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2010江苏单科、23题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 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 和图②所含信息 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 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 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 息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 点?(4分)
政治改革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
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苏联解体
1)过程:
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1991.8):改国名为“苏维埃 主权共和国联盟”,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八一九事件: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叶立钦掌握了国家大权,国家 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各国分离势力纷纷宣布独立。 ③《阿拉木图宣言》(1991、12)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 着苏联解体。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有增无减; (2)斯大林的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
2、内容 措施 结果
(1)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2)因为冒进思想和恶 劣的气候,农业再度出 现危机。 企业没有获得独立自主 的经济地位源自相同 背景 都是由于经济发展
缓慢,人民要求提 高生活水平,斯大 林体制弊端。
不同
指导 都没有从实际出发 思想 提出全面且行之有
效的改革措施。
赫、勃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只是局部改革;戈提出加速发展战 略,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固 定 粮 食 税 国 家 资 本 主 义 实 行 自 由 贸 易 按 劳 取 酬 工 资 制
取 消 自 由 贸 易
实 物 配 给 制
巩固政权 但激化了矛盾
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逐渐过渡探索成功
直接进入失败
Hale Waihona Puke 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 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C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2)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 了统治。 (3)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 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 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 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 危害后的经济改革。 (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 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3)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 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4)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 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 经济的办法。 (5)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 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 (6)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 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是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其经济政策的演变。
学习中要理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脉络,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曲折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性、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性。
本专题知识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之一,历年高考常涉及到。
从题型上看,高考在近年来以选择题与材料题并重;从内容上看,以苏联(俄)经济政策演变为重点;从难度上看,难度中等。
鉴于近年来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上,所以2011年高考备考的重点应该是掌握苏联经济建设的政策和改革的成败得失,以期达到学史明智的效果。
另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之间的比较也会成为考查的重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张齐胜【考点扫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1)国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2)国内: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1)经济危机: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2)政治危机: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波罗的海舰队水兵叛乱(1)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2)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3)找到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内容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农业工业商业分配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不论大小企业实行国有,高度集中管理)取消自由贸易(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实物配给制,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影响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使农民负担过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不符合客观价值规律,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二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单元时空定位专题概要: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苏俄(联)先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等探索历程。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体制而收效甚微。
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方向性错误而导致苏联解体。
这对苏联及整个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课标: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新生苏俄政权处于非常时期(1)内忧: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外患:帝国主义协约国武装干涉。
(3)经济:粮食奇缺,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
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 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 者不得食”。
4、评价:(1)积极:适应了战时的需要,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消极: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和错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5、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两种特点,是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用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名师点拨】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非常”【特别提醒】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的方法,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斯大林模式
• 5、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社会主义建 设没有固定模式,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 色道路。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它适应生产 力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有比 例平衡协调发展。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 制 • 6、注意:(1)一五计划——把苏联由落后的农 业国变为工业国;二五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 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三五计 划因卫国战争被打断(1938年) • (2)苏联于1922年成立,在此之前我们将其称 之为苏俄。
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总体设计思路
• 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 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 贵的经验和教训。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 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列宁对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列宁逝 世以后,斯大林领导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 建设模式,通常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 取得重大成就,但它存在明显的缺陷和弊端;针 对该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 巴乔夫等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戈尔巴 乔夫改革后期,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至 苏联解体。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1年 )
• 1、背景:(1)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企图将新政权扼 杀在摇篮里。(2)国际:帝国主义集团企图颠覆新生的 苏维埃政权(3)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 3、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 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 ④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 4、评价:历史作用:特殊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最大 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了苏维 埃政权 • 局限性:损害农民利益;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 • 5、后果:引发了严重的经济与政治危机,且导致了海军 基地兵变。 • 6、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是在 战时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微考点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史料品读
试一试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提示: (1)史料一体现了特殊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作 用。 史料二反映了 1921 年春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史料三表明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国家控制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命 脉,“后退一步”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发展社会主义。 (2)①所有制:在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存 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②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③流通领 域:允许自由贸易。④过渡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 为逐步过渡。
思维激活· 想一想 1.20 世纪 20 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 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 为什么列宁在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功劳” 的同时,又说“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提示:列宁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帮助苏俄 政权渡过严重危机方面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是一种临时性的办法。说明列 宁已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 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使苏俄经济走出了困境, 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3.作用 2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 3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2农业集体化:目的是加强对农业 1.表现 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经验二十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人在革命的指引下夺取了权力,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在苏联短短的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经过数次大规模的动荡,但是苏联成功地走过了漫长而磨难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锋,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胜利的典范。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人民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其中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是:坚持经济协作的国家统一体制20世纪30年代中期,斯大林在苏联宣布实行五年计划,将苏联经济发展为工业化社会。
五年计划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工业设备和资金,斯大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集中一切资源,实行计划经济,实现国家对经济的整体调控。
苏联的成功政策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坚持集体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特征。
苏联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集体的力量,打造了集体农庄和集体工业。
集体经济将个人的力量和智慧发挥到极致,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大大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国家对人民的高度关注苏联领导人爱民如子,关怀百姓,每个劳动者都享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和福利。
苏联建设了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免费医疗、教育、住房和文化活动等。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苏联人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苏联政府对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意识非常强烈,力求从精神上改造人民,提升国家文明建设的质量。
在苏联,基于集体主义的想法,诞生了伟大的作品和思想,如列宁、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伟大的作家,诸如香港影响力巨大的,也诞生了在中国久负盛名的郭沫若、朱光亚等众多作家。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工业化取得重大突破苏联通过五年计划,成功打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基础。
苏联的煤、钢、化工、军工等工业部门都取得了极大的成绩。
此前完全没有大规模工业的苏联,短短20年内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工业国之一。
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以总结如下:1.经济计划和集体化:苏联实行的经济计划和集体化政策,通过国家对经济的集中控制和农业集体化,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农业生产下降、资源分配不合理、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
教训是,过度的集中计划和集体化可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和充分尊重个体的经济权利。
2.政治体制和人权: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党的领导和单一执政的集权模式导致了政治权力过于集中,限制了公民的个人自由和言论权利。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保护公民权利和民主参与,确保国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3.科学技术和创新:苏联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太空探索、核能技术和军事领域。
然而,由于政治控制和缺乏市场竞争,苏联在科技创新、科研自由和产业升级方面有所滞后,最终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瓶颈。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鼓励科研自由和市场竞争,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苏联时期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导致了政治运动、大规模迫害和思想控制等问题。
这严重削弱了社会的多样性、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文化环境、尊重多元文化和思想自由,避免过度强调阶级对立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5.国际关系和冷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意识形态与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形成了对立,并导致了冷战格局。
这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和平造成了长期的紧张局势。
教训是,国际社会应该通过对话、交流和合作,寻求不同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和谐与共存,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在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科技的创新和开放的国际合作,为社会发展提供充分的自由、个体权利和多元性。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1)、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外)(2)、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经济情况极为糟糕(内)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2)主观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3、内容(1)、农业:余粮收集制-无偿征收农民余粮(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物物交换)(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分配)(5)、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经济结构单一求纯,否定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5、评价:1)积极方面:①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2)消极方面(失误):①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它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③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3)、工人、农民不满(4)、阶级敌人乘机叛乱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2、标志: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目的:直接目的为了解决经济和政治危机。
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原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决定3、内容(1)固定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4)实行工资制(按劳取酬)——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4、特点和实质(1)特点: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5、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评价)(1)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上半叶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一种社会制度模式。
苏联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制度在20世纪上半叶通过计划经济、集体化和工业化等手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弊端。
本文将就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进行浅析,探讨其对今天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启示和警示。
一、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在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下,政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各级政府和单位都是按照中央的指示执行任务。
这种高度的集权制度导致了官僚主义的滋生,大量的行政干预和过多的管理层次,使得决策效率低下,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一问题给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以警示,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建立健全的法治制度和监督机制,有效避免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二、计划经济和经济效率不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过于集中,导致了经济的效率不足。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生产和资源配置基本靠国家决定,企业和单位只能被动接受指令执行,导致了企业效率低下,市场信息不畅通,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严重。
这一问题启示着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市场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保持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避免市场失灵和垄断。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采取有序的步骤,逐步放开市场,改变过于集中的经济体制,促进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三、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和集体化问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和集体化问题也是其经验教训之一。
在苏联社会主义时期,国家对农民的活动进行过度干预,实行强制的农业集体化,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低效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这一问题提醒着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农业政策的制定中要注重农民的参与和市场的作用,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鼓励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并且制定有利于农民生产的政策措施。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
这既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也带来新的挑战。
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诞生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也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矛盾引发激烈的动荡,危机孕育着转机。
在俄国这个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度里,率先实行了突破,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苏维埃俄国经历了充满错误和挫折的探索,建立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人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以斯大林体制为代表的这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存在着超越生产力的缺陷。
它一旦被模式化、固定化,就必然失去活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前苏联虽历经数次改革,但仍积重难返,收效甚微,最终轰然倒塌。
其经验教训足以使世人引以为戒。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历史知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3、优先发展重工业;4、农业集体化运动;5、斯大林模式的形成;6、赫鲁晓夫的改革;7、勃列日涅夫的改革;8、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9、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重点知识归纳与讲解(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历史背景(1)国内: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被推翻的剥削阶级企图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导致了苏俄内战的爆发。
(2)国际:资本主义列强不甘心失去在俄国的原有利益,企图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它们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力量,使苏俄内战更加尖锐化和复杂化。
(3)目的:为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政权。
2、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方面: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3)流通方面: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方面: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3、评价战时共产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条件下和特殊的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力量保卫祖国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
它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强调并实行了集体领
导。但随着政局的稳定及其领导地位的巩固,他 个人集权和新的个人崇拜倾向日益明显。从70年 代起,他逐步把自己的亲信提拔上来,并经常直 接插手政府内外事务。1976年,勃列日涅夫获苏 联元帅衔。1977年,他兼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 席和国防会议主席,成为苏联党、政、军的最高 首脑。这时期,他7次获得列宁勋章,3次获得英 雄金质奖章,他的名字、照片、语录充斥苏维埃 各种书报刊物,在各种场合引述他的讲话和著作 已成惯例,对他的个人颂扬越来越频繁。与此相 随,理论和体制陷于僵化,官僚主义滋长,营私 舞弊现象增多,不正之风日盛,社会政治经济生 活陷于停滞。
——《邓小平文选》
思考三:苏联在50—80年代有
哪几次改革的机会?各有何侧重 点?为何最终都未能成功?和中 国的改革开放比,你认为苏联的 改革存在的不足有哪些?
5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垦荒、玉米 运动)
六七十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加强 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八十年代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松绑)
改革失败的原因分析:
思考二:苏联怎样进行工业
化建设,有何特点?苏联在经 济建设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从中我 们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目的 改变落后面貌,增强国防 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力量,建立社会主义物质
基础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全盘集体化
过程 一五计划 农业国
工
业国
二五计划 世界工业强国
1964年10月14日,举行苏共中央 全会,苏斯洛夫代表中央作了关于撤销赫 鲁晓夫职务及其原因的长篇报告。报告列 数赫鲁晓夫的主要问题有:个人集权,随 心所欲,自我吹嘘,任人唯亲,管理混乱, 外事不慎等。全会发表公报宣布,全会 “满足”赫鲁晓夫本人的“请求”,“解 除他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主席团 委员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同时, 选举勃列日涅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1928年-1932年
主 要 成 就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 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年-1937年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情景体验 假设你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在 当时苏联的国情下,有什么好的办法 使苏联重工业快速发展起来?
提示:物力、财力、人力严重匮乏;国 外敌视; 用行政手段来指挥经济,建立从中央 到地方高度集中的体制,轻工业和农业必 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
由此可见,苏联在二三十年代的发展道 路上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 这一斯大林模式不是偶然的,可以说这是苏 联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第二阶段:确立阶段(1929——1936年)
(1) 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取得重 大成就。 (2)同时,30年代初,苏联各地农村出现集体 化浪潮,并出现严重失误。
(3)1932-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4)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 形成。
〒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924——1929 年)
斯大林明确提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 具体实践: ⑴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苏联提出“社会主义 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⑵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苏联提出农业逐步 实现集体化的方针。 ⑶ 1928年,新经济政策终止。 ⑷ 1928年起连续实行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 建设。
体验感悟
苏联社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例如,苏联采取了计划经济的方式,实行国家所有制,使得国有企业成为社会资本主导的产业。
这种经济运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家在掌握经济资源和分配方式方面的权威性。
然而,苏联在过度强调计划经济的同时,也忽视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只有在实行市场化经济的条件下,才能保证企业效率优化、生产效益最大化。
此外,苏联在政治上暴力控制社会意识形态,使得国民思想倾向单一化,在对外开放方面也存在着局限,使得国家的经济发展缺少动力。
因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之间具有明显的矛盾。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全面、深入地研究和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不仅需要关注经济发展,还要重视文化、教育、人际交往和国际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纵深调整。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评价(1)积极影响: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地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提出: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
3.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课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作用(1)经济:使俄国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下了见识的基础,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理论: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的一次有益探索。
【轻巧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个背景:外国武装干涉与国内叛乱,内忧外患。
两个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三个结果:战争胜利、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四个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
【思维升华】新经济政策的“新”及其实质表现:新在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
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生产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
前苏联社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前苏联社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李晓婷①苏联的兴亡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影响至巨的大事件,在对苏联70年历史的研究中,苏联社会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苏联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起全民福利体制的国家,建立起了较好的全民保障,在勃列日涅夫时期 (1964.1982),苏联民众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基本上无失业,政府提供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几卢布,其中还包括了供热费、电话费和水费,很多人都能外出度假,物价普遍较低。
这些保障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不容忽视的是,苏联在社会发展战略、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等方面的失误也使苏联的社会建设存在较大的不足和缺13。
一、苏联社会实行全民福利体制1、苏联政府“自上而下”构建全民福利体制20世纪20年代,正当西方世界困顿于动荡不安的时局和满目丛生的社会问题时,苏联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苏联从列宁时期开始就“自上而下”的构建起政府垄断的全民福利体制,二战后苏联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获得迅速发展,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全民保障得以实现,而且立法逐渐完备,1977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确立了统一的苏联公民社会保障制度。
在宪法总纲中提出:“这个社会的生活准则是大家关心每人的福利和每个人关心大家的福利”,《宪法》在多个具体条款中明确了公民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权益,如“采取措施保护妇女的劳动和健康”,“对母亲和儿童给予法律保护”,苏联公民有“获得有保障的工作并按其工作数量与质量获得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数额的劳动报酬的权利”(第35条规定):苏联公民“有休息的权利” (第41条规定);苏联公民“有享受保健的权利”(第42条规定);苏联公民“在年老、患病、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去赡养者的情况下,有享受物质保证的权利”(第43条规定);苏联公民“有获得住房的权利”(第44条规定);苏联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第45条规定)等。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1.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采取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快速发展工业领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2. 统一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苏联通过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对经济领域
的控制,使工业、农业及其他经济领域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
3. 集体化农业:苏联采用集体化农业的方式,整合农村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农民家庭生产领域中的局限性问题。
4. 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建立了完
备的科学技术资源体系,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5. 人民政治权利得到保障:苏联采用工人和农民代议制的民主政治体制,充分
保障了人民政治权利。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教训:
1. 经济计划体制存在问题:苏联的经济计划体制过于僵化,限制了市场经济的
自由和创新力,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
2. 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际脱节: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间
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发挥作用。
3. 领导层腐败问题:苏联的领导层存在一定的腐败问题,权力集中导致的腐败,导致了国家建设中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4. 集体化农业问题:苏联集体化农业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农业生
产效率不够高,农民工作热情不足,人口流失等问题的出现。
5. 市场经济发展的缺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和重视,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效率提升。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 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初期探索
类别 背景 背 景 农业 工业 商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资极度匮 乏 实行余粮收集制 普遍实行国有化 禁止商品贸易
新经济政策 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 治危机严重 固定的粮食税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四、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功绩: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 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 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表现突出
苏 联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与 挫 折
扩大自主权 摇 摆 农业: 削减农业税
经济
垦荒和种植玉米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不
定
扩大地方权力 政治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 平反冤假错案
评价: 1、打开了改革的阀门 2、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前期有所发展: 重点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国 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 平逐渐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 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后期逐渐停滞: 70年代初,改革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进入僵化状态。苏联社会陷入因境。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社会主义工业化”Biblioteka 针时间: 1925年12月
1928年 新经济政策被实际终止
(2)、三个五年计划(成就及缺陷)
〓苏联的五年计划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1925年1月,俄共(布)中央召开全会。全会从苏 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局势出发,认为当务 之急是增强国防力量,而一切都取决于冶金工业 和金属加工工业的发展。(《外国历史大事集·现代部分》第二分册86页) 结合材料回答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1939年3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决 议明确指出:“苏联已经成为一个能用全部所必 须的技术设备保证经济和国防需要的经济独立的 国家”(《外国历史大事集·现代部分》第二分册96页)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 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对列宁来说, 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 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实施效果如何?“退却”的实质?
•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其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 同点是
1985;
内容 效果
农业
重工业:
经济
工业
改进;完善;扩 政治 大;兼顾。优先
冲击模式,开创改革; 发展;提高;增强 经济、政治、
一定成效,总体失败。 思想混乱。
逐渐停顿;矛盾
思想、民族 解体
失败原因
思想;素质;模式
未突破,军备竞赛
根本、重要、 直接
“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 斤,……1950年为447.1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 公斤,……1950年为27公斤”。(《苏联史论》256页)
背景
面临危机
政治经济危机
目的任务 应付战争;推进社会主义 解决危机,探索社会主义
实施
1918-1921
1921年3月俄共十大
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工资制。
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得以顺利恢复,从而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易错分析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当时苏俄生产力的发展。错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史论2.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政策
背景
目的
内容
效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维埃政权困难重重;粮食奇缺,经济极端困难。
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广泛的工业国有化,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2、方针的制定及实施
(1)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标志着苏联 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开始。
(2)目的: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3)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4、建设成就
(1)苏联建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2)实现了国家工业化;(3)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承认商品货币关系,按经济规律办事。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
①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论;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
②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4)经济体制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一个基本规律,新经济政策之所以成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根源就在于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课标: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新生苏俄政权处于非常时期
(1)内忧: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⑴经济危机:
①原因:长期战争、自然灾害。
②表现:பைடு நூலகம்产下降、物品奇缺、饥饿死亡。
⑵政治危机:
①起因:强化余粮收集制。
②表现: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水兵叛乱。
2、实施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的召开。
3、内容
4、评价
5、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外患:帝国主义协约国武装干涉。
(3)经济:粮食奇缺,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
3、内容
4、评价:
(1)积极:适应了战时的需要,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消极: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和错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5、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两种特点,是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用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名师点拨】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非常”
【特别提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的方法,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特别提醒】新经济政策“新”: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名师点拨】将新经济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允许”
[思维导图]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史论1全面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它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违反经济规律,否定商品货币关系,靠军事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
2.1922年,俄国一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余粮可以拿到市场上自由销售。正确。1922年,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在交完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可以到市场上销售。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立足本国国情,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工农联盟,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专题二十
专题概要: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苏俄(联)先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等探索历程。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体制而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方向性错误而导致苏联解体。这对苏联及整个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考点2“斯大林模式”
课标: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1922年苏联成立,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
(2)1925年,苏联经济恢复后,仍是落后的农业国;1928年以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
(3)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点拨:苏联成立(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共15个加盟共和国):1922年最初有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联邦;1940年最后加入有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摩尔达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