:穷:
(3)第()句写登楼所见的景色。
第()句写登楼观景
后的所悟。
(4)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
三、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尽:jìn jǐn
1.白日依山尽()
2.尽()管他做了许多努力,这个实验还是没有成功。
更:gèng gēng
3.这道题错了,你更()正过来。
4.更()上一层楼。
四、给下列字加上部首组成新字并组词。
衣——()()
每——()()
谷——()()
娄——()()
五、选择画线字、词的正确解释,打“√”
1.白日(A白色的太阳B傍晚的太阳)
2.依山(A挨着,靠着B按照)
3.欲穷(A想要B欲望)
4.更(A更加B再)
5.千里目(A眼睛B看)
六、选择填空
1.《登鹳雀楼》的作者是()
A.李白
B.王之涣
C.王维
2.“鹳雀楼”在今天的()
A.山东省
B.山西省
C.陕西省。
红花岗区一小四年级语文上册 十 壮丽的山河 登鹳雀楼同步练习 长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十壮丽的山河登鹳雀
第十单元登鹳雀楼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
白日依山尽.A.完毕.( )B.都、全.()2.欲.穷千里目A.想要.( )B.将要。
( )二、《登鹳雀楼》的后两句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三、默写《登鹳雀楼》。
答案一、1.A 2.A二、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三、略《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简单引导)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规律、停泊、留恋、逼近、涨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背诵文中描写榕树样子和鸟儿活动情景的段落。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题引趣。
1、播放一首小鸟叫声的音乐,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谁来谈一谈?2、同学们很有想象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鸟有关的文章.(板书:鸟的天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2、检查反馈。
(1)学习字词。
(2)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3)个别读课文,通过读文检查预习情况,师生交流有关资料.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1)鸟的天堂指什么?作者去了几次?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为什么这样分?2、检查反馈。
(1)“榕树"和“鸟”这两部分,喜欢哪部分就读哪部分,特别喜欢的语句就画下来,在旁边写上批注。
(2)根据读文理清段落.第一部分(1~4段):写“我们”出去游玩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
第二部分(5~9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近看大榕树的情景.第三部分(10~13段):写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群鸟欢腾的景象.第四部分(14段):写“我”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四、通读课文,感受情趣。
长春版四年级上语文课堂练习及答案-10.1登鹳雀楼
长春版四年级上语文课堂练习及答案10.1登鹳雀楼积水成渊二、我是小法官。
1.《登鹳雀楼》和《乐游原》都是王之涣的诗。
()2.“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这两句都是描写诗人见到的景色。
()三、古诗小考场。
登鹳雀楼1.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作者的这两行诗的意思是:2.这首诗的后两句是作者的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从这两句诗中,你领悟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欲:穷:更:目:白日:依:4.给带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1.白日依山尽.(1)没了。
()(2)落下。
()2.欲穷千里目...(1)眼睛能够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2)眼睛能够看到一千里远的地方。
()四、古诗欣赏。
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根据理解正确排列诗句的意思。
A.可惜已近黄昏,很快就会消失。
B.为了排遣情绪,乘车来到乐游园去欣赏风景;C.傍晚时分,我感到心情很不舒畅;D.快要落山的太阳,确实是无限美好;正确的顺序:2.用自已的语言说一说诗意。
__五、博闻强识。
你还知道王之涣的哪些诗?登鹳雀楼一、G guān 鸟鹳楼Y yī亻依旧二、1.错2.对三、1.所见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圆月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2. 所想意思是:要想看到更远的景色。
还要登上一层高楼。
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3.欲:想要。
穷:穷尽更:再目:原指眼睛,这里指看白日:指傍晚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4.(2)对(1)对。
《登鹳雀楼》测试题及鉴赏
《登鹳雀楼》测试题及鉴赏引言:《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测试题及诗歌鉴赏,欢迎大家阅读!《登鹳雀楼》测试题一、看拼音,写词语。
bái rì huánɡ hé ɡāo shān dà hǎiqiónɡ rén má què lóu fánɡ yù yào二、比一比,再组词。
人( ) 尽( ) 衣( ) 欢( )入( ) 近( ) 依( ) 欲(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 )楼一( )河一( )红日一( )绿叶一( )山一( )人一( )诗人一( )老虎四、仔细数一数,再按要求填空。
1.“雀”共___笔,第九笔是____,部首是____。
2.“楼”共___笔,第十一笔是____,部首是____。
3.“穷”共___笔,第六笔是____,部首是____。
五、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
1.白日依山尽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 )2.黄河入海流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②进来或出去③收入 ( )3.欲穷千里目①需要②将要③想要 ( )六、连线。
1.白日依山尽还要再登上一层楼2.黄河入海流要想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3.欲穷千里目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流向远方,流向大海4.更上一层楼天边的太阳沿着山头渐渐落下去了七、默写《登鹳雀楼》后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朝著名诗人_______。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_________,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____________。
2.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鹳雀楼》习题
一、基础题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楼一()河一()红日一()绿叶
一()山一()人一()诗人一()老虎
2. 仔细数一数,再按要求填空。
“雀”共___笔,第九笔是____,部首是____。
“楼”共___笔,第十一笔是____,部首是____。
“穷”共___笔,第六笔是____,部首是____。
二、综合题
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
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黄河入.海流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②进来或出去③收入()
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②将要③想要()
三、提高题
默写《登鹳雀楼》后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朝著名诗人_______。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
的_________,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____________。
2.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 一座楼一条河一轮红日一片绿叶
一座山一个人一位诗人一只老虎
2“雀”共_11_笔,第九笔是_一__,部首是_少__。
“楼”共_13_笔,第十三笔是___,部首是_木__。
“穷”共_7_笔,第六笔是_丿_,部首是_穴__。
二、综合题
①、②、③
三、提高题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1.这首诗的作者是_唐_朝著名诗人王之涣。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
黄河景色,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感慨。
2.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