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针灸治疗

合集下载

中风病的针灸诊疗规范

中风病的针灸诊疗规范

中风病的针灸诊疗规范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是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脑血管病急性期的针灸治疗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和头针疗法为主,体针治疗根据Brunstrom分期选用不同的针刺方法。

脑出血早期(24小时内)不予针刺治疗,以避免引起血压波动,加重病情。

针灸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辩证取穴。

一、辩证取穴(一)中经络(无意识障碍)1、肝阳暴亢:风池、外关、太冲、太溪、合谷2、风痰瘀阻:百会、合谷、曲池、阳陵泉、行间、丰隆3、痰热腑实:百会、合谷、曲池、阳陵泉、行间、外水道、外归来、丰隆4、气虚血瘀:心腧、膈腧、脾腧、气海、足三里、三阴交5、气虚痰阻:心腧、丰隆、脾腧、气海、足三里、三阴交6、痰瘀阻络:心腧、脾腧、丰隆、足三里、三阴交7、阴虚风动:风池、外关、太冲、太溪、合谷(二)中脏腑(有意识障碍)脱证不予针灸治疗1、痰热内闭:“醒脑开窍”针刺法+十宣放血2、痰蒙淸窍:“醒脑开窍”针刺法+十宣放血二、“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对于各种并发症,配用相应的穴位。

具体方法如下:(一)选穴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辅穴:极泉、委中、尺泽。

(二)、手法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针灸治疗中风ppt

针灸治疗中风ppt
康复训练
对患者进行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指导
针灸治疗中风的康复护理
针灸治疗中风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04
严格把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重视消毒和操作规范
合理选择穴位
针灸治疗中风的注意事项
伴有严重的心肝肺肾疾病或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进行针灸治疗。
妊娠早期和中风急性期患者不宜进行针灸治疗。
要点三
政策支持
争取政府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强针灸治疗中风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针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广应用
积极推广针灸治疗中风的适宜技术,加强各级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临床疗效 Nhomakorabea服务质量。
普及科学知识
加强公众对针灸治疗中风的科学知识普及,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促进针灸治疗的广泛应用。
针灸可以刺激肌肉组织,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预防和改善肌肉萎缩。
针灸可以缓解中风后疼痛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可以辅助药物治疗,提高药物的疗效,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
针灸治疗中风的原理和作用
作用
缓解疼痛
辅助治疗
改善肌肉萎缩
针灸治疗中风的正确方法
02
如百会、印堂、太阳等,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中西医结合
针灸治疗中风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要点三
作用机制研究
深入探讨针灸治疗中风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要点一
要点二
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研究
开展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的针灸治疗中风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提高针灸治疗的质量和水平。
对比研究
开展与西医常规治疗的对比研究,评估针灸治疗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作为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风患者不仅具有发病率、死亡率高的特点,而且患者的并发症较多,这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影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从中风后遗症类型来看,其不仅包含了语言障碍、行动不便,而且涉及口眼歪斜等多种情况,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较大负担。

临床实践中,西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使得中医治疗手段的应用逐渐增多。

目前,针灸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的那些事。

1、中风后遗症的基本情况中风又被人们成为脑卒中,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中风不仅会造成患者伤残,而且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我国,每年新发的脑卒中病例高达150~200万,患者死亡率高达58~142/10万人。

目前我国幸存的中分患者近700万,其中超过75%的患者存在伤残问题。

这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国家的发展较大阻碍。

中风患者发生后遗症的概率较高。

肢体障碍、语言障碍是较为常见的后遗症类型,此外患者多有口眼歪斜、抑郁、吞咽障碍、尿失禁等问题。

在中医学领域,中风后遗症被归结为“大厥”和“偏枯”范畴,中医指出:脑络瘀滞会造成人体气血逆乱,这使得导致中风患者发生多种后遗症的重要原因。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中,不仅要注意改善患者的气血额,而且要注意通络祛滞。

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方法中的常用手段,在中医后遗症治疗中,其能通过活血化瘀、舒经通络,确保患者的气血畅通,这对于提升患者质量效果,改善患者病情具有积极作用。

2、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2.1吞咽功能障碍针灸治疗在中风患者中,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约为22%~65%。

在这些患者中,症状较强的患者有饮水呛咳问题,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补水或鼻饲。

吞咽功能障碍不仅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而且会使得患者水电解质失衡,有的患者还会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窒息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预后。

目前,采用针灸方法治疗吞咽功能障碍时,除醒脑开窍针刺法、通关利窍针刺法外,靳三针、腹针、舌针、头针等都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

针灸治疗中风

针灸治疗中风

针灸治疗中风(041600)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中风即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疾病,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的特点。

西医学的发展使中风病的诊断和抢救水平明显提高,降低了患病死亡率,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语言及认知等功能障碍,特别是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能力,成为中风病康复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西医学目前仍没有成熟的治疗手段,只能在所谓的中风病康复阶段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子,用中医针灸来来弥补治疗的不足。

首先说说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机理。

自从CT检查广泛应用以来,为临床判断中风病变性质、部位、程度及预后提供了有利手段,同时也为针灸治疗中风的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统计学分析中风患者CT显示病灶大、受损重、占位明显、脑室受压者,受损脑细胞功能恢复及功能代偿能力差,其针刺疗效欠佳,反之针刺效果较好。

血液粘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是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引起脑局部组织坏死是目前普遍认为导致中风病的主要原因。

有学者实验证明针刺治疗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其中以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还原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改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随着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瘫痪肢体逐渐恢复。

在头部顶颞前、后斜线,顶旁一、二线,颞前线做针刺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观察,表明头皮针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有明显改善作用,而对出血性中风偏瘫改善不明显。

证明针刺有疏通经脉、调理气血的作用,改善机体“内结血瘀”的病理状态,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

脑血流图是一种反映头部搏动性血液状态的方法,它能客观判断血管的弹性、紧张度以及外周阻力等,是临床作为测定脑血管机能的手段之一。

近年来绝大多数研究表明:针刺能使中风患者病灶侧波幅低增高、脑血液循环改善。

说明针刺能改善脑动脉的弹性,使其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改善了脑部供血和病灶周围脑细胞缺血缺氧状况,促进了中风病人的康复。

针灸临床结合治疗中风 教学案例

针灸临床结合治疗中风 教学案例

主题:针灸临床结合治疗中风的教学案例内容:1. 背景介绍中风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中风后患者常常面临严重的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在治疗中风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通过教学案例的方式,介绍针灸临床结合治疗中风的方法和效果,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借鉴和参考。

2. 病例信息病例:患者,男性,65岁,中风后左侧肢体瘫痪,言语不清。

主诉: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

入院时间:xxx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10年,未规律服药。

3. 诊断及分析患者属于急性缺血性中风,主要症状为左侧肢体瘫痪和言语障碍。

病情较重,需要及时治疗和康复护理。

4. 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病情,我们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主要包括针灸疗法和康复训练两部分。

具体如下:(1) 针灸治疗:采用针灸手法,选用阳明经和少阳经穴位进行针刺,结合毫针和电针疗法,以激活患者受损的脑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再生和康复。

(2) 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锻炼、言语康复训练、认知训练等,通过系统而有序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逐步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

5. 治疗效果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肢体动作有了明显改善,能够勉强站立和行走。

言语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能够与人交流。

患者情绪改善,精神状态良好。

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我们对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进一步优化了方案,提高了治疗效果。

6. 结论结合针灸治疗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中风患者的功能障碍和言语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值得在更多的临床中风治疗案例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7. 展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针灸临床结合治疗中风的方法和机制,积极开展临床研究,推动这一治疗方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更多的中风患者提供优质的临床治疗服务,努力提高中风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结语通过以上教学案例,我们了解了针灸临床结合治疗中风的方法和效果,详细介绍了患者的病情、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帮助更多的中风患者尽早康复,重返美好的生活。

董氏针灸治疗中风经验分享

董氏针灸治疗中风经验分享
针灸之后就是非常重要的复健引导:先从扶髋关节,训练髋关节收回踢出,一周后再训练膝盖节-踝关节,同理,训练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 个人心得:语音沟通很重要,要先找到配合默契的感觉,可以先用健侧进行训练,让其明白配合 的程序,然后再训练患侧。自己的五指与患者的五指相扣,一手扣其手,一手托其肘关节,然 后扶其手伸直之后以肩关节为中心点缓慢转动,鼓励其自己出力。患者能出一成,我们出九成; 患者能出五成,我们只出五成;患者能出九成,我们出一成) ,训练1周后,就会慢慢恢复其对肩 关节的控制和指挥能力。
肾关穴 曲陵穴:肩关节不举,可以先针同侧曲陵穴,然后嘱咐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吸进呼出算一 次,处理21次。 中白、下白:让腰部有挺直的能力,可针中白、下白; 百会穴+四神聪:这两个穴位提气,刺激脑神经,有意外的神经恢复效果; 总枢穴:针灸或放血改善口齿不清,舌头不灵、失音者。4.中 风 康 复 训 练来自二、中风的董氏奇穴疗法
如果患者不幸患脑中风,及时治疗非常重要,我今天就来分享一些董氏奇穴的疗法。 1.董针治疗取穴 董氏奇穴治疗中风,配穴相对简单,大多主取灵骨大白穴,重子重仙穴,木火穴等穴来加减治 疗。 取健侧灵骨大白穴来治对侧下肢瘫痪; 取健侧重子重仙穴来治对侧上肢瘫痪,治疗左侧中风下肢无力;
重仙穴
训练时要持续,患者可能第一天能自己踢,但是睡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又不能踢了,退转了。再 次练之后,又能进步,这是董针治中风效果好的秘诀。
三叉三穴 内关、间使、心门穴:针内关、间使、心门穴,使其膝盖有力,能打弯; 肝门、小节穴:针肝门、小节穴可以扶正小腿,走路不用外撇; 中九里+七里穴:左侧半身不遂,还可以扎右侧中九里+七里穴,统管对侧半身的不适; 火主或火硬:在左侧脚背取穴火主或火硬作为牵引针; 阳陵泉+肾关:针阳陵泉+肾关,可以治疗对侧肩周炎手不举;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技术操作规范“醒脑开窍针刺法”是我国著名针灸专家石学敏院士1972年创立的中风病针灸治疗方案。

该法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化学”新理论,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为中风病患者创造了更优越的治疗方案。

适应症脑梗死的各个时期,脑出血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禁忌症脑出血急性期、严重意识障碍、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220/120mmHg以上者)等。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特点一、针刺法则的确立: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

二、针刺输穴的选择:选择有开窍启闭的脑穴,以阴经穴为主,阳经穴为辅。

醒脑开窍针刺法组方有严格的组方原则,尤其在操作上有着特殊的规定。

主方1一、腧穴组成:主穴:双侧内关、人中,患侧三阴交副穴:患肢极泉、尺泽、委中- 1 -配穴:根据合并症的不同,配以不同的穴位。

吞咽障碍:双侧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拘挛加合谷语言不利或失语,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眩晕:双侧天柱二、操作:主穴: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针尖刺到原三阴交的位置上,进针0.5~1.0寸,采用提插补法;针感到足趾,下肢出现不自主的抽动,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

副穴:极泉穴:原穴沿下移2寸的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术者用手固定患肢肘关节,使其外展,直刺进针0.5~0.8寸,用提插捻转,患者有手麻胀并抽动的感觉,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穴:屈肘为内角120°,术者用手托住患肢腕关节,直刺进针0.5~0.8寸,用提插捻转法,针感从肘关节传到手指或手动外旋,以手动3次为度。

委中穴:仰卧位抬起患肢取穴,医生用左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以医者肘部顶住患肢- 2 -膝关节,刺入穴位后,针尖向外15°,进针1.0~1.5寸,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

针灸治疗中风病论文

针灸治疗中风病论文

针灸治疗中风病论文针灸治疗中风病论文针灸治疗中风病论文【1】【摘要】目的中风病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

临证治疗中风病倡导分期辨证论治,力推醒脑开窍针刺法;急性期、亚急性期倡导醒脑开窍针刺法,巧合头、耳、体针施治。

稳定期、恢复期阴阳两经结合,体针电针醒脑开窍针刺法并施。

在恢复期中,临床上多有肢体痉挛症状明显者,又称为痉挛期。

此期以“关刺法”及“轻刺法”、“缓刺法”为主,配合耳针、醒脑开窍针法。

后遗症期醒脑开窍针法,体针并用电针,配合背俞穴铺灸。

规范针刺操作,强调针刺效应。

【关键词】中风针灸疗法1 方法1.1 开窍针刺法倡导分期辨证论治,力推醒脑开窍针刺法:中风病的针刺治疗,由来已久,历代名家对该病均进行过深究精探,总结出了许多成熟的经验,指导并参与临证治疗。

笔者在临证中将中风病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2小时~10天)、稳定期(11~20天)、恢复期(21~90天)、后遗症期(91天~12个月)。

各期针灸治疗有别。

急性期、亚急性期力倡醒脑开窍针刺法,巧合头、耳、体针施治:对缺血性中风针刺介入越早越好,极力倡导醒脑开窍针刺法,[1],以头针体针为主。

取穴以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合谷。

行醒脑开窍针刺法。

稳定期、恢复期阴阳两经结合,体针电针醒脑开窍针刺法并施:中风之为病,多因体内阴液不足,水不涵木,风阳内动所致,阴阳失衡为其本质。

单纯选取阳经诸穴,未免过于片面。

根据“阴阳互根”、“阴阳互生”的理论当为阴阳两经结合,二者兼顾,方为周全。

此外根据“阳缓而阴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从整体观出发,阴阳两经结合,合于理论,利于临床。

在恢复期中,临床上多有肢体痉挛症状明显者,又称为痉挛期。

此期针刺治疗尤为重要:痉挛期时患者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临床又形象地称之为“硬瘫”。

在此期进行针刺治疗时,如果针刺过深或手法过重,经常会引发局部肌肉抽搐,导致滞针、弯针甚至断针,如果操作不当,不仅会使患者遭受痛苦,本能地拒绝针刺治疗,长此以往,还会使患者痉挛的程度进一步加重,从而影响患者的恢复进程。

中风的针灸治疗方法

中风的针灸治疗方法

中风的针灸治疗方法(一)辨证要点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风、火、痰、瘀为主要病因。

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本病多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情志不遂、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致。

肝肾阴虚,气血虚弱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致病之标。

(二)中风的治法1.中经络疏通经络,醒脑调神。

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中脏腑闭证:平肝息风,醒脑开窍。

取督脉、手厥阴和十二井穴为主。

脱证:回阳固脱。

以任脉经穴为主。

(三)中风的处方1.中经络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方义:中风病位在脑,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疏通气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可疏通肢体经络。

沟内泉泽焦萎,(人急中经风)。

沟内泉泽交委配穴: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风痰阻络配丰隆、合谷;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配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配环跳、足三里、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病侧肢体屈曲拘挛者,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足外翻配太溪、中封;足下垂配解溪;口角歪斜配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语言謇涩配廉泉、通里、哑门;吞咽困难配廉泉、金津、玉液。

2.中脏腑(1)闭证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方义:闭证为肝阳暴张,气血上逆所致,故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并泻水沟,开窍启闭;足厥阴经循行至巅顶,泻太冲降肝经逆气以平息肝阳。

脾胃为生痰之源,痰浊壅遏,气机失宣,取足阳明经络穴丰隆,以豁痰开窍;“荥主身热”,故取手厥阴经荥穴劳宫清心泄热。

(2)脱证关元神阙方义:任脉为阴脉之海,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真阳,为阴中含阳的穴位,取之能回阳救逆。

针灸治疗中风文献研究

针灸治疗中风文献研究

针灸治疗中风文献研究一、概述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发的疾病。

它是全球范围内导致长期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在中风康复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治疗效果。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中风后的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够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尽管针灸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关于其疗效的科学评价和机制研究尚显不足。

目前,针灸治疗中风的研究多集中在临床观察和个案报道上,缺乏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

对针灸治疗中风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临床经验,探讨其作用机制,对于推动针灸在中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针灸治疗中风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价,分析针灸治疗中风的疗效特点、适用范围以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本研究还将探讨针灸治疗中风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和建议。

2. 中风病概述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循环受阻,从而使大脑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其中缺血性中风更为常见,约占所有中风的80以上。

这种疾病通常发病急骤,症状多样,包括突发的头痛、恶心、呕吐、言语不清、肢体无力或麻木等。

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中风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中风病的针灸及中医治疗

中风病的针灸及中医治疗

中风病的针灸及中医治疗瑞典中医院近年来,中风病已经成为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风的急性期在西医院多能得到抢救、治疗。

但在功能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临床上以偏瘫、失语、以及昏迷为常见,针灸及中医的治疗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患中风后要找中医医生针灸、吃中药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针灸治疗中风,在《内经》中已有明确记载,古代医家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本病现代针灸治疗,一般用于它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应用针灸配合抢救的报道,在50年代初也已出现.近20年来.针灸及中医治疗中风病重点在于醒脑开窍,促进患者意识、语言、吞咽、肢体运动等功能的恢复。

目前,脑出血的急性发作阶段,针灸配合中西药物抢救的有效率在60%,中风恢复期的针灸.中医治疗有效率在95%以上。

针灸治疗可直接刺激经络,促进经络功能恢复,推动气血运行,作用较为迅速。

随着各种穴位刺激法,选用体针、头针、耳针、眼针等多种治疗方法,使疗效不断获得提高,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可最终达到恢复机体功能的效果。

在中医中药治疗方面,首先要通过检查患者的症状(包括意识、语言、吞咽、肢体运动功能等)、舌象、脉象做出中医诊断,确定治疗原则,如活血化瘀、温经通络、补益气血、豁痰利湿等,再根据以上治疗原则选择适合的中药服用。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不同的病人,由于体质、年龄等的差异,治法及用药往往不同。

因此,中医药治疗针对性较强,只要诊断明确,往往可收到满意的疗效且作用较为持久。

针灸与中医中药对中风病的治疗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可相互补充、协同发挥作用。

在此要强调提出的是,无论是针灸治疗还是中医中药治疗,明确诊断都是最关键的环节,当然,这里说的诊断不是指的中风这个病名的笼统的诊断,而是指每一个患者身体内部发生的气血阴阳的异常变化,根据这个变化,才能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

只有诊断明确,治疗对证,效果才能好。

因此,选择正规的中医诊所治疗对患者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根据中医未病先防的原则,提醒大家要提高保健意识,积极预防中风病的发生。

针灸治疗中风临床研究

针灸治疗中风临床研究

中风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 , 发病率在我国居首位, 其死亡率高、 后遗症多,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 负担。
针灸是在中国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 生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 蕴含着中华民 族特有的精神、 思维和文化精华, 涵纳着 大量的实践观察、 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 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也是全人类文明 的瑰宝。
动物实验:
1.白鼠做常压耐氧试验,针刺内关,人中,风池后能明 显增加小鼠在常压缺氧环境下存活时间。
2.直流电刺激大鼠颈动脉形成血栓,发现醒脑开窍组较 对照组刺激处仅见血管粗糙,对照组可见肉眼血栓形 成,针刺方法有抑制血栓形成的效应。
基础实验
醒脑开窍针刺方法可改善病人微循环。 针刺前和针刺20分钟后对比观察患者球 结膜和甲皱微循环,毛细血管袢顶增宽 ,开放条数增多,输入支和输出支较普 通针刺增多。血流通过毛细血管袢时间 缩短,血流态由缓慢淤积呈线粒流态,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性。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 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为主的病症。
《针灸大成》:“且中风者,为百病之长。至其 变化,各不同焉。或中于脏,或中于腑,或痰或 气,或怒或喜,逐其隙而害成也。 ”杨继洲认 为风为百病之长, 风可中于脏,亦可中于腑, 多与痰、气等致病因素和情志因素有关,人 体正气不足时,邪则侵害,发为中风。
其他症状-手指握固或手指功能障 碍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多由于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出 现手指握固,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
处方: 患侧合谷。操作: 取患侧合谷向三间穴方 向( 即第经二指掌关节基底部) 透刺 1. 0 ~ 1 . 5 寸, 施用提插泻法, 以握固的手指自然 伸展或食指不自主抽动 3 次为度; 再刺一针, 后仍在合谷穴位置针刺向第一指掌关节基底部 透刺, 进针1. 0 ~1. 5 寸, 施用提插泻法 , 以拇指不自主抽动 3 次为度, 合谷穴两针 均留针 30 min 以上。

《中风针灸治疗》PPT课件

《中风针灸治疗》PPT课件
❖ 尺泽:直刺,提插泻法,以患者前臂抽动3次为度。 ❖ 委中:仰卧抬腿取穴,提插泻法,以患侧下肢抽动
3次为度。 ❖ 合谷:刺向三间,提插泻法,患侧食指伸直为度。
中风后运动障碍恢复过程
恢复时间与过程: ❖ 脑损伤后的恢复差异很大; ❖ 与损伤性质(缺血、出血、外伤)、
程度、部位及年龄等有关。
中风后运动障碍恢复过程
第5周~3 个月,以 分离运动 为主,能 完成较难 的功能活 动,痉挛 明显减轻
阶段5
共同运动 消失,痉 挛基本消 失,协调 运动大致 正常。
阶段6
中风后运动障碍恢复过程
❖ Brunnstrom阶段理论:符合中风偏瘫患者自然 病理演变过程及恢复规律。
❖ 早期弛缓阶段:康复治疗应以尽力提高肌张力以 缩短软瘫期,尽早进入痉挛阶段为原则。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章薇
1
中风病的概述
2
中风病的诊断要点
3
中风病的辩证要点
4
中风病的恢复机制
5
中风病的针灸治疗
6
中风病的辩证调护
概述
❖ 中风是一种急性疾病,它以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不清或口 角喎斜为主要表现。
该症相当於现代医学之脑 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 膜下腔出血等。
❖ 肩髃:向手臂方向透刺1.5~2.0寸。 ❖ 曲池:直刺1.0~1.5寸。 ❖ 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 ❖ 环跳:直刺3.0~4.0寸。 ❖ 阳陵泉、足三里:直刺1.0~1.5寸。 ❖ 昆仑:直刺0.8~1.0寸。 ❖ 廉泉:向舌根方向刺0.5~1.0寸。 ❖ 通里:直刺0.5~0.8寸。
概述
❖ 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 生风、火、痰、瘀,导致脑 脉痹阻或血溢脉外所致。

中风针灸治疗

中风针灸治疗

中风针灸治疗常用穴位:合谷/101次、百会95/次、曲池82/次、足三里/80次、风市6 5/次、颊车/62次、肩髃、地仓、人中、阳陵泉、血海、三阴交、太冲、外关、风池、手三里、臂臑、下关、丰隆、悬钟、三阳络。

对症取穴:1(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

随症加减:手肿胀者加液门/手拘挛者加后溪、三间、八邪/腕部拘挛者加大陵/肘部拘挛者加曲池、尺泽/膝部拘挛者加曲泉/踝部拘挛者加太溪/足趾拘挛者加八风/足内翻加照海、申脉。

2(语言蹇涩)内关、人中、哑门、廉泉、通里、中冲、金津、玉液等。

3(口眼斜)地仓、颊车、内庭、合谷、承泣、下关、攒竹、迎香、瞳子髎、上关等。

流涎者加承浆。

4(吞咽困难)廉泉(舍三针)、天突、人迎、内关、照海等。

辨证取穴1(肝阳上亢)水不涵木——肾腧、肝腧、太冲、太溪/肝阳暴张——太冲、太溪、三阴交、四神聪。

2(风痰阻络)——丰隆、阳陵泉。

3(痰热腑实)——天枢、丰隆、中脘、上巨虚。

4(气虚血虚)——气海、关元、血海。

5(脾虚痰恋)——脾腧、丰隆、公孙、三阴交。

大接经法:是按照静脉流注次序取井穴针刺。

分两种:1——从阴到阳:从手太阴经开始{少商-商阳-历兑-瘾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墩}。

2——从阳到阴:从足阳明经开始{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墩-少商-商阳-历兑-瘾白-少冲-少泽}。

操作方法:用0.3细针1寸针,一般每日或两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不要求出血,捻转10秒,出针后按压,每次取一侧穴位,两侧交替使用。

分期论治法1急性期【发病2周内】-人中、内关、健侧曲池、合谷、足三里、委中。

2痉挛期【发病2周到4周】-极泉、尺泽、间使、臑会、天井、四渎、外关、八邪、殷门、承筋、照海、三阴交、伏兔、津丘、申脉、解溪、八风。

3相对恢复期【发病5周到半年】-同痉挛期,后期可加鱼际、阳池、大陵、髀关、血海。

4后遗症期-配合扶正固本。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中风是中老年患者常见多发疾病,同时该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中风的死亡率不断下降,但是在临床治疗中还是会出现中风后遗症,这些后遗症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所以要重视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很多疾病都会选择中医方法治疗并且取得理想效果。

本文对中风后遗症的中医针灸治疗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中风的基本介绍(一)中风的病因和诱因中风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主要由血脂增高和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密切相关。

首先是动脉粥样硬化,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在中风患者中有70%及以上都患有动脉硬化,而导致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血脂症。

其次,高血压疾病也是中风的常见发病原因,因为超过90%的脑出血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

最后,中风的发病原因之一还有心脏病,常见的有心内膜炎疾病,该病可能会导致附壁血栓,如果心动过缓就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中风。

另外,糖尿病也与中风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中风患者中有30%左右都患有糖尿病。

所以有以上疾病者一定要引起重视,多关注自己身体变化,预防中风。

临床研究证实中风起病急,但是具体的病理过程却比较缓慢,在病理变化的过程之中,中风的诱发因素可能会加快变化过程,最终诱发中风。

如:情绪突然波动,生气、激动等。

还有过度劳累或者是用力过猛也容易突然诱发中风。

还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心脏病等疾病突然加重,也会加快中风进程。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有基础疾病患者要按时服药,保证病情稳定。

(二)中风发病的三个时期中风发病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首先发病后的两周内都是急性期,在此期间患者的病情十分不稳定,并且可能会快速变化。

在这个时期的治疗原则主要是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控制病情避免恶化。

其次是发病两周后到发病六个月内,这是中风疾病的恢复期,在此期间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如果治疗及时患者的肢体障碍与语言障碍等症状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患者病情较轻就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会有明显的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针灸治疗方案
一、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症状: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
或兼见热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苔薄白,脉浮数。

治疗: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滋养肝肾。

以手足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灸并用;初病可单刺患侧,久病可刺双侧,先刺健侧,后刺患侧。

即“补健侧,泻患侧”的疗法。

主穴:上肢:背面、曲池、手三里、外关、灵骨、大白(倒马针对侧)下肢:环跳、阳陵泉、侧三里、侧下三里、解溪、火主穴。

配穴:除上述穴位外,半身不遂迁延日久还可取患侧井穴点刺出血。

刺血:上肢:大椎、肩峰、尺泽、后溪;下肢:三金穴、委中、侧三里。

治风宜治血,血行风自灭。

水针: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混合注射,每次两组主穴,分别取2—5个穴位,配穴据症取2—3个穴位。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症状: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主穴:上肢:肩中穴、手五里、尺泽、阳池、对侧重子、重仙穴。

下肢:髀关、驷马上穴、驷马下穴、通关、通肾、肾关、人皇、光明、太冲。

配穴:上肢加刺大椎、肩髃、臂臑、阳溪。

下肢加刺天皇、地机、地皇、四花下穴。

刺血:配穴可做刺络疗法,病侧刺络效果好,当健侧关节部位屈曲拘挛者,可加刺
其局部腧穴,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叩刺患部。

方义:风病多犯阳经,阳主动,肢体活动障碍其病在阳,故本方取手足三阳经穴,又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以阳明经穴为主,阳明经气血通畅,肢体活动功能易于回复;半身不遂迁延日久,患侧肢体容易出现筋肉萎缩或强直拘紧,根据经络循环路线的不同,分取手足阳明经的穴位,目的在于调和经脉,疏通气血。

二、中脏腑
1、闭证
症状:突然昏迷,不省人事。

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阳闭:面赤鼻热,气粗口臭,燥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阴闭: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滑,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则:平肝熄风,清心豁痰,醒脑开窍。

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辅以手足厥阴,足阳明三经穴位。

取穴:主穴素髎、人中、十二井穴、太冲、四花中、手解穴、
配穴:牙关禁闭配下关、颊车;两手握固配灵骨、大白;语音不利配天突、上廉泉。

刺血:十二井点刺放血,或向上斜刺;耳尖放血。

方义:本方组穴有平肝熄风,清泻火热,豁痰开窍之功。

阳闭或阴闭症乃因肝阳暴涨,气血上冲夹杂痰火、痰湿,闭阻清窍所致。

取十二井穴点刺放血,以清心泻热,豁痰开窍。

人中是督脉的要穴,有调和督脉气血,启闭开窍之功,肝脉上达巅顶,泻肝经的原穴太冲,以镇肝降逆,潜阳熄风,脾胃失和,运化失职,痰浊内生,取阳明经的四花中穴,以调理脾胃,除湿化痰,取手厥阴心包之荣,手解穴,以清心泻热。

2、脱证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
自遗,肢体软瘫,舌萎,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治则:回阳固脱,取任脉经穴。

取穴:主穴:关元、神阙(隔盐灸之)、正会、前会、后会、灵骨
配穴:汗出不止加阴郗,复溜;小便失禁加三阴交;昏迷不醒手解穴、透下白穴一针即醒。

操作:关元穴大柱艾条,神阙隔盐艾灸,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头针法:取对侧面运动区为主,配足运感区,刺法:沿皮下刺入0.5—1寸,频频捻针,用于中风后遗半身不遂,能收到较好效果。

方义:任脉为阴脉之海,脱证为阳气衰微证,根据阴阳互根的道理,元阳外脱,应从阴救阳。

关元是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会穴,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直阳,是阴中有阳的穴位,神阙位于脐中,为真气所系,故用大艾柱重灸二穴,以救将绝之阳。

三、中风后遗症之语言不利、失语
症状:舌强语蹇,肢体麻木,脉弦滑或失语心悸气短,腰膝酸软。

治则:镇肝熄风、开音利窍。

取穴:主穴:正会、商丘、哑门、风府、廉泉以督脉穴为主。

配穴:舌僵硬加肩中点刺金津玉液,舌肿加侧三里,侧下三里。

头针:失语者用语音区,前会、后会用倒马针。

方义:舌强语蹇,音暗失语为三阳之筋,并络于颌颊。

夹于口。

为风、寒、湿所客则筋急,故口紧不开,气血偏虚,为风所乘,取正会、哑门、风府意在疏风通络,通关开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