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下科创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
上海科创人才发展研究报告
![上海科创人才发展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e528c24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6c.png)
上海科创人才发展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的推动,上海日益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之一。
为了进一步促进上海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科创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旨在探讨上海科创人才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为上海科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供参考。
二、上海科创人才现状上海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枢纽,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人才资源相对丰富。
然而,目前上海科创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数量仍存在一定差距。
首先,上海科创人才的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方面。
其次,上海科创人才的数量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前沿科技领域的专业人才几乎没有突破。
这些问题制约了上海科技创新的发展。
三、上海科创人才发展问题1. 教育体系问题:目前上海的教育体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性,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使得上海科创人才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不足。
2. 企业创新氛围问题:上海的企业创新氛围相对薄弱,大部分企业更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视了长期创新的投入。
这导致了上海科创人才在企业中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
3. 人才流失问题:由于上海的竞争激烈和房价高涨,许多优秀的科创人才选择离开上海去其他城市或国家发展。
这使得上海科创人才的流失率较高,难以留住优秀人才。
四、上海科创人才发展对策1. 教育改革:加强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推动教育体系向创新型转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2. 企业创新支持政策:加大对企业的创新支持力度,提供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同时,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3.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改善上海的人才发展环境,降低生活成本,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待遇,吸引优秀的科创人才留在上海发展。
同时,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支持。
打造科创中心推进人才高地建设
![打造科创中心推进人才高地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01a086d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9.png)
背景情况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严峻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
我国科技企业在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外部不断强化的技术壁垒,遭遇专利侵权、专利陷阱等种种风险,面对先进国家的技术垄断、设备禁售等种种困境。
新形势下,国家急需打造自己的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发挥科技“引擎”的作用。
打造科创中心推进人才高地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给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科技和人才是重中之重。
要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继续用好“人才高峰工程”“国际人才蓄水池”工程,让上海成为各类人才发展的首选之地、理想之地。
问题及分析1.科技成果需求上,企业主动提出技术需求和配置资源的能力不强,对于风险较高、不确定性较大的早期科技成果缺乏承接意愿,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供给之间的衔接机制还不完善,区域对成果转化的承载支撑作用不够明显。
2.科技成果供给上,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成果产出、转化主体的定位和职责有待明确,高校院所成果转化产管理仍类同有形资产的管理模式,资产划转、成果定价、作价投资、股权变更、收益奖励等多个环节仍受到国资、财政、税收等管理规定的约束限制。
建 议1.抓住根本性、关键性问题,快马加鞭予以推进。
要进一步坚定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决心,在基础研究领域,夯实根基,宽容失败,形成更多全球引领性的原创性成果;要注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平台建设,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努力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领域成为开拓者。
2.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企业需求侧拉动。
加强对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评价考核,支持企业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引导领军企业牵头,围绕三大先导产业和“十四五”重点产业,建设产学研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创新共同体,激发民营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活力,构建开放融通的创新生态。
科创中心建设中的创新人才培养现状研究——以上海高校为例
![科创中心建设中的创新人才培养现状研究——以上海高校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d07bf0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0.png)
第7卷第5期V ol.7No.52016年10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Oct. 2016科创中心建设中的创新人才培养现状研究——以上海高校为例梁枫,郑文栋(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30;上海交通大学学指委,上海,200240)[摘要] 为了向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以上海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发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是:既具有注重人才培养、实行课程综合化,吸收国外课堂教学方法理念,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优势,也存在着大学生自身缺乏创新素质,办学特色不突出、缺少创新类课程,缺乏与就业市场的有效衔接的问题。
建议实行精英教育培养模式,加快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此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上海市高校;科创中心;大学生;创新人才[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6)05−0117−03一、引言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上海市于2015年5月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
意见中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在创新人才培养上,要“建设创新型大学”,“根据上海未来发展需求,在高校建设若干国际一流学科,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杰出人才。
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模式”。
因此,上海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将影响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
同时,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是具有示范性和辐射功能的,是为国家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
因此,上海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研究既为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也为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关于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张金洲等[1]在探讨农业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实施教育创新工程,建立科技创新体制,加强基地建设等基本对策,以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杨震[2]重点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认为应该重点从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张晨[3]对影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在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胡鹤玖[4]认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优化课程体系,也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蔡芸等[5]主要从教学的方面讨论了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并认为需要创新教育理念,同时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此来完善创新教学的内容。
人才 全力建设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高地
![人才 全力建设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高地](https://img.taocdn.com/s3/m/b72e4806524de518974b7ddd.png)
人才全力建设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高地作者:傅尔基康乃馨金彤来源:《上海企业》 2017年第4期推动上海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应用,核心是人才开发使用。
上海必须全力实施创新人才强市战略,总的要求是“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推动世界科技人力资源大市走向世界科技人力资源强市,成为国际人才集聚、交流、创新和创业的高地。
一、上海不断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高地建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坚持“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努力把上海打造成“拥有多元、活跃的创新主体”、“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和“拥有发达创新文化”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高地。
(一)人才、人才资源的特征和重要性所谓人才,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能以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或社会某方面发展作出某种重大贡献的人。
所谓人才资源,则是指人力资源中较为先进、较为精华的部分,也就是素质层次较高的那一部分人。
人才资源区别于一般人力资源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以及智力创造力,能够创造出新的社会财富,丰富了人类精神文明。
人才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人才资源,指的是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适龄人才;广义的人才资源,即是狭义人才资源部分再加上超过劳动年龄的那部分老年人才。
人才资源创造特征,从制度角度来说,要求给予科学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来调动人才积极性和有效地配置资源;从组织角度来说,要求给予恰当定位及其激励,以利于提高人才创新动力和使用效益;从个人角度来说,要求增加智力投资,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的创新创业,从而使人力资本投资效益和收益最大化。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资源基础与现状是决定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进程的关键指标。
所以,关注和探讨人才支撑驱动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至关重要,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把人才资源的构建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人才国际流动的发展趋势,抓住全球城市建设的发展机遇,充分认识创新城市的人才体制建设重要性,推动未来30年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与人才战略,以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围绕政府治理、连接性、集聚环境、人才和社会环境等支柱开展,着力推进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设与全球城市建设定位相衔接、与人才自由流动相适应的治理模式,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立足亚太、面向全球的具有重要影响力、吸引力、配置力的全球人才枢纽。
科技创新大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访上海科创中心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杨斌
![科技创新大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访上海科创中心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杨斌](https://img.taocdn.com/s3/m/d846c41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78.png)
3233作为母基金,其优势是期限比较长,通过投资组合的分散配置,抗周期性、抗波动的能力更强。
私募股权行业的母基金,通常具备两种属性:基于专业化资产配置的投资产品和基于“母子”结构的功能性资本平台。
不同的LP 构成、决策与激励机制等,决定了上述两种属性的占比,也决定了每个母基金的风格和特点。
国资背景的市场化母基金能有效兼顾和平衡两种属性,可以实现“宽覆盖、低风险、高收益、强溢出”的效果。
成立5年以来,上海科创基金紧密围绕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战略使命,积极布局“双头部”(头部基金+头部项目),将母基金平台建设成为精准捕捉优秀科创企业的“超视距雷达”和“高灵敏探针”;着力培育“硬科技”,通过资本力量催化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突破,锻造“杀手锏”;持续打造“生态圈”,依托丰富触角整合各类资源,切实发挥母基金“连接器、加速器、放大器”功能,全方位、体系化助力科技创新发展。
上海科创基金平台优势和集聚效应正日益凸显,成立5年来,我们已引领子基金投资上海地区企业400余家,投资总额近260亿元,后续还将进一步发挥生态圈优势,挖掘、培育更多上海地区优秀科创企业。
我们的投资组合中,已涌现一批科创属性较强、竞争优势突出、拥有核心技术和领先产品的优秀科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50%,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达57家,潜在独角兽及未来有200亿元估值/市值潜力企业约100家。
我们推动了一批优秀科创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投资组合中,已上市企业72家(4家两地上市企业),其中科创板41家。
此外,未来一年有申报上市计划的企业超过100家。
提升市场化能力《上海国资》:二期基金的成功设立并启动运作,是上海科创基金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相关情况?杨斌:上海科创二期基金的主要投资人包括上海国际集团、国盛集团、上港集团、国泰君安、上海信托、张江高科、太保集团、嘉定国资集团等,其中一期的六家LP 全部复投,体现出LP 对我们专业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充分认可和肯定,传递出对上海科创基金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突破的瓶颈之二:人才短缺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突破的瓶颈之二:人才短缺](https://img.taocdn.com/s3/m/56e04df4bed5b9f3f80f1ceb.png)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突破的瓶颈之二:人才短缺作者:暂无来源:《华东科技》 2015年第10期我们发现,在人才的集聚、培养、评价、激励等方面,上海的创新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亟需完善和创新。
文沈开艳沈开艳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兼任上海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
2015 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系列课题之“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软环境研究”首席专家。
从2010年起担任《上海经济蓝皮书》主编至今。
在上一期的专栏中,我们谈到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面临要素创新和资源创新方面的问题,这里我们再来看一下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人才资源。
我们发现,在人才的集聚、培养、评价、激励等方面,上海的创新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亟需完善和创新。
一是高端人才数量不足,国际化人才比例偏低。
截至2 013年底,上海两院院士人数为165名,累计49 8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同期北京的相应数据为758人和909人,分别是上海的4.6倍和1.8倍。
与全球知名创新中心相比,上海的国际化人才比例相对偏低。
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说,“中国是从13 亿人中选人才,而美国则是从70亿人中选人才”。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大国,中国对外国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但中国的绿卡却被称为是“世界上最难拿到的绿卡”。
自2003年正式实施绿卡制度以来,十多年下放的绿卡数量仅5000多张,年均发放400多张。
而美国一年发放的绿卡数量就达10 0万张,网罗了大批优秀人才。
目前,上海常年在沪的外籍专家数不足10万,高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比例仍然偏低。
二是工程技术类人才的本土化培养需要加强。
高端人才、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言,这一点在相关政策上已有较多体现。
例如现阶段上海的科技人才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高端人才领域,十分关注领军人才的引进。
但是另一方面的事实也不容忽视,就是无论多么前沿高端的科技活动,最终其工程化、商业化都还必须依靠大量工程技术性人才,包括一线技术工人的合作。
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上海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启示
![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上海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1d9861d02020740bf1e9b1d.png)
S HIJIANYUTANSUO实践与探索栏目编辑:时宏明2016年10月号总第223期心的“头疼事”。
在学习、就医、娱乐等方面,投资70余万元建成了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和休闲中心广场;争取各类绿化苗木5000余株,对全村所有的巷道、进村道路和3公里的园区道路进行了绿化。
她还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问题,想方设法筹资10余万元,完成了山坪小学的篮球场硬化,解决了村里小学生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场地问题。
倾情关爱“三留守”人员,让群众的心田“暖”起来当上全国人大代表的祝雪兰,感觉到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她积极加强学习、认真开展调研,努力履行好全国人大代表的职责。
祝雪兰十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问题,她深入走访调研,形成了《完善监护制度加大力度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的提案,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采纳。
同时,针对全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三留守”人员较多的实际,祝雪兰在村里推行党员民意代表制度,成立“关爱留守群体服务站”,搭建关爱“三留守”人员工作平台,做到了服务零距离、关怀零空档。
以服务站为中心,依托村党员民意代表、村干部、人大代表,建立了村“三留守”人员“活档案”,将他们与留守人员结成帮扶对子,定期不定期联系走访“三留守”人员,解决他们生产、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留守人员解决发展中的政策、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等难题,送去温暖关怀,先后为“三留守”人员办成好事实事125件。
祝雪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质朴的理想信念和纯真的品格情操,展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
上海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做法是继成功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后所打造的第五个国际级中心,是上海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聚集人才大举措,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国具有重大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一、上海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做法上海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就是在全球知识体系、产业体系、创新创业体系、城市体系中扮演节点和枢纽角色,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竞争合作,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创业人才政策落实跟踪研究
![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创业人才政策落实跟踪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26b7c0b0b4e767f5acfce41.png)
嚴
I 第 1◦ ◦ 期
'28甘_ 3f l
一'、上海创新创业人才政策 整体推进情况及成效
Z 就业外国人签发 3 :作签证,大幅度降低在境外 Z 获 取 签 证 的 时 间 和 办 理 费 用 .已 办 理 3 5 2 人 。 S S 是为来沪创新创业的外籍人员办理 2 私人事
(一)创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
务签怔,已 办 理 7 6 证 ^四 是 延 长 海 外 人 才 居 往
1.
B 出人境政策助力海外人才引进数量。公安证 ( 证)有效期,最 高 至 1 0 年 6 五是设立外国专
部支持上海科创中心12项出人境政策积极推动 家证和外菌人就业证一门式受理窗口為破申办
了 海 外 人 才 的 引 进 。一;条永久,居 留 方 面 ,截室 外国专家证测年龄限制,为 7 2 位 6 5 岁以皇的外
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创业人才政策落实跟踪研究
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创业 人才政策落实跟踪研究
罗娟
C上 海 工 程 技 术 大 学 201620)
摘 要 :上海在推进落实创新创业人才政策过程中.存在人才驻留成本高、人才评价机制不完 善 、激励机制作用未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健全、政策出台本身存在缺陷等问题。针对 以 上 问 题 ,建 议 降 低 驻 留 成 本 ,优 化 人 才 居 留 环 境 ,使 各 类 人 才 在 沪 扎 根 ;完 善 人 才 评 价 机 制 、 推 进 人 才 分 类 评 价 ,优 化 人 才 评 估 环 境 ;允 许 高 校 、科 研 院 所 获 取 科 研 成 果 转 化 收 益 ,允许兼职 兼 薪 、离 岗 创 业 ,引 导 科 技 人 才 向 企 业 集 聚 ;健 全 人 才 培 养 机 制 ,集 聚 国 内 外 人 才 创 新 创 业 ,打 造高端人才聚集区;突破政策梗阻、保证政策落实9 关键词 :科 技 创 中 心 创 新 创 业 人 才 政 策
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与全球创新人才集聚
![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与全球创新人才集聚](https://img.taocdn.com/s3/m/e53efd8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6d.png)
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与全球创新人才集聚■张占耕/文常说筑巢引凤,凤离不开巢,有巢才有凤。
本文重点讨论我们这个城市的人才战略,但人才战略无法离开我们这个城市的功能与定位。
不同的城市功能定位,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是不同的,什么样的城市功能定位,对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是不同的。
同时创新是个广义的概念,但是创新人才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人才。
本文主要针对科技创新,本文所指的创新人才主要指科技创新人才。
一、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集聚是上海城市的特征创新对于上海这个城市或者上海人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刻意添加或追求的。
不妨我们从什么是上海这个城市的特征说起。
上海城市的精神,或者是上海人的特质是什么,这是一个无论对于上海还是外地的有识之士都感兴趣的命题。
主流的说法是把上海城市定位于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上海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点,这是必须一以贯之,并且需要继续发扬光大的特点。
但是我以为归纳上海的本质特征,仅仅如此似乎不够。
一是由于开放性和包容性是移民城市必然特征,因此这个归纳似乎还得继续深化。
二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全国处于人才大流动、大组合之中,移民以及随之而来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特点,越来越成为我国城市的普遍特点,因此需要有更鲜明的归纳。
作为上海这个城市或者上海人更鲜明特征的应该是开风气之先的创新精神。
这种精神从作为我国近代科技先驱和中国儒学的创新者明代徐光启身上得以鲜明体现。
从上海城市开埠以来,上海作为近代科技和工商业的发祥地,以及建国以后上海曾出现过生气勃勃的包括工人技术革新在内火红的创新运动,可以说是上海近现代经济、科技和文化社会创新特征最生动的历史体现。
说上海人的精明,不只是指上海人技术和管理的娴熟,更主要的是指在实践中遇到难题和不确定的之处所具有的不拘一格的创新能力;说上海文化的海派特征,是指上海人的思考和行事,不落俗套,不拘泥于传统,常常会推陈出新。
上海城市创新精神的形成,除了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以外(移民城市自然是先决条件之一,敢于背井离乡者或多或少具有敢于探索、不愿恪守成规的素质),上海的创新精神主要由上海特殊的区位和人文自然条件所形成。
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国际经验及对浦东的启示
![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国际经验及对浦东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bdfd3a5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1c.png)
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国际经验及对浦东的启示发布时间:2023-01-29T03:31:37.025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18期作者:苏兰花[导读] 浦东做强科技创新引擎的关键在人才。
通过分析科技创新人才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苏兰花浦东新区行政学院上海浦东 201200摘要:浦东做强科技创新引擎的关键在人才。
通过分析科技创新人才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研究总结以硅谷和印度班加罗尔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中心集聚人才的规律性经验,提出浦东集聚科技创新人才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经验浦东党的二十大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决定国家和区域兴衰的战略焦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要求浦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浦东要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加快集聚科技创新人才意义重大。
一、科技创新人才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一)科技创新人才的内涵人才学研究认为,人才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或社会某方面的发展,做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叶忠海主编:《人才学基本原理》第115页,蓝天出版社2005年月第1版。
]。
根据这一定义界定科技创新人才,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群体。
这一概念界定,明确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内涵:第一,社会历史性。
一定历史时期的科技创新人才,是该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要求各不相同。
科技中介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建议
![科技中介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f677c00a910ef12d2bf9e7ef.png)
科技中介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建议作者:文戚秀忠来源:《华东科技》 2018年第1期加快科技中介的发展,首先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复合型、高度活跃的科技中介服务业人才队伍,而目前上海的科技中介服务业人才队伍仍存在诸多发展瓶颈。
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一环从服务内容来看,科技中介服务业是向市场主体提供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与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创新服务的行业。
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一环。
在国外,科技中介服务业已然成为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
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务院及各部委近年来陆续发布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等政策文件,逐渐形成基本的制度设计。
《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7-2020)》指出,为加快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打造国际国内科技服务机构和人才的汇聚中心,需要涌现一批熟悉国际技术转移业务规则、专业化、复合型、高度活跃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人才队伍。
长期以来,上海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科技人才,然而,目前上海科技中介服务业人才队伍仍存在一些发展问题。
加强这一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上海打造科创中心之路上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上海科技中介服务业人才队伍的发展问题复合型人才培养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科技中介服务业涉及面非常宽广,客观上要求服务人员具备技术、法律、经济、知识产权与金融等知识储备或实践经验。
世界上一些较好的咨询公司的雇员大多是名牌大学的MBA 毕业生,或者具有多学科的专业背景,并有企业工作的经历。
在发达国家,科技中介机构大多每年投入巨资用于内部人才的培养和经常性的培训,大的咨询公司年培训费用一般要占年营业额的5%-6%。
目前,上海具有人才聚集效应的“独角兽”型市场化科技中介机构规模尚未形成,优秀人才集聚的大院、大所和高校则缺乏引导科研人才转型成为服务人才的动力,而针对科技中介服务业人才的职业教育又无法满足经济转型背景下日趋专业、复杂与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上海市科创中心人才政策评估及优化建议
![上海市科创中心人才政策评估及优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5e7c2a6a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e.png)
上海市科创中心人才政策评估及优化建议随着上海市成为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然而,为了进一步提升上海市科创中心的竞争力,有必要对该地区的人才政策进行评估并提出优化建议。
首先,需要评估上海市科创中心的人才需求和供给状况。
该评估可以通过调查和分析当前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人才需求以及人才流动情况来完成。
这样的评估将有助于确定上海市科创中心目前的人才需求是否被满足,并为制定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提供依据。
其次,应该评估上海市科创中心的人才政策的效果和成果。
该评估可以通过跟踪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发展情况,了解政策对他们吸引、留住和培养人才的影响。
此外,也应该评估政策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比如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情况和留住情况。
基于以上评估结果,可以提出以下优化建议:1.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建议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并提供更好的福利和待遇。
例如,可以提供更多的住房补贴、卫生保健福利和教育资源等,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上海市科创中心。
2.加强人才流动和交流:建议通过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和提供更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科创中心内外的人才互动和交流。
这将有助于加快科创中心的创新速度和技术进步。
3.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建议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包括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和教育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科创项目和实践机会,鼓励年轻人才参与科技创新和创业。
4.改善科研环境和创业环境:建议优化科研环境和创业环境,包括减少繁琐的行政程序,提供更好的科研设施和资源,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为科技创新和创业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条件。
5.加强人才政策的宣传和吸引力:建议加大对上海市科创中心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其在国内外优秀人才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可以通过组织科技论坛、举办人才赛事、开展人才合作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上海市科创中心工作和创业。
综上所述,对上海市科创中心的人才政策进行评估和优化是提升该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步。
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与集聚效应优化研究
![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与集聚效应优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9e459d00722192e4436f6ee.png)
智观天下智库时代 ·7·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与集聚效应优化研究*黄兴原 司洋洋 徐川 邵艳娇(大连工业大学,辽宁大连 116034)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步入关键时期,迅速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加快人才集聚效应优化,进而推进我国经济的顺利转型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势在必行。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影响科技人才集聚效应的因素。
最后也在上述几个方面给出了健全的科技人才集聚效应的优化对策。
以此为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建议,从而推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提升国力。
关键词:科技人才;人才集聚;创新;集聚效应中图分类号:C9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4-0007-002一、引言科技人才集聚不仅可以实现科技人才自身价值,还会产生集聚效应,使集聚地获得先行发展的机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进而加速当地的人才集聚,形成良性的路径依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升级,大量科技人才呈现出集聚态势,并由集聚现象逐步发展演变为集聚效应。
科技人才集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
二、科技人才集聚影响因素(一)区域人才政策的影响在国家乃至世界创新型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对于科技人才越来越重视,各大城市也因地制宜出台各种政策,人才竞争异常激烈,各大城市政策福利程度的高低,也是导致各地人才集聚快慢的原因之一。
例如南京、上海等地更为典型[1]。
我国政府针对海外科技人才政策是影响海外科技人才向我国集聚的重要因素,如科技人才回流现象[2]。
而在这些因素中,外国户籍和人事管理制度是影响海外科技人才聚集到我国的首要政策因素。
海外人才远离故土,“引得入”“留得住”靠的就是我国对海外科技人才不断完善的人才政策[3]。
所以说科技人才集聚会受到区域人才政策的影响。
(二)区域经济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从我国现阶段国情而言,一线城市仍是科技人才就业首选,特别是北上广,是我国内部经济发展最好、产业集聚更密集地区,更是科技人才集聚区域。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突破的瓶颈之四:文化氛围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突破的瓶颈之四:文化氛围](https://img.taocdn.com/s3/m/27fdcee8fad6195f302ba605.png)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突破的瓶颈之四:文化氛围作者:暂无来源:《华东科技》 2016年第2期沈开艳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兼任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
201 5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系列课题之“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软环境研究”首席专家。
从2010年起担任《上海经济蓝皮书》主编至今。
近日,上海市“两会”召开,其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仍然是科创中心建设。
韩正书记、杨雄市长也都围绕着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作了讲话。
看来,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已渐入佳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也在形成。
但是,我们认真梳理一下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问题,仍然感觉到创新文化的培育、社会氛围的营造依然面临诸多瓶颈。
首先,海派文化的创新创业热情不高。
一方面,国企和外企一直在上海占据重要地位,为本地提供了较丰富的职业选择,也使得本地大批优秀人才更加安于寻求稳定的工作岗位,不愿承受创新创业的风险,也因此出现“多白领、少首领”的状况,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不足,创新文化难以真正渗入城市文化血液中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基因。
这与硅谷盛行的以创新创业为乐趣、勇于尝试、冒险开拓的文化氛围有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全社会对创新的认识仍显不足,尊重创新、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远未形成。
上海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全国占有半壁江山,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社会上却缺乏对科技精英的宣传,许多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技术专家都不为人知。
与世界发达城市相比,崇尚创新、热衷创新的社会风尚远未形成。
其次,缺乏宽容失败的社会意识,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力度不够。
海派文化中求稳定、求秩序的基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新的活力和动力。
而对创新失败的宽容和接纳不够又在另一个层面上抑制了整个社会的创新热情。
宽容失败甚至比奖励成功具有更好的创新激励效果,更能够促使整个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尊重创新的社会风尚。
尊重创新、保护创新还体现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上。
创新人才集聚影响因素浅析
![创新人才集聚影响因素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33d2f6cc175527062208ba.png)
创新人才集聚影响因素浅析原标题:浅析创新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收录日期:2014年6月26日一、理论概述和文献研究(一)创新。
创新这一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在1912年首先提出,在其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
自此之后,每个时代的管理学家根据自己的见解,分别提出了对创新的不同定义。
今天在关于创新的定义中普遍关注新颖性和价值性,因此今天普遍认为创新就是超越、突破、独创、新颖、打破常规、别出心裁、与众不同、新发现等。
(二)创新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在这个背景下世界各国最主要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那么,什么是创新人才?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创新理解不尽相同。
“创造”以及“创造性”等这一系列概念是在西欧工业化时期首次出现的,是专门从产业工人分离出一部分并且能够产生非常效果和价值的人从事“创造”工作,这些人就是创新人才的雏形。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对于创新人才的特征又有了新的描述。
在今天创新人才就是指那些在社会生活和改造自然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三)文献研究。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必然是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集聚。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才能最大地吸引、留住创新人才?什么样的城市能让创新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包头市又具有哪些吸引创新人才集聚的条件?我国学者对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
例如,张同全认为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中特有现象,它是指创新人才受到某种因素影响,从不同的领域向特定区域流动的过程。
学者徐茜和张体勤在《基于城市环境的人才集聚研究》中,把影响因素总结为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制度环境等五个方面。
孙健和尤雯在《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中,把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上,从中分析了软件企业的人才集聚状况,从定性的角度阐述两者之间的乘数效应和共生效应。
可以看出,国内各位学者对于区域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见解不尽相同,但都突出了集聚的特有现象,这就是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中的特殊现象。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创新人才集聚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创新人才集聚](https://img.taocdn.com/s3/m/7bc94001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a.png)
………………………………(责任编辑 陶柏康)泽洲的“领导干部要当好‘两学一做’的表率”一文指出,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推动者,特别是局级领导干部更肩负着重要的引领、示范和推动责任。
厉自根的“‘最大公约数’和价值观自信——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会”一文指出,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征途中,当今最值得引起人们重视的是“价值观自信”。
增强价值观自信“是关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有自信才会有自觉,有自信才会有清醒,有自信才会有定力”。
自信才有行动、自信才能坚守。
岳彬的“党的建设推进的四个维度 ”一文指出,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最大的政治除了“现代化”之外,应该还有一个与之存在关联关系的所谓最大政治,就是自身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
在现阶段中国最大的政治“四个全面”中,起“火车头”作用的政治就是党的自身建设。
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创新人才集聚 ”一文指出,上海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王玉堂的“决策与落实:领导工作的两个维度”一文指出,决策与落实是领导科学研究的一个传统课题,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天天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正确的决策形成之后,关键在于抓好落实。
决策是一个规划未来的过程,落实则是一个把决策变为行动、把目标变为结果、把蓝图变为实景的过程,是一个由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过程。
主 管:主 办:出 版:上海《党政论坛》杂志社印 刷:上海师范大学印刷厂发 行:上海市报刊发行局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31-1203/D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6-1754邮发代号:4-521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 (北京399信箱)定 价:6元地 址:上海市虹漕南路200号邮政编码:200233电 话:(021)22880423传 真:(021)64365035电子邮件:dzlt@ 网络投稿:P AR TY & GOVE RNM EN T FORUM2016年第6期(总第375期)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党校。
上海人才高地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上海人才高地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c02e82d2f60ddccda38a067.png)
2.探索教育体制改革新路,搭建吸引、留 住国际一流学者的一流工作平台,建立国 际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目前来看,最薄弱或不足的平台有三 个: 一是缺少集聚国际一流学者的平台。 “没有梧桐树,哪来金凤凰”。 二是缺少集聚国际高端服务业人才的 平台。 三是缺少集聚国际非政府组织人才的 平台。
(1)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创办一所体 制全新的综合性大学(如上海科技大学)。香港 科技大学在短短的十年时间中就跃居亚洲排位居 前的大学,并吸引、集聚了一批国际一流的顶尖 学者,对提升香港的国际影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引进国际知名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国 际化的继续教育基地。 (3)鼓励、支持企业开办职业技能培训中 心或学院,并为社会提供服务。
上海人才高地建设面临的 问题与对策
主讲人:郭庆松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副校长、教授
一、上海人才高地建设的时代背景 二、上海人才高地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上海人才高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和制度 (二)建设国际人才特区:以浦东新区为 例
一、上海人才高地建设的时代背景
1.从理论上讲,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以人力 资本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时期”,人力资源开发、 人才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引擎
(1)率先细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 各类政策。 (2)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公众的知识 产权自我保护意识和监督意识。 (3)强化知识保护政策法规的执行和 处理,杜绝地方保护主义。 (4)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人才社 团的作用,赋予其维权、监督的职能和能 力。
2.开发不足:适应建设“四个中心”的高层次人 才相对匮乏 上海的高层次人才匮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金融、外贸、法律、现代管理等领域内, 缺乏既懂国际通行惯例、又熟悉WTO规则的国际化 人才。 二是缺乏领军型的高新技术人才, 包括在信息 技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 料技术等方面原创性的核心技术专家严重短缺。
上海科创建设面临的人才发展瓶颈与对策
![上海科创建设面临的人才发展瓶颈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585018b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f.png)
上海科创建设面临的人才发展瓶颈与对策李侠;谷昭逸;成素梅【期刊名称】《科技中国》【年(卷),期】2024()4【摘要】自2015年5月上海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以来,按照《意见》的最初设想,上海要在2020年前形成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2030年实现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回顾过往的8年时间,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标志性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与人才尚未涌现,离2030年的建设目标越来越近,如何实现其预期功能?关键是要有大量的优秀人才。
由点及面,科创中心建设的成功一定是依托上海整体的人才储备以及良好人才生态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我们不妨以此为起点,把对人才问题的检视推广到上海全境科创建设的整个环境之中,否则,单纯就具有特殊性的科创中心来谈人才问题无法揭示人才生态环境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过去的8年里,上海科创建设在人才领域的表现、遭遇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都是需要认真反思与明确的,厘清人才问题的瓶颈到底在哪里,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都有哪些?这就是本文要回顾与总结的核心问题。
【总页数】6页(P80-85)【作者】李侠;谷昭逸;成素梅【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相关文献】1.上海建设科创中心需突破五大瓶颈2.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科创中心建设--上海发展论坛第二次会议举行暨“上海科创中心产业研究基地”揭牌3.浅析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下科创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4.借助金融市场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科创中心、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第11期第38卷总第269期物流工程与管理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经济与管理doi:10.3969/j.issn.1674 -4993.2016.11.043浅析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下科创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檀园园,车丽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93)【摘要】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符合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而对于科创中心的建设来说,前 提和基础是科创人才。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对于上海科创人才集聚的影响 因素研究。
文中旨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大背景下,通过利用调查问卷汇总归纳得出的数据,浅析上海科创人才集聚的 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上海科创中心;科创人才;人才集聚【中图分类号】C96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993(2016)11 -0114-04 Andyse Kechuang Talents Converging Factors for Shanghai Kechuang Center□TAN Yuan- yuan,CHE Li- ping(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A 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kechuang center is in line with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and it’s also accord with our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And for kechuang center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is kechuang personnel.Therefore,from this perspective,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kechuang center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to stud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hanghai kechuang talents converging.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through the data of questionnaire summary generalization to analysi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hanghai kechuang talents converging in the big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kechuang center,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kechuang center;kechuang personnel;talents converging1引言1.1研究背景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时明确要求,上海要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这一要求 提出后,上海市委、市政府就进行了深人调查研究和方案论 证,并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的意见》,后又发布《关于促进金融服务创新支持上海科技创 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这些政策的颁布使得上海科创中心 的建设以及对科创人才的重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2 研究目的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大背景下,在相关政策的颁布与实 施过程中,调研并分析上海科创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具有重 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采用抽样的调查方法,对当前上海科创 人才现状进行了一次较为完整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合理 利用调研数据,科学分析上海科创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为后 期上海制定人才政策提供一点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和借鉴。
2调查问卷情况及结果分析2. 1调查样本分析此次调研的对象主要是上海市的各个科技园区,具体包 括上海嘉定区南翔智地创客中心、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 技园、上海高科技企业杨浦孵化基地以及上海市虹口区人才 招聘市场。
主要选取这些科创园区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在上 海进行科创中心建设下,对于科创企业的现实情况的调研具 有高度的聚集度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2.2基础数据分析2. 2. 1受访者选择科创企业的原因调查根据科创企业的具体情况,通过三个变量来具体分析就 业者选择科创企业的原因,三个变量分别是:工资标准、福利 待遇、行业发展潜力。
通过对受访者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 果如图1所示,发现科创企业工资标准高的受访者的占比为 8.33% ,认为福利待遇好的人数占比为14.29% ,认为科创行 业发展潜力待遇好的人数占比最大,达到62. 50%,还有大约【收稿日期】2016 -09 -20【作者简介】檀园园(1989—),女,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
车丽萍,女,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第11期檀园园等:浅析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下科创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11514. 88%的比例的受采访者认为选择科创企业是由于其他的一些原因。
这说明了目前科创企业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并不能让大多数人满意,绝大部分人选择科技创新行业的原因是看好科技创新企业的后期发展潜力。
一定的加强空间。
图3政府对科创企业的支持情况调查图2受访者享受过的人才政策调查2.2. 2受访者享受过的人才政策调查对被调查者享受的人才政策方面的调查,主要目的是具 体分析上海市政府人才政策在执行方面的情况,并对后期政 策执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把人才政策的支持分为六个方向,分别是:职业培训补贴、租房补贴、购房优惠、政府奖励、医疗 报销以及未享受过人才政策。
这六个方面很好的把目前上海 人才政策的各项措施包含在内。
通过分析,如图2所示,发现 享受过职业培训补贴的人数占比为3.53%,享受过租房补贴 的为8.24%,享受过购房优惠的比例为5.88%,享受过政府 奖励的比例为2.94%,享受过医疗报销的比例为24. 70%,而 选择未享受过人才政策的比例最多,达到54. 71 %,表示目前 政府对于科创企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支持力度上,而 对于科创人才集聚方面力度并不大。
2.2.3政府对科创企业的支持情况调查本次调研中通过政府对企业的项目拨款、税收减免和减 少行政审批三方面来客观说明政府对于科创企业的支持力 度。
图3中数据显示,目前政府对企业项目拨款的比例达到 18.35%,对企业进行税收减免的比例达到22. 15%,减少行政 审批的比例达到8.86%,三者比例之和达到49. 36%。
另外,受访人员表示政府对企业没有支持的比例达到35. 44%,比例 偏高,表示目前政府政策对于企业的支持范围不算太大,还有图4人才政策和科研支持政策重要性调查2.2.4人才政策和科研支持政策重要性调查如图4所示,通过比较科研政策和人才政策对于上海建 成全国科创中心的促进作用,对受访者进行调查。
其中认为 人才政策对于上海建设科创中心作用更大的比例为57. 53%,而认为政府对企业的科研支持更重要的比例是36. 98%,认为 其他重要的比例是5.49%。
说明大多数人认为在上海建设科 创中心的背景下,人才政策比科研支持更加有效。
2.2.5高校毕业生留沪政策建议调查针对上海市高校毕业生留沪人数减少的现状,通过对接 受采访者关于如何增多留沪科创人才的考核办法进行咨询。
我们提供的选择项分别是:高学历优先、紧缺人才优先、考核 办法的多样化、减少留沪限制和其他。
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认为增加留沪人才采用高学历优先的比例为7. 66%,采用紧 缺人才优先的比例为27.48%,认为减少留沪限制的人数占比 为22. 07%,认为考核办法需要多样化的人数占比最多,达到 39.64%,而认为应该采取其他办法的占比为3. 15%。
调查结 果说明绝大多数人认为上海需要建设科创中心,留住人才是 关键,在此政府应该对优秀人才降低留沪限制,采用考核办法 多样化的原则,切实可行的吸引全国乃至亚洲和全世界优秀人才来沪工作和创业。
116物流工程与管理第38卷图5高校毕业生留沪政策建议调查2.2.6上海加快科创中心建设指导意见22条人才政策支持力度调查上海市委市政府2015年5月26日晚发布《关于加快建 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共22条,明确了科创中心建设“两步走”规划,并就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集聚和用好各类人才、营造良好创新 环境、布局重大创新工程和项目等提出了任务举措。
调查显示,6. 16%的受访者支持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 才;17. 81%比例的受访者支持降低入沪门槛吸引国内创新创 业人才;另外13.70%比例的受访者支持拓宽科研人员双向流 动机制,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有28. 08%比例的人认为创 新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建设创新型大学对于我们目前来说 是最重要的;另外有34. 25%的人认为我们目前应该加大创新 创业人才激励力度,给予科研财政补助。
具体分布情况可以 从图6中得到更明显的呈现。
图6指导意见22条人才政策支持力度调查2.2.7科创人才留沪工作聚焦点调查调查科创人才留沪工作聚焦点主要是切身关注留沪工作 者自身在上海工作中所关注的问题。
这样可以很准确的得出 什么因素是影响人才集聚因素的原因,也可以为政府的后期 政策提出一点建议。
调查显示,留沪人才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个人发展问题(24.63%),住房问题(23. 75%)和社会福利待遇问题(18. 18% ),且三者的比例之和66. 56%,其他的问题如配偶工作问 题,户籍问题,子女问题和其他的比重都不是很大。
说明上海 要在人才集聚方面取得重大成功,必须为留沪人才很好的高效的解决上述问题。
2.2.8城市环境聚焦点调查主要分析的是受访者看中城市总体生活环境的哪些方 面,主要从城市生活环境总体系中选取了五个指标:公共设 施、教育水平、城市环境、医疗卫生、生活成本。
调查结果如图 7所示:可以看出,被采访者主要关注城市环境的比例最大,达到 23.46%,关注生活成本的人数的比例为20.49%,其次有18. 27%的人认为城市的教育水平是选择一个城市的主要原因,另外选择医疗卫生和公共设施的人数占比相同,达到18.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