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隆中对》看战略规划

合集下载

(完整版)隆中对战略分析

(完整版)隆中对战略分析

隆中对战略分析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被誉为“一对足千秋”,是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分析、决策的典范,其全文如下: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首先,提出当时总体的战略形势: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其次,诸葛亮着重分析了几个主要的敌人:(1)曹操在劣势的情况下打败袁绍,不在天时、地利,而关键在与曹操和曹操的团队非常具有谋略;曹操当时正拥有上百万的军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没有这些优势,敌人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针对自己,就是对自己的威胁。

诸葛亮把曹操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克服劣势,回避威胁,告诫刘备此时不能和曹魏争锋,要避其锋芒。

(2)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诸葛亮把孙权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认清劣势,回避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对孙吴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的企图。

(3)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

诸葛亮首先从荆州地利的优势,再到刘表不能守的劣势,让刘备利用起来就是机会了。

从隆中对谈诸葛亮的职业生涯规划

从隆中对谈诸葛亮的职业生涯规划

从隆中对谈诸葛亮的职业生涯规划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献上精心准备的“隆中对”战略规划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年仅27岁的年轻后生诸葛亮。

刘备表达了自己匡扶汉室的志向,诸葛亮帮刘备进行了战略规划,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为刘备规划的战略步骤是: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等到合适机会,从荆州、益州两路北伐,就可以复兴汉室。

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构想这个战略规划让刘备茅塞顿开,当即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感激刘备三顾之恩,也就答应出山辅佐刘备,从此正式迈入职场,开启了颇具传奇色彩的职业生涯。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隆中对',既是刘备这个小集团的未来发展规划,其实也是诸葛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诸葛亮自27岁出山,自己的职场也就和刘备集团的战略捆绑在一起,为推进'隆中对'落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概念是西方学者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是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

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标就是使组织的发展战略与员工的个人愿景有机统一起来,使个人在组织'有奔头',最终实现'人与组织共同发展'。

《隆中对》战略规划

《隆中对》战略规划

《隆中对》战略规划《隆中对》原文: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命,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雄。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全文共计350字)自董卓以来,②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③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④非惟天命,抑亦人谋也模型分析:时代宏观微观结论自品牌成风以来,产品宣传众多,有些靠广告成就了巨大的产业,脑白金比于三株并没有先决优势,然而却能立市,非惟宣传力大,更在于跳出产品功能定位品牌。

以人谋如何对曹操、孙权呢?与对手竞争当怀什么态度呢?请用:竞争三思模法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雄。

②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分清敌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模型分析:狭路相逢勇者胜——争大路相逢合者胜——合广路相逢高者胜——竞合而不争是上策竞而不争是高手郊区大学饭店如何与农家饭店竞争?环境四分模法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从《隆中对》看战略规划

从《隆中对》看战略规划

从《隆中对》看战略规划每每读到《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时,总是会生出些许的豪气和感慨来。

豪气于谋略能定天下之力量,感慨于战略规划“隆中对”之于刘备“蜀天下”那灯塔般“指向标”的重要作用。

在这个案例中,刘备礼贤下士,重视人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可谓古代的第一伯乐,算是最贤明的“老板”,是“最佳雇主”了。

我们先来看看著名的《隆中对》这个战略规划书。

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之前,虽有汉室皇族之“品牌文化”背景,也有攻城拔寨、能征善战之“销售型人才”赵云、关羽、张飞等猛将,但在具体的“竞争拼杀”中却屡战屡败,几乎被“领导企业”曹操所吞灭,无根据地,无城池立锥。

所以,刘备虽有良好的“产品背景”与“品牌历史”,领导人虽有满腔鸿鹄大志的企图心,然而却不知究竟如何成就霸业?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刘备的长期目标应该是什么?他想成为什么?刘备能成为什么?需要什么条件和资源?刘备所面临的现状、困难和挑战都是些什么?其战略选择又是什么,即通过什么手段、什么行动来实现刘备的长期目标呢?赵云、关羽、张飞等猛将属于能将产品“卖好”的销售冲锋型人才,但他们没有使产品“好卖”的营销规划与策划的能力。

所以,当他们在没有系统战略规划和营销策略支撑的刘备的指挥带领下,其个人努力经常显得微不足道,而且越努力,失败和“牺牲”得越悲壮!没有远景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更没有实现远景与目标的战略规划与实施计划。

刘备所带领的整个团队思路基本上是模糊和混乱着的。

所以,没有远景目标和战略规划应该是刘备在三顾茅庐前屡屡受挫、“业绩”糟糕的内在根本原因。

于是,诸葛亮在为刘备进行思路梳理与战略规划时,诸葛亮首先进行了环境分析:“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隆中对,战略分析

隆中对,战略分析

案例:隆中对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被誉为“一对足千秋”,是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分析、决策的典范,其全文如下: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首先,提出当时总体的战略形势: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其次,诸葛亮着重分析了几个主要的敌人:(1)曹操在劣势的情况下打败袁绍,不在天时、地利,而关键在与曹操和曹操的团队非常具有谋略;曹操当时正拥有上百万的军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没有这些优势,敌人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针对自己,就是对自己的威胁。

诸葛亮把曹操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克服劣势,回避威胁,告诫刘备此时不能和曹魏争锋,要避其锋芒。

(2)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诸葛亮把孙权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认清劣势,回避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对孙吴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的企图。

(3)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

诸葛亮首先从荆州地利的优势,再到刘表不能守的劣势,让刘备利用起来就是机会了。

隆中对话中的军事战略分析

隆中对话中的军事战略分析

隆中对话中的军事战略分析隆中对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党内论战,也是一次关于军事战略的重要辩论。

在此次论战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军事领袖提出了自己的军事战略,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隆中对话的历史背景、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以及其对中国革命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隆中对话的历史背景隆中对话发生在1935年1月27日至30日的四天时间内,地点在四川省南部隆中县的古文化遗址乔家大院内,是中国共产党内部关于军事、政治、组织等方面的一次重大论战。

此次论战的背景是红军在长征途中陷入危机,需要思考如何守住红色区域、团结群众、继续前进等重要问题。

因此,毛泽东以及其他一些军事领袖提出了自己的军事战略,展开了论战。

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在隆中对话中,毛泽东提出了“马蜂窝式的战略防御”、“人民战争”、“四个敢于”等重要策略。

其中,“马蜂窝式的战略防御”是指利用我方武力的优势,在有利地形上分散设置若干个据点,以集中力量攻打敌人的弱点,在攻击失败后及时转移。

这种战略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降低党军在战争中的损失,提高敌我比例。

“人民战争”则是针对中国国情而提出的,毛泽东认为毛泽东时代的战争必须将战争变为全民战争。

在隆中对话的讨论中,毛泽东说到:“在我们这个地方进行的战争不是我们把阶级斗争引入武装斗争的,而是敌人把武装斗争引入阶级斗争的。

……所以在我们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进行全民战争,要动员广大群众。

”最后,“四个敢于”被毛泽东提出,包括“敢于走路、敢于同样住小村、敢于打仗、敢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这些都是毛泽东认为红军和群众在长征途中最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三、隆中对话的意义隆中对话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无疑是红军在艰苦的长征路上所需要的,教育了广大红军指战员和群众,在实战中完成了掌握,这对后来的解放战争有着坚实的基础。

此外,隆中对话还体现了毛泽东的领导能力和高超的军事战略智慧,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隆中对,战略分析

隆中对,战略分析

案例:隆中对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被誉为“一对足千秋”,是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分析、决策的典范,其全文如下: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首先,提出当时总体的战略形势: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其次,诸葛亮着重分析了几个主要的敌人:(1)曹操在劣势的情况下打败袁绍,不在天时、地利,而关键在与曹操和曹操的团队非常具有谋略;曹操当时正拥有上百万的军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没有这些优势,敌人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针对自己,就是对自己的威胁。

诸葛亮把曹操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克服劣势,回避威胁,告诫刘备此时不能和曹魏争锋,要避其锋芒。

(2)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诸葛亮把孙权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认清劣势,回避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对孙吴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的企图。

(3)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

诸葛亮首先从荆州地利的优势,再到刘表不能守的劣势,让刘备利用起来就是机会了。

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构想再评价

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构想再评价

43 ・
矣 。 卷 葛 传 3诸 亮 《
在 《 中对 》 , 葛亮从 战 略策划 的高 度 , 论天 下大 势 。 隆 中 诸 纵 首先 , 出 了曹操 能够 战胜袁 绍 、 指 以弱 为强 的原 因是 “ 惟 天 时 , 亦 人谋 ” 非 抑 。这 是 以史 实 向刘 备 阐 述一 个基 本 的道理 : 功者不 仅要 靠 天时 , 要靠 人谋 ( 的努力 ) 即策 划 和谋 略 , 事在 人为 , 事在 成 更 人 , 谋 成
21 0 2年 8月
第3 0卷第 3期
陕西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 f ha x U ie i f eh o g ( oi Si cs omM o an i nv ̄t o c nl y Sc S y T o  ̄ ce e) n
Aug 2 2 . 01
的时 间表 , 不可 能对 未来形 势 的变 化做 出全面 的 、 确 的预见 并提 出具体 的应 对 、 准 防范 方法 。
在《 隆中对》 诸葛亮首先是以曹操能胜袁绍的史实为例, 明了事在人 为、 中, 说 成功者主要靠人谋
( 人为 的努 力 ) 一基 本道 理 。这是 高度强 调人 的主观能 动性 , 以此做 为《 中对 》 这 并 隆 战略 构想 能 否实 现 的一 个根 本前 提 。这是 符合历 史规 律 的。 《 中对 》 隆 战略 构想提 出 的三个 战 略步 骤 是 完 全 合 乎 逻 辑 的 , 可 行 的 。第 一 步是 近期 的 战略 目 是
构想 实 现与 否 的基 石 。战 略方 向有 主 、 次之 分 , 面 的八百里 秦川 是 主要 战略方 向 , 北 东北 面 的宛 、 洛是辅
助 战略方 向。

《隆中对》战略决策SWOT分析得失谈

《隆中对》战略决策SWOT分析得失谈

《隆中对》战略决策SWOT分析得失谈朱禹霏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 2015级1班摘要:《隆中对》无论在正史还是小说中,都是诸葛亮一生中的精彩手笔。

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但其终未助刘备成就霸业,匡扶汉室。

可见,其也存在局限性。

本文用SWOT分析法就《隆中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从而对诸葛亮进行更加客观的历史评价。

关键词:隆中对;诸葛亮;SWOT分析法《隆中对》作为战略分析和战略决策的一篇军事论文,不论在军事史上还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它都是精彩一页。

欲成就霸业屡遭失败的刘备,三顾茅庐拜访年仅27岁自诩卧龙的诸葛亮,为他分析天下形势和制定称霸的战略规划,刘备如醍醐灌顶,豁然敞亮,如遇救世主一般,把诸葛亮拜为军师,言听计从。

联吴抗曹,获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取得了战略要地荆州作为根据地;其后又挺进川蜀之地,夺取益州;步步为营,终于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做了蜀汉皇帝。

刘备从一个织席卖鞋的小商贩,当上了至高无上的昭烈皇帝,真是“一对足千秋”[1]!诸葛亮的才华智慧,在中国历史上有口皆碑,辅佐刘备从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到割据一方,与曹吴割据形成鼎足的三分天下态势,奠定了北伐曹魏的基础。

按照《隆中对》的决策,刘备白帝托孤先诸葛亮遗恨而早逝,诸葛亮鞠躬尽瘁病逝北伐,复兴汉室没能实现!诚如诸葛亮所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吗?SWOT分析法,就是态势分析的方法,基本做法是把所关注的对象按照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基本要素,通过现场取样逐一列举归并,作出矩阵形式的排列分析,然后从整体入手,把各种要素对应比较,从中找出有效利用机遇化解风险的可能,实现目标的达成。

运用这种方法,结合《隆中对》进行思考,也许对其得失会得到一些新的启迪。

《隆中对》前半部分是高瞻远瞩的形势分析。

在分析中优势、劣势、机遇的分析逻辑演进,无懈可击。

当时的势力范围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2]。

《隆中对》提出战略方针究竟是什么

《隆中对》提出战略方针究竟是什么

《隆中对》提出的战略方针究竟是什么-中学语文论文《隆中对》提出的战略方针究竟是什么瓦建元九年级《语文》上册用《教师教学用书》,言及课文《隆中对》的战略方针时,只观照了形成三国鼎立的预设“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没有提及“占据荆益”和“北定中原”方面的战略构想,有失偏颇。

一个是曹操眼中唯一可堪相比的英雄,壮志未伸,穷途末路;一个是得之而能安天下的卧龙,才比管乐,报国无门。

隆中晤对,两人在“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战略目标上达成共识。

现在,需要一个战略规划。

既是战略方针,既要指明走出困境的近期举措,更要确立兴复汉室的远景规划。

对此,《隆中对》有一个表分界的句子——“天下有变”。

战略方针即据此定夺为两个方面,一是时势朝刘备预设发展,北伐时机趋于成熟;二是时机成熟,兴师北伐。

“天下有变”之前,需做好:1.高举旗帜。

刘备消弭“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志向和诸葛亮“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抱负不谋而合。

一个是帝室之胄(可谓名正),一个韬光养晦已久。

面对风雨飘摇的东汉政权,扶正朝纲,以清君侧,这是最能顺应时势,让天下人响应的口号(可谓言顺)。

2.建立根据地。

刘备虽是“人中之龙”,然而久困浅渊。

先后投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现介入刘表集团内部之争而被排挤到新野一隅,疲于奔命。

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开辟根据地,站稳脚跟,结束流亡,谋取地利。

诸葛亮审时度势,给他献上了夺取荆州、益州的策略。

荆州是用武之地,“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益州是天府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可以提供充足的战备,况且,“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成功的先例就在眼前。

占据了肥沃富庶的益州和通衢枢纽荆州,就有地盘和曹操、孙权抗衡了。

而荆州牧刘表的集团内部为继承权问题,正蒸祸萧墙,手足相残。

3.加强统战工作。

占据荆、益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蛮荒,王化难及,若轻起战端,势必是一场无休止的消耗战。

隆中对中诸 葛亮的谋略如何体现其治世之道

隆中对中诸 葛亮的谋略如何体现其治世之道

隆中对中诸葛亮的谋略如何体现其治世之道关键信息项:1、诸葛亮的战略规划目标统一定位势力划分与应对策略阶段性发展步骤2、治世理念的融入重视人才仁德施政经济发展思路3、局势分析的精准性对各方势力的透彻了解把握时势变化的能力4、风险评估与应对潜在威胁的预判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11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战略规划展现了其高瞻远瞩的治世才能。

首先,他明确了目标统一定位,即汉室复兴,天下归心。

这一目标的确立,为后续的战略布局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他深知,只有在一个统一且稳定的政权下,才能实现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111 在势力划分与应对策略方面,诸葛亮对当时的各方势力进行了精准的分析。

曹操拥兵自重,势力强大,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可为援而不可图。

而荆州和益州则是可谋取之地,因其地势险要,资源丰富,且其主不能守。

这种对势力的清晰划分,使刘备能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

112 诸葛亮还规划了阶段性的发展步骤。

首先占据荆州和益州作为根据地,内修政理,外结孙权,积蓄力量。

待时机成熟,兵分两路,一路从荆州向宛、洛进军,另一路从益州出秦川,从而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

这种分阶段、有步骤的战略规划,体现了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和治世的系统性思维。

21 治世理念在诸葛亮的谋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融入。

他重视人才,认为人才是实现治世的关键。

在隆中对中,他强调了要招揽贤才,为兴复汉室的事业服务。

只有拥有众多的贤能之士,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有效地治理国家。

211 仁德施政也是诸葛亮治世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主张以仁政赢得民心,使百姓拥护统治者。

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政权才能稳固,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212 在经济发展方面,诸葛亮提出要发展农业,保障粮食供应,同时促进商业流通,增加财政收入。

他深知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繁荣,才能为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1 诸葛亮对局势分析的精准性是其谋略的一大特点。

浅析“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军事战略分析

浅析“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军事战略分析

浅析“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军事战略分析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刘备为匡复汉室,壮志未已,奈何刘备几乎是屡战屡败,在这样的群雄时代,人才成为了各方诸侯必争的重要战略资源。

公元207年,刘备在司马德操的推荐下,举荐了诸葛孔明和庞士元,称两位为当世豪杰,后来又经徐庶的推荐,刘备亲往隆中曾三次拜访卧龙先生诸葛亮。

诸葛亮纵论天下的《隆中对》也出自于此,可以说,没有隆中对策就没有后面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隆中对》的战略思维分析直接提前预见了东汉末年未来十年到三国鼎立的局势,我们今天就通过《隆中对》来探析千古智圣诸葛亮的军事思维和战略。

一、隆中决策的战略思想1.外结孙权,孤立曹操为了匡扶汉室,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建立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组成反曹的统一战线。

同时,“南抚夷越、西和诸戎”,十分重视益州境内南以及西南边区中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诸葛亮认为当时的曹操谋臣猛将如云,兵多将广,加之“挟天子以令诸侯”,再看刘备却还是寄人篱下,兵微将薄,虽有匡扶汉室之心,却无灭曹兴汉之力,因此, 只能与其他几股割据势力联合起来, 对抗强大的对手。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占荆州、益州,三分天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从天下形势分析,只有拿下荆州和益州,才能又三分天下的立国之基,后期休养生息,再北伐中原,一统天下。

荆州和益州地缘辽阔,一直都是战略要地,且兵甲充足,未经历战乱,大量北方的流民来此避难,因此人口也众多,诸葛亮分析道无论是荆州刘表还是益州刘璋都缺乏雄才大略,目光短浅,以至于“智明之士,思得明君”。

刘备以“信义著于四海”,礼贤下士,而荆州和益州又人才众多,必能为其所用。

诸葛亮为刘备提供了两个方案要么收服荆益两州后成就割据一方的方案,进可攻退可守;或者以荆、益两州为基地,分兵两路北伐曹魏,完成中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3.高举“兴复汉室”的大旗刘备虽有兴汉之志,却不知道提出一个明确而响亮的政治纲领的重要性,诸葛亮利用当时社会复兴汉室的正统观念以及刘备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打出堂堂正正的“兴复汉室”的大旗。

“隆中对”与战略方案思维

“隆中对”与战略方案思维

“隆中对”与战略方案思维(总2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隆中对”与战略思维“隆中对”亦称“草庐对”,载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隆中期间首次会见刘备时纵论天下大势和统一国家根本大计的一席谈话,为中国古代一篇重要历史文献,对现代领导者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当时,曹操、袁绍、孙权、刘表、刘璋等各据一方,长期混战,特别是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统一了北方,欲挥师吞并江南。

而刘备虽有匡扶汉室之雄心,但自起兵二十多年来,屡遭惨败,竟无立锥之地,寄居于刘表辖下的新野。

为摆脱困难,进而统一天下,刘备亲至隆中,三顾茅庐,向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访贤问计。

诸葛亮高屋建瓴,对形势进行了精辟而深刻的分析,提出了既高瞻远瞩而又切实可行的对策,成为刘备争夺天下的总方针。

认为刘备具有三大有利条件:天时——荆州之王刘表“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刘备可图之。

地利——“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刘备取此战略要地,定能处于有利地位;“益州险塞,沃野千里”,也应用作进一步发展的基地。

人和——刘备乃“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而刘备所暂时依附的“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对刘备取其而代之极为有利。

同时,刘备亦有三个不利因素:首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政治优势;军事势力强大,“已拥百万之众”;而且他知人善任,谋略出众,“此诚不可与争锋。

”其次,“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再次,刘备当时连根据地都没有,寄人篱下,只有兵力几千人,与曹操、孙权相比,兵弱势微,一时难以取胜。

根据这种形势,诸葛亮权衡利弊,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方案:第一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作为根据地;同时“内修政理”,革新政治,积蓄力量;并“西和诸戎,南抚彝越”,搞好民族关系,以稳定后方;对外应“结好孙权”,孤立曹操,争取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隆中对》战略思想小析

《隆中对》战略思想小析

《隆中对》战略思想小析作者:张帅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2期张帅(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本文以千古名篇《隆中对》中的战略思想为研究背景,分析三国时期各个国家在政治立场、军事实力、外交手段等方面的优缺点,重点强调了荆州在三国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并由此探讨战略、战术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隆中对;战略;战术中图分类号:K20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04-0188-01《隆中对》原文: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联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1]……...整体看《隆中对》的战略思想,同千百年间的军事家、政治家的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先保存、巩固实力,后发展、壮大实力,再图吞并天下。

整个世界纷繁复杂,仅逞匹夫之勇必成不了大事,而关键即诸葛亮所言“人谋”二字。

如“舌战群儒”一段孔明所言:病危之人当先服稀粥调理,待气脉和缓再下猛药、肉食补之,这样方可痊愈。

[2]刘备在听《隆中对》时,兵不满千,将只关、张、赵云,只有新野弹丸立足之地,就好像奄奄一息的病人,攻取政权稳固、实力远胜于己的曹、孙,显然蚍蜉撼树,况且那么多城池,就是得了,连镇守的人都不够啊!正如共产党打天下初期,攻城市实力不够,打下来的守不住,只宜井冈山了。

[3]荆州、益州显然是刘备休养生息、保存和发展自己实力的好地方。

两地都有险要地势、足够的粮食(经济基础),而其主不能守。

刘备的优势在于一是能招揽人才,二是帝室之胄,即政治名头。

人的特点再加上两州的地盘,称霸一方是必然的。

三分天下,三方都有相似之处,比如都人尽其用,都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实力。

但也各有长短,曹操虽然政治失信,但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孙权实力居中,却有长江天险作为依托;刘备最弱,但有个大汉的政治口号,易得人心。

所以,笔者觉得隆中对中,曹、孙各占天时、地利,刘备占人和就是这个意思[2]。

诸葛亮《隆中对》战略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诸葛亮《隆中对》战略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诸葛亮《隆中对》战略的科学性和指导性《草庐.诸葛亮》话剧对诸葛亮《隆中对》,人们既有肯定也有否,肯定它是因为它科学地预见了东汉末天下三分的趋势,指导刘备在崛起之初,顺利地夺荆占益;否定它是因为它没能解决与东吴关系问题,导致荆州丢失,没有认识到两路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曲折与艰难,以致没能指导北伐取得胜利。

但是从诸葛亮27年军事生涯看,他始终坚信《隆中对》中的战略是完全正确的,他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在追求《隆中对》所提出的战略目标。

应该说,《隆中对》是指导诸葛亮整个军事行动的灵魂,否定《隆中对》实际上就否定了诸葛亮所从事的军事活动。

三顾茅庐(地图)一、《隆中对》战略的科学性诸葛亮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他根据东汉末年的政治军事斗争形势,为刘备集团提出了指导军事斗争全局的战略思想——《隆中对》。

《隆中对》是刘备第三次拜见诸葛亮时,诸葛亮奉献给刘备的复兴汉室的战略,其内容众所周知,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详细记载,现摘录如下:“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谋人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一战略科学地分析了东汉末年的战略形势。

曹操已占有北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既实力雄厚,又占有政治优势,“此诚不可与争锋。

隆中对的战略眼光与历史机遇

隆中对的战略眼光与历史机遇

隆中对的战略眼光与历史机遇“隆中对”,乃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时所提出的一番战略构想。

这一战略,不仅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战略眼光,更是巧妙地把握了当时的历史机遇,对刘备集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一个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时代。

各方势力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相互攻伐,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备虽然素有兴复汉室的志向,但一直未能找到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实力弱小,四处漂泊。

而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首先对当时的天下形势进行了精准的分析。

他指出,曹操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在政治和军事上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刘备不能与曹操正面抗衡。

孙权则“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在江东根基深厚,刘备可以将其作为盟友而非敌人。

在此基础上,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占据荆州。

荆州地理位置重要,“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兵家必争之地。

而且当时荆州的刘表“不能守”,这为刘备夺取荆州提供了机会。

第二步,夺取益州。

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刘璋“暗弱”,统治不得人心。

刘备可以以仁义之名,率军入川,取代刘璋,从而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第三步,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

这一战略构想,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战略眼光。

他不仅准确地判断了各方势力的强弱和特点,还敏锐地捕捉到了荆州和益州的可乘之机。

更为重要的是,他为刘备规划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使刘备不再盲目地四处征战,而是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隆中对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机遇。

首先,东汉末年的乱世为刘备这样的英雄提供了崛起的舞台。

各路军阀之间的争斗,使得局势变幻莫测,新的势力有机会在混乱中脱颖而出。

其次,荆州和益州的局势为刘备的夺取提供了可能。

刘表和刘璋的无能和软弱,使得这两个地区的统治出现了漏洞,为刘备的介入创造了条件。

《隆中对》中的战略定位思想

《隆中对》中的战略定位思想

《隆中对》中的战略定位思想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

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

三国的管理思想,首先值得总结的是战略。

魏、蜀、吴三方,在战略思想上各有独到之处。

作为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的第二个历史大动荡时期,纵横捭阖的你争我夺,翻云覆雨的联盟拆解,变化莫测的战略重组,战乱蹂躏下的民生困顿,似乎进入了历史的轮回。

与春秋战国不同的是,两汉帝国的参照系和汉代社会形成的独特背景,使三国的战略不同于先秦而有了质的提升。

如果说,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乃至社会思想的根基。

那么,汉晋之间的群雄纷争,则孕育了战略思想的空前进展。

此后中国历史上的战略构思和设计,基本上再未能超出三国的模式和框架。

《三国演义》作为小说的名气,与三国时期的谋略思想发达紧密相关。

满族兴起创建后金政权时,远离中原,文化不足,就以《三国演义》作为治国打仗的教材,竟然屡获奇效。

诸葛亮的管理思想,首先体现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的“隆中对”战略构思上。

他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

这一古文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

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

诸葛亮为刘备描绘的战略使命,是顺着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兴复汉室旗号,寄托重建统一王朝的理想;能够看得见的愿景,是“跨有荆益”造成鼎立之势;攻守策略,是利用刘表的见识浅薄和魄力不足,先取“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荆州,占据“用武之国”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作为后盾,呼应四战之地的荆州;面对北方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诚不可与争锋”的曹操,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孙权,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待机而起,以宛洛为主攻方向,以秦川为侧翼呼应,进取天下。

这一设想如果完全实现,确实可以做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隆中对》战略浅析

《隆中对》战略浅析

《隆中对》战略浅析一、前言:随着三国演义广大民众在人们心中的不断深入,而作为诸葛亮的“开山之作”的《隆中对》更是广为流传。

而《隆中对》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战略设计也获得了杜甫“两表酬三顾,一表足千秋”的美誉。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对其有着高度评价,而指责其缺陷与矛盾的也是屡见不鲜。

一、 真伪讨论梁启超先生曾说:乃至诸葛亮之《隆中对》,于后来三国鼎立之局若操券以待。

虽日远识之人,鉴往知来,非事理所不能;然如此铢黍不忒,实足深怪。

试思当时备亮两人对谈,谁则知者?除非是两人中之一人有笔记;不然,则两人中之一人事后与人谈及,世。

乃知得耳。

事后之言,本质已不能无变;而再加以修史者之文饰。

故吾侪对于彼所记,非“打折头”不可也1。

梁启超的问题主要是对于《隆中对》是否确为诸葛亮的讨论内容,再者及其可信程度的质疑,确实有合理之处,对此,我提出以下观点,《隆中对》可能属于二人对其他人谈及。

但其稳操胜券也许只是诸葛亮战略前瞻性的体现。

再者,我认为《隆中对》未必专属于诸葛亮个人,也可以说是备亮讨论结果亦或事整个刘备集团的重大思想结晶。

但诸葛亮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不可置疑,是基本上符合诸葛亮的军事思想的,所以我从《隆中对》分析其战略。

二、矛盾的焦点探讨。

对于隆中对战略的讨论,近代部分学者从后期刘备集团的具体实践失误中讨论《隆中对》的认识缺陷。

我认为这些观点实在有些偏颇,《隆中对》所描述的是一幅兴复汉室的图景,主要以其可能性去分析当时环境,确立战略方针,我们不应把它与同于《孙子兵法》等一系列军战指导纲要亦或是不差分毫的完美预测,因为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刘备集团的最佳路线选择只有来自于隆中对战略,我们在看待隆中对战略时,应把它同后期刘备集团的实践分开讨论。

三、实践性讨论部分学者指出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并未直接领导军事活动,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才真正掌权,以此批评诸葛亮缺乏诸葛领导才能,以及先主刘备对诸葛亮以及对隆中对战略的不信任,这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隆中对》看战略规划
每每读到《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时,总是会生出些许的豪气和感慨来。

豪气于谋略能定天下之力量,感慨于战略规划“隆中对”之于刘备“蜀天下”那灯塔般“指向标”的重要作用。

在这个案例中,刘备礼贤下士,重视人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可谓古代的第一伯乐,算是最贤明的“老板”,是“最佳雇主”了。

我们先来看看著名的《隆中对》这个战略规划书。

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之前,虽有汉室皇族之“品牌文化”背景,也有攻城拔寨、能征善战之“销售型人才”赵云、关羽、张飞等猛将,但在具体的“竞争拼杀”中却屡战屡败,几乎被“领导企业”曹操所吞灭,无根据地,无城池立锥。

所以,刘备虽有良好的“产品背景”与“品牌历史”,领导人虽有满腔鸿鹄大志的企图心,然而却不知究竟如何成就霸业?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刘备的长期目标应该是什么?他想成为什么?刘备能成为什么?需要什么条件和资源?刘备所面临的现状、困难和挑战都是些什么?其战略选择又是什么,即通过什么手段、什么行动来实现刘备的长期目标呢?
赵云、关羽、张飞等猛将属于能将产品“卖好”的销售冲锋型人才,但他们没有使产品“好卖”的营销规划与策划的能力。

所以,当他们在没有系统战略规划和营销策略支撑的刘备的指挥带领下,其个人努力经常显得微不足道,而且越努力,失败和“牺牲”得越悲壮!
没有远景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更没有实现远景与目标的战略规划与实施计划。

刘备所带领的整个团队思路基本上是模糊和混乱着的。

所以,没有远景目标和战略规划应该是刘备在三顾茅庐前屡屡受挫、“业绩”糟糕的内在根本原因。

于是,诸葛亮在为刘备进行思路梳理与战略规划时,诸葛亮首先进行了环境分析:“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这段话分析的是刘备所处的外部环境,如今虽然天下群雄并起,但机会还是有的,其“市场”格局又如何呢?曹操坐拥百万雄兵,势头凶猛,实力强大,我们不能与之正面对抗。

属于第一阵营领导型企业,垄断有大部分市场份额。

其孙权雄踞江东,处于第二阵营,经营多年,也已成气候,只能是我们团结利用的对象,而不是正面发起挑战和斗争的对象。

诸葛亮接着分析:荆州地理位置极佳,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刘表势弱,这是留给刘备您最好的机会。

先取荆州,便可占据一席之地。

益州险峻,沃野千里,然而其主刘璋“领导才能欠佳”,不善管理,所以,也是争取的对象。

既然外部环境和竞争状况如此,那么作为弱势企业的刘备到底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的战略方向是这样确定的: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在这里确定了刘备的品牌战略,先要解决师出有名的问题,于是从挖掘品牌文化开始:刘备可打出汉室宗亲的招牌,然后再招揽天下英雄,先图荆州,后取益州,和东吴孙权等联合,通过这一系列的战略步骤和实施计划,最终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自然,刘备就可以成就一番霸业了。

虽然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未能将魏国灭掉,但他在隆中对时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是实现了的。

如果没有当时的战略规划“隆中对”,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分天下。

这就是战略的力量!
企业间的竞争已经变得越来越激烈,市场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

然而,仍有很多企业的营销还处于相对比较初级的市场营销阶段,他们过分的注重着战术手段的运用,例如广告、促销。

在做咨询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的行业和企业,发现很多的企业基本没有或缺失企业发展战略和营销战略。

忽略了战略的力量,致使营销系统的竞争力没有形成或越来越弱。

他们过度的战术运用反而使企业的营销停留在很粗浅的阶段,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品牌力量和品牌价值。

特别是一些区域中小企业品牌,大都和刘备当初一样,困顿困惑。

一个人,只有当其弄清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后,才能执着地去追求,不断地去拼搏,正如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在南阳进行战略规划一样,需要理清思路,需要规划出行动步骤和实施计划,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一个企业,也只有当她弄清了自己的使命和远景,明确了目标,做出有利于发展的战略规划后,才能健康发展,永续经营。

她主要涉及三个大的方面:谋划企业中长期干什么?谋划企业中长期靠什么?和谋划企业中长期怎么干的问题。

而营销战略是企业战略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内容,是企业职能战略之一。

主要回答产品与市场领域、成长方向方法、设计恰当的经营策略和行动方案、营销计划以及为这些计划进行预算、竞争优势确立和协同效应等等。

营销战略是公司发展战略的传承和载体。

发展战略决定营销战略,营销战略传承企业基本发展战略。

企业营销管理以营销战略为轴心,以营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为核心营销管理职能的企业过程。

由此可见营销战略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