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之改变教学行为
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作者:徐永慧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7年第04期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开展,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是教师。
课改需要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命运。
面临新课程改革,我们教师要认真领悟新课改的理念,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积极转变教学行为,做新课改的推动者。
一、教学理念——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本世纪教学大体沿着“知识为本——智力为本——以人为本”的发展轨迹进行,今天,我们迎来了新课程改革,新课改下的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的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
“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必须用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有创造性的活动,需要由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中心——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传统教学下,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
今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
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以学为中心的,如此,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从教学效果上来看,教师的包办代替,往往使学生得到了金子却没有学到“点金术”。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行为的改变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行为的改变作者:刘剑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2013年第01期【摘要】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驾驭课堂,科学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
以下从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等几个方面,探讨数学教学行为的转变,来探索从传统的数学教学转变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关键词】自主学习创设情景学生操作有效教学合作学习【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30-03学生是人,是社会的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
但是,长期以来,学生被看成是没有独立性、主体性的存在,处于从属和依赖地位。
为了追求高分数,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标准化教学,标准化教学过于追求客观化,规范化而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成为扼杀创新精神的最大凶手。
教科书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忽视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这种落后的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甚至严重影响到学生个体身心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这样的理念是能够得到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
《新课程标准》也实施了好几年了。
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绝大多数教师能满腔热血地参与新课程实施;课改意识已经进入课堂了,数学课堂已经有明显的变化;教师有了应用意识,教师能够密切关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师有了过程意识;教师有了主体意识。
但实际《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具体表现为:在实际的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教学操作行为仍可能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我们现在的班级规模太大,那里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确实难于展开;在很多学校里,教师教学目标还是脱离不了考试分数,一切教学方式与手段都围绕考试和分数展开,学生的学习只重视复制教师的思维,模仿教师的解题程序,埋没了个人的想法与创意,走进死读书、读死书的窄胡同。
浅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浅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作者:范丽霞来源:《新课程·小学》2010年第05期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展开,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这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根据我国现行班级体制的课堂特点,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教师教学行为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回顾本世纪我们的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沿着:“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
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但教学中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
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格。
二、教师教学行为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
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
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教学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的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与学应是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愉快、和谐的。
三、教师教学行为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
新课改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策略
弥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兼顾全体学生差异 的特点, 从
而实现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 目标 。
61
N
茔 § i
从善意的谎言想开去
磊 总~ 第一
— —
读 一个有 思想 的教 师 做
李 万晨
~
高密市柏城镇大 吕小学,山东 高密 2 10 65 1
、
更新教育观念 , 关注学生发展
俗话说:观念指挥行动 。教师持有什 么样的教学观将 “ ” 直接影 响课改的效 果。因为任何一项课 改设想 , 都要靠广 大教师在 自己的教学实践 中实施和完 善, 教师 能否改变原 有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 变革早 已驾轻就熟 的教学方法 是十分重要 的。 以说, 所 要想搞课改 , 首先教师就应该彻底
说, 那么学生 的思维能力还能开发吗 ?此外开发学生的思 维, 我认 为还应该注意第二课堂 的开发 。学生只有走出去 和大 自然 、 社会广泛接触 , 才有机会获取真知灼见 , 才能在
实践 中检验理论知识是否正确 。 三、 改变学习方式, 营造学生 自主学习氛 围
更新教育观念 , 着眼于学生 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那么 我们 如何做到更新教育观念 , 关注学生发展呢?我认为首
学生对完成学习任 务既有挑战性又充满神奇感 。 其次, 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 习也是新课改中的一种主要
学 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小组为 了完成共同任务 , 明确的 有 责任和分工的一种学习方式 。 这种学 习方式在新课改课堂
以来教师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传授 , 忽视 了知识的形
成过程, 教师授课大多是压缩 了知识 的思维过程, 呈现给学 生的往往是问题的结论, 结果导致学生思维过程出现 断层 ,
根据课程标准,改变教学行为
根据课程标准,改变教学行为有人曾说,我们一些老师的教育是用昨天的观念和方法来教今天的儿童,让他们去适应明天的生活。
这个过程本身就不适应,然而我们教出的儿童要他们去适应明天,那更是我们现在未知的生活,那就更不适应。
从古到今,人们对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有过众多的期待,“传道授业解惑者到“教师是蜡烛”“教师是辛勤园丁”再到“教师是人类灵的工程师”……,这些都是人们对教师崇高的品质和无奉献精神的赞扬和肯定。
时至今日,伴随着全球教育革,我国颁布了新程标准,教师最重要的是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转变教师角色观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观,可以根据唐代教育家韩愈的理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来推断。
教师是:(1)道德的传播者;(2)知识的传播者;(3)问题的解决者。
不难看出: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观是以“教师为中心”,它的另一个代名词便是“教书匠”,为了教书而教书,很少去反思,去研究。
这样一个角色,只能去做一个合格的教师,但绝做不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它对教师自身发展而言可能比较顺利,但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这种传统的教师角色观迫切需要根本性的变革。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人们对教师的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与前面传统的教师角色观相比,教师角色观体现在:(1)教师不应仅是一个道德的传播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
(2)教师不应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而更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促成者。
(3)教师不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而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顾问。
不难看出消极的、被动的教师形象将被积极的、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
2.改变学生学习观回顾前些年数学教学所走过的路,让学生掌握牢固的数学体系和知识,从而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
当代数学教学应着力于学生整体能力水平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一味的把书本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通过书本上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
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摘要】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学生必须转变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因此,对于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应尽快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积极主动的做好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同步转变。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法;学法一、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猜想。
例如:我利用教室找座位的方法创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学情境;通过猜数游戏、找日历上数字的规律等活动创设函数与方程的问题情境;通过讲海王星的发现的故事(湘教九年级数学上册第58页)创设数学知识具有强大威力的问题情景。
2、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结论的教学,学生学到的是一些现成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及一些枯燥的数学符号,而对这些概念、公式、法则等的形成过程却很少过问。
数学课程改革既要求注重知识结论的教学,又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所以,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的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
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章时,我作了如下处理:首先确定电影院中的座位以及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等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有序实数对,进而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对坐标系的研究,认识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和建立坐标系的方法,然后再利用坐标系解决生活中确定地理位置的问题(如确定学校教学楼的位置等),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实施新课程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
程 的过 程 中, 师必须 以新 的观 念来理 解和 实施新课程 。 教 当前教 师
的首要 任务是根 据新课程标 准的要求 来改变 自身的教 学行 为。本
文阐述 了教师在 教学过程 中必须注重三 个方面的改 变。 关键词 : 学习过 程 ; 主体地位 ; 能力 新一轮 的数学课 程给 我们 的教 师带来 了巨大 的挑战 和机遇 , 面 对新的课程 改革 。教师要认真体 会新课程标 准体系 中所包含 的
思想, 树立正确 的教 育观。 但教 师最重 要的是根据数 学新课程 标准 的要求 . 改变 自身传统的教学行 为。 者认为在新课 程体系下 教师 笔
必 须注重 以下几个 方面的改 变。
一
察 、 作、 操 比较 、 想 、 猜 推理 、 交流 等多种形式 的活动 , 学生通过各 使 种数 学活动 , 掌握基 本的数学知 识和技能 。
三、 注重学生能 力的发展
一
、
注重学生 的学 习过程
位教 育家 曾经 说过 : 知识可 以被 遗忘 。但 能力 却不会 被 丢 “ 传统 数学教学 中注重的是 知识 的传授和 智力的发展 ,让学生
重视 学生学 习的结 果轻视学 习过程 .这是 传统数 学课 堂教 学 中的弊端。教 师在 传统教学 中, 只重视知识 的结论 正确 与否 。 少 缺 对 学生的学 习全过程 的发掘 , 致学生思考 问题方法的 匮乏 , 导 同时
【 新】 I 课 研究I 刨 新 程
实施新课程理念 , 改变传统 的教学行 为
●李 粉 凤
摘 要 : 师是课 程的 实施 者 , 教 是课 程 的解释 者 , 在推 行新课
生基 本上是听Leabharlann —— 记忆—— 练 习——再 现教 师传授 的知识 。学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在三个方面的重要转变:(1)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2) 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3) 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
一、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学生,“以学论教”。
研究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间的关系,保证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二是研究学习策略,实现有效的知识建构,通过研究学生认知策略和自我监控能力,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三是研究合作交往,实现交往互动。
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研究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交会互动的机制。
实现教师角色与行为转变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交往的学习环境:一是设置问题情境。
在情境中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进而不断改善、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且在认知发展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二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外部学习环境,支持、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来促进新意义的生成。
新课标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
学 生 的学 习需 求 和 兴 趣 指 向 来 确 定 自己
切 入 点 .创 设 了一 个 森林 里 的 动 物 要 进 行 比尾 巴 大 赛 、邀 请 小朋 友 们 去 当评 委 这 么 一 个 大 情 境 .让 学 生 和 小 动 物 们 融 为 一体 , 下 子 就 激 发 起 他 们 的 兴 趣 , 一 在
事 情 出现 了) : 生 2 老师 , 还 有 一 个 问题 呢 。 : 我
以学 生 的 兴 趣 为 教 学 切 入 点
学 习 的最 大 动 力 . 于 激 发学 生 的 内 部情 对 感来 说 十分 重 要 教 学 中 . 选 择 了学 生 我 最感 兴 趣 的话 题为 切 入 点 . 理 安排 教学 合
闯关 当评 委 的 过 程 中学 到 了新 知 识 以 学 生 的 兴趣 为 切 入 点 .使 学 生 在一 种 充 分 自由 的状 态 下 , 脑 被 激 活 了 , 绪 被 头 情 调 动 了 . 课 变 成 了他 们 最 美 好 的 时 光 。 上 都 说 兴 趣 是 学 习最 好 的老 师 .也 是
结 构 . 发 了学 生 的 学 习 热 情 . 妙 地 利 激 巧 用 了儿 童 的 既 有经 验 和 内部 资 源 . 生的 学 思维 被 激 活 了 . 堂气 氛 十 分活 跃 。: 课 有的
案 例 一 : 比 尾 巴 》 一 课 时 导 入 教 《 第
学 片段
师 : 还有问题? , 说 。 你 好 你
趣 特 点 和 心理 需 求 . 现 了教 者 与 学 者在 实
师 : 高兴得 太早 了 别 森 林 里 的 小
动 物 们说 了 , 想 给 他 们 l 委 . 有 个 要 当评 还
落实新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
落实新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如何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是每位教师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1. 创新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情境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四、实践与反思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应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
对于成功的教学实践,我们应该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应该深入分析原因并寻找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五、结语落实新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当教学行为剖析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当教学行为剖析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备受关注。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教师存在不当教学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当教学行为:
一、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然而,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漠不关心,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惑和挫败感。
二、教学内容不符合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教学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实际性、适用性和启发性。
但是,一些教师仍然沿用老课程标准,教学内容陈旧、抽象,脱离学生实际,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缺乏启发性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教学、合作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启发性和互动性,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差。
四、不够注重课堂管理。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注重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但是,一些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不够用心,导致学生的课堂纪律混乱,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为了保证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教师应当牢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关注课堂
管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4篇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4篇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的第一章P13,T·6,让学生以给定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
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
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
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行为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行为的变化面对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和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
首先要求教师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作为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只有客观地,科学地、合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角色,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也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才能充分理解新课程,保证新课程的有效事实。
传统的教师角色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已基本上不适应了,或者说是远远不够了。
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教师必须确立自己政治者、法律者和伦理者角色,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角色,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角色,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角色,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以及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角色等多元整合的教师角色,并能尽快适应它。
这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也就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要求。
它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前提。
一、作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政治者、法律者和伦理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首要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的形成必须是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前提之下进行的。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
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
表现为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生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等。
受到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具体的、历史的。
”在新课程目标下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并加强政治思想的教育,提高民主法律意识和崇高的道德观念、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克服盲目的教师权威和无视法律的行为。
反之,教师忽视政治思想和法律意识就谈不上德育教育和人格素质的提升,导致体罚学生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爱国之心,无视国家法律,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低下。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换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换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要实现教学、生活角色的转换。
一、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构建者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广大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出教师的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
但是,在旧的课程理念和旧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作用被局限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修筑的围城里,所以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相反,超越大纲和教材则被视为“大逆不道”。
又由于旧课程仅仅是学科课程,这样就使学生越来越脱离现实生活,就范式的、接受式学习与单向的逻辑思维使学生很难有所发明创造。
所以,在旧的课程环境下,教师既难“教好书”,更难“育好人”。
新课程体系则给教师预留了充分的空间和余地。
新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与实践链接,为教育教学活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新课程实行开放的内容体系,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注重实践和实际,关注人生、社会和环境,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但是,新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
为了依据课程标准,建构适合实际教学情景的课程,教师一般要做好以下几件事:(一)开发教育资源新课程标准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环境的教学需要,只给出教学内容和教育资源,教师必须学会开发教育资源,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组织、指导、带领学生开发教育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参与教学和实现创新的过程。
可以说,不懂教育资源开发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就目前而言,教育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校内教育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育设施和试验基地等;2、校外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3、现代信息资源,如校内信息资源,校外计算机网络资源等。
在这里应该特别强调,学生也是教育资源,而且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的情感体验,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
浅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
程 改革 的重点之一是 如何促进 发和身心发展的 。
程改革 式展开, 而基础教 育课 师 “ ” 讲 为中心 的教学 , 是不 利予学生 的潜 能开 : 功半 , 新课 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 和谐 的新 型师 : 生关 系。
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 注学生在语言逻辑
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其最大的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点不是 “ 教教材” 而是“ 教材 知识形成 的过程上 , , 用 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 , 学 让
教” 即通过知识 、 , 技能的传授 , 生通过“ 感知——概括一—应用 ” 的思维过程 去 : 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 , 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 最大 限度 地发 挥课程 潜能 , 发现真理 , 实 掌握规律 , 使学生在教学 过程 中思维 : 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 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
、
特点 , 要变革学 生的学习方 式 , 的交往 , 教学过 程是 师生交往 、 积极互动 , 同 精神氛围 对学生而言 ,交往意味着心态 的开 共 教师除 了要认 真解读 、领悟新 发展 的过程 , 基于这一理; 师生关系应是平等 : 岔, 放 主体性的凸现 , 个性 的张显 , 创造性的解放 。 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 , 树立正
。
, ,
确的教育观念 , 还应根据新课程
教 学 是 主 ,学 围 是 快和;教 而 ,往 味 上 不 传 知 而 与 应 民 的教 氛 应 愉 、 对 师 言交 意 着 课 是 授 识,
的要求 , 自 改变 身的教学行为。
一
、
教 师教 学行 为从 注重
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课堂教学要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
这种以教师讲为主体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中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认知需要和发展需要出发,遵循学科的学习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学会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继而思考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培养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能力;引导学生反思。
只有教师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后,新课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课堂上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 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 学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丧失,教也走向了其反面, 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新课程课堂上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要体现“计划性”与“生成性”的统一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它的计划性。
教师严格按照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进行设计与实施。
教师更多的是按照自己预先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
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教学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设计与实施应该是“计划性”与“生成性”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与生成性。
所谓生成即指课堂中依据学生的现场思维成果或疑难问题, 及时调整预设的教案而重新生成教学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之改变教学行为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标准已经开始实施。
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不光需要有改革意识的数学教师认真研读,接受各种教师培训,从而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但教师最重要的是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从注重智力的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能力的发展
回顾前些年数学教学所走过的路,让学生掌握牢固的数学体系和知识,从而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
当代数学教学应着力于学生整体能力水平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一味的把书本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通过书本上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传统数学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展。
数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数学教师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让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行为中得以充分体现
曾记得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
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
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
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例如小学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讲解、分析和说明比的基本性质,而不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去探索并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的由来,这样会反而适得其反,学生有可能给教师说“糊”了。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不但能够创造性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能够让学生掌握“比”、“除法”、“分数”三者的不同。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师教得如何好,而且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
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出发点上来看教师怎样实施教学行为。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这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端。
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正确与否,缺少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
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
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
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这种结论,再去解答各种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方法和多样的有了多个模式学习方式。
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改革评价学生的方法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必要的数学,以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什么样的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首先、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
那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
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page]-->
其次、评价学生面向全体学生。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
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
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最后、现代评价尺度和质量的提高。
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各个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实践中运用数学的能力等。
五、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知识权威地位。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所有的知识。
这种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
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对学生回答过程的不完整,不应指责,而是加以指导补充;对学生思维受阻,不能置之不理,而是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应毫不掩饰自己
的兴奋,给以热情的赞赏和鼓励等.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真理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数学交流过程.
六、营造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前进的内驱力”,所以在数学课堂中营造和谐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一定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用激励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如: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得很出色;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这次我们比一比,看谁能得第一……教师要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教师必须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及时作出积极正面的评价,不管结果怎样,首先对于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表示高兴、骄傲、自豪。
“你回答得真好,听了你的回答老师很高兴……”对于结果不完全对时,“你努力想了,说得差不多;你说对了一半,再好好想想……”对于结果不正确时,教师也绝不可训斥或贬低,而要委婉地说:“你动脑了,再听听别的小朋友的意见,好吗?”对与众不同的观点、做法,应调动学生为之喝彩。
这样,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快,更增强了自信心。
七、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
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学贵知疑,教师不但应善于设疑答疑,更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这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
教师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人生的积极态
度“贵在参与”,学习也不例外。
因此,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应该关注什么,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记住六个字:一是“学生”,即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
我们教师要把课堂当做学生获取知识的海洋、培养能力的圣地、生动活泼发展的晴空,努力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