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高中历史 商鞅——帝国体制总设计师文本素材 精品
高二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1-人民版选修 1
![高二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1-人民版选修 1](https://img.taocdn.com/s3/m/31ff78518762caaedc33d44a.png)
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原 3、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 因 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
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与春秋战国时期其 他国家改革比较, 商鞅变法措施有何 特点?
三、英雄的悲歌
个人的悲剧 由于受守旧贵族打击, 商鞅被车裂示众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改革充满阻力,有时会付出重大代价, 所以改革者要有决心.勇气甚至牺牲;
▲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必须顺应潮 流,与时俱进 历史的进步 变法强国的秦国 最终一统天下
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 了?为什么?
才能最后赢棋。对于落后的秦国而言, 其治国者只有掌握制高点,有势才有能 量,对大局了如指掌,这样才能目标明 确,所有的动作都依照目标推进,所作 的动作可以千变万化,而达成的结果也 是可控的。
一、大势所趋
大时代
“欲兴秦 图天下” 求贤若渴
1.请找出高度概括春秋 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句 子。
秦孝公下令求贤
变法的内容及积极作用
军事
经济
政治
废 世 禄 制
什 统奖废 伍 一励井 组 度耕田 织 量织,
废 分 封
轻 罪 重 刑
废 世 卿 世
奖 励 军 功
衡重开 农阡 抑陌 商。
行 县 制
什 伍 连 坐
禄 制 度
文化 习俗
燔
推“
诗
行塞
书
“私
而
分门
明
异之
法
令请
令
关于商鞅的作文历史素材
![关于商鞅的作文历史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8607e3c969dc5022abea0073.png)
关于商鞅的作文历史素材商鞅的故事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着名法家代表人物。
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生平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
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
”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
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
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
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
变法日久,秦民大悦。
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毖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
秦国贵族多怨。
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
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
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学习总结课件人民版选修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学习总结课件人民版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84a141c555270722182ef772.png)
管理
制
都有促进经济发展、划 分等级、建立政权机构 的规定,也涉及风俗变
梭伦厉行“法治” 商鞅实行严刑峻法 都重视“法治”, 特点
是民主政治的需要 是君主专制的需要 削弱了旧贵族势力
促使雅典走上了民 使秦国走上了中央 都促进了本国的发
影响
主政治的轨道
集权的道路
展与进步
是奴隶主阶级性质 是地主阶级封建化
的建立有重大意义 对于稳定小农经济,发重大意义
加强了经济领域的中央集权,有利于秦国社会经济 统一度量衡
文化的发展
推广县制,实
行
对于形成封建专制,以中央集权制取代宗法分封制
奖励军功
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增强了军队的战 斗力,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纯洁了政治,发展了封建经济,凝聚了社会力量, “塞私门之请”
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新 移风易俗
的社会风尚的形成
三、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点比较
对象 内容
不同点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相同点
目的
都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 旨在缓和社会矛盾,
旨在富国强兵 系,在分裂割据中谋求 稳定城邦秩序
发展
内容
鼓励工商业发展, 重农抑商,加
吸引公民参与国家 强对人民的控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 关系。
审题意 抓关键 扣知识 规范答
解答非选择题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
近年来高考试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命制试题, 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运用材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掌握好解题 技巧是高考中“水平正(超)常发挥”的关键,应特别注意解答非选择题 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 (1)答题没有思考的过程,看到题目就写,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解决办 法:在初读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带着 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了解材料的层次结构;对应材料内容, 思考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4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讲义 岳麓版选修1
![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4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讲义 岳麓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70214292fd0a79563d1e7209.png)
4.思想文化:为加强思想文化统治,商鞅采取了_焚__烧__诗__书___ 的措施。
[名师点拨] 评价“重农仰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有 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 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 展,使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封建 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3.政治:建立县制,强化_中__央__集__权___。 (1)县制取代了西周分封制下的__封__国__采__邑__制__,由国君直接 任免官员,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 国君一人,强化了__中__央__集__权__。 (2)为加强管理和控制,切实有效地行使政府权力,推行了 __什__伍__连__坐__制度。 (3)商鞅还规定_轻__罪__重__刑___,强化法律意识,保证变法的彻 底执行。
执行。 2.这是《战国策·韩策一》中记载的当时的人对秦国军队
的评论,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教材第22页) 提示 主要是因为秦国商鞅变法中明确规定奖励军功。
按军功授官爵,这样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提高了军队的战 斗力。
【阅读与思考】(教材第24页) 请结合这一历史背景,分析商鞅“更制其教而为男女之
【史论归纳】 商鞅变法的特点 (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 会习俗以及日常行为准则,对奴隶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 革。 (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 主阶级改革。 (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 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反对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 固有传统。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3: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3: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95cbb08bb90d6c85ed3ac690.png)
3.投奔秦国,支持变法
商鞅向秦孝公献策,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商鞅以法家理论为指导,推行变法;商鞅变法,功 勋卓著。
商鞅入秦
秦孝公下令求贤
与旧贵族的论战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圣人不易民而教, 知者不变法而治。
商鞅立木为信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 1.废井田、开阡陌
(1)井田”中间的灌溉渠道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 纵者称“阡”,横者称“陌”。 (2)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 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4)评价 ①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 基础。 ②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特别是明清时期),阻 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
3.统一度量衡 (1)直接目的: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而制造标准 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 。
度 衡
量
(2)作用 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
政埋下了祸根。
4.普遍推行县制
(1)内容: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凡三十一县” 。县设
县令、县丞、县尉等官吏。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 理,加强中央集权。
(2)评价: ①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 收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②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 证了土地私有。 ③影响了以后的历朝地方体系。
废分封设县制;什伍连 强化中央集权;控制人
坐制;轻罪重刑
民;保证变法执行。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移风易俗
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刺 激小农的积极性。
特点
核心 是农 战和 法制; 具有 全面 性、 彻底 性。
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三: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 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2.3商鞅变法的性质与成功的原因文本素材新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回眸0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2.3商鞅变法的性质与成功的原因文本素材新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回眸0](https://img.taocdn.com/s3/m/0654dccf4431b90d6d85c728.png)
商鞅变法的性质与成功的原因
1.性质
(1)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变法一样,都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变法运动。
(2)变法的根本目的和措施在于继续剥夺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保护和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建立起一套统治和剥削农民的制度。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都是封建性的,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
2.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商鞅变法与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时代要求一致,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这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且互相配合。
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符合了秦国的实际,确保了变法的实效性。
(3)注重舆论宣传的效果。
法家思想主张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商鞅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4)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秦孝公坚持变法图强,重用商鞅并大力支持其变法活动,成为变法的坚强后盾。
(5)处于有利的社会环境中。
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民风质朴和尚武精神充斥等因素,为变法提供了有利条件。
(6)态度坚决且取信于民。
严厉打击了守旧贵族的抵制活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使变法内容得以深入人心。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2.1商鞅变法秦雄起文本素材新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2.1商鞅变法秦雄起文本素材新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https://img.taocdn.com/s3/m/a22df2e179563c1ec4da7184.png)
商鞅变法秦雄起在封建制战胜奴隶制的浪潮中,商鞅,以改革者的姿态在这一大潮中推波助澜,并使秦国一跃而起。
然而他本人却遭受了极为悲惨的车裂之刑。
一、变法乃图强之本自从夏启建立了世袭制的奴隶制国家之后,奴隶制最终在中原大地上确立起来了,商周时期,达到了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奴隶制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宗法制度来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所谓宗法制度,就是在原来氏族部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血缘为纽带而建立的社会关系。
在宗法制度下,全体宗族成员为族长而效命,世世代代受其奴役。
到西周时期,就发展成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
西周时候,周天子是最大的奴隶主,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可以想象他是何等的高贵显赫,威震四方。
他为了更好地统治他的国家和他的人民,把同姓子弟都分封到各处,同时受封的还有周的功臣、亲戚以及尧、舜、禹三王后代,这样就形成了西周时期非常有特色的塔形的分封制度。
周朝还制定了严格的宗法等级即嫡长子继承制来维护统治,即天子之位传给嫡长子,其他儿子只能受封为诸侯;各诸侯国中也是嫡长子为继承人,其他儿子只可以在国内做大夫;大夫也同样往下传,其他儿子只能为士,嫡长子享有土地的继承权。
这样天子是大宗,对于天子来说,诸侯是小宗,而对于大夫来说,诸侯又是大宗,自己又是小宗了,就好比一棵树干分成无数树枝,树枝又分出叶子。
层层分封,有如金字塔一般,天子位于塔顶,号令诸侯,诸侯统辖卿大夫,卿大夫又统辖士,位于塔底层的是千千万万穷苦的奴隶。
在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下,诸侯承担镇守疆土、捍卫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等义务,卿大夫对诸侯承担从征、纳贡等职责,士也要对卿大夫承担各种杂务。
如此明确的分工,使周天子在分封后的一段时间里,能号令诸侯,一统天下,出现了奴隶制空前的繁荣。
但是,就在统治者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强化奴隶制统治以为江山永固的时候,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作为奴隶制掘墓人的新兴的封建因素正在奴隶制的母体中孕育而生,并不久取而代之了。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商鞅改法为律的历史功绩素材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商鞅改法为律的历史功绩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03701908f705cc175427099d.png)
商鞅改法为律的历史功绩礼崩乐坏的动乱年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上的东周时代自此开始。
在东周的政治格局中,西周原有的宗法秩序遭受了较大冲击,王室的权威已大不如前。
昔日天子统帅群臣,诸侯共尊周王,如今封国各自为政,争相称王称霸,周王室之统治名存实亡。
在当时,各封国为求得国富民丰,竞相变法图强、革新旧制。
魏国自李悝制“法经〞始,国力大增,“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修订“国律〞,兵力强大,辟地千里。
至其子赵惠王时,破齐、攻魏、败秦,称盛一时。
燕国是周朝各诸侯国中历史最长的国家,立国期间曾修“召公之法〞,后又订“燕国之法〞,于燕昭王时一度繁盛。
楚国是位于南部的诸侯国,春秋时曾为一方霸主。
屈平主政时,欲变法图强,制“宪令〞,但遭佞臣陷害,遂无果而终。
齐国经过威王、宣王父子两代励精图治,公布“锦绣之禁〞“金刀之法〞等法律,逐渐开展成为东方的大国。
综观春秋末期到战国中后期各国的法制开展状况,各种法律形式杂陈并存,表达出原生形态法律的多样性以及不标准性,这一时期是法律开展的不兴旺阶段。
在众多法律形式中,典、常、法、那么等并没有普遍的约束力,很大程度上只能算是一种先例。
虽然它们在整个法律体系中仍占据着主要位置,但在应对现实的混乱局面时已显得力不从心,衰颓之势在所难免。
而与此同时,誓、令等直接同权力相联系的法律形式越发活泼。
诸多法律形式相互影响、此消彼长,表达在各国的立法实践中,就是多种单行刑法的修订以及制度性法规的编定,还有各国对自身以往法律的整理、汇编和重修。
各国尝试创立成文法典的活动越来越频繁,具备一定体系和规模的制定法逐渐在各国的政治生活中彰显出重要作用。
谁在法律的设计、修订方面抢得先机,谁就会在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领先其他诸侯国。
无论成效如何,变法是这一时期各国的主旋律。
一方面,各国的变法活动表现出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就法制体系的格局而言,呈现出由以习惯法为主向以成文法为主的过渡特点。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二“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二十等爵制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二“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二十等爵制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685f0757915f804d2a16c118.png)
二十等爵制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称其“皆秦制,以赏功劳。
”设置自秦国商鞅变法(一说非自商鞅变法设),以赏军功,共分二十级: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而已;大庶长以下十八等,皆有岁俸。
临战,斩敌首一级(颗),即赐爵一级。
秦朝、汉朝沿用此制。
后被曹操废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帝国体制总设计师公元前361年,在魏国都城安邑到秦国都城咸阳的风沙弥漫的黄土道上,一个被魏国故意忽视并遭到冷遇的落拓学者,告别了自己的家乡故土,步履轻快地向秦国行进,他将在这里施展他的雄才大略,秦国将因这个人的到来而骤然崛起,山东六国将因这个人的出现而迅速衰败,中国将因这个人而面目一新。
这个人的名字叫卫鞅,出身于卫国的一个破败的贵族家庭。
卫鞅居秦二十年,先后领导了两次变法,变法后的秦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帝国大气象,卫鞅因功受封于商地,故史书称之为商鞅。
据史书记载,商鞅从少年起喜好刑名之学,曾投奔魏相公孙痤门下,寻找得以大用的机会。
但不知什么原因,公孙痤虽然深知商鞅的才能,却一直到临死前才予以注意。
他向前来探视的魏王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重用商鞅,二是不能重用便杀掉他,总之不能让这个人走出魏国的国境。
然后,他又把这个消息透露给商鞅,嘱其逃避。
我们可以看到商鞅确实是才智过人,一般人闻信后早已逃之夭夭,他却像没事人一样。
无论公孙痤怎样器重商鞅,却还是低估了他,商鞅显然更加富有判断力,他知道魏王既然没有重用他,便显然是没有瞧得起他,所以也不会杀他。
他一直等到了秦孝公发出寻求人才的讯息,才从从容容地踏上了西去的大道,他预感到在秦国能够成功。
商鞅的游说,几经反复,虽然从表面看似乎是平平淡淡,其实很是惊心动魄。
他最先是用黄帝、尧、舜等古代圣王们曾经成功实施的帝王之道来开导秦君,结果这个理论实在是太宏大了,把个信息闭塞而心胸尚不开阔的秦孝公,听得如入云雾之中,瞌睡连连,过后很生气地谴责推荐人景监说:“你的客人是个信口开河的狂妄人,怎么能够重用?”商鞅丝毫没有灰心丧气,他知道自己的帝制理论实在是太远大、太宏伟了,只顾追求眼前利益的孝公,其志向显然没有如此远大。
第二次便变换了手法,向孝公说以夏、商、周以来的王道政治,王道可以实现乐土,这是个挺不错的政治远景,而且在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时代曾经获得了非凡的政治成就,这次孝公虽然没有打瞌睡,但仍然觉得意思不大,就再次谴责了举荐人的卤莽。
商鞅在第三次谈话中,试图以春秋以来流行的五霸事业来打动孝公,孝公虽然从中获得了一些良好感觉,也很赞成商鞅的主张,但并没有立即重用商鞅,他显然对空洞的理论没有多少兴趣。
于是,在第四次会面时,商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法家的强国之术,结果获得了巨大成功。
这次,孝公不但没有睡觉,简直是精神抖擞,俩人一连秘谈了几天,秦国未来的发展大计便定了下来。
事后,举荐人景监奇怪地问商鞅,用什么方法把孝公说得如此激动兴奋?商鞅说:我曾经以三代时的帝王之道来打动君王,君王却说:“这太遥远了,我不能等待。
而且,所谓贤明的君主,都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名扬天下,怎么可以默默等待数十乃至数百年来成就帝王?”因此,我便以强国策略来打动他,君王听了非常高兴。
这几句话虽然说得轻描淡写,其实并不简单,不能不佩服商鞅的博学多才,王道、霸道、帝道,岂不是囊括了此前2000年传统政治学精华?可见,成就非常事业必非常人也。
而且,商鞅有一句话说得极有历史的深度和高度,显示了他的真才实学,他对景监不无遗憾地说:只是这样一来,要想使秦国的国运与殷周相比,就决无可能了。
“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语中的这个“德,”说得是国家对社会和民生的施加的恩惠,殷周实行王道政治,其恩泽绵延久远;实施霸道战略,则国运难以与殷周朝较短长。
商朝的历史寿命是600多年,周朝的历史寿命眼下还没有结束却已有700余年。
秦帝国寿命几何?商鞅一语道出自己心中的犹豫、困惑以及对秦国未来命运的担忧。
孝公欣赏并同意商鞅的说辞,但要把一些想法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还相当困难,即使在封建贵族势力不那么强大的秦国,即使在秦国较为平庸所以较为开明的上层集团里,要改变和更新大臣们早已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也并非轻而易举。
下面是围绕变法进行的一场大辩论,一方站在封建领主立场上顽强地坚守传统阵地,一方代表了新兴的士大夫阶层跃居历史舞台的强烈愿望,双方之间的争论,极鲜明地体现了关于国家发展前途的两种思路和两条路线。
这是两个不同利益集团初次、也是最后一次理论交锋。
这次辩论,虽然范围很小,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我扼要叙述如下:孝公虽然决定变法,但怕天下人议论自己。
商鞅鼓励孝公说:犹疑的行动不能产生影响,犹疑的事情不能获得成功。
要采取高人一等行动的人,容易受到人们非议;有独到思想的人,不容易被人们接受。
愚蠢者看见的是事物成功之后,智慧者能够预见事物萌发之前。
普通百姓不能与他们策划开始而只能与他们共享成果。
讨论大道理不能符合世俗标准,成就大事业不能与大众商量。
所以圣人能强大国家,因为他们不死守传统的规矩;倘若有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固定的礼法。
大臣甘龙却表示反对,他直截了当地攻击商鞅说:你说的不对。
圣人不改变人们的习性来进行教育,智者不改变的已有的法令来成就事业。
按照人们的本来习性进行教导,不必辛苦就能获得成功;沿袭已有的法律来治理,官吏熟悉它而百姓也容易安定。
商鞅反驳说:甘龙所说,是世俗的语言和看法。
普通人满足于传统习俗,学者们沉溺于所见所闻。
这两种人,做个遵纪守法的小官吏是可以胜任的,但不能和他们讨论成法以外的深刻道理。
三代的礼教不同而各自成王,五霸的法律不同而各自称霸。
智者创造法律,愚者编制法律;贤者更新礼数,不成器的人则拘泥于旧法。
在场的另外一名大臣杜挚,也反对商鞅的变法主张,他说:没有百倍的利益,不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更换器物。
沿袭传统的成法没有过错,遵循旧礼就不走邪路。
商鞅说:治理国家不只一条道,方便国家就不能死守规矩。
因此商汤和周武不遵循古代教条而成就了王业,夏桀和商纣不变异旧礼而亡国。
反对古代没什么好非议,遵循旧法的人不怕多。
商鞅以上言论,有两条崭新的意见,前所未有。
(1)“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即所谓独断专行。
而我们知道,远在商朝的盘庚直至刚刚过去不久的春秋,国君在遭遇重要国事而决定采取重大行动时——如战争或自然灾异等,都是要征求国人意见的,类似记载,屡见于《尚书》《春秋左传》诸典籍。
(2)“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这样大胆而旗帜鲜明地提倡薄古后今,在当日该是何等地惊世骇俗!迂腐的大臣杜挚认为,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能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更换器具的说法,在商鞅强大的功利主义理论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孝公同意变法。
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负责策划、起草、制订并向全国颁布了变法令。
商鞅不但在理论上自成一家,行政管理方面的能力也很强,各种方法策略都运用娴熟。
某日,咸阳南门口集市的繁华处,忽然开过来一大队官差,簇拥着一位大官人,大家七手八脚地竖立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竿。
渐渐围拢上来的人们,纷纷以狐疑的眼光打量着这根木头,不知所以然。
这时,大官人开口说:谁能把这根木头迁移到北门,予十金。
人们对此感到奇怪也并不相信,十金!要知道十金对普通百姓来说,是很大的一笔财富啊!大官人见状,再次开口说:有能把木头迁移北门者,予五十金。
人们愈发不能相信天下会有这等便宜事。
这时,有一个愣头青式的卤莽汉子,抱起了木头并把它迁移到了北门。
大官人立即派人支付了他五十金。
人群顿时像开水一般地沸腾了!人们开始有点相信了,原来现在这个政府是讲信用的,本来他们并不这样认为。
你看商鞅,仅凭借了一根三丈高的木竿子和区区五十金,就在民众心里一下子树立起政府的诚信。
此举对商鞅变法的实施贯彻,意义非凡!至于采取这种手段,是否取信于民的最好方式?则见仁见智。
当然,仅从表面现象看,说支付五十金,就真的兑现了五十金,不能说这次活动里面有欺骗,惟其如此,才说明商君政治手腕高明。
但堂堂国家政府,用区区五十金来驱动或启动百姓们获利求财的侥幸之心,最多也只是体现了政府的小恩小惠,这虽然是一种很聪明的方式,却决不是治理国家之正道。
而且,这里面明显带有诱导和愚弄的成分。
说的难听点,这与一个猎人用一根骨头来驱使猎犬差不多,狗嘴里叼上了这块骨头就永远失去了驰骋山林的自由;说的好听点,则与一个拥有巨资的商人用金钱来购买人的劳动力没有性质区别,只要接受了那么一小点报酬,就从此没有了自我。
但商人固然可以用金钱来调动或购买人力并从中获利,因这本来就是商业的本质和商人的经商原则。
国家政府是权力机构,而不是商人进行商业活动的经营或投资场所,它一旦这样来对待民众,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欺骗和驱使,往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压迫和奴役,其性质是猎人与狗的关系。
后来的诸多事实证明,以国家名义造成的罪恶,是人类历史上的最大罪恶。
国家今天可以用五十金引诱你去搬一根木头,明天就可以用一小块未开垦的荒地诱惑你去发家致富,以至用一个没有任何真实价值的爵位鼓励你去战场上拼命杀人,后天便只有国家意志而没有了你自己的选择。
到了只有国家而没有你自己的时候,帝国政府就可以不花一分钱叫你做一切事情——无论你愿意不愿意,包括叫你取自己的性命。
一片小小的云彩,经常会酝酿出一场巨大的暴风雨,一张严密的帝国法网就是这样编织起来的。
商鞅所举办的这次活动虽然不是欺骗,却是一场巨大历史骗局的正式开场。
在接下来的篇章里,你可以看到,变成了战争机器的秦国,固然给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秦国人民也并没有在长期战争中获得好处,而秦国比六国也仅仅多存在了十几年。
我这样来评价商鞅及其变法,如果不能在变法条文之外拿出些证据,便有厚诬古人之嫌。
幸好他的许多思想和言行都保留在一部流传至今的典籍里——《商君书》,这书虽未必是商鞅的亲笔著述,内中有些篇章也显然是后人托名伪造,但纵观全书,处处体现了商鞅的学者个性和政治家品质,及其治理国家的基本思路、立场和目的,此殆无可怀疑之事实。
在这部书里,有一个更加真实的商鞅,也有商鞅在刻板的理论之外所自然流露出来的真实想法和追求,它为我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立论依据。
因该人与该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至为深远之影响,其流风余韵迄今仍余波荡漾。
我便在此多少引用一点商君书里的观点,让你看看这位法家代表人物治国理民的思路,这不但有助于发掘出孕育秦帝国形成的深刻思想资源,也能帮助你理解秦帝国的本质。
在《商君书》里,国家不是为民众谋福利、为民众服务、为民众提供生命保障的社会公共机构,所以,国家与人民之间也不是休戚与共、共存共亡的依赖关系,而是对立双方,彼此之间是谁战胜谁的敌我关系。
《画策第十八》说:能制服天下的人,必须先制服本国的民众;能战胜强大敌人的人,必须先战胜本国的民众。
《说民第五》说:民众力量超过了政府,国家就虚弱;政府力量超过了民众,军事上就强大。
由于国家与人民是一种此强彼弱、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所以,国家政府的工作职能和追求目标,就应该是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使民众感到害怕甚至憎恶,而不是讨好民众,也不是使民众在国家的庇护下安居乐业。
《弱民第二十》说:政府活动使民众感到厌恶,民众就虚弱;政府活动使民众感到快乐,民众就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