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与细胞壁 教案
《细胞膜和细胞壁》教案5(浙教版必修1)
细胞膜与细胞壁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浙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细胞的结构》第二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分子组成的理论基础上,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从系统论的角度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阐述,通过细胞膜的模型学习,让学生体验了生物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这部分知识并为后续知识的学习作铺垫,如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以及免疫等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细胞的显微结构和前面细胞的分子组成,为学习这部分内容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节内容深入到亚显微水平和分子水平,多种化合物如何有序排列构成细胞膜并表现其特性,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展示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模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微观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描述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2.知道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和功能。
(二)能力目标1.通过课堂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3.探究磷脂分子在不同条件下的排列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团队合作、运用信息于学习的实践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介绍细胞膜结构的发展史,使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激发其探求生命科学奥秘的兴趣。
2.通过参与质膜结构模型的学习过程,渗透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验材料(浸泡玉米籽,其中2粒煮5分钟)六.课时安排1课时非脂溶性物质脂溶性物质思考与讨论:1.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分析得出结论:根据相似相溶性原理,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
生物《细胞膜和细胞壁》教案
生物《细胞膜和细胞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不同类群生物的细胞壁分别由什么构成。
二、教学重点:掌握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类群生物的细胞壁分别由什么构成。
四、教学方法:讲授、演示、讨论。
五、教学内容: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结构,由磷脂双层和蛋白质构成。
磷脂双层是由两层磷脂分子排列而成,其中磷脂头部亲水,尾部疏水。
这使得细胞膜有选择性通透性,即只允许某些物质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
细胞膜还含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有助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些蛋白质作为通道蛋白,帮助溶质穿过细胞膜。
其他蛋白质则扮演重要的信号传导和识别细胞的角色。
2.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壁是细胞的外层结构,由不同的物质构成。
这些物质因细胞类型和生物种类而异。
在植物细胞中,细胞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聚合物构成。
这些物质使细胞壁非常坚硬,有助于支撑和保护细胞。
在真菌和植物中,细胞壁也具有免疫功能,保护细胞免受病原体的攻击。
在细菌中,细胞壁由胞外多糖组成,这些多糖有助于细菌对抗环境中的化学和生物压力。
3.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区别和联系:细胞膜和细胞壁都是细胞的外层结构,但它们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层和蛋白质构成的,具有选择性通透性。
细胞壁则是由不同种类的聚合物构成,具有保护和支撑细胞的功能。
在大多数细胞中,细胞膜都存在,但细胞壁只存在于某些细胞中,在不同的生物种类中也有所不同。
六、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知: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等教具,向学生介绍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Step 2 授课和演示:详细讲授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成分和功能,并通过图表和模型等演示教具进行生动形象的解释。
Step 3 讨论: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认识和体验,并通过互相提问的方式帮助彼此加深理解。
《2.2 细胞膜和细胞壁》教案
《2.2 细胞膜和细胞壁》教案●课标要求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课标解读1.概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体会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2.举例说出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3.说出膜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4.说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5.活动:“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能熟练地把对照的方法运用到探究实验设计中。
●教学地位细胞膜为该章内容重点之一。
应注意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媒体演示及分析,注意突出其结构功能特点。
注意结构与功能统一性观点的培养,该内容为高考高频考点之一。
●教法指导细胞膜和细胞壁的教学重点是质膜的结构及质膜具有选择透性;教学难点是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中可以按照从功能到结构再到功能的线索设计教学,要充分利用示意图、模型、照片和有关动态媒体等直观教具,以及科学家研究细胞获得的相关资料,同时还可以利用视频图像“活动: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将“调控物质进出细胞”等细胞膜的功能形象、直观地介绍给学生。
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利用板图、挂图,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与图解结合起来,加深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为第三章学习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做好铺垫。
总之,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感性材料,甚至亲自制作流动镶嵌模型,帮助学生加深对质膜功能的理解,区分选择透性与流动性的不同,增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活动建议1.将第一节的“活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和第二节的“活动: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合并为一个活动完成。
在“活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的实验中,要提供尽可能多的不同类型的生物材料,展示不同大小、不同形态、不同功能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作详细的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高倍镜。
2.在进行“活动:观察叶绿体”时,叶绿体的观察相对较容易,教师要提醒学生在观察时仔细观察叶片细胞内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情况,帮助和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高倍镜。
高中生物 《细胞膜和细胞壁》教案 浙科版必修1
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本节课在建构主义理论下进行了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
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
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的介绍和讲解。
所以在导入时本人采取了实验导入,让学生真真切切观察到玉米籽粒的着色情况,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本节课以科学实验为主线贯穿始末,由实验导入→科学史教学,环环相扣,让学生也像科学家一样亲身经历细胞膜的模型构建过程,体验了学家探究之路。
教学设计在突出学科特点的同时渗透了“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这样不仅强化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使学生能感受到形成知识的乐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同时也符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性学习”这一理念,本节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该理念。
二、学习任务分析细胞是生物新陈代谢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膜位于细胞表面,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区分开的界面,对于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控制细胞的物质进出等起着重要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3.2.2细胞膜和细胞壁4-苏教版
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教学目标: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
3.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四、课时安排五、教学过程:可让学生认识国家、人体的边界引出第三章课题。
每一个系统都有一定的边界,那么细胞是否也有边界呢?引入课题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利用书中的问题探讨,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讨论,后提问学生,引导回答。
1.提示:气泡是光亮的,里面只有空气。
细胞是一个具有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复杂结构,而且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在显微镜下,通过调节焦距可以观察到细胞的不同层面。
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见细胞膜,但是能够观察到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是有界限的。
2.提示:在电子显微镜诞生之前,科学家已经能够确定细胞膜的存在了。
依据的实验事实主要有:进入活细胞的物质要通过一道选择性的屏障,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进入细胞;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做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很快逸出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用微针触碰细胞表面时,细胞表面有弹性,可以伸展;用微针插入细胞内,细胞表面有一层结构被刺破;如果细胞表面结构受损面过大,细胞会死亡。
〖板书〗一、细胞膜的成分1.脂质(磷脂):≈50﹪2.蛋白质:≈40﹪3.糖类: 2﹪~10﹪〖板书〗〖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1.原理:略2.材料:略3.过程:略〖讨论〗生答师提示。
提示:细胞破裂后细胞内物质流出,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的其他结构质量不一样,可以采用不同转速离心的方法将细胞膜与其他物质分开,得到较纯的细胞膜。
细胞膜的功能给两分钟时间学生看书,后提问总结。
问:细胞膜是否只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功能呢?〖板书〗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植物细胞在细胞膜外面还有一层细胞壁,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纤维素和果胶。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第三章 细胞膜和细胞壁
4.根据细胞结构对生物分类
总结:①病毒(如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它是由蛋白质和核酸(每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等物质组成的简单生命体。
切不要把它们当成原核生物。
②原核生物种类较少,仅有蓝藻、细菌、放线菌等。
③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常见的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引起人体疟疾的病原体)等是真核生物,凡动物都是真核生物,单细胞绿藻(如衣藻)、单细胞的真菌(如酵母菌)等都是真核生物。
不要把它们误认为原核生物。
④如何判断细菌。
凡是“菌”字前面有“杆”字、“球”字、“螺旋”及“弧”字的都是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霍乱弧菌等。
乳酸菌是个特例,它本属杆菌,但往往把“杆”字省略。
【例1】没有成形细胞核的生物和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分别
依据上表数据,请分析构成细胞膜与细胞器膜的化学物质组成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物质组成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人体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容易获得材料,而且方便操作,加入蒸馏水可让其破裂。
通过分析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细胞器膜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质含量较低;细胞膜都含糖类,而细胞器膜不含糖类。
答案:(1)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无内膜系统,方便操作(2)蒸馏水大量吸水
(3)都有脂质和蛋白质细胞膜都含糖类,而细胞器膜不含糖类。
2021-2022学年浙科版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 教案
浙科版高中生物“细胞膜和细胞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本节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由于课时内容容量大,分为两个课时进行讲解。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以及细胞膜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的根底上,进一步探究蛋白质和脂质等物质是如何有机结合构建细胞膜结构的,此外,又是学习第三章“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的根底。
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构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和理解其具有选择透性的原因。
但由于研究对象本身的微观性和抽象性,学生较难真正理解细胞膜。
“模型〞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
为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笔者基于5E教学模式[1]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逐步建立细胞膜的根本结构模型。
首先,以“活动: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新课的学习;其次,依据2那么科学史资料,推测细胞膜中的主要成分;根据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特性,构建细胞膜中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排布模型;然后依据细胞膜的特点,介绍目前被大家公认的流动镶嵌模型;再次,根据磷脂分子的蛋白质分子的功能,回到最初的实验情境,解释红墨水为不能进入活细胞的原因;最后,联系生活实际,介绍医学上紫杉醇脂质体的应用。
本节课严格按照细胞膜的功能到结构,再到功能的线索进行设计,充分表达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 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并围绕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对玉米籽粒的染色实验,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阅读细胞膜的科学史,尝试利用教具构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提升科学思维能力,感受实验技术的进步对科学进步的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
《细胞膜和细胞壁》 学历案
《细胞膜和细胞壁》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
2、比较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异同点。
3、了解细胞膜和细胞壁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和功能。
2、难点(1)细胞膜的物质运输机制。
(2)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关系。
三、知识链接在学习细胞膜和细胞壁之前,我们已经对细胞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组成。
四、学习过程(一)细胞膜的结构1、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组成。
脂质中以磷脂最为丰富,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糖类通常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
2、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972 年,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该模型认为,细胞膜中的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这使得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二)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膜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使细胞能够独立地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允许一些物质通过,而阻止另一些物质通过。
例如,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进入细胞,而细胞产生的废物和有害物质则被排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三种:(1)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如激素。
(2)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如精子和卵细胞的识别。
(3)通过细胞通道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
(三)细胞壁1、植物细胞壁(1)成分: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2)功能:支持和保护细胞。
(3)特性:全透性,即各种物质都能够自由通过细胞壁。
2、细菌细胞壁(1)成分:肽聚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细胞膜与细胞壁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出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3、说出膜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二、能力目标:
1、能熟练地把对照的方法运用到探究实验的设计中;
2、依据科学实验史料建构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2、理解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建立起生命活动的物质性观点。
【教学重点】细胞膜的结构
【教学难点】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科学家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做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
细胞,却不能逸出细胞。
[提问]为什么伊红不会溢出细胞?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可能存在细胞壁……
[总结]细胞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有边界是细胞膜。
二、实验探究
课本28页小活动(PPT显示内容)
[提问]该实验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煮熟的玉米种子胚染上很深的红色,未煮的玉米种子胚只染上很浅的红色。
[提问]这样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三、细胞膜
1、细胞膜结构
质膜为什么会有选择透过性?这与细胞膜的结构有关,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着科学家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来看看细胞膜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资料卡片1,1885年,欧文顿(E.Overton)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通过以上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E.Overton的推测是质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质膜中的脂质主要是磷脂分子,那接下来就通过资料卡片2来看看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
A: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B: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展开你的想像力,尝试画出磷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中的排布方式?
[学生回答]
接下来看看资料卡片3的内容: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一种有机溶剂,可以溶解脂质)从人的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细胞膜由双层脂质分子组成。
质膜中除了磷脂分子还会有其他物质吗?让我们接着看资料卡片4的内容:科学家对细胞膜化学成分深层分析发现,细胞膜会被蛋白酶分解(蛋白酶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只对蛋白质分解起催化作用的物质)。
因此可以看出:推测质膜中可能还含有蛋白质等。
[提问]通过以上的归纳总结,同学们可以说出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组成充分是磷脂与蛋白质。
[提问]那磷脂和蛋白质是怎样有机结合构成膜的呢?
继续阅读我们的资料卡片5,是关于罗伯特森的实验和模型的:1959年罗伯特森实验在电子显微镜下用电子束照射被检样品,由于电子与不同物质发生碰撞而产生不同散射度。
因蛋白质电子密度高,故显暗带,磷脂分子电子密度低则呈亮带。
由此结果,罗伯特森提出了这么一个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三层静态统一结构(单位膜模型)。
[提问]细胞膜是静止的,变形虫为什么会运动?细胞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融合?
观看变形虫吞噬草履虫的过程,得出细胞膜应该是流动的。
资料卡片6:电镜冰冻蚀刻(冰冻断裂)。
标本冰冻,后用冷刀断开,升温后暴露断裂面。
得出: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蛋白质镶在、嵌入、横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资料卡片7,PPT展示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荧光标记法),由此可知,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使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桑格和尼克森在继承中创新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①生物膜组成: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
②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
③蛋白质分子排布:有镶在、嵌入、横跨三种
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
通过PPT展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发现蛋白质上还有糖链。
质膜的成分之一:糖类
糖类和蛋白质结合:糖蛋白
糖蛋白的功能:免疫识别和细胞通讯
另外,带着糖链的细胞膜是细胞的外侧。
2、细胞膜的功能(PPT)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天然屏障系统边界)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脂双层、蛋白质)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糖蛋白)
3、总结:
质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质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四、细胞壁
[提问]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作用是保护和支撑作用,相对质膜而言,细胞壁是全透性。
另外,小资料学习植物、真菌、细菌细胞壁的不同成分。
【板书设计】
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细胞膜
脂质
成分
结构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免疫识别、细胞通讯)
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磷脂和蛋白质)
模型:流动镶嵌模型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天然屏障系统边界)
功能: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脂双层、蛋白质)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糖蛋白)
二、细胞壁
1、化学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真菌:几丁质细菌:肽聚糖
2、作用:细胞壁:保护细胞和支持细胞。
3、特点:与细胞的选择透性无关,全透性。
【作业设计】
书上32页课后题;PPT展示以下题目:
1、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摄食,这一生理过程的完成依赖于细胞膜的()
A 、保护作用 B、一定的流动性
C 、全透性 D、信息交流
2、生物膜具有流动性是指()
A、整个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细胞膜上的磷脂是静止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
C、细胞膜中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都具有流动性
D、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静止的,磷脂具有流动性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