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灾害学原理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类一、灾害的基本涵义(一)灾害的定义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①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②人为灾害人为灾害其有两方面的含义:(i)指由干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修建水库诱发的地震等;(ii)指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有时被称做技术灾害,如人的身体暴露于含有汞或石棉纤维的空气中而发生的中毒事件。
(二)灾害的类型2.按成灾潜势①高潜势灾害如洪水、飓风、龙卷风、海啸激浪火山、地震、野火等;②中潜势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旱灾等;③低潜势灾害如海岸侵蚀、霜冻胀缩土、虫灾、生物灾害等。
(二)灾害的类型3.自然灾害的圈型分类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系列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圈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而沉降水圈型洪水、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泉干早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三)环境灾害史密斯(Keith Smith 1996)提出了环境灾害的概念,他认为“环境灾害”术语涵盖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并将其概括为“极端的地质事件、生物变化过程和技术事故以能量和物质的集中释放为特征,并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不可预料的威胁及对环境和物质造成极大的破坏。
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是自然灾害中较严重的一种灾害。
地质灾害发生突然,可预见性差,其防治工作往往是被动式的应急进行,其成灾后果将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因此,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
崩塌、滑坡、泥石流属于山地、丘陵地区典型的地质灾害,在山地丘陵地区发生极其频繁,造成的损失也比较严重。
常见地质灾害概念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崩塌是指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由于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的地质现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别名叫做“地滑”,我国许多地方山区的群众,形象地吧滑坡称为“走山”。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它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的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由于其发生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的不同,地面塌陷可分为岩溶塌陷和非岩溶塌陷。
地质灾害高发时期(一)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的高发时期:每年的汛期,特别是强降雨时期;(二)地面塌陷的高发时期:干旱季节、久旱后突然降雨时期、附近有施工振动或抽水活动的时段。
小金地质灾害情况小金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
根据统计表明,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基本都与降雨有关,特别是与暴雨、大暴雨或连续数天的大雨以上的持续降雨等强降雨有关。
地质灾害名词解释

地质灾害的名词解释
----------------------------------------------------------------------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地面塌陷、滑坡等。
这些灾害是由于地壳运动、岩石变形等地质因素所引发的,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地质灾害被认为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安全和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地震:由于地壳内部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波传播,造成地表震动和破坏。
地震具有突发性和破坏力大的特点,可能引发建筑物倒塌、土地变形等后续灾害。
2、火山喷发:火山活动期间,地下岩浆喷发至地表,造成火山灰、烟尘、火山流等喷发物的释放。
火山喷发造成的灾害包括火山爆炸、岩浆流、火山灰降落等。
3、泥石流:在强降雨或山体溶蚀作用下,山区坡面土壤、岩石和水混合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具有高速流动和巨大破坏力的特点,可能带
走建筑物、道路等人造设施。
4、滑坡和崩塌:岩土体在地震、降雨、人为开挖等因素的作用下,失去稳定性发生滑坡或崩塌。
滑坡和崩塌可能导致山体坡面下滑,造成房屋、道路等被掩埋或破坏。
5、地面塌陷:地下空洞形成或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表塌陷。
地面塌陷可能导致建筑物下陷、地表沉降等现象。
6、其他地质灾害:如地面裂缝、岩溶塌陷、地壳运动引发的海啸等。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每种灾害的成因及其引起的破坏特点各不相同。
十大地质灾害

我国10大类31种地质灾害的划分我国地质灾害可划分为10大类31种:1、地震:天然地震、诱发地震2、岩土位移:崩塌、滑坡、泥石流3、地面变形: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4、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渍)化、冷浸田5、海洋(岸)动力灾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港口淤积6、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坑道突水、煤层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7、特殊岩土灾害: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淤泥质软土、冻土、红土8、水土环境异常:地方病9、地下水变异:地下水位升降、水质污染10、河湖(水库)灾害:淤积、塌岸、渗漏(一)地震1、分布发育概况进入20世纪以来,在我国境内(包括台湾及临近海域)发生大于或等于8级的巨大地震共9次;发生大于或等于7级的地震约80次,其中1949~1990年发生了52次。
我国的构造地震分布非常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余各省都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
水库诱发地震自60年代以来,目前至少以在11个省的15座水库发生,其特点是与水库蓄水有明显关系。
地震在我国大陆地区具明显的西强东弱、西多东少的发育分布规律。
如本世纪以来发生的9次大于或等于8级大地震,除2次8级发生于台湾临近海域外,其余均发生于西部省份。
我国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除了台湾外,Ⅶ度以上地区的面积相时少得多。
地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带状分布。
近100年发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围绕这26条活动断裂系发生的。
我国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呈现出成群分布,活跃高潮与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动格局。
东部一个周期长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200年左右,台湾为几十年。
2、危害状况地震灾害以突然、隐蔽为特点,一旦成灾,极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
1901~1980年间,我国地震共死亡61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达31次。
1949年以来,地震就造成死亡27.4万人,伤残76.5万人,居群灾之首,同时地震还造成倒房6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要点精析】1.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与分布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地震构造示意图(1)震源是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
(2)震中是指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
(3)震源和震中之间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源越浅,破坏程度越大。
(4)地面某个地点距离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在同一次地震中,一般离震中越近,破坏程度越大。
(5)等震线是指地面破坏程度相等的点连接而成的线,它并不是一个同心圆。
地震的形成机制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其发生过程如下所示:危害: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滑坡的发生机制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的发生机制爆发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原因),所以其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危害3.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4.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1)加强监测预报,建立预警系统。
(2)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增强防灾意识。
(3)加强防灾演练。
(4)对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区采取植树造林,加固工程等措施。
【典型例题】【例题1】下图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小题1】关于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C.两种地质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小题2】关于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地质灾害

震 震级: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 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 级 级,能量约增加30倍。
★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 3-5级之间的地震 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微震 有感地震 破坏性地震 大地震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 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第一节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导入新课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 化的作用----地质作用。那么地质作用 可以分为哪几种?
地质作用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不易被 人们觉察,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形成就是经历了几千万年漫长的 地质时期。有些则进行得很迅速。当这些自 然现象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危及人类生 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地质灾害。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69227名同 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 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直接经济 损失8451亿多元。
【探究活动】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发生了里氏7.2 级地震。读图,回答问题:
【探究活动】
1、神户地震的震中位于哪两大板块的交 界地带?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在各种地质灾害中,危害和影响最 大的是哪一种?
1、地震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预 防措施;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地图说
出我国地震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3、学会灾害发生时的一些求生技能。
地震的危害——造成的危害最大
地震具有分 布范围广泛、 伤亡大、损 失大、危害 大、突发性 强的特点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 地震灾害是由地震引起的。 发生8.0级地震,汶川地震直
地质灾害内容

地质灾害内容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震、火山喷发等,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危害。
下面分别介绍这些地质灾害的基本内容:1.滑坡:滑坡是指山坡上的土壤、岩石或泥土因雨水、地震、风化等作用而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下滑的现象。
滑坡常常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作用而引发的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破坏性大的特点,常常给山区居民和旅游者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
3.崩塌:崩塌是指山坡上的岩石、土壤等物质因失去支撑或发生裂隙等原因而突然垮塌的现象。
崩塌往往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土壤、岩石等因地下水位下降、矿山开采等原因而引起的下沉现象。
地面塌陷常常给建筑物、道路和农田等带来严重破坏。
5.地震: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应力作用而引起的地壳运动现象。
地震常常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断裂等严重破坏,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6.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指地下岩浆冲破地壳而形成的爆发现象。
火山喷发常常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地质破坏和财产损失。
7.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原因而引起的土壤质量下降、植被减少等现象。
土地退化常常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贫困程度的加剧。
8.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因雨水、风力等作用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
水土流失常常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河道淤积等危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9.土地盐渍化:土地盐渍化是指因地下水位上升、海水倒灌等原因而引起的土壤盐分积累现象。
土地盐渍化常常导致作物生长受阻、土地质量下降等危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10.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是指因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原因而引起的植被退化、土壤沙化等现象。
土地沙漠化常常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程度的加剧,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地质灾害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或表层运动引起的地质现象而造成的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爆发等。
这些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的地理知识点,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防范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类型1.山体滑坡:指在山坡上由于地质结构、水文条件、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的坡面大规模的塌滑现象。
这种灾害常发生在山区、丘陵地带和河岸的陡坡上,具有瞬发性、规模大、速度快的特点。
2.泥石流:指在山区或河谷地带因地形、地质构造、降雨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水土流固的复合流体,具有很强的侵蚀破坏能力。
这种灾害常以大暴雨、台风等为诱因,对山地、河谷、水库、隧道、铁路等设施造成极大的威胁。
3.地震:指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所引起的振动现象。
地震是一种动态的、非常规律的、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4.火山爆发:指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动和涌动,造成地壳破裂,熔岩、火山灰等喷散和喷出地表并形成一系列的火山现象。
火山爆发会影响周边地区的气候和环境,给人们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1.地质因素:地质构造的不平衡、矿床开采、地下水位的改变、异斑岩、侵蚀作用等都是地质因素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2.气候和水文因素:气候和水文因素主要包括暴雨、暴雪、干旱、热浪、雷电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可能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3.人类因素:人类活动对于地质环境的改变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采矿、探矿、爆炸、挖掘、开发、建筑、垃圾填埋等人类活动对地下和地面环境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1.预防:地质灾害的预防最好的方法是避免上述原因的出现。
例如:固定土地、改善植被、加强维护、控制发展建设、加强地下水管理等等。
2.治理:一旦地质灾害已经发生,我们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地质灾害基础知识

地质灾害基础知识1.什么是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
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什么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仍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什么是地质灾害隐患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是指在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的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且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区域或地段。
4.地质灾害规模分级地质灾害依据发生体积的大小,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和小型等四个规模等级,不同类型地质灾害,规模分级的体积大小界限不一,具体参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的规模分级。
5.地质灾害灾情分级地质灾害灾情依据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特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0人(含)以上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含)以上的;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10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中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含)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含)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小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6.地质灾害险情分级地质灾害险情依据威胁人员、财产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特大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含)以上或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含)以上的;大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含)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0万元(含)以上1亿元以下的;中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含)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
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的分类
根据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 ,地质灾害可分为自然地 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 大类。
地质灾害的分类
自然地质灾害
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 ,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人为地质灾害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 ,如采矿塌陷、地面沉降等。
地质灾害的影响
人员伤亡
地质灾害可能导致大量人 员伤亡,给社会带来巨大 损失。
地面塌陷
总结词
地面塌陷是指地面在短时间内迅速下沉的现象。
详细描述
地面塌陷通常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地下采矿、地下工程等人为因素或地质构造 变化引起的。地面塌陷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断裂、地下管线破裂等严重后 果。
泥石流
总结词
泥石流是指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 或沟谷流动,鼓励科研 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究。
2
深入开展地质灾害成因和规律的研究,为制定更 加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地质灾害 防治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整体 水平。
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力度,提高公 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可能导致房屋、 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损 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环境破坏
地质灾害可能破坏自然环 境,影响生态平衡,对人 类生存和发展造成长期影 响。
02
常见的地质灾害
山体滑坡
总结词
山体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在重力作用下失去稳定性,向下滑动的现象。
详细描述
山体滑坡通常发生在雨季或地震后,由于雨水渗透、地震震动等因素导致斜坡 上的岩土松动,形成滑坡。山体滑坡可能导致建筑物损坏、道路阻塞、人员伤 亡等严重后果。
常见地质灾害

6常见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的危害。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就其成因而论,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
自然地质灾害是由自然地质作用引起的灾害。
人为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工程活动使周围地质环境发生恶化而诱发的地质灾害。
6.1滑坡6.1.1滑坡及其形态特征6.1.1.1滑坡的概念斜坡上大量的岩土体,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地质结构、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及其重力的作用下,使部分岩土体失去稳定性,沿斜坡内部一个或几个滑动面(带)整体地向下滑动且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的现象,称之为滑坡。
滑坡一般是缓慢、长期而间歇性进行的,延续时间可以是几年、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
有的滑坡开始时滑动缓慢,但后来滑动速度可以突然变大,急剧下滑,这种滑坡又叫做“崩塌性滑坡”。
滑坡是山区铁路、公路、水库及城市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地质灾害。
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分布的主要地区,滑坡不仅规模大、类型多,而且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危害严重。
由于滑坡的存在和发展,有的迫使交通线路改迁,有的导致房屋倒塌,还有的严重危害水利枢纽工程和其他工程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等。
总之,滑坡往往会干扰各项工程建设,耽误工期,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对滑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加强相应的研究。
滑坡有的易于识别,但有的受到自然界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或破坏,往往较难鉴别。
为了准确的鉴别滑坡,首先必须了解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结构。
在研究滑坡时,可通过其外部形态判断滑坡存在的可能性,而其内部结构也为确定滑坡性质提供了依据。
因此,只有识别了滑坡之后,才能对滑坡的问题做出合乎客观的分析和结论,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防治处理。
6.1.1.2滑坡的形态特征一个典型的比较完全的滑坡,在地表会显现出一系列滑坡形态特征,这些形态特征成为正确识别和判断滑坡的主要标志。
1.滑坡体沿滑动面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岩土体,可简称滑体。
滑坡体的规模不等,体积小的只有十几立方米,大的可达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立方米。
地质灾害种类及防治措施

滑坡防治措施
完善监测系统
在易滑坡区域设置监测设备, 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滑坡风
险。
提高土壤质量
通过实施土壤改良和增加植被 覆盖等方法提高土壤质量,防
止滑坡发生。
工程防护
在关键区域实施工程防护措施 ,如修建挡土墙、加固土壤等
。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01
02
03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政 策,鼓励和促进环保产业 发展。
0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震防治措施
预测预报
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时获取 地震信息,为预测预报提供科
学依据。
工程性防御
通过建设地震预警系统、加强建 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等措施,提高 工程设施的抗灾能力。
非工程性防御
加强防灾减灾意识,制定应急预案 ,完善灾害处置体系,提高公众应 急自救能力。
火山喷发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种类及防治措施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地质灾害概述 • 地质灾害种类 •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 地质灾害预防与监测 • 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与处置
01
地质灾害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作用引起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生存环 境造成危害的现象和过程。
分类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裂、地面塌陷、水土 流失、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
警信号。
05
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与处置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确定应急预案的制 定原则和依据
明确应急预案的实 施范围和责任主体
完善应急预案的组 织体系和流程
地质灾害救援队伍的建设
建立专业救援队伍 加强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
提高救援队伍的装备水平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措施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壳的运动、构造运动、地貌发育、岩石结构、气候变迁等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其他建筑和设施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 地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它会导致房屋倒塌、道路毁坏、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2. 滑坡:由于坡面失稳,土体发生滑动,使得山体滑坡,导致房屋被埋、交通被阻断等情况。
3. 泥石流:大量雨水或融雪通过山坡冲刷土壤和岩石,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具有流速快、冲击力大等特点,对沿途的村庄、农田以及人员造成严重威胁。
4. 崩塌:山坡或边坡的岩石、土壤发生崩塌,导致坡面崩塌,可能埋压建筑物,给人员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5. 地面塌陷:由于地下水开采、溶蚀作用,以及挤压变形等因素,地下水域发生塌陷,地面出现坑洞等现象。
6. 岩溶地质灾害:岩溶地区的溶洞、地下河流等地下空腔会引发坍塌、地陷等险情,对人类活动带来危险。
7. 地面沉降: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地层压实等原因,导致地面出现沉降,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基础设施造成危害。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 地震防治:- 建立强有力的地震监测体系,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提高房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做好地震烈度高的地区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工作。
- 加强地震科普,提高公众对地震知识的了解和应急意识。
2. 滑坡防治:- 对滑坡易发区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滑坡预兆。
- 在滑坡易发区进行植被恢复与保护,增加坡面的稳定性。
- 进行相应的工程措施,如排水、护坡和坡脚加固等。
3. 泥石流防治:- 加强雨情监测,及时预警,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
- 在泥石流沟、河道等区域进行加固工程,减少泥石流冲击力。
- 加强治理河道和山地的管理,减少泥石流发生的机会。
什么是地质灾害_基本特点与分类

什么是地质灾害_基本特点与分类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而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原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地质灾害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
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
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是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崭发展和人民安居的重要因素。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上更表现为努力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约束公众的行为,自觉地保护地质环境,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而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原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
地质环境灾害是指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变异引起的危害,如区域性地而沉降、海水人侵、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和区域性地质构造沉降背景下平原或盆地地区的频繁洪灾等,这些问题通常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且缓慢发生的,地质界常称其为缓变性地质灾害。
当然,不能简单地把洪水归类于地质灾害。
但长时期、大范围且爆发频繁的洪灾是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的,是人类社会工程经济活动或防洪治水方略与地质环境演变方向比较长期的不相适应的结果。
利用考古资料恢复长江荆江河段近5000 a来洪水位的上升过程,发现近2000 a来是荆江洪水位相对荆北平原上升的主要时期,累计上升13.6 m,特别是近500 a来的洪水位上升的平均视速率达20~27 mm,/a。
近500 a来的荆江走堤厦其堤基的决口破坏历史研究表明,在两岸干堤地基的渗漏、管涌、溃决、软上地基变形和崩岸等工程地质问题中,洪水期以北岸的管涌和渍决占绝对优势,干早期则以南岸的崩岸引人注意,这反映了荆江高水位与其地质环境已不相适应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 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 法规体系。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4.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 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地震构造示意图
4.6 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
一、主要地质灾害
1.地震
(1)概念: (2)几个概念:
震源 震中 震中距 (见图)
(3)常发生区域: (见图) (4)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地震带
2.火山喷发
(1)概念:
(2)分类:
(3)分布:
3.滑坡和泥石流
唐山地震
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
火山爆发
火山构造图
滑坡
泥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
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
(1)滑坡 (见图)
(2)泥石流 (见图)
(3)分布 (见图)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有一种
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如地震引起
地裂、火灾、海啸、和滑坡等,还有疫病蔓延等)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