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研究:解读高考语文考试与命题改革的本质规律
语文高考试卷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语文高考试卷的研究,分析了试卷的命题特点、题型分布、难度设置等方面,旨在为我国语文高考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语文高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选拔的重要手段,其试卷的命题质量直接影响着考生的录取和高校的选拔。
本文通过对语文高考试卷的研究,探讨试卷的命题特点、题型分布、难度设置等方面,为我国语文高考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二、语文高考试卷的命题特点1. 坚持立德树人,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高考试卷在命题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试题中,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注重基础,强调能力语文高考试卷在考查考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如阅读理解、写作、文言文翻译等。
3. 关注时事,体现时代精神语文高考试卷在命题时,关注时事热点,体现时代精神,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语文高考试卷的题型分布1.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语文高考的主要题型之一,包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评价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翻译和鉴赏能力。
2. 写作写作是语文高考的重要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写作题目通常分为作文和文言文翻译两种形式。
3. 名著阅读名著阅读是语文高考的新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近年来,名著阅读题目逐渐增多,成为考生备考的重点。
4. 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考生对实用文本的理解、分析、评价和鉴赏能力。
这类题目通常涉及新闻报道、人物传记、科普文章等。
四、语文高考试卷的难度设置1. 难度适中,兼顾选拔和普及语文高考试卷的难度设置以中等难度为主,兼顾选拔和普及。
一方面,试卷要具有一定的区分度,以选拔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试卷要兼顾广大考生的实际情况,确保试卷的公平性。
2. 注重基础,降低难题比例语文高考试卷在难度设置上,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降低难题比例。
2024年高考试题命题原则和命题要求
2024年高考试题命题原则和命题要求2024年高考是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对于广大考生和家长来说,了解高考试题命题原则和命题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命题原则1.科学性原则高考试题的科学性是命题的首要原则。
试题内容必须符合学科理论,遵循教学大纲,体现学科特点,突出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同时,试题还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公平性原则高考试题的公平性是命题的重要原则。
试题内容必须符合国家考试大纲,确保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和题型等各方面都公平合理。
同时,试题还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避免出现歧视性内容。
3.创新性原则高考试题的创新性是命题的亮点之一。
试题内容应该注重创新,突出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试题还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命题要求1.紧扣大纲,贴近教材高考试题命题要求紧扣教学大纲,贴近教材内容。
试题应该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涵盖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同时,试题还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突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难度适中,区分度高高考试题命题要求难度适中,区分度高。
试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进行设计,确保难度适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同时,试题还要注重区分度的设计,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水平的学生。
3.题型多样,覆盖面广高考试题命题要求题型多样,覆盖面广。
试题应该包括各种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以便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同时,试题还要注重覆盖面广,涵盖各个学科的知识点,使试卷具有较高的知识覆盖率。
4.贴近生活,注重实践高考试题命题要求贴近生活,注重实践。
试题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突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试题还要注重实践性的设计,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高中语文创新题命制说明
高中语文创新题命制说明高中语文创新题命制说明一、试题命题原则1.导向性原则创新题的命制要注重每道试题的导向性。
试题命制应符合高考命题方向,重视思想与方法的考查。
同时,试题内容应符合新时代特色,选材紧跟时代步伐。
此外,试题应体现课程改革,反映课程标准和考试内容的变化。
试题命制应符合“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命题思路。
最后,试题应传递对今后教学的导向,包括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掌握的导向。
2.科学性原则试题必须保证内容的正确性,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不能与所学的概念、原理、法则相悖。
试题应有利于学生正确概念的形成,有利于学科相关原理和规律的掌握和理解。
3.创新性原则命题应强化能力考查,并体现鲜明的创新导向。
通过合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激发想象力和思想张力,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创新试题的方法有:模仿、重组、改编、原创。
4.应用性原则试题命制应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发展阶段特点中的具体实例。
试题应注重联系实际,提倡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要求学生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试题命制要求一)内容要求1.试题命制应以本学科提供的专题内容为单位。
每道试题的核心考查内容限为本专题的核心知识或重要方法。
试题命制应做到不超纲,不超前。
2.试题命制应突出情境载体,注重生活实践问题情境和研究探索问题情境的创设。
这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建构与素养表现搭建了平台。
3.试题命制特别强调新颖性。
试题的命题立意、情境载体和设问角度应有一定的创新性,符合新高考命题方向。
4.试题使用的材料应真实无误,数据真实可靠,图、表、文应清晰规范。
二)形式要求1.试题题型以选择题、主观题为主,题型设置与高考题型保持一致。
作文题命制需要提供范文和写作指导。
2.试题命制格式采用“三段式”,即“命题说明—试题正文—答案解析”。
其中,“命题说明”需包含“情境载体说明,知识考查说明,能力考查说明,素养考查说明和对应‘四翼’的考查要求”。
新高考语文试卷出题思路
一、命题背景新高考语文试卷出题思路以我国教育改革为导向,旨在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试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强调知识、技能、方法和价值观的融合。
二、命题原则1. 坚持素养立意:试题设计围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
2. 贴近学生生活:试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注重学科融合:试题设计打破学科界限,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
4. 突出能力考查:试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5. 保持试卷结构稳定:试题结构保持稳定,题型多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命题流程1. 选题:根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的命题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材。
2. 设计题目:根据选题,设计符合命题原则的题目,确保题目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3. 编制答案:针对每个题目,编制标准答案,明确评分标准。
4. 试测:在全国多个省区市进行试测,了解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和信度。
5. 修改完善:根据试测结果,对试题进行修改完善,确保试题质量。
6. 定稿: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形成正式试卷。
四、试题特点1. 阅读理解:试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时事新闻、科普文章等,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语言表达:试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写作、修改、运用等。
3. 思维品质:试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包括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
4. 人文素养:试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包括文化传承、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
5. 综合能力:试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运用、问题解决、跨学科思维等。
总之,新高考语文试卷出题思路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教育改革贡献力量。
浅谈高考命题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其一 , 读能力 的考查方式实现 精 阅读 能力考查的突破。 高考现代文精 读 与 高 中 课 堂 的 讲 评 阅读 密 切 相 关。可 以说 , 高考现代文阅读为 阅读
能力考查找到了一个合理的位 置。
度, 这也需要高考命题者反思 自己的
考题 了。 3 试卷特点不鲜明。近几年 里, .
高考试 题还需要调整命题思路。 如果
很多省 都采 取 了独 立命题 的方式进 行高考 , 因此试 卷形式百花齐放 , 各
展所 长 , 试卷的优势得 以凸现 , 中 从
我们想实现一个更高 的目标 , 使语文 高考过 程同 时也 成 为一 个情 绪高涨
的学习过程 , 从而激起学生进一步学
其二 , 话题作文是 写作能力考查 的突破。高考作文可以说是 “ 课程标 准”的先驱 ,它为考生展示 个性写作
的继承 ; 注重学生 的 “ 发展” 忽视语 ,
个小题 l ,但选择题 的选项还是 2分
纷繁芜杂 。譬如 , 道关 于字形 的选 一
择题 就牵 涉到对 几 十个汉字 的识记 和判断。表面上看 , 这样 的试题容量 大, 覆盖丽宽 , 但实际上难度太大 , 降 低 了试题的区分度和信度。 选项的重 重陷 阱和答案的刻板 , 不但挫伤 了教 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 也严 重抑制 了他 们的创造精神 。 2 言文佶 屈聱牙 。文 言试题 文
才华提供 了广阔舞台。 课程标准 ” “ 通
习语文 、 终身学习语文 的欲望 , 这就 对 我们 的教育 者及试题 设计提 出 了 更 高的要求 , 我们期盼语文教学能走
出一条更宽的路。口
( 辑/ 同) 编 路
我们也 更好地 感受 到 了浓 厚的人 文
关怀 . 目前黑龙江省的考题还是 全 但 国统一试卷 。 地域性不能 凸现 , 不能 给学生更好的人文关怀。
戴着镣铐舞蹈——高考语文备考工作规律探究
国 学回 国 。
戴 着 镣 铐 舞 蹈
高考 语 文备 考 工作 规 律 探 究
广 西柳 l - I , 铗一 中学语文组 蔡
长 期 以来 ,语 文 教 学 被 斥 “ 尽 苍 生 ” 语 文 无 用 论 ”甚 误 ,“ 嚣尘 上 ,语 文教 师 境遇 尴尬 。纵使 如 此 ,高 考过 后 我们 仍 然 要 向 社 会 向领导 向学生 交上 一份 满意 的答 卷 。 对学 生 不太 花时 间下 功 面 夫的残酷现实,教师唯有多花时间狠下功夫 ,才能绝处逢生。两 年来笔者连续任教高三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备考须有章可循有 “ 法”可依,科学耕作才 能丰产高产。我校高考语文成绩多年来 在 区内 处于 先进 , 年 我校 平 均分 15 左 右 , 今 0分 远远 高 出全 区平 均 分 。在此作-4 结,与同行们交流备考的一些心得体会 。 ,
靖
科 学备考 ,合理规划 1 第一 轮 :全 面 打基 础 ( 0 0 9月 中旬 一 2 1 年 2月上 . 21 年 01 旬) 。这 一 阶 段 要 认 真 解 读 《 程 标 准 》 《 课 高考 语 文 考 试 大 纲 》 和专家 对 2 1年 高考 语文 试 卷 的分析 , 中找 出高 考语 文命 题规 律 00 从 及方 向,从 而在 备 考 时做 到 夯实 基础 、全面 复 习 、有 的放 矢 。课 堂进 行考 点 专项 复 习 , 早读 针 对课 本单 元 过关 。 练评 相 结合 , 讲 构 建完整 的语 文学科 知 识体 系 。 专 题 复 习时 ,根 据 不 同考 点 的不 同 特点 ,或 集 中 突破 ,或 分 散 处理 ,灵 活机 动 ;在 专题 正 常 复 习 的同 时 ,还 适 当 穿插 一 定 的 小 型综 合练 习和 大型 综合 练 习 ,勾连 前 后 临近 的 考 点和 所有 的 考 点 , 以有效 起 到粘 合 、汇 总 的作 用 。 为了让 专 题 复 习取得 更 大 的 效果 ,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①对于字音、字形、名句 名篇、作文 、诗 词鉴 赏等 考点,化整为零 ,分散落实,逐步 积 累,不搞短平快和突击速成;②其他 内容进行集中处理,条分缕 析,突破瓦解;⑨每复习完一个考点,我们利用每周一次的限时 检测时间及时进行过关检测,处理完几个 ( 三个或 四个 )考点后, 进行 ~ 次 “ 型综 合训 练 ” 统 一拟 定 一份 能涵 盖 这几 个考 点 的试 小 , 卷 进行 测试 , 学 生在 最短 的 时间 内对所 学 知 识进 行消 化 、 固; 让 巩 ④进行 “ 大型综合训练 ” ,我们搜集了 0 年 、1 年各地最新的高 9 O 考模 拟 试卷 , 出一定 的 时间 让学 生按 照 高考 要求 完 成 , 样 既把 抽 这 各地模拟题有价值、 有意义的题 目尽数掌握 , 又让学生提前适应 了 高考 ,养成 了规 范做题的好习惯。 2 第二轮:重点上台阶 (0 1 2月上旬一 2 1 年 4月下 . 21 年 01 旬) 。第 二轮 复 习 是 第 一轮 的延 伸 ,在 第 一 轮 复 习 的基 础 上 ,我 们要对高考 的重 要考 点 以及第一轮复 习中暴露 出来的学生的薄弱环 节 进行强化和深化复习,进一步夯实基础 ,提高能力。备课组的每 位老师都认真解读、深入钻研新颁发的考试说明,对 于重点、难 点 、常 考 点和 易 错 点务 必做 到 了然 于 胸 。查 漏补 缺 、提 升解 题 能 力是本阶段 的关键 , 不能把第二轮复习当成第一轮 的简单重复, 少 慢差费。第二轮复习要特别精心地组织专题设计 、专题讲解 、专 题训练 、专题 讲评 。 3 第 三 轮 :综 合训 练 ( 0 1 4月 下旬 一 2 1 年 6月 初 ) . 21 年 01 。 本轮的前期继续查漏补缺, 通过综合训练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 的解题 技 巧 和应 试技 能 , 多方 收集 考 试信 息 ,精 心编 选 试 题 ,强 化 训 练 ;后 期适 度 训 练 ,注 意 学 生 的心 理 调 试 。第 三 轮 复 习 中 , 我 们 还 精 心 编 写 了 《 积 薄 发 》 《 笔 生 花 》《 彩 回 默 》 三本 厚 妙 精 复习资料, 分别用于语言知识 、 作文和古诗文背诵这三块的夯实提 高 。 月二 十 日开 始停 课 复 习 , 时我 们指 导 学 生整 理消 化过 去 的 五 此 资 料 , 之 以少量 做题 来 保持 答题 的 良好 感觉 。 课 组 为此制 订 了 辅 备 考前半个月的语文复习计划供学生参考 , 指导学生在最后十来天应 该做什么,使学生考前能够调试到一个最佳的应试状态 。 二 、提 高 个 人 能 力 ,加 强 团 队作 战 高三教学事关学生前途 ,不能有 丝毫懈怠。所以,备课组每 位教师都努力提高 自己的业务能力 , 把好 自己复习课的质量关 。 首 先 ,我 们认 真研 究 了考纲 ,找 出命题 规 律和 发 展 方 向 ,指导 复 习教学 。其次,每位教师都亲 自做 了近三年各地高考卷 ,目的在 于通过 比较分析各地试题,看其中有哪些新题、巧题,能体现 当 代语文学习发展趋势的试题, 这些或许就是下一次考试会在我们试
高考语文试题研究
高考语文试题研究国家兴衰系于人才,人才是国家的根本。
然而作为我国人才主要选拔方式的高考,逐渐成了制约“人才资源”发展的瓶颈。
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评价改革也逐渐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高考试卷应该如何命题,本课题就是在这种形式下而选定的。
本课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组主持下命题的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建国后五十多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依据、发展分期、以及试题本身进行了综合研究。
本论文总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要概述高考及其功能,我们认为高考大致有教育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功能。
同时还简要说明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也进行了梳理。
第二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研究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依据,我们认为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主要依据有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和语文考试说明。
第二章主要研究试题命制的发展分期,初步把建国后五十多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的发展历程分为草创、探索、恢复发展和成熟发展四个历史时期。
第三章对试题的实体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试题分析”;“文学常识和名言名篇试题分析”;“古代诗文阅读试题分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分析”这五个方面,分别从这些试题的历史沿革、内容、题型、赋分等纬度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为结论,主要探讨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应该如何进行高考语文试题改革,同时也是对整篇论文的一个总结,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八点:“试题应该淡化政治色彩,富于人文关怀”;“试题应该紧跟时代,贴近学生生活”;“试题应该加强能力考查”;“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试题应该结合语境,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常识和名言名篇试题应以‘本’为本,坚持正确导向”;“古代诗文阅读试题可以尝试选材的多样化,引导学生阅读多种类型的古代典籍”;“现代文阅读试题应该与时俱进,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作文试题应该从内涵的深度、广度和亲和度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语文高考命题的“三利”原则
的不均衡。
为 高 校 教 师 命 题 素 养 比 中 学 教 师 强 , 不 是 说 他 们 就
一
4没 有 审 美 能 力 与 实 用 能 力 的 差 别 。这 两种 能 力 . 都 是 中学 生 应 该 具 备 的 基 本 能 力 ,在 教 学 与 考 试 中 不
定 能 命 好 题 — — 在 今 天 ,可 以 说 高 校 大 部 分 教 师
编 者 按 : 《 建 省 实 施 普 通 高 中新 课 程 后 高 校 招 生 考 试 改 革 方 案 》 福
已 经 出 台 , 明 确 指 出 高 考 改 革 的 关 键 在 于 高 考 试 题 的 命 制 , 只 有 能 够
有 效 地 评 测 学 生 的 综 合 能 力 、 正 确 地 引 导 中 学 教 学 的 试 题 , 才 是 真 正
大 思想 误 区 。 如果 连 考 试 的性 质 都 分 不清 ,还 谈 得
语 文 命 题 改 革是 大 势 所趋 。 但 是 ,我们 也 应 该看 到 ,改革 不 是 想 当然 ,或 是 心血 来 潮 的 胡来 :也 不应
是头 痛 医头 、脚 痛 医脚 的 随意 应 对 ;更 不应 是 从 个人
准 和 尺度 ,对 为 什 么命 题 、 该命 什 么 题 、 怎 么命 、 各 题 应 占多 大 权 重 等 ,缺 乏 专 业 、 深 入 的 研 究 。 题 型 、 题 干 、 赋 分 等 , 大 多 只 是 沿 袭 老 一 套 做 法 ,依 葫 芦 画
有利于甄别上的公平和公正
有利 于 达 成 甄 别上 相 对 的 公平 和 公 正 ,这是 高 校
“ 怒”的。 众
要 命 好题 ,我 以为 的基 本 原 则 是 :有 利 于 甄 别上
浅析高考语文命题的客观规律与路径选择
浅析高考语文命题的客观规律与路径选择
许舜卿
摘 要:本文对高考语文命题的客观规律进行了阐述与 分 析,并 结 合 当 前 高 考 语 文 命 题 的 改 革 路 径 进 行 探 索 与 研 究,希 望 能够从理论层面上为推动高考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点支持.
关 键 词 :高 考 语 文 ;命 题 ;客 观 规 律 ;路 径
其 次,从 高 考 语 文 命 题 的 考 核 目 标 来 看,语 文 命 题 的 发 展态势依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在推 行 科 举 制 度 时 期,考 试 目的主要是为了选拔管理,“才”是考 核 的 主 要 标 准. 在 新 文 化运动之后,高考语文 命 题 开 始 着 重 考 核 “语 文 能 力 ”,语 文 高考命题的内容与 社 会、生 活 的 联 系 更 加 密 切,学 生 答 题 的 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自新中国成立 后,语 文 高 考 被 赋 予 了 政治色彩,直到“十年 动 乱 ”后 高 考 制 度 恢 复,高 考 语 文 才 重 新被定位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选拔方式.
高考命题规律与语文教学规律之比较
上. 许 多 地 方 虽 然 继 承 了 传 统 高 考 语 文 基 础 运 用 方 面 的 命 题 模 式. 但 不再模式化 . 而 是 更 加 明 确 了作 为 一 个 高 中 生 平 时 加 强 语 文 素养 的重 要 性 。高 考 试 题 很 明 显 在 提 示 学 生 . 在 语 言 基 础 与 运 用 这 一 部 分 高 考 知 识 点 的 复 习 上 一 定 要 紧 扣 新 课 标 考 试
大纲 . 尤其是应该抓好课内常见语言基础部分的积累。 在 高 考试 题 的安 排 上 有 区别 于 传 统 高 考 的 顺 序 . 语 言 基 础
通 过 平 时 的语 文 教 学 我 们 发 现 学 生 的 失 分 点 主 要 集 中 在 以下 几 个 面 : 语言运用的成语病句试题 、 文言文翻译试题 、 诗 歌 鉴赏试题 、 选 考 试 题 中 的 文 字 表 述 部 分 以及 作 文 。 针 对 以 上 问 题 教 师 要 调 整 自己 的 教 学 思 路 、 教 学内容和 教学方法 , 注 重 教 学过程管理 , 掌握每一个学生出错的原 因, 并 即 时 加 以改 正 , 掌 握 避 免 差 错 的规 律 。在 适 应 学 生 实 际 情 况 的 前 提 下 . 把 基 础 运 用考 点尽量讲详 做细 . 争取在平 时的教学 中夯实基础 . 为 高 考 在 语 言 基 础 运 用 上 拿 到 高 分 做 好 铺 垫
与 运 用部 分 考查 放 在 第 二 卷 表 达 部 分 . 考 查 的 重 点 主 要 体 现 在 熟练 、 有 效 地 运 用 常 见 的 语 言 文 字 。具 体 要 求 是 : 在识记 方面 . 对 于识 记 现代 汉 语 普 通 话 常 用 字 的 字 音 . 识 记并 正 确 书 写 现 代 常 用 规 范 汉字 和正 确 使 用 标 点符 号 三 个 知 识 点 . 并 没 有 用 传 统
高考语文出题规律梳理及其答题规范
语文高考四大特点一、语文高考之“高”(一)育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推进五育并举。
(二)考查指向:彰显核心价值,考查关键能力。
(三)试卷结构:结构稳定,守正兼顾创新。
(四)三种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语文高考之“时”(一)以时事热点为主要情境,体现时代特色。
(二)关联新课标、新教材,考教融合新时代。
(三)贴近考生学习生活实际,引导考生学以致用、用有所成。
三、高考语文之“思”(一)思维本位,注重思维考查各有侧重1.现代文阅读I重点考查“理性思维”:追求清晰条理。
2.现代文阅读Ⅱ考查“感性思维、形象思维”:追求感悟与理解。
3.古文考查“历史思维”:古代人情事理之关系与关联。
4.古诗考查“共情思维”:读懂古人深层内心世界。
5.语用题考查“关联思维”:小语境的内在逻辑。
6.写作题考查“思辨力”:需要知其然+言其然+析其所以然+析其所以必然+明其何以然。
(二)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思考与答题1.对整个文本整体关照下思考具体的问题。
2.思考答案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完整性。
四、高考作文之“写”(一)满足写作“要求”四要: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四不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用足写作引导语“引导性”和“限定性”从给定材料中“得其意”,结合材料阐释其意,体现你(青年立场)的感悟与思考。
(三)写足材料的咀嚼与取舍材料呈现的背景、材料核心信息——身体天天变化,要辩证看身体的强弱,无论强者、弱者心态都要理性,要摆正,弱者尤其要自强。
这是写作强调情境、防宿构维度要求。
(四)写作讲究“章段句法”“章法”定全文框架,满足题目要求与自拟标题的层次性;“段法”见逻辑能力,一段内容有论证核心、多种论据和体现论证过程;句法显表达力,重点强化“结构句式”(过渡句、段首句、结句)、“修辞句式”(反问句、设问句、双重否定句、排比句)、“语法句式”(单句、复句、多重复句等)。
新课改下语文学科教学和高考命题研究
新课改下语文学科教学和高考命题研究作者:黄健凌来源:《教育界》2013年第02期【摘要】广东省作为我国新课改的首批试验地,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逐渐成熟。
在此前提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学科的教学要如何进行就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的把握教学规律与高考语文学科的命题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学高考建议2004年,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区开始实施,使得我省正式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阶段。
新的课程改革,是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倡导自主、创新、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研究新课标中,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来定义语文学科的性质。
强调“人文性”,这是语文学科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新增加的基本特点。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只是想着如何体现新的课程标准,以及要用什么手段来体现这种“新”,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加强学习,提高教学水平,这才是新课标“新”的重要意义。
此外,我们应该注意到,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特点今年,已经是广东省自主命题的第八年了,语文科目的命题,在内容上与形式上都已经日臻成熟稳定,每年的试卷命题力图在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知识全面掌握情况的考查。
第一,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与语文实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2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字音、词语辨析、语病和语言运用题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语音题部分通过相似音的判定,来考查学生基础语音的掌握情况,词语运用和挑选语句病句题则选择了科技类型的文章,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注重知识面的考查。
语言运用今年考查的主要使文体写作,试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例:帅哥靓女,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室软件使用熟练不?英语交流顺溜不?有没有驾照?会不会粤语?快来看哦,我这儿找人啦!这是个中日韩三国合资公司,马上要在“2010亚运会”举办的地方广州开业咯。
高考“试题研究—讲评教学”统整建构体系研究
高考“试题研究—讲评教学”统整建构体系研究作者:***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20年第02期一、基于语文素养的“试题研究—讲评教学”统整建构研究新视角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与高考语文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把语文作为一种素养构成,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它呈现了国家语文新课程的性质观、价值观和功能观的核心思想体系,它决定了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方向。
同时,高中新课标建立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实现课程教学与考试评价一致。
这等于说,学业质量标准既是教学的依据,也是考试评价的出发点。
从考试评价角度来讲,高考语文要为实现“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服务,应遵循语文学科知识固有规律。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对考试试题的研究一直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注重单向“试题—答案”或“技巧—分数”模式,仅限于提高学生以“分数”衡量学生能力的应试能力,课程教学与考试之间的关联仅在一纸“参考答案”之中,缺乏理论的高度,表现出经验性操作分析。
语文素养视野下的高考试题研究重心应为“试题(命题者)—素养(教师、学生)”双向模式,其关系表现为: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高考语文试题研究,应该把“人”(教师、学生)的解读为本体,学生与教师之间围绕试题文本的解读交流作为研究的本体层位,突出师生共同研究(教师引导,师生共同研究和开发)的目标,从而形成作为教师出发的研究建构性质的确定,实现由传统单一的答案分析转向试题文本的研究,注重文本作品的语文本体探究,通过“人”(教师、学生)的解读,体验试题文本世界,理解和建构文本意义;同时,自己也得到同样意义的建构。
对高考语文试题,学生参与和个性化建构,进而生成无限延伸的意义(知识、能力、素养),这是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的应有之意。
这种建构不再是应试下知识答案呈现,而是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的语文素养呈现。
基于此认知,高考语文试题的研究应该摈弃与传统应试化、功利化教育配套的纯粹性、操作性的考试研究,形成基于“语文素养”的高考语文试题统整研究的框架和体系,同时,构建以研究语文本体性知识、培养语文思维能力、促进考试命题优化、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等为维度的高考语文试题研究观并形成与之相配套的以语文素养为导向的高考试题讲评教学策略建构及高考语文“试题研究—讲评教学”统整建构理性思考。
高考教学之试题命题规律的探索与实践
批、 议 等环节 。我们根据高考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 , 通过多种形式改进作文教学 。既然作文教学的 目的 是 引导学生 能正确理解和运用 祖国的语言文字 , 提 高学生 的语 言表达能力 , 那么听 、 说、 读、 写、 议 当然 就是提 高学 生语 言表达 的主要 途径 。通过思 、导 、 评, 为写作铺平 “ 路子 ” 。作文审题是决定 文章成败
2 . 两 大命 题 趋 势
、
作文 教学 过程是 学生 在教 师 的指 导下运 用语 言 文 字 进 行 书 面 表 达 的过 程 , 这 个 过 程包 括 导 、 写、
高 三复 习时 间和精 力的紧 迫性要 求语 文复 习 要 惜时求精 , 要立足用相对精 简的时间取得 比较优 势, 从而服务 高考 大局 。要有了然于胸 的复 习计划 , 以构成高 考语文试 卷 的四大板 块和 常规题 目类 型 为导 向, 着重 培养学生 的考试能力。
@
考 试 指导
高考教掌: 之 试题命题规律的 漯素与 实践
■ 蔡 文 臣
摘 要: 高三语文 复习要注意 夯实基础 , 注 意复 习重点 、 难点 , 突出写作与表达的能力培养 。 关键词 : 高三 ; 语文 ; 复 习; 写作与表达 高三语文复 习的根本任 务 , 应该 是将学生 已有 的知识和素养转化 为理解 、表达 与写作 的能力 , 实 现由知识 型复习向能力型复习的转 变。笔者认为应 该把精力 用在语 文试题 规律 的总结 和答题 意识 的 强化上 ,突 出对写 作和表达能力 的培养 与训练 , 因 为掌握规 范答题 的方法 是有效 提高语 文 复习效 果 的着力点 , 笔者现就高三语文复习略抒浅见。
高考语文教学要惜 时而求精 。 列点而联 网。 专项而补漏. 阅读 而 训 练 1 . 惜 时 而求 精
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语文命题互动对接研究
程教 学 目标 的基 础上 更 多关 注基 础 教育 与 高等 教 育的语 要 求 的 对接 研 究 。 ( ) 高考 语 文 命 题对 高 中语 文 教 学 的 正 面 引导 和 3 文对 接 和高 等教 育对 基 础教 育在 为 高等 学校 输 送人 才应
该达 到 的要 求和 高考 命 题将 怎 样更 好地 体 现有 助 “ 中 负 面 影 响研 究 。 小 学 实 施素 质 教 育 ” 的要 求 方 面 有所 突 破 。 3 本课 题研 究 的 实践 意义 与 理 论 价 值 . 题 的研 究从 为 高等 学校 输 送人 才 的角 度审 视高 中语文 教 3本 课 题 研 究 的 内容 . ( )在 全 面 提 高 学 生语 文素 养 的基 础 上 如何 提 高 1 ( )在 教 学 中如 何 针 对 《 2 普通 高等 学 校 招 生全 国
维普资讯
考试与紫 质教育.宠 研
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语文命题互动对接研究
@杨德 义 高传 宝
角度 研 究 ,高考 语文 命 题 的发展 趋势 ,高考 试题 对 高 中 语 文 实施 素质教 育 的 『 面影 响和 需要 完 善 的地 方 ,从而 F
的 成 果
本 课题 与 目前 基于 高 中教学 的 高考 应试 研 究和 基于
为 高校选 拔人 才 的高 考命 题 研究 既有 联 系 义有 区别 。基
于 高 中教学 ,将 在研 究如 何 完成 新课 程标 准 下 的高 中课
程教 学 目标 的基 础上 更 多关 注基 础教 育 与高 等教 育 的对 接 ,而 不是 只从 高 中学段 考 虑 ;基于 高考 命 题研 究 ,将 更 多研 究高 等教 育对 基础 教 育在 为 高等 学校 输送人 才 应 该达 到 的要 求和 高考 命题 将 怎样 更好 地体 现 有助 于 “ 中 小学 实 施素 质教 育 ”的要 求 ,从 而在 高 中语 文教 学和 高 舯 舣 骗 栅 婧 龀 考语 文 命题 的互 动对 接方 面 进行 研究 , 为高 中语 文 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试卷的命题原则
浅谈高中语文试卷的命题原则高考语文学科组卷时,一般需要考虑教育测量学要求、高考的政策要求、语文学科要求等三方面的因素。
现以高考语文卷为例,阐释高考语文的课堂教学。
一、符合教育测量学要求1.保证客观性试题的分值和比例客观性试题既包括选择题,还包括有着客观标准的填空题、简答题和断句题等。
它虽然不能考查学生的思维容量和思维过程,但高质量的客观性试题却有着较好的区分效果。
高考语文卷客观性试题的分值为55分,占总分的37%。
客观性试题大致近40%的比例,能基本保证语文试题的区分效果。
2.加大区分度好的试题的分值和比例高考语文的数据分析显示,古代诗文阅读试题有两个优势。
第一,区分度好。
语文能力高的学生此部分得分高,语文能力低的学生此部分得分低。
第二,与作文有着较高的相关性。
此部分得分高的学生,作文也往往得高分,这说明丰厚的古诗文积淀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为此,卷不断增加古诗文阅读在全卷的分值和占分比例。
3.在主观性试题中增加有客观性答案试题的比重语文主观性试题很多都没有标准答案。
特别是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试题鼓励学生有个性的发挥,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但如何酌情给分,靠的是评卷教师的水平和对文本与试题的把握,这就增加了阅卷过程中的评分误差,容易造成评分趋中,拉不开差距,损害试题的区分功能。
卷在主观性试题中增加一些客观性的标准,达到既鼓励学生有创见的发挥,又能提高试题的区分效果。
阅读延伸题是主观性的题目,有利于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但是,考生的得分分布,容易形成“中间大,两端小”的枣核状结构,即高分和低分都少,大部分考生集中在中间分数段的情况,这就损害了试卷的选拔功能。
4.一题多问或者一问多点,分解难度,让不同水平的考生都有作答空间从多年测试结果看,同样分值、考查同样能力点的题目,一个题目多个小问或者一个问题多个答案要点的做法,能够明显提高试题的区分度。
能力强、思维全面的考生能够得到高分,能力较低的学生也不至于不得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研究:解读高考语文考试与命题改革的本质规律文章类别:高考研究解读高考语文的本质规律王大绩《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关于“高考考试与命题方面”在“语文学科”的具体体现是:语文学科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注重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
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
这个“方案”说明了三个问题:第一、教育主管部门正视语文学科教育与现实需求不匹配的现状,表达出加强改革的决心愿望。
这令人鼓舞;第二、教育主管部门试图以高考为导引改变这一现状,这是实事求是的选择,体现出勇毅气魄。
这值得赞佩;第三、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考语文学科的改革包括内容形式两个方面,为征求意见提供明确方向。
这促发思考。
立足现实教育机制和社会心态谈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不能无视高考,不能无视高考对社会人心的强大吸引力,不能无视高考几乎成为中学生学习唯一动力的严峻现实。
唯一实事求是的抉择就是,将对高考语文的改革与对素质教育的思考结合起来,认识高考语文的内在规律,优化高考语文命题、阅卷和备考等各项工作,使高考语文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
“高考改革方案”更要求我们做好切实深入的努力。
我坚信,这是每一位语文工作者负责任的不二抉择。
现在很多通行的语文备考方式值得商榷。
其一,知识体系。
罗列铺排各个体系、各种门类的语文专业知识:语法修辞、标点符号、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文学理论、艺术手法、表达方式、文章体裁和作家作品等等。
这些不是中学语文,是对语言和文学现象的解释与梳理。
高考语文试题不考专业术语,涉及的知识内容,主要属于语言积淀范畴。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的实践性,也是对这一传统的再次强调。
审视现行《考试大纲》和试卷实际,高考语文试题涉及的直接知识因素,包括四个层面,八个要点:1.汉字:①汉字字音,②汉字字形;2.词语:①近义词语,②成语熟语;3.文言:①文言实词,②文言虚词;4.其他:①名句名篇,②其他积淀。
上述八个要点在考试中都以动态的应用形式展现,形式也有着差异。
说得更直白些,语文知识,无非“字词”而已。
我们不希望“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注重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的改革初衷,被异化成更为繁复的知识板块;我们希望“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能真正落到实处。
其二,方法策略。
试图编织出解题方法的链条。
充斥语文专业报刊的“诗词鉴赏十八式”、“现代文阅读十大方略”、“古文断句十二要点”等等,便是“方法链”的浮光掠影。
这类致力于贯彻解题套路的“方法链”,脱离了语文根基,它也不是中学语文,是对语文和文学现象的涂抹与包裹。
它死气沉沉,窒息着教师和学生的语文才能与兴趣,无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的发展。
用过于细碎的所谓“方法”冲击或取代对语言的把握和感悟,舍本逐末,弊大利微,是思维的懒惰。
其三,题海战术。
从上到下,反对“题海”的呼声由来已久,但“题海”却愈演愈烈。
每个市区县,大体都有三次正式模拟考试,各地交叉,便有十数次了。
这许许多多模拟题,究竟好不好?外在的试卷结构、试题形式与高考试题肖似很容易,但实质是否一致就难说。
诚然,模拟题中有好的题目;但有点好题并不难,难的是都是好题,没有坏题。
偶或出现的坏题目模糊着教师学生对高考题目本质规律的认识,是用单一“行为勤奋”的假象,取代“思维勤奋”,掩盖思维的懒惰,当然,也就消磨了备考的效率与效果。
模拟,渐次演变为猜题,商业诈骗也就乘机在“题海”中兴风作浪。
奸商,炮制诸如“高考母题”、“试题揭秘”、“高考工具”等产品,进而纠集媒体,蒙蔽、利用某些专家、学者、教授、官员,还有某些中学语文教师,合谋诈骗考生。
究其根源,还是对“题海”的迷信。
所有这些,都与中学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背道而驰。
让中学语文回归语文,还要从认识语文,认识高考开始。
高考语文的本质规律是什么?一方面,高考语文符合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对中学语文学科的属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做出了恰切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中华传统文化里自有渊源。
唐人韩愈曾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并没有说可以“大学而小遗”。
他是在晚唐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偏重“小学”,轻忽“大学”,即“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状况下,提出上述观点的。
韩愈所强调的实质上就是“小学”与“大学”的统一。
韩愈说的“小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考据学等;韩愈说的“大学”,就是儒家之“道”。
我们今天,大体可以意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离开语文的“人文性”,只谈“工具性”,这种“工具”固然是苍白的;反之,离开语文的“工具性”,空谈“人文性”,这种“人文”也是廉价的——这里的关键是二者在实践中的“统一”。
正是中学语文学科的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它的特殊性。
中学的其他学科都是科学学科:自然科学是理科,社会科学是文科。
科学必须讲究专业术语,必须探究细密的方法。
非科学的语文就不适合这样。
中学语文不是一般意义的科学学科,不是与其他学科等同意义的科学。
承认中学语文学科不是科学学科,才是科学的态度。
我们说中学语文不是科学学科,有许多证据。
同学们写议论文,议论文应该是中学语文中相当具有“科学”特质的内容。
有一种论证方法叫例证法: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不是科学的方法;科学不允许,也不承认这种证明。
数学家陈景润致力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大偶数都可以表现为两个素数之和的形式。
我们举一千个、一万个例子都可以证明它的正确,人们至今举不出一个它不正确的例子。
但是仍然没有证明这个命题——这才是科学。
举若干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不是事实胜于雄辩,这是雄辩胜于事实。
语文环境创造的往往并不是科学定理,只是某一社会环境下认从的公理。
一杯水,这是常识。
它有两个发展方向: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就是水的分子式、离子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向语文的方向发展,就可能是一掬清凉、一种滋润、一股生机、一分殷切的期盼、一片体贴和关怀。
中学语文是反映生活的学科,中学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
高考语文一贯淡化专业术语、摒弃琐细的所谓方法,这符合并体现着中学语文的性质和要求。
诸如语法、修辞、句式、手法、流派,这些对语言、文学现象的梳理和解释,是大学中文系的专业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把语言、文学当作科学来研究的专业,是学问,也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从业基础,但与中学语文,以及与高考语文的基本方向、核心内容并不相同。
我们需要遵从学科规律,依据高考实际,做实事求是的认识。
中学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活、体察语言、锤炼思维;高考语文也在其中。
我们还需要认识到,高考是一种智力能力的考试,不是单纯的体力毅力的拼争。
要提高备考效率,优化备考效果,就不能盲目陷入题海。
备考目的要高度明确:目的之一是明确意识和思路,做到特别清晰透彻,答题正确快速;目的之二是激发充实内涵积淀,在高考的鞭策下,扎实提升语文素养。
基于上述原因,语文备考需要明确考点,认识各类题目的特点;更需要模糊考点,充分认识各类题目的共性。
我们常说语文学习有“听、说、读、写”四个环节。
语文高考采用笔答方试,不考“听”和“说”,只考“读”与“写”。
“读”考查吸纳能力,即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吸收、判断、鉴赏的相关能力;“写”考查释放能力,即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见解、主张的相关能力。
“读”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归纳,“写”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演绎。
高考语文试卷中,除选择题目之外,都包含“阅读”“写作”两项因素,兼顾考查两种语文能力,都需要运用两类思维方式;因此,都具有双重价值。
如果把语文试卷喻为一张餐桌,那么,在这张餐桌上,摆放着形态各异的馒头:大的、小的、方的、圆的、高的、扁的……我们需要认识它们外在的差异,更需要明了它们本质的相同。
各类题目,只是对“读”“写”要求的侧重不同。
阅读类题目,以“读”为主:读诗、读文,是“读”;但回答问题,就是“写”,只是不要求写800字,而是一句话、几句话、一段话。
写作类题目,以“写”为主:读作文题目,读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是“读”;但显然,“写”成800字作文是主要的。
这样认识,语文备考才有效率的提升和效果的优化。
因为,我们做任何一种专项准备,都牢牢盯住“读”“写”的根本规律,相互迁移、转化、共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谈语文高考,自然需要了解语文备考的要义。
平时,学生们学习语文,目的是充实知识,提高能力。
打个比方,是在打造一把刀剑。
进入备考阶段,主要任务已经不是打造刀剑,而是磨砺锋刃。
如果刀剑没有打造好,锋刃当然就磨不好;我们要解决的是,刀剑打造得不错,知识能力都不欠缺,就是总不能获得稳定的、理想的成绩,也就是要解决磨砺锋刃的问题。
至于语文考试——我这里说的,只指每年6月7日的高考考试,而不代表任何模拟考试。
模拟考试,都是备考行为。
在6月7日的高考考场上,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磨砺锋刃,而是使用刀剑。
快速正确,获取高分,是考场行为的唯一目的;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获得最高的成绩,是考场行为的不二追求。
在这一点上,做模拟试题和做高考试题有重大差异。
在高考考场上,面对一道选择题目,A、B、C、D四个选项,如果判断出答案是A,那么,B、C、D就不必再看了;但是在模拟考试中,四个选项都需要判断,因为它们都是很好的“磨刀石”,都有“磨刀”——备考的价值。
在高考考场上,一道选择题目的四个选项里,有两个选项犹豫不定、把握不准,那没关系,把正确答案抓住就是胜利;但是在模拟考试中,能够确切判断的选项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学生并不需要通过它解决什么疑难。
把犹豫不定、把握不准的选项弄明白,才是更重要的。
这一差异,只在语文学科里体现得特别鲜明。
数学选择题,四个选项里,一个正确,其他三个自然错误;语文选择题,四个选项,大多是各自独立的,相当于四道小题目。
如果将模拟考试的方式诸高考考场,写作文的时间将捉襟见肘;如果将高考考场方式行诸模拟考试,就达不到备考的效果。
“用刀”和“磨刀”,势难兼顾。
其他题目,也存在类似差异。
在高考考场上,一道答题,答出要点是关键;在模拟考试中,则要追求尽善尽美。
非如此,就不能通过备考实现意识高度明确,思路特别清晰和激发充实内涵积淀,提升语文素养这两项任务;更不能在完成答题的同时,提高语段写作的能力。
在生活里和学习中,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
“自发”,还是“自觉”,这是业余水平和专业水平的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