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兰陵王高肃墓及碑文述略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魏晋十六国墓葬魏晋十六国时期,一般指曹魏黄初元年篡汉起至北魏攻灭北凉统一北方止(220~439)。
这期间,淮河、秦岭以北的中国北部地区,各政权各民族间相互攻伐,战乱不息,社会经济调敝,反映在埋葬方面,一般表现为简埋薄葬,与秦汉墓比较,已大为逊色。
曹魏西晋的统治者,迫于经济困难,无力营建宏大陵寝,又为防止死后陵墓被盗掘,往往“依山为陵,不封不树”,不建寝殿,不设园邑,不设神道,地面上不留任何痕迹,考古探觅较难。
十六国时期,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防止坟墓被盗掘,大多沿用本族流行的“潜埋”而不起坟的葬法,所以他们的坟墓也不易被发现。
但是,帝陵以外的一般魏晋十六国墓葬,并不受此限制。
1915 年,英国斯坦因盗掘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从已发表的资料看,至少有六座墓属于十六国时期的墓葬。
本世纪上半叶,日本人鸟居龙藏、驹井和爱等人先后多次在辽阳一带发掘汉魏晋壁画墓。
1944 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敦煌佛爷庙墓地发掘十多座魏晋墓。
还有,自本世纪初以来,魏晋墓志不断在洛阳出土,其中有晋贾充妻郭槐墓志、武帝贵人左棻墓志、晋中书侍郎荀岳夫妇墓志。
这些墓志为研究这一地区的魏晋墓,特别是西晋帝陵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的魏晋十六国墓葬不断被发现,就北部地区来说,河南的洛阳、偃师、郑州、延津、焦作、安阳、南阳,陕西的西安,河北的石家庄,北京市,山东的苍山、诸城,辽宁的辽阳、北票、锦州、义县、旅顺、朝阳、本溪,甘肃的敦煌、酒泉、嘉峪关、张掖、永昌、武威、崇信,青海的大通,新疆的吐鲁番,都发现了这个时期的墓葬。
在这个时期的大中型墓中,往往有纪年墓砖或其他带有纪年的器物随葬,还有记录墓主姓名身份的碑形墓志、印章和壁画题记,这些都为墓葬断代、器物编年以及墓主身份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这是先秦两汉时期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北部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各地墓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不尽一致。
北齐徐州兰陵郡王高长恭简介 兰陵王传奇邙山之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齐徐州兰陵郡王高长恭简介兰陵王传奇邙山之
战
导语:近日,《兰陵王》电视剧正在卫视热播中,剧中兰陵王高长恭一直是历史上一个神秘的人物。
我们都知道,北朝史总是让人感到一种黄沙扑面的苍凉
近日,《兰陵王》电视剧正在卫视热播中,剧中兰陵王高长恭一直是历史上一个神秘的人物。
我们都知道,北朝史总是让人感到一种黄沙扑面的苍凉,传说中兰陵王却给人留下柔美帅气的身影。
一曲《兰陵王破阵曲》使得兰陵王青史留名,其神秘出身和美貌让人们追寻不止。
传奇舞曲背后的邙山之战
据史书记载,兰陵王高肃,名孝瓘,字长恭(约541-573年),北齐大将,乾明元年(560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世称兰陵王。
他的一生,谈不上波澜壮阔,也算不得精彩传奇。
史书上仅留下了四百多字的记述,有趣的是,在民间的记忆中,兰陵王的形象却是出奇的鲜活。
其中传说最多的就是这位英俊的王子因为太过俊美,每次冲锋陷阵时,都会戴上一副狰狞的铁面具。
这个传说固然生动,可在正史中找不到足够的证据。
那么这个煞有介事的传说源头是从何而来呢?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早在唐朝时这个传说就已经定型。
崔令钦在《教坊记》里记述“代面”(又称大面)戏起源北齐时,就记载:“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
”而在段安节《乐府杂录》里,进一步演绎“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著面具,后乃百战百胜。
”在正史里只是提及邙山大捷后,“武士共歌谣之,为
生活常识分享。
北齐兰陵王与《兰陵王入阵曲》
[键入文字]北齐兰陵王与《兰陵王入阵曲》兰陵王高肃,字长恭,一名孝瓘,是北齐末期文武双全的名将。
他因英勇善战,战功卓著,先后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大将军、大司马、尚书令等职。
因其貌柔美,不够威严,为了在阵前震慑敌人,便做了一幅凶恶面具,每当出征时就戴上。
在战场上,他所率大军战无不胜。
后因战功显赫,声威日显,其堂弟高纬继皇位后,忌其功高威武,恐皇位被夺,于公元573 年被帝赐鸠而死,年仅33 岁。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
《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
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
兄弟六个中,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谁。
由此,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
这样,在讲究血统门弟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
他莫名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这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兰陵王相貌俊美。
《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
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
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
《乐府杂录》载:有代面,始自北齐。
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
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
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至今在冀南一代农村中流传过年过节带鬼脸游戏的风俗,如电影《夜宴》中脸谱等等,与兰陵王的面具影响不无关系,兰陵王的大面堪称脸谱的祖师爷。
兰陵王骁勇善战。
史载,兰陵王有胆勇,善战斗,勇冠三军,百战百胜,是北朝时1。
兰陵美酒的历史渊源
1、仓颉造字(兰陵是中国文字的发祥地)仓颉是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的史官,在兰陵造字。
荀子弟子李斯在兰陵作《仓颉篇》,后辅佐秦王嬴政建立秦朝,任丞相,将小篆体定为全国统一文字。
因此,兰陵是中国文字的发祥地。
注1: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最早的文字距今有4800年的历史,即仓颉造字同时期。
注2:兰陵县兰陵镇镇北8公里的作字沟村有仓颉庙遗址。
关于仓颉的葬地,史书多有记载,除兰陵外,河南开封、商丘虞城、河南南乐、河南原阳、河南洛宁,山东寿光和东阿、陕西西安和白水等地都有仓颉墓或庙等遗迹,但是,鉴于中华民族第一次统一全国文字的李斯曾在兰陵作《仓颉篇》,足以佐证仓颉在兰陵造字的历史真实。
2、缯国故地(观点:中国丝绸的发源地)缯国,一个以丝织品为国号的华夏古国。
四千多年前,当中原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转变时,大禹东夷逐鹿,治理黄淮水患,垦出桑梓之地。
大禹后裔姒少康中兴夏朝,封其次子曲烈于缯衍之地,以丝织品立国,故名“缯国”。
鄫(缯)国历经夏、商、周三代,遗有高尧、鄫城、蔇、向城、柞城等古代遗址。
鄫(缯)国固守华夏东土,传承1472年,是先秦时代持续最长的古代封国。
漫长岁月中,缯国先民与丝绸结缘,《史记•夏本纪》载其黑白丝绸为贡品,是为古代丝绸文化的东方源头。
西周封鄫国为子爵,小国寡民,生生不息。
春秋后期,社会变革,鄫与鲁、莒联姻结亲,谋求生存。
鄫国经常遭受淮夷与邻国欺凌,先后有三位国君遭邻国戕杀。
(兰陵镇内有刘堡子商周文化遗址,镇北17千米有鄫国故城遗址。
)3、鬯其酒甲骨文武丁卜辞中有“鬯其酒”之句,“鬯”是商代用黑黍米酿造的好酒。
鬯在甲骨文中和金文中是象形字,状似盛东西的器皿。
在篆文中,鬯是会意字,由凵(读作qū)、※和匕三部分组成。
※是斜着写的米字,匕是取食的勺子,合计来的意思是用勺子把粮食酿的酒从盛器里取出。
鬯的本意是指古代用来祭祀用的一种香酒,以郁金草(一种姜科香料)和黑黍酿成,气味芬芳。
兰陵王
此舞属宫廷燕乐东传日本,倭人将其列属雅乐舞蹈, 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 《兰陵王入阵曲》是起源于北齐,盛行于唐代的假面 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 1986年,河北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 舞蹈,又称《代面》、《大面》。此舞是表现北齐兰 为第一个节目表演独舞。在日本奈良寺正仓院还存有 回此曲。 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 陵王高长恭作战英姿(兰陵王指挥击刺之容),带有 一件题款为‘东寺唐古乐《罗陵王》接腰’的服装, 的1428年,在邯郸市文管人员马忠理组织下, 简单情节的男子独舞。 署年为‘天平胜宝四年四月九日’,即唐代天宝十一 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 唐代将此舞归入软舞类。(唐代的伎乐舞蹈有健 年(公元 752年)。日本不但保存了《兰陵王入阵 舞、软舞两大类,如健舞类的《胡旋》、《胡腾》、 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兰陵王 曲》,还保留了历代《兰陵王》歌舞面具 64件,最早 《剑器》、《柘枝》,软舞类的《兰陵王》、《鸟夜 入阵曲》从此又得以回归故里。 的两件有 1211年(宋代)铭文。另外,日本古画《信 啼》等) . 息古乐图》(约画于12世纪,相当于北宋时期)里也 绘有包括《兰陵王》在内的一批唐代歌舞图。
统一了北方, 权臣高欢、宇文泰将北魏辖区切割成东、西两块。 结束了北部中国长期混战的局面。 东魏 (534-550年)以邺城为都, 中国北方开始进入北朝时期。
统一黄河流域。 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 6世纪前期, 从公元420年开始,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到589年北隋灭南陈结束, 共169年。
公元581年, 此后,东魏为北齐所代替。 北周外戚杨坚废静帝自立, 十六国后期, 西魏为北周所代替。 南北朝结束。 改国号为隋, 一个极为落后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落逐渐强盛起来, 打败后燕入主中原, 是为文帝,北朝结束。 历史上把这北方的五个朝代总称为北朝。 在建立北魏政权(386-534年)之后, 最终由北方的隋朝(也叫北隋)灭南朝陈, 又消灭各割据政权, 重新统一了中国。 北魏孝武帝末年,
《兰陵王》词调声情探微
《兰陵王》词调声情探微作者:张蓓蓓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5期摘要:词是一种音乐文学,音乐和文本是其基本构成。
每一词调都拥有独特的声情,本文从《兰陵王》词调本身所具有的文本特征出发,以发掘其文学内涵,并以周邦彦《兰陵王·柳》为例对《兰陵王》这一词调的声情做初步探讨。
现代词学缺乏单个词调的具体研究,因此,整理研究《兰陵王》词调具有十分重要的词学意义。
关键词:《兰陵王》词调;文体特征;词调声情;《兰陵王·柳》作者简介:张蓓蓓(1990.2-),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5-0-01一、调名由来关于“兰陵王”的记载,散见于《北齐书》、《北史》、《通典》、《旧唐书》、《教坊记》、《碧鸡漫志》,河北邯郸兰陵王墓的碑文对兰陵王也有较详实的记载。
北齐兰陵王高肃,字长恭,一名孝瓘,渤海(今河北景县东)人,东魏丞相高欢之孙,高澄之子,一生战功卓著,是北齐后期著名的大将。
《兰陵王入阵曲》是创于北齐时代的舞曲,主要为武士歌颂兰陵王而作。
《乐府杂录》是唐段安节所撰,主要是对开元以后音乐、歌舞、俳优、乐器等问题进行考证,书中对《兰陵王入阵曲》亦有介绍:唐太宗在传承的乐舞基础上制《破阵舞曲图》,“令吕才依图教乐工百二十人,被甲执战而习之”,舞姿音律优美而慷慨,阵容服饰壮观而威武。
至北宋,大晟府依据旧曲整理制作成“九重谱”,绍兴初盛传的《兰陵王》,不仅有歌词,而且有曲谱。
清人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兰陵王》。
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然貌似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著之。
唐教坊因为此戏,亦入歌曲也。
或云王军士为此歌。
”虽然《兰陵王》舞曲在古代的具体表演情况已无法考证,但不容质疑的是,《兰陵王》是唐代教坊曲名,作为音乐,最早是为武士为歌颂兰陵王卓越的战绩而作的,其雄壮浑厚可想而知。
北朝墓群
北朝墓群北朝墓群分布于磁县的东部,墓葬密集区位于磁县的东南部区域,南北绵延达15公里,东西约14公里,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为A级。
北朝墓群文物档案中有编号记录的墓葬达134座,其中80多座有封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工作的推进,墓葬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北朝墓群已被列入“十一五”中国100处古遗址遗迹保护范围。
简介位于邯郸市南30公里处的磁县境地内,这一带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土丘100多处。
最大的如天子冢,皇姑坟,磨盘冢青冢等,一向误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家”和曹军粮墟“。
经发掘证实是东魏,北齐贵族墓葬群。
(图为:北朝墓群中俗称“天子冢”的东魏孝静皇帝元善见墓)构造经七十年代以后的考古发掘,这些墓分别为东魏昌乐王元诞墓,宜阳王元景植墓,司马氏太夫人墓,愍悼王妃李尼墓,北齐兰陵王高肃墓,北齐高以欢第九子武皇帝妻茹茹公主墓和其十四子高润墓等。
这些墓均用绳子纹青砖砌成,墓室结构为单室外墓,由墓道甬道,墓室外组成。
墓道为斜坡状,墓室外平面各呈方形四壁作弧状外,墓道两壁有红,蓝,黑,黄色彩绘。
出土文物有珍贵的壁画和大批陶俑,瓷器金币等。
其中以出土的茹茹公主墓和最近发掘的高阳皇帝墓不仅出土了大面积的珍贵的壁画而且出土陶俑1800余件,排列成阵气热势壮观,有中国”小兵马俑”之称。
抢救发掘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批准,对其中几座破坏严重的古墓进行了抢救发掘。
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器物,如墓志、壁画、瓷器、陶俑、金币等,从出土器物来看,随葬器物以各类陶俑为主,仅对6座古墓的发掘,就出土陶俑6000多件。
这些器物塑工精美,造型生动。
尤其可贵的是在发掘的墓中,大多绘有彩色壁画。
发掘过程东陈村东魏墓共有四座,当地俗称“四美冢”。
1974年发掘了其中的一座,据墓志,墓主人为东魏尧氏赵君墓。
继发掘尧赵氏墓之后,1975年又发掘了一处尧赵氏三子尧峻墓。
从发掘情况看,尧赵氏的墓被盗过,许多文物被毁,这次仍出土陶俑136件,日常生活的各类陶俑几乎都有,真实地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出行时文武侍从、奴婢、伎乐等前呼后拥的壮观场面。
兰陵王
• “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 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 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 金执鞭也。” • ——《乐府杂录》 • “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 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 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 曲。” • ——唐· 崔令钦《教坊记》
•兰陵安有王 •英雄有何言
• 陆令萱(?—577年), 鲜卑族人,北齐女官, 曾任女侍中之职,为北 齐后主高纬乳母。高纬 登基后册为郡君。陆令 萱同时也是高纬第三位 皇后穆黄花的义母,宫 中呼为“大姬”。生子 穆提婆,为北齐高官, 母子二人权倾一时,对 北齐政局和历史发展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
陆令萱的嚣张
• 天统初,奏引提婆入侍后主,朝夕 左右,大被亲狎,无所不为。 • 提婆尝有罪,太姬于帝前驾之曰: “奴断我儿!”儿谓帝,奴谓提婆 也。
兰陵王
毙
时代背景
•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是 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由公 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 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共170 年。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 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 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 朝。
兰陵王所在时代大致地理图
五胡乱华的后时代
• 五胡乱华与晋八王之乱之前,即公 元282年,据《晋书》记载东晋共 有377万户,1800多万人口。 • 到《杀胡令》颁布时,即公元351 年,据《晋书》记载华北地区还有 不到300万的汉人,而东晋还有 500万汉人。
冉闵
杀胡令节选
• 前,晋八王乱起,华夏大伤,胡夷乘乱而 作,扰乱中原,屠城掠地。永兴元年,胡 狗鲜卑,大掠中原,劫财无数,掳掠汉女 十万,夕则奸淫,旦则烹食,千女投江, 易水为之断流。羯狗之暴,以汉为“羊”, 杀之为粮。永嘉四年,围猎汉民,王公忠 烈射死者十余万。不日,夷人匈奴,四面 纵火,烤汉为食,死者二十余万。太兴元 年,愍帝受辱,崩于匈奴。凡此种种,罄 竹难书!
兰陵王之死折射后三国政治面貌
薛海波:兰陵王之死折射“后三国时代”政治面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18日【核心提示】以往学界所遵循的胡汉冲突论,对解释北齐政治史有一些不足。
从胡胡矛盾入手,则可对北齐史的一些重要历史问题提供合情理的阐释,进而挖掘中国古代史上精彩的“后三国时代”。
河北省邯郸市兰陵王墓雕像本报记者吴文康/摄兰陵王高肃,字长恭,为北齐文襄帝高澄第三子。
兰陵王因在邙山大捷,率五百勇士突入敌阵,解金墉之围而一战成名。
笔者拟通过兰陵王相关史事,略谈对北齐政治史研究相关问题的新看法。
“乾明之变”、“邙山大捷”中的兰陵王北齐天保八年(557),兰陵王起家为通直散骑侍郎,步入政坛。
乾明元年(560),兰陵王被废帝高殷任命为领左右大将军,成禁军主要将领。
高欢建立东魏,虽不乏河北大族的配合支持,但主要是靠高氏宗亲、同乡怀朔镇勋贵及十余万六镇军士。
东魏建立后,河北大族私家武装逐渐被解散,其大多成为邺城朝廷无实权文官。
高洋代魏建齐后,皇位稳固与否关键是能否得到分掌军政大权的高氏宗亲、怀朔勋贵的支持。
这使北齐史上围绕皇权的政治斗争,往往是在北齐皇帝、宗室诸王及怀朔勋贵间展开,而河北大族乃至后来的恩幸等群体只是双方斗争的配角。
乾明元年,长于深宫、没有权威的高殷为巩固皇位,利用汉人大族杨愔、鲜卑勋贵可朱浑天和等辅政大臣,削夺叔父高演、高湛的军政实权,触动了以往皇帝与宗室诸王、怀朔勋贵分掌政权的政体。
高演、高湛及怀朔勋贵等数十人,遂在尚书省发动政变,诛杀杨愔等辅政大臣,冲进禁中,废掉高殷。
身为禁军将领的兰陵王,则站在高演一边,为其大开方便之门,以此功被高演封为兰陵王,深受信任,成为掌握军政大权的宗王之一。
高湛即位后,北齐北有突厥,西边是已占巴蜀的北周,南边有时刻要夺回淮南的南陈,战略上处于三面被围的困境。
河清三年(564),北周联合突厥对北齐发动进攻。
北周意在利用突厥牵制晋阳的北齐军队,以十万大军主攻洛阳,再进入豫北东向攻下邺城,最后打北齐军队的大本营晋阳。
兰陵王高长恭的生母是谁 美男子兰陵王身世之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兰陵王高长恭的生母是谁美男子兰陵王身世之谜
导语:北齐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是北齐世宗文襄皇帝高澄的第四儿子骁勇善战。
北齐乾明元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
北齐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是北齐世宗文襄皇帝高澄的第四儿子骁勇善战。
北齐乾明元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名兰陵王。
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狰狞的面具。
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很快敌人被迫撤走。
正因为兰陵王的美貌,才会让后人有众多的猜测。
1、以为兰陵娘是宫女的。
正确答案是:兰陵爹到死都是个王,并不住在皇宫呢。
2、以为兰陵娘叫荀翠容的。
正确答案是:这是小说杜撰,没有任何史书出处,最早见小说《北史演义》,后来被《兰陵缭乱》移植。
3、以为兰陵是高洋皇后李祖娥生的。
正确答案是:史书上没有任何这样的记录,也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一点,纯属吧友推测和杜撰。
4、以为兰陵生母是绝色小尼姑的。
正确答案是:没有任何史书记载他的生母信息,这个说法是最近一个女作者出的一本书里,自称是民间传说的。
可在这本书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人听到过这个所谓的民间传说,基本为作者杜撰。
5、以为兰陵小妾王氏生儿子的。
正确答案是:史书没记载兰陵的小妾情况,更没有小妾的姓氏,也生活常识分享。
兰陵王高肃字长恭
二、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 《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 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 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 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 容质疑、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后人猜想, 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 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胄的父亲的垂幸呢? 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 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 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因 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 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 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 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 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 的。《旧唐书· 音乐志》云:“代 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 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 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 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 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 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 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 道听途说、无籍之谈。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 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兰陵王简介:
兰陵王高肃,字长恭,是北齐末 期文武双全的名将。他一生忠以事上, 和以待下,屡建战功。先后被封为徐 州兰陵郡王、大将军、大司马、尚书 令等职。因其面貌清秀,当两军交战 时都要戴上一个凶恶的面具以震慑敌 人。因战功显赫而招到当时的皇帝( 其堂弟高纬)的忌恨,终被赐死 。
历史趣谈:北齐兰陵王高长恭 历史上的兰陵王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历史上的兰陵王怎么死的?导语:北朝时期的兰陵王是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的美男,他有着成为传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条件,比如神秘的出身,比如骁勇善战,比如他那充满血腥和杀北朝时期的兰陵王是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的美男,他有着成为传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条件,比如神秘的出身,比如骁勇善战,比如他那充满血腥和杀戮的家族,又比如盛年时的含冤而死。
而这传奇中最绚烂的一笔,无疑是他那摄人心魄的美貌。
兰陵王是谁?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 573年),又名高孝瓘,是北齐世宗文襄皇帝高澄的第四儿子骁勇善战。
北齐乾明元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名兰陵王。
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
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狰狞的面具。
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很快敌人被迫撤走。
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
人物简介兰陵武王高肃(公元541年(公元?年-573年),南北朝北齐王室,现河北景县人。
一名孝瓘,字长恭,是北齐世宗文襄皇帝四子也。
累迁并州刺史。
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
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
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
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
后为太尉。
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
韶病,长恭总其众。
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帝王陵墓 东魏北齐篇(上)
中国帝王陵墓东魏北齐篇(上)中国帝王陵墓东魏北齐篇(上)东魏北齐篇(上)"name="image_operate_56731309339672030" alt="中国帝王陵墓巡礼系列东魏北齐篇(上)" align="center"src="/DownloadImg/2012/10/2208/2 7691845_2" width="488" height="346"real_src="/DownloadImg/2012/10/2 208/27691845_2"action-data="http%3A%2F%%2Fmiddle%2F4 b87e75eha6d65e02494d%26690" action-type="show-slide">一综述篇这半个月身体不适,在家修养,基本不上网,没有什么更新还请各位海涵。
这篇东西带大家走走东魏北齐。
中国古代陵墓史上,我最心仪的一段时期,其实是南北朝。
诚然大家都不喜欢乱世,但是对于艺术和制度的创新发展二战,乱世是一种积极的因素。
南朝的隽秀细腻,北朝的大气恢弘,于碑文,于石窟,于陵墓,于遗文,可足大观者,不胜枚举。
而陵寝制度,则是其中颇具代表者。
北魏永熙三年(534)随着北魏末代皇帝孝武帝元侑讨伐高欢不利,逃亡关中。
高欢在邺城拥立元善见为帝起,北魏分裂成东西二部,随后不久为北齐北周取代。
历时百有余年。
终为隋朝统一。
与之相对应的,帝王陵寝制度和葬地,也分成了两个部分。
东魏北齐帝王陵位于当时的都城邺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临漳县。
而西魏北周的帝王陵,则位于长安东北的咸阳富平一代。
从陵墓的艺术性,陵寝制度的完备性,规整性来看,东魏北齐要做的比西魏北周更好。
从东魏建都邺城开始,统治者就在今天临漳县南,漳河的北岸,为王室规划陵区,按照长幼尊卑和昭穆之制的原则,形成了以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陵为中心的,东魏(北魏)元氏家族陵墓区。
兰陵王历史真实故事_历史上的兰陵王的故事
兰陵王历史真实故事_历史上的兰陵王的故事 北齐传奇英雄兰陵王为保⼤齐江⼭⽽⾦⼽铁马,在与太⼦⾼纬及北周皇帝宇⽂邕的明争暗⽃中。
那么,北齐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兰陵王⼜是否真有其⼈呢?下⾯是店铺为⼤家准备的兰陵王历史真实故事,希望⼤家喜欢! 兰陵王历史真实故事 兰陵王之俊美王孙⾯具出征 据《北齐书》所载:“兰陵武王长恭,⼀名孝瓘,⽂襄第四⼦也。
”这⾥的“⽂襄”,指的是北齐⾼祖神武皇帝⾼欢的长⼦⽂襄皇帝⾼澄,兰陵王⾼长恭为其第四⼦。
奇怪的是,⾼澄六个⼉⼦中,唯独兰陵王的母亲语焉不详,甚⾄连姓⽒都没有,其⾝世扑朔迷离。
据推测,史书不载的原因应是其母地位卑贱。
由此,在最讲究⾎统门弟的两晋南北朝时期,兰陵王虽贵为帝胄皇孙,但其“莫名”的⾝份也给他带来了巨⼤的压⼒。
除⾝世外,兰陵王还有⼀个“弱点”,那就是长得太漂亮。
《北齐书》、《北史》中都说他“貌柔⼼壮,⾳容兼美”,后⼈猜想,兰陵王的俊美或许是源于他那位出⾝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其母容貌异常惊艳,⼜如何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胄的皇帝垂幸呢? 不过,在兵⼽四起的南北朝时期,像兰陵王这样既不魁伟⼜不雄毅的“⼩⽩脸”,在他们这个崇军尚武的皇族家庭⾥肯定不受欢迎。
毕竟,兰陵王所处的时代及他所在的位置都不允许他柔弱,否则⼈⽣苦难,前途堪忧。
以当时的北齐政权⽽论,除在中原与南陈、北周形成三⾜⿍⽴之势外,西部、北部还有突厥、契丹、柔然等强悍的游牧民族不时骚扰边界。
因此,在这样⼀个崇尚武⼒、以军功起家的家族集团中,⾝为⾼⽒皇族的兰陵王要想脱颖⽽出,唯⼀的办法就是建⽴军功。
连年战乱的岁⽉⾥当然不难找到征战的机会,看似柔弱的兰陵王同样拥有⼀颗“奔腾”的⼼。
或许因为其长相缺乏⼀种必要的“英武之⽓”,兰陵王每逢出征时都命⼈制作⼀些⾯⽬狰狞的⾯具,沙场厮杀时全军戴上,以在⼼理上威慑敌⼿。
在其指挥的⼤⼤⼩⼩战役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邙⼭之战”。
公元564年,北周联合突厥围攻北齐重镇洛阳,在即将破城的危急时刻,兰陵王率援军及时赶到。
北朝墓群之兰陵王墓(5张图)
北朝墓群之兰陵王墓(5张图)在中国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境内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古墓100多座,这里就是赫赫有名的北朝墓群。
1989年,北朝墓群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9月的一天,日本京都奈良大学雅乐团来到北朝墓群中的一座古墓前,他们戴上鬼脸面具,演奏起中国的古典舞乐,以此来祭拜这座墓中的主人。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位墓主人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中国的南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北朝的末期,北魏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北方主要的战争就发生在北齐和北周之间,历经数十年不止。
公元564年的冬天,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围困,守城部队已经弹尽粮绝,形势岌岌可危,如果洛阳陷落的话,将直接威胁到北齐政权的存在。
北齐武成帝万分焦急,急诏全国各地的军队前去解洛阳之围。
北齐全国各地的军马星夜兼程赶到洛阳城外,冲向将洛阳围成铁桶的北周军队。
三军将士竭力拼杀突破了北周军队围城打援的第一道防线后,再也无力向前挺进了。
眼看着北周攻城军队逐步地加强攻势,洛阳城的守军心里已经绝望了。
如果北周军队攻下洛阳城,转回身再来对付北齐援军的话,北齐的援军面临的就是灭顶之灾了。
就在这危急的关头,北齐军队的一员将军,率领了五百士兵冲向千军万马的北周军队。
这位将军身穿铠甲,手握利刃,在人群中格外醒目,然而最吸引人的是他的脸部,他的脸上带了一个面目狰狞的面具,看到叫人不寒而栗。
这位将军骁勇异常,加上他脸上的狰狞面具给敌人心理上的震撼,北周的军队竟然拦不住他。
他率领五百士兵在北周军队中杀出一条血路,冲到洛阳城下。
此时的城内守军已成惊弓之鸟,疑心有诈,不敢贸然打开城门。
他们要求这位将军摘下面具,亮出他的本来面目。
将军答应了,当他摘下面具以后,城内的守军顿时欢声四起,因为这位戴面具的将军不是别人,正是北齐一代名将,兰陵王高肃。
因为兰陵王容貌出奇的俊美,像个美丽的女子,所以在战斗中往往会被敌人所轻视。
北齐 段 荣 墓 考
北齐段荣墓考1993年7月中旬,曲周县白寨乡北油村村民在村西偏南500米处挖掘北齐古墓一处,文化局、文化馆会同邯郸市文保所专家对现场进行了勘察,从出土文物判断,此墓是北齐勋贵、大司马武威昭景王段荣与王妃娄氏、郡君梁氏的合葬墓,并发现其附近为段氏家族的墓群。
出土文物有墓志铭三件,陶甬百余件,交由文化馆收藏。
这批珍贵文物对研究北齐的政治、经济、社会习俗、书法艺术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段荣墓的初步考证如下:一、段荣及娄、梁二氏史略根据出土的《齐故大司马武威昭景王段君墓志铭》、《齐故大司马武威昭景王妃娄氏墓志铭》和《齐故大司马武威昭景王郡君梁氏墓志铭》的铭文,并参考《北史》、《北齐书》等史书,段荣及娄梁二氏的生平等事迹如下:齐段荣墓考" title="北齐段荣墓考"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齐段荣墓考" title="北齐段荣墓考"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齐段荣墓考" title="北齐段荣墓考"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e %2F4a8693f1t784d5d15b851%26690"action-type="show-slide"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段荣,字子茂,故臧武威(今甘肃省武威市)人,生于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
少时爱好历术,对天象进行过刻意研究。
探寻威名美誉的兰陵王(历史小论文)
学生历史小论文探寻威名美誉的兰陵王作者:安阳市第63中学八年级3班高祎博指导老师:刘章明探寻威名美誉的兰陵王关键词:兰陵王高长恭邙山大战北齐邺城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建都于安阳的北齐王朝名将兰陵王高长恭的传奇人生,有利于人们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兰陵王。
正文最近热播的一部由冯绍峰、林依晨主演的电视剧《兰陵王》激起了人们对历史上兰陵王高长恭的浓厚兴趣,对他传奇的人生悲剧,对他的俊美容貌。
怀着这种热望踏上了对历史上兰陵王高长恭的探寻。
据史载,兰陵王高肃,名孝瓘,字长恭。
(?-573年),北齐大将,世称兰陵王,是北齐高祖高欢之孙,北齐文襄帝高澄之第四子,母亲姓氏不详。
北齐王朝建都于以邺城(今安阳),历史短暂,只有28年。
兰陵王墓就在出安阳向北约20公里处,磁县城南5公里处刘庄一带。
墓冢高大,有颇具北方建筑风格的碑楼、围墙、古墓、碑亭,以及兰陵王塑像等。
墓南碑亭内的石碑正面篆有:“齐故假黄钺太师太尉公兰陵忠武王碑”。
当我们面对兰陵王墓前那英武的塑像,不仅让人忆往追昔、扼腕叹息、浮想联翩。
感慨于兰陵王那英雄传奇的人生,而在那个混乱荒唐的年代,英雄的悲剧也许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史载,兰陵王高长恭,骁勇善战。
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
他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
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
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
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
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
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
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
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
历代碑刻东魏楷书《高盛碑》
历代碑刻东魏楷书《高盛碑》
《高盛碑》,又称魏侍中黄钺大师录尚书事文懿公高公碑。
此碑同《高肃碑》、《高翻碑》合称“磁州三高”。
从明清以来,磁州有三高之说。
这三高不是指地方上有名望不做官的人而言,是特指我国东魏、北齐时代高氏家族中的三名成员。
据《增补校碑随笔》“侍中黄镇太尉录尚书事高翻”条目中解:“高翻、高盛,与北齐兰陵王高肃碑通称磁州三高”。
《高盛碑》于光绪廿五年(1899)出于磁县,仅存额及碑之上半。
民国三年高世异刻跋于左侧,云:盆生之名,魏志无征,观其学行,梗槃要自,彪炳一时。
惜乎碑残文断,不足以补史缺而广宗(上直下心)也。
甲寅立秋日宗胄世异识于磁署。
其称宗胄,世异亦高姓也。
历来著录家未言明损泐情形,曾见未刻跋本,存字与跋后本无异。
北朝墓群巡礼乐舞祭兰陵
接《北朝墓群巡礼·元氏三父子》离开天子冢,天色已经擦黑,但为了后两日可以去更多的地方,我们还是决定在进城前前往一下途中的兰陵王墓。
赶上道路正有大车在修路,我们不得不放弃了最优路线,在小乡道上掉头选择了其他可以通行之处。
折腾这一会儿的功夫,周围已是黢黑一片。
地面的情况没有先前容易分辨,窗外的风声吹着两侧与黑夜融为一体的玉米田沙沙作响,干扰着视听。
好在有果果的高超车技,即使偶有状况也都无甚影响。
大约19点半,我们终于达到了兰陵王墓。
兰陵王高肃,一名孝瓘,字长恭,为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之孙,世宗文襄皇帝高澄的第四子(神道碑为第三子),河南王孝瑜、广宁王孝珩、河间王孝琬之弟,安德王延宗与渔阳王绍信之兄…他因为一曲飘洋度海的《兰陵王入阵曲》以及传说中打仗时所配带的鬼面成为后世心中的勇武将军,传奇英雄,并被各种演义~偷懒地用几年前画的这张图来说明下长恭哥和他的兄弟们~比之上一次来兰陵王墓,这次我们到达的时间更晚。
附近没有灯火,傍晚纳凉的小摊和村民也都没了踪影。
在车上捣鼓一阵,我掏出身上带着的两个手电分给大家,以便照明之用。
缺少灯光的夜里,总是很容易拉近光阴的距离,此时此地,这黑暗更让人仿佛走进了北齐的流年之中…虽然是第二次前来,我却仍按捺不住兴奋…果果调侃我说每次替女主拜“兄长”都有点莫名愉快,估计我上辈子是高家人,所以一来北朝就犯病…不断提醒着自己一定要多几分怅然和祭奠“兄长”的意识,因为前段帮洛珈妹妹写二兄孝珩的歌词,又听她说要给所有人写歌去坟前唱…听后我大受鼓舞,提笔难收,便把文襄诸子的一并写了,还用不知道什么曲子的调子哼出了词~因为孝珩和延宗的两首朗朗上口,时常洗脑,果果特意把其中一首帮我记成了谱~这次前来,我们俩便也准备在兰陵坟前吹唱一曲,再配段舞蹈祭奠文襄诸子~热爱文襄五子的我,下午才看过河南王孝瑜投河的西华门,晚上又来兰陵坟前祭奠,怎一个激动了得~先附上上一次的兰陵王墓游记《血溅的鬼面·兰陵王高长恭墓》~步入兰陵王墓残败的朱门,手电摇曳的灯光照亮了前方的石像,也将我们带入了这鬼面将军的短暂人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