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投资理论
第四章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投资学》PPT课件

③市场导向型。
④生产和销售国际化型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的特点
(一)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第一,投资国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越好;
第二,中小企业在制造业的投资比大企业更具有优势;
第三,无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垄断市场。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赫克歇尔(-一)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俄第3)林二小(,岛凡H清⁃的是O比具)较有模优势比型投较的资成基理本论本的优假基势定本的是命题行合业理,
① 产业因素 ③ 国家因素
影响因素
② 企业因素 ④ 地区因素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3.市场内部化收益和成本比较 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 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具体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统一协调生产经营,消除“时滞” (2)制定有效的差别价格以及转移价格 (3)消除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 (4)有效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丧失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分析的对外直接投资往往是 跨国公司针对内部因素进行决策的结果,除了区位 因素外,忽视了外部环境,如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对直接投资的影响。
该理论对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不具备解释 力。
局限性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三)内部化理论
1.内部化理论简介
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 起源于1937年美国学者罗纳德·科斯 (Ronald H. Coase)的交易成本理论 (Transaction Cost Theory)。“内部 化”这一概念是由科斯首先提出来的, 他指出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成本的,当市 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协调成本时, 企业内部的交易活动将取代外部市场的 交易活动。
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实践案例

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实践案例引言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跨国公司或个人,在非常份额或绝对控制权下,通过设立子公司、购买股权、开展合作项目等形式,在一个国家获得或增加对企业的控制权,并进行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实际运营活动的行为。
外商直接投资是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间资本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发展和科技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发展现状以及一些实践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外商直接投资与全球化经济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1.1 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指一个经济体的居民通过购买或设立境外市场的股权、购买投资项目的资产或充实境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资本帐户上的资本流入,以获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并从中获益。
1.2 外商直接投资的动因外商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包括市场接近性、资源获取、成本优势、技术与管理经验引入等。
不同的国家和企业可能对外商直接投资有不同的动因,这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分布和产业结构等因素。
1.3 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都有积极的影响。
它可以促进技术转移、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外汇收入等。
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资本外流、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2.1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动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动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2000年至2019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动从3,102亿美元增长到19,757亿美元。
2.2 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是发达国家和地区。
美国、中国、法国、英国和德国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2.3 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是发达国家和地区。
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荷兰是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2.4 外商直接投资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外商直接投资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含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西方主流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论:市场不完全性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市场不完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市场的不完全包括:1.产品市场不完全2..要素市场不完全3.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市场不完全4.政策引致的市场不完全。
跨国公司具有的垄断优势:1.信誉与商标优势2.资金优势3.技术优势4.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和外部)5.信息与管理优势。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对知识资产的控制。
垄断优势认为不完全市场竞争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在市场销售中的兴与衰。
(三)内部化理论:把外部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
(纵向一体化,目的在于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的外部市场,从而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并取得市场内部化的额外收益。
)(1)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假设:1.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2.企业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3.内部化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直接投资。
(2)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1.产业因素(最重要)2.国家因素 3.地区因素4.企业因素(最重要)(3)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1.统一协调相互依赖的企业各项业务,消除“时滞”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2.制定有效的差别价格和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3.消除国际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4.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丧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市场内部化的成本:1.资源成本(企业可能在低于最优化经济规模的水平上从事生产,造成资源浪费)2.通信联络成本3.国家风险成本4.管理成本当市场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大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时,跨国企业才会进行市场内部化,当企业的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时,就产生对外直接投资。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因素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即“三优势范式”。
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1、厂商垄断优势理论 • 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ymer)在他的博士 论文中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 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与“垄断优 势”。
• 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具有效率,信息不 产生费用,没有贸易障碍、公平竞争),国际贸易 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 根据比较利益从事出口活动。 • 而事实是:美国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筹集并投资而不 是在美国筹集(举债投资);大量证券资本涌入美 国,而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美国;只投向某些部门。 • 这种事实难以用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来解释。
结论
• 可见,随着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生命周期演进, 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转移的特点,国际贸易格局 相应发生变动,各国的贸易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创新国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而劳动成本低的欠 发达国家最终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 根据该理论,各国应当依据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 决定生产区位选择与贸易方向。
评价: 进步性: ●把比较优势原理从国际贸易领域(流通)引入到国 际投资(生产)领域;
资本移动
利息率(利润率)
各国资本的供求关系
资本供给
资本需求
(二)麦克道格尔—肯普理论
• 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由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任何一个买者和卖者都不能影响市场的价格;产 品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完全 自由流动,没有任何干扰;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市 场情况理上的距离、文 化差异和社会特点等;
(3)国家特定因素,如有关国家的政治和财政制度
(政府在关税、税收、利润汇回、汇率政策等方面对外部市场实施干预时,跨国公司 可通过内部化来避免其某些政府的干预 ;市场进入限制等);
• 没有反映新技术革命对当代国际投资的影响。产 品更新速度加快,生命周期缩短,致使三个阶段 并不一定都依次在最发达、较发达、发展中国家 中进行。而且三阶段在三国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 不明显。
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理论

相关系数
比协方差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相关系数和多样化策略降低风险的能力
相关系数 多样化策略对风险的影响+1.0 不可能降低风险0.5 可能适度地降低风险0 可能降低相当可观的风险-0.5 绝大多数风险能被消除-1 所有风险都能消除只要不是完全正相关,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可以潜在地降低风险。
证券收益和风险分析
E(R)=0.3*15%+0.5*8%+0.2*(-5%)=7.5%
证券组合选择
富贵险中求的证明
在金融领域,被证明得最为完美的命题之一,就是平均而言,投资者由于承担了更大的风险从而获得了更高的回报率。(Ibbotson Associates)利用1926-2001年数据,把几种不同的投资工具(股票、债券和国库券当作研究对象,计算每种投资工具的投资收益,股票最高。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新进展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新进展
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适合性理论
中小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适合性理论
防御型理论
国家利益优先取得论
市场控制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
技术地方化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
依附理论
信息技术理论
国家支持理论
美国-威尔斯提出;竞争优势是相对的。发展中国家有低成本、民族工业和低产品营销等优势。 英国-拉奥提出;跨国企业技术表现在规模小、使用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但它可以形成内在的创新活动。主要控制市场—中间商和公众1 资源转移效果;2 产业结构调整效果;3 国际收支效果;4 市场竞争效应。
垄断优势理论过分强调了对外经济因素,而完全忽略了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更没有注意到国际分工的原则。 宏观经济的角度,将贸易分为顺贸易导向型(或贸易创造型)和逆贸易导向型(或贸易替代型),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由于符合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比较优势原则,形成了良性国际分工,不仅没有取代出口,反而带动相关联产品的出口。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一、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
目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 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
它是一种说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的理论,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
后来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er,1969〕推进了海默的思想,认为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等。
约翰逊〔Johnson,1970〕从知识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的角度,阿利伯〔Aliber,1970〕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卡夫斯〔Caves,1971〕从产品的异质化能力、知识和技术等核心资产的角度,彭罗斯〔Penrson,1976〕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的垄断优势。
邓宁〔Dunning,1977〕进一步把这种优势开展为“所有权优势〞。
即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的补充,开展成为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技能和销售渠道优势等,对他国进展直接投资,方能抵消跨国经营的各项额外本钱和由此产生的劣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引言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一国或地区的企业将资本投资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并且通过投资控制或拥有该企业的至少10%以上的股权。
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以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1.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投资者通过跨国投资,将资金和技术引进到目标国家,从而促进了该国的经济发展。
此外,国际直接投资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工人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了国际直接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
2.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因为市场存在失灵而产生的。
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法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合理的收益。
通过国际直接投资,投资者可以绕过市场的限制,直接控制和管理资源,并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市场失灵理论对于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和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资本国际化理论资本国际化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而进行的策略决策。
通过跨国投资,企业可以利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资本国际化理论强调了企业竞争力对于国际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1.促进经济增长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促进目标国家的经济增长。
外国投资者的投资使得目标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率和生产力水平。
2.促进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有助于扩大目标国家的出口和进口规模。
外国投资者可以通过在目标国家设立生产基地,提高本国产品在目标市场的竞争力,并促进双边贸易的增长。
3.促进技术进步国际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可以促进目标国家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外国投资者通常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与本地企业合作,可以改善其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 在上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 全球贸易的1/5。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 这一比例已上升到1/3。在所有行业中,制
造业中的企业内贸易比重更大,有的行业 达到了3/4以上,特别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和
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行业,企业内贸易占
有更加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跨国公司
在上述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
根据坎持韦尔等人的研究,发展中国家跨 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遵循下面的发展顺 序: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充 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 累,种族因素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 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 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为获取更先进的 复杂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在分析方 法上存在较严重的缺陷。邓宁用人均GDP作为经济
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进而与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 联系起来,这是值得推敲的。
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在人均GDP方面往往表现 出较大的差异,而人均GDP相同的国家也很难保证 就是处在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此外,净对外投资这个相对概念并不能够真正反映 一国国际投资地位,位于吸引FDI和对外投资低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空客的第一个型号 A300的生产中,这样的分工就开始了:含驾 驶舱的机头段、中机身下半部分和发动机挂架 由法国航宇公司生产,机翼主体由英国航宇公 司生产,机身的其余部分和垂尾由德国空中客 车工业公司生产,机翼前后缘和各活动翼面由 荷兰福克联合航空技术公司生产,客舱门、起 落架舱门和平尾由西班牙航空公司生产,这些 部件从欧洲各地运往德国或法国,在汉堡或图 卢兹的总装线上加以组装。而在后续机种的开 发和生产中,美国、日本、中国等地的全资子 公司也参与其中。
第7章 第三节_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英】约翰.邓宁(John H.Duning),论文《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1977,书《国际生产与多国企业》1981
❖基本内容:OIL范式
Ownership:资产性所有权优势、交易性所有权优势、规模经济优势
Internalization:指为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对企业经
营的不利影响,将企业拥有的垄断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
Location:指东道国投资环境和政策等方面的现对优势对投资国产生的吸引力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企业参加国家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选择: O=许可证贸易
O+I=商品出口
O+I+L=国际直接投资
❖理解:
不同行业企业的不同选择
某跨国公司(单一企业)对外扩张的发展历程:出口——FDI——技术转移。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二)基本假设
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从事各种贸易活 动存在各种障碍,其内部化经营的目的是 利润最大化 ●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 时,企业可以以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 ●在不完全市场上实施内部化来到降低生产 成本,当这种内部化跨越国界时就产生了 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品创新阶段
(New Product Stage) 产品成熟阶段 (Mature Product Stage) 产品标准化阶段 (Standardized Product St 将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和区位因素结合起
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的选 择 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并增添了时 间因素 把国际直接投资同国际贸易和产品的生命周期 结合起来解释美国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 区位的选择 使国际投资理论既可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也 可用来解释新产品的国际贸易。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 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 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个基本因素决定的。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 区位优势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生的背景
(六)内部化理论的局限性
• 与其它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属于一般理 论,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同时,内部化理论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其他 理论。
• 未考虑非生产要素的影响,只考虑自 身成本与利润之间关系 • 忽略了外部不完全市场对投资的积极 作用
第三节 考虑区位因素的国际直接投 资理论
• 一、国际产品周期理 论 •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 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四、折衷理论 折衷理论是运用折衷主义的方法对跨国
公司理论进行了概括性和总结性分析,是一 种综合性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折衷理论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吸收各家之长, 二是适合于解释不同形式的国际直接投资; 三是能够解释企业开展国际经济活动的三
种主要形式。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简言之,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必须同时具有 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生 产国际化的优势。这三种优势的不同组合将直接影响企 业的经营活动决策,见表5.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表5.1 企业优势和国际经营方案选择
对外直接投资 出口贸易 许可证安排
所有权优势 1 1 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用企业内部过程转换替代市场交易,还 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于是跨越国 界的市场内部化过程,就形成了跨国公司和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生产内部化过程带来的收益包括缩短交 易时间,避免市场的不准确性,跨越贸易壁 垒和外汇管制。 生产内部化过程形成的成本主要是跨国 经营管理不便,以及通讯联系方面的费用增 加。
国际金融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在 国际联系的。一些学者 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相关链接
一般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①它是一个工商企业,包括设在两国或两个以上 国家的实体;②这种企业必须有一个中央决策体 系,有共同政策;③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通过股 权或其他形式形成联系,各个实体之间分享资源、 信息,同时分担责任。
内部化优势 1 1 0
区位优势 1 0 0
注:表中“1”表示具备该种优势;“0”表示不具备该种优势。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单独或共同出资,在其他国家的境内创立新企业,或增加资本扩展原有企业,或收购现有企业,并且拥有有效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指投资者以控制企业部分产权、直接参与经营管理为特征,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的资本对外输出。
1、国际直接投资内涵分析国际投资理论的内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居民和实体(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与在另一国的企业(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分支企业或国外分支机构)建立长期关系,具有长期利益,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
”日本学者原正行认为,“企业特殊的经营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国际间的转移。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直接投资应该理解为向接受投资的国家传播资本、经营能力、技术知识的经营资源综合体。
这里讲的经营资源是指在经营企业中发挥各种能力的主体,从表面上看是以经营者为核心的,更实质地讲,是指经营管理上的知识和经验,包括专利、技术秘密以及市场调查方法等广泛的技术性的专门知识,销售、采购原料、筹措资金等在市场上的地位,以及商标及信用、情报收集、研究与开发等的组织。
”澳大利亚学者A.G.肯伍德认为,“一国的一家公司在另一国设立分支机构或获得该国一家企业的控股权。
”2、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脉络西方以发达国家作为投资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
在众多的关于发达国家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流派中,影响较大、被奉为经典性理论的有垄断优势理论、产品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五大学派。
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关注和理论探讨,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特别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著名教授刘易斯威尔斯1983年出版了《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被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威尔斯提出了著名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特殊的技术优势。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理论评价
0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概述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理论背景
该理论是在对之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克服了以往理论的不足,更全面地解释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
理论发展
邓宁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经过不断完善,该理论已经成为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目录
contents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概述 垄断优势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投资理论
01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概述
定义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是指一国企业或个人在外国进行的长期投资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得外国企业的实际经营控制权或参与其经营管理。
理论概述
国家应投资于提升自身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基础设施等。
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国内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推动企业创新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个国家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国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
国家应鼓励企业采取合适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提升自身竞争力。
理论概述
新产品刚刚研发成功,技术密集度高,生产要素需求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高素质劳动力为主。
创新阶段
产品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市场需求稳步增长,生产要素需求以大规模生产和市场营销为主。
成熟阶段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总结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国际直接投资概念国际直接投资指的是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对外投资,又称为外国直接投资。
这种控制权是指投资者拥有一定数量的股份,因而能够行使表决权并在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中享有发言权。
二、主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和他的导师金德尔伯格共同创立。
该理论主要以产业组织学说为基础展开分析,因此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方法。
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1.对外直接投资和垄断的工业部门结构有关,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垄断优势分为4类: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来自要素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来自规模经济的垄断优势,来自政府干预的垄断优势。
2.产品和要素的不完全竞争性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是企业参与和进入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将根据比较利益原则从事进出口活动。
现实中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关税非关税壁垒、政府管制等市场障碍和干扰是企业利用自己的垄断优势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二)、内部化理论也称为市场内部化理论,由英国学者巴克莱、卡森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共同提出。
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中,以企业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市场不完整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弥补市场机制不完整造成的风险与损失。
该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竞争是由于某些市场失灵,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
内部化理论的3个假设:1.企业在不完全市场经营目的是利润最大化;2.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统一管理经营活动;3.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
内部化过程取决于4个因素:1.产业特定因素,指与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结构、规模经济等有关的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2.区位特定因素,指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社会特点等引起交易成本变动;3.国家特定因素,指东道国的政、法、经制度对跨国公司业务的影响;4.公司特定因素,指不同企业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一、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
目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 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
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的理论,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
后来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er,1969)推进了海默的思想,认为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等。
约翰逊(Johnson,1970)从知识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的角度,阿利伯(Aliber,1970)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卡夫斯(Caves,1971)从产品的异质化能力、知识和技术等核心资产的角度,彭罗斯(Penrson,1976)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的垄断优势。
邓宁(Dunning,1977)进一步把这种优势发展为“所有权优势”。
即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的补充,发展成为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技能和销售渠道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方能抵消跨国经营的各项额外成本和由此产生的劣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六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他国的生产或经营,并掌握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西方经济学国际投资传统理论主要是关予国际间接投资的理论,这是因为对外直接投资仅是近几十年才发生的国际经济现象,而国际间接投资早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就已出现。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国际间接投资得到迅猛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垄断代替竞争并取得统治地位后,在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便出现了所谓的"过剩资本"。
这些国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便竞相把这些资本输出到国外去。
二次大战后,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由此引起的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和销售活动,超过了传统的商品贸易而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项最重要的活动。
因此,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注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抽象和实证研究,形成多种国际投资理论派别。
但概括起来,现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各个企业为什么要向国外进行直接投资,而不是选择各种间接投资的方式企业为什么选择以生产者的身份,而不是以出口商或许可证授方的身份进行国际经营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如何与占有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竞争并占据优势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某几个行业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为什么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都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下面对几种影响比较大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予以介绍和评论。
第一节垄断优势理论一、海默的基本思想垄断优势理论(‰qheory of Monopoly Advantage)32称市场不完全论(Market Imperfection Theory),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Hymer S.H.)于1960年在其博士论文中第一次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的垄断优势和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
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综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发展迅速,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也逐渐被人所认识,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这些理论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意义。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理论中国传统的直接投资理论是建立在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的,强调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垄断优势。
因此这些理论特别适合解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行为。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并对传统的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与动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大批新的直接投资理论纷纷涌现。
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邓宁(Dunning)的投资发展阶段论、威尔斯(L·T·W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坎特威尔(Cantwell)和托兰惕诺(Tolentino)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和拉奥(S·Lall)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旨在从动态角度解释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倾向不仅取决于其O.I.L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且其净对外直接投资是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函数。
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区分了五个经济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美元以下。
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缺乏足够的区位优势及所有权优势,只有少量的外来直接投资,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其净对外直接投资额等于零或是接近于零的负数。
第二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2000美元之间。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内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进,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对外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加大。
外国对本国的投资量有所增加,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出现,但投资水平仍然很低,净对外直接投资仍呈负数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产品在较发达国家的销售继续下降,直至停止出口。 产品在较发达国家的销售继续下降,直至停止出口。 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由较发达国家的生 产基地(发达国家的子公司) 产基地(发达国家的子公司)提供 • 发达国家的国内市场开始面临来自较发达国家进口 商的竞争;较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商的竞争;较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开始 由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基地所代替。 由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基地所代替。 • 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代替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的生 产,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开始返销到较发达国家和发 达国家。 达国家。
• 交易成本
– 企业为克服外部市场的交易障碍而付出的代价
内部化理论
• 市场内部化过程取决于 个因素 市场内部化过程取决于4个因素
– – – – 产业特定因素 区位特定因素 国家特定因素 企业特定因素
市场内部化的动因
• • • •
防止技术优势的流失
特种产品交易的需要 对规模经济的追求 转移定价
市场内部化的收益
内部化理论的局限性
• 从跨国公司的主观方面寻求动因和基础,忽视 从跨国公司的主观方面寻求动因和基础, 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 • 没有科学的解释企业为什么不在国内市场内部 化,在国内生产再出口的行为以及跨国公司对 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问题 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问题 • 只能解释纵向一体化的跨国扩展,而对横向一 只能解释纵向一体化的跨国扩展, 体化、 体化、多样化的跨国扩展行为解释不了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假定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划分为三类
–新产品的发明国称为发达国家 新产品的发明国称为发达国家 –发展程度略低一点的国家称为较发达国家 发展程度略低一点的国家称为较发达国家 –落后国家称为发展中国家 落后国家称为发展中国家
•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产品随其产生、成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产品随其产生、 熟到下降将在这三类国家进行转移
• 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的不经济性
– 因交易对象特殊而产生信息不对称扥个,通过兼并和建 因交易对象特殊而产生信息不对称扥 立子公司,使交易在内部进行, 立子公司,使交易在内部进行,降低交易成本 – 对外投资创造跨国公司内部市场,可实行转移定价,差 对外投资创造跨国公司内部市场,可实行转移定价, 别定价,统一协调的经济效益 别定价, – 通过直接投资相互参股或兼并,消除买方市场不确定的 通过直接投资相互参股或兼并, 经济效益 – 保持技术优势,拥有内部化优势的企业可以获得内部化 保持技术优势, 收益 – 避免各国政府干预的经济效益
• 贸易在公司内部进行,买卖双方对商品质量、定价等有 贸易在公司内部进行,买卖双方对商品质量、 一致的认识,减少了外部贸易, 一致的认识,减少了外部贸易,消除外部市场供求的脱 节现象和买方不确定性 • 让难以通过外部市场定价的中间产品实行有效的区别性 价格
内部化理论的理论贡献
• 垄断优势论从市场不完全论述了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 资的动机和决定因素, 资的动机和决定因素,内部化理论从成本和收益的角 度解释国际投资的动因, 度解释国际投资的动因,标志着西方国际直接投资研 究的重要转折 • 通过对中间产品市场缺陷的论述,更接近国际生产实 通过对中间产品市场缺陷的论述, 际 • 既可以解释发达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也可以解 既可以解释发达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 释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 释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 • 运用动态的观点分析跨国公司的优势
•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跨国公司建立在长期性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技术优势基础上的对外直接投资经历的过程有以 下三个阶段
– 产品的创新阶段(New Product Stage) – 产品的成熟阶段(Mature Product Stage) – 产品的标准化阶段(Standardized Product Stage)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基本观点
–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需要占领
海外市场而到国外投资。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是遵 海外市场而到国外投资。 循产品生命周期即产生(创新)、成熟、下降(标准 循产品生命周期即产生(创新)、成熟、下降( )、成熟 化生产)的一个必然结果。 化生产)的一个必然结果。
内部化理论区别于垄断优势理论
• 分析的角度
–垄断优势论:从市场不完全出发 垄断优势论: 垄断优势论 –内部化理论: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解释国际投资的动因:只 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 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解释国际投资的动: 要内部化的利益大于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 付出的成本, 付出的成本,企业便拥有内部化优势而实现跨国经营
垄断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垄断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的产物,对西方发达国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的产物, 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及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 投资现象作了很好的理论阐述, 投资现象作了很好的理论阐述,但无法解释自 20世纪 年代后期以来,日益增多的发达国家 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 世纪 年代后期以来, 中并无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及发展中国家企业 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 对市场不完全性的理解
– 垄断:市场不完全为跨国经营的前提 垄断: – 内部化:消除市场的不完全性 内部化:
• 市场不完全性原因分析
– 垄断: 垄断: – 内部化: 内部化: 市场不完全 市场不完全 垄断排斥竞争 市场失灵
内部化理论区别于垄断优势理论
• 对垄断优势的分析
– 技术垄断优势 – 交易成本最小 跨国经营的重要意义 保证跨国经营的优势
内部化理论
(Internalization Theory)
• 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教授巴克利、 卡森和加拿大 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教授巴克利 、 的鲁格曼等人, 共同创立和发展了内部化理论。 的鲁格曼等人 , 共同创立和发展了内部化理论 。 理论的重点是知识资产等中间产品市场, 理论的重点是知识资产等中间产品市场 , 而不是 最终产品市场 • 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市场的不完全性的表现
• 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 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 政府干预经济造成的市场不完全 • 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垄断优势的内容
• • • • • 资金优势 技术优势 规模经济优势 组织管理优势 信誉和商标优势
垄断优势理论的贡献
• 把资本国际流动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把国 把资本国际流动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 际生产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和资本流动理论区别开来, 际生产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和资本流动理论区别开来, 被认为是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提出了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思路,主张从不完全竞 提出了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思路, 争和垄断优势出发来研究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争和垄断优势出发来研究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 提出了垄断优势的内容, 提出了垄断优势的内容,使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开 始成为独立的学科 • 既能解释发挥垄断优势的横向投资,又能解释维护垄 既能解释发挥垄断优势的横向投资, 断优势的纵向投资 • 能解释实力强的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和美日欧三极所 支配的对外投资格局 • 提出了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区别
• 企业是否实现内部化,内部化是否跨越国界需 企业是否实现内部化,
由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均 衡决定
市场内部化的结果
• 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能带来更大的生产力以 及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
–企业规模与内部市场进一步扩大,带来规模效益 企业规模与内部市场进一步扩大, 企业规模与内部市场进一步扩大 –利用了当地便宜的土地、原材料、廉价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利用了当地便宜的土地、 利用了当地便宜的土地 原材料、廉价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使国际经营交易成本降低 –面临关税、税收、红利汇回、汇率政策和政府干予等,企业 面临关税、 面临关税 税收、红利汇回、汇率政策和政府干予等, 可以利用转移价格使税收费用等支出最小化
市场内部化的成本
• 市场内部化的成本
– – – – 资源成本 通讯成本 国家风险 管理成本
市场内部化的条件
• 内部化实现的条件
– 内部化避免外部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内部化避免外部市场交易成本, – 内部化过程带来一些追加成本,如内部化分割外部 内部化过程带来一些追加成本, 市场后引起企业经营规模收益下降、 市场后引起企业经营规模收益下降、公司内部通讯 成本增加、 成本增加、东道国的干预也会增加成本
• 适用性
– 垄断优势理论适用于发达国家 – 内部化理论既适用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 内部化理论既适用于发达国家, 即可适用于国内, 家,即可适用于国内,也可适用于国外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Theory) (The Production Life Cycle Theory)
•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雷蒙·弗农教授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雷蒙 弗农教授 (Raymond Vernnon)1966年5月发表了一篇 ) 年 月发表了一篇 文章《产品周期中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 文章《产品周期中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 ,从 动态角度, 动态角度,根据二次大战后美国的生产和贸易情 况和市场营销中产品的营销寿命,提出“ 况和市场营销中产品的营销寿命,提出“产品生 命周期”直接投资理论 命周期” • 以产品的新技术为特征的理论,在解释国际直接 以产品的新技术为特征的理论, 投资和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是发挥着重要作用
垄断优势理论
• 基本观点 – 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企业的垄断 国内、
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 素或根本原因
• 市场的不完全性
– 市场不完全理论的核心基于一种假设:企业具有 市场不完全理论的核心基于一种假设: 全球区位经营观念。 全球区位经营观念。企业的对外投资是对当地竞 争者所占优势的有效利用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转移过程
–产品在发达国家发明或革新,并开始在发达国家销 产品在发达国家发明或革新, 产品在发达国家发明或革新 售。 –发达国家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继续增长,产品生产在 发达国家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继续增长, 发达国家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继续增长 发达国家进行, 发达国家进行,但产品开始向较发达国家出口 –产品在较发达国家的销售开始下降,较发达国家政 产品在较发达国家的销售开始下降, 产品在较发达国家的销售开始下降 府提高关税或规定进口限额, 府提高关税或规定进口限额,鼓励发达国家的企业 在国内投资产品,开始在较发达国家生产, 在国内投资产品,开始在较发达国家生产,发达国 家继续向没有该产品生产基地的国家, 家继续向没有该产品生产基地的国家,特别是发展 中国家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