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与训诂学
浅谈训诂学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浅谈训诂学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438b2a50be1e650e52ea999c.png)
往 可以从字形 的分析 中显示 出来 。而 且古代汉语 以单音节
二 、 运 用 声 训 , 建 立 词 义 和 字 音 之 间 的 联 系 ,有 效 掌
为主,用汉字记 载的古代汉语书面语 言 ,基本上 一个字就 握通 假 现 象
是 一 个 词 。 因此 , 古 代 汉 语 书 面 语 言 里 的 词 , 除 了 有 音 、 声 训 ,又 称 音 训 、 因 声 求 义 , 是通 过 汉 字 声 音 线 索 的
T 理
浅 谈 训 诂 学 对 中 学 文 言 文 教 学 的 作 用
◎杨 帆
训 诂 学 是 我 国传 统 的 语 言 学 之 一 , 与 文 字 学 、音 韵 学
( 一 )苏教 版高 中语文 《 孟子 ・ 滕 文 公 下》 : “ 志
元 ”字 ,在 这 里是 统称 为小学 ,文字 学研 究的对象主要 是字形 ,音韵 学研 究 士 不 忘 在 沟 壑 , 勇 士 不 忘丧 其 元 。 ” “ 的对 象 主 要 是 字 音 , 训 诂 学 研 究 的对 象 主 要 是 字 义 。 训 诂 的 “ 训 ”字 , 《 说 文 ・言 部 》 : “ 训 , 说 教 也 。 ”段 注 : “ 脑 袋 ”之 义 ,这 个 字 的古 字 形 是 “ 1 『 ” ,本 义是 头 ,下 面 是个 人 形 ,上 面 的 圆 形 指 示 人 的 头 部 。 “ 丧 其 元 ”就 是 丢
这个 时候 ”、 “ 趁 着 ” ,再 引 申为 “ 涉及 ”、 “ 到”、
“ 与 ”等 等 。
文言文是 中学语文 的重要板块 ,我们在阅读和讲授文言
文 时 最 大 的难 点 就在 于 词 汇 ,训 诂 学 的研 究 对 象 就是 古 代 的
中学语文教学应多点“训诂学”
![中学语文教学应多点“训诂学”](https://img.taocdn.com/s3/m/182fb4fa5ef7ba0d4a733bd4.png)
中学语文教学应多点“训诂学”训诂学是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通常只局限于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学术研究当中。
我认为,训诂学的一些知识也可以运用于中学教学实践。
因为我发现,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训诂学知识,同样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1.可以加深学生对古汉语常用字的理解训诂学通常只是围绕语义转圈圈,如果把它运用于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汉语常用字的理解。
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中有这样一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除了讲解“之”的用法外,我还把“项”字作为重点讲解的对象。
我告诉学生,“页”作汉字的形旁,其本义往往和“头”有关。
比如在《说文解字》(下文简称《说文》)中对“页”为偏旁的字有这样的解释:“顾”,环视也;“颈”,头茎也;“硕”,头大也……我问学生:“长时间抬头观看飞舞于空中的蚊子,身体哪个部位比较容易僵硬?”学生不假思索地说:“脖子。
”将文中的“项”解释为“脖子”似乎并不完全正确,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应理解为“头后”才更合适。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我还举了成语“望其项背”作例子,把“项”和“背”结合起来,学生一下子就领悟了“头后”的含义。
通过细节描写,原文形象地把儿童那种天真可爱的天性展现了出来。
对每一个字有了深刻的领悟,学生对文中所表现的“趣”也才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样,古诗《过故人庄》中有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学生对其中的“就”解释为“靠近”觉得很难理解。
我便用训诂学的方法,从“就”的本义入手。
《说文》中“就”的本义是“到高处去”。
后由本义逐渐衍生出了“靠近、走近、趋向”等意思,比如“各就各位”“就位”等中的“就”。
接着我同样用训诂学的方法,从本义出发介绍了“就”的几个同义词,比如“即”“傍”,它们都有“靠近”的意思。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扩展出“立即”“即位”“依山傍水”“傍晚”甚至“傍大款”等词语。
围绕一个知识点,不断用生活中的一些常用字词加以强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激发出了他们学习古汉语的兴趣。
训诂学同中学语文文言文作注和教学浅谈
![训诂学同中学语文文言文作注和教学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bccaef93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1.png)
内容摘要
3、重视实践,循序渐进。将训诂学融入文言文教学中,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 规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文言文篇 目,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训诂学方法,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内容摘要
以《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例,学生在阅读 过程中可能会对“乐”字的含义产生疑惑。通过运用训诂学知识,教师可以引导 学生探究“乐”字在古代文献中的含义,如《诗经》、《左传》等中的用例。学 生会发现,“乐”字在此处并非简单地表示“喜欢”,而是蕴含着“以之为乐” 的深刻内涵。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解决阅读中的困惑,还能加深对古代文化的了 解。
一、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诂学注重对文言文的音韵、用字、词汇等方面 的研究,通过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韵味和美感,从 而提高其语感能力。
一、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 的文化信息和历史遗产。通过训诂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 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内容摘要
训诂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引言
引言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古代文献中的字义、词 义及语法等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训诂学在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凸显。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 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中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一、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 学中的应用
一、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浅论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daadfe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ee.png)
探索篇•方法展示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字词的意义。
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学习古汉语最重要的是词汇问题。
”而要准确理解词义,关键在训诂。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以字词的翻译为重点,虽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里也有大部分字词的意思。
但是语文教师如果仅仅依照教学参考资料的东西去讲课可能讲不透。
而训诂学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其特有的功用。
一、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正确解释词义正确解释古代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任务,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训诂学知识对课文中某些词语给予讲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准确含义。
例如,初中语文《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的“败绩”,书上的注释都是说是溃败、大败的意思。
为什么这么翻译呢?这个可以用训诂学知识来解。
古代“败绩”也写作“败迹”。
“败”是坏的意思,而“迹”是车辙的痕迹,战车坏了,车辙痕迹乱了,战争中兵车垮了就是最大的败仗,所以称它“败绩”。
二、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没有注释的疑难问题汉语的大量词汇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的,它们有古义和今义两种。
而注释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生僻的字词上面,忽略了那些古今异义的词语,这就容易使学生望文生义。
教师如果懂得训诂的基本常识,就可以求得正确的答案,从而在教学中弥补注者的疏漏。
如,旧版初中语文第五册《隆中对》:“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汉室可兴矣。
”“保其岩阻”一句,注云:“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这里只注了“岩阻”,而未注“保”字,大概以为“保”就是“保守”,此义习惯闻见,因而无需乎注释的吧!其实,这里首先应该加注的正是“保”字,郭在贻释“保”为“恃”,即依恃、凭仗之义,指出是一种“积极的措施”。
郭氏还引证了古书中训“保”为“恃”的书证达八条之多,从而使训“保”为“恃”的结论不仅于文甚确,而且于古有证。
三、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发现和纠正注释的错误中学课本的注释,一般是正确的,教师在教学中基本可以依据课下注释来讲解,但是,课本的编者也难免有疏漏,教材也会有出错的时候,这个时候考验教师基本功的时候就要到了。
训诂学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训诂学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d4d9716aa00b52acec7ca56.png)
训诂学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作用徐汇职业高级中学全朝庆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高、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始终将字、词教学确立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并且从低段到高段,对每单元和每篇古文的字、词训练作了严格的规定,将字、词教学的要求加以具体的量化了。
毋庸置疑,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古文注释绝大多数是正确可靠的,字、词教学,也完全可以依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
但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如果仅仅依照课文的注释,或者单凭类似参考资料的东西去讲课,则是很难胜任的。
因为语文教师传授的知识常常要超出课文里的内容,教学生懂得所以然,自己首先要懂得之所以然。
再说,在课文中的随文释义的注解,多数并没有说明为什么是这样解释而不是那样解释的道理,好像是一地的散沙,不仅要一颗颗地拾起来,还需要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加以综合、归纳、提高和研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而训诂学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其特有的功用。
现在,笔者就从五个方面,从中学语文课本注释中筛选出若干例证,加以说明。
第一,课文中的某些注释虽无大错,但推敲起来总觉得有些勉强,这时,利用训诂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弄清课文中的词语的确切意义。
例一:《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注释说:“奖惩功过,评定(人物)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臧、否、善、恶,这里是动词。
”⑴“臧否”,解作“评论(人物)好坏”,初看似乎可通。
因为“臧否”这个词语,本身就有品评优劣的意思。
可是训诂讲究“为传注”,虽是同一个词语,可出现在不同语境中就会有不同的指归,不可强以一律。
综观《出师表》这几句话,是诸葛亮劝刘禅对内外之臣要执法如一,而“论其刑赏”,要出于公正,实在没有“评论(人物)好坏”的意思。
“陟罚臧否”,是说对“为忠善者”要奖,对“作奸犯科者”要惩。
“臧”、“陟”义同,犹说奖赏;“否”、“罚”义同,犹说惩恶。
所以,“臧否”,这里是指“奖惩”而已。
例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033be6f7b0717fd5370cdc19.png)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申华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0期训诂学是一门古老传统的学科,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训诂学不仅对于我们辨析词义,继承文化遗产有重要的作用。
即使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学教师掌握一定的训诂学基础知识,对语文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训诂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字词的含义,对于一些有待商榷的释义也可以利用训诂学的知识,解开教师与学生心中的疑惑。
提高教学的质量。
洪诚说:“在古代汉语的教学实践中,对于一词一句的解释,无处不是训诂方法的运用,只是有的运用正确,有的运用错误罢了。
”因此对于书本上的一些注释我们不能一味的偏信。
应该怀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这是严谨教学严谨的基本精神。
在中学课本上有些文中的注释还有待商榷。
如《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注释说:“夺,强取。
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
”这条注释未妥,上官大夫再坏,也还不至于到公然动手强行抢夺的地步,“夺”,除“夺取”之义外,古代还有“更改”的意思。
《孟子·梁惠王上》中“不夺其时”,即勿改易其农时的意思。
《论语·子罕》中“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说三军的帅主可以改,而匹夫的志气不能变。
凡此“夺”皆解为改易、变更的意思。
“与”是说答应、同意。
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屈原由于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后想更改它,屈原不同意。
又如《陈情表》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注释说:“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意志。
“夺”也是改的意思。
在中学语文古诗文鉴赏教学中,课本中有相当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要弄懂这些名篇,自然也离不开训诂。
如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日。
“亭午”为什么注释为“正午”?“夜分”又为什么是“夜半”?古音中,“亭”与“正”音相近,都是耕部音,二字声近韵同,所以,“亭”可以表示“正”的意思。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字词教学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字词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0390d93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f.png)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字词教学训诂学首先要追溯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儒家”给出的很多教学观念和方法也影响了今天的中学语文字词教学。
儒家”主张以“礼仪”为本,以“诚实守信”为本,以“孝悌”为本,这些诚实守信、孝悌的思想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当中,在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当中,训诂学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训诂学是要实施“学以致用”,要求学生通过实际应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的工作学习中,才能体现出来。
训诂学的基本原则是以诗词歌赋为教学基础,学习、理解训诂的本质,发展孩子的知识、思想、素养与能力,提升他们的根基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在实际的中学语文字词教学当中,训诂学的精髓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首先,要从诗、词、曲、赋这些文言文中,引发孩子们的思考,让孩子们联想到语言文字的用法和习惯。
其次,要给孩子们实际的应用例子,使他们理解语言的运用过程,掌握关键的词汇、语法及习惯用法,使他们更好地把所学语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第三,要把训诂学的方法融入到语言学习中去,引导孩子们用正确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他们掌握语言的正确用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要引导孩子们用正确的角度看待他们接触到的一切,应用文言文内容和比喻,比喻思维,加强他们的理解力。
最后,要让孩子们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的创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效地运用语言。
训诂学是一套系统的学习体系,但它的本质是“学而时习之”,主要强调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知识,发掘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贯穿。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文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训诂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字词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学生掌握现实生活的本质,发展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实践礼仪,增强自身的诚实守信、孝悌精神,使他们成为有礼貌、有爱心、有文化气质的完美人物。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93ad6bbc284ac850ad024282.png)
训 诂 学 与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李振 中 , 肖素 英 , 肖小 华。
( 1 、2 .衡 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 外国语 学院,湖南 衡 阳 4 2 1 0 0 1 ;3 .衡南县一 中,湖南 衡 南 4 2 1 1 4 1 )
摘 要 :训 诂 学 与 中学语 文教 学 的 有 效 关 联 表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一 是 训 诂 学 能 有 效 指 导 教 师 的 古 文 教 学 ;二 是 训
基 金 项 目 :湖 南 省 普 通 高 等 学 校 教 学 改 革 研 究 项 目 “ 学科研 究与中学语文 教学” ( 湘教 通 [ 2 O 1 6 ]4 0 0号 :5 5 5 ) 、“ 转 型 发
诂 学 能 有 效 指 导 学 生 的 古 文 阅 读 。 这 两 个 方 面的 探 讨 , 对 中 学 古 文 教 学 ,尤 其 对 当今 强调 必 须 提 升 学科 研 究与
语 文教 学 适 配层 次 和 适 配 水 平 的 中学 语 文 教 学具 有 现 实意 义和 实践 价 值 。
关 键 词 :训 诂 学 ;学科 研 究 ; 中学语 文教 学 ;双 向 适 配
多 , 与 中 学 语 文 古 文 教 学 最 为 紧 密 关 联 的 、最 为
行 之 有 效 的方 法 ,主 要 有 声 训 法 、形 训 法 、境 训 法等 _ 2 J 】 。这 些都 是 中学语 文教 师应 该且 必 须 熟 练掌握 的 。训 诂 学 能 有 效 指 导 教 师 的 古 文 教 学 ,
训诂 学 能 够 用 于发 微 ,是 指 在 中 学 古 文 教 学 中 ,训诂 学能 够有 效 阐发微 妙之处 或 者深 奥之处 。
1 .训诂 学 能 够 有 效 阐发 微 妙 之 处 , 比如 中学
训诂学
![训诂学](https://img.taocdn.com/s3/m/d1e3cfc1a1c7aa00b52acbae.png)
论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摘要】:训诂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萌芽于先秦,兴盛于两汉,它以解释语义为主要任务。
训诂学即是一门十分高深的学问,又与中学的语文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不仅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还能弥补很多现在语文课本注释中的不足。
关键词:训诂学中学语文教学帮助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它就成为了一门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语文学科,它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以说,几乎一切与中国古代文化有关的学科有需要它作为工具来解读古书。
虽然训诂学是一门理论比较高深而又专门化的学问,但是它又是以语言实践为基础的,而且还是一门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它通过各种语言实践为我们正确理解语言、解释各种文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我们能够运用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从而在教学中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
如果我们将训诂学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的帮助:一、训诂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确认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 使学生理解心中的疑惑我记得在我们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言文叫《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这篇文言文中有“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一句。
有一些书,解释“谤讥”为“批评议论”,大意是对的.但是不是很确切.根据《说文》段注,解释“谤”字:“谤之言旁也,旁,溥也”。
“ 溥”就是;“广大”的意思。
“谤”就是指“在大庭广众的场合里,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的意思。
在《国语·周语》中,“厉王虐,国人谤王”。
“谤王”,即“公开批评指责厉王的过失”。
还有“讥”宇,段玉裁注作“讥之言微也”,微即隐微不显之意。
“讥”就是含蓄的讽刺。
《左传·隐公元年》“称郑伯,讥失教也。
”即含蓄地讽刺郑庄公故意纵容共叔段而不加约束教育到最后酿成祸乱加以根除的阴险作法。
所以,开头那句应该解释为:“能够在街市上朝廷上对我的过失公开地批评指责或含蓄地讽刺非议传到我耳朵里来的,受下等赏踢。
训诂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
![训诂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https://img.taocdn.com/s3/m/597f8dcddd3383c4bb4cd284.png)
(一 )对 文 的 运 用 对文是指前后文之间的句与句或者词语与词语字数相 等,结构相同,对应位置词语的语法功 能 也 相 同,并 且 词 义 相 同或者相反的现象.利用对文的结构,可 以 方 便 我 们 根 据 已 知的词义来推断未知的词义. «曹刿论战»公曰:“牺牲玉帛,弗 敢 加 也,必 以 信.”对 曰: “小信未 孚,神 弗 福 也.”公 曰:“小 大 之 狱,虽 不 能 察,必 以 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 一 战.战 则 请 从.”注 释 说:“信,
汉字是一种表意系统的文字,汉字的 构 形 符 号 本 身 就 具 有表意的功能.现在由于字形的演变和书体的变化等方面 的原因,很多汉字已 经 看 不 出 其 构 形 符 号 中 的 表 意 性 能,但 是在古文字阶段像甲骨文、金文等过时根 据 字 义 来 绘 制 或 者 组合形体结构的,字形和字义之间往 往 有 着 直 观 的 联 系. 因 此汉字的形体结构的这种特征,就给我们 提 供 了 一 条 通 过 字 形的分析来达到解释字义的途径.这就 是 前 人 所 说 的“据 形 索 义 ”的 “形 训 ”这 种 训 诂 方 法 .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b70221e9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14.png)
探究法
问题引导: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观点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理解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成果,反思学习过程
训诂学在中05学语文教学
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避免过度阐释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 用要适度,避免过度阐释
过度阐释可能会导致学生失去 对语文的兴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语言表达:通过训诂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 学素养
情感教育:通过训诂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 趣
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学常识:介绍古代 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 品、文学流派等
古代历史常识:介绍古代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 史典故等
古代哲学常识:介绍古代 哲学思想、哲学流派、哲 学代表人物等
讲解法可以引 导学生掌握文 言文的语法和 词汇
讲解法可以培 养学生的文言 文阅读能力和 写作能力
对比法
比较不同版本 的教材,了解 不同版本的特
点和差异
比较不同时期 的语文教学, 了解不同时期 的教学方法和
特点
比较不同地区 的语文教学, 了解不同地区 的教学方法和
特点
比较不同国家 的语文教学, 了解不同国家 的教学方法和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训诂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承中华文化:训诂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传承中华文化。
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训诂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训诂学在中03学语文教材
中的应用
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 学
试论训诂学知识在中学语文课堂的应用
![试论训诂学知识在中学语文课堂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d86fd74783e0912a2162aba.png)
实现纠正 。如人教版语文七 年级 ( 下) 《 伤 仲永》 一课: “ 邑人奇 之 , 稍稍 宾 客其父 , 或 以钱 币乞之 。 ” 注释对于 “ 或 以钱 币 乞之” 的“ 乞” 字 注 释为 “ 求取” , 而“ 乞” 字有多个 义项 , 在此处应该 理解为 “ 给予 ” 。又如人教 版 高 中语文《 归去来兮 辞》 一课 i “ 景翳 翳 以将 人 , 抚 孤松 而盘桓 。 ” 注释 把 “ 景” 字释作“ 同‘ 影’ , 日光” , 按《 说文 》 : “ 景, 光也 , 从 日, 京声 。 ” 查《 广 韵》 也有“ 居影切” , 释为 “ 大也, 明也 , 像也, 光也, 熠也 ” 。又有 “ 於 丙” 切, 释 义为 “ 形影” 。可 见 这 里 解 释 为 “日光 ” 是 正 确 的, 但又说“ 同 ‘ 影” ’ , 则是不对的。在同一语境 中, 不能 同时有 日光和 日 影 两个义 项。 这 正是通过训诂学最基本 的原 则解决 了注 释不妥 的问题 。 二、 可 以通过 训诂学方法 . 教会学生 自学古文的能力 1 . 利用“ 形训” 进行教 学 形训 , 顾名思义是指用分 析文字形体 的方 法来解 释字义 。汉字是 以象形 字为 基础 而发展 起来 的意音 文字 。运 用 形训 , 能解决 学生 在文 言文 阅读 中遇 到的 一些 问题 。如 中学 语 文课 文 《 鸿 门宴》 中有 “ 按剑而 跽” , 《 唐 雎不辱 使命 》 中有 “ 长跪 而谢 之” 。《 说 文》 : “ 跽, 长跪也” , 那“ 跽” 与“ 长跪 ” 有何联系 呢?“ 跽” 在小篆 中为“ ” , “ 跪在小篆 中为“ ” 由图可见 , 这两个 字是 和古人 的坐 姿相关 。“ 跽” 与 “ 长跪 ” 的动作 , 是 由坐到站 的过渡动作 。“ 跽” 是准 备起身 了, 而“ 长跪 ” 是表敬 意 、 行礼 的动作 。教会 了学生形 训 的方法 , 让 学 生能够分 析 一个 字的形体与发展脉络 , 这样会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一个字的意义。 2 . 利用“ 声训” 进 行教 学 声训 , 是指用声音相 同或相似 的字来 解释 字义。运用声训的知识 , 我们可以让学生解决 遇到的很难 理解的字 词含 义 。如人教版高 中语文课文 《 谏太 宗十思 疏》 有“ 虽董 之 以严刑 ” 一句, 其 中的“ 董” 不 太容 易 理 解。运 用 声训 的知 识 , 我们 可 以知 道这 里 的 “ 董” 实 际上是 “ 督” 的借 字 。“ 董、 督” 二字 , 在古 音 中同为端 母 , 韵 部为 东觉旁对转 , 故可通借 , 所以这里的“ 董” 为监督 之意。 3 . 利用“ 义训” 进行教学 作 为训诂 的三大方 法之一 , 与形训 、 声训 不 同, 义训是用词义 自身 的内部规律 , 即通 过词 与词直 接 的意义关 系 比 较辨其义 。所 以, 我 们在 采取 义训 的方 法 时, 必须 要 通过 比较 来 进行 。 如2 0 0 4年高考全 国卷有一道翻译 题 为“ 此金 者 , 圣 主所 以惠养 老 臣也 , 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 其中“ 飨” 字较难 理解。我们 联系 中学阶段 学过 的课文 , 《 鸿门宴》 中有“ 旦 日飨士 卒” , 这里 的“ 飨” 理解为 “ 用酒 肉 慰 劳” ; 《 柳毅传 》 中有“ 飨德怀 恩” , 这里 的“ 飨” 理解为 “ 同‘ 享’ , 享 受” ; 《 祭十二郎文》 中有 “ 尚飨 ” , 理解为“ 鬼神专用 的祭 品” 。我们 通过联 系、 对 比。 从而分析 出这里 的“ 飨” 应该翻译为“ 享受” 之 意。 由此看来 ,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 学的确密切相关 , 在文言文教 与学 的 过程中 , 老师教得越 准确 , 学生就会理解得更透彻 , 学得更愉悦。能够将训 诂学这门古老的学科运用到 中学语文教学领域之 中, 这不仅符合中学语 文 新课标理念, 也能解决 文言 文教学 中的疑难 问题 。对于训诂 学来说 , 这也 是它在实践领域的运用 。这对彼此而言都是相得益彰 、 大有裨益的。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43675e119e8b8f67c1cb9be.png)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语文学科,它是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必须运用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它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以说,几乎一切与中国古代文化有关的学科有需要它作为工具来解读古书。
为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各级各类教学大纲都规定受教育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具有相应的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
虽然训诂学是一门理论比较高深而又专门化的学问,但是它又是以语言实践为依托的,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门学问。
它通过各种语言实践为我们正确理解语言、解释各种文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我们能够运用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从而在教学中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
高中新教材中文言文入选的篇目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比旧版本更胜一筹。
教材编写者在文言文方面下的功夫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就总体而言,课文的注释做到了准确、简明、稳妥,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得很好,对语文教学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但是出于校对或其他原因,语文文言文课本注释有着少许疏漏和失误,还需要加以补正,使其尽善尽美。
因此,作为读注者,特别是教师,对于注释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非优劣作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
这就需要教师要具备一些基本的训诂学知识。
本文就训诂学对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意义试做分析。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表义单位,是构成语言、表达意义的基础,只有把词义弄清楚,才有可能理解古文的内容,而训诂学恰恰是围绕着解释词语这个最为核心的内容。
戴震在《与是仲明论学书》中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
由字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
”戴震此言可见,词义是否明确对于读懂古书、理解文意是极其重要的。
如《史记·鸿门宴》(苏教版必修三):“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中学语文教师与训诂学
![中学语文教师与训诂学](https://img.taocdn.com/s3/m/e2a6ec48ddccda38376bafab.png)
中学语文教师与训诂学作者:蔡海峰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02期为了提高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质量,现在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迫切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在许许多多需要掌握的知识当中,有一门急需入门的学问,这就是训诂学。
那么,究竟什么叫“训诂学”?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众多学者、专家都纷纷提出过各种理论、见解给学科名称定义。
其中主要的有“学义学”、“语义学”、“解释学”和“语义学加解释学”等几派观点。
现在普遍肯定“训诂学即解释学(注释学)”的观点较为科学,其中尤以冯浩菲先生的定义最为完备、科学。
通过对一些资料的查询,我认为各学派在给“训诂学”这一学科名称定义时,普遍犯同一错误,就是混淆了“训诂”与“训诂学”的慨念。
1979年版的修订本《辞海》中对“训诂学”的定义甚至被冯先生认为是“完全混淆了‘训诂’和‘训诂学’的概念”。
修订本《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在“训诂学”词条下解释说:“我国传统的研究词义的学科。
偏重在研究古代的词义,特别是以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以综合分析古书中的语法、修辞等语言现象。
”在冯先生看来,“研究词义,解释词义,仅是训诂的众多的工作方面之一;至于作为一门科学的训诂学,它从来不以具体解释词义,正面研究词义为工作内容。
”这句话明确区分了“训诂”和“训诂学”的两个概念。
目前,“解释学”代表冯浩菲先生为“训诂学”的学科定义是:“训诂学是一门研究训诂的科学。
训诂,就是注释的意思。
因此训诂学也可以叫做注释学。
它以一切现成的训诂书籍为研究对象,其工作性质是抽象的、理论的。
通过研究和介绍训诂体式、方法、理论等,用以指导训诂实践。
由于训诂的方面颇广,训诂学必然要以进行注释工作的角度涉及到文字、音韵、语法、修辞、校勘等方面的有关知识和问题。
因此它又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特征。
”我认为这个定义完全摆脱了旧的“语义学”观点的影响,而且都明确指出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是研究训诂的方法、体式、方面、理论的,而不是进行解词、“以语言解释语言”等具体的训诂实践工作的,完全区分清楚了“训诂”和“训诂学”这两个概念。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f90e79ec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37.png)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训诂学是以易经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学门,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内容。
它既有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有创新的教育理念。
中学语文教学正是受益于训诂学的理念和思想,让教师们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首先,训诂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体现在理论依据上。
训诂学的基本理念是“以诗乐为阶梯,以典故为根本”,即通过诗歌和乐府,通过传统文化的典故,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与此同时,训诂学也提供了大量思想框架,让教师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将语文学习过程与思想品德教育连接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体验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训诂学也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在训诂学中,人们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建立自我意识,着重分析实际情况、辩证思考问题,运用语言赋予文本以深刻的意义,丰富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同时,训诂学还注重学生性格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做到站在一定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把语文学习融合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健康发展。
最后,训诂学也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要求教师加强教学的创新性,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将语言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本质,实现语文学习的真正价值。
总之,训诂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门,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它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为中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在未来,训诂学理论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fe90b52fdd36a32d73758138.png)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汪贞干赵芳远训诂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利用古代的文献探讨古代词义的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学问。
运用训诂知识指导中学古典诗文教学,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词语的确切含义在高中语文第一册《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一句。
一些书,释“谤讥”为“批评议论”,大意是对的.但欠确切,据“说文”段注,释“谤”字:“谤之言旁也,旁,溥也”。
“ 溥”即“广大”的意思。
“谤”即在大庭广众的场合里,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在《国语·周语》中,“厉王虐,国人谤王”。
“谤王”,即“公开批评指责厉王的过失”。
又“讥”宇,段玉裁注作“讥之言微也”,微即隐微不显之意。
“讥”就是含蓄的讽刺。
《左传·隐公元年》“称郑伯,讥失教也。
”即含蓄地讽刺郑庄公故意纵容共叔段而不加约束教育到最后酿成祸乱加以根除的阴险作法。
据此,开头那句应释为:“能够在街市上朝廷上对我的过失公开地批评指责或含蓄地讽刺非议传到我耳朵里来的,受下等赏踢。
”又如初中六册《曹刿论战》一课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不少注本把“加”字释为祭品的增加,是不确的.课本注为“加,虚夸。
这里说以少报多”是对的。
但我们还应知道,“说文”第十三篇下释“加”“语相譄加也”段注"譄下曰:加也。
诬下曰:加也。
知譄、诬、加三字同义矣”又“说文”三下“诬,加也,段注:“毁誉不以实皆曰诬也”“加”即是" 说假话”、“虚报”,它的反义词是“信”。
而不是“减少”。
可见掌握一些训诂知识对准确理解词义是大有好处的。
二、训诂学可以指导我们解决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如初中语文第五册《公输》一课“夫子何命焉为?”一句,课本注为“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何……焉为’疑问语气。
”《古书虚字集释》中说:“焉为,犹云‘乎哉’,皆疑问词”。
以上解释均较牵强: (一)古汉语里“何……焉为”并不是固定格式,“焉为”连用作疑问词十分罕见,(二)课注为“(有)什么见教呢?”这个“有”字难以据此格式落实。
论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论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f5be8b857fd5360cbb1adb11.png)
论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论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摘要:训诂学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它萌于先秦,兴于两汉,以解释传达语义为主要任务。
在很多人看来训诂学是一门十分高深的学问,其实训诂学与中学的语文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不仅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还弥补了很多现行课本注释中的不足。
关键字:训诂学中学语文教学密切关系训诂学作为古代汉语研究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比较高深而又专门化的学问,而中学的语文教学却是一门较为普及的研究课题,说它们两者联系较为密切,是否有失偏颇。
其实细想想也不尽然,训诂学虽然是一门理论深度较高,比较专门化的学问,但它又是以语言实践为依托的,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门学问。
它通过各种语言实践为我们正确理解语言、解释各种文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我们能够运用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从而在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效。
中学的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而理解与运用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又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再提高。
因而中学的语文教学就应该从理解入手。
所谓理解,就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语文课本中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现形式。
而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是靠文章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
所以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其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
”其中的“道”大概就是与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现形式等相一致。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就是指必须通过文章的语言形式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读经亦是如此,读其他的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可见,理解文章的内容应该以理解文章的语言为基础,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要读懂文章。
而读懂文章就要求我们要理解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中学语文就是这样一种以字、词、句为教学重点的教学活动,可以说字词的教学几乎贯穿了它的始终。
同时,汉语重意合,不重形合。
试析训诂学及中学文言文教学
![试析训诂学及中学文言文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885ae980561252d381eb6e98.png)
试析训诂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论文摘要:训诂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决定了训诂学是一门全新的、现代的综合应用的学科。
作为其研究成果之一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体系也不能只停留在掌握字词、了解句式、背诵篇目等较低的教学层面上,而应以中学教材中文言单元篇目为根本素材,辅以一定量的课外古代文献资料,向学生展示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和思路,进而训练学生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的技能,为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开展打下根底。
同时,通过比照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力求在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方面探索一条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
三点启示:i.改良传统教学中承受学习的旧模式;2.引进体验学习的新模式;3.大胆采用表达个性和创新的发现学习模式。
训诂,包括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
训诂工作是“用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古代的经学家通过释经来传经。
“以这种注释工作为根底,又开展出纂集与考证这两种更深人的训诂工作〞而训诂学那么是以前代的训沽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
这门应用科学应当属于中国古代文献学的一个分部,但随着它所依赖的根底理论已改变面貌,其内容构造也相应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它即使不再更名,也已不再是旧训诂学,而是一门全新的、现代的综合应用的学科〞。
吕叔湘先生认为,训诂学至少可分为四个局部:(1)一个字(词)的意义分析,包括平面的和历史的—这是词典学(lexigraphy );(2)通贯性的词义研究—这是语义学(seman-tics );(3)汉语中的同源词(字)、通假字、方言本字的研究,以及与汉藏语系中个别的语言的同源词的比拟研究—这是语源学(etymology );(4)虚字研究(如?经传释词?)、释语序研究(如?古书疑义修例?)—这是语法学(grammmar)。
由此可见,训诂学以自己的成果充实了已有的现代科学和开展出新的现代科学之后,一门或数门新的学科将在它的根底上产生并日渐丰富。
在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作为训诂学成果之一的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并未减少,相反,新编教材(2000年以来各地高一、初一新编教材)较之旧教材而言,不仅增加了单元,扩大了文言文的阅读量,而且还要求学生积累较多的语言素材,并进一步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语文教师要多懂点训诂学
![语文教师要多懂点训诂学](https://img.taocdn.com/s3/m/ac933a9bc850ad02df804106.png)
语文教师要多懂点训诂学贵州省思南师范学校张延萍邮编:565100训诂学原为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的字义和词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懂得一点训诂学方面的知识。
我们阅读和讲授古代的文言文,首先遇到的难点在于词汇。
不疏通字词,便不能准确地理解原文。
既然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的字义和词义,那么它跟阅读和讲授文言文的关系也就可想而知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训诂知识(包括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正是我们阅读和讲授文言文的一个器,而且是一个有力的器。
(一)训诂学能够使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要想读懂一篇文言文,不能满足于知道其中的字词句应该怎样解释,还要进一步知道为什么这样解释。
也就是说,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如果我们缺乏必要的训诂知识,我们在文言文的阅读和教学中便很难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问一个为什么,便往往无言以对。
比如:《屈原列传》:“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
使于齐,顾反。
”课本注道:“顾反,回来。
顾,还。
”我们斟酌注释是讲得通的。
“顾”为何有“还反”义呢?这时有必要运用训诂学知识加以探索。
《说文》:“顾,还视也。
”由此可知,顾的还反义是从这个本义引申出来的。
乐府诗《度关山》:“行人思顾返,道别且徘徊。
”古诗《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王粲《七哀诗》:“行者不顾返,出门与家辞。
”这些佐证材料说明了“顾反(返)”都是同义复词,顾就是反(返)。
现代汉语“义无返顾”“回顾”就是对“顾”的本义的继承。
知道了“顾”这个义项的来龙去脉,我们的理解当然也就深刻得多了。
再如:《吕氏春秋·察今》:“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课本训“要”为“适应”,这是对的。
我们认为,准确诠释应该是:要,约也。
由“制约”引申出“适应”(正反义)来。
考证“要”是“腰”的本字(要、腰为古今字),如《墨子·兼爱中》:“楚灵王好士细腰。
训诂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训诂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208ab4be518964bcf847cf4.png)
训诂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1、文言文的注释是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文言文是运用古代的语言记载下来的,但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典章制度、社会状况,而且语言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在阅读不同时代的文言文时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
在中学教材中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古文加以学习,但教材也有不足之处。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很多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传统篇目,注释曾经过千锤百炼;就是一些新选入的课文,编者在注释时也尽量吸收了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颇费了一番苦心。
但是,新编中学文言文课文的注释难免有着少许疏漏和失误,是需要加以补正的;还有一些原注并无大的错讹,但似乎未能尽善尽美,是可以进行补充的。
因此,文言文的注释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的。
举两个例子:《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
课本注释为:“[徐趋]徐步,徐行。
意思是一步一步地向前慢走。
徐,慢。
趋,向前行走。
”此处释“趋”为“向前行走”不当。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趋”的义项①为“快走”。
例句有《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避)之,不得与之言。
”《史记•萧相国世家》:“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以上第一例的“趋”为生活中的“快走”,目的是为了“避”。
第二例的“趋”是朝仪必须的动作,即朝臣上朝见君王的固定礼节。
《汉语大字典》译“趋”为“小步快走,表示恭敬”,符合该字在古代的含义,也符合课文的语境。
《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说“入朝不趋”,是对萧何的一种特殊待遇(按常规他入朝应当“趋”)。
从速度来说,古代的“步”才是今天的“走”(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趋”是快走,或小跑,是介于古语词“步”与“走”之间的行进方式。
正是这一动作,既表示了触龙对赵太后的尊敬,又显得滑稽可笑,才有利于缓解当时的紧张气氛,为下面进一步劝说赵太后起到铺垫作用。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相关译文写道:“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步”,是很精当的。
柳宗元《捕蛇者说》:“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师与训诂学
作者:蔡海峰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02期
为了提高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质量,现在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迫切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在许许多多需要掌握的知识当中,有一门急需入门的学问,这就是训诂学。
那么,究竟什么叫“训诂学”?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众多学者、专家都纷纷提出过各种理论、见解给学科名称定义。
其中主要的有“学义学”、“语义学”、“解释学”和“语义学加解释学”等几派观点。
现在普遍肯定“训诂学即解释学(注释学)”的观点较为科学,其中尤以冯浩菲先生的定义最为完备、科学。
通过对一些资料的查询,我认为各学派在给“训诂学”这一学科名称定义时,普遍犯同一错误,就是混淆了“训诂”与“训诂学”的慨念。
1979年版的修订本《辞海》中对“训诂学”的定义甚至被冯先生认为是“完全混淆了…训诂‟和…训诂学‟的概念”。
修订本《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在“训诂学”词条下解释说:“我国传统的研究词义的学科。
偏重在研究古代的词义,特别是以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以综合分析古书中的语法、修辞等语言现象。
”在冯先生看来,“研究词义,解释词义,仅是训诂的众多的工作方面之一;至于作为一门科学的训诂学,它从来不以具体解释词义,正面研究词义为工作内容。
”这句话明确区分了“训诂”和“训诂学”的两个概念。
目前,“解释学”代表冯浩菲先生为“训诂学”的学科定义是:“训诂学是一门研究训诂的科学。
训诂,就是注释的意思。
因此训诂学也可以叫做注释学。
它以一切现成的训诂书籍为研究对象,其工作性质是抽象的、理论的。
通过研究和介绍训诂体式、方法、理论等,用以指导训诂实践。
由于训诂的方面颇广,训诂学必然要以进行注释工作的角度涉及到文字、音韵、语法、修辞、校勘等方面的有关知识和问题。
因此它又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特征。
”
我认为这个定义完全摆脱了旧的“语义学”观点的影响,而且都明确指出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是研究训诂的方法、体式、方面、理论的,而不是进行解词、“以语言解释语言”等具体的训诂实践工作的,完全区分清楚了“训诂”和“训诂学”这两个概念。
以上是搞清了“训诂”和“训诂学”的概念。
我认为从事文学工作,搞文学创作的人应该学点训诂学,这里包括中学语文教师、作家等等。
虽然训诂学与当代文学创作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当代作家在从事文学创作时,必然会涉及到一些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方面的常识性问题。
由于某些作家缺乏古汉语修养,缺乏训诂
学知识,因此在文学创作中会出现误用古语词、误用典故、误解成语和不明古代文化常识等方面的问题。
如:
李国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像我,当时只能算是一个文学青年,初试笔锋,不也搭上五十年代的右派末班车,从此碧落黄泉了吗?”又《一曲悲笳吹不尽》:“多少年来,每当我碧落黄泉,一劫不复,跌倒趴下,任人宰割之际……”
上两处“碧落黄泉”,作者都理解成为“碧玉掉落在地下”。
其实“碧落”不是主谓短语,而是一个词,为道教语,指“天空,青天”。
“黄泉”则指“阴间或地下”。
如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
作家犯下的训诂错误顶多被读者一笑了知,同样问题出现在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特别是文言文的教学,看来就不那么轻松了。
因此教育工作自然就更离不开训诂和训诂学。
在我们的高中课本的注释中也常常会犯一些常识性错误,这就是没有很好训诂的结果。
如: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长亭送别》:“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一递一声”注释为:“一声接着一声,即你一声我一声。
递,交替,更迭。
”通过参看相关训诂资料可得知“一递一声”是属于近代汉语词汇的“模式词语”——“一递一A”模式。
表示某一动作轮流交替进行。
因此“一递一声”应解释为:一个人一声接着一声,而不是你一声,我一声。
又如人教版高四册中有文天祥诗句“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
”注释为“死生是早晚间的事情。
”通过训诂可得知,“死生”是古代偏义词语,这里偏义在“死”字上,意思是:随时都有死的可能。
再如人教版高六册《高祖还乡》套曲:“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鸾舆,今日还乡故。
”注释为:“乡故,故,事情。
”考查古文献金·无名氏《刘知远诸宫调》第一:“在乡故,在乡故,上辈为官,父亲多雄武。
”可知“乡故”是属古语词中的“倒反词语”,因此“乡故”=“故乡”。
我觉得凡是有语言交际的场合都有解释语言的现象存在,语文老师几乎每天都在从事训诂的实践,但一旦接触到这个陌生的名词却时常免不了引起惊奇和迷惑。
生活里常常有这种情况:某种事物虽然我们经常乃至每时每刻接触它,遵循着它固有的规律办事,但是当没有自觉地认识这些规律时却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逻辑学、数学等,不都如此吗?训诂学不也属于同样情形吗?学点训诂学,就是为了使平时实际在进行着的训诂工作变得更为自觉,因而更科学地教学,为了对讲授的同容不但明其然而且明其所以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灵活地获得知识,受到训练。
惟有如此,方能在又一轮的新课程改革下,立于有利之境地,为全国的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摸索出一条光明之路。
蔡海峰,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德清。
本文编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